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名人故事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三、陶冶情操,乐观对待现实,幽默是一 种宽容精神的体现。要善于体谅他人 ,要使自己学会幽默,就要学会雍容 大度,克服斤斤计较,同时还要乐观 。乐观与幽默是亲密的朋友,生活中 如果多一点趣味和轻松,多一点笑容 和游戏,多一份乐观与幽默,那么就 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也不会出现整 天愁眉苦脸,忧心忡忡的痛苦者。 四、培养深刻的洞察力提高观察事物的能 力,培养机智、敏捷的能力,是提高 幽默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迅速地捕 捉事物的本质,以恰当的比喻,诙谐 的语言,才能使人们产生轻松的感觉 。当然在幽默的同时,还应注意,重 大的原则总是不能马虎,不同问题要 不同对待,在处理问题时要极灵活性 ,做到幽默而不俗套,使幽默能够为 人类精神生活提供真正的养料。
绝世好男人 林语堂出生于福建漳州 城内,婚前曾有两位恋 人。林语堂的妻子廖翠 凤是他的第三位恋人。 廖翠凤是鼓浪屿的首富 廖家的二小姐,1919年1 月9日林语堂与廖翠凤结 婚。结婚后,他征得廖 翠凤的同意,将结婚证 书烧掉了,他说“结婚 证书只有离婚才用得 上”。
1919年林语堂和妻子廖翠凤 结婚照
做一个有趣的人远比做一个有爱的,有责任感的人更 重要。生活需要幽默.幽默是一种修养,一种文化,一种艺术, 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领会幽默的内在含义,机智而又敏捷 地指出别人的缺点或优点,在微笑中加以肯定或否定。幽 默不是油腔滑调,也非嘲笑或讽刺。正如有位名人所言: 浮躁难以幽默,装腔作势难以幽默,钻牛角尖难以幽默, 捉襟见肘难以幽默,迟钝笨拙难以幽默,只有从容,平等 待人,超脱,游刃有余,聪明透彻才能幽默。
1922 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 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 年获博士 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 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曾任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 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 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1966年定 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名人青春奋斗的故事简短近代

名人青春奋斗的故事简短近代【名人青春奋斗的故事简短近代】据说“青春是一道经不起消磨的风景”,这句话的背后透露出的是一种非常真实的现象,那就是年轻人的时间和精力非常充裕,但同时也容易被各种事情所吸引和迷惑,对未来的规划和追求也缺乏清晰的方向。
但是,在我们的历史上,也不乏一些明星和名人的青春奋斗故事,他们利用自己的时间和能力,实现了自我的突破,也树立了许多可取的榜样和榜样。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些近代名人青春奋斗的故事。
1.马云如果说现在有一个人能代表当下年轻人的梦想和追求,那就是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
马云,在年轻时曾经历过种种的波折和挫折:初中毕业时,他曾考试不及格,没能进入高中,甚至不得不重读一年。
之后,他曾尝试了许多职业,包括教英语和售货员,但他的事业总是缺乏方向和动力。
最终,他通过一次美国游学的机会,接触到了互联网的领域,为自己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周杰伦相信大多数人都听过周杰伦这个名字,他是一位著名的音乐人,也是一名优秀的演员和导演。
然而,在年轻时,周杰伦并没有想过要走艺术家这一条路。
他的父母都是学校老师,为了让儿子能有一个稳定的职业,曾安排他去了警校。
但周杰伦并不满足于此,他在警校期间开始了自己的音乐创作,期间做了很多演出和磨练。
他所创造出来的音乐风格也极具特色和个性,受到了无数粉丝的喜爱和追捧。
3.林语堂林语堂是一位在文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在他的一生中写下了大量的小说、散文和论文。
但是,他的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年轻时,林语堂其实并没有接受过正式的文学课程,大学时代还在攻读工科专业。
但他对于文学的热爱和执着,并没有因为一些阻碍而消失,反而让他更加刻苦地钻研。
最终,他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成为了一位享誉全球的文学大家。
4.李宗伟如果说在体育领域有一个人能代表青春奋斗精神的话,那肯定是羽毛球名将李宗伟。
在年轻时,李宗伟曾经面临过身体不适和伤病的困扰,让他的职业生涯几乎面临终结的危险。
但他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和坚持,通过身体训练和技术升级,一步步打破了自己和外界对于他的种种质疑和限制,成为了一位国际级数一数二的羽毛球运动员。
家风的名人故事

家风的名人故事家风,是指一家人代代相传的家庭风范和家族传统。
一个家族的家风,往往可以通过一些名人的故事来展现。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家风优秀的名人故事。
第一位名人是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家风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家风的典范。
孔子在家庭中,受到了父亲的慈爱和严厉的教导,他的家风以“孝”为核心,他在家庭中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教育子女,以身作则,深受后人的尊敬和崇敬。
第二位名人是林则徐。
林则徐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官员,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家。
林则徐的家风以“忠”为核心。
他在家庭中以身作则,教育子女要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事业,他的家风影响了他的后代,也影响了整个社会。
第三位名人是林语堂。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文化名人。
林语堂的家风以“诚”为核心。
他在家庭中讲诚信,做人要诚实守信,他的家风影响了他的子女,也影响了他的后代。
第四位名人是李光耀。
李光耀是新加坡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新加坡第一任总理。
李光耀的家风以“勤”为核心。
他在家庭中勤奋工作,勤俭节约,他的家风影响了他的子女,也影响了整个新加坡社会。
第五位名人是贝聿铭。
贝聿铭是著名的建筑师,他设计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建筑。
贝聿铭的家风以“和”为核心。
他在家庭中讲和睦相处,家庭和睦,和谐相处,他的家风影响了他的子女,也影响了整个建筑界。
以上这些名人的故事,展现了不同家庭的不同家风。
这些家风优秀的名人,他们的家风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子女,也影响了整个社会。
我们可以从这些名人的家风中,学习到许多宝贵的家庭美德,让我们在家庭中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家风,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家庭。
林语堂散文

林语堂散文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字海明,号山谷主人,江苏镇江人,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文化名人。
他以散文作品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散文之王”,其作品以独特的视角、深入的思考和优美的文笔深受读者喜爱。
一、林语堂的生平林语堂出生于一个文化家庭,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英文文学,并留学美国,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
在美国期间,林语堂接触到了西方文化,深受启发。
回国后,他致力于文化事业,为中国文化的推广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林语堂散文的特点林语堂的散文作品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1. 独特的视角林语堂的散文作品总是以独特的视角出发,他能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新奇,从琐碎的生活中发现深层次的意义。
他的作品充满了智慧和哲理,读者在阅读时常常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2. 深入的思考林语堂的散文作品总是充满了深入的思考。
他对人性、社会、生活等诸多问题都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和剖析,从而给读者带来了许多启发。
他以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考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观点。
3. 优美的文笔林语堂的文笔非常优美,他善于运用华丽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叙述方式,使得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思想性,还具有艺术性。
他的文字通俗易懂,读起来非常流畅,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三、推荐几篇经典的林语堂散文1.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描写了一位老教授的一天生活,通过对他的观察和描写,展现了一个智慧、平和而又富有人生哲理的人物形象。
全文充满了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描写,优美的文笔让人叹为观止。
2. 《故乡》《故乡》是林语堂的代表作之一,以极富感情的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他用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产生共鸣,引发了人们对故乡的思考和回忆。
3. 《生命的短暂》这篇散文以生命的短暂为主题,通过对生命的反思和思考,教人珍惜和感悟生命的宝贵。
林语堂以深刻的洞察力和优美的文笔,让人读后深思。
结语林语堂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入的思考和优美的文笔,成为了经典的文学之作。
关于文化保护的名人故事

关于文化保护的名人故事文化保护的名人故事一、坚守本土文化的守护者1. 鲁迅(1881年-1936年)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伟大先驱之一,他以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对社会现实的冷眼观察而闻名。
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等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呼唤人们觉醒和奋起抵抗压迫。
鲁迅秉持着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理念,他通过批判西化现象、提倡本土文化,为中国现代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信奠定了基础。
2. 林语堂(1895年-1976年)林语堂是一位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的作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他长期在海外工作,一方面将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另一方面也通过翻译西方经典进一步丰富了中国读者的视野。
林语堂主张文化的多元共存和相互影响,他认为文化要适应时代的变迁,但也要保持独立性,不被异质文化所同化。
3. 郭沫若(1892年-1978年)郭沫若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一位热衷于文化保护的名人。
他用诗歌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郭沫若提倡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相结合,在探索中国文化复兴的道路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践行保护文化的艺术家1. 陈逸飞(1931年-)陈逸飞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剪纸艺术家,他将中国传统纸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作出了大量独具特色的作品。
陈逸飞不仅坚持传统剪纸技艺的传承和创新,还积极参与相关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努力推动剪纸艺术的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门传统工艺。
2. 吴冠中(1919年-2010年)吴冠中是中国现代美术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以绘画和中国画的创作闻名。
吴冠中擅长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与西方绘画技法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延续并发扬了中国画的传统。
他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同时又具有现代艺术的审美观念,为中国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 王蒙(1930年-)王蒙是中国当代作家、评论家和教育家,他长期致力于文化保护和思想启蒙的工作。
名人事例 林语堂

事例1 关键词:幽默 风度
30年花12万美元制造中文打印机
• 1916年,林语堂就对中文打字机和中文检字 产生了很大的兴趣。1919年商务印书馆制造 事例 2 关键词: 了中国第一台中文打字机 ,最初,使用这 坚持、爱国、信 种打字机必须经过专业训练。于是,林语 堂决定借鉴外文打字机,发明一个更为简 念 单快捷的打字机。林语堂的打字机一直到 1946年5月才完成,高9英寸,宽14英寸,深18 英寸,64个键盘取代商务机器的庞大字库, 储存7000字。
林语堂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美 哈佛大学文学系硕士。德国入莱 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任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 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后任外交 部部秘书、香港中文大学语言系 主任。《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主编《论语》半月刊、《人间 世》、《宇宙风》。著作有《吾 国与吾民》《风声鹤唳》, 《京 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 这台名为“明快”的打字机花光了林语堂 全部的积蓄和向朋友以及银行借的钱贷的 款 ,那笔借款全家还了好几年才还完 。因 为这台打字机,林语堂和赛珍珠二十多年 的友谊破裂。当年林语堂去美国是因为赛 珍珠的邀请,赛珍珠拥有林语堂著作的出 版权,但其却不遵守出版规则多拿40%的版 税,在林语堂发明打字机最缺钱的时候, 经济富裕的赛珍珠断然拒绝了他的求助。 事后,林语堂痛心地说:“我看穿了一个 美国人。”
对爱人忠贞呵护
• 林语堂出生于福建漳州城内,婚前曾有两 位恋人。林语堂的妻子廖翠凤是他的第三 位恋人。廖翠凤是鼓浪屿的首富廖家的二 小姐,1919年1月9日林语堂与廖翠凤结婚。 结婚后,他征得廖翠凤的同意,将结婚证 书烧掉了,他说“结婚证书只有离婚才用 得上”。
事例3 关键词:忠贞
名人林语堂研究报告

名人林语堂研究报告引言林语堂(1895年-1976年),字幼南,号静轩,是中国近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以优秀的文字才华和广泛的知识深受世人喜爱,被誉为20世纪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
本报告将对林语堂的生平、学术成就以及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贡献进行研究和分析。
生平林语堂出生在中国福建省龙溪乡一个农村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对教育非常重视。
林语堂从小就展示了卓越的才智,并在15岁时进入厦门大学学习英语。
后来,他留学美国,先后在美国孟菲斯大学和哈佛大学深造,获得了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学术成就作为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和翻译家,林语堂的研究领域涉及英语、中文、法语等多种语言。
他的翻译作品相当丰富,包括《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翻译,也包括美国文学名著《老人与海》等的译作。
他所翻译的作品通俗易懂,风格流畅,深受读者喜爱。
林语堂还以他的散文而闻名于世。
他的散文作品内容广泛,思想深刻,风格独特。
他尤其擅长运用比喻和寓言手法,以幽默的方式探讨人性、社会和文化问题。
他的代表作品《围城》是一部关于现代人处境的小说,以犀利的洞察力和生动的描写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赏。
此外,林语堂还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在《中国人的性格》等书中探讨了中国人的性格特点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
他指出,中国人注重集体利益,强调礼仪和道德,与西方个人主义有着显著的区别。
他的这些观点对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贡献林语堂在中国文化和教育领域的贡献不可忽视。
他提倡以文化为基础的教育,主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
他的这些观点在当时对中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林语堂还积极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互动。
他在国外留学期间,与许多西方学者和作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使得西方国家更加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
【名人故事】林语堂

【名人故事】林语堂林语堂既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诣,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
早年留学国外,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英文系主任、厦门大学文学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
林语堂作品《风声鹤唳》《瞬息京华》《逃向自由城》《宇宙风》《语言学论丛》《信仰之旅》《无所不谈》《开明英文文法》《苏东坡传》《老子的智慧》《武则天传》《无所不谈合集》《红牡丹》《赖柏英》《人生的盛宴》《中国人》《生活的艺术》《人生不过如此》《啼笑皆非》《京华烟云》《大荒集》《剪拂集》《不亦快哉》《中国新闻舆论史》《孔子的智慧》《板桥家书》《浮生若梦》《优游人间》《我的话》《吾国与吾民》《冥寥子游》《披荆集》林语堂晚节不保对于林老,以前认为他是国际大师。
挺尊敬的。
但今天居然发现他晚年是多么的贪腐。
当时的南洋大学--由新加坡华人捐助。
建国时期左右。
校董会安排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担任。
与此同时,林语堂主动说我要当校长。
因为那时的新加坡华人主要是由福建闽南人组成,林老是福建人,又是当时响当当的国际大师。
校董会最后决定给林老担任吧。
福建人是很讲感情的--相当于现在的广东潮汕人。
好了,林老把他女儿、女婿、侄子都带过来了。
而且各担任要职。
副校长、财务部长、办公室主任类似的职务。
新官上任,而且还要求把当时新盖的教学楼要求拆下,才刚建立不久,都是侨乡的血汗钱。
说要盖什么世界一流的教学楼,南洋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
另外,当时给的工资就是世界第一高。
连当时的哈佛、耶鲁的校长都没有那么高。
OKAY。
校董会也答应了。
本来每个学校都有基金管理的,是由校董会负责的。
林语堂说他要拿来管理【这管得也太宽了吧、老狐狸尾巴露出来了】校董会当然不答应,据说有两千多万的。
然后林还要求把校董会告了,要搞得对薄公堂。
连律师都不帮他打【当时的律师有良心啊】。
就打算劝和。
在会议上,林语堂指着捐助金额最大的陈六使先生说他背信弃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林语堂,名人故事
林语堂既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诣,他一生笔耕不辍,着作等身。
早年留学国外,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英文系主任、厦门大学文学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
校董会安排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担任。
与此同时,林语堂主动说我要当校长。
因为那时的新加坡华人主要是由福建闽南人组成,林老是福建人,又是当时响当当的国际大师。
校董会最后决定给林老担任吧。
福建人是很讲感情的--相当于现在的广东潮汕人。
好了,林老把他女儿、女婿、侄子都带过来了。
而且各担任要职。
副校长、财务部长、办公室主任类似的职务。
新官上任,而且还要求把当时新盖的教学楼要求拆下,才刚建立不久,都是侨乡的血汗钱。
说要盖什么世界一流的教学楼,南洋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
高。
【这
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
生活所需的一切不贵豪华,贵简洁;不贵富丽,贵高雅;不贵昂贵,贵合适。
万事可忘,难忘者名心一段;千般易淡,未淡者美酒三杯。
延缓年老展长青春的第一条规矩,是避免一切情绪上的烦扰。
最合于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就是一个热诚的、悠闲的、无恐惧的人。
世界上的强盗,再没有比劫夺我们思想自由的罪恶更大的了。
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
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