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人车分流”交通组织模式探讨
居住区道路组织

居住区道路组织方式浅析
居住区交通 组织方式
交通组织方式
• “人车混流”模式 • “人车分流”模式 • 综合模式
“人车混流” 人车混流” 模式
“人车混流”模式 人车混流”
• 定义:人车混流的交通组织方式是指机动车交通和人行交 通共同使用一套路网。 • 适用范围:私人汽车不多的国家和地区 • 优点:方便、经济、道路分级明确且贯穿居住区内部 • 缺点:安全指数低
“人车混流”模式 人车混流”
• “互通式”布局 • 两条主要的车行 路 • 两个主要出入口
“人车分流” 人车分流” 模式
“人车分流”模式 人车分流”
• 平面分流:通过对道路的专门化设计,建立自成系统的专 用道路网络,引导各种交通各行其路、互不干扰,从而建 构宏观层面上的人车分流体系,一般适用于较大规模的居 住区 • 内外分流:即雷德鹏式人车分流 • 立体分流:通过建立在立体空间不同层面上的道路系统来 实现人车分行的目的
“人车分流”模式的缺点 人车分流”
• 特定时段内容易出现消极空间 • 道路面积增加,提高了造价 • 区域划分受限,影响居民生活的便利性
综合模式
我国居住区道路模式的发展道ຫໍສະໝຸດ ——中心区Thank you
谢谢观看
平面分流
• “步行路”与“车行路”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 • 车行路分级明确,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形式深入 住户 • 尽端设置停车位及回车场地 • 步行路深入住户,将绿地、公建、户外活动场地联系在 一起
内外分流
• 提出:1933年, 美国建筑师斯泰 恩在雷德鹏小区 中实施 • 以住宅庭院或组 团为居住单位, 每个单位有一条 直接开口于周围 道路的车行道路 • 步行道路与车行 道路完全分离
苏北住区人车分流交通组织模式适应性研究_以连云港市为例_陆华

表1苏北5市2012年经济核算统计表2苏北5市2010年、2011年市区基本情况表陆华倪亚洲苏北住区人车分流交通组织模式适应性研究———以连云港市为例【摘要】本文从国内外住区交通组织理论入手,进行归纳与演绎,以苏北地域经济环境为研究背景,对其住区人车分流交通组织模式的发展现状进行实证调研。
立足理论,结合现实,提出问题并总结经验,指出人车分流的当前适应性特征及发展趋势,以期对当前苏北住区的交通组织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苏北住区;交通组织;人车分流;适应性1研究背景住区的交通组织模式对其空间形态和构成具有重要影响,间接影响到住区的居住品质。
随着私家车拥有量的增多和公众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为了更加有效地组织交通,使人流和车流更加有序,人车分流在住区交通组织模式中越来越多的得以运用。
人车分流已经成为评价住区居住环境优势与否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一个住区品质高低和住区内人性化布局的重要方式。
但是每一种城市的活动所依靠的技术力量都具有一定的时代适应性,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必须重新以技术的角度进行分析。
本文将运用技术力量测度住区人车分流系统各种内外在条件的变化,对其进行地域性的适应性研究。
苏北①在江苏省一直以来处于经济发展的劣势地位,和苏中、苏南区域由于在地理区位、文化传统、资金投入、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化水平以及人力资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所以表现出典型的经济规模的差距、人均GDP 和基尼系数的差异、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差异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
苏北和苏南、苏中不具相关参数的可比性。
但是位于苏北地域中的五市却也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其中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基本在2万元左右、年末常住人口密度大约都在900人/平方公里左右。
(见表1、表2)。
同时,根据2012年数据统计苏北五市市区每百户居民汽车拥有量已达到20辆左右,满足国际上关于城市进入汽车社会②的相关条件。
据此,苏北五市已经整体迈入汽车社会。
本文以苏北地域城市为研究背景,因为它们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外部环境相似性,基于此进行住区人车分流交通组织模式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推广性。
“人车共处”的居住区道路交通设计

“人车共处”的居住区道路交通设计方法初探摘要:本文在对居住区及居住区交通的发展的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居住区交通的发展经历了“人车分行”、“人车混行”、和“现代人车共处”三种模式,并具体介绍了现代人车共处的居住区道路交通设计方法。
关键词:居住区现代居住区交通现代“人车共处”的交通设计前言:近年来,在中国大中城市里,居民私人汽车的拥有量呈大幅增长,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舒适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道路拥挤、交通阻塞、泊车困难、环境污染等等,使人们对“汽车”爱恨交织;在现代城市中如何实现人车和谐共处已经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居住区作为居民主要的生活活动场所,它的交通的组织直接关系到居民居住舒适度问题,本文从居住区与居住区交通的发展总结入手,对现代人车共处的居住区交通设计模式进行了探讨。
一、居住区道路交通综述1、居住区及其用地构成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一般由若干个小区或者多干戈组团组成。
居住区用地分为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四类。
2、居住区道路交通居住区道路分为车行道、人行道和非机动车到三种;其组织方式有人车混行、人车分流和人车部分混流三种,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采用的组织方式受城市规模现状、居住区发展定位、住区自然环境和发展历程制约,但是总的说来在当今世界的居住区规划中有多种道路组织方式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选择和组织方式,对于目前我国居住区规划的道路组织,人车共存和人车部分分流两种人车道路组织方式仍比较普遍。
二、现代居住区道路交通设计1、现代城市规划的缘起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和柯布西耶的“光明城”一同拉开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序幕,此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工业城市、带形城市、广亩城市、有机疏散理论等工业社会时期的经典理论和后工业社会的新城市主义、紧凑城市、生态城市理论等,期间《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和《北京宪章》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做了三次不同时代的总结。
关于居住小区人车分流道路系统的规划探讨以山东科技大学教职工公寓区规划为例

期 建 设 产 生 的 阶 段 性 影 响 $造 成 原 校 园 规 划 中 西 南 侧 路 网 结 构 的 缺 憾 $本 次 规 划 对 原 校 园 总 体 规 划 路 网 结
构!见图@"进行了局部调 整 和 完 善&规 划 继 续 借 用 基 地 北 侧 原 规 划 道 路$南 侧 将 临 城 市 道 路 的 校 园 路 延 伸 $因 势 利 导 地 形 成 人 车 分 流 的 外 环 路 网 结 构 &在 有 效 的 整 合 教 职 工 公 寓 区 与 校 园 整 个 功 能 结 构 关 系 的 同 时 $更 有 利 于 教 职 工 公 寓 区 的 功 能 结 构 组 织 !见 图 )"&
关于居住小区!人车分流"道路系统的规划探讨
居住区道路“人车分行”与“人车混行”模式比较分析

通则变为区内居 民休闲活动的方式 。 所有这些都决定着道路交
通规划 的合理性 。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 天 , 速度 已成 为我们生 活的密不可分 的、 又十分重要 的一部分 , 我们 生活的各个方 面都是快 节奏 , 人
们 为生活 、 工作 等等奔波 , 大脑 时刻 高速运转 , 现代 的工作创造
分析 。
居住区道路交通在居住 区规划 中占有重要 的地位 , 它是居 住 区的空间形态骨架 , 是居住 区功能布局的基础。在居民的居 住心里方 面 , 是家居归属 的基本脉络 , 它起着“ 与“ 家” 非家” 的 连接作用。它的最基本的功 能是作为居 民日常生活的通道 。这 种通行功能 对居民的出行与 区内交通 方式 的选 择直接影 响着 居住区各类各级通路 的布局与连接形式 。 道路 的布局形式同时 也受到经济发展 水平 、 活习惯 、 生 自然 条件 、 年龄 、 收入等 因素 的影响 , 同的地 区、 同的年龄 和不 同阶层 的居民所选择 的 不 不 交通出行方式也有不 同。这种多样性的生活方式 , 产生多样的 需求 , 这种需求表现在交通上 就是 出行 工具 的不 同。因此 一个 良好的居住 区规划在交通上的优势应该是非常明确的。 根据国
④步行 路应该贯穿于居住 区内部 , 将绿地 、 外活 动场地 、 户
公共服务设施 串连起来 , 并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正面的入
局的组织方式 以“ 车混行 ” 人 和局部“ 车分行 ” 如果居住 的主 人 ;
体对象是高 收入 的群体 , 那么交通 的方式 多应考虑 以小汽 车交 通为主 , 多以人车分行 的道路 交通组织方式 , 步行 和 自行 车交
了大量的财富 , 这使得人们能够去享 受和消 费 , 这种 享乐和消 费也完全反映在居住和交通通行工具上 , 它成 了一个 区别 另一
关于住宅区“人车分流”的思考

关于住宅区“人车分流”的思考摘要:现行的住宅区人车分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完全人车分流一种是部分分流,“完全人车分流”模式。
所有车辆都是停在地下车库的,地下车库的汽车进出口全部在小区大门外,与市政道路东宝路相连。
另一种为过渡模式,一是人行、车行分别采用不同的路线,如人行内道,车绕外围;二是地面停车与地下车库停车相结合,但由于地面停车费用较低,因此业主往往会优先选择地面停车,无法避免小区内人车混行的局面。
关键词:人车分流城市化住宅区城市交通地下车库私家车开发商abstract: the existing modes of separation of pedestrian and vehicles in residential area include the complete separation and partial. for the complete separation, the vehicles parked in the underground garage,andexists and entrances are outside the community, connected to the municipal roads. another mode is a transition, that ispedestrian and vehiclesrespectively using a different route, such as pedestrian using internal path and vehicles around the periphery; or the combination of ground parking and underground garage parking, while due to the lower ground parking fees, the owners often prefer parking on the ground, unable to avoid the situation of disorder.key words: separation of pedestrian and vehicles; urbanization; residential area; urban traffic; underground garage; private car; developers中图分类号:f287.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交通中使用的中小型汽车数量飞速增长,因此,地下停车场、车库的建设也将随之而发展。
探讨居住小区“人车分流”组织模式的必要性

探讨居住小区“人车分流”组织模式的必要性刘思祺,万鑫文,王颖(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云南昆明 650504)摘要: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部分,体现着城市文明的发展程度及其作为一项综合的公共政策对人的关怀程度。
文章围绕我国居住小区交通发展现状和社会综合情况,对居住小区“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模式是否必要进行探讨。
合理的交通组织模式可以为住宅区创造人性化的结构布局,增强居民的舒适度和安全感。
相反,极端而缺少弹性的交通模式,不仅会给建设和开发带来较高的投入,往往也会为之后住宅区内部的交通紊乱留下隐患。
关键词:居住区;人车分流;交通组织[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Exploring the Necessity of the Organization Mode of “Personnel and VehicleDiversion”in Residential QuartersLiu Siqi, Wan Xinwen, Wang Yin(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 650504, China)Abstract: R 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planning, refl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ivilization and reflecting the degree of care for human being as a comprehensive public polic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he traffic organization mode of “people and vehicles diversion” in residential quarters around the status quo of residential community and traff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related comprehensive social conditions. A reasonable traffic organization model can create a humanized structural layout for residential areas and enhance the residents’ comfort and security. On the contrary, the transportation mode extremely lack in flexibility will not only bring high investment to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but also leave hidden dangers for traffic disturbances in the residential area.Key words: residential area; people and vehicles diversion; traffic organization人车矛盾是我国人地矛盾的集中体现之一,居住小区是城市中人车密度较高的场所,也是人车矛盾发生的高频空间。
浅析“人车分流”管理模式

浅析“人车分流”管理模式作者:陆贺芸来源:《法制与社会》2016年第06期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我国车辆大幅增长,车辆与行人管理逐渐成为物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而“人车分流”成为物业管理中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本文通过探讨人车分流的理念和分类:即平面分流、内外分流、立体分流三种模式,分析我国人车分流的现状,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人车分流后停车难、物业管理不当惹纠纷、特殊情况的预案不完善等问题,提出物业管理公司早期介入、建立严格科学的人车分流物业管理制度、积极宣传等建议。
关键词物业管理人车分流管理模式作者简介:陆贺芸,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与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2-209-02中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城市现代化的脚步,随之出现了人口和交通膨胀的状况。
城市居民汽车购买量的大幅度增加,首先,扩大了城市半径,减少了市民出行的时间;其次,当汽车从奢侈品变为大众消费品时,一方面逐渐给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居民居住环境与住宅小区的视觉景观系统等方面带来了超乎想象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对住宅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的影响也逐年提高,其中汽车所产生的尾气和噪声污染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人们居住空间的环境质量,还大大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最后,车辆的乱停乱放给住宅小区内部的交通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车辆驶入住宅小区的街道还常常会堵塞住宅通往居住区的步行道路,形成安全隐患。
物业管理质量的优劣对居民所享受的生活品质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随着车辆的增加,车辆与行人管理从而成为物业管理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因此,在我国的住宅小区规划和物业管理中施行“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模式,具有非常普遍的现实意义。
一、人车分流理念及主要模式“人车分流”的理念最早源于十九世纪末,由霍华德所提出的“田园城市”构想,属于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一种理论,也就是提出了步行与车行在道路空间上相分离的一种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住区“人车分流”交通组织模式探讨
章燕 陈宗军 夏胜国
【摘要】实行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模式可以有效减少机动车交通与慢行交通之间的矛盾冲突,营造更具品质的生活环境。
本文从城市空间利用角度介绍了人车分流的两种形式及适用区域,重点以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为例,详细介绍了传统居住区以及融合型路网居住区不同的人车分流交通组织模式和策略,为创造人性化的居住区以及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交通管理措施制定提供借鉴依据。
【关键词】人车分流;居住区;交通组织模式
1、前言
随着机动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私人小汽车逐渐普及,人们的出行越发便利,车行交通成为城市主角,人车之间的冲突矛盾也日益严峻。
受机动车交通的挤压和侵占,城市步行生活单调、封闭甚至消失,交通事故和交通污染等问题也屡见不鲜。
城市居住区作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行为活动却被迫封闭在小区内部,街道空间缺乏活力和安全保证。
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的要求的提高,传统的居住区交通设计模式不再能够满足需求,道路、汽车、人三者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梳理组织,道路既要满足汽车和行人的通行需求,同时也不能破坏社区内居民的安全、交往需求和景观环境。
在此背景下,最早在美国雷德朋居住区提出并应用的“人车分流”理念被逐渐引入,且已经成为国内住宅小区成熟度、品质度的衡量标准之一,如何把“人车分流”理念扩大到城市范围,在保证交通效率的前提下,让城市居民享受到安全宁静、和谐愉悦的生活感受,是今后交通规划以及城市规划的研究方向,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2、人车分流的形式
“人车分流”主要包括两方面的目标,一是小汽车与行人的分离,保证慢行活动频繁的区域不被大量机动交通干扰;二是小汽车能够在适合行驶的环境中运行,避免行人的突然行为对行驶产生影响,提高交通运行效率。
从人车分流手段落实到城市空间利用的角度来看,分流形式包括两种,即立体分流、平面分流。
立体分流形式。
通过在立体空间上建立多层次网络系统来实现人车分流,一般适用于人车冲突较大的区域以及地势存在高差的区域,如商业中心区的立体连廊、地下通道、地下车库联通,以及城市屋顶街道、步行平台等。
图1 立体分流形式示意
平面分流形式。
通过对道路网络的专门化设计,以及交通管理手段的辅助,引导机动车和行人各行其道,从而形成相对完整、安全、舒适的慢行区域,居民在内部能够自由活动,不受外部车行交通的干扰,这种分流形式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大的居住区。
图2 平面分流形式示意
在具体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应当结合基地所处区位、用地功能、布局形态、交通结构、建设资金等诸多因素进行考虑,选择相适应的人车分流形式,既可以选择某一种形式,也两者并存。
本文以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江心洲)为例,针对两种不同特点的居住区分别介绍其人车分流的模式及主要策略,两类居住区均以平面分流为主。
图3 典型案例区位示意
3、传统居住区人车分流
传统居住区路网多呈方格网布局,各级道路上几乎都设置有地块不同功能的出入口。
该类型居住区在道路交通方向选择上相对多样,但流量不便控制,穿越交通也无法避免,小汽车和行人无序穿梭在每条道路上,交通噪音、安全隐患等问题司空见惯,这也使得居住区的街道空间荒凉、空旷、缺少生活气息。
针对该类型街区的特点,可以通过“道路功能梳理+出入口分类控制+稳静化措施”的人车分流模式实现快慢流线分离,进而形成相对完整、安宁的慢行区域,重塑居住区的活力。
以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中在建的方格型居住区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3.1 道路功能梳理
在现状路网基础上,以满足地块车行开口、最大限宁静居住区为前提,按照道路通行需求梳理区内道路功能,将区内道路分为公交走廊、组团间机动车道、组团内机动车道、慢行主导道路、慢行专用路五类。
其中,葡园路公交走廊为有轨电车廊道,组团间机动车道服务跨组团机动车联系,组团内机动车道服务组团内机动车到达,慢行主导道路和慢行专用路主要为慢行交通服务。
图4 道路功能划分
机动车道路和慢行主导道路在断面设置上需体现差异化,突出其主导功能。
在断面分配上,慢行主导道路尽量避免车道过多,以两车道和单行道为宜,且单条机动车道不超过3米,减缓车速,保障安全,剩余道路空间可改造为慢行休憩区,利于居民活动交往;机动车道路车道可适当取宽。
图5 慢行主导路断面调整示意
3.2 出入口分类控制
地块出入口的设置需与道路功能相协调,车行出入口沿两类机动车道路设置,人行出入口沿公交走廊、慢行主导道路、慢行专用路设置。
图6 地块出入口分类控制
通过道路功能梳理和出入口布局设置,机动车流线和慢行流线在平面上相对分离,有较高的安全性。
车行流线主要沿两类机动车道路,少量沿慢行主导道路、公交走廊。
通过合理的流线组织,地面形成若干慢行分区,分区内和分区之间主要通过慢行主导路、慢行专用路衔接。
图7 规划机动车流线组织 图8 宁静的慢行分区
3.3 稳静化措施
在流线组织基础上,通过稳静化手段对进入慢行分区的车辆进行减速减量。
组团间机动车道路上机动车流量较大,且车速较快,与慢行主导道路“T”型相交时,慢行主导道路上采用路口窄化措施,最大限度减速减量;组团间机动车道路与慢行主导道路“十”字相交时,路口采用织纹路面,“T”型相交时,建议使用减速台,迫使车辆减速进入慢行主导道路。
紧邻居住区内的便民服务设施以及休憩广场的发展二路,建议该道路全线采用硬质织纹铺装,在限制车速的同时,形成特色鲜明的慢行活动轴线,营造居住区内丰富、舒适的活动
氛围,慢行轴线与机动车道路交叉口采用街心花坛,与轴线的慢行氛围相适应。
图9 居住区内稳静化措施
4、融合型路网居住区人车分流
区别于传统居住区主要采用方格型路网时,面临的交通流控制相对困难、过境车辆穿越居住区等问题,融合型路网居住区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从2000年至今已被广泛用于北美各地,且多次交通模型表明融合型路网具备在降低高峰期时间延迟以及堵塞方面的潜力。
该类型居住区的道路布局采用月牙形街道或者死胡同形式,以消除过境车流,同时通过一些尽端和较曲折的低等级道路连接居住小区与公园、公交车站、商业区以及社区设施,便利居住区内的慢行活动,居民可以在大约五分钟内步行穿过一个街区,且不受外部车行交通的干扰。
图10 融合型路网示意 图11 加拿大Stratford市的融合型路网居住区案例 在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中选取了南部一个未建的居住组团,通过融合型路网设计以实现人车分流。
该组团空间尺度为750m*650m,用地布局上为以邻里社区和绿地广场为中心,区内各居住单元至中心节点距离均在适宜步行范围内。
通过融合型路网布局,使得过境机动车辆在居住区外围行驶,区内机动车交通在特定道路行驶(如下图蓝色道路),利用慢行专用路,居住区内居民可便捷进入邻里社区和绿地广场等公共开敞区域。
图12 融合型路网居住区人车分流方案
5、结语
人车分流的目标是为了减少人车冲突,在保证交通运行效率的同时,为居民营造安全舒适、具有活力的生活环境,让街道变得更加服务于“人”的交往。
本文从城市空间利用的角度,介绍了立体分流以及平面分流的理念和适用区域,并针对不同居住区自身特点的不同,以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为例,选取了一个在建方格型路网传统居住区以及一个规划的融合型路网居住区,详细介绍了两者的人车分流交通组织模式和策略。
人车分流的理念不仅局限地适用于交通专项规划,还能够一定程度上指导城市总体规划以及下层次各类详细规划中的路网布局和用地布局,并为城市道路施工设计、交通管理措施制定提供依据。
从规划到建设、管理全方位落实人车分流理念,才能创造更具人性化的居住区环境,塑造优美、宜居的城市品质。
【参考文献】
[1]杨·盖尔.交往与空间, 2002;
[2]K·H·克劳.交通安宁—前联邦德国道路交通的新概念,1993;
[3]张磊,等. 人车分流背景下对居住区道路人车混行的思考,2009;
[4]朱曰超.关于住宅区“人车分流”的思考,2012;
[5]霍俊青.居住区“人车和谐”的道路系统研究,2004;
[6]闫雪.人车和谐的街道空间设计,2010;
【作者简介】
章燕,女,江苏省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电子信箱:kawyowen@
陈宗军,男,硕士,江苏省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电子信箱:chelly1982@
夏胜国,男,硕士,江苏省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电子信箱:16635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