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心理学家——马斯洛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的话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的话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是人性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是自我实现理论的奠基者。
他的理论对行为主义及精神分析等流派的认知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下面是马斯洛说过的一些著名的话。
1、“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不应该遭到打压。
科学和艺术应该培养思考、创造和绸缪的本能。
”2、“我关心的是宗教、道德、艺术、心理学、哲学等等,这些是比生物更基本的东西。
”3、“对于一个有着强烈人性的人来说,它可以像百合花一样美丽,可以像辣椒酱一样美味,可以像葡萄酒一样醇香。
”4、“在人类的心灵中,无论是喜悦还是失落,都比世界上任何物体来得更高贵。
”5、“所有我们认为是了不起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有一种愉悦的感觉,就像一个孩子的对世界的好奇心。
”6、“人生不是要让你变得完美,而是要让你成为你自己。
”7、“我们发现,只有在成为你自己时才会真正获得成功,而不是去模仿别人。
”8、“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寻找安全,而在于追求成长。
”9、“人类的天性是有一定程度的主动性的,在正确条件下,这种主动性将被释放出来,并且它们将表现出自主、有目的和自我调节的行为。
”10、“人类有生命的必备条件是什么?我认为它们是爱、成长、美好和自我实现。
”11、“如果你在成长中挣扎,请不要放弃,这是你必须付出的代价。
”12、“我们的任务不是在一个虚假的幸福的世界中生活,而是在世界上勇敢地成长。
”13、“成长要求我们在舒适区之外进行冒险和探索。
”14、“反抗、互帮互助和自我探索是对退缩、依赖和无意识生活的最好的反应。
”15、“如果一个人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他将拥有一生的遗憾。
”马斯洛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现代心理学,并且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认可。
他的思想为人们提供了很多关于自我实现和成长的启示和指导。
马斯洛简介

编辑本段马斯洛简介【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1970)美国心理学家,智商高达194的天才,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伟大的先知,犹太人。
他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学,主要著作是《动机与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的境界》等。
他没有美学专著,其美学思想是融合在其心理学理论中的。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其美学理论提供了心理学基础。
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
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最佳状态。
创造美和欣赏美,是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审美需要源于人的内在冲动,审美活动因而成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的必要途径。
审美活动的形象性、无直接功利性、超时空性、主客体交融性,使之对完美人格的创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审美与完美的紧密关系,使美具有真的、善的和内容丰富的性质。
这样,通过审美活动,包含真、善、美于一身的完美人格形成了,审美活动成为人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
高峰体验,是审美活动的最高境界,完美人格的典型状态。
高峰体验可以通过审美活动以外的知觉印象的寻求获得,只要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知觉印象的活动,都可能带来高峰体验,如爱的体验、神秘的体验、创造的体验等等。
高峰体验中主客体合一,既无我,也无他人或他物;对于对象的体验被幻化为整个世界;同时意义和价值被返回给审美主体;主体的情绪是完美和狂喜,主体在这时最有信心,最能把握自己、支配世界,最能发挥全部智能。
马斯洛认为人的本性是中性的、向善的,主张完美人性的可以实现性,是一种乐观主义的美学,但他离开社会实践谈审美体验、审美活动,有抽象、片面之嫌。
【名人故事】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马斯洛

【名人故事】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马斯洛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年4月1日-1970年6月8日),美国一位知名的心理学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之一,被称为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
他主张人类的需求是有层次的,且人们首先会满足最基本的需求,然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他的层次需求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管理学和市场营销等领域。
马斯洛出生于纽约市一个犹太家庭,自幼就显示出了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
他毕业于市立学院,获得了心理学学士学位,并在威斯康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在大学期间,他接触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但他并不满足于仅仅探讨人类的病态方面,而是更关注人的发展和成长。
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文《人的动机与个性》,引起了广泛关注。
该论文提出了他的层次需求理论,他认为人们有五种需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马斯洛认为这些需求是有层次的,人们必须先满足低层次的需求,才能达到更高层次的需求。
生理和安全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包括食物、水、空气、庇护所、安全等。
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开始追求社交需求,包括爱、归属和友谊等。
随着社交需求得到满足,人们会开始追求尊重需求,包括自尊、尊重、社会地位和成就等。
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开始追求自我实现需要,该需求是指人们希望实现自己的潜能、发展自己的才华和追求自己的理想。
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外部刺激的结果。
他的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和广告等领域,帮助职业人士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模式。
马斯洛曾在布兰迪斯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并在犹他大学任职多年。
在他的一生中,他发表了众多重要的论文和著作,包括《慢性病和心理学》、《在文化边缘》和《道德心理学的意义》等。
他的影响力超越了心理学领域,成为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的指南。
马斯洛简介

06
马斯洛的局限性与批评
理论局限性
需求层次理论的非线性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虽然广为人知,但实际上并非所有人的需求都严格遵循这一模式。有些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跳 过某些层次的需求,或者在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就已经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
需求的不确定性
马斯洛的理论是基于个人的内在需求,但实际上外在环境、社会价值观、文化背景等因素也会对个体的需求产生影响 ,因此同一人在不同情境下对同一层次的需求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
03
马斯洛的人类潜能观点
潜能观点概述
01
马斯洛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人类潜能观点
,认为人类具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断追求自我实现和成长的能力。
02
潜能观点强调人类内在的积极动力,以及自我超越和
成长的可能性。
03
马斯洛认为,通过挖掘和发挥个体的潜能,可以促进
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潜能观点的具体内容
自我实现理论的应用
自我实现理论在教育、企业管理、心 理咨询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帮助 人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发掘自身潜力 ,实现更好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05
马斯洛心理学在当代社会中的 影响
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自我实现理论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为心理学发展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它强调个人 的内在成长和潜力发挥,鼓励人们追 求自我实现和成长。
自我实现
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一种追求自我实 现的本能冲动,即通过发挥自己的潜 能,达到自我实现的状态。
内在动机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行为受到内在动 机的驱动,而内在动机通常源于个体 的潜能和需求。
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 类的需求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为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 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马斯洛

马斯洛(1908—1970),生于美国纽约。
马氏的父母是从俄国到美国定居的犹太移民。
童年时代的他常常陷入孤独与苦恼之中,因为左邻右舍中他是唯一的犹太儿童。
少年时代的他,只能在书本中寻求安慰与快乐,以求摆脱这种命运给他带来的痛苦。
他这样陈述他小时候:“我十分孤独不幸,我是在图书馆的书籍中长大的,几乎没有任何朋友。
”他觉得自己能顺利地渡过童年而没有患精神病,本身便是一个奇迹。
童年不幸的经历对他以后的思想和心理学研究方向有很大影响。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阵营中,有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家,如阿尔波特、凯利、罗杰斯等。
但马氏是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言人出现的,他把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一项事业,满怀着巨大的热情为之奋斗。
最先吸引马氏走上心理学道路的是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随着马氏的研究不断深入,他感到华生的行为主义训练成了他理解人的积极品质的障碍。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只是一种由环境塑造其行为的生物有机体,而心理分析学者视人类为由动物本能和文化两者引起的冲突的牺牲品。
马氏觉得这两种理论都只能对人类生活之谜投以有限的光辉。
它们都集中于人类的黑暗面、消极面、疾病和动物性方面,突出对心理上残缺不全的个体的研究。
马氏想创立一门研究人类的积极本性的心理学,他寄希望于人本主义心理学。
他的目标是把心理学的注意力集中在许多年来一直被忽视的领域上,使心理学完善起来,这一领域就是研究心理健康的、机能健全的人类有机体。
这种努力很快就形成了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也称第三思潮)。
1960年,他和罗杰斯等几位人本主义倾向的心理学家组建了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会。
通过阅读马氏众多专著和论文,我认为,给我启发最大、受益最深的是马氏如下一些理论和概念: (1)需要层次论。
马氏认为,人的各种需要可以归纳为五类即五个层次,从低级到高级逐层排列,类似于金字塔的梯级形式。
这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氏也曾把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即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之间增加了求知的需要和求美的需要。
马斯洛简介

马斯洛的婚姻
威斯康星大学
1928 年,马斯洛不顾父母的反对和他的表 妹,也是高中同学贝莎(Bertha Goodman) 结婚,他们有两个女儿。马斯洛宣称,他真 正的生命是从结婚和转学威斯康星大学时开 始的,那时马斯洛 20 岁,贝莎 19 岁。婚后, 马斯洛和贝莎迁往威斯康星州的威斯康星大 学麦迪逊分校继续他的学业。
马斯洛的样子
→→
➢美国心理学家,智商高达194的天才,第三代心理学 的开创者,伟大的先知,犹太人。 ➢著名哲学家尼采有一句警世格言——成为你自己! 马斯洛在自己力证明了这一思想,成功地树立了一个具有 开创性的形象。
马斯洛的童年
❖ 1908年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一个犹太家庭。 ❖ 父母是从前苏联移民到美国的犹太人,他是家中
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马斯洛
马斯洛概况
中文名: 马斯洛 外文名: Abraham H. Maslow 国籍: 美国 民族: 犹太 出生地: 纽约布鲁克林 出生日期: 1908年4月1日 逝世日期: 1970年6月8日 职业: 心理学家 毕业院校: 威斯康辛大学 信仰: 人本主义 主要成就: 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 提出了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 代表作品: 《动机和人格》, 《存在心理学探 索》,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马斯洛的工作
❖ 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三年后转至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心理 学,在著名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
❖ 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 ❖ 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
心理学理论:自我实现的马斯洛需求层次

心理学理论:自我实现的马斯洛需求层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心理学家们对人类需求和动机的探索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称之为“需求层次理论”。
这个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的需求和动机,并为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满足提供了指导。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基于人的需求是按照一定的层次和优先级来满足的观点。
他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到更高级的精神需求。
这些层次包括:生理需求生理需求是指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包括食物、水、睡眠、性欲、呼吸和排泄等。
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人就会感到不适和焦虑。
安全需求安全需求是指人类对身体和心理安全的需求。
这包括有保障的居所、稳定的工作、社交关系以及对自己和家人的保护等。
社交需求社交需求是指人类对社会交往和归属感的需求。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关系,以满足我们的情感和社交需求。
尊重需求尊重需求是指人类对自尊、尊重和尊重的需求。
这包括被他人认同和重视,以及在社会中被赞赏和尊重。
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是马斯洛理论的最高层次,它指的是人类追求个人潜力发展、追求理想和实现自己价值的需要。
自我实现需求是一个持续的追求,它让人们感到满足和充实。
自我实现的意义自我实现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重要的层次之一。
它是人类更高层次的需求,是一个人追求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愿望。
自我实现是一个积极的动机,它使人们不断尝试新的事物、挑战自己并达到自己的最大潜力。
自我实现的意义在于提高个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当一个人能够实现自己的潜力和目标时,他们会感到自豪和满意。
自我实现也能够为人们提供动力和意义,使他们感到生活有意义,并且能够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会体验到一种所谓的“心流”状态。
心流是指一个人全神贯注在某项活动中,完全沉浸在其中,感到时间如飞驰而过。
马斯洛简介——精选推荐

马斯洛简介
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
他是人本主义运动的发起者之一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也是第三势力的重要领导者。
他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是人体主义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对心理学尤其是管理心理学有重要影响。
他于1967年被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马斯洛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后来转到威斯康辛大学学习心理学并在此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他曾任威斯康辛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以及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等职。
他的主要著作有《动机论》、《自我实现的人》、《动机与个性》、《在人的价值中的新认识》、《科学的心理学》和《一种存在的方式》等。
马斯洛坚信人有能力造出一个对整个人类及每个人来说是更好的世界,坚信人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即达到自我实现。
在心理学上,他的最大的贡献在于他领导了著名的第三思潮运动。
他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083 宋琪0811010321伟大的人本主义大师——马斯洛马斯洛简介【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1970)美国心理学家,智商高达1 94的天才,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伟大的先知,犹太人。
他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学,主要著作是《动机与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的境界》等。
他没有美学专著,其美学思想是融合在其心理学理论中的。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其美学理论提供了心理学基础。
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
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最佳状态。
创造美和欣赏美,是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审美需要源于人的内在冲动,审美活动因而成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的必要途径。
审美活动的形象性、无直接功利性、超时空性、主客体交融性,使之对完美人格的创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审美与完美的紧密关系,使美具有真的、善的和内容丰富的性质。
这样,通过审美活动,包含真、善、美于一身的完美人格形成了,审美活动成为人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
高峰体验,是审美活动的最高境界,完美人格的典型状态。
高峰体验可以通过审美活动以外的知觉印象的寻求获得,只要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知觉印象的活动,都可能带来高峰体验,如爱的体验、神秘的体验、创造的体验等等。
高峰体验中主客体合一,既无我,也无他人或他物;对于对象的体验被幻化为整个世界;同时意义和价值被返回给审美主体;主体的情绪是完美和狂喜,主体在这时最有信心,最能把握自己、支配世界,最能发挥全部智能。
马斯洛认为人的本性是中性的、向善的,主张完美人性的可以实现性,是一种乐观主义的美学,但他离开社会实践谈审美体验、审美活动,有抽象、片面之嫌。
主要著作:《动机和人格》(1954)《存在心理学探索》(1962)《科学心理学》(1967)《人性能达到的境界》1970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三年后转至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心理学,在著名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
之后,留校任教。
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
1937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
1951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
1969年离任,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代斯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
1967-1970年曾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
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两个杂志的首任编辑。
著名哲学家尼采有一句警世格言——成为你自己!马斯洛在自己漫长的生命历程中,不仅将毕生精力致力于此,更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证明了这一思想,成功地树立了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形象。
《纽约时报》评论说:"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
还有人这样评价他:"正是由于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
在这个纷乱动荡的世界里,他看到了光明与前途,他把这一切与我们一起分享。
"的确,弗洛伊德为我们提供了心理学病态的一半,而马斯洛则将健康的那一半补充完整。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
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高到低。
它们是:自我实现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安全需求生理需求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
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
这就是说,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
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
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
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力的欲望。
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
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
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
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
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
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
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
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马斯洛认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
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
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
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
马斯洛还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
马斯洛与"后人本心理学""后人本心理学"的原文是"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或译"超个人心理学"、"超越性心理学"。
马斯洛在1968年再版的《存在心理学探索》的序言中写道:"我认为,人本主义的、第三种力量的心理学是过渡性的,是向更高的第四种心理学发展的准备阶段。
第四种心理学是超越个人的、超越人类的,它超越了人性、自我同一性和自我实现等概念,是以宇宙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
"(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李文恬译,第6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 88年)"我们需要某种'大于我们的东西'作为我们敬畏和献身的对象。
"(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李文恬译,第6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马斯洛并没有进一步指出第三种心理学与第四种心理学之间具体有什么关系,也没有指出"大于我们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但马斯洛的心理学思想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他使人本心理学成了一种具有终极关切的心理学,一种通向超越性心理学的桥梁。
这种桥梁也是一种通向信仰广义上帝的桥梁。
马斯洛在晚年还明确地提出了"超越性需要"(Metaneeds)的概念。
在一些地方,他没有把这一概念与自我实现需要区分开,但是,他在去世的前一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人性所必须的是,当我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我们就会沿着归属需要(包括群体归属感、友爱、手足之情)、爱情与亲情的需要、取得成就带来尊严与自尊的需要、直到自我实现以及形成并表达我们独一无二的个性的需要这一阶梯上升。
而再往上就是'超越性需要'(即'存在性需要')"(马斯洛:《洞察未来》,第258页,许金声译,改革出版社,1998年)这篇文章马斯洛生前没有发表,后来经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夫曼的编辑,收入了《洞察未来》一书。
我们是否应该认为,马斯洛在晚年修改了他的需要层次论呢?关于超越性需要问题,马斯洛似乎还没有考虑成熟。
他并没有明确地提出要在自我实现需要之上再增加一个层次,不过,他越来越多地研究了自我实现的不同层次问题。
马斯洛于1969年发表了论文《Z理论--两种不同类型的自我实现者》,这篇文章提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自我实现者的区别,后来这篇文章收入了他去世后发表的《人性能够达到的境界》一书。
在这篇文章中,他一共归纳了二十四条两种不同自我实现者的区别。
其中最重要的是,一种自我实现者经常有超越性体验(即高峰体验),一种自我实现者没有或者很少超越性体验。
前者是"超越型的自我实现者",后者是"健康的自我实现者",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有较多的高峰体验,而后者没有。
(参阅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第5 6页,许金声等译,三联书店,1986年)在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问题的关键,马斯洛指出,有超越性体验的自我实现者与没有超越性体验的自我实现者相比,其潜能的发挥更加充分,其自我实现的程度要更高一些,但是,马斯洛并没有提出自我实现之上还有更高的一个需要。
由于在自我实现需要里面已经包含了超越的层面,我们还有必要这样做吗?其实,关于人的超越性追求,有不少思想家都有所论述。
例如,鲁道夫·奥伊肯(Rudolf Eucken,1846--1926)认为,对生活之意义感到困惑和不安,这个事实恰好证明了在我们本性的深处有一种寻求意义的内在冲动。
既然一切可能的外部生活都不能够令我们满足,那就必定是由于我们的生活具有从直接环境无法达到的深度。
(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万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他认为,在我们的身上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精神生命,这种生命是宇宙生命在人身的显现。
所以,它既是内在的,是"我们真正的自我","我们生活最内在的本质"又是超越的,是"普遍的超自然的生命"。
鲁道夫·奥伊肯所说的这种"我们真正的自我","我们生活最内在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其实,他所说的东西,用马斯洛的语言可以得到更好的表达,这就是"超越性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种超越性需要与其他基本需要一样,具有"类本能"的性质。
"类本能"是马斯洛需要理论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