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破绽之法律问题总结

合集下载

电影破局观后感范文精选3篇

电影破局观后感范文精选3篇

电影破局观后感范文精选3篇破局观后感(一)该片除了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还让观众们领略了武汉这片传奇又极富神韵的文化宝地。

为了使这部检察题材影片在法律层面上更加严谨缜密,电影投资方湖北省检察官协会邀请了著名的法学专家对影片给予了很强的专业性的指导。

让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知法、懂法,从而尊法、守法,同时也能了解检察官的工作职能。

从这个角度上说,这部影片向观众展示的,不仅是一个故事,一个先进人物,而且还有寓教于乐的普法作用。

在表现方式上,《破局》一改以往同题材电影中故事与现实脱节,检察官角色脸谱化的现象,向公众揭秘了检察官在反腐一线查办案件的真实状况。

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群众对检察机关办案方面的知情愿望,不仅公开了检察机关基本的办案流程,还把依纪依法办案、安全文明办案和与国际接轨的执法理念传递给了观众,非常值得一看。

《破局》根据真实案例改编、以还原当代检察官真实生活为主题。

在剧中,顾检察官作为案件的负责人,为了阻止他对案件的调查,房地产董事长用金钱诱惑,用绑架威逼,暗中派人破坏他的轿车,意图阻碍案件的调查,但是这样一个坚强的人仍然坚持调查下去,女检察官为了案件的调查也受到了波及,但顾长风及其他检察官还是承受住了压力,最终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弘扬了社会正义。

我是东宝区检察院的一名实习生,这部检察题材的电影给了我很深的感悟。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检察官的工作不具有危险性,他可能会面对稍微复杂的案件,也可能遭受来自各方的层层阻力,但却不至于危险到致命。

《破局》让我看到了检察官的伟大。

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检察官的自身安全难以保障,甚至家人也有可能会遇到危险,但他们依然还是坚持下来,查处了罪犯,伸张了社会正义,在重重的困难面前,他们能坚持下去,这必然是出于他们作为法律人的职业道德和荣誉感。

法律职业在某些方面而言就是高风险职业,不仅仅是检察院,公安局、法院在办理案件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困难,为了逃避制裁,犯罪分子往往会不择手段,不管是金钱,美女还是威逼利诱,多数法律人都坚持了下来,但还是有一部分人没能禁受住诱惑。

破绽观后感

破绽观后感

破绽观后感《破绽》观后感《破绽》,一部经典之作,在很久之前就听别人提过,挑战智商的做影片。

在课堂上看完片子感觉自己对于法律似乎有了一点点的兴趣,也深深感到自己法律知识的浅薄。

第一次知道“毒树之果”和美国的“一罪不二审”,以下是自己的一些小见解:1、关于“毒树之果”“毒树之果”一词中的“毒树”指的是采取非法方式收集到的刑事证据,以非法证据为线索进而获得的其他证据,则为毒树的“果实”。

树有毒,果实也一定有毒,此即毒树之果规则的直接含义。

“毒树之果”,是美国刑事诉讼中对某种证据所作的形象化概括,意指“根据以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所获得的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的口供,并获得的第二手证据(派生性证据)”。

而在这部影片中,Ted 一直都知道自己妻子和Robert 的婚外情却绝口不提,对于妻子的死亡也无动于衷,自动认罪,在庭审的时候道出自己的妻子与记录的警官Robert 之间的奸情,所以T ed的有罪供述也就是“毒树之果”,法院不能采纳。

有看到网上有人这样说:泰德最高明的地方不是换枪,而是利用了“毒树之果”原理。

因为那个警察与被害人及嫌疑人有特殊关系,所以他不应该参加该案的调查和取证。

他取的证,在法律上均不能被用于对被告不利的认定。

所以只要是那个男警察进来处理,带不带枪,换不换枪都无所谓了——他取到的枪、子弹和口供都会被法官忽略——即使那把开了枪的枪就在男主角手上也一样。

认定一个持枪杀人案最重要的证据就这样被排除了——而且控方对这一切还完全不知情,自以为是个简单至极的案子,等到发现时已经来不及补充侦查了。

我不知道这样的观点正确与否,也不知道毒树之果的果实是不是也是有毒的但是我觉得就这一规定本身就不是很合理。

作为当地的警官Robert有权也有义务对于突发事件的调查取证,即使被害人和他有什么关系,现场的证据也还是可以用的。

2、关于“一罪不二审”正如Ted 自己讲的那样,“只要看得足够仔细,就会发现每个东西都有弱点,迟早会出现破绽。

破绽电影观后感800字

破绽电影观后感800字

破绽电影观后感800字《破绽》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给我留下深刻的触动。

影片以独特的剧情和精彩的表演展现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破绽和人性的复杂性,让我对现实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影片通过一个富有争议的故事展现了社会中各种破绽的存在。

故事围绕一个家庭展开,父亲是一名企业家,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他们生活在一个表面看起来完美无缺的社会。

然而,在片中逐渐揭开了他们隐藏的秘密。

他们的成功背后,隐藏着许多人们无法想象的破绽和黑暗面。

通过展现这个家庭的生活,影片让观众思考社会中的破绽和人性的复杂性。

电影中,父亲在外界看来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但他却有着贪婪和不择手段的一面。

他为了追逐利益,不惜伤害他人,以至于一再破坏他自己所建立起来的幸福家庭。

这种人性的复杂性也体现了社会中的破绽所在。

人们往往会追逐金钱和权力,忽视了道德和家庭的重要性。

影片通过父亲的形象,让观众对社会的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另外,影片中母亲的角色也展现了社会中的破绽和人性的复杂性。

母亲在表面上是一位贤妻良母,但她却藏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她忍受着丈夫的出轨和家庭的破裂,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庭,她选择了沉默和忍耐。

然而,这种破绽却在影片中逐渐暴露出来。

她的不作为和对真相的逃避让观众对现实中的害怕和脆弱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影片还通过一些次要角色的描绘揭示了社会中的破绽。

比如,家庭的好友,一个表面微笑的社交花蝴蝶,在背后却是分散谣言和制造是非的幕后黑手。

还有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背后的利益交换和勾心斗角,显示了社会中的权力与利益的盘根错节。

影片以精彩的叙事方式揭示了社会中的破绽,通过独特的剧情和高水准的表演,让观众对现实社会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影片的剧情布置紧凑,每一个细节都紧扣主题,让观众一直保持着紧张的情绪。

演员们的出色表演更是为影片增添了一份真实感和动力。

他们的精湛演技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被电影所吸引。

在我看完电影后,我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性的作品,更是一部思考社会现象和人性的作品。

电影破绽的深度解析

电影破绽的深度解析

电影破绽的深度解析
《破绽》是一部以法国为背景,讲述一个叫做Benjamin的男孩因一次无故的行动而带来的无法挽回的意外情的电影。

一、动机不明的行动
Benjamin是一个青少年,在街边处理一名殴打他路人的抢劫嫌犯时,受到全街的瞩目,一起观看的人们都在惊慌中,可老百姓们还是一步步走到最前端给他正义。

但在那一刻,Benjamin也毫无深思,反应来得太过火爆和冲动,他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失去了他和他母亲最重要的人。

二、追悔莫及
Benjamin苦苦追寻那个法国人,但事情已经走到了尽头,他却再也找不到抢劫嫌犯的位置。

事后的老百姓们纷纷把他送到了公安局,之后他在一些汽车抢劫、持械袭击等案件中被指控,让他的母亲也深深担心起来。

三、意外插曲
此时此刻,Benjamin也慌张起来,他担心自己将面临刑事责任,但他从未想到某一位不认识的人会冒险往上说话,把这一句话仔细分析,Benjamin突然惊觉原来那个抢劫嫌犯是他以前的一位老师,他殊不知老师早已经彻底改变了,突然之闸,Benjamin突然想起那个抢劫的原
因,原因竟然是因为他有一次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他无法改变过去,但他也不忘改变自己。

四、重新调整
在这一过程中,Benjamin也慢慢变得懂事,也发现了自己犯错是出于无心,但出现的依然发生了,他突然明白了自己的未来是否拥有关系到自己对过去的态度,最终他用行动去证明了自己一直积极的心态。

破绽观后感

破绽观后感

破绽观后感电影《破绽》是一部由导演张艺谋执导,由李连杰、巩俐等演员主演的动作片。

该片以其精彩的动作戏和出色的演员表演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并获得了多项影视奖项的肯定。

作为一名观影者,我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非常深刻。

《破绽》以一个卧底警察与黑帮之间的故事为主线,剧情紧凑,充满了紧张刺激的情节转折。

影片中的动作戏场景非常精彩,每一场戏都呈现出了导演张艺谋精湛的导演功力。

尤其是李连杰在片中的表演令人赞叹不已,他身手敏捷、出手狠辣,每一个招式都毫不拖泥带水,让人眼前一亮。

巩俐饰演的女主角也十分出色,她在电影中展现出了敏锐的直觉和过人的智慧,为整个故事增加了许多悬念和趣味性。

除了出色的演员表演外,影片还渲染了黑帮与警方之间的博弈和复杂的人性关系。

电影中展现的黑帮的残酷和无情,以及警察的勇敢和坚持,引发了我对于正义与邪恶的思考。

同时,影片也揭示了黑帮内部的腐败和权力之争,让我对于黑社会的组织和运作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电影中,破绽这个概念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主人公卧底警察身份的暴露,黑帮的破绽被揭露,这些破绽的出现使得故事发展更加紧凑,让我对于影片的观看产生了强烈的观赏欲望。

同时,影片也通过这些破绽的设置,让观众深入思考隐藏在表象之下的东西。

正如电影中的一句台词所言:“人心比破绽还精密”。

电影《破绽》在影像方面的呈现也十分出色。

导演张艺谋充分发挥了自己在摄影和美术方面的才华,影片的画面色彩鲜艳、构图精美,每一个镜头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尤其是电影中的动作戏,通过特写、快拍和慢动作等手法,将每一次拳脚的碰撞和身体的飞扬都展现得十分细腻和精彩,让观众仿佛亲临其境。

总的来说,电影《破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的剧情紧凑、演员表演出色、画面精美,给观众带来了一次精彩的观影体验。

通过对黑帮与警方博弈的揭示和对人性的探索,影片让观众思考了许多关于正义与邪恶、谎言与真相的问题。

同时,影片中的破绽也让我对隐藏在表面之下的东西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电影法律案例(3篇)

电影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电影《误杀》改编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讲述了律师阿玉(由肖央饰演)在女儿被误杀后,为了给女儿复仇,采取一系列法律手段,最终揭露真相的故事。

影片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众多,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1. 误杀(1)概念:误杀是指行为人由于认识错误而杀害了不应被杀害的人。

(2)电影中的误杀:影片中,阿玉的女儿小美(由谭卓饰演)在回家途中被邻居小杰(由陈思诚饰演)误杀。

小杰误以为小美是其仇人,出于报复心理,对小美进行了伤害。

由于小杰对案件的认识错误,其行为构成误杀。

2. 故意杀人(1)概念:故意杀人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2)电影中的故意杀人:影片中,小杰在杀害小美后,试图掩盖真相,并企图将罪名嫁祸给阿玉。

在阿玉的机智应对下,真相得以揭露。

小杰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

3. 法律辩护(1)概念:法律辩护是指被告人在诉讼过程中,通过法律手段为自己辩护的行为。

(2)电影中的法律辩护:影片中,阿玉作为律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女儿复仇。

在法庭上,阿玉以法律为武器,成功地将小杰的罪行揭露出来。

4. 证据规则(1)概念:证据规则是指对证据的收集、审查和运用所应遵循的原则和规则。

(2)电影中的证据规则:影片中,阿玉在调查过程中,通过合法途径收集证据,如录音、录像等,最终为女儿复仇提供了有力证据。

5. 刑事诉讼程序(1)概念:刑事诉讼程序是指国家机关依法处理刑事案件所应遵循的步骤和规则。

(2)电影中的刑事诉讼程序:影片中,阿玉在法庭上依法提出辩护意见,并通过一系列法律手段,促使案件得以公正审理。

三、案件评析1. 误杀与故意杀人的区别在电影中,小杰的行为既属于误杀,也属于故意杀人。

误杀是指行为人由于认识错误而杀害了不应被杀害的人,而故意杀人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死亡,却仍然故意实施该行为。

在本案中,小杰误以为小美是其仇人,出于报复心理,对小美进行了伤害。

然而,在阿玉揭露真相后,小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企图将罪名嫁祸给阿玉。

美国惊悚悬疑电影破绽观后感

美国惊悚悬疑电影破绽观后感

美国惊悚悬疑电影破绽观后感英文版Reflections on "The Flaw" - An American Thriller-Mystery MovieThe American thriller-mystery movie "The Flaw" left me intrigued and searching for answers. Directed by a talented filmmaker, the movie masterfully weaves a tale of suspense, mystery, and psychological thriller elements. Set in a contemporary urban landscape, it tells a story of a man named Jack, who finds himself embroiled in a series of events that挑战his perception of reality.Jack, a seemingly ordinary man, leads a quiet life until one fateful night when he stumbles upon a mysterious clue that leads him into a rabbit hole of secrets and lies. As he delves deeper into the mystery, he uncovers a sinister conspiracy that threatens not only his life but also the lives of those he cares about.The movie expertly builds tension through its pacing and cinematography, keeping the audience on the edge of their seats. The music complements the on-screen action, adding to the overall atmosphere of suspense. The characters, particularly Jack, are well-developed and believable, making their struggles and decisions resonate with the viewer.One of the standout aspects of "The Flaw" is its treatment of themes like paranoia and the loss of trust in one's own senses. The movie challenges the viewer to question their own perception of reality and what they believe to be true. It explores the consequences of following one's instincts in a world where nothing is as it seems.The ending of the movie is particularly impactful, leaving the audience with more questions than answers. It's a testament to the film's success in creating a world that is both enthralling and unnerving.Overall, "The Flaw" is a must-watch for thriller and mystery lovers. It offers a refreshing take on the genre, blendingpsychological thriller elements with a compelling narrative. The movie is a testament to the power of cinema in telling stories that challenge our perception of reality and keep us guessing until the very end.中文版《破绽》观后感——一部美国惊悚悬疑电影美国惊悚悬疑电影《破绽》让我深感着迷,不断在寻找答案。

电影中的法律

电影中的法律


鲁迪· 贝勒是刚踏进律师 这一行当的新手,他当 然想尽早大展宏图,在 这个早已心向往之的领 域里有所建树。然而, 他迎面碰上的却是污泥 浊水,与当初设想的完 全不同。好在鲁迪身上 那股韧劲还在,凭着良 知,他要为向保险公司 索赔保险的母亲以及受 虐的已婚少妇这样的普 通人说话,做一个旱地 送水的造雨人。
1、如何进入美国大学法学院?

LSAT,即Law School Admission Test(法学院 入学考试),是由位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法 学院入学委员会(Law School Admission Council简称LSAC),是为其下197所(美国有 183所,加拿大15所)法学院成员设置的的法学 院入学资格考试,用以衡量考生的阅读和逻辑 推理的能力。
刑事级别管辖,是指各级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的 职权范围。
基层人民法院 《刑事诉讼法》第19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 审普通刑事案件,但是依照本法由上级人民法院管辖的除 外。”
中级人民法院 第20条规定:“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刑事案 件:(一)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案件; (二)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
3、美国法学院的教育模式
பைடு நூலகம்

一年级之教学采苏格拉底式教学法 (Socratic Method)的案例讨论:教 授指定判例──学生先研读──上课 时讨论(叙述系争之点、双方攻击 防御、判决理由)。 二、三年级课程部分课程采小班研 讨式(Seminar);部分采大班讲授 (Lecture),或采一年级之苏格拉底 答问式教学。


三.中国人的面子观
语言是文化的表象。对老板来说“乱七八糟”的逻辑对大 多数中国人来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大同打儿子只不过是 想通过显示父亲对儿子的威严和约束力来给对方面子。但 对美国人来说,这种“体面”的表现被异化为不体面的言 行,原因何在? 这就是中国人的面子观。 林语堂先生在《脸与法治》一文中说道,“中国人的脸,不 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有 时好像争脸是人生的第一要义,甚至倾家荡产而为之,也不 为过。” 对中国人来说,在同等情况下贬损自己是抬高别人、尊重 别人、给别人面子的行为;而美国人则认为贬损自己是愚 蠢的行为,与尊重别人毫无关联,对于中国人的面子观念, 他们是无法理解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破绽》之法律要素总结《破绽》这部电影里面包含了很多法律问题,而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法庭上裁判一个人是否有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证据。

证据是否充足,是有罪证据还是无罪证据,是直接证据还是间接证据,是否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是否能排除合理怀疑,这一切都是判定一个人是否有罪的重要标准。

当然其他一些情节所体现出的法律问题也让我印象深刻。

影片中,因为妻子有外遇,工程师丈夫特德枪杀自己的妻子未遂。

年轻的、前途无量的律师威利接手了这个案件,本以为这个看起来简单容易的案件可以在仕途上帮到自己,没想到威利差点为此丢了工作。

原来,心思缜密的特德早已为免于牢狱之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法庭上,因为威利没能拿出直接证据(就是那把杀人的手枪)而迟迟无法给克劳福德定罪。

就连证人警察罗布也因为与受害人有染而致使其证言不被接受,其参与获得的被告人的认罪书也被认定为无效证据。

而且在审判中法官听取双方意见和辩论,在被告克劳福德提出拒绝律师辩护的要求时,法官也依法同意。

最后我们知道,经过两次开庭,克劳福德因证据不足而被无罪释放。

但正义不会迟到,最终威利发现了克劳福德的破绽,找到了新的犯罪事实和证据,终于铁证如山。

在这里我们得谈谈以下法律问题或法律概念:第一、证据裁判原则。

证据裁判原则又称证据裁判主义,指对于诉讼中事实的认定,应依据有关的证据作出;没有证据,不得认定事实。

其主要内容包含以下方面。

1.有犯罪事实,但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不得定罪(法官个人知悉的有罪事实,不能作为判决有罪的依据)。

2.无犯罪事实,但有伪证据指控犯罪,不得定罪。

3.除了免证事实之外,犯罪要件事实必须有证据证明。

4.证据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双方质证、辩论,并经法庭调查和评议,认为可信、客观后,才能作为判决基础。

那么在证据裁判原则的框架下说下面问题:首先是直接证据。

直接证据是指能够单独直接说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

案件主要事实在刑事诉讼中指被告人是否实施了犯罪行为,刑事被告人对犯罪的供认,被害人或目睹证人对被告人实施犯罪的陈述和证言,属于直接证据。

运用直接证据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相对较为简单,但直接证据本身是否真实可靠,尚需其他证据印证,在司法实践中,通常以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互相配合、互相印证来认定案情。

因此在本案中,首先缺乏能够证明克劳福德持枪杀害其妻子的直接证据,虽然克劳福德做了有罪供述,但他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脱罪,这只是一个圈套,因此即便一开始是直接证据,但没有其他证据印证,依然不能据此定罪。

其次又缺乏能相互印证的间接证据。

尽管有证人证言,但无法形成完整的证据体系,因此不能对案件排除合理怀疑,不能得出克劳福德为犯罪人的唯一结果。

其次是证人问题。

证人是指知道案件事实情况并向司法行政机关提供证言的人。

在我国,证人不适用回避制度,也就是说,证人可以与案件的当事人有利害关系,而其无需回避。

本案中,证人与受害人有不正当男女关系,这就导致其与本案有利害关系,因此其证言的证明力较弱,在没有其他有力证据印证的情况下,不能据此定罪。

最后是孤证不能定罪问题,或者说不能仅依被告人供述定罪。

我们要注意,在刑事诉讼中,仅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相互印证的,不能仅以被告人的供述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53条第1款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

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而只有被告人供述的情况属于孤证的情况,其又符合孤证不能定罪的原则,根据《刑事诉讼法》第46条规定:“只有被告人的供述,没有其它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因此,从影片中的第一次审判中,关于证据的问题我们可以谈到这三个。

第二、无罪推定原则。

意指“未经审判证明有罪确定前,推定被控告者无罪”。

无罪推定是一种典型的直接推定,无须基础事实即可证明无罪这一推定事实的存在。

换言之,证明被告犯罪的责任由控诉一方承担,被告人不负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

因此影片中,控告方威利一直在寻找对被告定罪的凶器枪支这一物证,但因为没有找到,所以克劳福德被无罪释放。

说到无罪推定,与国外通行的无罪推定相比较,中国的刑事诉讼法并没有全盘照搬,而是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结合中国刑事诉讼的实践经验和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取舍,因而具有以下特点:1.中国的无罪推定原则更侧重于实质,而不仅仅是称谓问题。

在立法上没有使用“假定其无罪”和“不能被称为罪犯”等表述,而是使用“不得确定有罪”的表述。

2.在证明责任的问题上,不仅强调了国家机关在形式上的责任,而且更加强调其实质上的证明责任。

在国家机关履行职责时,不是强调被告人的消极对抗,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均不享有沉默权,而是强调控辩双方的积极配合,当然,并没有要求被告人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

3.作为一项法律原则,明确规定了侦查、起诉和审判机关的行为标准,要求既注重结果又要注重过程。

我国并没有明文规定无罪推定原则,在刑事诉讼法上只是规定了“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第十二条)。

立法者称中国刑事诉讼法引入了无罪推定的精神,是根据国情需要而不是全盘照搬理念。

如果无罪推定原则完全引入中国,这将是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确认无罪假定原则,有利于解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地位问题。

然后,确认无罪假定原则,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以辩护权为核心的诉讼权利,充分发挥辩护制度的作用。

其次,有利于进一步明确证明责任的合理分配和疑难案件的正确解决。

最后,有利于在国际人权斗争中争取主动权。

第三、疑罪从无原则。

该原则是现代刑法“有利被告”思想的体现,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具体内容之一。

即:既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证明被告人无罪的情况下,推定被告人无罪。

其实在英美法系国家中没有疑罪从无的说法,但不影响用中国的法律体制来看该电影中的法律问题。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三条规定: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有本法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二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并将案卷材料、证据移送人民法院。

本片中,克劳福德开枪射杀被害人是我们观众看到的,警察没有看到,也没有直接证据,而警察赶到犯罪现场时只有两人,克劳福德正在现场。

其中一人被枪杀(没有死亡),那么另一个人很有可能就是凶手,但是,在法庭上,只有证据才具有说服力。

而证据又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在影片中,直接证据就是那把杀人用的手枪,只有找到手枪才能给克劳福德定罪,这就是威利千方百计想找到手枪的原因。

间接证据的话有很多,比如证人的证言,克劳福德在现场的事实等等,但是这些都不是法官给被告人定罪的标准。

就像克劳福德自己说的,这些都只能证明我的妻子死了而我恰好在现场,仅此而已。

因此后来只能因为证据不足做无罪处理。

第四、自由心证原则。

自由心证原则在外国法文献中往往被称为自由心证主义。

自由心证原则是公法上的强行规范,不许当事人、公诉人合意变更或排除适用,也不许法官随意排除适用。

自由心证原则的主要内涵是,法律不预先设定机械的规则来指示或约束法官,而由法官针对具体案情,根据经验法则、逻辑规则和自己的理性良心来自由判断证据和认定事实。

自由心证(在我国又被称为内心确信制度)是指法官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内心的良知、理性等对证据的取舍和证明力进行判断,并最终形成确信的制度。

影片中,无论是一个普通人还是律师,法官,都知道这起案件的行为人就是克劳福德,但依据法律无法对克劳福德做出有罪判决,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官在审理案件时没有运用自由心证原则。

近年来,“自由心证”制度在我国有渐进之势,民事案件中用自由心证审案也见诸报端。

围绕自由心证能否成为我国法官判断证据的标准,我国法学界一直颇多争议。

但是,实践中自由心证的运用,以及目前进行的庭审改革,将庭审由原本法官的职权主义模式变为当事人对抗主义模式,都为自由心证的运用提供了土壤。

我国司法改革种种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其精神,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1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在第1条、第3条、第11条也开宗明义地要求法官“避免公众对司法公正产生合理的怀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4条规定:“审判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据法律的规定,遵循法官职业道德,适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独立地进行判断,并公正判断的理由和结果。

”该规定表明我国在证据制度中正式引入自由心证原则,笔者认为,自由心证的确立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审判方式改革,实现司法独立和法官独立作用重大,但同时也对相关立法完善和司法改革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

我国司法领域一些固有观念和司法规则急需修正我国司法决策的不确定是一个很大的弊端,我们的实事求是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使得我们的司法决策无法获得确定性。

为了追求事实真相,我们建立了申诉制度、审判监督程序、检察院的监督,使得实践中我们的法院判决可以象烙饼一样翻来覆去,还有人大的个案监督又使得这样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

我们试图寻找一种没有错误的司法体系,而事实上我们没有办法建立一种制度真正能够达到有错必究、完美无缺的程度。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一位大法官说:“我的判决之所以是不可推翻的,不是因为我的判决是正确的,恰恰相反,我的判决之所以是正确的,是因为我的判决不可推翻。

”我国司法决策的不确定对自由心证造成的影响是什么呢?众所周知,自由心证的基石是法官对案件事实的内心确信,没有法官能保证其在任何一个案件中的内心确信都是完全正确无误的,因为法官是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我们一贯的要求是追求真相,其实,“以事实为依据”的指导思想及其所反映的对真相的过分苛求使自由心证失去了其最基本的存在前提,也从根本上损害了司法权威,因此,健全程序法上的证据规则的同时,保障法官正确适用规则基础上的自由裁量,减少各种打着追求公平与正义旗号的司法干预行为,才能为自由心证制度在中国的健康发展创造最基本的制度环境。

第五、一事不再理原则与一罪不再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