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建筑防雷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古建筑防雷接地装置规范及施工要求

古建筑防雷接地装置规范及施工要求

古建筑防雷接地装置规范及施工要求【1:实用风格】古建筑防雷接地装置规范及施工要求1. 引言古建筑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其保护与运行安全至关重要。

防雷接地装置作为古建筑中保护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范与施工要求影响着古建筑的防雷安全。

本文档旨在为古建筑防雷接地装置的规范与施工提供准确指导,以确保古建筑的东西永久保存与运行安全。

2. 规范要求2.1 防雷接地装置的选用与布置2.1.1 古建筑防雷接地装置的选用要符合国家规范和相关技术标准。

2.1.2 古建筑防雷接地装置的布置应考虑古建筑结构、风险特点和功能需求等因素。

2.2 接地电阻要求2.2.1 古建筑防雷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符合国家规定的防雷接地电阻要求。

2.2.2 接地电阻测试应按照国家规范的要求进行,并记录相关数据。

2.3 材料要求2.3.1 古建筑防雷接地装置所使用的材料应符合国家相关材料标准。

2.3.2 材料应经过检验合格,避免使用劣质材料。

3. 施工要求3.1 施工组织与管理3.1.1 施工前应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并由专业人员进行技术指导。

3.1.2 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并做好记录。

3.2 施工工艺要求3.2.1 古建筑防雷接地装置的施工应符合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

3.2.2 施工过程中应保持施工现场的清洁整齐。

4. 文档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 防雷接地装置选用标准- 防雷接地装置布置示意图- 施工方案示例- 接地电阻测试记录表5. 法律名词及注释- 国家规范:指由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准文件。

- 技术标准:指行业协会或专业团体制定的对技术、产品等方面的要求和规定。

- 劣质材料:指质量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材料,可能会影响古建筑的使用寿命和安全。

【2:正式风格】古建筑防雷接地装置规范及施工要求1. 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古建筑防雷接地装置的设计与施工,保障古建筑的防雷安全和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

通过详细的技术规范与施工要求,确保古建筑在雷电活动中具备较高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510号――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古建筑防雷工程技术规范》的公告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510号――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古建筑防雷工程技术规范》的公告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510号――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古建筑防雷工程技术规范》的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布日期】2014.08.04
•【文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510号
•【施行日期】2015.06.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标准定额
正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510号)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古建筑防雷工程技术规范》的公告现批准《古建筑防雷工程技术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1017-2014,自2015年6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4.1.6、4.5.2(3)、5.1.4、5.3.2(3)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4年8月4日。

博物馆防雷工程施工方案

博物馆防雷工程施工方案

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博物馆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场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博物馆作为建筑,也面临着雷电灾害的威胁。

为保障博物馆建筑及藏品安全,降低雷电灾害风险,特制定本防雷工程施工方案。

二、工程目标1. 有效降低雷电对博物馆建筑及藏品的危害;2. 确保博物馆建筑及设备安全运行;3. 提高博物馆整体防雷能力。

三、工程内容1. 避雷针安装(1)在博物馆屋顶最高点安装避雷针,并与避雷带连接;(2)避雷针采用热镀锌圆钢,直径不小于φ12mm;(3)避雷针与避雷带焊接,确保连接牢固。

2. 避雷带安装(1)沿博物馆屋顶四周敷设避雷带,间距不大于10m;(2)避雷带采用热镀锌扁钢,截面尺寸不小于50mm×10mm;(3)避雷带与避雷针、屋面钢筋焊接,确保连接牢固。

3. 接地装置安装(1)在博物馆四周及内部适当位置埋设接地体,长度不小于2m,直径不小于φ50mm;(2)接地体采用热镀锌圆钢,埋深不小于0.8m;(3)接地体之间焊接,确保连接牢固;(4)在接地体附近埋设接地测试桩,便于定期检测接地电阻。

4. 防雷接地系统检测(1)施工完成后,对防雷接地系统进行检测,确保接地电阻符合设计要求;(2)检测内容包括:接地电阻、接地线连接可靠性等;(3)检测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四、施工工艺1. 施工前,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了解地形、地质、土壤、水文等情况,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2. 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施工质量;3. 施工过程中,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施工人员安全;4. 施工完成后,对施工成果进行验收,确保工程质量。

五、施工进度1. 施工准备:2天;2. 避雷针、避雷带安装:5天;3. 接地装置安装:3天;4. 防雷接地系统检测:2天;5. 施工总工期:12天。

六、质量保证1. 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优质材料;2. 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施工;3. 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检查,确保施工质量;4. 施工完成后,进行质量验收,确保工程质量。

博物馆防雷工程施工方案

博物馆防雷工程施工方案

博物馆防雷工程施工方案项目背景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场所,承载着重要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建筑结构和文物陈列,博物馆对雷击等自然灾害有较高的风险。

为了确保博物馆及其珍贵文物的安全,进行防雷工程的施工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就博物馆防雷工程施工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施工目标博物馆防雷工程的施工目标包括:1.确保博物馆主体建筑及文物陈列区域的安全。

2.减轻雷击对博物馆设施的损害,并尽量减少维修和重建工作。

3.提供可靠的防雷保护系统,确保博物馆的稳定运行。

施工步骤博物馆防雷工程的施工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防雷系统设计在施工之前,需要进行防雷系统的设计工作。

设计师需要考虑博物馆的特殊要求,并合理选择防雷设备和技术。

防雷系统应包括针状避雷针、接闪器、避雷带等。

设计时需确保系统能够完全覆盖博物馆的主体建筑和文物陈列区域,以提供全面的防雷保护。

2. 施工准备工作施工前需要进行准备工作,包括清理工地,准备所需的施工材料和设备。

清理工地时要注意对文物的保护,以免造成任何损坏。

3. 钟擎安装钟擎是防雷系统的核心设备,需要在适当位置进行安装。

安装时需要确保设备稳固可靠,并按照设计要求连接地网和避雷带等附属设备。

4. 接闪器安装接闪器是防雷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起到引导和放电的作用。

施工人员需要按照设计要求将接闪器安装在建筑物上方的高处和易受雷击的部位。

5. 针状避雷针安装避雷针是防雷系统的重要组件,能够吸收雷电能量,并放电至地下。

施工人员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将避雷针安装在建筑物的高处,以提供全面的防雷保护。

6. 避雷带安装避雷带是博物馆防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将雷击电流安全引入地下。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确保避雷带与建筑物和地网等设备之间的良好连接。

7. 系统测试与调试完成防雷系统的安装后,需要进行系统测试与调试。

测试时,施工人员需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测量,并记录和分析测试结果。

如发现问题,需要及时排除。

古建筑防雷工程技术规程

古建筑防雷工程技术规程

古建筑防雷工程技术规程
古建筑防雷工程技术规程是为保护古建筑免受雷击和雷电损害,制定的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该规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古建筑雷电环境分析:介绍古建筑所处的雷电环境特点,分析其受雷电影响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

二、古建筑雷电保护原理:介绍古建筑雷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包括接地、避雷针、防护带、电缆等内容。

三、古建筑雷电防护措施:根据古建筑的特点和雷电环境,提出相应的雷电防护措施,包括防雷接地、避雷针、防护带、电缆、防雷装置等。

四、古建筑雷电防护设计和施工:针对不同类型的古建筑,制定相应的雷电防护设计方案,并对施工过程中的防雷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

五、古建筑雷电安全检测和维护:对已安装雷电防护设施的古建筑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保障其雷电安全。

六、古建筑雷电事故处理:对发生雷电事故的古建筑,及时处理,降低损失,保护文化遗产。

七、古建筑雷电防护管理:完善古建筑雷电防护管理制度,加强对古建筑雷电防护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其长期有效。

- 1 -。

博物馆防雷工程施工方案

博物馆防雷工程施工方案

博物馆防雷工程施工方案一、防雷工程的重要性博物馆内陈列着大量的文物收藏物,其中很多都是珍贵的历史遗留物。

一旦发生雷击,这些文物收藏物可能会受到损坏甚至毁坏。

因此,博物馆的防雷工程对于保护文物收藏物的安全至关重要。

另外,博物馆的建筑本身也需要得到保护。

一旦发生雷击,博物馆的建筑可能会受到损坏,给博物馆的正常运行带来严重的影响。

因此,防雷工程不仅可以保护文物收藏物的安全,也可以保护博物馆的建筑结构安全,保证博物馆的正常运行。

二、防雷工程的施工方案1. 防雷系统的设计防雷系统是博物馆防雷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设计防雷系统时,需要考虑到博物馆的建筑结构、周围环境以及所展示的文物收藏物等因素。

首先,需要对博物馆的建筑结构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防雷系统的布设位置。

其次,需要对博物馆周围的环境进行调查,确保防雷系统可以对周围环境产生的雷电进行有效的防护。

最后,需要考虑到博物馆内部所展示的文物收藏物,确定防雷系统的设计方案,确保文物收藏物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2. 防雷系统的材料选择防雷系统的材料选择对于防雷工程的施工至关重要。

在选择材料时,需要考虑到材料的导电性、耐腐蚀性、耐老化性等因素。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材料的安装和维护方便性。

在材料选择时,需要遵循国家相关标准,选择符合要求的材料,确保防雷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 防雷系统的施工方式防雷系统的施工方式需要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

首先,需要对防雷系统的施工人员进行专门培训,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操作相关设备和材料。

其次,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严格的管理,确保施工过程中不会对博物馆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

最后,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验收,确保防雷系统的施工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4. 防雷系统的维护和管理防雷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是博物馆防雷工程的重要环节。

一旦防雷系统出现故障,可能会对博物馆的安全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的防雷系统维护和管理制度,定期对防雷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能够长期稳定地运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标准(GB50057-94)第一章总那么第1.0.1条为使建筑物(含构筑物,下同)防雷设计因地制宜地采取防雷指施,防止或减少雷击建筑物所发生的人身伤亡和文物、财产损失,做到平安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标准。

第1.0.2条本标准适用于新建建筑物的防雷设计。

本标准不适用于天线塔、共用天线电视接收系统、油罐、化工户外装置的防雷设计。

第1.0.3条建筑物防雷设计,应在认真调查地理、地质、土壤、气象、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以及被保护物的特点等的根底上,详细研究防雷装置的形式及其布置.第1.0.4条建筑物防雷设计除应执行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建筑物的防雷分类第2.0.1条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

策2.0.2条遇以下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一、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炸药、火药、起爆药、火工品等大量爆炸物质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宏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二、具有0区或1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三、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宏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第2.0.3条遇以下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二、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

三、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且装有大量电子没备的建筑物。

四、制造、使用或贮存爆炸物质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宏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五、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宏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六、具有2区或1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七、工业企业内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

八、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6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文物建筑防雷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试行)

文物建筑防雷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试行)

文物建筑防雷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试行)1 总则1.1 为加强对文物建筑防雷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统一文物建筑防雷工程的勘察设计和施工技术管理,防止或减少雷击文物建筑的损失,制定本规范。

1.2本规范适应于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具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防雷工程的勘察设计和施工。

1.3文物建筑防雷工程,应以不改变文物原状为原则,以保护文物建筑为目的。

坚持防雷装置与建筑环境保持一致,与建筑风格相协调,建筑保护与人身安全保护并重,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1.4 在文物保护工程中,应综合考虑将防雷工程纳入。

在对文物建筑进行维护修缮时,应一并对防雷装置进行维护修缮或增补。

1.5本规范规定了文物建筑防直击雷和雷击电磁脉冲的技术要求,文物建筑的防雷工程应从客观实际出发,选择防直击雷或(和)防雷击电磁脉冲技术措施。

1.6文物建筑防雷工程中使用的防雷装置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并通过国家指定检测机构的型式试验。

1.7文物建筑防雷工程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

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 18802.12-2006/IEC61643-12.2002 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SPD)第12部分:选择和使用导则GB/T 21714.1-2008/IEC62305-3:2006 雷电防护第3部分:建筑物的物理损坏和生命危险GB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165-1992 古建筑木结构维修与加固技术规范CJJ 39-1991古建筑修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北方地区)CJJ 70-1996古建筑修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南方地区)QX/T10.3-2007 电涌保护器第3部分:在电子系统信号网络中的选择和使用导则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物建筑防雷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试行)1 总则为加强对文物建筑防雷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统一文物建筑防雷工程的勘察设计和施工技术管理,防止或减少雷击文物建筑的损失,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应于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具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防雷工程的勘察设计和施工。

文物建筑防雷工程,应以不改变文物原状为原则,以保护文物建筑为目的。

坚持防雷装置与建筑环境保持一致,与建筑风格相协调,建筑保护与人身安全保护并重,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在文物保护工程中,应综合考虑将防雷工程纳入。

在对文物建筑进行维护修缮时,应一并对防雷装置进行维护修缮或增补。

本规范规定了文物建筑防直击雷和雷击电磁脉冲的技术要求,文物建筑的防雷工程应从客观实际出发,选择防直击雷或(和)防雷击电磁脉冲技术措施。

文物建筑防雷工程中使用的防雷装置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并通过国家指定检测机构的型式试验。

文物建筑防雷工程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

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 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SPD)第12部分:选择和使用导则GB/T IEC62305-3:2006 雷电防护第3部分:建筑物的物理损坏和生命危险GB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165-1992 古建筑木结构维修与加固技术规范CJJ 39-1991古建筑修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北方地区)CJJ 70-1996古建筑修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南方地区)QX/ 电涌保护器第3部分:在电子系统信号网络中的选择和使用导则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文物建筑 heritage buildings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古建筑或虽未明确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但具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

其中包括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墓葬、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古建筑old buildings古代遗存的或经文物主管部门批准的按古代传统规则做法复建的建筑物。

单体建筑single buildings独立的单个建筑或多个有关联的单个建筑中的某一建筑物。

群体建筑 buildingscomplex由多个有关联的单体建筑组成的一群(或一组)建筑。

庑殿式古建筑historical buildings with hip roof屋顶形制为四面五脊,有单檐或重檐的古建筑,为古建筑殿堂之最高级别。

又称为四合舍、四阿式或五脊殿。

歇山式古建筑historical buildings with hip and gable roof屋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共九脊的古建筑,是悬山式和庑殿式相结合的屋顶形制,有单檐或重檐,多用于重要使用功能的建筑物和王公贵族的府第。

又称为九脊顶殿。

悬山式古建筑historical buildings with overhanging roof at the gable sides屋顶前后两坡呈人字或金字形,边间檩条挑出山墙的古建筑,屋顶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正脊常饰以花卉走兽。

又称为挑山式。

硬山式古建筑historical buildings without overhanging roof at the gable sides屋顶前后两坡与房屋山墙做平的古建筑,屋顶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

卷棚式古建筑historical buildings without top ridge屋顶做圆弧形不做脊,一般用筒瓦铺顶的古建筑。

可分为悬山卷棚、硬山卷棚。

又称为元宝顶或回顶。

攒角式古建筑historical buildings with all the ridges intersecting one point几道垂脊交合于顶部的古建筑,上做宝顶。

可分为三角攒顶,四角攒顶、多角攒顶、圆攒顶、盔顶以及将攒顶切去一截而成的盝顶,多用于亭、阁、坛。

又称为尖顶。

重檐double-eaved古建筑为多层,按建筑层数可分为副檐、重檐、三层檐等。

多用于庑殿、歇山式古建筑和亭、塔。

又称为双滴水、三滴水等。

正脊top ridge屋顶上前后两坡屋面相交处的屋脊。

垂脊vertical ridges庑殿顶自正脊两端至四周的屋脊和歇山、挑山、硬山顶自正脊两端沿前后坡向下的屋脊以及多角攒角顶、盔顶和盝顶自宝顶向下的屋脊。

戗脊gable ridges歇山顶四角筑于角梁之上与垂脊相交的屋脊。

又称岔脊。

博脊ridges at the bottom of gable boards歇山顶两侧屋面上部贴于山花板外或进入博风板内侧的屋脊和重檐建筑的下檐上部贴于上檐额坊下的屋脊。

重檐建筑的博脊和盝顶上围为一圈的脊又称围脊。

角脊corner ridges翼角部位上的脊。

宝顶roof pommel攒尖式屋顶中央的尖(圆)顶。

多用于塔、坛、亭。

吻兽ridge animal置于屋顶脊上或翼角上的由砖雕、石雕或琉璃件构成神兽、仙人、花卉、走兽状的装饰物,有时起到瓦筒钉帽的作用。

又称为鸱尾。

鸱广带 with chi-Canton固定吻兽的金属板和金属链条。

翼角upturned roof-corner庑殿式、歇山式、攒角式建筑物顶屋檐的外转角部分。

又称为转角或戗角。

翼角端部利用檐椽和飞椽外端逐渐向上升高的做法称为翼角起翘。

檐椽eave rafter木构架中最外侧一步架上的椽,一般常向外伸挑,构成挑椽。

飞檐 flying rafter置于檐椽外端之上,使屋檐继续向外伸挑的方木椽。

山墙 gable wall建筑物两端沿进深方向砌筑的墙。

檐墙 eave wall建筑物前后屋檐下随檐柱砌筑的墙。

通面阔overall length of bays at long sides建筑物横向即平行于桁檩方向相邻两檐柱中心线间的距离称为面阔。

各间面阔的总和称为通面阔。

通进深overall length of bays at short sides建筑物纵向即平行于梁架方向相邻两柱中心线间的距离称为进深。

各间进深的总和,即前后檐柱中心线间的距离总和称为通进深。

步架horizontal and vertical length in timber framework木构架中相邻两檩中心线的水平距离。

防雷装置lightningproteltionsystem (LPS)一个完整的系统,它用于减少由于雷电闪击在建筑物上造成的物理损害,它由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组成。

在特定情况下可仅由外部防雷装置或内部防雷装置组成。

外部防雷装置externallightningproteltionsystem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的部分LPS,主要用于直击雷的防护。

内部防雷装置internallightningproteltionsystem除外部防雷装置外,所有其他的防雷装置,如防雷等电位连接、间隔距离等,主要用于防止或减小雷电流在需要防护空间内产生的电磁效应。

雷击电磁脉冲lightningelectromagneticimpulse(LEMP)雷电流的电磁效应,它包括传导的雷电流和辐射脉冲电磁场效应。

可能对低压电气系统和电子系统造成损害,也可能造成电气火灾。

接闪器air-terminationsystem用于拦截雷电闪击的接闪杆(避雷针)、接闪导线(避雷带、线、网)以及金属屋面和金属构件等组成的这部分外部防雷装置。

引下线down-conductorsystem用于将雷电流从接闪器传导到接地装置的这部分外部防雷装置。

接地装置earth-terminationsystem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合,用于传导雷电流并将其流散入大地的这部分外部防雷装置。

防雷等电位连接lightnin equipotentialbonding(EB)将分开的诸金属物体直接用连接导体或经电涌保护器等电位连接到防雷装置以减小雷电流引发的电位差。

电涌保护器surgeprotectivedevice(SPD)目的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走电涌电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个非线性元件。

4 基本规定文物保护原则文物建筑防雷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保护原则。

原状系指文物建筑单体或群体中一切有历史意义的遗存状况。

新增的防雷装置应安装牢固、设计寿命长并尽量做到与原貌协调一致。

如必须在建筑体上安装固定防雷装置,必须尽量减少对建筑本体的扰动。

文物建筑防雷分类文物建筑防雷应根据其文物价值、雷击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防雷文物建筑: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建筑及属于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建筑,且根据GB50057中“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的计算方法,预计雷击次数等于或大于次/a,应划为第一类防雷文物建筑。

第二类防雷文物建筑:属于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建筑及市县级(包括市县级)以下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建筑,且根据GB50057中“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的计算方法,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次/a且小于次/a,应划为第二类防雷文物建筑。

第三类防雷文物建筑:市县级(包括市县级)及以下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建筑和其它文物建筑。

群体文物建筑中如防雷类别不同时,应以其中最高一级的文物建筑防雷类别进行防雷设计。

防直击雷和雷击电磁脉冲文物建筑防雷主要是防直击雷造成的损害,应安装外部防雷装置(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来拦截雷闪,并通过引下线将雷电流散流入大地。

当文物建筑内安装有低压电气系统和(或)电子系统时,文物建筑内有大型金属构件或存有体积较大的金属物体时,尚应防雷击电磁脉冲(LEMP)。

应采取等电位连接措施和在低压电气系统及电子系统中安装电涌保护器(SPD)等。

人身安全的防范为保护游人或文物建筑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防雷装置的设计和安装中要注意对跨步电压、接触电压和闪络电压的防护。

现场勘察在对文物建筑进行防雷设计前,应对文物建筑所在的地理、地质、土壤、气象、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进行调研,特别是要了解文物建筑本身和邻近区域内雷击灾害的史料。

应认真查阅文物建筑的史料,充分了解文物建筑的结构、材质和维护记录,应绘制出工程主体文物建筑的正面和侧面实测图(现状图),并辅以照片记录。

要调查文物建筑内金属构件和较大金属物体的情况,以及进入文物建筑内的低压电气系统和电子系统的组成。

在完成上述勘察任务后,应形成勘察报告书。

勘察报告内容参见本规范附录A防雷设计原则第一类防雷文物建筑的防雷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中对第二类防雷建筑的要求;第二类防雷文物建筑的防雷设计应符合GB50057中对第三类防雷文物建筑的要求;第三类防雷文物建筑的防雷设计应符合本规范中的有关条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