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县休闲农业规划

合集下载

农业休闲旅游项目规划方案

农业休闲旅游项目规划方案

农业休闲旅游项目规划方案第1章项目概述 (3)1.1 项目背景 (3)1.2 项目目标 (4)1.3 项目范围 (4)第2章市场分析与预测 (4)2.1 市场现状分析 (4)2.2 市场需求预测 (5)2.3 市场竞争分析 (5)第3章项目资源条件分析 (5)3.1 自然资源 (5)3.1.1 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 (5)3.1.2 土地资源 (6)3.1.3 植物资源 (6)3.1.4 动物资源 (6)3.2 人力资源 (6)3.2.1 管理团队 (6)3.2.2 技术人才 (6)3.2.3 劳动力资源 (6)3.3 社会经济资源 (6)3.3.1 交通条件 (6)3.3.2 市场需求 (6)3.3.3 投融资环境 (7)3.3.4 合作关系 (7)第四章项目定位与规划理念 (7)4.1 项目定位 (7)4.2 规划理念 (7)4.3 发展战略 (7)第5章项目功能区规划 (8)5.1 农业观光区 (8)5.1.1 农业景观带:种植特色农作物,设置观景台,供游客欣赏田园风光。

(8)5.1.2 农业科普教育基地:设立展馆,展示农业发展历程、农业科技成果等,增强游客对农业的认知。

(8)5.1.3 农业体验园:划分不同区域,让游客亲身参与农事活动,如采摘、种植、喂养等。

(8)5.1.4 生态农业示范园:展示绿色、有机农业的生产过程,推广环保、可持续的农业理念。

(8)5.2 休闲体验区 (8)5.2.1 亲子乐园:设置儿童游乐设施,开展亲子互动游戏,增进亲子关系。

(8)5.2.2 拓展训练基地:开展户外拓展活动,提高游客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意志力。

(8)5.2.3 休闲垂钓区:设立垂钓池,供游客享受垂钓乐趣,放松身心。

(8)5.2.4 特色餐饮区:提供特色农家菜、地方小吃等,满足游客的味蕾需求。

(8)5.3.1 生态度假村:建设与环境相协调的度假村,提供住宿、餐饮、休闲等服务。

(9)5.3.2 温泉养生区:开发温泉资源,设置不同功能的温泉池,提供养生保健服务。

做大做强五大灌区以促进互助县农业可持续发展

做大做强五大灌区以促进互助县农业可持续发展

做大做强五大灌区以促进互助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摘要针对互助县灌区现状,提出了利用大通河及结合湟水北干渠建设,做大做强互助县南门峡及沙塘川灌区、哈拉直沟灌区、红崖子沟灌区、高寨和平渠灌区、北山灌区五大灌区建设目标,以期为互助县农业生产发展增强后劲。

关键词五大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青海互助互助县位于黄河上游青海省东北角海东地区西部,夹持在湟水干流与大通河干流间黄土丘陵区,属半干旱区农业县,种植业相对集中。

这里山高沟深、地形分割、生态脆弱,干旱缺水,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县境南部地区缺水和水土流失问题。

为此,互助县对境内湟水流域几条支流的有限水资源进行了开发利用,依此兴建了南门峡等中小型水库37座,坡改梯3万公顷,电灌站87座,机井48座,水轮泵站3座,超过666.67hm2灌区10条,民营渠道71条(不包括水库引水渠),干旱山区集雨利用水窖33 631眼,各工程控制灌溉面积共1.42万公顷。

初步形成了湟水支流谷地的五峰镇马圈沟灌区,高寨和平渠灌区,沙塘川河东、西两岸灌区,哈拉直沟河东、西两岸灌区,红崖子沟河东、西两岸灌区,北山加定镇、巴扎乡大通河两岸灌区。

截至目前仅对上述灌区内部分干支渠进行了衬砌改造,仍有一部分土渠尚在运行。

从整个流域看,灌区仅开发利用了一部分河谷阶地,大部分浅山地和脑山地仍处在靠天吃饭的局面。

马圈沟流域内乡政府附近的前头沟水库以上、沙塘川流域内县城威远镇以上、哈拉直沟流域松德桥以上、红崖子沟流域巴洪桥以上的滩地和浅山地极具开发潜力,可扩大灌溉面积,以增强互助县农业发展的后劲。

1 做大做强五大灌区的必要性分析1.1 气温变化的需求气候变暖在青海省的湟水流域同样反映明显,根据西宁市50多年来的气温观测记录,年平均气温呈波动增长趋势(见图1),50年来上升了约0.6℃左右,升温速率为1.2 ℃/100年。

位于海拔较高的互助县威远镇(海拔2 480m),自1974年以来,气温也呈升温态势,其升温速率要比西宁大,按30年的观测数据,其增温变速要比西宁大1倍,达到2.4 ℃/100年。

对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互助)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的思考

对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互助)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的思考

对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互助)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的思考摘要通过对长春农博园建设实践的调查以及互助县今后发展趋势的分析,对进一步加强互助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与管理提出思考,以推动互助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关键词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生态旅游农业;青海互助1 长春农博园建设实践的调查1.1 场馆设施建设较完善,园区规模更加宏大长春农博园于2008年建成投入使用,位于长春市净月经济开发区,与净月潭国家名胜风景区毗邻相望,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良好,交通十分便利。

园区占地面积106.0 hm2,分展馆区和展场区两部分,其中展馆区27.0 hm2,又分为展馆、农业机械展示区、农村消防安全宣传及消防器材展示区三大板块。

展场区79.0 hm2,包括13.4 hm2现代种植业展示区、6.0 hm2高新设施农业展示区、3.0 hm2休闲果树展示区、1.5 hm2君子兰种植展示区、4.2 hm2精品畜牧业展示区、2.0 hm2农村新型能源展示区、4.4 hm2美食文化展示区及12.0 hm2大型停车场。

宽敞的道路、错落有致的园林式绿化、成片的绿地环抱着各个小区,把整个展场区连接成一个现代农业大观园。

1.2 现代种植业区布局合理,示范性、观赏性更强展区在原有格局上进行调整创新,依据天然地形地貌,安排融合农业生态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农业科技的农业生态艺术景观,增强了展场区的现代农业观光休闲功能。

该展区分为现代化温室区和种植区两部分。

现代化温室区主要包括5 000 m2君子兰展销厅、3 000 m2葡萄展示园、2 000 m2樱桃展示园和5 000 m2观光农业展示园。

整个温室区展示、示范国内外新、奇、特蔬菜、瓜果及君子兰、葡萄、樱桃等,具有良好的科技示范、产业示范和旅游观光价值。

种植区主要以引进适宜当地的新品种为突破口,设有金皮角瓜、赤茄、黑花生、紫薯、灵芝、玉米、大豆、水稻、经济作物等15个小区,共种植优良品种3 500多个。

关于互助县特色优势农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互助县特色优势农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互助县特色优势农业发展的思考摘要阐述了青海省互助县特色优势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目标,并提出了互助县进一步发展特色优势农业的对策。

关键词特色优势农业;现状;发展目标;对策;青海互助1互助县特色优势农业发展现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地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为中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自然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青海省互助县已基本形成了4大特色种植产业带,即川水地区蚕豆、特色蔬菜、设施农业;浅山地区马铃薯和饲草作物;半浅半脑和脑山地区马铃薯制繁种、油菜、食用菌;北山地区油菜制种4大特色产业带。

形成了以马铃薯、油菜为主导,以豆类、蔬菜为辅,以食用菌为补充的种植业结构。

2互助县特色优势农业发展目标2.1特色优势农作物结构调整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继续发展马铃薯、油菜、豆类、特色蔬菜等优势无公害农作物的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使互助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5.93万公顷,马铃薯、油菜、豆类、特色蔬菜的播种面积在“十一五”期间稳定在1.67万公顷、2.40万公顷、0.53万公顷、0.13万公顷,分别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8.00%、40.50%、9.00%和2.25%。

2.2大力发展特色制种业立足互助县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加大特色制种工作的力度,使互助县特色制种面积达到1.33万公顷左右。

其中,以互助红为主的小麦种子繁殖0.17万公顷,马铃薯制(繁)种0.67万公顷(其中下寨65脱毒马铃薯0.33万公顷)、油菜种子繁殖0.33万公顷(其中以北山地区为主的杂交油菜制种0.10万公顷,常规种子繁殖0.23万公顷)、豆类种子繁殖0.10万公顷(其中蚕豆0.08万公顷),燕麦种子繁殖533.33hm2,蔬菜及其他繁种133.33hm2,以充分保证互助县及其周边地区作物用种的需要;同时,积极引进和培育适于互助县种植的各类农作物优质新品种,通过试验示范,扩大种植面积,逐步将互助县发展成为特色制(繁)种大县。

互助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互助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业园 、 青稞 酒工 业游 、 吧一 条街 、 酒 高原 现代 农业 示 范园等 。
进农 民增 收 的又一新 型产业 。 目前 , 全县有现 代农 业示 范 园 、 农 业观 光采 摘 园 、 大 规 模 的风 情 园 、 山国 家森 林 公 园 、 较 北
宗教寺 院 等在 全 省范 围 内有一 定知 名度 的休闲 农业 与 乡村
势 , 村 民 自 我发 展 的 同时 , 成 了 西 部 民俗 文 化 村 、 顿 在 建 纳
随着 全县 休 闲农业 与 乡村 旅游 的不断发 展 , 县委 、 县政
府把 发 展 休 闲农 业 与 乡村 旅 游 有机 结 合 , 持 “ 旅 结 合 、 坚 农 以农 促 旅 、 旅强 农 ” 以 的方 针 , 其成 为发 展 县域 经 济 和促 使
点 推出 奇花 异草 欣 赏 、 菜瓜 果采 摘 品尝 , 蔬 展现 现 代农 业 优
度 , 而提高了技能水平 。 是结合“ 露计划”“ 从 二 雨 、 阳光 工 程 ” 技 能培 训 项 目 , 等 兴办 农 民技 术 培 训班 , 一 步 完 善农 进 民技 术培 训体 系 , 展休 闲农 业培 训 , 快科 技成 果 转化 步 开 加
范 园 为 重点 , 立 农 业体 验 区 , 示 农 业 高科 技技 术 手 段 , 建 展 满 足 游 客 开 阔眼 界 , 参观 学 习的 需求 ; 游客 参 与 劳 动 , 让 体 验种植 、 采摘 等劳 动 的 乐趣 , 为集 学 习 、 成 参观 、 事体 验 、 农 娱乐、 宿 、 住 度假 活 动 为 一体 的中 心场 所 。 是依 托 已 形成 二 的“ 一村 一 品 ” 农业 产 业 格 局 . 设 温室 茶 园 、 开 农舍 旅 店 , 重

互助县发展农业生产的新思路

互助县发展农业生产的新思路

互助县发展农业生产的新思路摘要近年来,互助县农业有了持续的发展,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还有差距。

阐述改进农业生产的增长方式和模式、增加农业生产后劲、使互助县农业稳定持续增长的思路。

关键词农业生产;现代农业;新思路;青海互助由于县委、县政府对农业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互助县农业有了持续的发展,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有待进一步创新农业发展思路,改进农业生产的增长方式和模式,增加农业生产后劲,以使互助县农业稳定持续发展,从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现就互助县的农业生产提出几点拙见,以供商榷。

1种植业结构调整布局合理化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使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质量档次、应市水平有明显的提高,重点抓好优质油菜、马铃薯、蚕豆、食用菌等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生产,浅山地区突出马铃薯和饲草作物种植;半浅半脑、脑山地区突出油菜、马铃薯制(繁)种和食用菌生产;北山地区以杂交油菜制种为主,形成繁种基地并扩大范围;川水地区大力发展蚕豆种植和制种基地、特色蔬菜、设施农业的发展。

逐步形成川水有豆香、脑山有花香的农业生产格局,互助县总播种面积为5.93万公顷,其中马铃薯播种面积为1.87万公顷,应着力抓好马铃薯的繁种基地,因为互助县马铃薯主要种植在浅山地区,浅山生产的马铃薯商品性能好,但以此做种将会影响产量,而半浅半脑地区生产的马铃薯种性好,调入浅山地区能提高产量。

据测产,增产幅度都在15%以上,采取浅山地区种植,半浅半脑地区供种,既可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又可减少每年从外地调种的费用。

并以此逐步形成浅山马铃薯走市场、半浅半脑马铃薯种地推生产的良性种植模式。

2抓好特色制种工作立足互助县冷凉气候特色和得天独厚的隔离条件,把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制种和优良新品种推广作为一项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

一是做特做强制种业,在继续加大名、特、优、新品种引育推广的同时,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制种业,逐步形成杂交油菜、马铃薯制(繁)种供应基地,形成拳头产品,使互助县成为青海省的油菜和马铃薯供种基地。

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互助县威北-扎碾公路沿线民宿农家乐改造提升项目方案的批复

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互助县威北-扎碾公路沿线民宿农家乐改造提升项目方案的批复

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互助县威北-扎碾公路沿线民宿农家乐改造提升项目方案的批复你局《关于互助县威北-扎碾公路沿线民宿农家乐改造提升项目方案的请示》(互文旅〔2020〕63号)悉。

经县人民政府研究,现批复如下:一、项目名称互助县威北-扎碾公路沿线民宿农家乐改造提升项目二、项目主管单位互助县文体旅游局三、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从风格风貌、餐饮接待区、厨房、厕所、庭院、民宿和技能培训等方面,改造提升威北-扎碾公路沿线乡镇民宿农家乐60户。

(威远镇、东和乡、巴扎乡、加定镇)四、项目投资估算及补助标准和方式(一)投资估算。

项目计划总投资500万元,每户扶持5-10万元,按照自筹资金和财政资金1:2的比例投入,自筹资金不得低于10万元。

(二)补助标准。

参照《青海省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DB63/T640-2007)标准,各旅游接待户自行申报和改造修建。

改造提升完成后,由县文体旅游局牵头,会同相关乡镇进行验收,并按照实际工程量和建设内容进行补助。

(三)补助方式。

凭项目实施户身份证,通过银行卡发放改造提升引导补助资金。

五、项目实施时间2020年5月-2020年12月,具体时间安排如下:(一)审定阶段(2020年5月):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并组织审定。

(二)申报阶段(2020年6月):根据方案要求,由各相关乡镇人民政府筛选上报拟改造民宿农家乐名单,上报县文体旅游局进行审核确定。

(三)实施阶段(2020年6月-2020年10月):参照《青海省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DB63/T640-2007)标准,县文体旅游局、市场监管局和相关乡镇人民政府要根据项目实施户实际情况,按照一户一品原则,指导和督促项目实施户进行改造提升。

(四)验收阶段(2020年10月-2020年12月):县文体旅游局、扶贫局、发改局、财政局和相关乡镇人民政府,对实施改造提升的民宿农家乐进行验收。

验收通过后,按照实际工程量和建设内容进行相应补助。

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摘要介绍了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状,并从加大科研示范力度、提供科研保障、提高应用水平、拓宽科研领域、提高务农人员素质、提高农产品档次、提升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水平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Abstrac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Zone of Huzhu County was introduced.The countermeasures of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zhu County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Zone were put forward from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monstration,providing scientific guarantee,improving application level,broadening research field,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farmer,improving agricultural class,enhancing the level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base construction,etc.Key words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zone;current situ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Huzhu Qinghai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位于青海省海东地区互助土族自治县,园区始建于2009年1月,同年11月被省农牧厅和省科技厅联合命名为省级农业示范园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助县名族风情休闲农业园区第一节基地范围与简介互助土族故土园旅游区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结合部,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另外,这里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土族,这个古老的民族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2001年,互助土族故土园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旅游区。

互助土族故土园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境内交通便利,距西宁飞机场50公里,青藏铁路、兰西高速公路穿越高寨镇而过,平大公路、威北公路、宁互公路连接境内主要景点。

距青海省会西宁市31公里,是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民俗、宗教朝觐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

第二节互助县名族风情休闲农业园区资源盘点一、农业资源调查方式与成果记录首先以农业分类表为基础,以下列各种方式进行农业资源调查:(1)调查方式①现场观察记录设计者亲至互助县名族风情园现场勘查记录,包括农作物种类、分布、农具使用情况、传统农宅建设、地理、水文以及景观点绘制记录等。

②文献资料搜集互助县名族风情园的物质文化为最重要之数据来源,查看青海及互助县年鉴及近年来的相关农业政策等,图书馆看书搜集资料。

③网上资料搜集通过上网搜资料以了解一些当地风俗习惯等相关情况(2)农业资源基础项目调查成果A、农业生活资源农作物:粮食作物:小麦、青稞、蚕豆、豌豆等经济作物:以油菜籽为主畜产品主要有牛羊肉、羊毛、羊绒、牛毛绒、驼毛绒、牛奶等园艺作物:苹果、梨、沙枣、草莓等绿肥作物:油菜花药用作物:冬虫夏草、藏红花等农耕活动:旱地耕种:整地、播种、管理、采收果园耕种:修剪、疏果、松土农具:耕作工具:锄头、犁等储存工具:仓库装盛工具:提篮、麻袋、箩筐、簸箕、木桶、铁皮桶防雨防晒工具:薄膜家禽家畜:牛、羊、鸡、猪、马、驴等B、农民生活资源农民本身特质:当地语言:互助县当地语言、土语宗教信仰:喇嘛教、佛教、伊斯兰教、农民特色:热情好客、能歌善舞、对人随和,性格爽朗、民风淳朴历史:古为羌地,从西汉至清代,历属临羌、西都、鄯城、西宁等县,民国十九年(1930年)从西宁县析置互助县。

1949年仍设互助县属省直辖。

1953年改设互助土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互助土族自治县,1960年划归西宁市,1962年复归省直辖,1978年划归海东地区。

农民生活资源:饮食:馓子、馍、油烙饼、凉面等衣物:土族名族服装建筑物:清代秀才居住屋开放空间:交通方式:牛车、三蹦车、动力车等庆典活动:六月六二月二九月九工艺:土族刺绣盘绣表演艺术:土族波波会土族纳顿会七里寺花儿会小吃:米面窝窝麦思如沓乎目海流麻哈方子青稞酒等C、农村生态资源农村气象:气候与农业关系:依其特有的历法分春、夏、秋、冬四季从事农事气象预测方法:观察天气变化、观看电视天气预报,气象:四季分明、冬暖夏凉农村地理:青藏高原地形与农业的关系:高原适合种青稞土壤与农业的关系:土地肥沃,一年只能种一茬耐寒作物水文与农业的关系:水资源丰富、水利条件优越农村生物:当地植物:杨树等当地动物:牦牛、鸡、麻雀、牛、羊当地昆虫:蝴蝶、蜻蜓农村景观:全景景观:高原景观特色景观:油菜花田、小麦田、青稞田次级景观:田园小景焦点景观:土族民房二、农业生产方面调查成果(1)农作物与农耕活动基地内农作物之分布状况分项依四季分别记录之,以作为多样化游憩机会的基础。

(2)农具先将具有特色的农具以图片形式记录下来,以作为多样化发展之基础。

农具资源记录照片:3)家禽家畜:牦牛、马、骡子三、农民生活方面调查结果1、农民本身特质(1)个性:青海人生性淳朴,生活态度随和自然,耕种养殖活动积极、善于经营,生活轻松快乐,村民之间彼此友爱,同甘共苦。

土族人民个个能歌善舞。

(2)聊天聚会场所:村民在农闲时间或工作结束时,都会聚到一起聚会、聊天。

常常看到村名相互闲聊、话家常等。

场院等地方是村民平时重要的聚集场所。

(3)传说与历史:(4)语言:青海话、土语(5)宗教信仰:喇嘛教、佛教。

2、日常生活特色(1)饮食:互助县属于西北方,饮食以面为主烫水烙饼民和三川土族的饮食习惯。

平时招待一般客人以烤制的馍、油烙饼、凉面最为普遍。

对尊贵客人先以烫水烙饼、肉饭等相待。

烫水烙饼俗称“蛇落皮”,做法是用开水烫面,拼成薄片,撒上香豆粉和青油,圈起后又摊平。

将锅烧热浇上青油烙成。

其次上肉饭。

将肉切成块,与其它蔬菜一齐烩炒后加水烧开,把擀薄的面切成方块或长条用手掐到锅里。

没有肉时把鸡蛋打在锅里替代肉。

(2)衣物:汉族一般穿的衣服和别人一样、土族穿自己的服装(3)建筑物:土楼小二层(4)交通方式:牛车、驴车、公交车、三蹦车、私家车等3、农村文化与庆典活动:(1)工艺:盘绣、刺绣A、刺绣:青海民间刺绣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多以服饰和棉、毛、化纤等日用品为绣物,服饰方面有辫简、腰带、鞋袜、领口、头箍、围肚等;生活用品方面有枕顶、烟袋、钱包、针扎、荷包、刀鞘等;这些刺绣用品,大多是作为礼物和信物馈赠亲友和情人的。

B、剪纸:用纸剪成各种漂亮的图案,贴在墙上或玻璃上,增加家庭的艺术气氛。

(2)表演艺术:轮子秋土族轮子秋的起源,有一则美丽神奇的传说。

相传土族先民为了寻求生活的出路,先后用青龙和野牛犁地,都失败了。

最后用黄牛耕地,"犁了南滩犁北滩,洒下金子般的青稞种子"。

秋天,制作木车,运送收割的庄稼。

当最后一车麦捆运上场时,车子翻了,只见两个净肚娃娃在朝天的那扇车轮上飞舞,口唱丰收《杨格喽》。

(3)小吃:酿皮、粉皮、狗浇尿、甜醅等A、酿皮是青海地方风味较浓的传统小吃。

在西宁和农业区各城镇出售酿皮的摊贩到处可见。

酿皮是在麦面中掺和一定数量的蓬灰和敷料,用温水调成硬面团,再几经揉搓,等面团精细光滑后,再放入凉水中连续搓洗,洗出淀粉,面团成为蜂窝状物时,放进蒸笼蒸熟,这叫“面筋”,再将沉淀了淀粉糊舀在蒸盘中蒸熟,将其切成长条,配上面筋,浇上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佐料,就是上好的酿皮了·吃起来辛辣、凉爽、口感柔韧细腻,回味悠长。

B、甜醅西北地区的特色小吃之一,用燕麦或青稞制作。

在是青海高原古城西宁和农业区各城镇,都能看到独特的民间小吃“甜醅”。

甜醅是用青藏高原耐寒早熟的粮食之一青稞加工而成的一种风味小吃。

群众中有句顺口溜:“甜醅甜,老人娃娃口水咽,一碗两碗能开胃,三碗四碗顶顿饭”。

C 青海老酸奶:青海老酸奶由青海小西牛生物乳业有限公司在08年5月推出的一款产品,上市后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从质量上、口感上、吃酸奶的感觉上,都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到目前为止,青海老酸奶已经行销到祖国的各个角落,青海老酸奶这个产品为青海民族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青海,地地道道的青海人都会自制酸奶,传统的青海老酸奶的发酵是在瓷碗中的,借着炕上的高温形成固态酸奶,酸奶的上层会浮着一层奶皮,喝的时候可以放一些糖来调味。

传统的自制青海老酸奶不含任何添加剂、防腐剂,是真正的健康食品、绿色食品。

四、农村生态方面调查结果1、农村气象:(1)气候与农业关系:青海人依其特有的历法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十二个节气,并据以从事农耕活动。

(2)气象预测方法:青海人依据长久以来的生活经验和通过观察天气变化情况进行气象预测,也通过观看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来预测气象。

(3)特殊的天、气象:青海地区四季分明,春、夏、秋、冬气候分布明显,全年湿润多雨,雨季集中在夏秋季节2、农村地理:(1)地形与农业的关系:高原(2)土壤与农业的关系:肥沃,适合耐寒作物(3)水文与农业的关系:水资源丰富、水利条件优越、灌溉、饮用3、农村生物:(1)当地植物:杨树(2)当地动物:鸡、麻雀、牛、羊(3)当地昆虫:蝴蝶、蜻蜓、4、农村景观:(1)全景景观:田园景观(2)特色景观:(3)次级景观:(4)焦点景观:麦田、油菜花田第三节、资源发展、活动导入与游程安排本节将根据上节所整理记录之各项农业资源,为园区农业资源定位,并根据拟定多样化游憩机会发展其项目一、园区农业资源发展定位名族特色旅游休闲农业园区二、互助县名族风情休闲农业园区机会发展基于“特色名族文化”之定位,并根据上一节所盘点之资源项目,下一步骤便应针对各项能突出土族特色的资源项目,发展多样化的游憩机会。

对各项能突出青海土族特色的资源项目,发展多样化的游憩机会。

三、活动导入与游程规划根据多样化游憩机会发展的成果,针对活动导入的需求,分为人力资源、活动主题、地点设计及特色材料等整理出可用的资源,最后再依时序规划四季游程。

1、人力资源导入可作为一个当地生态的解说者、当地传统农具使用的示范者、传统文化的传唱者,也可以是个聊古说今的好朋友,休闲农园的人力资源主要有:(1)休闲园区内的工作人员:如管理者、表演者等(2)当地有经验的研究人员: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资深人士(3)园区周围村庄的老人:许多传统文化需由对老人的访谈中获得并记录之,如:传统歌谣的唱法、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农耕的方法等。

以上人力可能扮演的角色发展如下表所示:以多样化游憩活动发展的成果,规划出基础资源与四季特殊资源发展的各项活动,分析如下:(1)全年可用之农业资源体验发展以四季皆可容易获得、或容易看见的资源,为本区最基础的体验项目,如随时可见四季不同景观、名族风情体验,让游客不论在何时来到本区,皆可体验到这些资源。

林景观、果形果色、花色等听农事操作之敲击声、做农事时的田间小调听农民本地的花儿和少年鸟鸣、流水、风吹树叶声、大自然其他的声音嗅花香、果香、肥料味、农药味野菜的味道味品尝园区内瓜果梨桃,蔬菜等乡村特色食物、小吃品尝品尝野菜触采果、操作农具的触感工艺品与大自然泥土及水接触的感觉纪念品土族刺绣、盘绣工艺品、土族房屋模型野菜春节正是万物复苏的时节,生态资源较丰富有趣,深入发展体验以作为春季游程发展体验的特色基础。

活动导入食各种春季时令蔬菜过年的特色食品住园区旁农村旅馆行步行、巡田育带领游客去播种、体验自然,认识花草树木,亲近自然乐和园区内的人体验去放牛放羊、玩轮子秋、爬树、春游、野餐视观赏桃花、各种花卉、小麦田、油菜田等作物景观听听鸟鸣,风吹树叶声,其他自然的美妙声音,农耕时农具碰撞的声音嗅花香,农耕时田地的泥土味,酿酒香味农家饭的味道触使用农具进行农耕体验,纪念品农村手工艺品等青海冬暖夏凉、历来被称为避暑胜地。

夏季很多果实开花,蔬菜成熟,可以供游人采摘体验。

夏季还有环青海湖自行车赛等各种活动也陆续的展开,深入发展体验以作为夏季游程发展的特色基础。

活动导入体验项目依据园区资源,结合特色资源开展各种活动食夏天是各种蔬菜收获的季节,园区种植蔬菜是游人主要的食物住农家旅馆行牛车驴车拖拉机育蔬菜收获的时间和方法解说,各种农村手工艺品解说乐农耕蔬菜采摘,花卉修剪和观赏,爬树,组织野餐,垂钓,欣赏景观拍照,游人蔬菜烹饪比赛、青海话比赛大会视小麦田、向日葵田、树林景观、果形果色、花色等听鸟鸣,水声,风吹树叶声、青海话嗅花香,菜香、农家肥自然的香味各种作物的香味农家做饭时的炊烟触体验采摘蔬菜并亲自烹煮纪念品土族手工工艺品土族服装(4)秋季特殊的农业资源体验发展在秋天时正是丰收的季节,各种水果、蔬菜也都成熟,也是园内各种食物成熟的季节,可以让游人采摘体验,观赏,并利用这些食物进行采摘比赛和厨艺大赛,增加生活情趣,参加土族的庆丰收的节日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