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分类简介及作用机制

合集下载

抗生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抗生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抗生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抗生素是一类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或杀死细菌来发挥作用。

抗生素可以根据其结构和作用机制进行分类。

本文将对抗生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一、分类1. 青霉素类抗生素青霉素是最早发现和使用的抗生素之一。

它由真菌青霉制造,对多种细菌有杀菌作用。

青霉素类抗生素主要通过阻断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杀死细菌。

2. 酮酸类抗生素酮酸类抗生素包括头孢菌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它们作用于细菌细胞壁,导致细菌死亡。

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包括庆大霉素和链霉素等。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杀死细菌。

4. 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主要作用于细菌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从而阻止细菌增殖。

5. 氯霉素类抗生素氯霉素类抗生素对多种细菌有广谱杀菌作用。

其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从而杀死细菌。

6. 硫胺类抗生素硫胺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阳性细菌感染。

它们通过干扰细菌的代谢过程来发挥作用。

二、作用机制1. 细胞壁的合成一些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特有酶的活性,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的过程,导致细菌死亡。

2. 蛋白质的合成许多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氯霉素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杀死细菌。

它们作用于细菌的核糖体,阻碍蛋白质的合成,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3. 核酸和DNA的合成四环素类抗生素和硫胺类抗生素作用于细菌的核酸合成。

它们通过阻断DNA的合成过程,干扰细菌的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转录,从而抑制细菌增殖。

4. 细胞膜的功能某些抗生素如多肽抗生素和多糖类抗生素可以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使细菌溶解或失去正常功能,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

总结:抗生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多种多样。

了解抗生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有助于我们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并可以预防抗生素的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在使用抗生素时,我们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并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来进行用药,以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抗生素分类简介及作用机制

抗生素分类简介及作用机制
第四代
如:头孢皮罗、头孢吡肟、头孢唑南。用于其他抗生素治疗无效的严重感染或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的细菌引起的各统严重感染其他β-内酰胺类
如:β-内酰胺没抑制药(例如克拉维酸,其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可明显增强抗菌作用);
大环内酯类
此类药共同特点为:1.作用机制相同,均为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起快速抑菌作用,有些在高浓度下也有杀菌作用。2.抗菌谱窄,主要用于大多数需氧革兰阳性菌和阴性球菌、厌氧菌等感染。对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等非典型病原体也具有良好作用。3.目前除阿奇霉素外均在肝代谢。4.毒性低微,口服的主要副作用为胃肠反应,静注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偶见皮疹,瘙痒。
林可霉素类
此类包括林可霉素(洁霉素)和克林霉素(氯洁霉素)。抗菌谱与红霉素相同,克林霉素抗菌活性比林克霉素强,口服吸收好且不受食物影响,毒性较小,主要经肝代谢,均为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克林霉素和林可霉素与氯霉素、红霉素的作用靶点相同,故不宜合用。
氨基苷类
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西索米星以及人工半合成的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等。共同特点:1.作用机制均为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抗菌谱广。2.水溶性好,化学性质稳定。3.口服难吸收,口服用于胃肠道感染及消毒。4.易产生耐药性。5.不良反应:损害第八对脑神经(临床反应可分为两类:一为前庭功能损害,口有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和平衡障碍等。另一为耳蜗神经损害,表现为听力减退,甚至耳聋。);肾毒性;神经肌肉阻断作用;过敏反应。
影响细菌叶酸的合成
磺胺类、TMP(又名磺胺增效剂)
常见皮疹等过敏反应,偶见过敏性休克。第一、二、三代有不同程度的肾毒性,第四代没见肾损害报道。
如:头孢羟氨苄、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啶、头孢丙烯。口服主要治疗革兰阳性菌,

抗生素分类简介及作用机制

抗生素分类简介及作用机制

阳性
菌及
流感
嗜血
β-内
杆菌
酰胺
也有
类头
较强 作

用。

如:

头孢


肟、
头孢

松、
头孢

肟、

头孢

地 尼。

口服
主要
用于
革兰
阴性
菌所
致各 系统
的中
度感 染。
如:
头孢 皮
罗、
头孢 吡
肟、
头孢 唑
南。
用于 其他
抗生

素治

疗无

效的
严重
感染
或对
其他 抗生
素耐
药的 细菌
引起
的各 系统
严重
感染
其他β-内酰 胺类
代表类抗生素
阻碍细菌细胞壁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磷霉
的合成
素、杆菌肽
阻碍细菌蛋白质 氨基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
的合成
素类
抑制细菌DNA的合 喹诺酮类 成
影响细菌RNA的合 利福平 成
影响细胞膜的通 多粘霉素B及E、两性霉素B、制霉菌
透性
素、新生霉素
影响细菌叶酸的 磺胺类、TMP(又名磺胺增效剂) 合成
抗生素的分类
及简介
青 天然青霉 作用自1959年以来,先后合成了具有耐酸、耐酶、
霉素 素 类
机制 广谱等特点的半合成青霉素。(如广谱的阿莫西 均为 林、氨苄西林等,它们对革兰阳性或阴性菌均 抑制 有作用。耐酸,可口服,但不耐酶,对耐药金 细菌 黄色葡萄球菌无效。)
半合成青 细胞

抗生素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生素分类及作用机制
· 作用于革兰阴性菌的青霉素(美西林,匹美西林,替莫西林)
β-内酰胺类(二)
· 头孢菌素类
· 一代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
· 二代头孢呋辛、头孢呋辛酯、头孢克洛
头孢孟多
· 三代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地嗪、
头孢他啶、头孢哌酮
· 四代头孢吡肟、头孢匹罗、头孢吡兰
β-内酰胺类(三)
· 头霉素类:头孢美唑、头孢西丁
· 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诺培南
· 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
·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
✴氨基糖甙类
· 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
阿米卡星、奈替米星
✴喹诺酮类
· 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司帕沙
星、左氟沙星、曲氟沙星
✴大环内酯类
· 红霉素、螺旋霉素、交沙霉素、罗红霉素、
部分品种对绿脓杆菌有效
对革兰阴性球菌作用较差
对革兰阳性球菌,不产酶金葡菌有作用
具有抗菌后效应
喹诺酮类抗生素
对革兰阴性菌、阳性菌、支原体、沙眼衣原体及分支杆菌均有效
· 第一代主要用于泌尿道感染
如:萘丁酸、吡哌酸
· 第二代适用于肠道的革兰阴性菌感染
如: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
· 第三代对肺炎球菌等革兰阳性菌活性加强
· 杀菌作用更迅速
头霉素类
· 有A,B和C三型,以头霉素C的抗菌作用
最强
· 头霉素C的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菌的活性
较强,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较多数头孢
菌素为强
碳青霉烯类
· 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需氧菌、厌氧菌均
有很强抗菌活性
· 对β-内酰胺酶稳定
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
· 氨曲南

请简述抗生素的概念及其主要作用机制。

请简述抗生素的概念及其主要作用机制。

抗生素的概念及其主要作用机制
抗生素是一种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由微生物产生,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疾病。

抗生素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每种类型的抗生素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

抗生素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干扰细菌的生物合成过程来抑制
或杀灭细菌。

具体来说,抗生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抑制或杀灭细菌: 1. 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抗生素可以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杀死细菌。

例如,青霉素类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的转肽酶,从而阻止细菌合成蛋白质。

2. 抑制细菌的核酸合成:抗生素可以通过抑制细菌的核酸合成来杀死细菌。

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的 DNA 聚合酶,从而阻止细菌合成 DNA。

3. 破坏细菌的细胞壁:抗生素可以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壁来杀死细菌。

例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的交叉联结酶,从而破坏细菌的细胞壁。

抗生素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疾病,如肺炎、中耳炎、皮肤感染等。

然而,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和过度使用,导致一些细菌产生了抗药性,使得抗生素的治疗效果降低。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抗生素是一种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药物,被广泛使用于医疗和兽医领域。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影响细菌的代谢和生长,从而杀死或抑制细菌的繁殖。

本文将着重介绍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包括不同类型抗生素的特点以及影响细菌的方式。

1. 抗生素的分类抗生素按其来源可分为自然和人工合成两大类。

自然抗生素包括青霉素、链霉素和四环素等,它们从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中提取,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人工合成抗生素是人工通过化学合成合成的,以及半合成的抗生素(半合成是从天然的抗生素分子中进行化学修饰而得到的药物)。

目前市场上所售药品大部分属于人工合成类型的抗生素。

抗生素按其作用机制可分为抗菌素和抗生素两类。

抗菌素是指能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仅对细菌有效。

抗生素是广义上的抗菌素,包括对真菌感染的治疗药物。

2. 抗生素对细菌的影响抗生素通过干扰细菌内部的生长和繁殖,从而起到了治疗感染的作用。

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影响细菌:(1) 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

例如,由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就可以直接进入细菌细胞,然后结合细菌壁的合成酶,阻止细菌合成细胞壁,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2) 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

大多数抗生素可以从细胞外进入到细菌细胞内,它们结合细菌核糖体上的不同部位,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进而导致细胞生长停止甚至死亡。

(3) 干扰细菌DNA/RNA合成。

链霉素和磺胺类药物等抗生素能抑制细菌合成DNA或RNA过程中所需的叶酸,对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起到了很好的影响。

3. 抗生素的应用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强大的杀菌效应也会对人体自身的微生物群落产生负面影响。

过多或无谓的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菌群失衡、细菌耐药和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应该谨慎并且严格按照医生建议使用,同时在治疗期间应加强营养和补水,以提高抗感染的能力,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4. 抗生素的不足目前,抗生素的不足之一是很多微生物已经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影响了其杀菌效应。

抗生素的发展

抗生素的发展

抗生素的发展概述: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对于治疗细菌感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自从第一个抗生素——青霉素被发现以来,抗生素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发现、研究、生产和应用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抗生素的发展历程、分类、作用机制以及当前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抗生素的发展历程1. 发现青霉素: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这一第一个抗生素,它对许多细菌有杀菌作用,但在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2. 抗生素黄金时代: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是抗生素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许多重要的抗生素被发现和开发出来,如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等。

3. 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自20世纪50年代起,抗生素的耐药性开始出现。

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或水平基因转移等途径,获得了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导致抗生素的疗效下降。

4. 新一代抗生素的开发:为了应对抗生素耐药性的挑战,科学家们不断努力开发新一代的抗生素。

目前已经有许多新型抗生素被发现,并在临床上得到应用。

二、抗生素的分类根据抗生素的来源、结构和作用机制,抗生素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别。

以下是常见的几类抗生素: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等,主要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来发挥杀菌作用。

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杀菌作用。

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拉霉素等,通过阻断细菌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杀菌作用。

4. 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四环素、强力霉素等,通过阻断细菌核酸的合成来发挥杀菌作用。

5. 磺胺类抗生素:如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等,通过抑制细菌对叶酸的合成来发挥杀菌作用。

三、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抗生素通过干扰细菌的生物代谢过程,从而发挥杀菌或抑菌作用。

以下是常见的抗生素作用机制:1.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失去保护,最终死亡。

2. 阻断蛋白质合成: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通过结合细菌核糖体,阻断蛋白质的合成,导致细菌无法生存和繁殖。

抗生素的种类、特性、作用和适用范围

抗生素的种类、特性、作用和适用范围

抗生素的种类、特性、作用和适用范围抗生素的种类、特性、作用和适用范围1.抗生素:是由各类生物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具有能在低微浓度下选择性的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和生物细胞作用的一类天然有机化合物。

2.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一)、生物化学作用①、抑制微生物代谢的酶系统。

抑制酶系统的结果是抑制了各种细胞物质的合成。

a.青霉素、头孢菌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的作用是抑制了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两性霉素B、曲古霉素、制霉菌素等多烯类的作用是影响细菌细胞膜的功能。

b.广谱抗生素能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

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土霉素都能抑制大肠杆菌对叶酸和VB12的合成。

由于这些维生素与嘌呤、嘧啶和某些氨基酸的合成有关,因此影响核酸的合成。

c.四环类、氯霉素等广谱抗生素具有抑制微生物的基本代谢途径的作用,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所以能抑制许多种类微生物的生长。

d.抗霉素、寡霉素等的作用是抑制微生物生物氧化中电子转移和能量运转作用,因此断绝了细菌的“生物能”供给。

②、影响细菌的呼吸。

③、妨碍细菌对氨基酸的吸收。

④、妨碍细菌吸收矿物质。

(二)、表面张力作用多粘菌素、短杆菌肽和枯草杆菌素等都具有表面活动性,能降低细菌细胞膜的表面张力,使细菌的外膜破裂,细胞内的嘌呤、嘧啶、核糖、磷酸及核苷酸等大量流出,说明菌体内的核酸经降解后排出,导致菌体死亡。

这些具有表面活动性的抗生素还能是蛋白质变性,导致酶类变性而使细菌死亡。

(三)、抗生素作用的选择性抗生素作用具有选择性,这是抗生素作用的重要特点。

3.抗生素剂量的表示方法:抗生素的使用剂量都以效价单位来表示。

分为毫升效价和毫克效价。

当时,国际统一规定凡能完全抑制50ml肉汤培养基中生长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的最小青霉素浓度为一个青霉素效价单位。

青霉素G钠盐的毫克单位是1667u/mg.链霉素碱的毫克单位是1000u/mg.其他抗生素的游离碱或游离酸均为1000u/mg.1944年10月,国际卫生组织决定采用结晶青霉素G钠盐作为国际标准,称为“国际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耐药时的替换治疗。 阿米卡星等。
原则:早期、联合、适 新一代抗结核药:利福定、利福喷汀、司帕沙星
量、规律、全程。 目前提倡 6-9 个月的短程疗法,常用的方案;2HRZ/4HR,及初 2 个月每日并用异烟肼、利福
平、吡嗪酰胺,后继续用异烟肼、利福平连续 4-7 个月。
生活史基本相同,可分为人体内的发育阶段(分肝细胞内发育阶段和红细胞内发育阶段)和
分子结构与万古霉素相似,故抗菌谱、抗菌作用机制、抗菌活性均与万古霉素相似。 替考拉宁
枯草杆菌产生的,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霉素属等有强大的抗菌作用。慢效杀菌剂,作用机制 杆菌肽 为抑制敏感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和破坏其细胞膜。
四环素类
氯霉素类
喹 诺 酮 类
人 工 合 成磺 抗胺 菌类 素

抗菌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对生长繁殖期的细菌作用强。 万古霉素
不良反应大,主要有耳毒性、肾毒性,偶见皮疹、药热。口服有胃肠道反应等。
和去万古 抗菌谱窄,对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棒球杆菌等有效强的杀菌作 霉素 用。尤其是抗脆弱拟杆菌和梭菌(包括难辨梭菌)作用非常强。
抗菌谱极广,包括需氧和厌 可分为天然品与半合成品两类。天然品有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半合成品有多西环
氧的革兰阳性和阴性菌、立 素和米诺环素。 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 和螺旋体,还有间接抑制阿 氯霉素是治疗眼部感染的首选药。不良反应:1.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包括可逆性血细胞减
米巴原虫的作用。
少和不可逆的再生障碍性贫血。)2.灰婴综合征
第三代,如: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格帕沙星等。综合临床疗效达到第三
期妇女和骨骼系统未发育完全小儿。2. 代头孢
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故不能 第四代,如:克林沙星、加替沙星等。在第三代的基础上增加了抗厌氧菌活
用于有癫痫病史的患者。
性。
抑菌药,通过干扰细菌的叶酸代谢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抗菌谱广,但不良反应较多,常见有:恶心、呕吐、皮疹、
损害报 合
道。 第四代
如:头孢皮罗、头孢吡肟、头孢唑南。用于其他抗生素治疗无效的严重感染或对其他抗 成
生素耐药的细菌引起的各系统严重感染。
β-
其他β-内酰胺类
如:头孢霉素类:头孢美唑、头孢西丁、头孢替坦、头孢拉宗、头孢米诺等。 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比阿培南 单环类:氨曲南 氧头孢烯类:拉氧头孢、氟氧头孢 青霉烯类:呋罗培南;氧青霉烷类:克拉维酸;青霉烷砜类:舒巴坦、三唑巴坦 β-内酰胺酶抑制药(例如克拉维酸、舒巴坦、三唑巴坦,其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 可明显增强抗菌作用);
抗疟药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 有四种:间日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
虫和乱性疟原虫
雌性按蚊体内的发育阶段。 1、控制症状:代表药氯喹、奎宁、甲氟喹、青蒿素等,能杀灭红细胞内期裂殖体,发挥控 制症状发作和症状抑制性预防作用。 2、控制远期复发和传播的药物:代表药伯氨喹,能杀灭肝脏中的休眠子,控制疟疾的远期 复发,并能杀灭各种疟原虫的配子体,控制疟疾传播。
第4类
慢效抑菌剂
如:磺胺类。
第 1 类 + 第 2 类:协同
第 1 类 + 第 3 类:拮抗
第 3 类 + 第 4 类:相加 第 2 类 + 第 3 类:相加
第 1 类 + 第 4 类:无关或相加
氨基苷类抗生素彼此间不宜合用,与多粘霉素也不宜联用,主要原因是对肾脏的毒性。 抗菌药物作用主要是通过干扰病原微生物的生理生化代谢过程产生抗菌作用。这里,仅对抗菌药物主要作用机制做一简要慨述:
外用类:磺胺嘧啶银(SD-Ag)、磺胺米隆 SML
1.甲氧苄啶(TMP),又名磺胺增效剂。抗菌机制:干扰细菌叶酸代谢而影响细菌生长繁殖。
其他合成 2.硝基呋喃类 如:呋喃妥因、呋喃唑酮。 抗菌药 3.硝基咪唑类 抗厌氧菌、阴道滴虫、阿米巴原虫的首选类药物,作用机制:药物的硝基在厌氧菌内还原产生细胞毒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细菌 DNA 回旋酶, 第一代,如:萘啶酸、吡哌酸等。抗菌谱窄,仅用于泌尿道和肠道感染。
阻碍 DNA 合成而导致细菌死亡。具有抗
菌谱广,抗菌力强,组织浓度高,与其 第二代,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达到第一、二代头孢的疗
他常用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不良反应 效。
相对较少等特点。不良反应:1.可引起 骨关节软组织的损伤,故不宜用于妊娠
酰 胺
敏反应, 偶见过

头孢噻吩、头孢噻定、头孢匹林、头孢丙烯。口服主要治疗革兰阳性菌。 如:头孢呋辛、头孢呋辛脂、头孢克洛、头孢孟多、头孢尼西、头孢替安、头孢替安酯。

敏性休 细
头 第二代 克。
可为一般革兰阴性菌(较第三代弱)感染的首选药,另对革兰阳性菌(与第一代活性大


第一、
致相当)及流感嗜血杆菌也有较强作用。
3、病因预防的药物:乙胺嘧啶,能杀灭红细胞外期的子孢子,发挥病因性预防作用。
抗阿米巴 阿米巴病是由食入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包囊所引起的感染。
病药 甲硝唑、二氯尼特、依米丁、去氢依米丁、巴龙霉素、氯喹等
治疗阴道毛滴虫所引起的阴道炎、尿道炎和前列腺炎。阴道毛滴虫可通过性直接传播和使用公共浴厕等间接传播。 抗滴虫病
多粘菌素 是从多黏杆菌培养液中提取的一组多肽类抗生素,有五种成分(A\B\C\D\E)。多粘菌素对生长繁殖期和静止期的细菌

均有效。细菌对其不易产生耐药性。但毒性较大,主要表现在肾脏及神经系统两方面,偶见白细胞减少和肝脏毒性

类 。对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菌、沙门菌、志贺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有效。
甲硝唑、替硝唑、乙酰砷胺
抗血吸虫 病药
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有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等,主要分布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我国流行的是 日本血吸虫。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 吡喹酮(首选)
抗丝虫病 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 8 种,我国仅有班氏丝虫、马来丝虫两种。丝虫病由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引起的一系列病变,
此类药共同特点为:1.作用机制相同,均为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肽链延伸阶段:抑制移位酶,阻止肽链延长),起
快速抑菌作用,有些在高浓度下也有杀菌作用。
2.抗菌谱窄,主要用于大多数需氧革兰阳性菌和阴性球菌、厌氧菌等感染。对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等非典型病原
大环内酯类 体也具有良好作用。
3.目前除阿奇霉素外均在肝代谢。
抗生素的分类及简介

自 1959 年以来,先后合成了具有耐酸、耐酶、广谱等特点的半合成青霉素。(如广谱的

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它们对革兰阳性或阴性菌均有作用。耐酸,可口服,但不耐酶,

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效。)

1、窄谱青霉素:青霉素、青霉素 v Nhomakorabea青

2、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奈夫西林、甲氧西林、氯唑西林、氟氯西林、双氯西林
包括:阿昔洛韦:核苷类抗 DNA 病毒药物,广谱抗疱疹病毒药物,对单纯疱疹病毒作用强。对 RNA 病毒无效。
利巴韦林:广谱对 DNA\RNA 病毒均有效
阿糖胞苷:抗 DNA 病毒,具有体外广谱抗疱疹病毒作用。
抗病毒 干扰素:抗病菌谱广,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更昔洛韦:阿昔洛韦衍生物,对病毒 DNA 聚合酶有强大抑制作用,可抑制 HIV 病毒
3、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巴氨西林、匹氨西林、仑氨西林、酞氨西林、阿莫西林


作 4、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羧苄西林、替卡西林、黄苄西林、呋苄西林、阿洛西林、哌


用 拉西林、美洛西林


机 5、抗革兰阴性菌:美西林、匹美西林、替莫西林

制 6、青霉素类复方制剂:阿莫西林/氟氯西林、阿莫西林/双氯西林、氨苄西林/氯唑西林
唑类)抗真菌药,此外有丙烯胺类和氟胞嘧啶等。
包括:两性霉素 B、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益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氟胞嘧啶、特比
萘芬。
机制:1.与病毒竞争细胞膜表面受体,阻止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 2、阻止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内或脱壳 3、抑制病毒核
酸复制 4、通过增强宿主抗病能力儿抑制病毒转录、翻译、装配等过程。
抗菌药物主要作用机制
主要作用机制
代表类抗生素
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磷霉素、杆菌肽
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氨基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林可霉素
抑制细菌 DNA 的合成
喹诺酮类
影响细菌 RNA 的合成
利福平
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
多粘霉素 B 及 E、两性霉素 B、制霉菌素、咪唑类
影响细菌叶酸的合成
磺胺类、TMP(又名磺胺增效剂)
真菌感染分为:1、浅部真菌感染:常由各种廯菌引起,侵犯皮肤、毛发、指甲、趾甲等。2、深部感染:多有白色念
球菌、新型隐球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等,主要侵犯内脏器官和深部组织。
按来源分类:1、抗真菌抗生素:两性霉素 B、制霉菌素、灰黄霉素等。2、合成抗真菌药:主要为唑类(米唑类和三 抗真菌
4.毒性低微,口服的主要副作用为胃肠反应,静注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偶见皮疹,瘙痒。
红霉素、阿奇霉素、乙酰螺旋霉素、交沙霉素、麦迪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
此类包括林可霉素(洁霉素)和克林霉素(氯洁霉素)。抗菌谱与红霉素相同,克林霉素抗菌活性比林克霉素强,口
林可霉素类 服吸收好且不受食物影响,毒性较小,主要经肝代谢,均为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选择性地抑制肽酰基转移酶)。
发热、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肝脏损害、肾损害等,为防止肾损害,应在服药期间多饮水,同服等量碳酸氢钠。
此类包含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