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七年级文言文阅读技巧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技巧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技巧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阅读文言文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还能加深对古代文学的理解。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
首先,了解常见的文言文句型结构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
文言文的句型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日月之光”、“风雨之声”等。
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应该结合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意思,不能生硬地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来理解。
其次,注意词语的多义性是阅读文言文的重要技巧之一。
文言文中的许多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会有不同的含义,因此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根据语境来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死记硬背,而应该灵活运用。
另外,理解古代背景是阅读文言文的关键。
文言文大多写就了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内容,要想准确理解文言文,就必须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背景知识。
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隐含意义和修辞手法。
此外,积累常见的文言文词汇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关键。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多多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汇,例如“哀莫大于心死”、“言之有物”等,这样在阅读文言文时就能更加得心应手。
最后,要多多练习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阅读文言文,才能够真正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坚持学习和练习,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综上所述,文言文阅读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我们掌握了一些技巧,坚持学习和练习,就一定能够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水平,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学之美。
希望七年级的同学们能够通过不懈的努力,更好地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开启古代文学之旅。
初一文言文阅读技巧

初一文言文阅读方法初一文言文阅读方法一、文言文阅读入门关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要点,或者说阅读文言文的门径,前人概括为简明扼要的四句话,即“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这是很符合文言文阅读规律的,是便于操作的。
下面则就这四点进行解说。
1.字训其义这是指能正确理解、解释词义(“训”是指“解释词义”),由于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所以“字”相当于词。
文言文同现代汉语相比,最主要是词汇上的差异,因此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就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指常见常用的文言词语,而很生僻的不包括在内)。
文言词语有分为实词和虚词。
不管实词还是虚词,要达到“字训其义”,都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
要记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即要准确理解某个词义,必须结合它所在的句子的意思来判断,而句子的意思,又必须结合它所在的整篇文章的内容来决定。
要做到“字训其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该具有推知词语意义(或者”猜词义”)的能力,这是很重要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因为阅读时很难做到每个词义都曾经见过、学过更不用说掌握了,这就需要根据上下文合理地推知词义,而上下文语境乃至句意、文意都是推知词义的“已知条件”,2+X=5,X就是3,推知的道理是很明白的。
需要注意的是所推知的词义一定符合上下文、句意乃至文意,所以需验合才行。
推知词义的另一办法,就是善于利用选择题的选项,它们具有“注解”的作用(有的故意注解错误)。
2.句贯其意这是指在“字训其义”的基础上,使句子的意思贯通,也就是指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进而能翻译成现代汉语。
要做到这一点,要注意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
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倒装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在理解这类句子和翻译时要调整为现代汉语语序。
省略句有主语省略、宾语省略等,理解、翻译时要补上省略的成分。
尤其是要注意文字省略“介宾”和“兼语”的情况(这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
初一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初一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嘿,同学们!今天咱就唠唠初一文言文阅读理解的那些技巧和方法,这
可太重要啦!
咱就说,读文言文就像走进一个古老的世界,每个字都好像藏着秘密!
那怎么去解开这些秘密呢?
首先,得把文言文里的字词整明白呀!像“之乎者也”这些常见的虚词,那可得弄清楚它们的用法。
比如“之”字,有时候是“的”的意思,有时候又是代词。
就好比是一把钥匙,能打开不同的门嘞!比如说“学而时习之”里的“之”就是指代学的东西。
你说神奇不神奇?
还有呀,要多读!读多了才有感觉嘛!这不就跟你学骑自行车一样,刚
开始可能摇摇晃晃的,但多骑几次就顺溜啦!每次读的时候,心里就想着自己穿越到古代,正和那些古人聊天呢!像《论语》,那里面都是孔子和弟子们的对话,你就想象自己在旁边听着,多有意思。
再说说理解文意,这可不能光盯着字词,得从整体上去把握。
比如说一
篇写山水的文言文,那你就得想想作者为啥写这个呀,是要赞美大自然还是有其他的意思呢?这就像是拼图,一块块拼起来,全貌就出来啦!例如《小
石潭记》,不就是柳宗元描绘的一处美景嘛,但又蕴含着他的一些情感在里面。
哎呀呀,要是遇到不懂的咋办呢?别着急,查资料呀!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啥都能查到。
就像你走路遇到个大坑,得找个板子搭桥跨过去呀!
总之,初一文言文阅读理解并不难,只要掌握好方法,多读多思,你就能在这个古老的世界里游刃有余啦!同学们,加油干呀!我就不信咱搞不定这文言文!。
(完整版)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初一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

初一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初一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如下:1.重视学习,学会自学:课前借助注释逐字逐句翻译,不要等待老师来讲解。
预习时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
对重点字词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去理解、体会: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3.学会借助注释: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可以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4.重视朗读和背诵: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诵读可分四步进行:注释,粗读课文;质疑、解难,细读课文;深入领会,精读课文;鉴赏评价,熟读课文。
5.注意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初一阶段,接触的文言文实词较少,对于一词多义的实词要反复练习,对比其不同之处,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
6.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文言文需要积累大量的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各类句式的特点等,因此要养成随时积累的好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石。
7.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学完一篇文言文后,及时复习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对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及词义古今不同的词语进行分类整理,并牢固记忆。
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提高记忆能力。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初中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一)

初中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一)初中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导言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好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是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几种实用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言文。
技巧和方法•背景了解–在阅读文言文之前,了解文章背景和文化背景非常重要。
学生应该了解作者背景、作品时期、涉及的历史事件等,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和背后的意图。
•词语分析–文言文中存在大量古词汇和繁复的文言词语,学生可以借助辞典或者在线工具进行查找和分析。
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对于理解整个句子和段落的意思非常重要。
•句子结构分析–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学生需要学会识别主谓宾的关系,理解修饰成分的作用,有助于把握整个句子的信息。
可以通过划分句子成分、标注关系等方式进行分析。
•阅读技巧–快速阅读:初次阅读时,可以使用快速阅读的技巧,不求完全理解每个词语,而是追求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大意。
–多次阅读:多次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文章,第一遍可以了解大意,第二遍可以注重细节,第三遍可以重点理解句子结构和词语含义等。
–梳理逻辑:文言文阅读常常涉及到逻辑关系,学生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或者列举关键词句的方式,梳理文章的逻辑关系,帮助理解整个文章的结构和脉络。
•作品比较–学生可以比较不同作者和不同时期的作品,发现其中的共性和差异。
通过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发展和演变,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每个作品的独特之处。
•背诵模仿–通过背诵经典的文言文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背诵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和文学素养,为理解和阅读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初中文言文阅读理解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上述所提到的背景了解、词语分析、句子结构分析、阅读技巧、作品比较和背诵模仿是学习文言文必备的技能。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言文,提高语文成绩,享受文言文的魅力。
初一语文总结古文阅读技巧分享

初一语文总结古文阅读技巧分享古文阅读是中学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更是一个新的挑战。
因此,掌握一些古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对于提高语文水平和应对考试非常重要。
本文将分享一些初一语文总结的古文阅读技巧,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文。
一、通读全文在阅读古文之前,首先要进行一次整体的通读。
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主题,抓住重点,为后续的细读奠定基础。
在通读全文时,可以先快速浏览一遍,掌握文章的篇幅,了解有关人物、地点、时间等基本信息。
之后再逐句逐段地仔细读,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表达方式。
二、注重关键词在古文中,有许多词语具有重要意义,它们往往是作者表达主题和观点的关键。
在阅读时,我们要特别留意这些关键词,并且理解其所代表的含义。
比如,古文中经常出现的“仁、义、礼、智、信”等词语,体现了古代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通过关注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更好地领会古文的意义。
三、注意词语搭配和修辞手法古文中常常使用一些特殊的词语搭配和修辞手法,这些都是作者为了加强表达效果而采用的技巧。
在阅读时,我们需要注意这些搭配和手法的使用,并尝试理解其所起到的作用。
比如,古文中常使用的“吊丧心”、“倾国倾城”等形容词和常用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四、熟悉典故和历史背景古文中经常出现一些典故和历史事件,这些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引用的。
因此,熟悉一些常见的典故和历史背景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阅读时,我们可以通过参考辅助材料和词典来了解这些典故和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含义,并且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观点。
五、理解上下文语境古文中往往会使用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
为了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我们需要结合上下文来进行推导和理解。
在阅读时,要注意观察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推断上下文的意思来解决一些模糊的地方。
同时,要善于运用一些阅读方法,比如借助标点符号、修辞手法等来帮助理解句子和文章的意义。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讲解技巧(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讲解技巧第一篇范文: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讲解技巧一、引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阅读是让学生感到棘手的部分。
文言文距离现代生活较远,语句结构、用词习惯等都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给学生阅读和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的讲解技巧。
二、文言文阅读前的准备工作1.背景知识介绍:向学生介绍文言文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词语梳理:预先给学生列出文中可能遇到的生僻词汇,并解释其含义,降低学生阅读时的障碍。
3.句式分析:分析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判断句等,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特点。
三、文言文阅读技巧1.逐字翻译: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逐字翻译,确保学生理解每个字的含义,进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2.意译为主:在确保字义准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句子进行意译,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境。
3.注重实词虚词: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对句意有重要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实词虚词的用法和含义,有助于深入理解文言文。
4.词类活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较多。
讲解时,举例说明词类活用的规律,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
5.句子结构分析:分析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引导学生掌握句子成分的搭配和句式特点。
6.上下文联系:引导学生关注上下文之间的联系,通过推断和联想,理解文言文的意义。
四、文言文阅读实践1.课内阅读:结合课本内容,选取适合的篇目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课外拓展:推荐适合初中生阅读的文言文篇目,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阅读水平。
3.阅读笔记:鼓励学生做阅读笔记,总结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总结文言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讲解技巧,相信能够帮助学生克服文言文阅读的困难,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讲文言文阅读技巧
姓名______ 得分_______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乐亦在其中矣”,“矣”语气助词,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
“闲哉,回也”中“也”表判断,可不译。
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河中石兽》中“一讲学家设帐寺中(状语后置)。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
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例如:“果得(石兽)于数里外”(省略宾语)。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
找到了石兽。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文言文练习
(一)《马价十倍》①
有人卖骏马者,比②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费。
”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选自《战国策·燕策》。
《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校正编订。
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刘向,除编订《战国策》外,还编有《说苑》等书。
②比:副词,接连地。
③还:通“环”环绕。
④朝:早晨。
⑤一旦:一天。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往.见伯乐曰(2)、愿子.还而视之
(3)、去而顾.之(4)、伯乐乃.还而视之
2、与“去而顾之”中的“去”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死肌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则有去国怀乡
D、黄鹤一去不复返
3、从下面选出与“去而顾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学而时习之
C、峨冠而多髯者
D、出淤泥而不染
4、翻译画线句子。
5、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这样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虚推、崇拜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因为。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欲以去.热也
仕.席上啖.菱我非不知.此
2.
其人自护其短
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曾子杀彘
选自《礼记》
【选文】
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②。
”适市回③,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④与婴儿戏耳⑤。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⑥。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⑦,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⑨,非所以成教也⑩。
”遂烹彘也⑾。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注释】
①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
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
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
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②女:同汝。
顾反:反通返,顾与返同义。
彘(zhì):猪。
③适:往。
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
④特:不过,只是。
⑤戏:开玩笑。
⑥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
⑦待:依赖。
⑧子:你,对对方的尊称。
⑨而:则,就。
⑩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⑾烹(pēng):煮。
【演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
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其子随之而泣()
③曾子欲捕彘杀之()④妻止之曰()
⑤听父母之教()⑥今子欺之()
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四)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为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1.解释加粗字。
(1)窃入学舍:
(2)听已:
(3)冕因去:
(4)恬若不见:
2.翻译下列句子:
(1)王冕者,诸暨人。
(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3)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3.王冕“已而复如初”中的“如初”指什么?你从王冕的身上学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