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性文章教学策略例谈终审稿)
说明性文章教学策略例谈

说明性文章教学策略例谈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说明性文章教学策略例谈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说明文作为一种最常见、最实用的文体在社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在大部分的语文教材中,说明文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可以说,说明文教学是不可忽视的,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在说明性文章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指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学习说明事物。
关键词:文体说明性文章要点说明方法准确性和严密性表达《课标》关于阅读的教学目标中有这样一句话: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课标》之所以称“说明性文章”,而非“说明文”,是因为在小学教材中,严格意义上的说明文并不多,更多的是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带有说明性的童话、童诗、小品和记叙文等。
不过今天的《恐龙》一文,基本称得上是“说明文”。
说明性文章分两大类:一是说明事物类,二是说明事理类。
《恐龙》《变色龙》《航天飞机》《金蝉脱壳》《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埃及的金字塔》等属于说明事物类的说明性文章,《读书莫放“拦路虎”》《山谷中的谜底》《滴水穿石的启示》《学会合作》等属于说明事理类的说明性文章。
对于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应当如何实施在为我校青年教师磨课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我们应根据说明性文章的文体特点,教给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的阅读策略,在教学中,不应只关注那些共性的阅读规律,还应将视点集中到说明性文章本身的突出特点上。
下面以青年教师执教的《恐龙》一课为例,谈谈我们的认识和做法。
一、提炼文字知要点对一个事物,一篇文章是不可能将它所有的特点说明得面面俱到的,作者总是抓住几个要点来加以说明。
抓住说明要点是理解说明性文章的重要抓手。
“抓要点”的方式,根据文本的内容,主要有两种:直白式、提炼式。
1.直白式有些文章所描述的事物特点,所讲述的方法哲理,在文中用鲜明生动的语言直接表述。
说明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阅读策略——《鲸》教学例谈

辑关系来构思组篇, 揭示事物间联系, 说明事物 的特征 、 对象特点更鲜 明 。 《 鲸》 的第一段就具有“ 语文核 心价
功用 、 成因 、 结构等, 结构严 密, 逻辑性强。说 明文是对 值” 的构段秘妙。 学生进行梳理概括能力训练 的宝贵资源。凶此 , 在教
《 鲸》 的第一段文字浅显 , 学生一读就 明白鲸是很 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却是很多人不易发现的秘密 。这
言实词 、 虚词可联系学过 的课文 中类似 的语境的词义 著 , 教 育科学出版社 1 9 8 4 年。 “ 7 1教 学方法问题” 。
考题 , 这就使初中学生兴趣倍增 。如 2 0 1 1 年高考全 国
作 文教 学研 究
遵路识斯真 。 ” 遵循作者思路的阅读 是有 效的阅读方
法。
一
、
关注 文本 结构 的秘 妙 探 究 作者 布局 谋篇 的策
人在省小语高端班培训中执教 的《 鲸》 为例来谈一谈 。 《 鲸》 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组 的第一
说明文教学策略 (2)

感受科学的严谨,揣摩表达的精妙-------------------说明文教学四环节第一环节:洞悉课型,感知文体学习目标:解读课文题目,了解课文梗概,初步感知课文脉络。
操作要领:引导学生充分读书,明确说明对象,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注意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就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说明文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方面。
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把说明类的教材文本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内容,乐于探究,品味语言,习得方法。
第二环节:交流资料,整体感知学习目标:巩固字词,科普资料共享,感知课文内容。
操作要领: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相关科普资料,结合科普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组织学生交流初读感悟课文的收获、产生疑问,教师检查、纠错、引导,适当归纳小结。
说明文教学基本程序实施要求这一环节要让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科普知识充分交流,毕竟科普文章的术语较多,因此在这一环节要让生了解科普术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因此此环节是在学生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从操作策略看,本环节以学生的合作交流为主,交流的任务有两个:一是资料共享;二是初读课文的收获。
老师要组织、引导好学生的合作交流,并通过检查、纠错、引导等方式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准备。
首先是组织学生交流科普资料。
了解相关科普知识与本文的关系,文中出现了哪科普术语,应当怎样理解等等。
其次,组织学生交流读文的收获——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读书的收获和读后的疑问等。
在组织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谈谈:“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学生可以根据读后收获自由发表意见,在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认识。
简约而不简单——就《恐龙》谈说明性文章教学

● ●
就 谈说明 章 的教 学 ,既包 含 阅读 教 学的所 的语 言 ,可感 的人 把 课 堂主动 权还 给学 生 。学生交 流哪 一种 ,老师 就稍 作提 物 ;中年段 开始 渗透 说 明性文 章 。这 类文 示 ,插 入 “ 说 明方 法 ”的 学 习 ,结 合 恐龙 具 体 特 征 的词
人
定课堂教学的方向。 教学目 标要依据教材 找准 图文的结合点 ,恰 到好 处地利用插 图,就能事半功倍地
二 特点和学生特点,贴近实际发展水平,要 帮助 学生理解 内容 ,在 教学中起到互补照应 的作用 。在开始
董 五.
具体明确, 切实可行。三年级学生初次学 阶 段,我 找了许 多恐龙 的 图片做成精 美 的p p t 。然而 到实际 羔 L 习说明性文章, 有一定难度。在教学 《 恐 上课 时,学生 的注意力 都被 图片吸引过去 ,全然无心语言文
定法 ,贵 在得 法 。不可 否认 ,炫眼 的多 媒体手 段在 某种 具 妙过渡 :那 你说恐龙靠什么繁 殖后 代的 ?学生 自然就知道恐 体 的情景 中是 高效 的 ,但 要 因人而 异 ,因文而 动 ,传统 的 龙是卵生 的。继续追 问:偷 蛋恐龙 偷的是谁 的蛋 ?主 要偷恐 方法 未 尝不 是有效 的 。 目中有 人 、简便 易行 、恰到 好处 的 龙蛋 。轻 拨银 弦 自成~ 曲。 “ 喔 !难怪当年庞大 的恐龙家族
初 学 者 来 说 ,我 认 为 应 简 约 组 织 课 堂 教 再 到拓 展 ,在 课堂 的舞 台上 ,一 直是学 生感 兴趣 的话题 , 学 ,做 到简 约而不 简单 ,在 轻松愉 悦 中获 学 生尽情 表演 ,交 流 已知信 息, 既提高 学生 的语 言实践 能
说明类文章的教学策略

说明类文章的教学策略转自“小菜园”(香港路小学左爱丽)无论哪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说明类文章都占有一定比例,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说明类文章题材广泛,有天文气象知识、地理历史知识、科学技术知识、生物生态知识等。
这些课文采用不同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知识,篇幅短小,用词准确,结构层次清晰。
教材编排这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了解有关知识,进行语言训练,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逐步学会阅读说明类文章。
通过教学探索与实践,我们初步总结出说明类文章的“五步”教学策略:一、感知——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小学语文“探究体验式”阅读教学法倡导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感知,这一举措符合小学生从整体到部分、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
说明类文章的教学也应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了解文章中说明的事物及特征。
了解说明的事物可从题目入手。
小学教材中的不少说明类文章的题目就标明了说明对象,如《太阳》、《恐龙》、《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等。
当然,也有例外,如《空气中的“流浪汉”》一文,其说明对象并不是居无定所、以乞讨为生的人,而是灰尘,这就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才能明白。
了解事物的特征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通过文章的题目把握特征。
有的文章,题目在指出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了其特征。
如《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题目既指出说明对象是“恐龙”,也明确指出其演化后的特征——“会飞”;二是抓重点段和关键语句把握特征。
一篇好的说明文往往通过一些重点段或关键词句清楚地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所以说明类文章的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寻找这样的重点段或关键句。
如,让学生快速阅读,标出文中能够反映事物特征的语句,然后好好读一下,想想这些段落或句子说明了事物的哪些特征。
说明类文章的重点段中一般会有一些概括性的语句,或者概括上文的说明内容,或者引出下文的说明要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语句,就等于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例如《赵州桥》一文中的“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一句就点明了赵州桥的结构坚固、造型优美的特点。
指向表达:说明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指向表达:说明文有效教学的策略作者:邓丽艳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21年第02期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以了解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为主,以学习写说明文作为主要目标。
本单元安排了精读课文《太阳》,这篇课文语言风格平实,抓住了太阳鲜明的特点,将太阳介绍得清楚明白,是说明文中的典型范例。
如何将阅读与表达巧妙关联?如何在阅读与写作中架起桥梁呢?笔者就以《太阳》这篇精读课文为例,谈谈说明文在关注文体形式、把握文体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推进的表达策略。
一、概括性表达——检索、摘要本单元的导语页上非常明确地指出:“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
”说明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存在一定的规律,即通过列数字、做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分门别类地介绍事物的一些特点,一般都是一个自然段说明一个相关联的意思。
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说明文的典型特征,在初读的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检索和摘要的能力。
检索是指从文本资料、网络信息等信息集合中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或资料的过程。
说明文介绍的内容比较集中,比较有针对性,所以学生对于知识信息的把握是比较精准的,提取的过程是比较简单的,可以说,检索难度不大。
摘要就是提要内容,摘取要点。
结合说明文的文本特点,提取要点的过程也是一目了然。
教学时教师可用“聊读”的方式,以“这篇文章介绍了太阳的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个大问题统领,在学生速读课文之后,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太阳的信息,并在师生对话中提取关键信息,将这些关键信息进行分类和整理,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本内容。
不管是检索还是摘要,都需要一种概括能力。
其实学生有一定的概括基础,但在概括知识内容时,如果过分强调其知识性,那学生会被某些专业的术语限制住思维,课堂效果可能会沉闷无趣。
所以,在关注概括性表达的同时不要缺失趣味性。
如教学《太阳》时,教师在厘清课文脉络的环节,通过“一站到底”知识抢答的形式,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自然呈现出来,做到了概括性与趣味性的统一。
例谈说明性文章教学

米宏伟 瑰丽 的壁 画” 一句 , 用 形 象优 美 的词语 凝 练 地概括 出莫 高窟 里彩塑 和壁 画 的特点 , 起 到 了承上 启下 的作 用 。
《 恐龙 》 一文教学 中, 在 指 导 学 生 学 习 描 写 雷 龙 时运用 的说 明方 法 时 , 笔者 共分 四步 : 第 一步 , 让 学生 朗读 描写雷 龙 的句子 , 说 说从 哪些 地方 感受 到
[ 摘 要] 说 明性文章在语文教材 中是 比较 常见、 实用的文体, 在社会 中得到 了越 来越广泛的应 用。 因此 , 说明性文章的教 学是不可忽视 的。教师可以根据说明性文章的文体特点, 从提炼文字 , 知晓要 点; 品 析词 句, 掌握方法 ; 比较鉴别 , 感悟表达这三个方面入手, 教给学生说明性文章的阅读策略。
1 . 找中心句 。如《 恐龙》 一文, 第2 — 5自然段
分别 以 中心句 “ 恐 龙 的 种类 很 多 , 形 态更 是 千 奇 百
怪” “ 鱼龙 和翼龙 是恐 龙 的亲 戚 ” “ 恐 龙大 多 以吃 植
们应认真研读 , 反复琢磨 , 根据说明性文章的文体
特点 , 教 给学 生 阅读说 明性 文章 的阅读 策 略 。在教
雷 龙是个 庞然 大 物 。第 二 步 , 在理解“ 它 的身体 比
时, 笔 者 首先 让 学 生看 大 象 的 巨 4 . 找结尾句 。《 滴水穿石的启示》 在文章最后 六 头大象 还要 重 ” 点 明启 示 : “目标 专一 而不三 心二意 , 持之 以恒 而不 半途 而废 , 就一 定能够 实现我 们美 好 的理 想 。 ” 对前
有 些文 章所 描述 的事 物特点 , 所讲 述 的方 法哲
浅谈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教学策略——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例

浅谈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教学策略——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例【摘要】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指在说明事物,解说事理时,能确切地反映被说明对象的真实情况。
所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说明文的成败。
说明文如果缺少了准确性这个特点,那么作者所描写出来的对象特点就很难让读者信服。
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语言的准确性入手,引领学生感悟体会,从而使学生能够从中习得言语表达规律,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关键词】中职;说明文;语言;准确;教学高尔基在《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一文中说:“语言的真正的美,是由于言辞的准确、明朗和响亮动听而产生出来的。
”说明文的语言是美的,有一个原因就是其用语准确,这种准确的科学性语言很值得玩味。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2020)》提出,要“阅读知识性读物类文本,如说明文”,要“学习运用简明准确的语言,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理。
”那么,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必须将语言的准确性教学落到实处,引领学生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揣摩体会,为什么准确,如果不准确的话会导致什么后果等,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说明文在语言表达上的准确性与规范性,为学生准确表达奠定基础。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怎样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呢?下面,我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例,谈谈我的浅见。
一、引导学生认清说明文语言准确的重要性说明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文体,学好说明文对于学生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至关重要。
而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必须认真揣摩体会。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在说明文教学时,就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渗透。
二、指导学生找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体现的四个方面(一)数据的准确。
说明文中常用到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由于说明文的文体要求,决定了数字都必须真实准确。
比如作者在介绍荔枝的大小时,这样描述:“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10克到20多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性文章教学策略例谈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说明性文章教学策略例谈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说明文作为一种最常见、最实用的文体在社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在大部分的语文教材中,说明文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可以说,说明文教学是不可忽视的,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在说明性文章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指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学习说明事物。
关键词:文体说明性文章要点说明方法准确性和严密性表达《课标》关于阅读的教学目标中有这样一句话: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课标》之所以称“说明性文章”,而非“说明文”,是因为在小学教材中,严格意义上的说明文并不多,更多的是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带有说明性的童话、童诗、小品和记叙文等。
不过今天的《恐龙》一文,基本称得上是“说明文”。
说明性文章分两大类:一是说明事物类,二是说明事理类。
《恐龙》《变色龙》《航天飞机》《金蝉脱壳》《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埃及的金字塔》等属于说明事物类的说明性文章,《读书莫放“拦路虎”》《山谷中的谜底》《滴水穿石的启示》《学会合作》等属于说明事理类的说明性文章。
对于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应当如何实施?在为我校青年教师磨课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我们应根据说明性文章的文体特点,教给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的阅读策略,在教学中,不应只关注那些共性的阅读规律,还应将视点集中到说明性文章本身的突出特点上。
下面以青年教师执教的《恐龙》一课为例,谈谈我们的认识和做法。
一、提炼文字知要点对一个事物,一篇文章是不可能将它所有的特点说明得面面俱到的,作者总是抓住几个要点来加以说明。
抓住说明要点是理解说明性文章的重要抓手。
“抓要点”的方式,根据文本的内容,主要有两种:直白式、提炼式。
1.直白式有些文章所描述的事物特点,所讲述的方法哲理,在文中用鲜明生动的语言直接表述。
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耐心阅读,逐一找清找准,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找中心句。
如《恐龙》一文,第2—5自然段分别以中心句“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鱼龙和翼龙是恐龙的亲戚”“恐龙大多以吃植物为主,也有专门食肉的”“恐龙是卵生的”直接点明恐龙的特征,起到了概括文段中心的作用。
(2)找首括句。
如《金蝉脱壳》第一自然段中的“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干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这句是第三、四、五自然段内容的浓缩,是“金蝉脱壳”全过程的概括,放在文首,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
(3)找过渡句。
如《莫高窟》第3自然段中“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一句,用形象优美的词语凝练地概括出莫高窟里彩塑和壁画的特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4)找尾结句。
《滴水穿石的启示》在文章最后点明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对前面所举实例进行了高度概括。
2.提炼式有些说明性文章所要说明的事物特点,所要阐述的方法哲理,文中并没有直接写出,那就需要引导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去整理、加工、归纳、提炼。
(1)概括段意法。
多数说明性文章是分段表述要点的,所以可指导学生找出相关段落并加以概括。
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标题用破折号将说明对象突显在学生面前,那么课文是抓住哪些要点来说明的呢?首先,我们可以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说明“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段落,再指导学生读懂这几个段落,用小标题的形式简要概括每段的段意,那么说明要点就一目了然了。
(2)理清层次法。
有些说明性文章是按一定逻辑顺序说明特征、阐明事理的,对这些课文,要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在了解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课文主要讲了几层意思。
如《精读与略读》,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到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做记号,并想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进而理清课文的层次,感悟课文所要说明的主要意思。
二、品词析句明方法说明方法是对说明对象展开说明和介绍时必须运用的手段。
在小学阶段,应让学生熟知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几种常用说明方法。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还要让学生知道这些方法是用来说明什么的,使用这些说明方法好在哪里。
这些问题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
以《恐龙》这一课为例,这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说明性文章,对于说明方法,多数学生一无所知,我们看看教师是怎样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方法的。
《恐龙》第二自然段,中心句“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即这段的说明要点。
教师提问:为了说明“种类多,形态千奇百怪”,作者举了哪些恐龙的例子?从而让学生知道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让我们由少数即可了解总体情况。
然后重点指导学生学习描写雷龙时运用的说明方法,共分四步。
第一步,让学生朗读描写雷龙的句子,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雷龙是个庞然大物。
第二步,在理解“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看大象的巨幅图片,学生发出惊叹:真大啊!再出示雷龙的巨幅图片,同时将大象的图片缩小到雷龙的六分之一,这就给了学生一个强烈的视觉冲击,雷龙的庞大足以震撼人心,这时候,老师教给学生:课文把雷龙和我们熟悉的大象进行比较,来说明雷龙的身体庞大,这种说明方法叫作比较。
第三步,在理解“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时,老师让学生听雷鸣,以评价指导学生朗读,再向学生讲解:把雷龙踏步的声音比作雷鸣,这叫打比方。
第四步,教师以“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来概括作比较、打比方的好处。
在理解了介绍雷龙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后,教师向学生提问:课文又是用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梁龙、剑龙和三角龙的外形特点的,体现了从扶到放的过程,一方面巩固对刚学会的“作比较”“打比方”的这两种说明方法的认识,另一方面新授“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
最后,让学生运用说明方法仿写恐龙外形,学以致用。
这样的教学,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了解了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三、比较鉴别悟表达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是说明性文章语言的最基本特征和要求。
作者运用修饰、限制性词语,在语气的轻重、程度的深浅、数量的多少、范围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方面做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反映,从而使说明非常准确严密。
在阅读说明性文章时,我们发现作者经常使用表程度、估计、时间、范围、频率等修饰、限制的词,如:(1)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更、最……(2)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也许、据说……(3)表时间:当时、刚刚、至今……(4)表范围:部分、大部分、全部、一切、许多、一些……(5)表频率:经常、有时、偶尔……以课文中的具体语句为例:(1)为了纪念乐坛大师,维也纳的许多..街道、公园、礼堂、剧院、会议大厅等,也多.用音乐家的姓名命名。
(五下《音乐之都维也纳》)(2)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
(五下《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3)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据说..是先砌好地面的一层……(五下《埃及的金字塔》)这些词语,乍一看,很模糊,细品味,是很精确的,有了这些词语,就能客观地介绍事物,不主观化,不绝对化。
这种模糊与精确的矛盾统一,构成了说明性文章的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说明性文章语言教学的侧重点应在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模糊词语的作用。
这种教学策略是有依据可循的,在五下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课后习题中明确提出这样的问题: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词语吗而在中考和高考的试题中,若是考到说明文,那么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是必考无疑的。
万丈高楼平地起,在小学的说明文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忽视词句的教学。
以《恐龙》为例,集中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的语句是“恐龙大多以吃植物为主,也有专门食肉的”。
朱老师抓住句中关键词语进行删改比较。
第一步,先比较“以吃植物为主”和“吃植物”。
“以……为主”是理解上的难点,为了降低理解的难度,使学生获得更清晰的认识,我们参考了市质量调研测试题的形式,以选择题的方式(A 只吃植物,不吃肉 B 主食是植物,但有时也吃肉 C 有时吃植物,有时吃肉),让学生通过选择,学会精确地表达,获得明晰的认识,然后教师举我们自己的例子:“以吃米饭为主”就是“主食是米饭,有时也会吃面条、饺子等面食”,以这样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巩固对“以吃植物为主”的理解。
接着比较去掉“大多”以后句子的意思有了怎样的变化,最后让学生体会“专门”一词删去虽未改变句意,但不能强调出这些恐龙只吃肉不吃植物。
最后,为了教会学生准确、严密地表达,在随堂作业中,还要求学生仿写时注意语言的准确,用上“大约”,让学生知道这是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甲龙重五六吨。
以这样的词语教学作为起步,并在今后的说明文教学中进一步强化训练,那么我们的学生在体会和表达方面的能力都是会超过一般学生的。
四、实践运用促迁移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说明性文章当然也承载着这样的任务。
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运用习得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和说明方法练习说明事物。
如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要求学生借鉴总分构段方式写一处景物;《航天飞机》,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编一则童话故事,介绍某个事物的特点;教学了《金蝉脱壳》一课,要求学生观察一种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并写成作文;学习了《黄山奇松》一课,要求学生介绍校园内的一种植物,用上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恐龙》一课,结合课后习题5“把你喜欢的恐龙介绍给大家”,教师设计了运用说明方法描写恐龙外形的小练笔,同时提出语言准确的要求。
在评价时,也紧扣要求,从说明方法和语言的准确性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让读与写有机地结合,更好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指导练笔之前,先让学生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练笔,这是非常好的,否则就背离了说明性文章的“说明性、科学性”的特点,有凭空臆造之嫌。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说明文作为一种最常见、最实用的文体在社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在大部分的语文教材中,说明文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可以说,说明文教学是不可忽视的,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说明文的文体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