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_二、咏物言志类.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分类知识讲解(共四种类型)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分类知识讲解(共四种类型)
把握意象
①山水画题画诗中所绘之景。
②人物画题画诗中所画之人。
③花鸟画题画诗所状之物。
把握情感
①抒发作者对意象的赞美。
②对画作技艺的品判。
③对画面意境的咏叹。
④借画表心志、寄感慨。
体味技巧
①化静为动。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
②变无为有。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
④求取荐举入仕的干谒诗:李白写下了大量求取荐举入仕的干谒诗:《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走笔赠独孤驸马》
按身份分
应考士子、出身人、前资官、在朝官员
按方式分
互利法、恳请法、激将法
按风格分
同为干谒诗,朱庆馀温婉,孟浩然恳切,而李白竟能出之于豪迈
把握情感
①对自己才华的昂扬自信;
②积极入仕的急切心情;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乐景写哀情(反衬)。
链接教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讲解
(咏物言志诗)
内容
解说
特点
咏物言志诗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思路:物——情 物——理。
③对推荐者的赞美;
④潇洒旷达,傲视权贵的态度;
⑤贫贱骄人,悲愤难鸣的心情;
⑥命运多舛、出身寒微、无所依托的苦闷。
体味技巧
①比喻。登龙门、折桂喻登第,落羽比喻落第,飞鸟、良马喻己。
②对比。孤鸿燕雀相比,衬托高洁之志;凤凰与蚂蚁相比,显示双方地位悬殊。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复习——咏物言志类(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复习——咏物言志类(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复习——咏物言志类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鹭鸶杜牧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鸶罗隐①斜阳澹澹柳阴阴,风袅寒丝映水深。

不要向人夸素白,也知常有羡鱼心。

【注】罗隐:从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底进入京师开始,参加十多次进士试,全部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改名罗隐,隐居于九华山。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诗和罗诗题材相同,两首诗都是以大自然的鹭鸶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杜诗先写鹭鸶的外形特点和其捕鱼的情景,然后描绘了它们惊飞远去的画面。

C.罗诗写鹭鸶洁白的羽毛随风摆动,鹭鸶自视清高,不需要人们来夸耀其洁白。

D.这两首诗都借鹭鸶来抒发情感,但抒发的情感不同,其中罗诗具有讽刺意味。

2.这两首诗都写了鹭鸶,但运用的手法和描写的鹭鸶形象都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枯树①韩愈老树无枝叶,风霜不复侵。

腹穿人可过,皮剥蚁还寻。

寄托惟朝菌,依投绝暮禽。

犹堪持改火②,未肯但空心。

【注】①本诗是诗人晚年所作。

②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所用树木种类不同,故名。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枯树无枝无叶,只剩下树干,到了严寒季节,枯树不再惧怕风霜的侵袭。

B.枯树树干已经腐朽了,树皮很容易剥离,剥下之后,蚂蚁会来寻觅食物。

C.枯树上长满了菌类植物,到了傍晚,也没任何飞禽会选择到枯树上栖息。

D.枯树虽没有其他的用途,但可用作改火,可见空心也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4.诗人写出了枯树的哪些特点?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其二)陈子昂兰若①生春夏,芊蔚②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③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感遇(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咏物言志诗鉴赏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咏物言志诗鉴赏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咏物言志诗鉴赏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

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一、基本特点1、标题:直接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

2、形似:用形象语言描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多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3、神似:借物抒怀,表达理想、志向、情怀。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4、分类(1)描摹情态类这类诗歌诗人往往满怀喜悦之情对事物的形、神、意进行描摹,字里行间往往洋溢着诗人的喜爱。

(2)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3)咏物抒怀类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

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4)以物喻人类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

(5)托物言理类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

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

4、写作技巧(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2)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3)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比喻、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二、鉴赏方法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一)注意“三读”1、读标题咏物诗以动植物名称作为标题,如《蝉》(李商隐)、林逋《山园小梅》、《鹧鸪》(郑谷)、《金钱花》(罗隐)、《石灰吟》(于谦)、《小松》(杜荀鹤)。

从标题中我们明确了作者所描述的对象,理解作者所选取的事物的特性和寓意。

高考语文复习咏物言志诗鉴赏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咏物言志诗鉴赏课件
再现形象
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诗歌所 描绘的物象,形成清晰、具体
的视觉形象。
02
填补空白
发挥想象力,填补诗歌中未明 确描绘的部分,使诗歌形象更
加完整、丰满。
03
创造意境
在想象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 诗歌主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
人的情感表达。
感悟法
体会情感
01
通过感悟诗歌中的情感表达,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寄托

领悟意旨
02
深入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和意旨,把握诗歌的核心思想和精
神内涵。
品味语言
03
仔细品味诗歌的语言艺术,欣赏诗人运用语言的巧妙和精妙之
处。
03
高考咏物言志诗考点分析
意象与意境
01
02
意象
意境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或人造物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象征意义。在 咏物言志诗中,常见的意象有松、竹、梅、菊等,它们往往代表着坚 韧、高洁、清雅等品质。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 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 对春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 对时局的担忧和对家国的思念。
苏轼《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 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 烛照红妆。”通过对海棠花的细 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和清雅之趣。
02
咏物言志诗鉴赏方法
观察法
通过对比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诗人可以突出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态度。同时,运用烘托手法可 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如通过对环境的描绘来烘托诗人的孤独感。
炼字与音韵
诗人注重炼字,通过选择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同时,运用音韵手法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性 和节奏感,使读者在朗读时感受到诗歌的韵律之美。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12大题材归纳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12大题材归纳

诗歌12大题材送别抒怀诗、羁旅思乡诗、山水田园诗、爱情闺怨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酬和赠答诗、即景(事)抒怀诗、干谒自荐诗、题画说理诗、哲理思辨诗【诗歌的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昔盛今衰之感伤、时光昜逝之感慨、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蔑视杈贵之高洁、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愤世嫉俗之绪一、送别抒怀诗“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指出词人借梅花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人格。

[答案] 黄昏时分,梅花闲展芳姿,月色清凉,倒映在澄莹的溪水中。

描绘了一幅清雅幽静的画面。

天性高洁,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

二、羁旅思乡诗答案:首联,写除夕夜,诗人在外生活窘迫,连酒也没有;因极度思念家乡,泪水把衣襟都沾湿了。

从抒情角度来说,“思乡泪满巾”直抒胸臆。

领联,作者知道家里生活也贫困,但是与之相比,在外更加艰辛,因为贫困之外,又加上了刻骨的思念。

颈联,表现了作者人到老年,思乡之情更重了。

尾联,不写自己思念家人,而是从家人思念自己的角度来写,这是曲笔,表现出一种浓浓的亲情,更强化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山水田园诗衰翁健饭堪夸。

把癭尊①茗碗,高话桑麻。

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

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

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

【注】①癭尊,即癭樽,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

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

[答案] 写景艺术:①由远及近,由外到内。

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

②意象丰密,色彩和谐。

“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构成明净清幽之境。

③以动写静,动静结合。

如“苔径逐篱斜”。

叙事艺术:①对比衬托。

如“蓑翁”与“健饭”。

②铺陈写实。

如“高话”以下,一一叙写山家生活。

③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

如“汲水自浇瓜”。

四、爱情闺怨诗【注】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之咏物言志诗ppt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之咏物言志诗ppt
诗歌鉴赏之
咏物言志诗
咏物诗的特点
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2、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 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 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 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
答案: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 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 的乐观者形象。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 象的?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 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 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 思想感情?
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 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点。 2、说说咏物诗的形象分类
一、人,即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 公,即诗人自己。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 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 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 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 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 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古典诗歌鉴赏之咏物诗

古典诗歌鉴赏之咏物诗

古代诗歌分类鉴赏复习 咏 物 诗
概念
所谓咏物诗, 所谓咏物诗,就是那些以大自然中 的景物、器物、 的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 歌咏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 歌咏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 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类型
一、描摹情态类 二、托物言志类
言志: 言志: 通过描绘葡萄生 长状态和需要人 多加呵护培育, 多加呵护培育, 表达自己仕途困 顿,渴望有人援 引的心情。 引的心情。
杨 花 吴融 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蒙蒙。 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蒙蒙。 百花长恨风吹落,惟有杨花独爱风。 百花长恨风吹落,惟有杨花独爱风。 本诗中的杨花是怎样的一种形象? ⑴本诗中的杨花是怎样的一种形象? ⑵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本诗艺术手法运用上的特色。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 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背景: 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写
给好朋友张署的。 给好朋友张署的。诗人 于贞元十九年十二月被 贬阳山县, 贬阳山县,当时张署也 被贬。 被贬。元和五年二人遇 赦同赴江陵待命。 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 在旅途中写下此诗与朋 友共勉。 友共勉。
杂乱攀附,需要照顾。 杂乱攀附,需要照顾。
若欲满盘堆马乳, 若欲满盘堆马乳, 堆马乳 莫辞添竹引龙须。 莫辞添竹引龙须。 添竹
多加竹条, 多加竹条, 多扶持 扩大修缮
要想结出丰 硕的果实。 硕的果实。 小结: 小结:希望种葡萄 之人能对这株葡萄 多加培育, 多加培育,让它结 出丰硕果实。 出丰硕果实。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⑴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⑵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咏物言志诗鉴赏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咏物言志诗鉴赏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咏物言志诗鉴赏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

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一、基本特点1、标题:直接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

2、形似:用形象语言描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多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3、神似:借物抒怀,表达理想、志向、情怀。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4、分类(1)描摹情态类这类诗歌诗人往往满怀喜悦之情对事物的形、神、意进行描摹,字里行间往往洋溢着诗人的喜爱。

(2)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3)咏物抒怀类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

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4)以物喻人类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

(5)托物言理类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

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

4、写作技巧(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2)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3)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比喻、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二、鉴赏方法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一)注意“三读”1、读标题咏物诗以动植物名称作为标题,如《蝉》(李商隐)、林逋《山园小梅》、《鹧鸪》(郑谷)、《金钱花》(罗隐)、《石灰吟》(于谦)、《小松》(杜荀鹤)。

从标题中我们明确了作者所描述的对象,理解作者所选取的事物的特性和寓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以物比兴(比喻)。或寄寓高尚的节操, 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 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 3、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 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常用技法
• 咏物诗不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 诗人们更注重对所咏之物的神韵、品格进 行发掘,即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 从题目上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例如虞世南 的《蝉》、罗隐的《蜂》《雪》,齐己的《早梅》 等。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 题目形式,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黄巢的 《题菊花》、于谦的《石灰吟》等。也有一些咏 物诗不是以所咏之物为诗名,例如韩愈的《早春 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杜牧的《山行》等。
二、咏物言志类
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题材特征
• 咏物言志诗是指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 来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类诗歌。其所咏 之物可以是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山川日 月、风雨雷电、器物玩好,等等。诗中的 “物”或是描写的对象,或是抒情的对象。
形式标志
• 从表达上看,或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 行刻画,或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 行吟咏。总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 而写景诗常常是写多个物(或景)。
内容
• 3、托物喻理。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哲学 或社会道理。如苏轼《琴诗》道出只有主 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来的道理。
• 4、托物讽世。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 的不公平现象。如罗隐的《蜂》赞颂勤劳 无私者的同时,更讽刺那些不劳而获者。
主旨
• 1、托物言志。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与豪情 壮志。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内容
• 1、单纯咏物。仅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 求其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色彩,最多表达诗 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贺知章的《咏柳》 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 喜爱之情。
• 2、托物言志(寓意)。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 与抒情。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 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 己伤时。如李纲的《病牛》借牛任劳任怨、志在 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 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 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其常用的技法有正 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 从整体构思看,其常用的技法有比喻(比 况)、象征、拟人、对比。
• 从抒情的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课堂练习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菊
• 郑谷 •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1、这首诗写菊时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诗人借“菊”表达了什么感情?试分析。
1、这首诗写菊时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 对比的手法。把自己对菊的喜爱与王孙对 菊的鄙视对比,把秋菊的香溢池岸与高高 在上却无用的瓦松对比,突出菊之高洁。
2、诗人借“菊”表达了什么感情?试分析。
• 托物言志(或象征),借写菊的高洁气质 和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不高攀权贵、不 慕名利而植根民间的高洁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