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 表格教案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的学习。
3. 课文的背景知识介绍。
4.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和讨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重点词汇和句子的运用。
2. 教学难点: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会和表达,以及对课文背景知识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的阅读材料,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的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童年时光,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 阅读与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标记重点词汇和句子。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和解疑。
3. 背景知识介绍:教师介绍课文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 思考与讨论: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5. 写作与表达: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和解疑。
6. 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2. 重点词汇和句子:在黑板上列出重点词汇和句子,并进行解释和举例。
3. 课文内容结构:用图表或流程图的形式展示课文内容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作业设计1. 课文阅读: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第【1】篇〗[设计理念]精读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在编者的启示下(通过“预习”和“思考·练习”),在老师的引导、合作下,与课文对话的过程,即透过语言文字、感知思想内容,体验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接受课文美的熏陶。
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越高,学习策略掌握的越好,对课文的体验也就越深刻。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根据“预习”和“思考·练习”的提示,深入到课文中去,和作者一起感受李大钊的伟大人格,一起体验失去李大钊的巨大的悲痛。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对李大钊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情况的了解1、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交流对李大钊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的了解,要求说得概括些,不必说得很具体。
2、学生如果了解不多,老师可作适当的补充介绍。
补充要点:(1)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设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
(2)1926年3月,盘踞在东北的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加紧迫害革命人士。
二、整体感知课文1、检查课文阅读情况,结合生字正音教学。
(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要注意纠正。
)2、检查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课前已布置预习,预习重点要求之一是“想想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的几件事”。
课上,可要求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事,想想课文写那个时间里发生什么事。
只要能找到表示时间的词,对事情的概括也就不难。
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和那个时间里的事:(1)“那年春天”: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做革命工作。
(2)“4月6日的早晨”:李大钊被捕时十分镇静。
(3)“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李大钊在法庭上表现非常沉着、机智。
(4)“28日”、“第2天”:听到父亲李大钊遇害消息,全家人十分悲痛。
三、深入理解重点词句(1)教师:在每件事的叙述中,都有值得深入体会,揣摩的句子。
这些句子,有的是写人物的神态、语言,有的强烈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2023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作品背景及主要内容。
掌握作品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作品主题。
2. 过程与方法:学会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作品。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学会从作品中提炼人生哲理,提高自身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敢、坚韧、乐观、向上的品质。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2. 作品主要内容概述3. 人物形象分析4. 作品主题及人生哲理探讨5. 作品的艺术特色及文学价值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主题,提炼人生哲理。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 教学难点:作品主题及人生哲理的深入探讨。
人物形象的多元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2. 学具:笔记本、笔、课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兴趣。
2. 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介绍笛福的生平及创作《鲁滨逊漂流记》的背景。
3. 作品主要内容概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作品主题。
4.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鲁滨逊、星期五等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5. 作品主题及人生哲理探讨: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提炼人生哲理,提高自身素养。
6. 作品的艺术特色及文学价值: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评价其文学价值。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某个主题或人物,分享自己的观点。
六、板书设计1. 《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2. 目录: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作品主要内容概述、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题及人生哲理探讨、作品的艺术特色及文学价值3. 重点内容:作品主题、人物形象、人生哲理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鲁滨逊漂流记》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作品背景及主要内容。
掌握作品中的生字、生词,理解作品中的重点句子。
学会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学会自主阅读、合作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学会从作品中提取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概括。
学会通过讨论、交流,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培养勇敢、坚韧、乐观、自强的品质。
增强对自然、生命、人性的尊重和关爱。
二、教学内容1. 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2. 作品内容概述3. 作品人物分析4. 作品主题探讨5. 作品艺术特色鉴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作品主题的探讨和挖掘作品艺术特色的鉴赏和评价2. 难点:作品中深层次的内涵和哲理的把握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分析作品中象征、暗示、讽刺等手法的运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兴趣。
2. 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介绍笛福、作品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
3. 作品内容概述:概括作品的主要情节,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框架。
4. 作品人物分析:分析鲁滨逊、星期五等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及成长变化。
5. 作品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提炼出勇敢、坚韧、乐观、自强等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6. 作品艺术特色鉴赏: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暗示、讽刺等手法,体会其艺术魅力。
六、板书设计1. 《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2. 作者:笛福3. 作品背景:18世纪英国文学4. 主要人物:鲁滨逊、星期五5. 主题:勇敢、坚韧、乐观、自强6. 艺术特色:象征、暗示、讽刺七、作业设计2. 分析鲁滨逊和星期五这两个人物形象,说说你对他们的看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所展现的亲情、友情、爱情等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友谊、感恩父母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题: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2. 课型:讲读课文3. 教学内容: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感受课文中所展现的亲情、友情、爱情等美好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十六年前的往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重点词语。
3. 精讲课文: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所展现的亲情、友情、爱情等美好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2. 教学内容: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3.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感受课文中所展现的亲情、友情、爱情等美好情感。
七、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阅读一篇与亲情、友情、爱情相关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2. 课后写作: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为题,写一篇作文,描述自己十六年前的往事。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阀、避”等12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3、学生细读文本,抓住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从言行体会他对亲人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阀、避”等12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3、学生细读文本,抓住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从言行体会他对亲人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教学难点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阀、避”等12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1、2】师: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
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
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
师:【出示课件4】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板书课题。
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⑴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
⑵认读生字新词。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表格式)

语文学科备课活页第四单元第 11 课共 2课时课题11.十六年前的回忆设计者课程标准.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教材分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从而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嵩高品质,也使我们认识到当时反动军阀狠残暴的本质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素养,学生已基本上掌握了找词找句,圈圈点点划划,读读体会的感悟方法。
学生接触比较多的还是记叙文,对于这类文章,学生好理解,但本单元的两篇文章是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学生对于散文了解不多,本单元的文章都是通过几个事例来表达一个意思,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会生字。
2.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严峻、恐怖、会意、一拥而人”等词语。
3.理解句子:(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在品词析句中体会思想内容的能力。
2.学习本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1.学习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品质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思想感情。
2.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3.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难点1.让学生体会正义之美,生命之美。
2.弄清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对比法自学法演示法直观法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 2教学流程课件页码二次备课第一课时导学案1. 读准以下生字词,注意红色字的读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使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掌握阅读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和深沉,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感恩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 词语解释: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 句子分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4. 主题讨论: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所表达的主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教学录音机等。
2. 学具:学生自主准备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 词语解释: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4. 句子分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5. 主题讨论: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所表达的主题。
6. 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2. 重点词语:回忆、家庭、亲情、感恩等。
3. 重点句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表达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书:十六年前的回忆
2.提示课文题目。
同学们,本文的作者是李星华,她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大女儿。这篇文章是她于1943年在延安时写的一篇回忆录,当时正值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之际(李大钊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在回忆录中,作者把我们带到了那腥风血雨的战争岁月。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们先来听录音,了解李大钊的生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段导读:这三个自然段主要写父亲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fá)张作霖(lín)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⑤这句话与前面的哪句话照应?]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yán)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⑥阎振三被捕暗示了什么?]
重点
难点
1.了解李大钊先生的生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本文作者。
2.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高尚品德。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析重点词句,进一步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作者:李星华
段导读:本段主要写父亲在敌人的法庭上显得非常安定、沉着。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女孩子。”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我”的机智和勇敢从哪里而来?]
段导读:本段主要写全家人听到父亲被害的消息后悲痛欲绝。
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母亲为什么要让“我”记住这个日子?]
段导读:本段主要写母亲让“我们”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段导读:本段主要写“我”和父亲被敌人带走了。在拘留所里,“我”看见了母亲和妹妹。
第二段(第8~17自然段):主要写李大钊被捕的经过。
十几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看见父亲。有一天,我们正在吃中饭,手里的窝窝头还没啃完,听见警察喊我们母女的名字,说是提审。
段导读:本段主要写十几天以后,敌人要提审“我们”。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父亲的外貌和神情说明了什么?]
二
1.播放本课朗读录音。(让学生认真听,入情入境,真正地走进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以题激趣,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整体感知全文内容,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和作者产生思想共鸣,感受李大钊不仅是一位普通的父亲,更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从中受到精神的熏陶与感染。)
(1)作者在文中主要回忆了有关父亲李大钊在白色恐怖下依然坚持工作,不幸被捕,沉着斗争,最后英勇就义的几件事。
第一段(第1~7自然段):主要写李大钊在局势十分危急的时刻,仍然在北京坚持革命工作。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娱乐场去散步了。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本课朗读录音,李大钊先生墓碑全文投影、照片及生平简介录音。
一
1.出示李大钊先生墓碑的全文投影。
同学们,位于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内的李大钊烈士陵园,是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而修建的,在墓碑上有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碑文指出: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⑧“不慌不忙”说明什么?]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pì)静的小屋里。
段导读:第8~11自然段主要写李大钊被捕时从容不迫,非常镇静。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段导读:本段写李大钊被害的日子是4月28日,与课文开头相互照应。
第四段(第29~32自然段):主要写全家人得知李大钊被害的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
1.了解李大钊先生的生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本文作者。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为了党不惜献身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的情感熏陶。
段导读:本段主要写军警闯进了“我们”的屋子,把“我们”包围起来,同时还带着被捕的阎振三。
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你认识他吗?”
阎振三摇了摇头。[⑩“阎振三摇了摇头”说明了什么?]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 能将“显然”换成“果然”吗?]
“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侦探冷笑着,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看好,别让他自杀,先把手枪夺过来!”
老师小结:作者主要回忆了四件事:第一,李大钊在局势十分危急的时刻,仍然坚持革命工作;第二,李大钊被捕经过;第三,李大钊在法庭上坚定与沉着的表现;第四,全家得知李大钊被害的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
板书:坚持工作不幸被捕沉着斗争英勇就义
(2)通过初步感知,你对李大钊产生了怎样的第一印象?
学生甲:我觉得李大钊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无所畏惧,体现出他忠于革命事业、视死如归的崇高品德。
社会背景: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了河北、山东等地,迫害革命人士,当时笼罩着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钊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4月6日被张作霖逮捕。李大钊在监狱中备受酷刑,却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
教学
要求
1.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后与敌人做斗争的事迹,感受革命者忠于革命、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崇高品德,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深刻感悟,加强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加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走入人物内心世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概括总结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学生乙:通过感知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及法庭上与敌人做斗争的情景,我感受到李大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伟大精神,为了革命事业他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学生丙:我还感受到李大钊是一位慈爱、可亲的父亲,他爱孩子,也爱家庭,但是他对党的事业更是无比忠诚。
老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李大钊不仅是一位平凡、慈爱、可亲的父亲,更是一位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面对凶残的敌人,他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说明他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有着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胸怀,表现出革命者坚定不移、革命到底的豪迈气概!
板书:慈爱可亲的父亲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3)是源自么力量使得李大钊不惜献身,初衷不改?
学生丁: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信念及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老师小结:理解得非常好!无论是被捕前还是被捕后,我们都能感受到李大钊那一份坚定的爱国热情和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坚定信念,因为他坚信革命事业必定胜利!体现出他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与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
段导读:这三个自然段主要写军警们逼问阎振三认识不认识父亲,阎振三摇头否认。
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惯有”一词能去掉吗?怎样理解父亲当时的表现?]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我也被他们带走了。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我看见母亲和妹妹也都被带来了。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
段导读:本段主要讲李大钊为革命事业紧张地工作着。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④这一次父亲为什么会这样?]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是的,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父亲望了望“我们”表达了什么?]
段导读:第23~27自然段主要写“我”和父亲在法庭上巧妙配合,沉着应敌。
法官命令把我们押下去。我们就这样跟父亲见了一面,匆匆分别了。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
段导读:本段主要写“我”和父亲的这一次见面竟是最后的一次见面。
第三段(第18~28自然段):主要写李大钊在敌人的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
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我们回到家里,天已经全黑了。第二天,舅姥(lǎo)爷到街上去买报。他是从街上哭着回来的,手里无力地握着一份报。我看到报上用头号字登着“李大钊(zhāo)等昨已执行绞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昏过去了。[ 母亲的昏过去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