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经典课件(上)PPT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课第-章第-节PPT课件

当一个阶级无法克服内部矛盾时,必然会发生社会革命,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和 阶级统治,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实践活 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基础力量。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3
世界和平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倡导和平、合作与共同发展,主 张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 的改革和完善。
THANKS
感谢观看
课程大纲
本课程将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历史背景、基本概念、主要 原理和实际应用,包括辩证唯物 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
主义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方法
本课程将采用讲授、讨论、案例 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其独立
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章节概述
本章节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 本概念和历史背景,包括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基本特点和主要 内容等。
共产主义理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最终目标,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局限,追求全人 类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
无产阶级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无产阶级的 历史使命和革命意识,指导社会 主义国家进行阶级斗争和社会变
革。
社会主义优越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主义制度 具有优越性,能够克服资本主义的 弊端,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 调发展。
实践与理论
实践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主观 见之于客观的行动。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 性,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第一节PPT课件

界 唯心主义)
的
本
质 的 不
旧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同
回 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
总结:(p1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物质,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020/10/13
4
二.自然界是客观的
2020/10/13
5
宇宙与人
2020/10/13
6
三.人和社会是客观的
1.人和人类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
古猿萌芽性生产劳动——人的劳动的转换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生产力 +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特定的统一体)
3.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支配社 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020/10/13
2
一.世界的构成及其本质
1.自然界
作为一切存在物总和的物质的自然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自然
作为人类活动要素的自然
世
界
的 构
2.人类社会
成
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思想文化结构
3. 人自身
人的自然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
2020/10/13
3
基督教
4.
对 世
唯心主义(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
2020/10/13
1
第一节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一.世界的构成及其本质(哲学回答) 二.自然界是客观的(科学论证) 三.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科学论证)
要点:从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视角(即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
第一章 马哲PPT课件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历史观, 是关于人类社会的
根本看法或观点,它是整个世界观 的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社会历史 现象和问题、分析社会历史的本质 以及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时所持 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社会的本质 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社会赖以存 在和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论证了生 产劳动对社会起源、存在与发展的根 本作用,阐明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 本质,进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内在的普遍规律。
历 社史 会观 存的 在基 和本 社问 会题 意 识 的 关 系 问 题
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 他的所有历史观问题的前提。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 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
社
人口因素 影响作用
会 自然前提 地理环境
存
在
社会形式 生产方式
决定作用
地
理
环
☺ 地理环境, 是指环绕人类社会的各种自然条件
境
的总和,包括地理位置以及这一位置上的自然条
☺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能起决定 性的作用:
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 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的限制。
他认为,居住在寒带地区的北方人体格健壮魁梧,但不大活泼,
较为迟笨,对快乐的感受性很低;居住在热带地区的南方人体格纤
细脆弱,但对快乐的感受性较为敏感。
北方人精力充沛、自信心强,勇敢、耐劳、热爱自由;而南方
2024版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ppt课件•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目录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定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发展产生背景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壮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发展历程经历了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到列宁、斯大林等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立场与观点基本立场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基本观点包括实践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人民群众的观点等。
这些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物质与意识关系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并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物质和意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世界的本质。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运动与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马哲经典课件上

社会意识 的反作用
质的方面 量的方面
促进作用
阻碍作用 程度深浅 范围大小 时间久暂
青岛科技大学政法学院
45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 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青岛科技大学政法学院
46
1.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 物质力量。
青岛科技大学政法学院
37
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青岛科技大学政法学院
38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青岛科技大学政法学院
39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
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性 质与形式。
青岛科技大学政法学院
4
唯心史观
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考究
缺
思想动机背后的经济动因和经济根源
限
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青岛科技大学政法学院
5
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第一,社会根源。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 制了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
第二,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历 史观不能不受剥削阶级偏见的歪曲。
☆直接制约着劳动组织形式和劳 动方式。
☆制约着劳动者的劳动技能。
青岛科技大学政法学院
49
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的东西。
青岛科技大学政法学院
50
劳动对象的种类
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进 入生产过程的那部分自然界,即自然界直 接提供的用于生产的自然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PPT课件

• 四、论述题:46小题,20分。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4
【全书基本框架】
哲学
马克思 主义哲学
辩证唯 物主义
辩证的唯物论 第二章
认识论
第四章
唯物的辩证法 第三章
历史唯 物主义
第五、六章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
一般到个别
整体与部分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存在着一般与个 别的关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 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具体科学
哲学
部分世界
整个世界
特殊规律
一般规律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 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 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 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 与物质)
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特点, 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 义哲学在实践中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 一。
哲学 问题
世界本原 存在状态 历史观
近代唯物论 近代唯心论 马哲
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唯心主义 辩证法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辩证法 辩证唯物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4
三、马哲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达尔文
30
思想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 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黑格尔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精品PPT课件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 关系问题
•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 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 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 系问题。”
•
——恩格斯
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 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世界统一于精神。唯物主义发展有三个阶段。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 物质
• 恩格斯对物质概念的定义。“物、物质无非是
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 出来的”。 • 理解恩格斯物质概念注意两点: A、物质不是 指的某个或某些物,而是“各种物的总和”; B、 物质这一概念是一种哲学的抽象,即物质本身是纯 粹的思维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它撇开了各种实物 的个性,抽取概括出其共性。所以,物质和具体物 质形态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 意识的本质 ①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即人脑是产生意 识的物质器官。 ②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达尔文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产生发展中具有决定的作用:
• 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人脑是思维的物 质器官。人脑的形成和发展为意识的产生、 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 劳动使语言产生,语言作为意识的外在 表达形式,使人们的思想得以表达和交流。
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唯物主义认识物质是可知论,彻底的唯心主义也是可知论)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 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对世界如何存在这个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 学标准。
1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PPT版,共200张)详解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 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 题。”
——恩格斯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 方面的内容
(1)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
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2)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
的根本问题。
第二节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 (1)哲学上不同观点和派别产生的根源
社会历史根源 认识论根源 阶级根源 (2)哲学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
古希腊哲学的特点 构成历史环节的中世纪哲学(5-15世纪) 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贡献及其局限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产生的时代背景 2.产生的阶级基础 3.理论来源 4.自然科学前提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和特点 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4.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义把静止“看静做者是静运动动的,一非种不特动殊也形。态。”
----王夫之
2、相对静止的三种情形
①相对某种运动形式而言 ②相对某一参考系而言 ③相对事物的质变而言
在运动观上,我们要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 统一。反对二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把相对静止夸大为绝 对静止,否认运动是物质固有的,不可分离的属性,这 是形而上学的运动观。另一种是否认任何静止,这是相 对主义和诡辩论的观点。
论的统一。如果说,这也是一种“知识”,那么, 这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一种“高屋建瓴”的知识。
4.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
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2)从社会意识的层次看:有社会 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之分。
社会心理是低层次的社会意识,它是自发产生的,具有 不系统、不定型、盲目等特性。社会心理与人们的日常社会生 活相联系,表现为感情、情绪、习惯、成见等各种自发的倾向、 民族心理、社会思潮等。
31
(3)从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 看:有社会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
社会意识形式大部分都属于社会科学,是社会经济基 础和政治制度的直接反映,在阶级社会都有阶级性。但同 时存在没有阶级性的部分。比如人们对社会存在中自然现 象的认识、对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的认识、对人类自身 的思维与逻辑的认识等等。因此,我们把社会意识形式中 有阶级性的部分称为社会意识形态,没有阶级性的(自然 科学、思维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没有阶级性的部分如语言学 等)称为非意识形态。
——马克思
56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57
它还为人类审美活动等精神活动提供了自然的 对象和客体要件。
11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
首先,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其次,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 再次,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
会的制约。
12
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这种理论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片面夸 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
14
引起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因:既有自然 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科技、政治、经济 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影响的积累,也有 现实加剧的因素。
15
森林破坏
16
物种减少
17
水资源的破坏
这将会是滇池吗?
18
空气污染
19
可持续发展 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
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0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哲学意义
生活资料则以算术级数增加,2,4,6,8, 10······ 导致人口的绝对过剩,造成失业、贫困饥饿和其他灾 难。
24
(3)生产方式的作用
物质生活的生 产方式制约着整个 社会生活、政治生 活和精神生活的过 程。
——马克思
25
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
第一,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 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 首要前提。
人口生产的特点:与物质生产不同,人口 生产的周期较长;人口生产的形式是在家庭范 围内进行的;人口生产的结果是为延续后代; 人口生产具有较强的惯性。
22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
第二,不同的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所起的 作用是不同的。
第三,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不能起决定性 作用,这是因为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 的性质和更替。
孟德斯鸠认为:热带 气候使人体变得软弱无力, 其懦弱又往往使自己处于 奴隶的地位;寒带民族则 有着强悍不羁的性格,因 而使自己保持着独立和自 由的地位。
13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人类通过劳动和其他活动深刻地影响 着自然界。这种影响有两种情形:一方面, 人类做了许多有利于自然发展和保持生态 平衡的工作;另一方面,人类也做了许多 不利于自然发展和破坏生态平衡的事情。 由于后者,给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了不 良的影响,于是出现了为今人所特别关注 的环境问题。
9
地理环境:人类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 和。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构成。
大气圈
地理环境
水圈
岩石圈
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生物圈。
10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为人类提供 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资源。其优劣影响生产的发展, 进而间接地制约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开发与保护的程度也影响着人们的经 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生活质量。
40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 性。
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之间的相互影 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 用。
41
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 不平衡性。
落后的社会意识
先进的社会意识
42
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之间的相互影 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28
2、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9
(1)从意识主体(现实的人)看:有 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之分
个人意识是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实践经验和社会地位 的反映,形成个人独特的看法与思维形式:对各种自然、社 会现象的认识、对世界的发展潮流的认识、对未知世界的认 识、对自己的认识,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都不可避 免地要打上个人意识的烙印。
第一,可持续发展思想要求人类进一步 确立自然界的整体观念。
第二,可持续发展思想要求人类正确认 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可持续发展思想要求人类全面看 待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21
(2)作为人类社会主体条件的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 :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发 展、分布、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 等各种因素的综合。
26
第二,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 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生产方式
决定
基本 阶级 政治 法律 制度 结构 观点 观点
道德 观点
27
第三,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变化发展决定整 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 到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社会意识形式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对社会存在 自觉的、系统的、比较深刻的反映。社会意识形式是相对稳定 的体系,形式主要有: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 学、科学等。形成了一定的思想体系,在社会现实中起指导、 教育、审美、宣传、熏陶、教化等作用。社会意识形式从社会 心理的基础上概括而来,又反过来指导和影响社会心理。
32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是由艺术、道德 、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等 多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 要素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33
艺术:通过塑造生动、 具体的感性形象来反映社 会生活并表现作者审美评 价的一种意识形态。
34
道德: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 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35
38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9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 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性 质与形式。 第三,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 的变化发展。 第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阶级性。
第四,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的作 用必须通过物质生产,因而必然要 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
23
反对“人口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人口决定论”将人口因素视作历史进 程中的决定力量。是一种夸大人口数量作用 的错误的历史观和人口观。它将人口过剩现 象视作现代社会一切灾祸的根源。
马尔萨斯的“人口自然规律”
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2,4,8,16, 3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
青岛科技大学政法学院
3
唯物史观
4
唯心史观
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考究
缺
思想动机背后的经济动因和经济根源
限
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艺术
哲学
政治法 律思想
道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宗教
43
辩证法的发展过程
赫拉克利特 黑格尔
马克思
44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 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 的反作用
质的方面 量的方面
促进作用
阻碍作用 程度深浅 范围大小 时间久暂
45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 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社会的政治制度、 政治生活、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及其相互关系的 思想、观点的总和。 法律思想:是人们关于法、法的关系、法律制度、 规范和设施的思想、观点的总和。
36
宗教观念:是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 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颠倒的虚幻的反映。
37
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5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7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 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 口因素。
8
(1)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 指人类生存和 发展所依赖的 各种自然条件 的总和,是人 类社会存在和 发展不可缺少 的条件,是人 类社会的自然 物质基础。
制约着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直接制约着劳动组织形式和劳
动方式。 ☆制约着劳动者的劳动技能。
49
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的东西。
50
劳动对象的种类 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进
入生产过程的那部分自然界,即自然界直 接提供的用于生产的自然物;
51
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劳动对象, 即原料。
52
劳动者 是指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 劳动技能,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包括 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5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