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江苏卷语文科目作文评析
最新-2019年高考作文江苏卷全解析精品

2019年高考作文江苏卷全解析
感觉到一阵温暖。
如今我伏案笔耕,我知道母亲的心全然在我这里。
母亲,这时的你是否在人群中探着头遥望着我?我仿佛又见到你那缕飘扬的
秀发了……
得分70分
高分秘诀
这是一篇出彩的记叙文,从我的视角,恰当演绎了高考生活,截取高考当天的生活情景,从厨房备餐到行驶在前往考场的路上,乃至到考场后,始终以我的视角全方位传播着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感。
注重描写,对母亲的神态、心理、动作等细描,充实在行文的始终,母亲的
形象鲜活而有点儿可爱,有现场感。
描写时运用片断描写蒙太奇手法,增加文章的容量。
毛伟
高分佳作2
忧与爱
文/江苏一考生
我们最怕失去家园,失去今生今世的证据,因为我们知道,当家园废失时,
所有回乡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因为爱,所以怕失去。
忧心十年后、几十年后你和别人聊起溪头的荠菜、成片的金穗、枝头扑棱飞起的喜鹊时,别人却觉得这是个谎言。
哪里来的这么美的家园?忧心你疯狂地眷念着的故乡的水,潋滟了你的眼的井泉,那些你在家园里生活的证据,都将不复存在。
正因人们深爱着故乡,才忧心耿立所说的推倒了成片的麦穗,推倒了精神的家园,才忧心陶潜的田园将芜胡不归兮。
然而不幸的是,故乡已然开始沉沦。
房屋倒塌时带着人们浓浓的思念,发出一声巨大的呜咽。
那横亘的溪水、坍圯的篱墙永远消失在人们的眼中。
当人们在忧与爱之间挣扎徘徊时,推土机毫不留情地将农作物碾轧压在脚下,。
高考语文2019年江苏卷满分作文精选点评3篇

高考语文2019年江苏卷满分作文精选点评3篇【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范文1】陶罂墨子在游学鲁地时招收了一个绝顶聪明的门生耕柱子。
据说此人心灵手巧,灵巧到什么程度呢?他能将不起眼的东西制作成有意思的物件,用他自己的话说,融多物为一物。
墨子遇到他的时候,他正在用芦苇叶做着乐器,只见那乐器层层包裹,吹口处尤为精致,貌似是一个不完整的埙,整体酷似一只纺锤。
墨子请他吹上一曲,于是“纺锤”的圆孔处传出别致的声音,一种介于浑厚与清脆之间的声音,流淌着夏季的活力。
墨子对他大为赞赏,认为他“多知”,于是表达了收他为门生的意向。
耕柱子双眼乜斜,要求墨子露两手绝活,他给出的理由是“学高为师”,也是嘛,师傅水平不高,怎么带得起学生哩!只见墨子微微一笑,随手撅下半根芦苇,撕剥下横生的芦苇叶,找到一片沙地在上面画了两座城池,接着给耕柱子推演起了攻城与守城的策略,眼花缭乱的招数融阴谋秘计于一炉,令耕柱子佩服不已。
耕柱子倒身便拜,直言师尊在上,耕柱子我有眼不识泰山。
于是简单地收拾一番,耕柱子跟随着墨子过上了游学的生活。
等到了墨子府第,耕柱子才明白他的老师来头太大,因为老师正是天下显学“墨学”的开创者,而墨学的核心奥义之一就是“融”,所谓“兼爱”也。
墨子给门生讲授守城器械“陶罌”的制作技巧。
这一器械是墨子的得意之作之一。
那是一种陶制的容器,类似水缸,制作者在上面蒙上皮革,将其放入井中,用来听挖地道的声音,以防止敌人挖地道偷袭。
墨子侃侃而谈,耕柱子在听到一半时便心飞天际,因为在墨子的门生中耕柱子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是数一数二的,老师墨子时常在门生面前夸赞他。
墨子讲完后,开始向门生们提问,只听他问道:何以强罂(如何强化陶罂的效果)?门生们一个个抓耳挠腮,墨子突然喊到了耕柱子,此时耕柱子正神游天际呢,自然无法回答老师的提问,墨子当众变了脸色,狠狠地批评了耕柱子,骂得他即刻想找一条地缝钻进去。
2019年高考江苏卷作文评分标准及范文

2019年高考江苏卷作文评分标准及范文2019年高考江苏作文题(70 分)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考题解读:调和共存百味纷呈2019 年高考江苏卷的作文题,从形式上来看,依然延续了考生熟悉的材料作文形式;从内容上说,材料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易于理解和思考,同时聚焦社会,富有时代和文化气息。
材料从日常生活中对“味”的感知入手,引导考生深入思考,展开联想,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开放性、启发性,这也是江苏卷作文命题一贯的特质,体现了江苏卷在考查考生思维能力方面对高标准的坚守。
同时,作文材料在承认事物具有个性的基础上,倡导互相调和、共存相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今年高考江苏卷作文材料中的“味”看似是材料表述的原点,但究其本质,其只是作为喻体存在。
也就是说,材料的真正内涵,蕴藉于“味”之下,需要考生深入挖掘和揭示。
材料由四句话组成,句间关系显示出严密的层次性和逻辑性,需要考生仔细推敲。
首句“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是材料的引子,以“物各有性”领起,紧接着以水和盐两种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鲜明特性形象地对“各有性”进行诠释。
也就是说,第一句话承认了事物各有其特性,暗示事物之间具有差异性,世间万物总体而言具有多元性。
第二句话“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考生应该抓住“还是”二字中的情感与态度倾向。
也就是说,同类事物的简单叠加不会带来质变,简单的重复只会导致单调。
考生可以联系个体,也可以从群体、国家、文明与文化等角度展开联想,丰富这句话的内涵,为立意拓展空间。
第三句“酸甜苦辣成,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是材料的核心,也与上文形成对比。
“调和”是关键词语,可引申为合作、交流、融合,是一种手段,而且对象是“五味”。
2019江苏高考作文解析与范文

2019江苏高考作文解析与范文【真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人间有味是清欢试题解析2019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再次体现了其贴近生活的特色,请看:“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从内容层面看:材料以“水”和“盐”两个物象为载体,托出关键词“味”。
材料共48个字,“味”字出现了4次,与味道直接相关的有“淡、咸、酸、甜、苦、辣、咸”等7个字。
这就充分体现了材料作文中“类话题”作文的特点,因此,这道题的实质就是以“味道”为话题进行写作。
从语言层面看:材料句子简短,语言简洁,略带浅显的文言味道。
读材料,犹如品尝一碟美味快餐。
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素养第一点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命题中的语言表达为考生做了漂亮的示范。
从主题层面看:类话题作文的取材范围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写内容确定立意。
材料中的“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是在警醒人:不要孤军奋战,不要做孤胆英雄,更不用搞个人主义,要懂得一加一大于二的道理。
“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是在提示考生:要懂得合作,要增进友谊,要创建和谐。
如果把格局放大一点,那就是“一带一路”,那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样的试题既有享受生活的情韵,还有放眼天下的胸怀,也有充满能量的哲理。
从主体(考生)层面看:写作时,无论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你都要扣住一个“味”字,或者扣住一个词:“味道”。
江苏前两年的作文题也是“类话题”型,所以,今年的考生拿到这样的试题,一定会在心里笑着说:“这个题,不难。
”是的,不难,而且有味。
试题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但愿考生兴味盎然,写出人间清欢!阅读审题认真阅读材料,圈出材料中的“味”字,认清题型,明确写作的大方向。
2019年江苏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

2019年江苏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题目: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权威专家解析】该作文类型属于材料作文,材料内容的解读逻辑清晰,先是提供了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秉性: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接下来谈到了各自发展境界的局限: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前面的这两句话实际为后面的内容张本,很自然地为转折作了铺垫: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这些话语是本次作文的解读关键:“万物共存相生”是因,“百味纷呈”是果,由果溯因这则材料的所揭示的中心就跃然而出:万物只有互联互通,共存相生,才能百味纷呈,异彩纷呈。
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事犹是,人亦然”,自然过渡到谈论人的成长过程中所必需“共存相生”才能使得我们的人生异彩纷呈的问题,可以谈互相借力、合作的重要性,既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别人,或者谈双赢的智慧。
作文秉承了“立德树人”的总则,注重社会飞速发展时期人与人之间、群体与全体之间,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通力合作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是由“小我”走向“大我”,由“有我”至“无我”之境迈进的不二途径。
范文:【01】萝卜烧萝卜,还是萝卜烧肉?牧羊人汤姆所有的羊群都是纯白的,非常纯粹,如同一大团白云。
所以极厌恶其中的一头黑羊,老想除掉它。
后来天降大雪,白色的羊群散布在大雪中根本无法找到。
最后是借助那头黑羊,使得汤姆的羊群失而复得。
由此,汤姆明白了一个道理,纯粹固然不错,但和谐共生更加美好。
事实也是如此。
物各有性,各有其美。
老虎易怒,猴子急躁,绵羊温顺,但这就是它们的特性。
植物就更有意思了,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连同样的物都不是一成不变,更何况是迥然不同的物性?物性如此,人性亦然。
《左传》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人心何所想,当然与其性相关。
如果要尊重人性,就要学会宽容,不要妄想统一思想,思想是无法统一的。
2019年江苏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

2019年江苏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正文)在2019年江苏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中,考生需要根据所给题目进行解析和分析,展示出自己对于文本的深入理解和独到见解。
以下将对2019年江苏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进行详细解析。
题目:读完方书《南京日记》有感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我们可以划分成两个主要部分来进行解析。
第一部分是方书《南京日记》的阅读体验;第二部分是方书《南京日记》给我们带来的感悟和思考。
接下来,我们将逐一进行解析。
方书《南京日记》是作者对南京大屠杀期间亲身经历和所见所感的记录。
通过阅读方书,《南京日记》给我们传递了一种真实而残酷的历史记忆。
作为读者,我们或许会对方书的描写感到震惊和痛心,因为这段历史带给人们的伤痛难以抹去。
同时,方书中还揭示了人性的光辉面和黑暗面。
我们看到了在那段黑暗中依然存在着一些救援者的善良和勇敢,也看到了那些凶残暴虐者的恶行。
这些揭示给我们的是对于人性的深度思考和警示。
方书《南京日记》给我们带来的感悟和思考是关于历史和人性的。
历史是不能被忽略和遗忘的,因为历史记载着人类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读方书,《南京日记》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一段特殊而残酷的历史,更能够思考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
历史告诉我们,战争和屠杀只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痛苦和伤害。
我们应该珍惜和平,推崇人道主义价值。
在面对任何形式的暴力和侵害时,我们都应该发出正义的声音,并努力为和平与公正而奋斗。
在思考人性时,方书《南京日记》同样给予了我们一些重要的启示。
黑暗和光明、恶和善在每个人身上都并存,而我们需要做的是选择正确的道路。
面对历史上那些凶残暴虐的行为,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我们要坚决表达对那些罪恶的谴责,并努力践行善良与和平。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阳光,传递温暖与正能量。
通过对方书《南京日记》的阅读和思考,我深深感受到历史的重要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方书让我明白了历史和人性的真相,也让我意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人道主义价值的责任。
希望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可以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让和平与善良永远存在。
物各有性,调和相生——2019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解析

物各有性,调和相生——2019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解析2019年的高考江苏卷作文题目是“物各有性,调和相生”,其中“物各有性”来自《易经》中的典故,激发了无数考生的思考和感悟。
这一作文话题,引导考生思考如何把自己的思想体现在文章中,以及如何调和自然、人文、文化等元素,从而获得更加完美的论述。
首先,我们要把握作文中的“物各有性”,这是一个比喻,意思是每件事物都有各自的特性和性质,而各种物质性质之间存在着相互生成、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现象。
比如,社会存在着不同的社会群体,每一群体都有自己的思想、利益和利益追求,而各种思想、利益和利益追求之间又能够共同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社会体系。
另外,自然界中也有多种物质,每一种都具有自身的性质和特征,而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又能够相调和、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高度互联的系统。
其次,要强调“调和相生”,强调不同性质之间的相互关联,这种关联可以揭示出各种性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比如,在社会经济等方面,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运用,将有助于改善经济效率,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
在自然界中,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其互相协调,使环境更加有利,使各种物质可以更有效地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此外,“物各有性,调和相生”还要引发人们对人文和文化的思考,比如,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让彼此之间的语言、文化和思维各有不同的性质,而这些性质之间又能够有效地融合和调和,形成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从而让每个人都能够有效地理解和接受到不同的文化。
最后,物各有性,调和相生可以引发人们对自身的思考。
每个人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中,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性质,而这些性质之间又能够有效调和,从而使每个人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特性。
比如,一般每个人都具有勤奋努力的性格,而能够将勤奋和智慧调和的人,在追求自身理想的道路上,将会拥有更多的成就和可能性。
总而言之,物各有性,调和相生既体现了自然界中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体现了社会和人文领域中不同性质之间的相互协调,而广大考生要引以为戒,端正态度,有效整合各种性质,充分发挥自身特性,积极开拓创新,共同构建美好的未来。
2019江苏高考卷作文“共存相生,百味纷呈”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

2019江苏高考卷作文“共存相生,百味纷呈”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原题呈现(2019江苏,21,70分)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表达的能力,重点考查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沟通的能力,涉及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学科素养,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材料由“物各有性”引导考生进入情境,以“水至淡,盐得味”具体说明“物各有性”。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既是说“物”的量的积累不能改变“物性”,也暗含着“味”的单调,从而引出后文。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是说“五味”共生共存的意义。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则是引导考生发散思维,联想到“事”和“人”的方面,开阔考生的写作视野。
对于寓意型材料作文,抓住了材料的寓意,也就找到了写作的切入点。
材料引导考生进行“自我内省”,品味与人相融之道,感悟人人共处之美和对世界的“外在观照”,理解文明、文化、经济的共存和世界的和谐与大同等。
若记叙,则应该展现个人生活场景,细致描摹个体的风采,体验感悟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注重真挚情怀的抒发,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若议论,则应该观照现实,观照文明、文化、经济,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的历史。
现实世界经济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文化的交流证明着世界因共存而精彩丰富,人类因共鉴而发展进步。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说明了跨越时空的交流能使世界更加和谐、美丽。
[例文1]调和人生百味呈一个人即使在大地上毫无作为,仅凭那自由而高贵的调和改变,也足以与世界同在。
静言思之,调和人生确能给予你我温热濡润,使人即使在孤独和荒凉之中仍能无畏茁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江苏卷语文科目作文评析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今年的作文题仍是考生熟悉的材料作文。
材料以“水”“盐”设喻,贴近考生日常生活,富有时代气息。
整个文题借“味”说理,意“味”深长,启人深思,能够激活考生思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材料共有四句话构成,从三个层面进行解说,引导考生展开联想,打开写作思路。
第一句话选取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事物,至淡之“水”和得味之“盐”,形象地说明了“物各有性”这一生活常识。
中间两句话构成对比,即将水、盐同物简单叠加和“五味”异物之间“调和”“共存”两种生活现象进行比照,意在提示材料的核心内涵:在肯定“物各有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事物之间共存相生的关系,从而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
最后一句话由“物”及“事”至“人”,强调了前面所说的道理既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原则,点明这一道理存在的常识性和普遍性,在立意方向上进一步拓展了考生的思维空间。
整个材料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言说情境,让考生由此及彼、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的引申发散,进而谋篇成文。
文题启示考生,面对多元文化和多彩文明的社会现实,个体应该以何种姿态融入其中,智慧生存。
综合分析,“和而不同”是整个材料的核心。
“和而不同”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常识,是为人处事的智慧之举,是文明、文化得以延续发展的精神之基,更是人类社会交流互鉴的融合之道。
“和而不同”追求的终极价值是美美与共,互利共赢。
材料看似明白如话,实则意蕴丰厚。
写作时可钩沉历史,探求“和而不同”的典范事例,以古鉴今;可比照中外,智慧“拿来”,思考“和而不同”的积极意义;可关注身边现实,以小见大,反映“和而不同”的现实价值……考生可根据个人感悟和写作特长,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自由选择,彰显个性,做到“百味纷呈”。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选取何种题材入文,行文均要围绕材料核心“和而不同”来写,体现对这一核心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同时要尽量选择小而巧的角度,集中笔墨,深入开掘,切忌大而空泛。
从材料的关键词看,从2017年的“车”到2018年的“语言”,再到今年的“和而不同”,江苏作文命题一直遵循重道固本、守正创新原则,积极关注社会现实,努力激活考生思辨,对一线作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