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

合集下载

基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内容

基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内容

基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内容
基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中医基础知识: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诊断方法、常用中药和针灸等基础知识。

2. 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包括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如感冒、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3. 中药制剂与用药:包括中药的种类、性味归经、药物相互作用等,以及中药的制剂和用药方法。

4. 针灸疗法:包括常用的穴位定位和刺激方法,如经络穴位、耳穴、头部穴位等,以及针灸的常见适应症和禁忌症。

5. 推拿按摩和拔罐疗法:包括推拿按摩的手法和技巧,如手法的力度和节奏,以及拔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6. 中医养生和保健:包括中医的养生理念、养生方法和饮食调理等,如中医膳食疗法、气功养生等。

7. 中医药文化和医德医风:包括中医药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和发展趋势,以及中医医德医风的重要性和培养方法。

通过以上培训内容,基层中医能够更好地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提高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水平,为群众提供更好的中医服务。

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总结

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总结

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总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药,尤其是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更是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在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一、提高宣传力度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应该加强宣传力度,积极宣传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性,让更多的民众了解到中医药的优势和疗效。

可以进行宣传广告,举办系列讲座、培训班等活动,加强对中医药的普及教育,增强民众对中医药的信任和认可。

二、制定指导标准针对基层常见病多发病,制定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指导标准,在提供中医药服务时,确保医生能够以科学的方法综合运用中医药知识,科学诊疗,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域、民族等实际情况进行适度改进,维护中医药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三、建立评价机制加强对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的评价与监督,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设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奖励制度,对表现突出、推广合理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同时对推广不当、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批评和纠正。

四、实施政策支持政府和医疗行业需要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提供政策支持,如推出税收优惠政策,多渠道融资,减免租金等措施,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提供有力的保障。

结语: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于治疗基层常见病多发病是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的,同时,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营造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合作、共赢、共享新格局。

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中的推广工作十分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宣传力度、制定指导标准、建立评价机制、实施政策支持等多种方式来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营造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合作、共赢、共享新格局。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疗效和优势,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全套 -文档资料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全套  -文档资料

上篇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 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气虚血瘀 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伴神疲乏力
阴虚瘀阻 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伴有头晕、口干、腰膝酸软、 舌红无苔
二、单方验方
1、皂角膏 皂角60克,陈醋少许。将皂角去皮研细末,用陈醋少许,调 成膏状,治疗中风后遗症口眼歪斜,口眼向右斜者贴左面,向左
斜者贴右面,一日2次,连贴5日,勿入眼内。 2、黑豆膏 黑豆适量,将其洗净加水煮汁,煎至稠为饴膏状,用时先含
上篇
2 咳嗽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上
呼吸道感染等,临床上以咳嗽为主要表现。 中医学认为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六淫
外邪犯肺;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不论邪从外入 还是邪自内生,均影响到肺,使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5、杏仁萝卜汤
苦杏仁(打碎)6~10克,生姜3片,白萝卜100克切块,水
煎服,可加少量白糖,每日1~2次。散寒化痰止咳,治疗风寒咳嗽。
上篇
三、简易治疗技术 1、刮痧法 刮痧部位:颈部(大椎)、背部(风门、肺俞)、胸部(膻中、中 府)各1~2分钟。 2、穴位按摩法 按揉天突穴3分钟,按揉肺俞、膻中、风池穴各2分钟,敲打 后背2~3分钟。 四、中成药治疗
上篇
三、简易治疗技术 1、拔火罐法 在颈椎、胸椎附近选则大椎、大杼、肺俞拔罐,拔罐后留罐 10~15分钟起罐,或用闪罐法。适用于风寒感冒。 2、刮痧法 沿颈椎、胸椎两侧(即风池、大椎、风门、肺俞部位)及肩胛 部、中府及前胸、足三里各1~2分钟。适用于风热感冒。 四、中成药治疗
证型 风寒感冒 风热感冒
常见证型 风寒咳嗽 风热咳嗽 燥热咳嗽 痰湿阻肺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

第9页
(四)肩凝症 肩凝症是以肩部弥漫性疼痛伴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一个疾病。表现为日轻夜 重,晨起关节活动后疼痛减轻,局部可伴有广泛压痛。外旋、外展、上举、后旋 等动作受限。后期病变组织发生粘连,功效障碍逐步加重,形成“冻肩”,最终 造成肩关节功效丧失。本病早期以疼痛为主,晚期以功效障碍为主。普通认为, 肩部受凉、过分劳累、慢性劳损与本病形成相关。其诊疗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 究指导标准》中相关标准。本病相当于西医肩关节周围炎。 治法:分部近取与远取穴相结合。泻法。 取穴:肩髃、肩髎、肩前、阿是穴、条口。 随证配穴:上臂痛加臂臑、曲池;肩胛痛加曲垣、天宗。 尤其提醒: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吗,10次为1疗程。 (五)腰痛病 腰痛病是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一类病证,表现为腰部重痛、酸麻,拘急不 可俯仰,或痛连臀腿。本病发生主要与感受外邪、跌仆损伤或劳欲过分等相关。 其诊疗参考《中药新药临床 研究指导标准》中相关标准。本病相当于西医腰部 扭伤、腰椎 间盘突出症、肌筋膜炎等。 治法:取足太阳、督脉经穴为主。据证候虚实酌用补泻。 取穴:肾俞、腰夹脊、委中、阿是穴。 随证配穴:劳损者加次髎;肾虚者加命门。 尤其提醒:肾俞直刺0.5-1寸;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基本技术 艾灸疗法种类很多,惯用有隔物灸、悬灸两大类。
(一)隔物灸:是指用药品或其它材料将艾炷(用艾绒制成圆锥形小体称为艾炷, 普通锥体高1厘米左右,锥体直径0.8厘米左右,燃烧一炷即为一壮)与施灸穴位 皮肤隔开进行施灸方法。当前惯用隔物灸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4厘米,厚约0.3厘米-0.4厘米薄片, 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穴位上或患处,再将艾炷放置于姜片上点燃施灸, 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炷燃尽, 易炷再灸,直至灸完应灸壮数。

基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范例

基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范例

针法灸法操作技能
包括毫针、三棱针、皮肤 针等针具的操作方法,以 及艾炷灸、艾条灸等灸法 的操作技巧。
推拿手法介绍及实践指导
推拿基本手法
01
介绍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基本手法的操作要领
和适用范围。
复合手法及流派特色
02
讲解多种复合手法的组合应用,以及不同流派推拿的特色和优
势。
实践操作技能指导
理化鉴别
运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如荧光分析、薄层色谱等,对饮片进行定 性或定量分析。
药物配伍原则及禁忌
药物配伍原则
根据中医理论,阐述药物配伍的“君臣佐使”原 则,即主药、辅药、佐药、使药的搭配原则。
药物配伍禁忌
介绍中药配伍中需要避免的禁忌,如“十八反”、 “十九畏”等。
药物相互作用
说明不同药物在配伍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相互作用, 包括药效增强、减弱或产生毒性等。
风热感冒
症状包括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 有汗等,治疗以辛凉解表为主,常 用方剂如银翘散。
咳嗽
根据病因可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 嗽,外感咳嗽以驱邪为主,内伤咳 嗽则以调理脏腑功能为主。
消化系统疾病辨证施治
胃痛
根据病因可分为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等,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 常用方剂如香苏散合良附丸。
03
通过模拟操作、案例分析等方式,指导学员熟练掌握推拿手法
和操作技能。
常见穴位定位和功能主治
常见穴位定位
详细介绍头面部、胸腹部、腰背部、 上肢部、下肢部等部位的常用穴位 定位方法。
穴位功能主治
深入讲解各穴位的主治作用、配伍 应用和临床案例,提高学员对穴位 功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针灸推拿注意事项和禁忌
参训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提高基层医疗 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 医疗服务。同时,通过培训促进中医药在基层的普及和推广, 进一步弘扬中医药文化。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困境与对策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困境与对策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困境与对策引言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中医药在基层推广中遇到了一些困境。

本文将探讨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困境1. 缺乏专业人才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目前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普遍缺乏系统培训和专业能力提升机会。

这导致了基层推广工作的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满足患者需求。

2. 缺乏科学研究支撑中医药是经验性医学,但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成为评价一个技术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缺乏科学研究的支撑,导致了其在现代医学界的认可度不高。

3. 缺乏有效的宣传渠道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宣传渠道有限,很难将相关信息传递给更多的人群。

这导致了患者对中医药的了解和接受程度不高,影响了中医药在基层的推广效果。

4. 社会认知偏低由于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对中医药普遍存在认知偏低的问题。

很多人对中医药抱有怀疑态度,不愿意接受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这给推广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二、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对策1.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大对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供系统化、针对性强的培训课程。

建立健全职称评定制度和激励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积极性。

2. 加强科学研究支撑加大对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科学研究力度,通过临床实验和数据分析,验证中医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加强与现代医学的交流与合作,使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现代医学界获得更多认可。

3. 拓宽宣传渠道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等先进技术手段,拓宽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宣传渠道。

建立专门的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相关信息和案例,提供在线咨询服务,增加患者对中医药的了解和接受程度。

4. 提高社会认知度加强对中医药文化的普及教育工作,在学校开设中医药相关课程,并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活动来提高社会对中医药的认知度。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6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6

第一册及第一册第二分册:适用于25%尚未设立中医科的乡镇卫生院和70%不能提供中医(中西医结合)服务的村卫生室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西医人员,主要内容是15个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简易治疗方法。

第二册及第二次第二分册:适用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主要内容为临床常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包括一般针法、一般灸法、刮痧、拔罐、敷贴、推拿、熏洗、耳诊.第三册及第三册第二分册:适用于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主要内容包括从我局发布的四批中医药适宜技术中遴选的平衡针、腹针、铍针等具有创新性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相关图书:第一套(第一册18,第一册第二分册25)第二套(第一册18,第二分册25)第三套(第一册18,第二分册18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28元郑重诚诺:本店所有图书均由出版社直接配送,保证正版全新,不必担心,请大家放心购买联系订购:010-********,136********,在线服务QQ:853879171 (全国大部分地区货到付款)特别推荐:1。

中医临床路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国中医科技出版社定价:68。

00元2.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2个专业95个病种定价:98元3。

中医临床路径24个专业105个病种市场价:130元4.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4个专业105个病种市场价:150元相关—-—最新畅销图书书名出版社定价1.中国药典2010版全三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4982。

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0版全三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03。

药品GMP指南2010版(全六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2004.新药转正标准77—88册(全12册)2011 19205.中国兽药典及兽药使用指南2010版—六册中国农业出版社26806.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鉴二册人民卫生出版社8687。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显微鉴别彩****鉴4508.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薄层色谱彩****集二册900 9。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困境与对策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困境与对策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困境与对策一、背景介绍•中医药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基础。

•基层医疗机构是中医药服务的主要推广和应用场所。

二、困境分析2.1 缺乏专业人才支持•中医药需要专业人才进行指导、操作和推广。

•基层医疗机构中中医药专业人才相对不足。

2.2 技术推广难度大•中医药技术较为复杂,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

•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繁忙,难以有足够时间和精力进行技术推广。

2.3 缺乏标准化管理•基层中医药技术推广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2.4 缺乏宣传和认可•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缺乏对中医药的宣传和认可,导致推广困难。

三、对策建议3.1 加强人才培养•加大对基层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设立专业学科和培训班,提高基层中医药人才的技术水平。

3.2 推动技术推广•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与高等医学院校的合作。

•建立中医药技术推广团队,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

3.3 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制定中医药技术推广的标准和规范。

•建立中医药技术推广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3.4 加强宣传与认可•加大对中医药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中医药的认可度。

•开展中医药技术推广的宣传活动,增加推广的影响力。

四、总结•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面临诸多困境,但通过加强人才培养、推动技术推广、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和加强宣传与认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并促进中医药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五、参考文献1.张三,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0年(3): 10-15.2.李四, 基层中医药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医药学报, 2019年(2):20-25.3.王五, 基层医疗机构中中医药技术推广的路径研究, 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8年(5): 30-3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适用于暑湿感冒。 ❖ 4、金银薄荷茶 ❖ 金银花15克,菊花10克,薄荷3克,放入茶杯中,用沸水冲
泡,焖泡10-15分钟即可,代茶频饮。适用于风热感冒。
三、简易治疗技术
❖ 1、拔火罐法 在颈椎、胸椎附近选择大椎、大柕、肺俞拔 罐,拔罐后留罐10-15分钟起罐,或用闪罐法。 适用于风寒感冒。
❖ 2、刮痧法 沿颈椎、胸椎两侧(即风池、大椎、风门、 肺俞部位)及肩胛部、中府及前胸、足三里 各1-2分钟。适用于风热感冒。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风寒咳嗽 咳嗽新起,痰稀色白
风热咳嗽 咳嗽新起,痰稠色黄
燥热咳嗽 咳无痰,或痰粘稠难出
痰湿阻肺 久咳痰多色白,或兼见食少脘满, 大便时溏
二、单方验方
❖ 1、黄芩汤 黄芩30克,水煎服,每日2-4次。治疗风热咳嗽。
❖ 2、桑叶煎 嫩桑叶30-60克,水煎服,每日2-4次。治疗燥热咳嗽。
肝肾不足 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
心脾两虚 归脾丸
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 1、病室保持安静、舒适,避免噪声,室内光线以 柔和为宜,不要太强。
眩晕
❖ 常见于西医的高血压病、低血压、神经性衰弱、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疾病引起的以头晕、眼花为主 要症状的病证。
❖ 中医认为,因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或眼 黑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称为眩晕。眩晕的病位在清窍, 又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痰火上逆,风邪外犯, 扰动清窍,或由瘀血痹阻脑络,且与肝脾肾三脏关 系密切。眩晕以内伤为主,多有虚损所致,有因气 血亏虚、肾精不足、脑髓失养所致者;有因肝肾阴 虚、肝阳偏亢,风阳上扰清窍所致者,有因痰浊、 瘀血痹阻脑络所致者;亦有因外感风邪,扰动清窍 所致。
敷涌泉法。吴茱萸20克,肉桂2克,共研细末,米醋调匀, 捏成饼状,于睡前贴敷于双足心涌泉穴,次晨取下,连续35次。或取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用米醋或凡士林适量调 为膏糊状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日一环,连续10-15天。可 引热下行,适用于眩晕耳鸣,烦躁多梦,颜面潮红。
四、中成药的使用
常见证型
用药
肝阳上亢 松龄血脉康胶囊/脑立清胶囊 痰浊中阻 二陈丸
四、中成药治疗
证型
用药
风寒感冒 九味羌活丸/感冒清热颗粒
风热感冒 疏风解毒胶囊/莲花清瘟胶囊/银翘解 毒丸/银翘解毒颗粒/柴胡注射液
气虚感冒 玉屏风颗粒
暑湿感冒 藿香正气水(胶囊)/保济丸
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 1、适当休息、尽量避免过度劳累,并注意隔 离。
❖ 2、室内环境要保持空气清新,阳光充足,保 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
阳泉市中医医院 陈谦
二、单方验方
❖ 1、姜葱糖水 ❖ 生姜10-20克,将其捣烂,加适量红糖、葱白2段,水煎煮,
趁热服,服后盖被取微汗出,每日一剂。适用于风寒感冒。 ❖ 2、紫苏叶茶 ❖ 紫苏叶16克,晒干揉成粗末,沸水冲泡,加红糖适量,代茶
频饮。适用于风寒感冒初期。 ❖ 3、霍荷饮:鲜藿香叶10克,鲜荷叶15克,冰糖适量,煎水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肝阳上亢
心脾两虚
主要症状
眩晕欲仆、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 头痛加剧,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口苦
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倦怠无力,气短懒言,面 色无华,唇甲色淡,心悸少寐
痰浊中阻 视物旋转,头重如裹,胸闷恶心,食少多寐
肝肾不足
头晕目眩,耳鸣,久发不已,偏于阴虚者腰膝酸软、 健忘失眠、咽干口燥;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肢 冷
❖ 5、杏仁萝卜汤 苦杏仁(打碎)6-10克,生姜3片,白萝卜100克切块,水煎服,可加少 量白糖,每日1-2次。散寒化痰止咳,治疗风寒咳嗽。
三、简易治疗技术
❖ 1、刮痧法 刮痧部位:颈部(大椎)、背部(风门、 肺俞)、胸部(膻中、中府)各1-2分钟。
❖ 2、穴位按摩法 按揉天突穴3分钟,按揉肺俞、膻中、风池 穴各2分钟,敲打后背2-3分钟
❖ 3、感冒病人饮食宜清淡,多饮水,多食蔬菜 瓜果,日常主食应以蒸、煮为主,质地宜稀 软,食勿过饱。切忌荤腥油腻煎炸之品,更 忌食生冷不洁的食物。
咳嗽
❖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 扩张、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临床上以咳 嗽为主要表现。
❖ 中医学认为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 感咳嗽为六淫外邪犯肺;内伤咳嗽为脏腑功 能失调,内邪干肺。不论邪从外入还是邪自 内生,均影响到肺,使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发为咳嗽。咳嗽 通宣理肺丸(颗粒、胶囊、片)
风热咳嗽 羚羊清肺丸
燥热咳嗽 蜜炼川贝枇杷膏/养阴清肺丸
痰湿阻肺 二陈丸
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 1、戒烟酒,避免接触烟雾及刺激性气体、异 味等。
❖ 2、饮食不宜甘肥、辛辣、煎炸及过甜、咸等 食物。
❖ 3、室内环境通风换气,保持一定温度及湿度。 ❖ 4、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
三、简易治疗技术
❖ 1、刮痧法
头部(百会、太阳、风驰)、背部(肝俞、肾俞)、前臂内侧 (内关)、下肢外侧(足三里)各1-2分钟。
❖ 2、外敷法
填脐疗法。黄芪、五味子各10克、研为细末,加清水适量调 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 药一次,连续3-5天。可健脾益气,适用于气血亏虚所致的 眩晕。
二、单方验方
❖ 1、钩藤汤 钩藤30克,水煎,早晚分服,30日为一疗程。可清热平肝, 熄风定眩。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本品不宜久煎。
❖ 2、黄芪饮 黄芪10-15克,加水500毫升,浸泡40分钟后煮沸,频频代 茶饮,每日一剂。可益气升阳,治疗因气虚引起的头晕眼花, 无力。
❖ 3、饮食疗法 车前粳米粥:车前子15克(布包)煎水去渣,入粳米60克 煮粥,玉米粉适量用冷水溶和,调入粥内煮熟吃,每日一剂, 常吃。适用于高血压痰湿壅盛之眩晕。
❖ 3、百合款冬花饮 百合30-60克,款冬花10-15克,冰糖适量。水煎,饮水食百合,宜晚饭 后睡前食用。治疗燥热咳嗽。
❖ 4、川贝母蒸梨 雪梨或鸭梨一个,川贝母6克,冰糖20克。将梨于柄部切开,挖空去核, 将川贝粉装入雪梨内,用牙签将柄部复原固定。放大碗中加入冰糖,加 少量水,隔水蒸半小时左右。将蒸透的梨和其中的川贝母一起食用。治 疗久咳不愈,咳嗽有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