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礼仪和节庆等民俗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与风俗习惯

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与风俗习惯

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与风俗习惯在中国古代,礼乐文化一直都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和社交规则,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美学观念。

礼仪文化早已渗入到古代人们的生活中,从衣食住行,到节庆婚丧,无不体现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和风俗习惯。

一、礼仪文化的概述在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是一种道德准则和社交秩序。

人们按照社会等级、地位来进行社交活动,遵从着不同的礼仪规范。

比如在古代,皇帝的重要节日里,百官要按照自己的级别依次排座,而且还有特定的服饰和礼仪要求。

这种等级的社交秩序,在古代的社会中非常普遍。

古代人们的社交活动随时都需要遵从着礼仪文化的规范。

在古代,人们居住的家庭、衣着、饮食、礼节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明确的规定。

人们必须要遵从这些规定,以展示出自己的社会地位。

因此,礼仪文化是在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二、古代人们的喜庆活动在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十分紧张而又辛劳。

因此,到了特殊的日子,人们会放松自己的身心,适当的举办一些喜庆活动。

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庆祝节日和举办婚礼等。

庆祝节日:中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

从以前一直到现在,这些节日都有着固定的日期,也有着特定的庆祝仪式。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贴春联、燃放鞭炮、赏花灯、吃团圆饭等等。

这些礼仪和习惯,在中国古代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历史。

举办婚礼:在古代中国,婚礼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交活动。

古人教育人们,男女之间的婚姻必须要遵循正式的礼仪规范。

因此,在举办婚礼的时候,不仅要有约定媒人,还要进行订婚、迎亲、买红妆、办喜宴等。

这些礼仪都要认真遵照进行,以展示出男女的正式结婚。

三、古代的饮食文化古代人们的饮食也有着浓厚的文化色彩。

古代人们注重保持饮食的均衡和营养丰富。

因此,在古代,有着许多不同的饮食文化和习惯。

餐桌礼仪:在古代,餐厅十分普遍。

在饮食文化方面,古人注重礼仪方面,认为吃饭时要保持体面、端庄。

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习俗与仪式

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习俗与仪式

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习俗与仪式中国人过年是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与仪式。

每年农历春节,人们会开展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以下是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习俗与仪式的介绍。

一、大扫除与春联在农历年的最后几天,中国人会进行大扫除,以清除旧年的晦气,为新年做好准备。

人们会彻底清洁家中的每一个角落,同时将房屋装饰一新,以迎接新的开始。

此外,家庭成员会贴春联,春联是写有吉祥寓意的对联,一般贴在门上或墙上,以带来幸运和福气。

二、年夜饭农历年的除夕晚上,全家人会齐聚一堂,共享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餐,通常包括鱼、肉、蔬菜等丰富的菜肴。

在中国文化中,鱼象征着富贵和年年有余,因此年夜饭上必不可少地有鱼。

家人团聚共进年夜饭,象征全家幸福团圆。

三、除夕守岁在农历年除夕的晚上,中国人有守夜不眠的传统,称之为“守岁”。

人们在家中等待新年的到来,而不是睡觉。

这个习俗意味着希望拥有一个长寿的人生,同时也象征着熬过岁月的艰辛。

四、放鞭炮与舞龙舞狮除夕之夜,人们会放鞭炮来驱除邪恶和霉运。

燃放鞭炮的声音被认为能够驱逐传说中的怪兽“年兽”,从而保护家庭免受邪恶的侵害。

此外,一些地方还会有舞龙舞狮的表演,这是热闹喜庆的传统活动,带来好运和吉祥。

五、拜年与压岁钱农历年的第一天,人们会互相拜年,即给长辈或亲友拜年致贺。

拜年时,人们会互相祝福健康幸福、事业顺利、步步高升等。

同时,长辈会给孩子们发放红包,内有压岁钱。

压岁钱象征着长辈对孩子们的祝福和保护,孩子们收到压岁钱后会感到开心和吉祥。

六、过年闹钟与舞台晚会除夕夜到初一凌晨,很多地方都会有过年闹钟的庆祝活动。

在这一时刻,当地的钟声会敲响,人们欢呼庆祝新年的到来。

此外,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也是传统的习俗之一,全家人会围坐在电视前观看晚会,欢度佳节。

七、拜神与祭祖农历年的前几天,人们会祭祖,表达对过去祖先的怀念和敬意。

祭祖仪式包括上香、献祭、祈福等环节,以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庇护。

民俗文化包括哪些方面

民俗文化包括哪些方面

民俗文化包括哪些方面?
民俗文化包括:生产、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节庆、礼仪、祭祀习俗以及民间文化艺术等,其内容包罗万象,十分庞杂,渗透于民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多个方面。

人们常常通过民间歌舞、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等抒发情感,表达喜、怒、哀、乐。

在我国广大农村,不计其数的奇山异石、险峰秀水等自然景观都有着各自美丽动人的神话与传说。

民众通过传说和故事、赋予自然景观神奇的力量、神秘的色彩,有的甚至被世代视为保佑一方的神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口头文学和表现形式传统口头文学和表现形式,包括民间传说、口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等,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口耳相传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对于传承中华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社会文化底蕴。

保护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些技艺和知识对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活动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活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社会文化功能。

这些活动对于维系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传统体育和游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文化价值。

这些活动对于促进全民健康、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上述类别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建筑和古迹保护、传统技艺和医药资料的整理与保存等。

这些遗产对于研究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应当坚持以下几点原则:1.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优先抢救和保护濒临灭绝或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民间艺人的保护和支持,建立完善的传承机制。

智慧树知到答案 走进非遗——山东民间美术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答案 走进非遗——山东民间美术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单元测试1、判断题:传统口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选项:A:错B:对答案: 【对】2、判断题: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3、判断题:文化遗产中“有形”的物质遗产部分和“无形”的非物质遗产部分,共同构成民族文化遗产的整体,缺一不可。

选项:A:错B:对答案: 【对】第二章单元测试1、单选题:下列属于潍坊桶式风筝的是选项:A:燕子风筝B:一百单八将C:宫灯风筝D:嫦娥奔月答案: 【宫灯风筝】2、判断题:潍坊风筝制作工序中“糊”是很有讲究的,风筝面的裱糊线与骨架要高度吻合,要糊的平整,严丝无缝,不能有褶皱,且潍坊风筝只能先绘后糊。

选项:A:错B:对答案: 【错】3、判断题:自古以来,博山的琉璃及陶瓷、煤炭行业就比较发达。

选项:A:错B:对答案: 【对】4、判断题:潍坊红木嵌银漆器制作伊始,就有翎毛花卉、山水人物等题材。

选项:A:错B:对答案: 【错】5、多选题:下列关于潍坊红木嵌银的说法正确的是选项:A:潍坊红木嵌银漆器器型古朴典雅、气息沉稳厚重B:潍坊红木嵌银漆器图案呈现出中国画“白描”效果C:潍坊红木嵌银漆器色彩浓艳,富有民间乡土气息D:潍坊红木嵌银漆器以镶嵌金银丝为主要表现方式答案: 【潍坊红木嵌银漆器器型古朴典雅、气息沉稳厚重;潍坊红木嵌银漆器图案呈现出中国画“白描”效果;潍坊红木嵌银漆器以镶嵌金银丝为主要表现方式】6、判断题:大头针在棒槌花边的编织中起着固定棉线位置的作用。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7、判断题:“潍县造”不是以制作赝品、谋取暴利为目的的青铜器造假。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8、单选题: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文物是选项:A:曾侯乙编钟B:金缕玉衣C:铜奔马D:四羊方尊答案: 【铜奔马】9、判断题:潍坊仿古青铜造型准确,大多是比照实物或图录进行仿造的。

选项:A:错B:对答案: 【对】10、单选题:毛公鼎的第一位收藏者是清代潍县的收藏大家、金石学家选项:A:胥伦B:玄祖基C:陈介祺D:程子方答案: 【陈介祺】第三章单元测试1、判断题:潍坊核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传统节日的节庆习俗与礼仪规范

传统节日的节庆习俗与礼仪规范

传统节日的节庆习俗与礼仪规范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些节日中,丰富多彩的节庆习俗和严格的礼仪规范流传至今,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本文将介绍一些传统节日的节庆习俗和礼仪规范。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全球华人最盛大的节庆活动。

春节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为期15天,是中国人民迎接新年的时刻。

在这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节庆习俗和礼仪规范。

首先,家家户户会进行大扫除,把旧年的烦恼和不祥之气扫除干净。

清洁整齐的家庭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好运的到来。

其次,贴春联是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春联通常由对联组成,对联一般有四句句式完整、意义丰富的诗句,体现了美好的愿景和祝福。

贴春联有助于营造喜庆祥和的氛围。

除夕夜,全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享年夜饭。

这一顿饭通常非常丰盛,有各种传统美食,如饺子、鱼、汤圆等。

人们相信这顿年夜饭能带来团圆和幸福。

除夕夜还有拜年的传统,即走亲访友,互相祝贺新年快乐。

人们会给长辈、亲友拜年,并送上红包。

拜年时需要注意不要践踏门槛,以示尊重。

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也是全家团聚共庆的日子。

这一天,人们会点亮彩灯,吃元宵和猜灯谜。

元宵寓意着团圆和美好的未来,猜灯谜则增加了乐趣和智慧的元素。

清明节是中国人民祭祖扫墓的传统节日。

人们在这一天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瞻仰墓碑,扫墓祭拜。

这一节日体现了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清明节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踏青郊游。

人们会在这一天选择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与家人或朋友一同踏青、野餐,享受春天的美好。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称为月夕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品尝月饼,并进行一系列的节庆习俗和礼仪规范。

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中秋之夜,团聚在一起,赏月品茗,表达家庭团聚和思念的情感。

中秋节还有赏桂花、插艾叶、猜灯谜等传统习俗。

赏桂花代表着美好和吉祥,插艾叶则寓意着祛病驱邪。

猜灯谜是一种富有智力与趣味的游戏,也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传统风俗简介

传统风俗简介

传统风俗简介
传统风俗是指在一个文化群体中长期传承下来的生活习惯、礼仪、节庆等方面的文化现象。

在中国,传统风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统风俗: 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过年的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会放鞭炮、吃团圆饭、贴春联、赏花灯等。

这个节日持续15天,直到元宵节结束。

2.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屈原,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

3.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聚的时刻。

在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赠送礼品等。

4.婚礼:婚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仪式,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婚礼上,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仪式,比如交换婚戒、敬茶、拜堂等。

5.端门:端门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风俗,也是婚礼中的仪式之一。

在这个仪式中,新娘会穿上嫁衣,新郎会在门口等待,两人一起进门,象征着新娘进入了婆家。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传统风俗,它们代表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中国传统节庆与习俗清单

中国传统节庆与习俗清单

中国传统节庆与习俗清单
1. 春节 (Spring Festival)
-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公历1月或2月)
- 内容:庆祝新年的最重要的节日,家人相聚、拜神、燃放烟
花爆竹、舞龙舞狮等。

2. 元宵节 (Lantern Festival)
-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或3月)
- 内容:庆祝正月十五,燃放彩灯、赏月、猜灯谜、舞龙舞狮、吃元宵等。

3. 清明节 (Tomb Sweeping Day)
- 时间: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
- 内容:扫墓、祭拜祖先、踏青赏花、放风筝等。

4. 端午节 (Dragon Boat Festival)
-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 内容:划龙舟、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

5. 中秋节 (Mid-Autumn Festival)
-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公历9月或10月)
- 内容:赏月、吃月饼、赏菊花、猜灯谜等。

6. 重阳节 (Double Ninth Festival)
-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公历10月)
- 内容:登高、赏秋景、佩插茱萸、喝菊花酒等。

7. 冬至节 (Winter Solstice Festival)
- 时间:公历12月21日或22日
- 内容:家人团聚、吃饺子、煮汤圆、吃腊肉等。

8. 除夕 (New Year's Eve)
- 时间:农历12月的最后一天(公历12月或1月)
- 内容:家人团聚、吃团圆饭、贴春联、守岁、燃放烟花爆竹等。

以上是中国传统节庆与习俗的完整清单,每个节庆都有其特定的日期和庆祝内容。

请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参与其中,并了解和尊重传统习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春节为例分析传统节庆传承问题
我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全社会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日益关注和重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雪顿节、傣族泼水节等27个民族的49个传统节日分别列入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大批与传统节日密切相关的项目如年画、剪纸、花炮制作技艺、灯彩制作技艺、风筝制作技艺等也分别列入了国家级名录中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类别。

传统节日是承载和展现广大民众社会思想情感、精神信仰、道德观念及人生理想等的文化空间。

传统节日一定是有其载体的,在传统节日期间,广大民众通过传统习俗、礼仪、游艺等各种活动方式以及相应的物质载体,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未来的期望。

作为农历新年伊始的春节,是我国最为隆重、最为热闹,也最能反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面貌的节日。

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在除旧迎新的年节里,依照习俗欢庆娱乐,祈愿来年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千百年来,春节在传承中华文明、保持文化认同、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如:2011年春节“我们的节日百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迎春展示活动”由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

这次迎春展示活动选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100个与民众年节文化密切相关的项目,如河北蔚县剪纸、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北京灯彩、山西闻喜花馍等,由百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其精湛技艺并销售作品。

在春节前夕选择在首都各大商场举办迎春展示活动,是为了挖掘节日的文化内涵,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增进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同时,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开展此次迎春展示活动,组织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首都各大商场展示精湛技艺,并制作销售其精美作品,是推进生产性保护的一种积极的方式,对于弘扬传统的节俗文化,继续保持和发挥春节等众多传统节日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热点问题——春节申遗
节日的本质是精神的。

看似民俗形式,实则是人们在高扬心中的生活情感与理想。

这里有民族和民间的精神传统、道德规范、审美标准和地域气质。

如果我们不从文化、精神上看节日,就不明白节日为何物,会不经意间随手丢掉。

节日申遗可以提高人们对春节文化保护的全民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四海一家的认同感和亲和力。

同时,可加强国家与民族的软实力、文化影响力和民族人文形象。

如果把春节放在申遗工程首位,对于保护春节传统节日文化,无疑将产生重要的符号提升意义。

文化是根植于特定的符号体系中的,任何轻视文化符号的做法,都是极其危险的。

如果“春节”的符号意义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认同与辐射,那么,春节传统的内容也就失去了依托。

这方面此前已有教训,比如,韩国“江陵端午祭”前几年
的申遗成功,就让无数国人产生过强大的隐痛。

通过春节申遗来以“官方意识”把春节纳入到联合国保护的“世界非物质遗产”,自然有利于遏制年文化的符号消失。

当然,任何一种文化传承与发展,都不应该仅仅将视角放在强化符号意义上,对于春节文化同样如此。

现在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冲击,要保护我们的年文化,最重要的还是我们在传统文化继承一,能够通过切实有效的手段,来唤醒人们关于春节民俗传统的记忆。

更重要的是,今天必须为春节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在继承中不断创新,来捍卫春节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丰富性。

毕竟,诸如煮腊八粥、扫尘送灶、张贴年画、敬祭祖先之类传统民俗,在今天一些地方已经越来越失去市场。

而春节也注定不能靠那一台春晚就能彻底包裹其节日文化的内涵。

今天的人们之所以经常感叹“年味淡了”,也就是因为我们在传统文化继承的同时,忘记了发展才是继承的最后依托。

任何文化如果失去创新的源头活水,最后注定就会成为一潭死水。

同样,这些年春节文化的缺乏创新,也正是造成春节成为消极怀旧的对象,而没有产生精神重塑价值的原因。

也就是说,仅仅以申遗来保护春节的符号是不够的。

保护春节文化,不仅在于保护节日文化的符号,更要创新春节文化的内容。

现在,如何真正增加春节在礼仪性、象征性、情感性、伦理性的综合力,对春节的文化活动进行改造,为之注入现代文化的元素,使传统春节成功的实现向现代节日的转型,使之既获得国民喜欢,又得到了国际认同,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文化课题。

如果不能实实在在做好这样的课题,年味越来越淡的春节,注定走向文化式微。

只有申遗成功才能遏制“年文化”的消失吗?
申遗就好比把一件物事放进博物馆,当然并不只是摆在那里做做样子,而是在于保护。

事实上,传递和弘扬春节文化是一项庞大的文化工程,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成为塑造春节文化的参与者。

只有全民动员起来,才能完成春节从物质需求向精神渴求的转变;只有让每个人都感受到春节中那浓浓的年味,从春节中感受到快乐,才是春节文化的价值表现,这种春节文化才更具代表性、更有资格代表中国文化申遗。

眼下,很多“申遗”都成了一种姿态,似乎一个节日只有上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有文化内涵,也才能显示人们的足够重视。

于是一些地方不遗余力地积极申报文化遗产,甚至赋予其“政治意义”。

可是一旦申报成功后,就又束之高阁,甚至为此背上一个巨大的财力包袱。

如此看来,“申遗者”要的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至于文化内涵倒是其次。

如何保护年文化
节日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载体,任何一种节日文化都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与时代脱节的节日只是一种僵死的文化符号,毫无活力可言。

作为沿袭了几千年的节日,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域,其春节习俗都各有差异。

而且节日文化本身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加入新的元素,旧的年俗去了,将会有新的年俗取而代之,这也正是其生命力的表现。

因而,我们不能单纯地以若干年前的春节标准来衡量、要求现在的年俗,这只会将春节固定在一
个死的框框里面。

很显然,失去了活力的春节便失去了传承历史文化的内涵。

像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传统节日,都脱胎于遥远的农耕文明。

当农耕文明已经不再占据这个社会的主流,作为伴生物的传统节日的日趋衰落,也就不足为奇。

现在这些传统节日之所以还存在,有的还很红火,也只是传统文化习俗强大的惯性在起作用。

当然,我们也可以推陈出新,让春节不致衰落。

现在的春节,对当下的年轻人越来越缺乏吸引力,以至早已有人提出要“保卫春节”。

实际上,风俗总是随着岁月的变迁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即使于年长的一辈,要完全恪守传统,比如从年前的掸尘
扫房子到吃过年夜饭后的熬年守岁,穿着唐装、提着灯笼原汁原味地“老法”过年,已无可能。

毕竟现在已是多元社会,各种文化交融,尤其是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必然更多地选择其他的方式辞旧迎新,即使为“春节”申遗,也不可能保留和延续一个不变的风俗。

无论是文化价值还是精神内涵,春节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不反对“春节申遗”,但我更主张对年文化进行与时俱进的现代化开发,将过年风俗进行富有情趣的文化借鉴和进化。

实际上,春节也正是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极好契机,既可丰富节日文化生活,营造节日氛围,也有利于激发、调动民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但是,“年味”要延续其生命力,归根到底,必须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首先,要改变传统文化自发自觉的自然状态,赋予传统文化一种积极的状态。

政府作为社会发展的倡导者,同样具有重要的文化责任。

因为一个民族的终极竞争力就是科技和文化,谁如果冷落了文化进程中的政府责任,谁就会给社会和文化带来创伤。

政府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注意吸纳西方节日的“注重个人情趣和格调,注重自我空间的惬意和浪漫等节日精神,缓解节日压力,淡化繁琐的“节日礼仪”。

这种重视和进化将能带动整个社会、经济、商业、民俗、教育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改进,成为推动文化进步和更新的无形之手。

其次,文化推进应该具有市场意识。

比如西方圣诞文化的圣诞老人形象,就更能唤醒人们的文化认同和符号认同。

传统文化如果选出一个代言人,一个符合传统的文化符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敬仰找到了认同载体,文化深层内涵得以张扬和传播,就能得到更好的认同。

文化发展还需要自省。

尽可能挖掘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和精华,尽可能将传统和时尚结合起来,将传统和国际化结合起来,而不是坐在传统的板凳上,享受“古老”、“优良”等优越感,等待其成,这反而是一种僵化和顽固,会错过文化发展的最佳时机。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
1.祭祀之事为吉礼;
2.冠婚之事为嘉礼;
3.宾客之事为宾礼;
4.军旅之事为军礼;
5.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