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生命法治

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生命法治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命意识、生命价值和生命法治的重视越来越高。
生命意识是指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是无可替代的,应该珍爱生命、关注生命。
生命价值是指每个人都应该尊重生命、保护生命,认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生命法治是指通过法律手段来保障每个人的生命权益,保护生命安全。
生命意识、生命价值和生命法治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生命意识的提高可以促进人们更好地关注自身健康、生命安全,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生命。
其次,生命价值的认同可以促进人们更加尊重他人的生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最后,生命法治的完善可以保障每个人的生命权益,使得社会更加公正、平等。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来提高生命意识、生命价值和生命法治的重视。
例如,我们可以加强自身健康管理,避免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我们可以关爱弱势群体,尊重他人的生命权益;我们可以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促进社会公正、平等。
总之,生命意识、生命价值和生命法治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议题。
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的意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权益,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为什么人类有生命意识?

为什么人类有生命意识?生命意识是人们所熟知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是人类归纳总结出来的一种现象,但为什么人类会有这样的生命意识呢?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
一、意识的形成早期的生物只是单细胞生物,它们只是单纯的生长繁殖,没有任何形式的意识。
随着生物的进化,多细胞的生物形成了神经系统,这是人类意识形成的基础。
神经系统的出现,让生物能够感知外界世界的刺激,进而反应。
此时的反应只是自动的,不需要大脑参与,这就是本能性的反应。
但随着生物的智慧逐渐增强,本能性的反应不能满足它们的需求。
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生物渐渐形成了意识。
这种意识让生物能够对环境刺激做出更为精准的反应,从而提高生存的机会。
二、意识的意义有了意识后,生物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意识提供了对环境的感知和对理解的能力,它让生物感受到的不仅是“外在世界”,也包含它自己。
它们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这就是自我意识。
有了自我意识,生物就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
三、人类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不仅是人类独有的,其他动物也有生命意识。
然而,人类的生命意识更为复杂,因为它不仅仅是对生命的感知,还包含了思考、判断和决策等能力。
人类的意识有着更高级的东西——抽象概念。
通过语言和思维的表达,我们可以用文字和符号来描述某些物体和某些情境,这并非只是对具象物品的描述,还包括抽象的概念,比如数学、语言和思想等。
四、意识的作用人类的生命意识让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提升。
有了生命意识,我们能够思考人类自身存在的意义,思考我们所处的位置和生命的意义,更加意识到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五、结语人类生命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也是人类在从动物智能向人类智能进化的过程中必经的阶段。
这种意识让人类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同时也逐渐让我们理解我们自己的存在。
我们应该珍视这种意识,从中寻找出人类更好的方向。
大学生生命意识

大学生生命意识如今,大学生生命意识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大学生是社会的新生力量,他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对自身的生命价值有充分的认识和尊重。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生命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意识。
首先,大学生生命意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未来还是未知的,需要对自己负责。
强化生命意识,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此外,大学生也应该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宝贵,懂得珍惜每一天,积极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其次,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意识,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引导与培养。
学校可以设置相关的课程,教授大学生关于生命的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讲座和宣传活动,增强大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和认识。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温床,家长应该注重对大学生的关爱与引导,传递正确的生命观念和价值观。
此外,大学生个人也应该主动提高自己的生命意识。
首先,他们应该提高自身的健康素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合理的饮食和作息,加强锻炼和运动,以增强身体的健康与抵抗力。
其次,大学生应该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乐观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他们可以通过参加社团活动、结交朋友、参与公益活动等,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强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另外,大学生还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们应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避免盲目跟风,树立自己的人生方向。
同时,大学生也应该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关注他人的生活和需求,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用自己的力量来回报社会。
只有在坚定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大学生才能更好地明确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最后,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视,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大学生个人也应该主动参与其中,积极提高自己的生命意识和素养。
生命的教育案:如何培养孩子的生命意识和保护意识

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视生命,因为生命只有一次,而如何活得精彩却需要一生的不懈努力。
而作为父母,教育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生命意识,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就来谈谈如何培养孩子的生命意识和保护意识。
一、培养生命意识1.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生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可给孩子灌输生命是宝贵的这个概念。
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情入手,逐渐点滴培养起孩子的生命意识。
2.注重感受自然生命的源头是自然,如果孩子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那么他们会更容易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可以带孩子去公园、去山间、去海边,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3.培养孩子的情感和思想能力有时候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倾诉自己的烦恼,所以我们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叙述,并给他们安慰和指导。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从而增强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4.注重心灵的培养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感到很累、很无聊、很空虚。
如果经常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是否还会对生命充满敬畏之心?因此,我们要注重孩子的心灵成长,让他们懂得的不仅是物质生活,还有精神层面的追求。
二、培养保护意识尊重自然,保护生命,这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要做的责任。
以下是我们可以做的事情:1.鼓励孩子参加自然保护活动可以带孩子参加环保志愿者、义工活动等,让他们亲手接触和了解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之处。
2.教育孩子环保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忽视废物的处理问题,导致环境污染。
所以我们要教育孩子如何正确处理垃圾,降低他们的环境压力。
3.鼓励孩子关注动物福利不少孩子对爱心基金、保护动物等相关活动颇有兴趣,我们可以让孩子了解到动物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它们所需要的生存环境。
4.教育孩子道德道德修养是我们成人之后调整自己行为的重要方法。
我们要教育孩子遵循道德准则,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符合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这样不仅会改变孩子自身,还会让孩子在身边的其他人中做出榜样。
生命的教育从孩子的启蒙阶段便应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孩子的生命意识和保护意识是我们教育的重点。
生命意识资料

⌛️
生命意识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 提高人类文明的水平
• 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实现人类生命的价值
02
生命意识的发展与演变
人类早期生命意识的起源
人类对生命的敬畏与崇拜
人类对生命的认知与探索
人类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
• 自然界的生命现象
• 生命的起源
• 生命的价值
• 生命的神秘性
• 生命的本质
• 生命的权利
• 科技发展对生命意识的影响
• 社会变革对生命意识的影响
• 文化交融对生命意识的影响
现代社会对生命意识提出的挑战
• 生命意义的多元化
• 生命价值的冲突
• 生命意识的缺失
03
生命意识与心理健康
生命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联
生命意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心理健康对生命意识的影响
• 生命意识与自尊
• 心理健康与生命价值的实现
• 生命意识与自信
• 心理健康与生命态度的形成
• 生命意识与心理适应能力
• 心理健康与生命行为的调整
培养生命意识以提升心理健康
培养生命意识的方法
提升心理健康的途径
• 自我反思
•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 学习与实践
•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 交流与分享
• 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干预与生命意识的提升
心理干预的目的与方法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DOCS
• 珍惜生命
生命意识是对生命意义和目的的思考
• 探索生命的意义
• 寻求生命的目的
• 实现生命的价值
⌛️
生命意识在人类文化中的体现
生命意识 思政

生命意识思政
生命意识在思政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强调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致力于构建一种“敬畏生命”的课堂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生命觉醒意识。
这意味着学生应该认识到生命诞生的神圣性和珍贵性,从而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并扩展到敬畏他人的生命,甚至是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珍爱自己的生命,还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生命,以及自然界的生命。
这样的态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一个共生共存的共同体。
此外,中华文化中的“和”的理念也与生命意识紧密相连。
这一理念强调了和谐共处,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通过敬畏生命,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天地人和”的深层含义,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
综上所述,在思政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将能够提升生命的质量,拓展生命的内涵,更加珍爱生命,并为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培养生命意识,德育教案

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命意识和德育教育。
这是因为人类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包括环境破坏、社会不公、道德沦丧等。
培养生命意识和进行德育教育,对于帮助人们正确应对这些问题,在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生命意识的重要性生命是宝贵的,有时候我们会忘记这一点。
生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
生命的价值不只是指人类生命,也包括所有的动物和植物。
我们应该尊重和爱护它们,不要随意捕杀、破坏、污染环境。
培养生命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生命意识不仅仅是一种底线道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是对自己、家庭、社会乃至整个地球村的一种关爱和关注。
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保护生命,爱护生命,尊重生命,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各种活动、案例、任务、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心理和行为习惯上养成尊重生命的好习惯。
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德育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道德心理、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等方面的教育。
这种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好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义务和义务的先后关系。
德育教育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体系中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学前教育中,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入手,引导学生养成吃饭文明、礼貌待人、谦虚有礼等好习惯;在小学阶段,应该注重学生的礼仪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权利和义务,学会尊重他人、团结合作;在中学阶段,应该更注重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培养,注重社会责任和公益理念的灌输。
三、德育教案的编写方法编写德育教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业务要求,体现学科的特点和教学重点2.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符合该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实现教学目标,体现教育价值。
3.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选择应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环节巧妙衔接,层次逐次深入,注意评价方法。
4.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
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教育案例分享

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生命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尤其是新时代教育的热点话题。
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既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紧迫任务。
本文将通过多个生命教育案例分享,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一、生命教育案例分享1.《小学生感恩递心情教育计划》在河北的某小学,学生们通过该计划将生命意识融入到了每个细节中。
学生们不仅把自己的感受、想法和心情通过信的形式寄给老师和同学,还拍下自己参与公益活动的照片,发在班级微信群中。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们逐渐深入地理解到感恩、爱心、公益等含义,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懂得尊重他人的生命。
2.《捐献器官,传递爱心》在上海的某中学,学校开办了关于器官捐献的生命教育课程,也让学生们实地参观了器官捐献中心。
通过讲解和实践,学生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懂得了器官捐献的重要性,并表示要将来成为一个器官捐献志愿者,为更多需要的人送去生命。
3.《青春无悔,传递正能量》在江西的一所中学,学生们参与了一次爱心义卖活动。
在活动中,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收集物品,并将义卖的收益全部捐献给了当地困难儿童,用自己的生命传递着无私的爱。
此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生命意识,也树立了正面的价值观,激励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通过上述案例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需要加强学校的生命教育,让学生们深度体会生命的可贵和脆弱,从而激发生命的自觉性和生命的责任感。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1.多角度宣传,使生命意识深入人心学校应该加强对生命教育的宣传,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包括专业讲座、实地考察、参观、电影欣赏等,让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生命,从而激发出不同角度的思考和理解。
2.多元化教育,培养生命观学校要注重整合各方资源,不断开发新的科普课程,让学生们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深刻理解生命科学知识,并借助相关的教育设施,比如生命科学博物馆、生命科学馆等,让学生们全方位感受生命的奥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几年,见诸报端的校园自杀和伤人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中学生生命的最主要的杀手。
为什么年轻的生命如此脆弱?为什么中学生视别人的生命如同草芥?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看,这是生命意识淡薄的表现,他们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极易轻易处置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他们或把它作为逃避挫折的应对方式,或把它作为报复别人的手段,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
造成当代中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除了社会的功利主义泛滥,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的漠视和推崇等因素外,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误区。
教育应以人为根本,应全面关注人的生命本身,这应该是教育最初和最终的意义。
可是,受应试的束缚,一直以来,形成了重知识灌输轻人文培养,重素质教育轻生命教育的局面,。
其实,对这个关乎人类本身的重大话题,语文学科是最有发言权的。
远在古代,生命意识普遍淡薄的时候,已有许多典范:马篷起火,孔子问人不问马;孟子认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这些都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出浓厚的生命意识。
到了近代,鲁迅对生命的理解就非同一般,他在许多文章中都阐明了生命是最为重要的观点,典型的“韧的战斗”就是他生命观的体现。
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加强生命意识的渗透,使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
一、重构学生的生命意识对生命的理解及其态度,便形成了生命意识。
受包含强烈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西方思潮和对生命本着轻视和漠然态度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再加上家长和老师对生命话题的神秘和回避,必然助长学生形成贬低、轻视生命的意识。
纠正这些错误的生命态度,重构学生的生命意识,是语文学科的神圣使命。
语文教材上的许多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生动范例。
生命是脆弱的,甚至只是一场小小的灾难、一种不期而至的疾病、一件微不足道的器具,生命就会不堪一击,就像史铁生二十岁那年“从最狂妄的年龄跌入黑暗的深渊”,然而,生命又是坚韧的,残废了双腿的史铁生走出了自杀的阴影成了驰骋文艺界的巨人。
学了季羡林的《清塘菏韵》,在感受生命的偶然性的同时,让人不能不为几棵莲子由弱小到茁壮的顽强的生命力产生深深的敬畏之情,莲子尚且如此,人类还有什么理由不因此而尊重、热爱、呵护和善待生命呢?让生命的唯一和神圣融入文化而铸成我们永恒的信仰吧。
二、树立生命本位的思想当代中学生受成人世界的熏染,把追逐金钱财富、名誉地位,追求刺激和享受作为人生的幸福,这样只会离幸福越来越远。
这种把生命的手段当作生命本位的本末倒置的做法,就会使人陷入深深的精神迷惘和生命危机之中,长期下去,就会怀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甚至轻视或放弃生命。
法国哲学家蒙田认为,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自然经过多少亿年的时间才哺育出生命,生命又经过多少亿年的进化才出现人类,所以,我们对生命应有一种感恩的态度,应树立生命本位的思想。
离开了人的生命,什么都无从企及。
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人的生命制造了一切艺术和文明。
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忠孝礼义等道德,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离开了生命谈爱国爱民,孝敬父母,只能是一句空话。
史铁生残废了双腿,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中获得了感悟,和自己的妹妹“好好儿活下去”了,这是对母亲最好的悼念,是对母爱最好的报答,是对孝顺最准确的诠释。
三、理解生命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学生认为,生命属于个人,处于高于一切的地位,人的生命价值在于为己。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生命,这是没有问题的。
但不能把所谓“生命意识”与维护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对立起来,甚至不论善恶,不分美丑,不讲原则。
我们所说的生命意识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前提,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这既是我们的伟大民族精神,也是当今我们的时代精神。
语文教学应该张扬这种精神。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等课文都是极好的素材,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圣哲们告诉了我们同一个道理,那就是人活着应该为民族、社会、国家、宇宙作出贡献,这是人的生命的全部意义和内涵。
四、尊重生命的伦理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哲认为,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他们都没有高等与低等、有价值的和没有价值的分别,我们应该宽容和尊重他们的存在,并将那些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这是形成良善和博爱品德的基础。
受封建等级制度和门户观念的影响,当代中学生习惯性地将人分成三六九等,他们歧视那些出身卑微、家境贫寒、成绩一般、有生理缺陷的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则轻视、摧残甚至扼杀这些人的生命,尤其令人感到可怕的是,许许多多的学生成了旁观者,他们对这种恃强凌弱的行为保持着冷漠和欣赏的态度。
针对这一现状,浸润着丰富人文情怀的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尊重生命伦理的教育的契机。
如教授鲁迅的小说《祥林嫂》一文,很多教师仍然停留在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上,而没有上升到尊重生命伦理的层面。
“柳妈”这一人物往往被师生定格为“可笑可悲”的小人物,而没有继续挖掘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她对弱者祥林嫂所持的冷漠和嘲笑态度,无疑成了加速祥林嫂死亡的催化剂,我们的身边有大量的这种人的存在。
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会受到强烈的情感和道德的震撼,他们会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形成尊重生命伦理的意识,善待自己和他人生命。
生命教育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生命观,接受生命,接受生命中的一切必然和偶然。
理解生命,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伦理,发掘生命的意义并珍惜生命,在生命力的发挥和奉献中去体会生命的魅力。
学生最终体会到:正是生命的可贵可爱,不可替换才赋予生命以应有的人生价值。
作者邮箱:fcrjrm0752@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摭谈位育初级中学沈凌敏今年3月上海新闻报道了一起发生在自助银行的抢劫杀人案,被害人连中6刀,不幸身亡,主犯是一位年仅15岁的少年,其他的3名从犯最大的也只有19岁。
类似的案件不止一起,2005年3月2日,吉林省四平市高一学生王某为了还债,向住在学校同一个寝室里的同学要钱,当遭到拒绝后,竟然用一把尖刀残忍地向同学刺了11刀。
青少年的这种对生命的漠视实在是让人震惊。
在物质生活富裕、文化多元并存、价值观取向多样的现代社会,充满竞争、浮躁、功利。
连被称为“最后的净土”的校园也不能幸免,学生也受到成人世界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精神上的失衡让人陷入了深深的迷惘和生命的危机中,致使他们怀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极易轻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他们或把它作为逃避挫折的应对方式,或把它作为报复别人的手段,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
看到一个个如花的生命就这样在风雨中逝去,我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也深深的感受到:生命教育对于我们广大的学生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课程。
在这样的形式下,上海市于2005年颁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生命教育也成为了学校德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那么什么是生命教育呢?《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对生命教育是这样定义的: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生命教育的本质是健全人格的教育。
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教育的主要阵地,更要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任。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在这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蕴藏着异常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在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的渗透。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紧紧抓住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题材,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的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处处蕴含着“生命情感的信息”,我们语文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极好的生命教育的题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学,解读文本,解读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1)、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
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
怎样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问题。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靠每个人去充实、赋予和提升,它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贡献。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为了创造幸福——由于你的存在使人感到快乐和幸福。
无论作为个体的人还是社会的人都要追求更高的生命境界,追求崇高的理想价值,追求人的精神贡献。
在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虽然体裁不同,有诗歌、有散文、有小说等,但是其主旨却基本相同——怎样的生命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不管是《国际歌》的作者欧仁·鲍狄埃还是《最后一次讲演》中面对枪杀拍案而起的闻一多;不管是镇定指挥救出船上所有人后与船一起沉入大海的真正强者哈尔威船长还是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保尔·柯察金,都向我们阐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为了他人的幸福而努力奋斗甚至牺牲。
在教《欧仁·鲍狄埃》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欧仁·鲍狄埃只是一个普通的印刷工人,但在他死后却留下了一座“非人工所能建造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是什么?又是谁给建造的呢?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白:这座精神的纪念碑代表的是欧仁·鲍狄埃的革命精神和他用满腔热血谱写的光辉诗篇将永远受到人们的尊崇,也正是这样的精神使得鲍狄埃的生命得到永恒,他的生命无疑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同样,在教《“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时,让学生思考:哈尔威船长有没有机会逃生?如果有机会,他为什么最后选择与船一起沉入大海?让学生通过这类问题,了解仁人志士的生命哲理,使他们的内心受到一定程度的敲击,深刻思考: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生的价值究竟在哪里?(2)、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还要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受生命的可贵和美好,感受人们甚至是自然界生物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
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揣摩体会,去感受作者笔下那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春天,引导学生去发现自然界中生命的力量,并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中获得感悟,获取生命的力量,认识生命的意义,欣赏自己、他人乃至自然界的一切生命。
而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时,我让学生细细地体会课文最后“我和妹妹要好好儿活下去”一句话的深刻含义,去感受作家史铁生在他二十岁这个生命最灿烂的季节,却受到双腿瘫痪的重大打击下,在生与死的挣扎中重新唤起对生命的认识的那种坚韧。
让学生在内心深处感受到他们对生命的渴望和热爱,使他们获得心灵的震撼:身患绝症依然能乐观生活,双腿瘫痪还是坚强活着,那我们这样健健康康,四肢健全的人又怎能因一点困难而放弃自己的生命。
我们更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好好地珍惜生命,并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3)、引导学生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还应教育学生要尊重生命,培养他们去欣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