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优秀课件讲课讲稿

合集下载

《望岳》优秀课件PPT

《望岳》优秀课件PPT

课文赏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 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 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 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 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 鲜明。课文赏析Fra bibliotek课文赏析
课文赏析
作品原文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课文赏析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 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 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层层白云, 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 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 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⑶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识字识词
⑷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
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 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作者介绍
代表作品
三吏
石新潼 壕安关 吏吏吏
三别
新无垂 婚家老 别别别
律诗

登春 夜 高望 喜

作者介绍
背景
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 《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 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 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 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 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望岳》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望岳》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05
互动环节与课堂活动
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分组讨论
学生按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阅读 《望岳》后的心得和感悟,互相启发 和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 小组讨论的成果,展示小组对诗歌的 深入理解和独特见解。
角色扮演:模拟诗人创作过程,体验诗歌情感
角色分配
学生分别扮演杜甫等诗人,通过模拟诗人的创作过程,深入 体验诗人的内心世界和诗歌情感。
格。
学生自主创作实践指导
创作主题
指导学生选择一个与《望岳》类 似的自然景象作为创作主题,如 高山、大海、森林等,激发学生
的创作灵感。
意象运用
引导学生运用生动的意象来表现自 然景象的壮美和神韵,如通过比喻 、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山的高峻 、水的浩渺。
情感表达
指导学生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体验,表达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 之情,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同类作品比较阅读推荐
《登高》
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另一首代表 作《登高》,并与《望岳》进行 比较,分析两首诗在主题、意境
、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春望》
介绍杜甫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篇《春望》,引导学生比较其与 《望岳》在情感表达、意象运用
等方面的差异。
其他诗人的山水诗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唐代诗人的山 水诗作品,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等, 让学生领略不同诗人的山水诗风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句子赏析
对诗歌中的优美句子进行赏析,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等,通过欣 赏句子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文本主题思想探讨
主题思想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望岳》PPT优秀课件说课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望岳》PPT优秀课件说课

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课前导读
代表作品
三吏
石新潼 壕安关 吏吏吏
三别
新无垂 婚家老 别别别
律诗

登春 夜 高望 喜

课前导读
写作背景
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望 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 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 (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 诗析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 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 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 “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 晓”。
内容赏析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 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 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 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诗文赏析
诗文赏析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 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 传神。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 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 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 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 托出泰山之高。
WRI
认字识词
WRI
课文赏析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望岳》课件(共12张PPT)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望岳》课件(共12张PPT)
岳望
目录
朋友圈发布者 杜甫
目录
目录
望岳
fu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zi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目录
望岳
fu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zi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任务二:为诗歌点赞
第一部分
手法 关键词
情感
我为 因为
而赞,

高大、雄奇、 秀丽
不畏攀登 积极乐观
望岳
设问
连绵
fu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目录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zi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虚 +实
泰山之美 人之美
第一部分
任务三:为诗圣评论
你的赤子之心照耀在 唐朝的盛衰之上,你的二 人诗篇铭记在我们每一个 人心中。即使失意也不忘 得意,你用万丈豪情勇攀 人生的高峰!
课后作业
老师对杜甫的情感是敬佩,是仰慕,是追随与学习。 同学们呢?课后大家再读一读杜甫的其他诗,把你 的感受写下来,字数不限。
1
任务一:为文案配图
4
2
5
目录
3
示例:
6
我认为
联诗句适合配第
幅图片,因为

5
3
目录
1
4
京兆杜氏(北方大士族) 祖父杜审言
官宦世家、书香门第 23岁
落地而归
目录

望岳ppt优秀课件

望岳ppt优秀课件

行间距和段间距
保持适当的行间距和段间 距,使文字排列整齐,易 于阅读。
图片选择技巧
相关性
选择与主题相关的图片, 能够更好地阐述和补充文 字内容。
清晰度
确保图片清晰度高,避免 模糊或低质量的图片。
色彩搭配
注意图片的色彩搭配,选 择与幻灯片整体风格协调 的图片。
动画与过渡效果的使用
适度使用
在关键点使用动画和过渡效果,能够 增强观众的注意力,但过度使用会分 散注意力。
杜甫的生平
杜甫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自幼聪颖好学,早年在长安任职为官。后因得罪权贵 ,被贬谪到边疆地区,历经磨难。晚年回到长安,生活贫困潦倒,最终病逝于家 中。
望岳的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的影响
安史之乱是唐代中期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对整个国家和社 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影响。在安史之乱期间,杜甫亲身经 历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这些经历对他的思想和创作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人通过描绘泰山的云海、日出、山 峦等自然景观,展现了泰山的壮丽与 神秘。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大 自然的敬畏和向往,以及对生活的感 慨和思考。
望岳的意象
意象解析
望岳的意象丰富,包括泰山、云海、日出、山峦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望岳的独特意境。
具体描述
泰山的雄伟壮丽、云海的变幻莫测、日出的辉煌灿烂、山峦的连绵起伏,这些意象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 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这些意象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使诗歌具有更深的内涵和意义。
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鼓 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 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望岳》的诗意和基本解构 ,理解诗人杜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课件(共40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课件(共40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杜甫的代表作品:
《望岳《丽人行》《兵车行》;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当时年轻的诗人 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 兖(yǎn)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 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 就是这期间写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 蓬蓬勃勃的朝气。
终当,终要 登凌,登上
全部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众多 的山,到那时,全部的山都显得低矮渺 小。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吗?泰 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秀丽都集中在泰山, 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 不同。
首联:远望泰山——巍峨高大; 颔联:近望泰山——神奇秀丽。(写景)
前两联在写景,则后两联呢?
抒情; 颈联:凝望泰山——心胸激荡; 尾联:俯瞰泰山——勇攀绝顶。
你觉得这首诗歌中哪两个字用的最妙?
颔联中的“钟”字和“割”字用得好,“钟”字 将大自然人格化,既写了造物者对泰山的情有独钟, 也暗含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赞叹之情。“割”字写了 泰山的高大,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不同的景 观,突出了泰山参天如云、遮天蔽日的雄伟气势,使 静止的山峰充满了生命力。诗人通过想象和夸张,虚 实结合,勾勒出了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
任务二:积累字词,指导朗读
dà fú 望岳
杜甫
岱i 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hūn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第21课《望岳》课件(共29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望岳》课件(共29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 吴郎》、《遭田父泥饮》、《诸将》、《三绝句》、《岁晏行》、《登高》、 《秋兴》八首、《咪怀迹》五首等。这些作品和前期不同的是,带有更多的抒情 性质,形式更多样化。不仅用古体写漂泊中的见闻经历,而且创造性地赋予律诗 以巨大的政治和社会内容。由于诗人老境萧条,情调悲怆,而忧国忧民之心不衰, 便使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种沉郁苍凉的独特风格。
10年长安困守时期(35岁至44岁)——转变时期
杜甫的诗歌创作开始走向现实主义的转变时期。天宝五载(746年),杜甫到长安应 诏与试,奸相李林甫执政,以“野无遗贤”奏请全部落第,使他认识到上层统治 集团的昏庸腐朽。这时他寄居长安,政治上既无出路,生活又非常困苦,不免多 次向权贵投递诗篇,以求引进,也曾向玄宗进赋,均无着落。这就促使他逐渐接 近人民生活,从而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 《秋雨叹》、《醉时歌》等现实主义中的东岳,位居五岳之首,在山东 省泰安市以北。“旭日东升”、“晚霞西照”、“黄河金带”、“云海 玉盘”为泰山四大奇观。而登泰山观日出,是古今游人最感兴趣的事。
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名人宗师,都对泰山仰慕备至。孔子“登泰山而 小天下”传为佳话,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千古绝唱。 历代赞颂泰山的诗词、歌赋多达一千余首。
创作了《春望》“三吏”“三别”等名作,大多集于 《杜工部集》。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到洛阳应进士, 结果落第而归,但他对自己的前途依旧充满信心。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五岁的杜甫开始过一种 不羁的漫游生活。他背起行囊北游齐、赵(今河南、 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游泰山时所作。 泰山为东岳,是五岳(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 山、中岳嵩山)之首。诗中描绘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 象,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都是从“望” 字着笔的。

《望岳》PPT优秀课件

《望岳》PPT优秀课件

(1)读书、壮游(35岁以前)
(2)长安求职(35-44岁)
天宝十四载(755)十月,44岁的杜甫才被任 命为河西尉,后改右卫率府曹参军。
自主学习
(3)陷贼与为官(44-48岁) 公元755年11月发生安史之乱,次年六月长安陷落,杜甫流亡,被判军俘获, 次年四月,逃归凤翔肃宗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就因上疏营救房琯 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次年(759)七月,杜甫弃官,先往秦州(甘肃天 水),十二月又往成都。
04 识文本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读出感情。
2.根据注释,疏通诗意。
自主学习
04 识文本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自主学习
04 识文本
第21课 望岳
杜甫
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 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 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 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 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 归来不看岳”。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品读诗歌,鉴赏诗人形象和诗歌语言特点。 3.背诵诗歌,评价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
自主学习
云海玉盘是岱顶的又一奇观。夏天,雨后初晴,大量水蒸气蒸发上升,加之 夏季从海上吹来的暖温空气被高压气流控制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度时,如果无 风,在岱顶就会看见白云平铺万里,犹如一个巨大的玉盘悬浮在天地之间。远处 的群山全被云雾吞没,只有几座山头露出云端; 近处游人踏云驾雾,仿佛来到了天外。微风吹来, 云海浮波,诸峰时隐时现,像不可捉摸的仙岛, 风大了,玉盘便化为巨龙,上下飞腾,倒海翻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积累
诗歌语言精炼,有些诗句包含哲理,你能说 说这句诗包含的哲理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 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就是为什么这两 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 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拓展积累: 请你再说出几句富有哲理的诗句。
杜甫《望岳》共三首,分别咏 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泰山部分景点



宗 坊








泰山佛光是岱顶奇观之一。每当云雾弥漫的清晨或傍晚,
游人站在较高的山头上顺光而视,就可能看到缥缈的雾幕上,呈 现出一个内蓝外红的彩色光环,将整个人影或头影映在里面,恰 似佛象头上方五彩斑斓的光环,故得名“佛光”或“宝光”。泰 山佛光是一种光的衍射现象,它的出现是有条件的。据记载,泰 山佛光大多出现在6-8月中半晴半雾的天气,而且是太阳斜照之时
望岳
杜甫
泰山: 位于山东省的中部。
古称东岳,又称岱岳,被尊为五岳 之首。自古有许多吟诵泰山的诗作, 而以杜甫的这首《望岳》最为著名, 因此被刻于碑碣,立于山麓。
五岳
西 岳 华 山







岳 嵩



南 岳 衡 山
写作背景:
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 北。《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 的。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 气。
云海玉盘是岱顶的又一奇观。夏天,雨后初晴,大量水蒸气蒸发上升,加
之夏季从海上吹来的暖温空气被高压气流控制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度时,如果无风, 在岱顶就会看见白云平铺万里,犹如一个巨大的玉盘悬浮在天地之间。远处的群山全被 云雾吞没,只有几座山头露出云端;近处游人踏云驾雾,仿佛来到了天外。微风吹来, 云海浮波,诸峰时隐时现,像不可捉摸的仙岛,风大了,玉盘便化为巨龙,上下飞腾,
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
部集》。 杜甫在文学史上留下杜了著名的《三吏》《三
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甫” 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其中“三吏”是《石壕吏》、《新安吏》、 《 潼关吏》,“三别”是《新婚别》、 《无家别》、《垂老别》。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二)长安十年时期 (三)战乱流离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
倒海翻江。
读顺读懂诗歌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自读思考:熟读诗歌,思考解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 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 《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 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3、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泰山日出:是壮观而动人心弦的,是岱顶奇观之一,
也是泰山的重要标志,随着旭日发出的第一缕曙光撕破黎 明前的黑暗,从而使东方天幕由漆黑而逐渐转为鱼肚白、 红色,直至耀眼的金黄,喷射出万道霞光,最后,一轮火 球跃出水面,腾空而起,整个过程象一个技艺高超的魔术 师,在瞬息间变幻出千万种多姿多彩的画面,令人叹为观 止。岱顶观日历来为游人所向往,也使许多文人墨客为之 高歌。
荡胸生曾云, 细望泰山情由景生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望中所感抒怀言志 一览众山小。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情歌颂了泰山的_高__大_雄__伟__气势和_神__奇__秀__丽_
的景色。 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_“_兼__济__天__下__”的远大抱负。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 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 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1、 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泰山地域之广阔; (齐鲁青末了)
泰山景色之秀美; (造化钟神秀) 泰山山势之高峻。 (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顸, 一览众山小)。
望岳
杜甫
“望”的角度不同: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远望泰山参天耸立
造化钟神秀, 近望泰山高大秀美 阴阳割昏晓。
方式)兼而有之。
炼字炼句,正应其“语不惊人死不休”之论。
请同学们深入研读,结合诗句来赏析。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课堂检测:
★请同学们深入研读,结合诗句来赏析该诗炼字炼
句的特点。 这首诗歌以一_“_望_”__字统摄全诗,结构严整,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直接描写_自__然__景__物_,有 诗人赋予的象征意义;描__写__、抒__情__、_议__论__ (表达
猜猜看:下面的对联写谁?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诗圣 ——杜甫
作者介绍
后人也杜称甫之,为字杜子工美部,,号唐石少代陵伟野大老的,现世实称主杜义少诗陵人,。 与王朝李由白并 盛称 而“ 衰李 的杜变化”。过他程壕的,诗号作称总“体诗上史反”映,了他唐本 人也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吏”。其诗以古体、律诗
• 读书、壮游(35岁以前); • 长安求职(35-44岁):天宝十四载(755)十月,44
岁的杜甫才被任命为河西尉,后改右卫率府曹参军; • 陷贼与为官(44-48岁):公元755年11月发生安史之
乱,次年六月长安陷落,杜甫流亡,被判军俘获,次 年四月,逃归凤翔肃宗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 就因上疏营救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次年 (759)七月,杜甫弃官,先往秦州(甘肃天水), 十二月又往成都。 • 漂泊西南(48-59岁逝世):48岁-50岁在成都草堂, 后又漂泊,53岁又回草堂,友人严武保举他为检校工 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次年严武突然去世, 他到夔州住了近两年,写了很多诗。57岁乘船出峡, 想回家乡。59岁冬天,死在由潭州到岳阳的一条船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