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疾病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泌尿系统疾病

尿路感染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
症状
尿路感染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发热、腰痛等。
治疗
尿路感染治疗以抗生素治疗为主,辅以对症治疗。
03
泌尿系统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措施
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 潜在的泌尿系统疾病,降 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健康生活方式
2023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泌尿系统疾病
contents
目录
• 泌尿系统疾病概述 • 泌尿系统常见疾病 • 泌尿系统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01
泌尿系统疾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泌尿系统疾病是指肾脏、输尿 管、膀胱和尿道等器官的病变
。
根据发病部位不同,泌尿系统 疾病可分为肾小球疾病、肾小 管-间质性疾病、肾脏感染性疾
整体治疗
治疗泌尿系统疾病不仅需要缓解 症状,还应关注整体治疗。治疗 方法应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 、心理状况及社会环境等因素。
长期管理
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往往需要长期 管理,医生应指导患者进行长期治 疗,并定期监测病情变化。
治疗方法
1 2 3
药物治疗
根据病因及病情严重程度,选用不同的药物治 疗方案,如抗生素、利尿剂、降压药等。
治疗
肾小球肾炎治疗以休息和对症治疗 为主,病情严重者需使用免疫抑制 剂和激素治疗。
肾病综合征
病因
肾病综合征由多种病因引起, 如遗传、免疫、感染等。
症状
肾病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大量蛋 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
脂血症。
治疗
肾病综合征治疗以糖皮质激素 和细胞毒药物治疗为主,辅以
利尿、抗凝等对症治疗。
尿路感染
泌尿外科科普疾病小知识

泌尿外科科普疾病小知识
泌尿外科是一门专门研究泌尿系统疾病的医学科学,包括男性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疾病。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及其相关小知识:
1. 前列腺增生症: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男性疾病,主要的症状是尿频、尿急、尿痛等,严重时还会引起尿潴留。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等。
2. 尿路感染:常见的尿路感染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尿中带血等。
常见的尿路感染病原体是大肠埃希菌。
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等。
3. 泌尿结石:主要由体内尿液中的矿物质结晶形成。
常见的症状包括腰痛、尿频、尿急等,严重时还可能导致尿潴留。
治疗方法包括饮水增加、药物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等。
4. 膀胱癌: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主要症状包括血尿、尿频、尿急等。
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等。
5.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发生在老年男性。
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性功能障碍等。
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
6. 尿失禁:是指无法控制排尿的症状,常见于老年人和产后妇
女。
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等。
以上仅是部分泌尿外科疾病的小知识,如果你有相关的具体问题或感到不适,请及时就医咨询专科医生。
中国泌尿系统疾病报告

中国泌尿系统疾病报告引言泌尿系统是人体内重要的排泄系统之一,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在中国,泌尿系统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问题之一。
本报告旨在对中国泌尿系统疾病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疾病概述1. 肾炎:肾炎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主要症状包括尿液异常、腰痛、水肿等。
肾炎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其中慢性肾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更大。
2. 尿路感染:尿路感染是泌尿系统常见的细菌感染疾病,主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等。
尿路感染以女性患者更为常见,但男性也可能受到影响。
3. 膀胱结石:膀胱结石是泌尿系统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常见症状包括尿痛、排尿困难等。
膀胱结石的形成与饮食惯、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4. 肾衰竭:肾衰竭是一种严重的泌尿系统疾病,常见原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等。
肾衰竭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重大威胁,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现状分析1. 高发率:中国泌尿系统疾病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尤其是肾炎和尿路感染居高不下。
2. 缺乏意识:部分公众对泌尿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导致疾病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3. 医疗资源不均衡:在一些偏远地区,医疗资源有限,患者的就医困难较大。
4. 预防工作不到位:在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监测等方面,泌尿系统疾病的预防工作还有待加强。
防治措施1. 增加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媒体渠道,普及泌尿系统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2. 加强医疗资源建设:增加医疗机构的投入,提升区域医疗水平,改善偏远地区患者的就医条件。
3. 建立健全的防治体系:加强对泌尿系统疾病的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做好疾病的早期预警和监测分析工作,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发病风险。
4. 促进科研创新:加强泌尿系统疾病的科研工作,推动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发,提高疾病的防治效果。
结论中国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防治工作亟待加强。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增加医疗资源投入、建立健全的防治体系和推动科研创新,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泌尿系统疾病的传播,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常见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常见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泌尿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人体排尿、排泄、生殖等功能的疾病,包括泌尿系统器官的炎症、结石、肿瘤等疾病。
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有尿路感染、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炎、肾小球肾炎等。
下面将介绍这些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1.尿路感染:尿路感染是指细菌感染泌尿系统,包括膀胱炎、尿道炎和肾盂肾炎。
常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尿中带血等。
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尿液细菌培养,可以确定感染的细菌种类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抗生素治疗。
2.泌尿系结石:泌尿系结石是指在肾脏、输尿管、膀胱或膀胱壁中形成的固体结晶聚集体。
常见症状包括腰痛、血尿、尿频等。
常用的诊断方法有B超、CT等影像学检查。
治疗方法包括排石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3.前列腺炎:前列腺炎是指前列腺组织的炎症,可分为急性前列腺炎和慢性前列腺炎。
常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会阴部或会阴上方疼痛等。
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症状、前列腺按摩液的检查以及前列腺液培养等。
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物理疗法和中医药治疗等。
4.肾小球肾炎:肾小球肾炎是一组以肾小球炎症和肾小球功能损害为主要特征的肾脏疾病。
常见症状包括蛋白尿、血尿、水肿等。
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尿液检查和肾脏活检等。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和改善生活方式等。
总之,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病史询问、身体检查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尿液分析、尿液培养、影像学检查等),而治疗方法则根据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来选择,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和中医药治疗等。
同时,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制饮酒、保持适当的运动等,对预防和控制泌尿系统疾病也具有重要意义。
泌尿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建议书

泌尿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建议书尊敬的患者:根据您的症状和体检结果,经过综合分析与评估,我们给出以下针对您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建议。
请您参考并在必要时尽快与医生取得联系以获得更详细的诊疗指导。
一、疾病概述泌尿系统疾病是指影响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器官的病变,包括但不限于肾炎、尿路感染、泌尿结石等。
此类疾病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血尿、腰痛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诊断建议1. 血尿:如有血尿症状,请尽快安排肾脏彩超或CT检查,以排除肾脏结石、肿瘤等器质性病变的可能。
结合尿常规、尿培养结果,明确是否存在肾小球炎、肾盂肾炎等疾病。
2. 尿路感染:如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请进行尿常规及尿培养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尿路感染。
如病情较严重或反复发作,请进一步进行B超检查或尿路造影,以排查结石、前列腺增生等引起的尿路梗阻。
3. 尿路结石:患者如有突发的剧痛伴血尿症状,请尽快进行腹部CT检查,并结合尿常规、尿pH值、尿钙、尿酸等检查结果,明确是否存在泌尿系统结石。
结石的大小、位置和形状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影响。
4. 前列腺疾病:男性患者如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请进行前列腺液检查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检测,以评估前列腺增生或前列腺炎的可能性。
对于高危人群,建议进行前列腺B超或MRI检查,以排除前列腺癌。
5. 膀胱功能障碍:如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伴有尿失禁、排尿困难等表现,请进行膀胱功能评估,包括尿流率(uroflowmetry)、膀胱排空试验(urodynamic study)等检查,以明确膀胱收缩功能和逼尿肌功能异常的程度。
6. 其他:根据个体病情,还需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深入的泌尿系统检查,包括尿路干扰性异常的评估、肾功能评估等,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三、治疗建议根据具体疾病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我们建议您采取以下措施:1. 药物治疗:对于尿路感染、肾盂肾炎等感染性疾病,您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泌尿系统疾病.ppt课件

能较好地维护血流动力学稳定,容量波动小
溶质清除率高 能清除细胞因子及炎症因子 有利于营养改善
从而改善危重病症及AR包括: 血液透析(HD) CRRT 血液灌流(HP) 血浆分离或血浆置换(PE或PP) 腹膜透析(PD) ……
血液透析(HD)的基本概念
透析的概念: 在血液与透析液之间放置一种透析膜,利用弥散、
对流等清除体内溶质与水分或向体内补充溶质的方法。 血液透析的概念:
治疗某些活动性基础疾病有助于改善肾 功能:活动性狼疮肾炎
纠正恶化因素: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调 补充血容量 控制感染 解除尿路梗阻 治疗心力衰竭 停用肾毒性药物
延缓肾衰措施
明确有效的措施不多 饮食治疗:目前有争议,重要的是保证病人不
发生营养不良
限制蛋白质:轻度早期病人可应用 高热量摄入 其它:钠盐控制、低钾饮食、低磷饮食、限水
CRRT基本概念
C: continuous - 连续的 R: renal - 肾脏的 R: replacement - 替代 T: therapy - 疗法,治疗
连续的肾脏替代疗法
CRRT的分类
SCUF-缓慢连续超滤 CAVH-连续动静脉血液滤过 CVVH-连续静静脉血液滤过 CAVHD-连续动静脉血液透析 CVVHD-连续静静脉血液透析 CAVHDF-连续动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 CVVHDF-连续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 HVHF-高容量血液滤过
发病机制-肾功能恶化的机制
肾小球高滤过学说: 20世纪80年代由Brenner提出 5/6肾切除后,残余肾脏存在单个肾单位三高
现象-三高学说
高滤过-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高灌注-血浆流量增高 高压力-毛细血管跨膜压增高
肾小球高滤过是促使肾功能恶化的重要原因
泌尿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定期体检与筛查
尿常规检查
01
通过尿常规检查,可以及时发现泌尿系统感染、肾脏疾病等迹
象。
肾功能检查
02
定期评估肾功能,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有助于早期发
现肾脏问题。
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
03
对于疑似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疾病的患者,可进行B超、CT
部分泌尿系统疾病如长期不治疗或治疗不当,可能导致肾 功能不全,进而发展为尿毒症等严重疾病,危及生命。
针对性预防措施制定和执行情况回顾
积极治疗原发病
对于已经确诊的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按时服 药、定期复查,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多饮水、勤排尿、避免久坐等良好生活习惯有助于预防尿路感染和 尿路结石的发生。
05 并发症防范与处 理措施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害程度评估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是泌尿系统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可能导致尿频、 尿急、尿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肾盂肾炎等危害较大 的疾病。
尿路结石
尿路结石是泌尿系统疾病的另一常见并发症,可能导致尿 路梗阻、肾积水等问题,长期不治疗可能对肾功能造成损 害。
肾功能不全
根据患者的心理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措施, 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心理疏导等,帮助患者缓解 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康复效果。
加强医护人员心理培训
对医护人员进行心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患者 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心理 支持服务。
家属参与,共同推进康复进程
泌尿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方法
汇报人:XX 2024-01-21
泌尿系统常见疾病有哪些

泌尿系统常见疾病有哪些
泌尿系统是人体体内负责排泄废物和调节体液平衡的重要系统。
该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泌尿系统常见疾病有以下
几种:
1. 尿路感染:尿路感染是由细菌感染泌尿系统引起的疾病。
常
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尿道灼热感等。
2. 肾结石:肾结石是由尿中的矿物质结晶形成的固体物质。
患
者可能会出现腰痛、尿血、尿频等症状。
3. 膀胱炎:膀胱炎是膀胱发炎引起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膀胱
区疼痛、尿频、尿急等。
4. 肾炎:肾炎是肾脏发生炎症的疾病,可能导致尿蛋白、尿血、水肿等症状。
5. 尿失禁:尿失禁是指无法控制尿液排出的疾病,患者可能会
出现尿意无法抑制、尿漏等症状。
6. 肾衰竭:肾衰竭是肾功能严重受损的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尿量减少、水肿、贫血等症状。
7. 前列腺疾病:前列腺疾病包括前列腺炎和前列腺增生,常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流弱等。
8. 泌尿系统肿瘤:泌尿系统肿瘤包括肾癌、膀胱癌等,可能出现尿血、腰痛、压块等症状。
以上是一些泌尿系统常见疾病的简要介绍。
如果你有相关疾病的症状或疑虑,建议尽快就医,并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泌尿系统疾病一、教学大纲要求1、肾小球肾炎:熟悉发病机理,掌握肾小球肾炎的基本病理变化,掌握各型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2、肾盂肾炎:熟悉病因、发病机理,掌握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3、肾细胞癌:掌握病理变化及转移途径。
4、肾母细胞瘤:了解好发年龄及部位,掌握病理变化,熟悉临床病理联系及扩散。
5、膀胱癌:了解病因,掌握移行细胞癌的形态特点。
二、理论内容提要(一)肾小球肾炎1、病因和发病机制大多数肾小球肾炎由免疫因素引起,主要机制为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变态反应。
(1)引起肾小球肾炎的抗原: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
(2)抗原抗体复合物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引起肾炎: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3)引起肾小球肾炎的介质:细胞和大分子可溶性生物性物质、补体、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血小板、肾小球内固有的细胞(上皮细胞、系膜细胞、内皮细胞)、纤维素及其产物等。
介质的来源:可来自血浆或细胞。
介质的作用:参与肾小球的损伤过程。
2、基本病理变化(1)肾小球细胞增多,包括肾小球系膜细胞、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增生和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2)基底膜增厚,包括基底膜本身的增厚,也可由内皮下、上皮下或基底膜本身的蛋白性物质的沉积引起。
(3)炎性渗出和坏死,肾小球内出现中性粒细胞等炎细胞和纤维素渗出,血管壁可发生纤维素样坏死等。
(4)玻璃样变和硬化,肾小球内出现均质的嗜酸性物质堆积,严重时可导致毛细血管袢塌陷,管腔闭塞,发生硬化。
(5)肾小管和间质的改变,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发生变性,管腔内形成管型,肾间质充血、水肿等。
3、临床表现(1)急性肾炎综合症——起病急,明显的血尿,轻~中度蛋白尿和水肿,高血压,重症可有氮质血症或肾功能不全。
(2)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在出现血尿和蛋白尿等尿改变后,迅速出现少尿或无尿,伴氮质血症,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3)肾病综合症——○1大量蛋白尿,≥3.5g/每天;○2全身性水肿;○3低蛋白血症,每升血浆白蛋白含量﹤30g;○4高脂血症和脂尿。
(4)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持续或复发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可伴有轻度蛋白尿。
(5)慢性肾炎综合征——缓慢发生的肾衰竭,为各型肾炎终末阶段,主要表现为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高血压,贫血,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注意氮质血症和尿毒症的定义及区别。
4、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1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快速进行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3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4轻微病变型肾小球肾炎(脂性肾病)○5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6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7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8IgA肾病○9慢性肾小球肾炎较为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1○2○3○4○6○7○9,与肾病综合征相关的类型是○3○4○6○7。
5、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分类:按病变范围分:弥漫性——指绝大多数(超过50%)肾小球受累;局灶性——指病变仅累及少数(50%以下)肾小球;球性——指病变仅累及整个肾小球;节段性——指肾小球的部分小叶或毛细血管袢受累。
6、各型肾小球肾炎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1)急性弥漫增生性肾小球肾炎(acute diffuse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病变特点:肾小球内细胞增生、浸润,肾小球体积增大。
光镜:肾小球内细胞数量增多,肾小球体积增大,球囊腔狭窄。
增生的细胞为毛细血管丛的系膜细胞、内皮细胞,伴中性粒细胞浸润。
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变性,肾小管腔可见各种管型(蛋白管型、红细胞管型、颗粒管型等)。
电镜:电子密度高的沉积物呈驼峰样,沉积于脏层上皮细胞和基底膜之间。
免疫荧光:颗粒状荧光分布于基膜也可位于内皮细胞下或基膜内和系膜区。
肉眼观:双肾轻-中度肿大,包膜紧张,充血或点状出血,称“大红肾”、或“蚤咬肾”,其形态和形成机理。
○2临床病理联系:多见儿童,急性肾炎综合征○3结局:预后较好(2)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rapidly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RPGN,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或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病变特点:肾小球内大量新月体(crescent)形成。
光镜:新月体成分:主要由增生的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构成,在球囊壁层呈新月状或环状分布。
早期新月体以细胞成分为主,为细胞性新月体,以后纤维成分增多,形成纤维-细胞性新月体,最终新月体纤维化,成为纤维性新月体。
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因蛋白的吸收而出现细胞内玻璃样变,晚期上皮细胞萎缩、消失。
肾间质水肿,炎细胞浸润。
后期间质纤维增生。
电镜:电子致密物有沉积或无沉积,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出现缺损和断裂。
免疫荧光:线形荧光或颗粒状荧光,很多病例没有阳性荧光反应。
肉眼观:双肾肿大,色苍白,皮质表面常有点状出血。
○2临床病理联系: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症:表现,机理。
○3结局:预后较差。
(3)膜性肾小球肾炎(membranous glomerulonephritis,膜性肾病)○1病变特点:弥漫性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肾小球内无明显炎症现象。
光镜: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银染可见钉突状沉积物呈“双轨状”。
电镜:在上皮细胞与基底膜之间有大量电子致密物沉积,基底膜增厚,沉积物溶解,基底膜呈“虫蚀状”,以后肾小球硬化,玻璃样变。
免疫荧光:颗粒状荧光(IgG及C3)。
肉眼观:双肾肿大,色苍白,又称“大白肾”。
○2临床病理联系:肾病综合征,此型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
出现非选择性蛋白尿。
○3结局:病程长,预后较差。
(4)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minimal change glomerulonephritis,脂性肾病)○1病变特点:光镜下肾小球无明显变化或病变轻微,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常有大量脂质沉积。
电镜:弥漫性足细胞足突消失,基底膜正常,无沉积物。
免疫荧光:无荧光反应。
肉眼观:双肾肿大,色苍白,切面皮质出现黄白色条纹。
○2临床病理联系:肾病综合征,此型是引起儿童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
出现选择性蛋白尿。
○3结局:儿童患者预后佳。
(5)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mbran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PGN,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1病变特点: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多,基底膜不规则增厚。
光镜:肾小球增大,细胞增多。
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多,使血管球呈分叶状,基底膜明显增厚。
银染可见“系膜插入”现象使基底膜呈“车轨状”。
电镜:可见Ⅰ型、Ⅱ型电子致密物的沉积部位不同。
免疫荧光:颗粒状荧光。
○2临床病理联系:多数为肾病综合征,约50%病人出现慢性肾衰。
○3结局:为慢性进展性,预后差。
(6)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病变特点: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及系膜基质增多。
光镜: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伴系膜基质增多。
早期以系膜细胞增生为主,后期以系膜基质增多为主。
电镜:系膜区有电子致密物沉积。
免疫荧光:颗粒状荧光(IgG及C3),(IgM和C3)或C3。
○2临床病理联系: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可出现无症状的蛋白尿或血尿、慢性肾炎综合症或肾病综合征。
○3结局:轻者较好,重者较差。
(7)慢性肾小球肾炎(终末期肾,硬化性肾小球肾炎)○1病变特点:大量肾小球发生玻璃样变、硬化,形成大体所见的颗粒性固缩肾。
光镜:大部分肾小球萎缩,纤维化、玻璃样变,肾小管萎缩消失;少数残存肾单位:肾小球肥大,肾小管扩张,其内可见各种管型。
间质内纤维组织增生、纤维化,使病变肾小球互相靠拢、集中,慢性炎细胞浸润。
小动脉硬化。
肉眼:形成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双肾对称性缩小,表面呈弥漫性细颗粒状。
○2临床病理联系:慢性肾炎综合征,慢性肾衰。
○3结局:预后极差。
(二)肾盂肾炎1、概念:是感染引起的累及肾盂、肾间质和肾小管的炎性疾病。
2、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最常见为大肠杆菌。
膀胱输尿管返流是引起肾盂肾炎的重要原因。
3、感染途径:血源性(下行性)感染,少见;上行性感染,为常见途径4、急性肾盂肾炎(1)病理变化:大体:单侧或双侧,肾脏体积增大,表面可见散在稍隆起的黄白色脓肿,周围有紫红色充血带环绕。
可弥漫分布,也可局限分布,多个病灶可互相融合,形成大的脓肿。
切面肾髓质内有黄色条纹,并向皮质延伸,条纹延伸处有脓肿形成。
肾盂充血水肿,表面可有脓性渗出物。
重者,肾盂内有积脓。
镜下:特征性病变是灶性间质内化脓性炎或脓肿形成和肾小管坏死。
早期化脓性改变局限于肾间质,之后可累积肾小管,其腔内出现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可形成白细胞管型。
肾小球较少受累。
急性期后,中性粒细胞减少,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增多,局灶性纤维增生,逐渐形成瘢痕,其中的肾小管萎缩,淋巴细胞浸润。
上行性感染者多伴有肾盂肾盏的变形。
(2)合并症:○1坏死性乳头炎(肾乳头坏死),○2肾盂积脓,○3肾周围脓肿(3)临床病理联系:○1急性感染症状:起病急,出现发热、寒战、白细胞增多等;○2腰部酸痛和肾区叩击痛及膀胱刺激征;○3尿改变:脓尿、菌尿、蛋白尿、管型尿等(4)预后:一般较好,绝大部分可在短期内治愈。
5、慢性肾盂肾炎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
(1)病变特征:慢性间质性炎症,纤维化和瘢痕形成,常伴有肾盂和肾盏的纤维化和变形。
(2)分型:○1慢性阻塞性肾盂肾炎;○2慢性返流性肾盂肾炎(raflux nephropathy)或伴有返流性肾病。
(3)病理变化大体:单肾或双肾表面出现不规则的瘢痕,如为双肾,两侧不对称。
切面皮髓界限不清,肾乳头萎缩,肾盂肾盏因疤痕收缩而变形,肾盂黏膜粗糙。
镜下:分布不规则的间质纤维化和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细胞浸润。
部分肾小管萎缩,有的肾小管扩张,管腔内有均质红染的胶样管型,似甲状腺滤泡;肾小球球囊周围可发生纤维化。
后期肾小球发生纤维化和玻璃样变,有的肾小球可发生代偿性肥大。
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时,出现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并有小脓肿形成。
(4)临床病理联系:○1尿改变:常有反复发作的急性肾盂肾炎症状,以后逐渐出现多尿、夜尿、低比重尿,○2代谢性酸中毒,○3高血压,○4贫血,○5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5)结局:病程长,常反复发作,如能消除诱发因素,病情可得到控制,不致引起严重后果;反之则预后较差。
(三)肾细胞癌(肾腺癌)1、概述:简称肾癌,肿瘤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是最常见的肾恶性肿瘤。
2、组织学分类和病理变化(1)普通型(透明细胞)肾癌——为最常见类型。
瘤细胞圆形或多角形,胞质透明或颗粒状,片状、梁状或管状排列,无乳头状结构。
大部分瘤细胞分化好,但有的具有明显异型性,出现畸形核和瘤巨细胞。
(2)乳头状癌——占10~15%。
细胞立方或矮柱状,特征为乳头状结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