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学院“十四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学院“十四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学院“十四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础和支撑,是我校稳步发展、塑造品牌、实现升本目标的关键。

根据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特编制学校“十四五”(2021-2025年)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专业建设现状“十三五”期间,学校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中心,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和“立足商科,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按照“商科优、工科强,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设置,深化教学改革,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师资结构趋于优化,教学改革成果丰硕,人才培养效益显著,办学质量稳步提升。

2014年启动“创新强校工程”建设,成效显著;2018年学校通过了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一)主要成效1.招生专业布局日趋合理“十三五”期间,学校结合自身办学基础和专业建设实际,建立主动适应湖南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布局日趋合理。

专业大类由10个扩大至12个,招生专业数由29个扩大至51个,先后增加了中西面点工艺、药品经营与管理、康复治疗技术等15个专业,目前在校生规模达到21000人(含高职扩招),较好完成了“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专业布局目标,全面提升了学院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表1:2021年招生专业设置情况表2.专业建设成果较为丰硕学校全面推进专业建设和专业群建设,基本形成了12大校级重点专业群(见表2)。

各专业群大力实施内涵建设,不断积累建设成果,获得湖南省高职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4项,其中旅游管理专业群成功通过湖南省高职教育高水平专业群项目立项。

“十三五”期间,学校为社会输送了近15751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新生报到率稳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2020年达到85.40%;历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7%以上。

主要成果详见下表3。

表2:校级重点“专业群”基本情况表3:专业建设主要成果统计表3.财经商贸特色日益鲜明在2021年开设的51个招生专业中,商科类专业有18个,建筑类、信息类、汽车类等工科类专业14个,教育与艺术类专业8个,医药类专业11个,形成了以财经商贸类专业为主体,信息工程、智能工程、教育艺术、健康医药类专业为四翼的“一体四翼”专业结构,较好的适应了湖南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专业建设规划

专业建设规划

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专业定位: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和社会需求,立足江苏,面向全国,培养符合我国小学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一线小学骨干教师。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熟知小学教育特点与规律,掌握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备小学语文/数学及其他学科的教学能力、班队管理及育人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具备“综合+特长”素养结构的小学骨干教师。

(二)专业建设总目标
到2020年,本专业整体实力和水平在国内同层次高校中处于前列。

一是通过小学教育专业认证。

以全国师范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全面加强专业建设,夯实本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以较为优秀的成绩通过首批全国师范教育专业认证。

二是专业整体实力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本专业目前为校级品牌(培育)专业,将利用建设契机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条件、教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提升专业办学水平与实力。

一方面,经过五年的建设周期,将专业建设为具备申报江苏省品牌专业的实力,达到江苏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的申报要求。

另外,加强教育学硕士学位点的申报和建设工作,向“本科、硕士”一体化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迈进。

三是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正高职称专业教师的数量,调整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全面提升本专业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

引进或培养2-3名博士,1名小学教育专业带头人。

专业建设规划及实施要求

专业建设规划及实施要求

专业建设规划及实施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原则,以教学为中心,以观念更新与科学研究为先导,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聚集人才为关键,不断拓展学科发展空间,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各专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建设目标根据各专业设置和我校学生特点,以培养学生的素养实际问题的意识、兴趣和能力为目的,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深化和发展已取得的改革和建设成果,狠抓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标的质量工程建设。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结构模式,使其适应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实现教材的层次化,立体化和精品化;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改革方面继续进行试点,争取取得新突破;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六个方面的内容作为一项综合系统工程,以新的教育理念促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革,教材体系的变革。

加强实验教学建设,全面提升数学实验课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和学位层次;积极申报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课题,继续高度保持我校专业课程改革和建设稳步前进。

近几年来,专业主要从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体系的建设、教材的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各专业建设的规划,并逐步开展各专业的建设工作。

1.师资队伍的建设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教学规律与要求,我们通过以下的途径建设师资队伍:①师资培养。

通过培训和鼓励教师攻读学位等方式,进一步挖掘现有师资队伍的潜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②外聘。

在企业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相当理论水平的人担任兼职教师;③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形成教学与科研骨干队伍和梯队结构。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己建设成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并在师资培养、考核、聘用等方面形成了完善的管理体系,从而激发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科学化管理。

江苏师范大学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江苏师范大学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江苏师范大学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江苏师范大学—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专业建设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与实力的重要标志。

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推动我校专业建设快速发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办学水平全面提升,特制定江苏师范大学—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我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贯彻落实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以学校的“十二五”规划为指导,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以内涵发展和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推进文化传承,实现学校专业建设科学、合理地发展。

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有品位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2.基本原则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思路,重点扶持优势专业,强化特色专业,整合新兴和交叉专业,兴办社会急需专业。

经过新建、发展、改造与整合,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丰富和充实专业内涵,凝炼和建设重点专业,新建一批新兴学科专业,发展一批应用学科专业,改造和调整一批传统学科专业,使学校的本科专业建设达到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特色鲜明、重视质量的建设目标。

3.学校办学定位和主体特色总体目标定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优化区域高等教育结构的需要,坚定不移地将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有品位的综合性大学。

办学类型定位:教学研究型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

办学特色定位: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发展地方性和国际化办学特色。

学校文化定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以崇高使命提升学校的价值品位,以更高境界提升学校治学品位,以高雅格调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强化文化自觉,强化文化育人。

地方院校师范专业内涵建设与提升路径措施

地方院校师范专业内涵建设与提升路径措施

地方院校师范专业内涵建设与提升路径措施作者:王建仙来源:《大学教育》 2018年第10期王建仙(淮阴师范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环境和大背景, 地方院校师范专业教育面临更多来自非传统领域的挑战。

地方院校师范专业内涵建设与提升存在的问题: 1.师范专业培养口径太窄; 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意识欠缺; 3.师范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顶层设计需要进一步加强。

地方院校加强师范专业内涵建设与提升的路径措施: 1.加强师范特色专业建设; 2.提升师范专业内涵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匹配度; 3.注重师范专业评估及认证。

[关键词]师范专业;内涵建设与提升;路径措施[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 (2018) 10-0001-0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这开启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新征程。

地方院校作为培养新时代教育师资的基础阵地,担负着加快教育现代化,将我国由教育大国建设成教育强国的历史重任。

地方院校师范专业内涵建设是高校培养教育人才的依托,是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落脚点,是地方院校与人民群众最紧密的纽带之一。

因此,经济社会发展新时期,如何加强地方高校师范专业内涵建设与提升成为当前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研究的重点。

一、加强地方院校师范专业建设的基本共识我国的教师教育发端于19 世纪末期,经过100 多年的历史变迁,现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和教师教育模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1]。

进入新时代,国家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回落、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的“新常态” 之中,创新驱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中国制造2025” 、“互联网+” 行动计划的实施激发出大量的对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江苏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 江苏师范大学社会科学 ...

江苏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 江苏师范大学社会科学 ...

附件1:江苏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13-2020年)为加快培养、集聚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进一步形成人才活力充分发挥、才能充分施展的优良环境和氛围,快速提升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确立我校在全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特制定《江苏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13-2020年)》。

一、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设一支水平领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创新型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培育若干名领军型战略社会科学家,涌现出一批国内一流乃至世界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确立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内竞争优势,为实现我校成为高水平综合性的国内强校提供科研人才支撑。

二、主要任务通过实施重大人才政策与人才工程,创新人才体制机制,重点建设以下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

(一)打造一批战略社会科学家围绕学校战略需求,打造一批具有世界眼光、通晓学术发展大势、学术规划和指导能力较强的战略社会科学家。

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为重要依托,以相应科研平台为载体,充分整合校内人才资源,培养、推出一批长江学者量级的顶级人才。

(二)重点建设优秀社科研究创新团队依托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工程,在若干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社科研究创新团队。

主要是围绕提高原创能力,选择哲学、文学、语言学、历史学、教育学等领域,依托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重点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重点支持一批国家长期需要、有基础、有潜力、组织健全、研究方向明确、水平一流的创新团队,保持和提升我校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三)支持和培养一批中青年研究骨干人才瞄准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结合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任务部署,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统筹人才、项目与基地建设;以政策调整为保障,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营造“潜心研究”的良好环境,打造一批思维敏锐、学术精湛、具有国际学术背景的中青年研究骨干,使之成为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师范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特点与发展趋势探析——以北师大和江苏师大为例

师范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特点与发展趋势探析——以北师大和江苏师大为例

教改教法摘要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求都很强的专业。

以北京师范大学和江苏师范大学为例,师范类院校近年来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招生和培养上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大力实施学院和学科整合、强调多学科交叉、突出各自的办学特色等。

未来,师范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招生和培养将朝综合院校靠拢,不同层次的师范院校仍以追求各自的培养特色为主要目标。

关键词师范院校土地资源管理培养特点发展趋势Analysis on the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Major in the Nor-mal Universities:Taking the Case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Chen Lihong,HanYicai,Liang JiajiaAbstract The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is a professional major with strong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Taking the case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in recent years,the normal universities have the following mai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recruitment and cultivation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majors:vigorously implementing the integra-tion of colleges and disciplines,emphasizing multi-disciplines, highlighting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universities,etc.In the future,the recruitment and cultivation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majors in normal universities will be closer to the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Different levels of normal universities will continue to pursue their respective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asthe main goal.Key words normal universities;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development trend1引言我国高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导致我国的人地矛盾日益凸显,由此国内约100所左右的高等院校陆续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1]。

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共建江苏师范大学的意见-苏政发[2014]99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共建江苏师范大学的意见-苏政发[2014]99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共建江苏师范大学的意见正文:---------------------------------------------------------------------------------------------------------------------------------------------------- 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共建江苏师范大学的意见(苏政发〔2014〕99号)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优化区域高等教育布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江苏省人民政府(以下简称江苏省)、教育部经协商,决定共建江苏师范大学。

一、江苏省重点支持江苏师范大学建设(一)江苏省继续把江苏师范大学列为重点建设高校,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二)重点支持学校开展面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师资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支持学校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在协同创新中心、优势学科、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学位点及重大科研项目和课题申报、立项与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学校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研究基地和平台建设。

(三)支持学校开展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和师资培养计划,支持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推动学校健全与地方人民政府及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培养教师的体制机制,努力实现教师培养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

(四)加大经费投入,使学校生均拨款逐步达到教育部直属高校生均公用经费拨付标准。

同时,通过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协同创新计划、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特聘教授计划等重大专项,每年给予学校专项经费支持。

二、教育部大力支持江苏师范大学发展(一)教育部加强对江苏师范大学的宏观指导,帮助学校制定完善战略规划,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在区域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师范大学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江苏师范大学—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专业建设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与实力的重要标志。

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推动我校专业建设快速发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办学水平全面提升,特制定江苏师范大学—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我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贯彻落实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以学校的“十二五”规划为指导,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以内涵发展和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推进文化传承,实现学校专业建设科学、合理地发展。

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有品位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2.基本原则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思路,重点扶持优势专业,强化特色专业,整合新兴和交叉专业,兴办社会急需专业。

经过新建、发展、改造与整
合,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丰富和充实专业内涵,凝炼和建设重点专业,新建一批新兴学科专业,发展一批应用学科专业,改造和调整一批传统学科专业,使学校的本科专业建设达到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特色鲜明、重视质量的建设目标。

3.学校办学定位和主体特色
总体目标定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优化区域高等教育结构的需要,坚定不移地将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有品位的综合性大学。

办学类型定位:教学研究型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

办学特色定位: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发展地方性和国际化办学特色。

学校文化定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以崇高使命提升学校的价值品位,以更高境界提升学校治学品位,以高雅格调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强化文化自觉,强化文化育人。

学科专业定位:强化基础学科,发展应用学科,扶持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重点建设多层次、高水平的学科专业群;文、
理、工学科专业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

人才培养定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行分类分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应用复合型人才和国际化人才。

社会服务定位:立足苏北,服务江苏,辐射全国,影响海外。

把学校建设成为强力支撑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高水平大学,直接融入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型大学,有力推进苏北教育国际化的先锋高校。

二、本科专业学科门类结构分布分析
学校现有80个本科专业,覆盖十个学科门类,本科专业学科结构分布合理,构建了文、理、工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江苏师范大学本科专业学科结构分布一览表
三、拟新设和调整的专业领域
我校在规划期内将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按照学校的总体规划和部署,在兼顾学科专业隶属关系和现状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布局,巩固和加强传统优势专业,稳步发展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专业,扶持和发展新兴交叉专业。

1.拟新设的专业
结合当前我校在开展的“1+10”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模式改革,在“十二五”期间建设10个优势专业群并调整一批市场适应度低的专业。

“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增的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功能材料、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药学等专业将成为“1+10”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模式改革中的骨干专业,新增的哲学专业将进一步完善现有学科门类,均对学校的专业建设改革、人才培养与就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2.拟调整的专业
拟经过整合与重组,淘汰一批发展前景不理想、办学条件较差的专业,改造一批市场需求面窄的老化专业,整合一批学科性质相近、专业口径较窄的专业,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拟新设和调整的专业如下:
四、对新设专业建设的支持和保障措施
1.加强对新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
专业建设既需要学校的高度重视,更需要发挥学院的主体作用,要明确专业建设的学校、学部(学院)两级责任制,实行领
导干部问责制,加大精力投入,加强业务指导。

要充分发挥各学科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学工作委员会的作用,指导新专业建设。

各专业应制定完善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实施计划,将专业发展规划纳入学院发展规划中。

要建立专业负责人制度,将专业建设的责权利落实到人。

2.保证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
学校设立专业建设基金,专项预算,专款专用。

专业建设实行“项目”管理,学校、学部(学院)经费配套共建。

“十二五”期间,学校保证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在现有基础上每年递增10 %,重点专业和新专业建设经费视其建设需要进行专项预算。

新专业从首届招生起,按2万/年的标准,连续四年投入资助经费;对立项建设的重点专业,学校将分别按校级5万、省级及国家级按1:1配套的标准给予经费资助。

学部(学院)要积极筹措专业建设的配套资金并加强经费的管理和监督。

3.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评估体系
①加强教学基本文件建设,定期修订和完善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等教学基本文件,强化教学常规管理,确保教学管理工作规范运行。

②建立健全专业申报与审批制度,加强对新办专业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新增专业应依据学校定位、突出专业特色,面向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