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之钱伟长
大家 钱伟长

《大家钱伟长》观后感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面临着许多次的选择。
绝大多数人在做这样选择的时候,都会以他自身的需求作为出发点。
但是,钱伟长——我国著名的力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却不然,他一生当中,所有重大的选择都是为了这个国家。
也正是因为他始终坚持了这样的选择,才成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钱伟长先生历尽磨难,而对他所从事的教育、科研事业抱着始终不渝的热情。
上大学时,在爱国热情的驱使下,他坚决要求弃文学理,也正是爱国的信念指导了他的一辈子的学术研究。
大学毕业后,钱伟长怀着科学救国的决心,出国留学。
经过几年的奋斗,他在学术上去的了很大的成就,过上了相当安逸的生活。
可是1946年,抗日战争硝烟弥漫,他就毅然放弃已有的一切,回国报效国家。
他说:‚中国知识分子有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承认落后,不甘落后,要解决这个落后问题,宁愿牺牲在国外的舒适生活。
老实说,我在国外的生活是非常舒适的,我领导了庞大的工程师队伍,就是做‘洋官’的人,当然我是‘技术官’,可我不稀罕这个,我当时是为美国做事的,做出来的导弹火箭都是美国用的,我干吗,我要回来就回来了,……。
‛虽然回国后的生活很令他失望,但是在1948年他准备回美国申办签证时的最后一栏::‚若中美交战时,你是否忠于美国?‛他毅然决然地填上了‚NO‛,最后以拒绝赴美了事。
解放以后,钱伟长先生以空前的热情投入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积极参加和领导教学、科研活动,钱伟长先生有句名言: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他指出,科学的各个门类是相通的,因此,知识面要宽、阅读面要广,不要局限于本专业,更不要局限于自己的研究方向。
他自己在大学时代,过了弃文从理关,在清华物理系站住脚后,他跑到化学系、数学系,修了他们的主要课程,因此,在以后的科研实践中能应付裕如。
譬如,在搞高能电池时,他就充分运用了他在化学系学到的知识。
在上海大学拆的‚四堵墙‛就包括了拆各学院、各专业中间的墙;在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他规定,学流体力学的必须学弹性力学,而学固体力学的必须学流体力学,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国学大师钱伟长的人物生平简介

国学大师钱伟长的人物生平简介钱伟长教授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擅长于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等。
除此之外,他的造诣还在国学上!下面就随店铺一起来了解下吧!国学大师钱伟长的人物生平早年经历1912年10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父亲是国学大师钱穆的长兄钱挚。
1925年,先后在无锡荣巷公益学校、县立初中、国学专修学校(苏州大学前身)读书。
1928年,父亲病逝后,在苏州上学读高中,学习数理化和西洋史。
1930年,毕业于无锡市第一中学,高考被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央大学五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
1931年,获得吴蕴初设立的“清寒奖学金”,物理5分,化学和数学一共考了20分,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进入了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9月18日,发生九一八事变,钱伟长决定弃文从物,转学物理系。
在校期间,和同学顾汉章测定北京地区大气电参数。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获高梦旦奖学金,随导师吴有训做光谱分析,并在黄子卿指导下研究溶液理论。
同年12月,参加一二九运动。
1936 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抗日救国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9年,赴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讲授热力学,并与孔祥瑛结婚。
出国留学1940年1月,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突发,改派至加拿大。
去加拿大留学。
8月钱伟长终于赶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主攻弹性力学,跟随导师辛吉研究板壳理论,用50天完成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60岁祝寿文集内。
1941至1942年,研究雷达波导管内的电抗、和A.温斯坦(weinstein)合作研究固支受拉方板的振动,1942年获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博士学位。
1942年--1946 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研究总工程师,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从事博士后科学研究。
研究火箭弹道、火箭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气象火箭、人造卫星轨道、气阻损失、降落伞运动、火箭飞行的稳定性、变扭率的扭转、超音速对称锥流等问题。
世界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简介

世界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简介钱伟长,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钱伟长兼长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世界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钱伟长生平简介钱伟长,是我们常说的三钱之一,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钱伟长在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之后在多个领域内取得巨大的成就,成为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钱伟长简介,1931年,钱伟长以物理5分、数学和化学总分20,中文和历史两个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钱伟长决定弃文从理,改学物理学。
1940年钱伟长到加拿大留学,主学弹性力学。
1941到1942年,钱伟长主要研究雷达波导管内电抗和固支受拉方板的振动,1942年获得多伦多大学的应用数学系博士。
在1942年到1946年期间,钱伟长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任总工程师,是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学生。
钱伟长从事了火箭弹道、火箭空气动力学设计、气象火箭以及人造卫星轨道、降落伞等多个科学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奇异摄动理论论文,成为该领域奠基人。
1946年,钱伟长归国,成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的教授。
1954年到1958年,任我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同时钱伟长成为中国民主同盟多届名誉主席,先后担任上海大学、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南大学和暨南大学校长。
钱伟长的主要成就在物理学、应用数学、中文信息学方向,另外在弹性力学、摄动方法和变分原理领域也取得卓越成就。
钱伟长简介里了解到钱伟长对力学贡献很大,是力学奠基者之一。
并且钱伟长对中国教育事业十分关心,为人很谦逊,成为后辈的楷模。
钱伟长最大的贡献钱伟长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被称为是中国的“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他一生精于学术,一心报国,为我国的科学研究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钱伟长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呢?钱伟长的贡献并不局限于某一个领域,他对于我国的力学研究、力学教学、数学应用以及高等教育都有着突出的贡献。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的感想5篇1秘书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的感想5篇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的感想篇1201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钱伟长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钱伟长7月30日6时许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钱伟长一生传奇,年轻求学时弃文从理,只因为“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他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晚年,他倡导的学分制、三学期制成为教育改革的里程碑……因“9·18事变”弃文从理1912年,钱伟长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诗书家庭。
在18岁那年的高考中,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
钱伟长属于“偏科生”,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
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他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这一天正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9·18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
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起初,物理系主任根本不收他,经他软磨硬泡才勉强同意,但只能试学一段时间。
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他早起晚归,废寝忘食,极度用功。
毕业时,他成为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论文曾让爱因斯坦感叹1935年,他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和高梦旦奖学金,在导师吴有训的指导下做光谱分析。
延至1940年8月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在J.L·辛格教授指导下研究板壳理论,1942年获博士学位。
1942年至1946年,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喷射推进研究所,与钱学森、林家翘、郭永怀一起,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
钱伟长的博士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内,爱因斯坦看后,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
”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主要事迹(5篇)1秘书

”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主要事迹(5篇)”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主要事迹篇11939年,新婚刚刚三周的钱伟长考取了由中英庚款会组织的第七届留英公费生。
那年9月2日,途经香港赴英时,他搭乘的去英国的客轮被扣作军用,第一次留学夭折了。
那年12月底,中英庚款会第二次通知钱伟长等在上海通过海运转去加拿大留学。
因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和许多英国知名教授,都逃到加拿大去了。
上船后,钱伟长等人发现护照上有日本签证,他和大伙认为不能接受侵略者国家的签证,宁可不留学也要表达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怒。
他和很多人一起把护照扔在黄浦江里,携行李下船登陆,第二次留学也就此夭折。
1940年8月,钱伟长一行人第三次接到通知,他们再度乘船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钱伟长对特意前来送行的四叔钱穆说:“我此次西行,绝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家庭,而是走向一条科学救国的道路。
”在多伦多大学,由于在板壳统一内禀理论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钱伟长得到了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赏识。
1942年,钱伟长被冯·卡门召到身边,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美国国家喷射推进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
在冯·卡门的指导下,他与当时已是冯·卡门助手的钱学森合作,共同完成了美国第一枚导弹的设计工作。
身在异国他乡,但钱伟长谨记周培源老师的话:“儿不嫌母丑,子不弃家贫。
”他是炎黄子孙,他时刻准备用所学报效祖国。
在得知国内抗战胜利的消息后,钱伟长向导师冯·卡门提出回国请求。
由于他在美国从事的是火箭、导弹技术研究,美国有关方面劝他留下,而且他的恩师冯·卡门始终不肯答应。
无奈,钱伟长便以思念家人和不曾见面的6岁儿子为由,申请回国探亲。
1946年8月6日,这位一心报国的动力学家只随身带了简单的行李和几本书籍,一路辗转,终于回到阔别多年的北京清华园。
并不平坦的报国路没能阻挡炽热的报国情回国后,为了培养更多科学救国的人才,他几乎“承包”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的应用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弹性力学等课程,还担任《清华工程学报》主编,承担审稿工作。
观《大家:钱伟长》有感

观《大家:钱伟长》有感时长约四十分钟的谈话类节目,颤颤巍巍的白发老人,这一位横跨多个领域、游刃有余、建树颇丰的“大家”;一位追求真理、敢说真话、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顽强老人;一位平凡伟大、重情重义的慈爱老人;让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者。
1931年,他弃文从理;放弃双百分的文科,同时毫无理科基础的他,废寝忘食,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70分,四年之后成为了成绩优异的顺利毕业的学生。
而他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9-18时蒋介石说:“不要抵抗,因为人家有飞机大炮。
”年轻气盛的钱伟长顿时被激怒,立志要学飞机大炮。
1939年,因为其搭乘的轮船要在日本逗留,毅然放弃去加拿大公费留学的宝贵机会。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留学生都认为,登陆敌国有辱国格,当场就把护照给撕碎,扔进了黄浦江。
在宝贵的学习机会和崇高的国格之中,他没有忍辱,他做的选择基于爱国。
1940年,搭乘不停靠日本的船到达加拿大学习。
两年后拿到博士学位,后至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
他的学习能力让人惊叹,谁会知道,当年考入清华的他,数理化英四门总分仅为25分!1945年,国内抗战胜利,回国担任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
当时的钱伟长已经成为了一名国际范围内的知名科学家,且拥有八万美金的年薪,实为丰厚。
但国内连年内战,经济衰退,到1948年时,钱伟长的工资只够买两支暖瓶。
此时,钱伟长有机会再回美国喷气推进研究所工作,但申请护照填表时的一个问题却让钱伟长选择了留在中国。
申请表中问道:假如中国和美国打仗的时候,你是忠于中国还是忠于美国。
钱伟长果断写了NO,也因此没有再去美国。
“我是中国人,我说我当然忠于中国了。
”这个问题根本就不需要考虑。
有些人会因为国内生活太窘迫,而暂时能屈能伸,但是钱伟长没有这样做。
在良好的生活条件和研究条件与自己的祖国之间,他再一次选择了祖国。
1956年,作为清华大学教务长的钱伟长参与制订新中国第一章科学发展蓝图--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钱伟长提出国家要优先发展原子能、导弹和航天等,当时除了钱三强、钱学森,其他所有参与规划的400多人都不支持他,而且这400多人的身份都是各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作文素材九 大家钱伟长

对应话题:创新、 对应话题:创新、坚持
五易画风的白石老人 齐白石,本是个木匠,靠着自学,成为画家, 齐白石,本是个木匠,靠着自学,成为画家, 荣获世界和平奖。然而,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功, 荣获世界和平奖。然而,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功, 他永不满足,而是不断汲取历代名画家的长处, 他永不满足,而是不断汲取历代名画家的长处, 改变自己作品的风格。 岁以后的画, 改变自己作品的风格。他60岁以后的画,明显地 岁以后的画 不同于60岁以前 岁以前。 岁以后 岁以后, 不同于 岁以前。70岁以后,他的画风又变了一 岁以后, 次。80岁以后,他的画的风格再度变化。据说, 岁以后 他的画的风格再度变化。据说, 齐白石的一生,曾五易画风; 齐白石的一生,曾五易画风;正因为白石老人在 成功后仍然马不停蹄, 成功后仍然马不停蹄,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 的作品更为成熟,形成独特的流派与风格。 的作品更为成熟,形成独特的流派与风格。 毛泽东 他运用了孙子的兵法, 他运用了孙子的兵法 创造了自己的兵法敌 进我退, 进我退 敌退我进的战法
对应话题3: 民族气节” 对应话题 :“民族气节”话题
气节意味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气节意味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它是一种道德修养,是一种人生准则, 不能屈。它是一种道德修养,是一种人生准则, 是一个民族傲立于世的精神支柱, 是一个民族傲立于世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人最 珍贵的东西。虽然我们可能做不到伟大, 珍贵的东西。虽然我们可能做不到伟大, 但我们应该持有高尚的气节, 但我们应该持有高尚的气节,在大是大非面 前保持良知和气节。 前保持良知和气节。著名画家齐白石拒绝给日本 侵略者字画,愤而辞去职务,闭门谢客, 侵略者字画,愤而辞去职务,闭门谢客,还在门 口贴上“白石已死”的条子, 口贴上“白石已死”的条子,表现了他高尚的民 族气节。 族气节。
中国科学家钱伟长事迹简介5篇1秘书

中国科学家钱伟长事迹简介5篇中国科学家钱伟长事迹简介篇11931年夏天,19岁的钱伟长来到上海参加高考.那时候,升学考试是各个大学自己出题进行的.钱伟长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接连参加了清华、交通、中央、武汉和浙江五所大学的招生考试,结果同时收到了这五所大学的录取通知.钱伟长的祖父是晚清秀才,终生教书;他的父亲和四叔也都以教书为生.钱伟长从小耳濡目染,从小学到中学,他的文科成绩一直很好,而理科并不很好,特别是数学和物理.于是他最后选择了清华大学的中文系.可是,就在钱伟长他们刚刚入学的时候, 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日本侵略者在一夜之间占领了我国东北辽阔的土地,铁蹄践踏着我国的国土,人民在硝烟与血泪中挣扎.钱伟长和大多数青年一样,激发了科学救国的热情.在清华大学1931年的106位新生中,要求进物理系的竟有21人.尽管钱伟长数理化三科的成绩总共不到100分,而其他同学的考分都在200分以上,但他还是决定转到物理系. 钱伟长向理学院院长叶企孙教授和物理系系主任吴有训教授提出了改学物理的请求.吴教授说: 我查过你的试卷,你的文学和历史考得很好.特别是历史卷中的那道关于二十四史的题,我听说只有你一人得了满分;而你的英语和数理化的成绩却不大理想,物理尤其差.对你来说,学中文更合适,为什么一定要改学物理呢? 钱伟长激动地说: 对,我原来是喜欢文科的.但是,在上海考试期间,我看到外国人在上海滩横行霸道,无非就是靠着他们的枪炮比我们好,我觉得文学救不了现在的中国,现在国家更迫切需要的是科学技术,是飞机大炮!我的数理化成绩虽然不好,但我有决心赶上去! 钱伟长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了两位教授.吴有训教授答应了他的请求,不过有个条件:一年后数理化成绩必须在70分以上,否则仍然回中文系.同时吴教授还要求他加强体育锻炼,因为物理系功课负担很重,没有强壮的身体,难以应付.钱伟长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中国科学家钱伟长事迹简介篇2那时候,清华大学理科的许多教材是英文原版的,教师们讲课也用英语.第一学期对钱伟长来说是非常艰苦的,除学习正课和做实验外,还要自己补习英语和中学的一些理科知识.他夜以继日地苦读,首先攻下了英语这一关,同时理科成绩也逐步提高,凭着刻苦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年终考试,钱伟长的各科成绩都达到了70分以上.4年后,22岁的钱伟长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接着又考取了清华研究院物理系的研究生,在吴有训教授指导下,从事X光衍射研究.1939年7月,中英文教基金会招考第七届公费留学生,钱伟长从3000多考生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第二年1月,22名青年满怀雄心壮志,告别了家乡亲人,乘船赴加拿大留学. 钱伟长进了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跟随系主任、著名的应用数学家辛格教授从事流体力学和弹性力学的学习、研究.仅仅过了50天的时间,钱伟长就与导师合作写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在纪念冯·卡门教授60寿辰的纪念论文集上发表了.论文集上的作者都是赫赫有名的科学家和权威教授,如爱因斯坦、铁木申柯等,钱伟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国青年竟跻身于国际科学大师之列,引起了冯·卡门教授的注意.1942年,钱伟长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上的一组方程式被国际科学界称之为钱伟长方程 .辛格教授将自己的得意门生推荐给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系主任冯·卡门教授.这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对曾在自己祝寿文集上发表过论文的钱伟长表示热烈欢迎.钱伟长跟随冯·卡门教授作博士后,回来又在研究所任研究工程师,从事火箭、导弹的设计研究工作.钱伟长主要从事弹道计算和各种导弹的空气动力设计.他在初期的人造卫星轨道计算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伦敦遭到德国火箭的威胁,英国首相邱吉尔向美国求助,这件事交到了冯·卡门教授的研究所.钱伟长等人议论,德国火箭是从欧洲西海岸向伦敦发射的,多数火箭落在了伦敦东区,这证明德国火箭采用了最大射程.根据他们的研究理论,钱伟长指出,只要在伦敦市中心造成已多次被击中的假象,以蒙蔽德国,让他们的导弹仍按原定射程攻击,伦敦市中心就可避免火箭造成的巨大实质性破坏.英国按这个建议去做,果然将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邱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及此事时,不胜感激地称赞: 美国青年真厉害! 可他没有想到,当年使伦敦减轻灾难的是中国青年.中国科学家钱伟长事迹简介篇3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钱伟长7月30日6时许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之钱伟长》观后感
______为国家选择人生路
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面临着许多的选择,绝大多数人在做这样的选择的时候,都会以他自身的需求作为出发点。
但是,钱伟长的一生当中,所有重大的选择都是为了这个国家,也正是因为它始终坚持了这样的选择,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一生。
为了国家,弃文从理(弃长从短),1931年夏天,19岁的钱伟长来到上海参加高考,钱伟长在中学时属于“偏科生”,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
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决定要转学物理系以振兴中国的军力。
吴有训一开始拒绝其转学要求,后被其诚意打动,答应他试读一年。
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钱伟长早起晚归,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废寝忘食,极度用功。
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了70分,从此,迈进了自然科学的大门。
为国仇丢掉护照,钱伟长因为背安排到当时在侵略我们国土的日本休整两天而生气的丢掉护照。
为国家的教育和科技,舍弃在美国安逸的生活而回到动乱不安的中国教书和搞科研,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以“久离家园、怀念亲人”为由,取得回国权。
1946年5月从洛杉矶搭货轮返上海,8月初又从上海搭轮船经秦皇岛回到阔别8年的北京清华园。
在母校清华大学当了一名普通的教授。
钱伟长深情地回忆:“1948年钱学森从美国回来了,他是回来结婚的。
他来看我,看我很可怜。
那时工资是15万金圆券,只能买两个暖瓶,叫我怎么过日子?回国之前,我在美国的年收入是8万美金。
钱学森说,美国特区研究所(GPL)还希望我回去。
我当然不想回去,可是那时的艰苦让我的生活与科研都发生极大的困难。
于是要到美国大使馆签证。
问我你信什么教?我说我没教。
他说不行啊,没教在美国人看来,你是无教之徒,是野蛮人。
后来他说这样,你填孔教。
最后一条,我填不下去了,讲中国和美国打仗的时候,您忠于中国还是美国?我当然忠于中国了,我是中国人,怎么能忠于美国?我就填了一个NO。
结果就因为这个,他们不让我去了。
” “这一点是毫不犹豫的。
我是忠于我的祖国的。
”钱伟长反复强调。
为了生活,更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抱负,新中国建立前钱伟长几乎“承包”了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工学院三校的基础课应用力学和材料力学,物理系的理论力学、弹性力学等课程,还担任《清华工程学报》主编等审稿工作。
教学之余,钱伟长继续在润滑理论、圆薄板大挠度理论、锥流和水轮机曲线导板的水流离角计算等领域不懈科研,撰写并发表了8篇有影响的论文。
1977年以后,他不辞辛劳,去祖国各地做了数百次讲座和报告,提倡科学和教育,宣传现代化,为富民强国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