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说明性文本阅读
2020春季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类文阅读-6飞向蓝天的恐龙

类文阅读-6 飞向蓝天的恐龙化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种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中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
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是这样保留下来的。
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称为化石。
从生物体本身来说,要使遗体成为化石,一般要具有利于保存的生物体结构,主要是生物体中的硬体。
无脊椎动物的外壳、贝壳、甲壳,脊椎动物的骨骼,特别是牙齿,植物的树干、纤维和孢子等,这些都容易形成化石。
从外部环境来说,必须有掩盖物将遗体迅速掩埋起来,免遭生物、环境和化学的破坏。
-般说来,掩盖物质粒度越小(如淤泥、细砂等)、越多,沉积作用越快,再加上保存时没有外部破坏,就容易形成完整而精美的化石。
化石一般保存在沉积岩中,但在火山岩、熔岩中有时也有发现。
经过变质和地壳变形,多数化石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生物死亡留下遗体(包括落叶、蜕壳等未死亡的生物留下的) ,经沉积物的埋葬、成岩作用和地质作用而最终形成化石。
世界上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人是英国南部小镇萨西克斯的医生曼特尔。
1822年他在一次出诊时,在一个山丘的崖壁上发现一块化石,后经伦敦汉得利安博物馆鉴定为古代爬行动物的牙齿化石。
1824年,这块化石被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命名为“恐龙”。
(选自《世界重大发明发现百科全书》江西教育出版社)1.比一比,造个句。
遗体:。
遗迹:。
痕迹:。
2.请简要概括文中各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3.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最早的恐龙化石是1822年被英国人发现的。
B. 化石一般保存在火山岩、熔岩中。
C. 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是化石。
4.要想成为化石,需要具备的两个条件是什么?5.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你认为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参考答案】1.示例:勇救落水儿童的英雄遗体被打捞上来了。
2020新版小学语文四下《17说明书三则》word教案 (2)

说明书三则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读懂说明书的方法,能回答课后练习第2题中的3个问题。
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比较三则说明书在写法上的不同(上限目标)。
2.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理解37个词语的意思。
3.初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先看新购买的物品说明再使用的习惯。
教学重点:用阅读说明书的方法读懂课文中三则说明书。
教学难点:比较三则说明书在写法上的不同。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说明书。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回顾:1.什么是说明书?2.怎样读憧说明书?二、审题。
1.出示三则说明书的题目。
感冒灵洗衣粉使用说明电冰箱使用须知2.根据题目猜测一下每则说明书的内容。
3.比较异同。
从题目看,你能说一说这三则说明书在内容上的异同吗?交流:“感冒灵”内容宽泛,后两则有限定,侧重使用的说明。
你觉得这样的安排科学吗?为什么?(适应产品的特点,)三、初读感知。
自由读三则说明书,对于它们的异同,你又有了什么理解?交流评议(不要求到位,点到即可,师归纳)。
(写法上也不同:第一则,小标题式——“()”中的文字,相当于小标题;第二则,叙述十表格式;第三则,也是小标题式。
)四、学习生字词。
1.自学。
指出在字音、字形上要注意的地方,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交流评议,3.作业: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听写词语)二、理解说明的内容。
1.自学。
任选自己喜欢的一则说明书自学,要求抓住重点词理解内容并提出疑难。
2.交流。
(步骤:读懂了什么?--质疑问难—讨论解疑。
)要点:第一则①着重理解“抗”的意思是“抵御”。
适用于患了感冒后的治疗;不同于“预防”。
②区分“作用”与“用途”。
作用:说明用药的目的(抗感冒)用途:说明药适用于哪些病症。
③区分“用法”与“用量”。
用法:用的方法(口服)。
还有哪些?(外搽……)用量:用数量(一日三次,每次1一2片。
)④理解“密封”。
(是要与“空气”隔开。
)(结合讲解有关常识。
)第二则①理解“常温洗涤”。
②读懂表格。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说明性文本阅读

8 说明性文本阅读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时间:40 分钟(一)[福州市] 越来越精确的计时奥运会游泳场馆里,一场比赛正在激烈地进行着。
泳池里,选手们劈波斩浪,奋勇向前;看台上,观众们呐喊助威,为各自支持的选手加油鼓劲。
啊,前三名选手几乎同时到达,到底谁是第一名呢?这会儿谁都还不知道。
选手们背靠池壁,仰头看着场馆里的电子计分板,全场观众也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最后的结果。
成绩出来了,最先到达的运动员以0. 01 秒的优势获得了比赛的冠军!现在,赛跑、游泳等比赛不光是要争“分”夺“秒”,还要争夺比眨一下眼睛还要快的0. 01 秒!古代奥运会的各个项目只比出冠军。
1896 年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开始用怀表计时,但只能精确到0. 2 秒。
而且,这只怀表能记录的最长时间只有半小时,马拉松赛跑的时间太长,所以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所有马拉松运动员都没有具体成绩,只有排名。
在人工计时时代,如果两个运动员差不多时间冲过终点,到底谁先谁后,很容易发生争议。
到了1932 年的洛杉矶奥林匹克运动会,全自动电子计时取代了人工计时,赛跑的成绩也精确到了0. 01 秒。
2016 年的里约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架设在终点线上的摄像机每秒钟可以拍摄1 万张照片,能更精准地分辨运动员到达终点的先后。
(选自《时间的历史》,有改动)1. 下列对短文用游泳比赛的场景开头的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概括了整篇短文的内容。
B. 为引出下文“计时”做了铺垫。
C. 渲染了紧张激烈的气氛,突出表现了“计时”精确的重要性。
D. 读者对比赛结果很感兴趣,可以吸引他们继续往下读。
2. “争夺比眨一下眼睛还要快的0. 01 秒”中,加上“比眨一下眼睛还要快”最合适的理由是( )A. 事实就是这样。
B. 说明比赛很激烈。
C. 说明0. 01 秒很短暂。
D. 说明精确计时非常重要。
3. 在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马拉松比赛的结果只有排名,原因是( )A. 计时的怀表坏了。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学性文本阅读》专项精品试卷 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文学性文本阅读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时间:40分钟(一) 擦肩而过一位女士在一家肉类加工厂工作。
有一天,当她完成手头的工作,走进冷库例行检查时,突然间,门意外关上了,她被锁在了里面。
她竭尽全力地尖叫着,敲打着,但是她的声音没有人听到。
这个时候大部分工人都已经下班了。
五个小时后,当她觉得自己濒临死亡时,工厂保安却打开了那扇门,奇迹般地救了她。
后来她问保安:“你怎么会去开那扇门?这不是你的日常工作。
”保安解释说:“我在这家工厂工作了35年,每天都有几百名工人进进出出,但你是唯一一位每天早晨上班向我问好,晚上下班跟我道别的人。
许多人视我为看不见的空气,不尊重我,但你每天都和我热情地打招呼,所以我认识你。
今天,你像往常一样来上班,简单地跟我说了声:‘你好。
’但下班后,我却没听到你跟我说:‘再见,明天见。
’于是,我决定去工厂里面看看。
我期待你和我说再见。
因为这话在提醒我,我是被尊重的,这使我非常开心。
没听到你的道别,我猜想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就是我在工厂每个角落寻找你的原因。
”就这样,这位女士获救了……1. 故事的起因是( )。
A. 门意外关上B. 完成工作C. 例行检查D. 工人下班2. 最能体现这位女士的绝望的一个词是( )。
A. 敲打B. 濒临死亡C. 尖叫3. 这位女士每天和保安问好、道别,说明她懂得( )人。
A. 安慰B. 理解C. 喜欢D. 尊重4. 真正意义上救了这位女士的是( )。
A. 保安B. 女士自己C. 工人D. 保洁阿姨5. 写一写文中的“……”可能省略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华山的险华山的险,吸引了许多游人。
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三)-人教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寒假阅读提升】部编版四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三)(有答案解析)【考点回顾】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考题型】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列图表、摹状貌、作诠释等,前五种却是我们最常见的。
我们要把他们把握住,不仅能区别它们是哪一种说明方法,而且还要把握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A.常见的说明方法有:1、分类别:(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
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
”)2、举例子:(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
例如:“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文献。
如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要使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
”)3、打比方:(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4、列数字:(即是运用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例如:“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颗以上的星星啊!一千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
”)5、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
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6、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
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B.说明方法的作用:1、举例子:具体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2、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5、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7、画图表:直观形象说明了…。
8、作诠解: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9、摹状貌:能使说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C.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1、答清每种说明方法各自的表达上的作用,2、答清具体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内容,即:表达+说明内容。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说明性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说明性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一)地震是怎样发生的要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首先必须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
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很大的实心球体,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从赤道到地心的距离约为6378千米,两极到地心的距离约为6357千米。
地球内部的情况很复杂,根据其物质状况大致可划分为三层:最外面的一层叫地壳,中间一层叫地幔,最里面的核心部分叫地核。
地壳主要由一层一层的岩层构成,平均厚度大陆地壳约35千米,海底地壳约7千米。
地壳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两层。
下层主要为玄武岩层,是一个布满全球的圈层。
上层为沉积岩层和花岗岩层,是构成大陆的主体。
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厚度约2900千米。
它的上部也是一些岩石,主要是超基性岩(如橄榄岩)和榴辉岩。
地核在地幔之下,半径约3480千米,其外部表现出液态的性质,内部可能存在一个半径约1000千米的固态内核。
科学分析表明,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层里,其中以离地面20~30千米的地方发生的地震最为常见。
地壳和地幔的岩石层里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这是由于那里的岩石在力(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了破裂,这个破裂处就是震源,地震活动便从这里开始。
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称为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
因此,发生较大的地震时,人们一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很强的水平晃动。
1.地球是一个很大的实心球体,从地球的两极到地心的距离约为()千米。
A.3480B.6371C.6357D.63782.地球内部根据其物质状况大致可划分为三层,由内到外的顺序是()。
A.地核、地幔、地壳B.地幔、地核、地壳C.地壳、地幔、地核D.地核、地壳、地幔3.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层里,其中以离地面()千米的地方发生的地震最为常见。
A.10~20B.20~30C.30~40D.40~504.“发生较大的地震时,人们一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很强的水平晃动”的原因是()。
四下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

四下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
在四下语文的阅读理解中,说明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体。
说明文的目的是向读者清晰、准确地传达信息或解释某个概念。
这类文章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 明确的主题:说明文通常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展开,作者会详细解释这个主题的各个方面。
2. 客观的语言: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客观、准确,避免使用情感色彩浓厚的词汇,以确保信息的客观性。
3. 清晰的结构:说明文的结构通常清晰有序,逻辑性强,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
4. 丰富的细节:为了使说明更加具体和生动,作者会提供大量的细节和例证。
5. 适当的图表:在必要时,说明文会使用图表、图片等辅助手段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内容。
在阅读说明文时,学生应该学会如何快速抓住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意图,并能够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
此外,学生还应该学会如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以及如何评估文章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说明文阅读理解能力:
- 指导学生识别文章的主题和论点。
- 教授学生如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逻辑。
- 鼓励学生在阅读时做笔记,记录关键信息。
- 通过讨论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对说明文的理解力和分析力。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技巧,从而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点突破———说明书类(有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点突破———说明书类(有答案)一、阅读下面的说明书,完成练习。
(20分)板蓝根颗粒说明书(部分)主要成分板蓝根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急性扁桃体炎等。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克,一日3次。
注意事项1.忌烟酒、辛辣、鱼腥食物。
2.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3.儿童、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扁桃体有化脓或发热体温超过38℃的患者应去医院就诊。
5.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9.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10.本品有效期为36个月。
1.板蓝根颗粒药品的主要成分是,它的药物功能是 ,药品的保质期是。
(6分)2.注意事项第6条中,“禁用”“慎用”可以互换吗?说说你的理解。
(8分)3.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6分)A.慢性病严重者以及儿童、孕妇都应该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B.发热体温超过38℃时,可以通过及时服用板蓝根颗粒来清热降温。
C.服用板蓝根颗粒时,如果还需服用其他药品,要咨询医师或药师后再服用。
D.服用板蓝根颗粒时,不要抽烟喝酒,不要吃辛辣、鱼腥食物。
【参考答案】1.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36个月2.不可以。
“禁用”是禁止使用,“慎用”是指谨慎使用,并非绝对不能用。
对板蓝根过敏者一定不能使用板蓝根颗粒,否则会造成严重后果。
过敏体质者不一定对板蓝根过敏,但要谨慎使用药物。
3.B二、阅读《感冒清热颗粒说明书》,完成下列题目。
感冒清热颗粒说明书【药品名称】感冒清热颗粒【主要成分】荆芥穗、薄荷、防风、柴胡、紫苏叶、葛根、桔(jié)梗、苦杏仁、白芷(zhǐ)、苦地丁、芦根。
【性状】本品为棕黄色的颗粒;味甜,微苦。
【功能主治】疏风散寒,解表清热。
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题型版全优卷2020年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说明性文本阅读一、阅读说明性文本,完成练习.绿地是城市之肺绿地是城市之肺。
科学实验表明,每人呼吸需氧量须由约150平方米的绿叶面积提供,也就是说每人须依靠一株枝叶繁茂的乔木产氧才能健康生存。
在绿树成荫的城区,空气中的细菌可减少3至6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氟化氢等有害气体被绿色植物____、____、____,灰尘减少10%至27%,城市噪音减弱。
清洁、安静的绿色世界有利于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患者的调养和康复,可延长人均寿命2至3岁。
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的都市人,在园林化的环境中,中枢神经、呼吸、血流能得到调节,视、听、嗅觉和思维的灵敏性也能得到增强。
人的生命与绿树的生命本是交融一体的,绿树是人类生命之源。
那些为眼前利益而肆意伐树毁绿的人们,可曾意识到他们的举动无异于操利刃戳杀自己的心肺、残害自己的身躯啊!据专家估算,我国某个大城市每年因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工作日损失数量为620万个,经济损失达4亿元。
如增加城市绿地,无疑可大大减少这笔损失。
1.这段话主要是围绕“______________”来写的。
2.选段的三个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阻挡过滤吸收B.过滤吸收阻挡C.吸收阻挡过滤D.过滤阻挡吸收3.与文中对城市绿地的作用表述不一致的一项是( )。
A.能为人类提供氧气B.可减少细菌、灰尘,减弱城市噪音C.有利于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患者的调养和康复D.可使都市人视、听、嗅觉和思维的灵敏性得到增强,还能加快都市人的工作节奏4.“据专家估算”中“专家”一词不能删去的原因是( )。
A.影响了说明内容的权威性、科学性B.无法强调绿地是“城市之肺”C.无法强调呼吸系统疾病带来的危害D.无法呼吁加大投入,增加城市绿化5.面对那些为眼前利益而肆意伐树毁绿的人们,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二、阅读说明性文本,完成练习.爱听“高雅音乐”的跳舞草①跳舞草可有“灵性”了。
只要听到优美的音乐,或者有人对着它唱一首抒情的歌曲,它就会随着音乐的节奏开始舞动。
它的两片绿色的嫩叶像一对舞伴,时而合抱,时而交叉,时而各自向后旋转180度,又深情相拥,再分开翩翩起舞。
音乐响起,整株跳舞草就像开始了一场友谊舞会。
②跳舞草绝对是一位洁身自好的舞女,因为它有个怪癖:如果放的是怪腔怪调的音乐,它就会皱眉,停步罢舞。
跳舞草是没有夜生活的。
在晚间,跳舞草所有叶片竖贴于枝干,像个规规矩矩的淑女,安静而眠。
③跳舞草长得像少女一般灵秀,每一根纤细的枝干上都嵌着一大两小三片叶子,像美女的眉,形状有点像竹叶,但质地要柔软得多。
跳舞草最高能长到半米左右,疏朗的枝叶之间仿佛蕴藏着一种灵气。
④跳舞草不只会跳舞,还能入药和美容。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过记载:跳舞草的根、茎、叶均可入药,用来泡酒,早晚各服一杯,对治疗骨病、风湿病、关节炎、腰膝腿痛有特别的疗效。
而用它的嫩叶泡水洗脸,能令皮肤光滑白嫩。
据说云南的少数民族家里一般都会摆上几盆,城里的女孩子也喜欢在阳台上种几盆,每天摘取几片叶子泡水洗脸,以此美容养颜。
⑤跳舞草为什么会跳舞?人们一直在探索其中的奥秘。
目前为止,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发现,跳舞草小叶片叶柄处的细胞里有一种海绵体,这种海绵体对中低频率,也就是35~65分贝的声音有共振作用。
⑥不管跳舞草遵循的是什么原理,它的舞姿使它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
想象一下,每天下班回到家,打开音响,躺在沙发上看一场小草的舞蹈,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
6.跳舞草听到什么样的音乐才会跳舞?( )A.优美B.刺耳C.沉重D.激昂7.跳舞草体内的海绵体对多少分贝的声音有共振作用?( )A. 35以下B.35~65C.65以上D. 65~1808.联系上文,下列词语与加粗词语“惬意”的意思最接近的是( )。
A.随意B.兴奋C.任性D.舒适9.文中引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的记载是为了说明跳舞草( )。
A.长得像少女一般灵秀B.是一位洁身自好的舞女C.是一种有“灵性”的植物D.不只会跳舞,还有药用功效10.不少人用跳舞草的叶子泡水洗脸,你知道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吗?( )A.美容养颜B.治疗关节炎C.治疗腰腿疼痛D.治疗风湿11.第⑤段主要写了( )。
A.人们一直在探索跳舞草的奥秘B.人们发现了跳舞草会跳舞的奥秘C.跳舞草的舞姿使它得到人们的青睐D.跳舞草的叶片会随着音乐的节奏舞动12.读画“_____”的句子,联系全文,可以看出作者对跳舞草怀有( )的情感。
A.纠结B.讽刺C.欣赏D.迷恋三、阅读说明性文本,完成练习.食品保鲜①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相继发生,引发了人们对食品问题的极大关注。
一些新颖的技术出现在食品生产、包装、保存、销售等各个环节,为食品的安全提供保障。
②( )食品的新鲜和纯正,对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采取积极的措施予以保证。
③日本开发出多种保鲜材料,投入应用很有效果。
其中,使用比较普遍的是将矿物浓缩液渗进吸水纸袋中,再用这种纸袋包装蔬菜和水果。
在运输过程中,蔬菜和水果可以从矿物浓缩液中得到营养补给。
与此同时,日本科技人员还研制出一种高纯度磷酸钙与聚乙烯混合而成的薄膜。
实践证明,磷酸钙能吸收乙烯和二氧化碳气体,抑制叶绿素的分解,起到保鲜的作用。
④现在,还有一种用于储藏水果蔬菜的气调保鲜技术。
这种技术被业界称为21世纪的新技术,亦可用于储藏中草药材、粮食及其他需要定期储藏的食品。
气调保鲜与一般保鲜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过调节果品蔬菜储藏室的环境温度、湿度、空气中氧含量和二氧化碳含量等参数,延长储藏期并保持果蔬的良好品质。
例如,苹果在恒温保鲜库中可储藏10周,而在气调保鲜库可储藏28周,保藏时间要高出近2倍。
苹果在恒温库会丧失水分,果实发软,而在气调库储藏后,无论是鲜度还是硬度,仍然如同刚入库状态。
⑤国外气调保鲜技术现已达到规模性发展。
意大利形成的果蔬产品产、供、销气调链,就很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他们在产地建气调储藏库,运输用气调车,销售有气调周转库,从而保证了市场果蔬商品丰满新鲜。
这一技术在我国尚待推广和普及。
13.短文介绍了三种新型的食品保鲜技术,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可用气调保鲜技术保鲜B.可用渗进了矿物浓缩液的吸水纸袋保鲜C.可通过分解叶绿素进行保鲜D.可用混合了高纯度磷酸钙和聚乙烯的薄膜保鲜14.在第②段的括号里填上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但是……B.不但……而且……C.因为……所以……D.只有……才……1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气调保鲜技术被业界称为21世纪的新技术B.磷酸钙能吸收乙烯和二氧化碳气体,抑制叶绿素的分解,起到保鲜的作用C.气调保鲜技术在我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D.本文从保鲜材料和保鲜技术等方面介绍了一些国家为保障食品安全采取的措施16.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去掉后对句意影响不大的一项是( )。
A.他们采取在产地建气调储藏库等措施,从而保证了市场果蔬商品丰满新鲜。
B.其中,比较普遍使用的是将矿物浓缩液渗进吸水纸袋中包装蔬菜和水果。
C.苹果在气调保鲜库可储藏28周,保藏时间比恒温保鲜高出近2倍。
D.意大利形成的果蔬产品产、供、销气调链,就很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17.比较文中的几种保鲜技术,你认为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技术?说说你的理由。
18.画“_____”的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9.根据短文提出一个你不懂的问题,并说说你打算如何解决。
四、阅读说明性文本,完成练习.“微信控”们请抬抬头①不管是亲戚吃饭还是朋友聚会,常常是几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但彼此之间都不说话,只自顾自地低着头摆弄手机,不停地发微信、发语音、自拍、刷屏。
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信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微信像一块吸引力巨大的免费蛋糕,吸引了众多勤劳的“低头族”。
控,出自日语,指极度喜欢某样东西的人。
“微信控”,就是有微信情结的人。
②微信作为一种网络社交工具,刚一问世就得到了广泛应用。
人们利用手机上安装的微信,可以做到及时沟通、聊天、随时发布自己的状态。
每天到“朋友圈”里逛一逛,不仅能了解亲朋好友的资讯,还能看到各种信息,给生活带来了便利。
微信更满足了人们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关注与被关注。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生存的需要获得满足时,就需要满足更高层次的要求。
而归属感、认同和自我实现都是较高层次的需求。
“微信控”正是通过“晒”来让朋友们找到谈资、了解近况,得到朋友的认同和关注,从而满足自身的高层次需求。
③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有些人过度依赖微信,每天沉迷于“刷朋友圈”“点赞”,熬夜玩微信,甚至一天不玩微信就会出现烦躁、空虚等反应。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成为网络中的社交高手,现实社交的“低能儿”。
④另外,经常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对视力也会造成损害。
调查显示,青少年出现近视的原因中85%到90%是用眼过度。
近视的患者,绝大部分天天接触电子产品,而且每天玩半个小时以上。
眼睛的泪膜层遭到破坏,导致泪液分泌减少,从而出现干眼症。
长时间低头玩手机还会出现颈椎间盘突出、后颈部肌筋膜炎等病症,导致颈后部肌肉和韧带牵拉劳损。
⑤如何才能降低对微信的依赖度呢?首先,要认识到这些网络工具之所以被研发出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类,而不是用来控制人类;其次,应强制自己合理有度地使用网络工具,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与周围人面对面的交流上;另外,加强体育锻炼也可帮助减弱对微信的依赖。
20.根据文意,下列哪一项的做法不能有效降低人们对微信的依赖度?( )A.加强体育锻炼B.多尝试其他网络工具C.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与周围人的面对面交流上D.从思想上认识到微信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类,而不是用来控制人类21.联系短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B.简单地说,“微信控”是指有微信情结的人C.过度依赖微信会带来很多危害D.微信是人们实现关注和被关注需求的唯一途径22.第⑤段中加粗的“减弱”能否换成“消除”?为什么723.第①段中,画“__________”的部分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24.近期,姐姐成了“微信控”,“晒”“刷”不断。
她说:“手头工作不忙的时候就会拿出手机浏览一下微信,如果不看一眼,总觉得少点什么。
”请你运用文中的知识,告诉姐姐“微信控”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五、阅读说明性文本,完成练习.味道是怎么来的?最近,美国普渡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了酸甜苦咸鲜之外的第六种基本味道:肥。
敏感的味觉是长期进化的产物,能帮助动物寻觅营养,避开毒素。
“味道”如何被感知人的舌头大约有几千个味蕾,每个味蕾由多个味觉受体细胞组成。
味蕾主要分布于舌头前半部分、后部和舌头两侧。
科学家曾认为不同地方的味蕾感受到的味道不一样,后来却发现舌头上的味蕾都有能力感受到基本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