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合集下载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成果的回顾与展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成果的回顾与展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成果的回顾与展【摘要】本文对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在分别阐述了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现状、不足之处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结论部分总结了对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最后总结了研究成果。

通过本文的描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对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发展历程、影响因素、研究现状、不足之处、未来发展方向、意义、展望、研究成果。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需求,内部控制理论逐渐成为管理学、会计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制度和机制,对于提高企业业绩、降低经营风险、保护公司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起步较晚,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相对滞后,对内部控制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

对于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内部控制成为管控企业风险、提升企业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也对内部控制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对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探讨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和作用,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全面回顾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历史进程,分析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探讨影响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各种因素,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和探讨。

通过对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和归纳,旨在为相关领域学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进步。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探讨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实际应用,并促使更多的企业和机构重视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完善,以促进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内部控制的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内部控制的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内部控制的未来发展趋势展望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完善内部控制就成为必要条件之一。

环境的变化和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要求内部控制理论必须随之发展。

本文拟对内部控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1.知识经济带来了内部控制理论基本原则的根本变革。

传统内部控制理论的基本原则是:控制的目的是要使一切都在管理人员的掌握之中,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有条不紊地进行;要实现每一人和每一物在恰当的时候处在恰当的位置上.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设计内部控制的管理人员必须事先预计到各种可能性,规定每一个人在所有可能的情况下应当履行的职责.程序和手续,并据此制定政策.管理人员不是先知,他只能根据自己的历史经验和逻辑推理能力来预测各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实际上隐含了经验管理的假设。

但在知识经济正在到来的今天,影响企业经营的环境不仅日益复杂,而且愈来愈不稳定,其变化不仅无法控制,而且难以预测;多样化的顾客需求和频繁变化的市场要求企业活动的内容与方式及时调整。

这些应对环境变化的适时调整是难以从历史经验中找到现成答案的.因此,未来的内部控制应着眼于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学习能力,实行权变控制和分权控制.2、知识经济使资讯与沟通在内部控制中的地位更加面显。

在知识经济中,对知识的获取、共享和利用的能力,成为企业生存和成长的关键因素.不论是获取。

共事知识,还是利用知识,都需要资讯与沟通系统作为载体。

资讯与沟通系统是否良好,决定着企业能否收集到大量及时的内部和外部信息,能否实现信息在企业各层次、各部门之间迅速地传递和交流,能否率先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创新,占领市场至高点,把握先机。

建立一个统一、高效、开放的资讯与沟通系统,是其他一切控制运行的平台,应当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中之重。

3.非正式组织和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将得到足够的重视。

知识经济将企业的层级结构变成了网络结构,组织的网络化、扁平化、分权化和柔性化使资讯和知识的传播由原来的直线式变为发散式,非正式组织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传播渠道.各个动态工作单元在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自主决策时,更多地依赖于小组成员的个人判断和相互沟通,这里非正式制度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成果的回顾与展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成果的回顾与展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成果的回顾与展内部控制是指组织中为实现目标而制定的、用以规范和管理组织活动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的总称。

内部控制理论是管理学、会计学和审计学等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领域,其研究对于提高组织管理效率、降低经营风险和防范企业内部失控具有重要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我国以来,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在我国的发展日益成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本文将对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展望,旨在总结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现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回顾内部控制理论引入我国较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受到关注。

最初阶段,国内学者主要是对国外内部控制理论进行翻译和解释,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讨。

1988年,我国出版了首部内部控制理论专著《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与实际问题研究》,此书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构成要素、设计原则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

1990年代初,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逐渐走向理论创新和实证研究的阶段。

学者们开始关注内部控制理论与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关系,并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在这一时期,国内相关期刊陆续发表了大量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论文,为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进入21世纪,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更加系统和深入。

学者们在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开展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制度建设和政策研究,促进了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实践。

2010年,我国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和实践基础。

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也相继成立了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中心,为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支持。

二、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现状目前,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术体系,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综述

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综述

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综述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确保经营活动有效、合法和正常进行所建立的一种管理制度和方法。

内部控制不仅涉及到企业内部的管理层和员工,还包括外部的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

目前,我国内部控制研究在不断深入发展,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管理的需求。

本文将对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一、发展现状在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我国企业改革开放,开始接触国际贸易和外资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

1988年,中国证监会首次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概念,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此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也对内部控制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和规定。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内部控制研究开始逐渐走向繁荣。

目前,我国内部控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主要探讨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以及其与企业管理、风险管理等相关理论之间的关系;二是内部控制规范和标准研究,即研究国际上和国内相关的内部控制规范和标准,以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情况;三是内部控制实施与评价研究,即研究内部控制的具体实施方法和评价指标,以及如何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四是内部控制与企业管理研究,即研究内部控制与企业经营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特点我国内部控制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研究内容丰富。

我国内部控制研究涉及到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规范标准、实施评价、与企业管理的关系等多个方面,研究内容非常丰富。

2. 研究方法多样。

我国内部控制研究采用了许多不同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案例研究、调查问卷、实证分析等,方法多样化,取长补短,有利于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3. 研究角度新颖。

在内部控制研究中,一些研究者从企业管理、风险管理、治理结构等不同角度出发,对内部控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一些具有新颖观点和见解的研究成果。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成果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成果的回顾与展望

/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成果的回顾与展望焦蕊(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710065)[摘要]当下我国经济市场的迅猛发展促使企业也加快了发展步伐,在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与管理对企业的平稳健康运行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在对中国期刊网2010-2018年几本会计核心期刊收录的关于内部控制的大量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现状、主题及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做出展望。

[关键词]内部控制;研究进展;展望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0.05.017[中图分类号]F239.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0)05-0040-03[收稿日期]2019-11-131引言内部控制思想起源于18世纪,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进步,国内外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将风险管理的理念融入,与管理理论的有机结合使其突破了狭义的范畴[1]。

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与安然能源公司会计舞弊造假的丑闻引起了一系列市场过激行为加剧了美国和全球经济的萧条。

由此可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企业的平稳健康运行和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对财务舞弊和造假以及经济发展事件的发生起到很大程度的遏制作用。

在国内,也频频发生财务舞弊与欺诈事件,尤其是我国加入WTO 后,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管理风险更加复杂,因此,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获得良性发展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基于此,本文对2010-2018年在几个会计和审计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相关文章进行统计分析,深入了解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内部控制的研究重点与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合理预测。

2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目前,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术界也对其加大研究力度。

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还存在诸多问题,内控体系有待完善。

内部控制效率研究:回顾与展望

内部控制效率研究:回顾与展望
SC E 的配 套 规 定下 , 在上 市公 司 的定 期 报 告 中必 须 披露 内部 控 制 的重 大 缺 陷 ( ae aw an s)而 对 于 重要 缺 陷 ( i i a te c n y M t il ek es , r Sg f n f i c ) ni c di e
和控制弱点 ( ot l e c ny ̄ 属于 自愿性披露。 a es y t 20 ) C nr d f i c ) l o ie H m rl e. 0 8 认为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及其特征具有信息含量 , e  ̄( 能够 向市场传 递信息 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 , 往往财务信息质量较低 , 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较大 , 客观上增加 审 汁风险。 于内部控 由 制埘审计模式与审计风险 的重要影响 , 多学者进一步研究了内部控制缺陷所带来的经济后果。 许 把缺陷存在视为风险较高的标志 , 研究
审计师会倾 向于收取更高 的险, H gn l l n 2 0 ) ks 将导致审 汁费用的增加 。 实证研 究结 论证明
这 一 观 点 , 内部 控 制存 在缺 陷的 公 司 , 计费 用 明 显较 高 。.e ad t1 06 认 为 在非 加 速 申报 下 , 露 内部 控 制 需 支付 更 多 的审 计 即 审 J d r .( 0 ) B ea 2 披
其 对审 计 收 费 、 师 变更 和 审计 延 迟 的影 响 。 审计 审计 依 赖 于 内部 控 制 . 审计 师利 用 被审 计 单 位 的 内部 控 制 , 以减 少 审计 时 间 和成 本 , 可 提 高 审计 效 率 , 低审 计 风 险 。 降 当被 审 计单 位 的 内部 控 制 存在 缺 陷 时 , 会 增 加 审计 一 作 强 度 和审 计 成 本 , 会增 加 审 汁师 的风 险 , 不但 r 还 因此

我国内部控制回顾与展望

我国内部控制回顾与展望

我国内部控制回顾与展望我国古代内部控制制度始于西周,完善于唐朝,衰落于宋代。

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阶段,唐朝是封建社会的盛世,宋朝封建社会转衰,这与我国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轨迹是相吻合的。

一、我国内部控制发展成果我国没有经历英美那样高度社会化、自由化的工业大生产,所以我国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在封建社会之后出现了断层。

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内部控制逐渐引起政府及相关方面的注意。

(一)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内部控制规范。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96年发布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认为内部控制是为了保证业务、资产、会计资料的相关要求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此定义在此后近10年的时间里广泛地应用于审计实务之中,直到2006年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才对上述定义进行了修订。

认为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

内部控制包括下列要素:(1)控制环境;(2)风险评估过程;(3)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和沟通;(4)控制活动;(5)对控制的监督。

(二)财政部的内部控制规范。

1999年修订、2000年实施的新《会计法》是我国第一部体现内部会计控制要求的法律,该法对内部控制需达到的目标、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以及运用方法作了具体要求。

目标方面涉及会计行为、会计资料、单位资产等;内容方面从会计控制角度涉及整个业务活动。

内部控制方法包括: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

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配套规范,对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和与会计相关的控制进行了原则性详细规范。

(三)证监会的内部控制规范。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成果的回顾与展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成果的回顾与展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成果的回顾与展我国内部控制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的,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对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展望。

回顾部分: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取得的第一个重要成果是对内部控制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和界定。

在1980年代初,我国学者开始研究内部控制理论,并在1986年提出了“内部控制”概念,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我国学者在研究内部控制理论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框架。

在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初期,主要关注论述内部控制的目的、内容、要点和作用等方面,逐渐形成了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基本框架。

我国学者还对内部控制理论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结合国情,提出了一些独创性的观点和理论。

针对我国有中小企业多的实际情况,我国学者提出了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内部控制理论,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内部控制实施方法。

第四,我国学者还注重内部控制的实践研究与案例分析。

他们深入调研企业内部控制实践,总结企业内部控制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并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提供了一些指导性的建议和方法,为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提供了参考。

展望部分: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应进一步加强对国际先进的内部控制理论的学习和引进。

目前,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还存在一定的漏洞和不足,有些理论还不够系统和完善。

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的内部控制理论,进一步提高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学术水平。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应进一步注重与实践相结合。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在进行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应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深入调研企业的内部控制实践,提供实用性的研究成果。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应注重整合与创新。

目前,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分散且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需要在整合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创新,提出新的观点和理论,推动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发展。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并有望在未来进一步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张砚杨雄胜=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舞弊丑闻的频频爆发,内部控制这个概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现有的内部控制研究成果主要来自于三个渠道,最多的是审计角度,其特点是纠错防弊;随着公司治理的兴起,人们也越来越关注从组织管理角度,审视内部控制的权力制衡作用,以及如何在现有的委托代理制度下保证代理方的尽责;这就又涉及到了社会和个人的行为控制。

为了对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轨迹进行全面的了解,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以形成完整的范畴,本文拟从多个视角对内部控制进行文献回顾,来探求它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内部控制理论审计公司治理行为控制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舞弊丑闻的频频爆发,内部控制这个概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但在内部控制应该包含什么样的内容,内部控制的边界到底在哪里等问题上,理论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分析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天所流行的这些内部控制理论几乎都来自于审计研究领域,但在审计界正式提出内部控制概念之前的漫长人类历史中,内部控制思想已经被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中,管理控制、行为控制手段在内部控制的发展演变中都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从组织整体管理目标出发研究内部控制系统,才能满足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

COSO报告就是这样一种努力的结果,它也推动了内部控制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全面了解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轨迹,本文拟从多个视角对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进行回顾。

*一、审计流程视角下的内部控制从审计的角度看,内部控制始于会计工作,会计中的试算平衡、查账等工作本身就是对组织的一种控制方式。

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和企业寿命的延长,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明确,从而孕育了现代意义上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

它出现于20世纪,至今为止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内部牵制时期(20世纪40年代之前)、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时期(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内部控制结构时期(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时期。

(一)研究与成果目前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方面的主要成果是1992年由COSO委员会提出并于1994年修改的5内部控制)))整体框架6、1998年巴塞尔委员会对COSO报告的修正、1999年的特恩布尔报告、加拿大COCO委员会内部控制框架以及2004年修订的5企业风险管理框架6。

与内部控制结构时期相似, 1992的COSO报告中建立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仍然致力于分解内部控制系统内部的要素,不同的是,它强调了内部控制是由一个企业的董事长、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

内部控制的要素有所增加,被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等五种成分,每种要素的内容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

1999年的特恩布尔报告在COSO报告的基础上,分析了一个合理的内部控制系统应具备的特征和包含的要素,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评价内部控制系统要素有效性的一系列标准,使得公司能够按照适合外部环境的方式构建和实施内部控制。

2004年,COSO对1994年制定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进行了扩展,更有力地关注于企业风险管理这一更加宽泛的领域。

公司不仅可以借助这个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来满足它们内部控制的需要,还可以借此转向一个更加全面的风险管理过程(COSO,2005)。

除了已有的内部控制目标以外,它又增加了/战略目标0;原来的/风险评价0要素被拓展为/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0等四个要素;内部控制成为企业整体化风险管理中主37 *张砚,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财务部,邮政编码: 210029,电子信箱:fatzy2000@sin ;杨雄胜,南京大学会计系,邮政编码:210093。

要关注如何有效的防范和控制财务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表明,内部控制不仅是面向过去实际过程的反馈型控制,也应该包括面向未来的前馈控制和过程控制,是贯穿于战略控制、管理控制和作业控制中的全面的控制。

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起步相对较晚,相关的政策和文件包括1996年中注协发布5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6,中国人民银行1997年发布的5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6和2002年颁布的5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6,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01发布的5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6,财政部2001年发布的5内部控制会计控制6和2002年颁布的5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6,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发布的5中央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管理办法6,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2006年发布的5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6等。

(二)分析与评价这些报告的颁布拓宽了内部控制的范畴,也规范了企业所能采用的内部控制手段及其操作规则,总的来说,它们代表了内部控制规范研究和实际应用的主要方向,也是最为广大内部控制实践者所接受的部分。

但是,在审计视角下,管理者之所以推崇内部控制,是因为他们希望组织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掌控之中,对组织整体战略关注较少,也很少考虑环境等不确定因素对企业管理及内部控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传统内部控制方法,如组织规划控制、授权批准控制、记录报告控制、全面预算控制、实物保护控制等,核心工作都是纠错、防弊,以确保企业各项工作按计划进行,这显然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应变、创新的需求;目前对管理控制的诸多研究却有助于填补这些空白。

二、组织管理视角下的内部控制在早期的研究中,管理视角下的内部控制与审计视角下的内部控制关注着同样的问题,法约尔(1999)就认为,控制是一种证实各项工作是否都与已定计划相符的管理功能,这也打开了管理控制研究的序幕。

(一)研究与成果近二十年来,管理控制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其重心基本集中在以下几点。

11内部控制手段的改革创新Kalag nanam和Lindsay(1999)认为,开放的、非正式的和有机的控制形式能最好地管理和控制那些由于任务不确定性而导致的可能在紧密藕合的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并能协调交叉价值链之间的相互依赖因素,对有弹性的顾客需求进行管理,从而鼓励持续改善。

M ia(2000)发现,运用广泛的管理控制系统措施可以提高组织业绩。

Gosselin(1997)发放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战略的纵向差异越显著,企业越倾向于作业成本管理,有机型组织比较偏好作业成本管理,集权化和正式化程度也影响着作业成本管理的使用效率。

An-derson&Yo ung(1999)借助问卷和实地调查的方法,分析了作业成本会计和作业成本管理执行过程间的关系,认为作业成本法可以将成本管理与控制深入到作业这个层次,为产品成本控制提供更为可靠的依靠。

管理控制系统在全面质量管理(TQM)环境下的创新问题也是个值得研究的领域。

Ittner&Larcker (1995)分析了全面质量管理及其相应的信息和激励措施对管理效率的影响,问卷分析表明,尽管全面质量管理已经被广泛采用,但如果没有相应的质量管理、非财务绩效评价和激励手段,它并不能对绩效产生明显的作用。

Chenhall(1997)的研究表明,在TQM 环境下,企业应依赖非财务计量对管理者业绩进行评价提供了互动式战略控制。

另外,TQM还涉及对生产过程中的相互依赖因素(包括与客户、供应商及其他外部相关者的关系等)进行有效管理的问题。

在推行TQM的过程中,控制手段要能激励管理者和车间员工将精力集中于那些可变的关键要素,并为不同价值链提供有效的连接;信息在经营控制和战略控制两个层面上生成,前者强调控制论式的控制,后者则强调过程与战略结果的联系。

Biddle,Bow en&W allace(1998)认为,经济附加值更能反映公司的股票价值,为内部决策、绩效评价和激励政策等提供信息基础;Ittner&Larcker (1998)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结论,经济附加值、非财务的业绩评价、业绩评价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计划和激励工作;顾客导向的生产、先进的制造技术(AM T)和非财务计量紧密联系在一起(Per era,H ar rison& Poole,1997),在这方面,ERP对管理控制的影响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Chapman(2005)认为,ERP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也带来了技术、组织结构的复杂化,从而导致管理控制的目标制定、信息沟通等实时性的提高;Dechow&M ouritsen(2005)认为,推行ERP系统的企业需要一体化的管理控制系统,财务38和非财务控制应该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来克服控制中的盲点和避免控制漏洞的出现。

21内部控制要素的权变研究从纵向流程上看,内部控制贯穿于公司的所有管理控制活动。

安东尼(2004)按照管理层级将其分为战略规划、管理控制和作业控制;Goold(1994)按照管理程序将其分为战略计划、战略控制和财务控制;Nilsso n和Olve(2001)按照事前、事中和事后将其分为战略管理控制、价值管理控制和业绩管理控制。

从横向关联上看,内部控制渗透在公司各个部门的工作中。

按照部门的运作特点,内部控制可以分为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根据高层和中层管理者的不同管理风格及其影响能力,Ouchi(1979)将其分为市场控制、制度控制、团队自我控制;Sim ons根据控制的侧重点,进而将其分为诊断控制、交互控制系统、信念控制系统和边界控制系统,这些控制模式还被进一步细化为内部控制要素。

于是,基于权变理论的内部控制效率分析出现了。

最早系统地研究权变因素与管理会计系统关系的学者是Gorden和M iller。

Waterhouse和Ties-sen(1978)、Otley(1980)等在这方面作了进一步研究。

到20世纪80年代,环境、结构、规模和技术等对管理控制系统影响的研究已经比较充分;90年代以后的研究发现,在这些影响因素之间也存在着联系(Langfield,Smith,1997)。

其中比较重要的权变因素包括战略、外部环境、技术、组织自身的特点,如组织结构(Sco tt&T iessen,1999)、规模(Reid& Smith,2000)、文化(Merchant Chow Wu&Ken-neth,1995)和生命周期(Granlund,Markus,2005)等,它们均对控制方法的选择产生了影响。

同时,组织理论、制度经济学等也被应用到对某些控制系统的解释上,例如对会计控制系统效率的分析(Bim-berg,1998;Fisher,1998;Dir smith,1998),对团队控制方法和自组织、协调型控制方法的研究(Sisaye, 1997),对高层管理者控制行为的研究(Delug a,et al,1994;Phillips,et al,1994)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