3 利益相关者理论

合集下载

工程伦理学课后复习题及解答

工程伦理学课后复习题及解答

工程伦理学课后复习题及解答第一讲、概论1.工程与工程师的概念是什么?工程既不是单纯的科学应用,也不是相关技术的简单堆砌和剪贴拼凑,而是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社会、文化、环境等众多要素的集成、选择和优化,是人类改造物质自然界的完整的全部的实践活动的总和,是有目的、有组织改造世界的活动。

包括自然工程(硬工程)和社会工程(软工程)。

工程师指拥有一定科学知识并拥有专门技术和工程知识,在工程活动中从事设计和技术指导与管理的人员。

2.简述工程中的伦理问题。

3.伦理学及工程伦理学的含义是什么?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道理,规则。

伦理学是有关善恶、义务、道德原则、道德评价和道德行为的科学,是研究伦理,或者说,研究“人伦之理”,“做人之理”的科学。

工程伦理学是以工程活动中的社会伦理关系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和学术建构的理工与人文两大领域交叉融合的新学科。

4.简述工程伦理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关系(1)工程伦理学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伦理学。

(2)工程伦理学借助普通伦理学的理论成果和普世伦理价值,对工程活动中的伦理问题进行道德判断。

5.应树立怎样的工程伦理观和工程师职业伦理观?工程伦理是关于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活动中,包括工程设计和建设以及工程运转和维护中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研究。

其准则包括:以人为本的准则;关爱生命的准则;安全可靠准则;关爱自然准则;公平正义准则。

工程师的职业伦理规定了工程师职业活动的方向,并着重培养工程师在面临义务冲突、利益冲突时做出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前瞻性地思考问题、预测自己行为的可能后果并作出判断的能力。

包括质量和安全,诚信、正直和公正。

第二讲、工程师的责任1.工程观的内涵是什么?工程是直接的生产力,工程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又体现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种实践活动既包括技术要素,又包括非技术因素,是多因素系统的集成。

工程观凝聚并支配着工程系统观、工程社会观、工程生态观、工程伦理观和工程文化观。

公司治理课后复习题答案

公司治理课后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公司治理概论1.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其特征?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合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

2.公司的含义及特征。

(1)含义:公司指依法定程序设立,以赢利为目的的法人组织。

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

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2)特征:①公司是一个法人团体,具有法人地位。

②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法人组织。

③公司的投资主体一般是多元化的。

④公司具有特定的治理结构。

⑤公司是依照有关法律进行登记、注册的经济组织。

3.说明公司治理的研究主题。

P6-9(1)国内公司治理研究的主题第一个主题:治理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经营者腐败问题。

第二个主题: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公司化改造。

(2)国外公司治理研究的主题第一个主题:围绕如何监督和控制经理人员的行为展开研究。

第二个主题:研究如何保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4.公司治理如何界定?P13公司治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1)狭义的公司治理解决的是因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它要处理的是公司股东与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问题。

(2)广义的公司治理可以理解为关于企业组织方式、控制机制、利益分配的一系列法律、机构、文化和制度安排,它界定的不仅仅是企业与其所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包括企业与其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3)公司治理是指,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

5. 解释公司治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P17-20(1)学科性质①公司治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②公司治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③公司治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2)特点①科学性②艺术性③技术性④文化性⑤演化性第二章公司治理基本理论与框架1. 试阐述利益相关者理论。

P77-80①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企业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而且要对与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相关者负责,公司不能脱离其他个人和团体而存在,因而,公司应该对这些主体负有社会责任。

325劳动关系学月试卷(附答案)

325劳动关系学月试卷(附答案)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关系学试题课程代码:0332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十分关注如何减少或消灭工人受到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待遇,并提出了“结构不公平”理论的学派是(C)P42 A.正统多元论学派B.管理主义学派C.自由改革主义学派D.激进派注:劳动关系理论以下学派:新保守学派,管理主义学派,正统多元论学派,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激进派1)新保守派:主要关注经济效率最大化,认为市场力量不仅可以使企业追求效率最大化以美国模式最为典型。

2)管理主义学派:关注员工的动机,主要研究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政策、策略和实践,日本模式为该学派的典范。

3)正统多元:主要关注经济体系中对效率与公平,研究劳动法律、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

德国是典型国家。

4)自由改革主义学派:关注如何消灭工人受到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待遇,瑞典模式。

5)激进派:认为其他学派提出“和谐的劳动关系”中是一种假象2.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中,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C)P73A.约翰·莫尔斯B.弗雷德里·泰勒C.彼得·德鲁克D.埃尔顿·梅奥注: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阶段1)早期工业化时代劳动关系2)管理时代劳动关系3)冲突制度化4)成熟劳动关系时期成熟劳动关系时期形成了管理理论不同的学派:1)经验主义学派—代表人物: 彼得·德鲁克,目标管理综合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方法,实现工作与人的结合2)经理角色学派—代表人物:亨利明茨伯格,乔兰,科斯庭以对经理角色的职务和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得名3)权变理论学派—代表人物:约翰莫尔斯和杰伊洛西根据企业所处的内部和外部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3.在西方工业化进程中,英国通过的并被视为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劳动法规是(D)P63A.《结社法》B.《夏勃里埃法》C.《瓦格纳法》D.《学徒健康与道德法》4.下列管理模式中,不是..根据管理理念进行分类的是(B)P98A.剥削型B.自主型C.宽容型D.合作型注: 管理理念根据分配任务的方式、监督工人行为的方法以及奖励办法(职权结构)来划分有独裁型、权威型、自主型管理理念是管理者的价值观与目标在管理实践中的体现,根据管理理念分剥削型,宽容型,合作型5.关注生产投入要素的成本,并且主要强调企业效率以及生产率在管理决策中的重要性的雇主角色理论是(B)P91 A.权变理论B.新古典经济理论C.劳动过程理论D.利益相关理论注:雇主角色理论有1新古典经济理论2权变管理理论3劳动过程理论4利益相关理论5决策过程理论6战略选择理论1)新古典经济理论:关注生产投入要素的成本,并且主要强调企业效率及生产率在管理决策中的重要性2)权变管理理论:特点:(1)强调根据不同的具体条件,采取相应的组织结构,(2)把一个组织看作社会系统的分系统,要求组织各方面的活动都要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

3.第三章 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

3.第三章 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

研究者
Freeman Frederick Wheeler Grant Charkham Clarkson Clarkson 万建华 李心合 陈宏辉
时间
1984 1988 1988 1991 1992 1994 1995 1998 2001 2003
利益相关者概念
• • •
美国学者米切尔(Mitchell)等人,1997年 利益相关者的三种属性:合法性、权力性以及紧迫性 三种类型:
第三阶段:成长时期
20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越来越成熟,企业经营中的贿赂、欺诈性广告、价格共 谋、产品安全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参与研究企业伦理的学者也从宗教人士扩展到社会学家、经济 学家、哲学家及企业管理者。企业的社会责任、道德在经营决策中的作用及影响企业伦理的决策因素 等问题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战略管理观
在公司战略决策时必须考 虑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进 行利益相关者分析,关键利 益相关者的利益必须融合 到公司战略目标中去,公 司战略的实施也需要利益 相关者的积极参与
动态演化观
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利益相关 者的认定(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即谁是企业的 利益相关者;二是利益相关者的 特征(Stakeholder Salience), 即管理层依据什么来给予特定群 体以关注。 三个评价属性:合法性 (Legitimacy)、权力性 (Power)、紧迫性(Urgency)

在实际运用中,具体的利益相关者还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区分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分类
划分标准
所有权、经济依赖性和社会利益 是否与企业发生市场交易联系 与企业发生联系的社会性 是否掌握关键资源、实力与公司相比如何 利益相关群体与企业是否存在交易性的合同关系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承担的风险种类群体与企业联系的紧密性 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合作性和威胁性 利益相关者的属性:主动性、重要性和紧急性

比较优势理论等3大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等3大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1 / 13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 Theory)又称市场内部化理论,是西方跨国公司研究者为了建立跨国公司理论时提出和形成的理论观点,是当前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

参考文献《跨国公司的未来》1什么是内部化理论2 / 132内部化理论的观点与内容▪内部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内部化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内部化过程的决定要素▪实现条件▪动因3内部化理论的现实意义1什么是内部化理论自1970年代中期,以英国里丁大学学者巴克利(Peter.J.Buckley)、卡森(Mark Casson)与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西方学者,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含日本)为研究对象,沿用了美国学者科斯(R.H.Coase)的新厂商理论和市场不完全的基本假定,于1976年在《跨国公司的未来(The Futur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一书中提出的,建立了跨国公司的一般理论——内部化理论。

主要回答了为什么和在怎样的情况下,到国外投资是一种比出口产品和转让许可证更为有利的经营方式。

后来,经济学家罗格曼、吉狄、杨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该理论。

内部化理论强调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以较低成本,在内部转移该优势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当作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真正动因。

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谋求整体利润的最大化,倾向于将中间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在企业内部转让,以内部市场来代替外部市场。

2内部化理论的观点与内容内部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内部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可概括如下:由于市场的不完全,若将企业所拥有的科技和营销知识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交易,则难以保证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若企业建立内部市场,可利用企业管理手段协调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避免市场不完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

企业对3 / 13外直接投资的实质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企业管理与控制权的扩张,而不在于资本的转移。

比较优势理论等3大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等3大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 Theory)又称市场内部化理论,是西方跨国公司研究者为了建立跨国公司理论时提出和形成的理论观点,是当前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

参考文献《跨国公司的未来》1什么是内部化理论2内部化理论的观点与内容▪内部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内部化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内部化过程的决定要素▪实现条件▪动因3内部化理论的现实意义1什么是内部化理论自1970年代中期,以英国里丁大学学者巴克利(Peter.J.Buckley)、卡森(Mark Casson)与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西方学者,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含日本)为研究对象,沿用了美国学者科斯(R.H.Coase)的新厂商理论和市场不完全的基本假定,于1976年在《跨国公司的未来(The Futur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一书中提出的,建立了跨国公司的一般理论——内部化理论。

主要回答了为什么和在怎样的情况下,到国外投资是一种比出口产品和转让许可证更为有利的经营方式。

后来,经济学家罗格曼、吉狄、杨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该理论。

内部化理论强调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以较低成本,在内部转移该优势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当作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真正动因。

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谋求整体利润的最大化,倾向于将中间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在企业内部转让,以内部市场来代替外部市场。

2内部化理论的观点与内容内部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内部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可概括如下:由于市场的不完全,若将企业所拥有的科技和营销知识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交易,则难以保证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若企业建立内部市场,可利用企业管理手段协调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避免市场不完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质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企业管理与控制权的扩张,而不在于资本的转移。

三重底线视角下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三重底线视角下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三重底线视角下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目标与战略应由单纯追求当前的利润逐步转向与经济、环境和社会绩效(三重底线)的协调发展,因此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基于“三重底线”视觉下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重点研究了“三重底线”视角下建立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框架的基本思路,并提出建立三重业绩评价体系的具体建议,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今后完善或建立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三重底线企业业绩评价体系1 企业业绩评价及三重底线理论概述1.1 企业业绩评价的含义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特定的目的,选用一定的标准,采用合理的方法,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和结果做出的一种科学的、合理的综合性评价。

1.2 企业业绩评价的作用科学地评价企业业绩,可以为政府有关部门、债权人、企业职工等利益相关方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有效地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管和约束;为出资人行使经营者的选择权提供重要依据;为有效激励企业经营者提供可靠依据。

1.3 企业业绩评价系统的构成要素企业绩效评价系统是企业管理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是企业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构成要素应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报告。

(1)业绩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往往是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不同群体,即利益相关者。

现有业绩评价主体包括政府部门、投资者、所有者、经营者、顾客、员工及社区等。

三重底线视角下企业业绩评价的主体是以政府为主导,其他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主体。

(2)企业业绩评价的客体,是指评价的内容,企业业绩评价的客体是主体根据其需要进行确定的,是与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面。

根据主体的不同需要,可以确定评价客体主要包括企业和经营管理者。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业绩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同时企业各利益相关者要求多样化,企业业绩评价的客体也不再局限于经济业绩,本文从经济业绩、环境业绩、社会业绩三个方面综合评价整个企业的经营业绩。

公司治理学第三章修定版

公司治理学第三章修定版

《公司治理学》
二、股东的权利
1、知情权:按公司法规定 ,股东有权查阅公司章程、股东名册、股东会议记 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会计报告等、对公司经营提出质询 等。 2、提案权:是指公司股东有权就公司的经营管理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3、表决权:是指拥有股份的股东有权出席或委托代理人出席股东大会以及各种 类型的股东临时会议,并在会议上就有关议案投票表决,依公司章程的 规定来行使表决权。 4、收益权:股东的收益权,在通常情况下表现为股东有权要求公司根据法律和 公司章程规定,并根据公司经营情况,分派股息和其他应得收益。 5、股东有股份转让自由权。
《公司治理学》
第二节、股东大会的基本形式及其运作机制
一、股东大会的概念:股东大会由全体股东组成,是现代公司的最 高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股东大会是股东发表意见、争取自己权利实 施的一个主要渠道。)
1、股东大会是公司的必要的机构: 股东虽不直接参与公司企业的经营管理,但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有 表达其意见的权利—如果进行表达,即以股东大会为其表达的场所。由 于每个股东都有表达的权利,所以股东大会属于必要的机构,而且是以 全体股东组成的机构。 2、股东大会是依照股东的总意,在公司内部决定公司最高决策的 机构: 股东大会是决定公司决策的机构,而公司决策的决定则依照股东的 总意来进行。但是由于股东(如股份有限公司)人数众多,所以总意的 形成取决于多数股东的决定,而非全体股东的同意。
《公司治理学》
一 、股东权益的概念
权益—指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力和利益,表示当事人由于付出某 种代价,可对关系自身利益的行为施加影响,并且依法从该项行 为的结果中取得利益。
股东—是指依法持有公司股份的人,股东按其所持有股份的种类 和数量享有权利、承担义务。 股东权益—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股东按投入公司的资本额 享有所有者的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公司则 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样, 股东权益就是股东基于其对公司投资的那部分财产而享有的权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No argument on theWhat is needed is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that can reliably separate stakeholders from nonstakeholders. • A typology of stakeholders by considering three attributes.
Stakeholder Theory
• R. Edward Freeman (1984)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The stakeholder theory
• The stakeholder theory is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ethics that addresses morals and values in managing an organization. • It attempts to address the "Principle of Who or What Really Counts."
– The stakeholder’s power to influence the firm; – The legitimacy of the stakeholder’s relationship with the firm; – The urgency of the stakeholder’s claim on the firm.
• Ronald K. Mitchell, Bradley R. Agle, Donna J. Wood, (1997) , 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 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Instrumental
• Connections between stakeholder management and the achievement of traditional corporation objectives (e.g., profitability, growth). • If you want to achieve(avoid) results X, Y, or Z, then adopt (don’t adop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A, B, or C.
Normative
• The identification of moral or philosophical guidelines for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rporations. • Do (Don’t) do this because it is the right (wrong) thing to do.
What’s a stakeholder?
• A broad way
– any group or individual who can affect or is affected by the achievement of the organization's objectives" (Freeman ,1984: 46) – Voluntary stakeholders bear some form of risk as a result of having invested some form of capital, human or financial, something of value, in a firm. Involuntary stakeholders are placed at risk as a result of a firm's activities. But without the element of risk there is no stake
T Donaldson, LE Preston, (1995), The stakeholder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 Concepts,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A traditional input-output model of a firm
Suppliers
Investors
A firm
Customers
Employees
(Donaldson & Preston, 1995)
A Stakeholder Model of a Firm
(Donaldson & Preston, 1995)
Suppliers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Group
Investors
A firm
Customers
Community
Employers
Future Generation
Descriptive
• Describes and explains specific corporate characteristics and behaviors.
– The nature of the firm – The way managers think about managing – How board members think about the interests of corporate constituencies – How some corporations are actually manag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