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和剩余价值》

合集下载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本章将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阐明剩余价值理论,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从而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在今天,它仍然是我们剖析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科学依据。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态。

资本家有一定量的货币才能去购买,进入生产过程。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式—用货币采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货币是资本家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

(一)从流通形式看,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货币的货币是不同的:1、商品流通形式:W—G—W’。

目的在于获得其它消费品。

2、资本流通形式:G—W—G’。

目的在于获得更多的货币。

(二)商品流通形式与资本流通形式的区别:1、形式不同:顺序—先卖后买与先买后卖、起点和终点—商品到商品与货币到货币、媒介不同—货币与商品。

W—G—W’;G—W—G’。

2、内容不同:商品流通是价值量相等的两种不同商品相交换,流通的主体是不同的使用价值;资本流通是用货币换回更多的货币,流通的主体是价值。

3、目的不同:商品流通形式是为了使用价值,是为买而卖;资本流通形式是为了得到更多的价值G’=G+△G作用不同:作为货币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

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三)资本运动的总公式及矛盾1、资本运动的总公式:G—W—G’,适用于一切形式的资本,它概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各种形态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

2、资本运动的总公式矛盾:资本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增值,带来了剩余价值,但按照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资本不可能在流通领域中增殖的;W也不可能在流通过程中使价值增值。

3、价值增殖—剩余价值是从何处产生的(1)剩余价值不可能从流通领域产生。

剩余价值的总量可以在资本家之间分配,但绝不可能通过贱买贵买而使价值增殖。

(2)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劳动创造并在流通领域中得以实现。

第3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3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二篇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第3章资本和剩余价值一、概念题1.资本总公式2.劳动力3.劳动过程4.价值形成过程5.价值增殖过程6.资本7.剩余价值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9.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10.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1.剩余价值率12.绝对剩余价值13.相对剩余价值14.超额剩余价值15.剩余价值规律16.资本主义工资17.计时工资18.计件工资19.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二、思考题1.什么是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什么?3.劳动力商品有什么特点?4.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为什么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6.价值增殖过程为什么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7.资本的本质是什么?8.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9.什么是剩余价值率?它为什么表明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10.绝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1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什么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12.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是什么?13.为什么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1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15.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课后习题详解一、概念题1.资本总公式答:资本总公式是指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资本流通公式G—W —G 。

资本的总公式表明,资本一旦进入流通领域,似乎自身就会发生增殖,然而,这同商品、价值、货币的性质以及流通规律是相矛盾的。

因为,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只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它自身不是价值实体,更不能发生价值增殖,商品的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其流通是按等价原则进行的,所以只有价值形态的变化,不可能发生价值增殖;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商品流通中只发挥媒介作用,只是表现和实现商品的价值,也不会引起价值增殖;商品流通规律要求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实行等价交换,商品的形态变化与价值量的变化没有任何关系。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条件:
要解释总公式的矛盾不能只着眼于 流通,也不能脱离流通单纯研究生 产,必须将两方面结合起来。
✓剩余价值不可能在流通中产生
✓离开流通领域,剩余价值也不可 能产生
只有在以下情况下资本才能增殖:
货币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一种商品,这 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于它能够创造价值,并 且而在它的使用中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 更大的价值。将这一更大的价值加以出售实 现,就使最初投入的货币变为更多的货币, 实现了价值增殖。
的影响。 2,劳动力商品价值不
是固定不变的。 3,劳动力商品价值 受到降低和提高两种
因素的作用。
《政治经济学》 第三章
(四)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者创造商品、创造价值 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在商品经济中, 劳动是可以创造价值的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劳动力商品的使用 价值就是劳动,在劳动中,具体劳动把生产资料变成 产品,从而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去;同时, 一定时间的抽象劳动可以创造出新价值。而且,劳动 力商品创造的价值可以大于自身的价值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目录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 第四节 资本主义工资 第五节 例证分析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心是研究资
本的价值增殖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 质——剩余价值生产;揭示生产中不同阶级 的地位和作用。
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用于购置生产资料的资本 ——不变资本 (c)
这部分资本随着具体劳动过程,变为商品的 一部分,因而它们的价值也转移到商品中,或 者说再现于商品中。这部分资本转移的价值以 它们原有的价值量为限,不会发生数量上的变 化,所以,称为不变资本。

资本和剩余价值

资本和剩余价值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 重要意义
进一步揭示了m产生的源泉:v
为考察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 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m’
– 不同的经济学家对货币和资本的看法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本身并非资本, 只有当货币用来雇佣劳动力并占有剩余劳动, 才能成其为资本。资本不是永恒的东西,而是 历史的产物。货币如不用来雇佣劳动力只能是 货币而不会是资本。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和价值 规律是矛盾的
要解释总公式的矛盾不能只着眼于流 通,也不能脱离流通单纯研究生产,必 须将两方面结合起来。
“因此,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 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 不在流通中产生。” ——马克思
16
不可能在流通中产生
G 的 来 源

等价

交换

不产生 剩余价值
49
2、可变资本 (v)
在生产中,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的形式 存在的,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劳动创造 价值,而且可以创造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 的价值。可变资本在生产中不仅再生产出自 身价值,而且生产出一个额外的价值——剩 余价值(m)。
因而可变资本发挥作用是资本价值增殖 的原因,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因此,资本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是资本的所有者凭借对生产 条件的占有,以价值的形式无偿占有工人剩余 劳动的关系。
剩余价值率(m')
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m' =m ÷ v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准确地反映了资本 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因 而又叫剥削率
剩余价值量 在生产中剩余价值量决定于两方面的因
素: 第一,剩余价值率; 第二,可变资本的量:它反映着工人的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6
12
剩余劳动时间
m' =
6小时 6小时
= 100%
8 0 4
6
剩余劳动时间
12
m' =
8小时 4小时
= 200%
必要劳动时间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缩短必要劳 动时间在于降低劳动力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在于提高相关 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或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耗费的生活资料价值包括: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A 维持劳动者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B
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C 劳动力价值 : Z=A+B+C
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的特点: (1)包含一个历史和道德
的因素。(2)有个最低限度。(3) 劳动力的与劳动生产率成 反比。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二 劳动力的买和卖 三 人力资本 四 公有制经济与劳动力商品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可以货币形态、实物形 态存在。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态。
资本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区别:
货币流通公式:W(商品)-G(货币)-W (商品) 资本流通公式:G(货币) -W(商品) -G(货币) 循环形式不同: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劳动创造价值,而且创造出
超出自身以上的价值。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学说的意义:
1.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2.揭露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三、公有制经济与劳动力商品
三、公有制经济与劳动力商品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是商品

资本与剩余价值

资本与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资本与剩余价值摘要:本文描述了资本的产生来源,资本的总公式,货币是如何转化为资本的,货币成为资本的前提条件,以及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以及可变资本的关系。

关键词:资本,剩余价值,可变资本,不变资本,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正文: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

货币只有在作为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时才可以成为资本,故而资本是流通中增值了的部分即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的流通就是首先从货币开始,人们用货币换取商品,进而直接出售或进一步加工再出售换取货币,若用G表示货币,W表示商品,G'表示比G更多的货币则可得公式G-W-G'。

在这个公式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资本的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卖而买,从而获得更多的货币,内容是货币与货币的交换,实质是两极同质异量,可以进一步地体现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剥削关系和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要求之间的矛盾。

在上述公式中,可以看出两个流通公式。

第一,剩余价值的生产离不开流通过程,货币投入流通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剩余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流通过程;第二,流通过程不产生剩余价值,在这其中等价交换与不等价交换两个相反的过程均存在。

既然资本流通中是从货币开始的,货币也可以成为资本,与货币有关,那么货币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转换为资本,及货币转换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因为只有劳动力才能创造出剩余价值,资本家只有用货币在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才能占有剩余价值,货币才能带来剩余价值;而货币只有带来了剩余价值才能成为资本,因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另外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在法律上具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第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货币在作为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才可以成为资本。

对于剩余价值,它的生产过程可以包括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与剩余价值

资本与剩余价值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是马克思的伟大功绩,这一 理论对揭露私人剩余价值的来源以及资本家对工人剥削 程度具有重大意义。它揭示了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 来的,不变资本作为活劳动的吸收器,固然也是价值增 殖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它本身不能带来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

(三)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表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获得的,
相对剩余价值则是整个资本家阶级 获得的。相对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 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视频 摩登时代

三、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
值的关系
(1)本质是一致的。即它们都延长了工人 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量,提高 剩余价值率。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 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 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 起着不同的作用。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C:是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
产过程中,只变换了它的物质存在形式,转移原有的 旧价值,并没有改变自身的价值量。
可变资本V: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
程中,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 价值更大的价值,发生了价值量的增殖。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1)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2)它也为考察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 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四节 资本主义工资
一.工资的本质 二.工资的形式
一.工资的一般现象与本质
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 动的价值或价格。 第一,如果劳动是商品,价值量就无法计算。 第二,劳动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不能作为商 品出卖。 第三,把劳动看作商品,不是违背价值规律, 就是违背剩余价值规律。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教案第五讲资本和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教案第五讲资本和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教案第五讲资本和剩余价值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教案第五讲:资本和剩余价值一、简介本教案将深入探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的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

通过深入了解资本的运行和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作规律和问题。

二、资本的定义与特征1. 资本的定义:资本是一定数量的货币或者商品,通过投资和再生产过程,以实现增值为目的的生产资料。

2. 资本的特征:a. 价值增殖:资本通过再生产过程,实现增值,即剩余价值的产生。

b. 动态属性:资本是流动的、不断变化的,通过各种投资运作以获取最大利润。

c. 无产阶级占有:资本不是普通人或劳动者所占有,而是被资本家所占有和掌控。

三、剩余价值的产生1. 剩余价值的定义: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减去工资的差额,是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利润来源。

2.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a.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使用。

b. 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价值,其中一部分价值用于弥补劳动者自身的生活需要,称为必要劳动。

c. 剩余的价值部分被资本家占有,即剩余价值。

d.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并继续用于资本的再生产和扩大。

四、剩余价值的分配1. 剥削利润: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部分,用于再度投资扩大资本规模,并获取更多剩余价值。

2. 工资:劳动者所获得的报酬,用于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庭的日常生活。

3. 国家税收:政府通过对剩余价值进行征税,用于公共事业建设和社会福利的提供。

4. 资本家个人所得:资本家作为资本的所有者,可享受剩余价值的部分作为个人所得。

五、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剧烈变动和矛盾1. 增长驱动力:剩余价值的追逐使得资本家不断投资扩大资本规模,推动经济增长。

2. 产业周期: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周期性的繁荣和萧条,由于剩余价值利润率的变动导致生产和投资的波动。

3. 剥削矛盾:资本家为获取更多剩余价值,常常削减工人的工资,导致工人阶级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激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