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诗 鉴 赏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初中生制定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标。

“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的内容,这样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初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对增强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无裨益。

那么,作为一个重要的考点,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有效地复习,有哪些对应的复习策略?<考试大纲>诗词鉴赏考点要求:1、根据作品相关背景、正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和诗歌意境2、从遣词和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含义3、体会诗歌韵律、节奏,理解常用写法作用4、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这一要求的具体内涵:“初步”意味着难度不会太大;“鉴赏”意味着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即:要在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能从诗词鉴赏的角度,对主题、形象、情感、语言等进行赏析;“浅易的”意味着所选篇目会比较短小、易懂,如五绝、七绝等。

基于这样理解,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阶段可重点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掌握课本内容,打实基础要培养起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首先必须学好课内的古诗词。

与过去的古诗词学习相比,我们不仅要能多读成诵,准确无误地理解作品内容,还要能有意识的用鉴赏的眼光去品赏作品,并把有关鉴赏的知识在课本中点划圈钩,以便日后复习。

学好课内的古诗词,绝对是形成鉴赏能力的基础,特别是对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定要做到重点把握。

比方类似下面的这些古诗词,就很值得我们在学习时细细地品读,并认真记录、积累相关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文化。

古诗分类:古体诗(古风):古诗、楚辞体、乐府诗、歌行体。

《长歌行》诗绝句《江南春》《泊秦淮》近体诗(格律诗)起承转合(五言、七言)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黄鹤楼》1、按音律形式分婉约派:代表李清照《醉花阴》词:有单双调之分,都有词牌。

《诗歌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特点:韵律、节奏、意象、情感等。

2. 诗歌的鉴赏方法:朗读、感悟、分析、对比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深入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优美的诗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如韵律、节奏、意象等,并通过示例进行分析。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首诗歌,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鉴赏。

4. 互动交流:各组汇报鉴赏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强调重点。

五、课后作业2. 搜集有关诗歌的资料,了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著名诗人。

3. 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交流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互动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独立思考能力、鉴赏水平等。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设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诗歌特点和鉴赏方法。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促进学生间的思想交流。

八、教学资源1. 诗歌素材:收集各类诗歌作品,包括古代诗词、现代诗歌等,丰富教学内容。

2. 鉴赏指南:整理诗歌鉴赏的相关资料,如诗歌理论著作、鉴赏文章等,供学生参考。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诗、词、赋、散文等体裁,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能力,学会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古诗词的阅读与欣赏方法。

2. 教学难点:古诗词的深层含义和审美特征,古代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文学流派。

2. 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阅读古诗词,分析诗歌手法技巧。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古诗词,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美。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古诗词教材、参考资料、PPT等。

2. 学生准备:提前阅读教材中的古诗词,了解诗歌手法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文学流派,分析诗歌手法技巧。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古诗词,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美。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形式和特点,学习《静夜思》、《登鹳雀楼》等简单诗作。

2. 第二课时:讲解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学习《江雪》、《春晓》等诗作,分析其韵律美。

3. 第三课时:探讨古诗词的意象和意境,学习《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等诗作,体会其意境美。

4. 第四课时:解析古诗词的情感表达,学习《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高》等诗作,理解其情感美。

5. 第五课时:介绍古代文学流派,学习《孟子·告子下》、《庄子·逍遥游》等散文作品,了解其思想内涵。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如韵律、对仗、意境等。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的基本特点:韵律、对仗、意境。

2. 分析古诗词的方法:了解背景、品味语言、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3. 鉴赏古诗词的技巧:抓关键词、分析意象、品味韵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教学内容,准备相关案例和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古诗词,了解作者和背景。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介古诗词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如韵律、对仗、意境等,并分析经典案例。

3. 实践:让学生尝试分析自己喜欢的古诗词,体会鉴赏方法的应用。

4.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鉴赏心得,互相学习和交流。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鉴赏方法,布置课后作业。

七、教学案例1. 李白《静夜思》分析:这首诗具有明显的韵律美,对仗工整,意境深远。

通过品味关键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2. 杜甫《春望》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遭受战乱的忧虑。

通过分析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

九、课后作业1. 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诗歌的鉴赏总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

诗歌的鉴赏总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

诗歌的鉴赏总复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同类型的诗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形式等。

3.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诗歌的热爱和创作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 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诗歌主题和情感的分析3. 诗歌形式的鉴赏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概念、特点、主题分析方法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诗歌,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实践。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鉴赏心得,互相学习。

四、教学准备1. 诗歌鉴赏教材或选集2. 经典诗歌案例3. 教学PPT或黑板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生动有趣的诗歌引起学生兴趣,提问:“你们对诗歌有什么印象?”2. 诗歌的基本概念:介绍诗歌的定义、分类、特点等,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 诗歌主题分析:讲解如何分析诗歌的主题,以经典诗歌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4. 诗歌情感分析:讲解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5. 诗歌形式鉴赏:介绍诗歌的形式,如韵律、节奏、意象等,分析如何鉴赏诗歌的形式美。

6. 课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诗歌进行鉴赏,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7.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课下多读诗歌,提升鉴赏能力。

8.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诗歌鉴赏心得,可选自教材或自选诗歌。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诗歌鉴赏教学的实效性。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诗歌创作,提升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诗歌鉴赏作业:评估学生提交的诗歌鉴赏心得,检查他们对诗歌主题、情感和形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对诗歌的深入分析。

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分类,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掌握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学会分析古诗词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2、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词中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

对古诗词中的意象和典故进行准确解读。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鉴赏方法和技巧,为学生的鉴赏活动奠定基础。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古诗词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比较法:将不同诗人、不同时期的古诗词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优美的古典音乐,展示几幅精美的古代诗词书法作品,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古典文化氛围。

提问学生:“在你们的印象中,古诗词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古诗词的初步感受。

2、知识讲解介绍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如韵律、对仗、意境等。

讲解古诗词的分类,如边塞诗、田园诗、送别诗、思乡诗等,并举例说明。

讲授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知人论世、把握意象、品味语言、分析手法等。

3、作品赏析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山居秋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对古诗词进行赏析。

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然后分组讨论,最后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赏析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赏析进行点评和总结,补充和完善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4、拓展延伸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用自己的语言将其改写成一篇现代文。

组织学生开展古诗词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朗诵中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5、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内容,强调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性和意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歌赏析课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歌赏析课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歌赏析课教案(教师中心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2)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句意理解。

2. 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分析。

3. 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价值观念的传递。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创作意图。

2. 学生对古典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创作背景、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猜测诗歌内容。

2. 朗读诗歌:(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疏通字词:(1)学生自主翻译诗歌,解决字词释义问题。

(2)教师讲解难点字词,确保学生理解。

4. 理解句意:(1)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诗句的意思。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把握诗歌主题。

5. 分析诗歌:(1)学生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

(2)教师点评学生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艺术特色。

6. 情感把握:(1)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教师总结诗歌的价值观念,传递正能量。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8.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鉴赏文章。

9. 板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歌背景创作背景诗歌内容诗句解析诗歌特色艺术特色情感内涵诗人的情感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1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2. 能够运用古诗词的鉴赏技巧进行欣赏和赏析;3.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读懂一些经典的古诗词;4. 能够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1. 前置知识梳理通过对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初步了解,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1)你认为古诗词有什么独特魅力?2)你觉得古诗词的词汇和语言方式有何不同?3)你曾经读过哪些古诗词?印象最深刻的是哪首?2. 理论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古诗词鉴赏的意义和重要性,包括以下内容:1)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古诗词具有较强的文学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3)古诗词鉴赏是提高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的有效途径。

3. 实践操作针对古诗词鉴赏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包括结构鉴赏、语言鉴赏、文化鉴赏等;2)使用个案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运用所学鉴赏技巧进行诗词赏析。

4. 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学生实践操作的情况,并进行以下评价:1)对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综合评价,包括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2)对学生诗词鉴赏的兴趣和能力的评价,包括对于古诗词文化的积累和应用能力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和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促进学生对于古诗词鉴赏方法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促进学生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3. 个案分析法:通过个案分析,让学生能够深入分析古诗词中的文化内含,锻炼学生分析和批判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前期准备通过课前探究调研,搜集一些古诗词的鉴赏案例,并选择一些经典名篇,准备一些教学名句和解析,为后期课堂使用做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诗鉴赏教案教学设计[新诗设题的综合性]先看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第10题:赏析艾青《我爱这土地》[1937年],指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糜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

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答案:D。

“对土地爱得深沉”是点明诗歌主题的句子。

转入第二段时,诗歌的叙述角度发生了变化,由“一只鸟”转入抒情主人公自身,“常含泪水”的“我”不再指“一只鸟”)广东、上海卷都曾将新诗赏析引入高考测试,更主要的,新诗鉴赏与古典诗词曲的鉴赏-----材料相当充足-----在考点设置上有许多共同点。

据此,我们不难对新诗鉴赏试题的命题趋向作出合乎理性的推断。

一、考点设置的综合性从1999年高考新诗鉴赏题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考点设置上,各选项相互独立各自排斥,具有多元特征。

A项,涉及词语锤炼以及蕴含意义,B项,涉及意象理解以及诗人情感,C项,涉及象征手法以及深层内蕴,而D项,则在抒情主体的转换这一点上设置了解读障碍。

在4个选项中,设置的考点各有不同,赏析的层次逐步加深。

由此可以看出,考点设置具有随机性。

二、选项编制的导向性目前,中学生对新诗陌生,对新诗鉴赏理论淡漠的状况,是一种客观存在。

新诗鉴赏以主观题形式出现,让学生用文字解读新诗(即文学批评),无疑是不现实的。

起码在目前这一阶段,新诗鉴赏将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而且,试题指向在于寻找错点,采用单一逆选这一样式。

这是不难理解的。

作为高考试卷,既有检测功能,在引导学生正确赏析新诗这个问题上,又有导向作用。

题干中,不太可能出现“意象”“意境”“境界”这一类专门术语,但本质上是“发展了的能力层级”(E)这一层次的鉴赏评价。

可以预测,能力层次较高的单项逆选题型是命题者最可能选择的题型设计。

三、材料选择的思辩性选择何种体裁的新诗?我们认为,新诗中,自由诗(相对于格律诗)将会优先考虑;自由诗中,抒情诗(相对于叙事诗)将会重点关注;抒情诗中,哲理诗或内蕴深厚的诗作行情看涨。

而那些直抒胸臆语言直白的诗作,恐怕很难进入命题者视野。

以中学教材中的新诗为例,像《致橡树》《就是那一只蟋蟀》这类思绪深沉语言含蓄的诗作将为命题者垂青,像《有的人》《周总理,你在哪里》这一类主题鲜明语言明快的诗作则较难被选作命题材料。

选择什么时期的新诗?我们认为,新诗发展的历史不算长,但也涌现出不少名家名作。

名家自然容易入选,从公正客观的角度看,名作却未必受到青睐,但也必须是有定评的作品。

小诗、短诗容易入选,篇幅较长的诗歌也不宜一概排斥,只要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意境即可。

解放前40年、改革开放20年这两个历史时期的新诗佳作,应当被特别关注。

可以预测,名家素有定评的自由体抒情诗是命题者的首选材料。

四、检测目的的单一性解读新诗,直接从诗歌文本中寻求答案,无疑是相当不可靠的。

尽管客观试题降低了新诗鉴赏的难度,但是,准确解读新诗,必须具备一定的鉴赏经验;当代新诗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倾泻,而是常用隐喻、象征、暗示等手法,借助某种“心灵对应物”抒发情感。

对这种特点缺乏了解,可能“读不懂”“读不通”《从这里开始》《我爱这土地》这类抒情诗。

但是,这还不够,鉴赏新诗,主要依赖鉴赏者的联想和想象。

新诗最显著的特点是诗行间的“空白”,联想可以弥补这种“空白”,将孤立的意象融于整体之中,而想象则可以进一步令鉴赏者进入诗歌意境,与作品产生“共鸣”。

新诗鉴赏试题检测的,主要是考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可以预测,检测以联想和想象为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是命题者最主要的检测目的。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较多地谈到了新诗鉴赏与古典诗词曲考点设置的共性,事实上,作为一种新的题型,新诗鉴赏试题的考点设置也有自身的特点。

这种特点,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诗歌形式的差异性(行段、标点、押韵等)、作品意象的模糊性(重叠、交叉、群体等)、表现手法的新颖性(隐语、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段的变异性(隐喻、移就、通感等)。

鉴于古典诗词曲鉴赏试题是一种稳定题型,命题者考虑新诗特点,在考点设置上避免与之重叠,这一点也应予以注意。

[表达技巧的理解]1、对表现手法的评判阅读郁葱《和平》(片断),指出对其表现手法分析不恰切的一项①这个名字常是萤火的一点光亮②这个名字常是草叶的一丝颤动③是沉默的绿意④是浅浅的虫鸣⑤是我们哲思和想象的羽毛⑥是一滴泪,落在梦中的草坪A①②句、③④句为两组整句,⑤⑥句为散句,诗行的排列既整齐匀称,又错落有致。

B从修辞角度看,“沉默的绿意,浅浅的虫鸣”和《死水》中的“贤良的桌椅”“贪心的油腻”有异曲同工之妙。

C读诗,要用心灵去感受。

“一点”“一丝”,令人想起和平的珍贵,“绿意”“虫鸣”令人想到对和平应珍惜。

D诗人以具体物象表达“战争破坏和平”这一抽象理念,构思精巧耐人寻味。

(答案:D。

A项涉及诗歌句式,B项涉及移就手法,C项涉及诗歌解读中的联想。

化抽象为具象,的确是引诗的突出表现手法,但是作者表达的理念不是“战争破坏和平”,而是“和平来之不易”。

)2、对比较手法的审视阅读白桦《轻!重!》,选出对诗中对比手法分析不准确的一项隐入绿色的边境森林,谁能比边防军士兵更轻?萤火虫飞过去也要闪亮一星星火光,蝴蝶翩翩起舞也要扬起霏细的花粉;我们活跃在深深的林海里,就像是一群无声无息的黑影。

迎着黑色的骤雨狂风,谁能比边防军士更重?千年不化的冰川也会在雷电中崩裂,万年凝固的雪山也会在暴风里震动:我们站立在神圣的国境线上,每一个哨岗都是一座不移的山峰!A.诗中的“轻”旨在刻画边防军士兵身手矫健、动作快捷的机警形象。

B.诗中的“重”旨在凸现边防军士兵坚强无畏的精神和不可战胜的钢铁意志。

C.“黑色”“绿色”形成了对比关系,突出了“骤雨狂风”的恶劣,士兵生活的艰苦。

D.萤火虫、蝴蝶与冰川、雪山对比,作用在于形成强烈的轻重反差,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答案:C。

对比映衬是诗歌常用手法。

“绿色”“黑色”完全不能构成对比关系。

“绿色的森林”,定实,作者未赋于感情色彩。

“黑色的暴风骤雨”,显然,“风雨”不可能是“黑色”的,作者使用此词,已融入强烈的感情。

因此,“黑色”不独指自然界恶劣的环境,也暗指边境敌对势力的蠢蠢而动。

仅仅着眼于色彩的不同,是一种浮于表层的理解。

)3.对结构线索的辨析阅读江河《从这里开始》10行诗句,指出对其结构手法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①土地的每一道裂痕渐渐地②蔓延到我的脸上,皱纹在额头上掀起苦闷的波浪③我的眼睛沉入黑暗④霞光落下⑤城市和乡村关紧窗户⑥无边无际的原野被搁置着⑦像民族的智慧和感情一样荒凉⑧寒冷的气流把我吞没⑨颅头深处⑩一层层乌黑的煤慢慢形成A.“我”“土地”是诗人主观想象的两个触发点,也是贯穿全诗的两条线索。

B.“脸”“皱纹”“眼睛”“颅头”等是环绕“我”滋生的种种意象,“煤”“裂痕”“原野”“霞光”等是环绕“土地”滋生的种种意象,两个意象群的纵横交织是全诗结构上的显著特点。

C.诗人有层次地抒发了思想感情:①②诗行---“苦闷”,③④诗行---“黑暗”,⑤⑥⑦诗行---“荒凉”,⑧⑨⑩诗行---“寒冷”。

D.“我”“土地”两种意象交汇,从总体上抒发了“思想的原野荒芜了”这一思想感情。

(答案:C。

诗歌的结构手法,包括情感线索、抒情层次及内容,各种意象的内在联系等。

C项对诗人抒发情感的层次把握不准确。

③④⑤行诗句构成“黑暗”意象,由⑦行诗句构成“荒凉”意象。

)4.对诗歌风格的观照阅读艾青的《镜子》,指出对其风格评论不准确的一项仅只是一个平面却又是深不可测它最为真实决不隐瞒缺点它忠于寻找它的主人谁都从中发现自己或是醉后酡颜或是鬓如霜雪有人喜欢它因为自己美有人躲避它因为它直率甚至有的人恨不得把它打碎A.诗人以小见大,在对人人见之不觉奇的镜子的咏叹中揭示了人人思之倍觉深的人生哲理。

B.诗人抓住特征,十分准确地抒发了自己在坎坷曲折人生道路上对人间奥秘深刻独到的发现。

C.全诗苍劲深沉,语言含蓄隽永,诗人思考生活的深度和表达诗情的高度艺术功力,达到和谐统一。

D.“喜欢”“躲避”“打碎”诗歌语言直率,风格明快,丰抒胸臆,对生活中种种丑恶现像作了无情的讽剌。

(答案:D。

这是一首哲理诗,深刻的哲理不是直折道明,而是借助镜子含蓄说出。

正因为如此,才启人深思。

“语方直率,风格明快,直抒胸臆”这一说法,是不切合诗歌语境的。

)5.对诗歌文本的解读对难能可贵恒昌《冰凉的夕阳》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断脐从我的脚下蜿蜒到母亲坟前攥满满一把土直至攥出我的体温继而攥出我的心跳若掘地为井一定会得到母亲为我积攒了四十年的乳汁离墓地越来越远了母亲怀中从春抱到夏从夏抱到秋的蒲公英还翩翩地追在后面后面的后面伸手可及是冰凉的夕阳A.第一个诗段中,诗人人到中年,却设想自己是一个:“断挤”的婴儿,“断脐”延伸到母亲的坟前,减少了时空跨度,缩短了母子距离。

B.二、三两个诗段中,诗人祭扫于坟前,“攥土”攥出体温和心跳,母亲长眠于地下,“积乳”积下40年的乳汁:奇特的想象,状写了母子亲情。

C.最后两个诗段中,以夕阳下的“蒲公英”“翩翩地追“暗示母子亲情永远相连。

D.题目“冰凉的夕阳”是全诗抒情的线索,夕阳是冰凉的,诗人的心也是冰凉的,全诗感情的基调是哀婉悱恻的。

(答案:D。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对母亲的真挚情念,“亲情”是贯穿全诗的线索,母亲去世多年,不能说诗人的心是“冰凉“的,感情的基调是”“哀婉悱恻”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