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原文及译文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原文及译文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原文及译文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译文]桃花丛聚着盛开,任人观赏,只是主人已经不在了;请问赏花人,你是喜爱深红的桃花,还是喜爱浅红的桃花?[出自]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注释: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
独步:独自散步。
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找花欣赏。
塔:墓地。
一簇:一丛。
无主:没有主人。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一丛盛开的无主桃花美极了,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
译文1:黄师塔前的江水日夜不停地向东流去,美丽的春光让人感觉十分疲惫,想靠着春风入眠。
江边有一簇已经盛开的无人欣赏的桃花,我到底喜欢深红色的花朵呢,还是喜欢浅红色的花朵?译文2:黄师塔前的江水向东流去,春光把人熏得又懒又困,我倚仗着暖洋洋的春风游春。
桃花一丛一丛地盛开着,仿佛是没有主人,你究竟是喜爱深红的桃花还是浅红色的桃花?赏析:《江畔独步寻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的一组绝句诗,共七首。
其中最著名的是第六首: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本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当时,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
但年逾半百,垂垂老矣。
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每每独步寻幽,消遣世虑。
此诗虽题为寻花,实为遣愁散闷,因而隐藏着悲的'情调。
这里所选的一首,是七绝句中的第五首。
它所突出表现的是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赏花的审美心理。
首先,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风景画,高耸的黄师塔,巍然屹立着;流动的江水,从塔前东流而去,构成了有纵有横的几何图。
塔,是静止的;江,是流动的。
画面有动有静,与巨大的几何形相映衬,给人以壮美的感受。
塔前、水东,标明了方位,这就为下句的风景描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其中,“黄师塔前”句,在制造氛围方面,尤为重要。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道:“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乃悟少陵'黄师塔前'句。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赏析·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赏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赏析·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上元元年(760),杜甫经受离乱之苦后,终于在成都建了草堂,算是有了一个安身的地方,诗人为此非常高兴。
于是,诗人独自漫步江畔,见春景生情,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黄四娘家花满蹊”,首句点出了寻花的地点。
诗人在黄四娘家附近看到了怒放的鲜花,第一句以“黄四娘”入题,自然亲切,诗文的生活情趣倍增。
紧承“花满蹊”,诗人开始写鲜花,那鲜花“千朵万朵”,可见花之多,也具体地揭示了上句鲜花满蹊的程度。
花团锦簇,繁茂的鲜花都“压枝低”了。
“压”和“低”这两个字使用得非常生动、准确,那枝繁叶茂的春景仿佛就在读者眼前。
第三句诗人从写花写到在花丛中飞舞的彩蝶。
“留连戏蝶时时舞”中的“留连”表明了彩蝶被这娇艳美丽的鲜花迷住了,飘飞起舞,徘徊在花丛中迟迟不肯离去。
彩蝶纷飞,花丛芳香四溢,美不胜收,这“留连”两字不仅指蝴蝶,也暗指诗人自己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诗人最后还是继续前行,映入眼帘的都是春天的美景,诗人一边赏美景,“时时”还会听到小巧可爱的黄莺在树枝间鸣叫,“时时”两字表明诗人不是偶尔听到,而是频繁、总是能听到。
“娇”字写出莺声娇柔轻软的特点。
“自在”两字不仅是写黄莺的姿态,也在无形中传达出黄莺给诗人带去的轻松愉快感觉。
诗人以漫步为线索,通过视觉和听觉角度,勾勒自己行进中的春景见闻,把春天描绘得生机盎然,纷繁热闹。
最后诗文以黄莺歌声“恰恰”结束,余味无穷。
这首小巧的七言绝句,优美自然,流畅和谐,灵动活泼,对景物的刻画细致入微,虽然只写了“花”、“蝶”和“莺”这三种事物,但是,从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个春天的气息,言简而义丰。
【后人点评】宋人秦观: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澹之趣,兼峻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
唐诗赏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原文译文鉴赏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原文|译文|鉴赏'《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共七首。
今天小编带来的是第六首,写黄四娘家尽是花。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吧。
唐代: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译文黄四娘家花儿茂盛把小路遮蔽,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
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飞舞,自由自在娇软黄莺恰恰欢声啼。
注释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
蹊(xī):小路。
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娇:可爱的样子。
恰恰:象声词,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
一说“恰恰”为唐时方言,恰好之意。
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
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
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
“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
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艳。
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
但诗人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
“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
正在诗人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
这就是末句的意境。
“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
“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人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
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
这首绝句,仿佛把读者也带入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条通往“黄四娘家”的路上,和诗人一同享受那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
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
但像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
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曲》),这些景都显得“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赏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赏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赏析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
春暖花开的时节,他独自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
此为组诗之六。
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
此句以人名入诗,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
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
“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
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
花可,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
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
“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
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
这就是末句的意境。
“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
“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人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
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
读这首绝句,仿佛自己也走在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条通往“黄四娘家”的路上,和诗人一同享受那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
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
但象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
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这些景都显得“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
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其次,盛唐人很讲究诗句声调的和谐。
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
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
如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
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原文及译文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原文及译文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原文及译文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译文] 桃花丛聚着盛开,任人观赏,只是主人已经不在了;请问赏花人,你是喜爱深红的桃花,还是喜爱浅红的桃花?[出自]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注释: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
独步:独自散步。
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找花欣赏。
塔:墓地。
一簇:一丛。
无主:没有主人。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一丛盛开的无主桃花美极了,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
译文1:黄师塔前的江水日夜不停地向东流去,美丽的春光让人感觉十分疲惫,想靠着春风入眠。
江边有一簇已经盛开的无人欣赏的桃花,我到底喜欢深红色的花朵呢,还是喜欢浅红色的花朵?译文2:黄师塔前的江水向东流去,春光把人熏得又懒又困,我倚仗着暖洋洋的春风游春。
桃花一丛一丛地盛开着,仿佛是没有主人,你究竟是喜爱深红的桃花还是浅红色的桃花?赏析:《江畔独步寻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的一组绝句诗,共七首。
其中最著名的是第六首: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本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当时,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
但年逾半百,垂垂老矣。
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每每独步寻幽,消遣世虑。
此诗虽题为寻花,实为遣愁散闷,因而隐藏着悲的'情调。
这里所选的一首,是七绝句中的第五首。
它所突出表现的是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赏花的审美心理。
首先,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风景画,高耸的黄师塔,巍然屹立着;流动的江水,从塔前东流而去,构成了有纵有横的几何图。
塔,是静止的;江,是流动的。
画面有动有静,与巨大的几何形相映衬,给人以壮美的感受。
塔前、水东,标明了方位,这就为下句的风景描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其中,“黄师塔前”句,在制造氛围方面,尤为重要。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道:“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乃悟少陵'黄师塔前'句。
关于蝴蝶的古诗 (1)

关于蝴蝶的古诗1.《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唐·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江边独步时所见的春日美景,其中“留连戏蝶时时舞”一句生动地表现了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的欢快景象。
2.《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此诗通过儿童追蝶的情景,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以及蝴蝶与菜花相融无间的美丽画面。
3.《望江南·江南蝶》宋·欧阳修江南蝶,斜日一双双。
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
天赋与轻狂。
这首词以江南蝴蝶为题材,通过比喻和拟人手法,描绘了蝴蝶的美丽与多情,以及它们轻盈自在的生活状态。
4.《浣溪沙》宋·李氏(节选)无力蔷薇带雨低。
多情蝴蝶趁花飞。
流水飘香乳燕啼。
...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在这首词中,蝴蝶成为了连接不同景致的媒介,它们趁着花香飞舞,引人遐想,增添了词作的意境美。
5.《咏蝴蝶》北宋·谢逸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
江天春晚暖风细,相逐卖花人过桥。
此诗以柳絮和梨花为背景,描绘了蝴蝶随风起舞、自由自在的场景,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6.《蝶》宋·黄庚随风粉翅太轻狂,夜宿花房春梦香。
栩栩不知身是梦,又将魂梦化蒙庄。
诗人以蝴蝶为题材,通过对其生活习性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由、轻盈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梦境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思考。
7.《花间见蝶》宋·郑清之粉翅萦花几度忙,惜花长是为春光。
争如个个蜂须上,到处分甘作乳房。
这首诗描绘了蝴蝶在花间忙碌穿梭的景象,它们似乎特别珍惜春光,频繁地在花朵间飞舞。
诗人通过对比蜜蜂的勤劳,突出了蝴蝶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花朵的依恋。
8.《蝴蝶歌》唐·张乔(节选)东林蝴蝶西林舞,拍拍抱花香不语。
半破葳蕤妒合欢,染湿粉衣狂栩栩。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蝴蝶在林间飞舞的欢快场景。
杜甫古诗《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杜甫古诗《江畔独步寻花·其六》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唐代: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译文黄四娘家花儿茂盛把小路遮蔽,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
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飞舞,自由自在娇软黄莺恰恰欢声啼。
注释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
蹊(xī):小路。
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娇:可爱的样子。
恰恰:象声词,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
一说“恰恰”为唐时方言,恰好之意。
创作背景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或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
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
杜甫卜居成都郊外草堂,是“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卜居》);诗人感到很满足,“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
所以,时值春暖花开,更有赏心乐事,杜甫对生活是热爱的。
这是他写这组诗的生活和感情基础。
第二年(一说第三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赏析写寻花到了黄四娘家。
这首诗记叙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描写草堂周围烂漫的春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和适意之怀。
春花之美、人与自然的亲切和谐,都跃然纸上。
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
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赏析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赏析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赏析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
小路上花团锦簇,长满花朵的枝条被压得低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
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
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诗人用“时时”、“恰恰”这些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
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
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
“蹊”是小路。
“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
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
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
“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
“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
“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
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艳。
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
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
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流连忘返。
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
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
“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
“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赏花时,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
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是特意为自己歌唱。
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
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
但象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古诗:《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唐代: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译文
黄四娘家花儿茂盛把小路遮蔽,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
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飞舞,自由自在娇软黄莺恰恰欢声啼。
注释
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
蹊(xī):小路。
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娇:可爱的样子。
恰恰:象声词,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
一说“恰恰”为唐时方言,恰好之意。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或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
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
第二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个组诗。
赏析
第六首写寻花到了黄四娘家。
这首诗记叙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描写草堂周围烂漫的春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和适意之怀。
春花之美、人与自然的亲切和谐,都跃然纸上。
首句点
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
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
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
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
在目。
“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
第三句写花枝上彩
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
花可爱,蝶
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
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
“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
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
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
这就是末句的
意境。
“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
“自在”不但是娇莺姿态的客
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作者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
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
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
不鲜。
但像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
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曲》),这些
景都显得“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
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
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其次,盛唐
人很讲究诗句声调的和谐。
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
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
如此
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
但这种“拗”决
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
而“千朵”的“朵”与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
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
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的音
乐美。
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使用。
“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转。
“时时”、“恰恰”
为叠字,即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
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
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这个连串舌齿音的使用造成一种
喁喁自语的语感,维妙维肖地状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
声音的效用极有助于心情的表达。
在句法上,盛唐诗句多天然浑
成,杜甫则与之异趣。
比如“对结”(后联骈偶)乃初唐绝句格调,
盛唐绝句已少见,因为这种结尾很难做到神完气足。
杜甫却因难见巧,如此诗后联既对仗工稳,又饶有余韵,用得恰到好处:在赏心悦目之际,听到莺歌“恰恰”,增添很多感染力。
此外,这两句按习惯文法
应作:戏蝶留连时时舞,娇莺自在恰恰啼。
把“留连”、“自在”提
到句首,既是出于音韵上的需要,同时又在语意上强调了它们,使含
义更易体味出来,句法也显得新颖多变。
最后一首:“不是爱花即欲死”。
痛快干脆,毫不藏伏。
杜甫惯
于一拚到底,常用狠语,如“语不惊人死不休”,即是如此。
他又写道:“只恐花尽老相催。
”怕的是花谢人老。
下两句则是写景,写花
枝之易落,花蕊的慢开,景中寓借花之深情,以对句出之,更是加倍
写法,而又密不透风,情深语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