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特殊动脉瘤的介入治疗_李天晓
颅内特殊动脉瘤的介入治疗_李天晓

栓塞治疗的原则:
首先栓塞出血的动脉瘤 先易后难的原则 先栓塞微导管容易插入的动脉瘤 争取一次性完成多发性动脉瘤的栓塞
病例25:女,58岁,多发动脉瘤,先处理(neuroform+coils)破裂的动脉瘤,再填塞未破裂的动脉瘤
3
2
病例26:右大脑后、 左大脑中、基底顶端; 左颈内动脉穿刺插管。
瘤颈宽大的动脉瘤 Mata’s实验 暂时闭塞实验及功能评价 局麻下进行,病人始终保持清醒状态
外科搭桥+载瘤动脉闭塞
68
8
病 例
:
2001
女
,
岁 。 未 破 裂 动 脉 瘤
2008 球囊近端闭塞
病例9:球囊+coil载瘤动脉闭塞,动脉瘤孤立
10
病 例 : 女 , 岁
61
颈内动脉闭塞治疗动脉瘤:
介入治疗方法:
支架辅助技术 球囊辅助技术 双导丝技术 双微导管技术 载瘤动脉闭塞技术
1、支架结合弹簧圈
保留载瘤动脉的通畅;防止 弹簧圈突入或者游离入载瘤 动脉;改变动脉瘤内血流动 力学;使动脉瘤的填塞更加 致密
Neuroform支架44例,Leo支 架2例,Wingspan 2例
对于有些重要分支从动脉瘤发出的,可 以采取近端栓塞,远端血液回流供应分 支血管,但动脉瘤仍有出血风险。
病例14:男,71岁,SAH,有糖尿病、高血压,均未正规治疗。
病例15:女,46岁,SAH, 对侧椎动脉好,PICA好,闭 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术后无不适。
病例16:男,60岁,SAH
38
男60岁sah整理ppt3月后复查第二次栓塞在动静脉畸形合并颅内动脉瘤病例的研究中报道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2762在确诊后的5年内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病人每年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7而动静脉畸形病人每年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17整理pptavm的薄弱点动脉瘤应先将其栓塞整理ppt病例18
LVIS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

LVIS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分析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治疗中,LVIS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入选我院收治的80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U组(予以常规溶栓+普通支架治疗)、支架N组(予以常规溶栓+LVIS支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治疗1年后预后情况。
结果支架N组治疗有效率97.50%,治疗1年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英文全名:glasgow outcome scale,简称GOS)Ⅲ级以上占比100.00%;对照U组治疗有效率80.00%,GOS Ⅲ级以上占比90.00%,两组数据比对支架N组明显优于对照U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治疗中,在采用常规溶栓治疗的基础上,使用LVIS支架治疗效果好,值得应用。
关键词:LVIS支架;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治疗有效率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属于一种常见的脑部动脉瘤,在动脉瘤中占比高达30%,占颅内动脉瘤近19%,临床上对于未破裂的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以溶栓+支架治疗为主[1]。
本文研究中80例大脑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报道下述。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入选我院收治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开始于2019年1月8日,结束于2020年3月12日,将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支架N组(予以常规治疗+LVIS支架治疗)、对照U组(予以常规治疗),每组40例。
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
对照U组男、女各21例、19例,患者均龄62.36±4.69岁,动脉瘤直径1.95mm~10.36mm;支架N组男、女各25例、15例,患者均龄62.42±4.75岁,动脉瘤直径1.96mm~10.37m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血管栓塞介入治疗35例脑动脉瘤临床报道

选 择 20 0 5年 5月 ~20 07年 5月在我 院神 经外科二病房住 院并进 行血管栓塞介入治疗的脑动脉瘤患者 3 5例。纳入标准 :
①经头颅 c T证实为急性蛛 网膜下腔出血 ; ②经数字减影血管造 影检查确诊为脑动脉瘤 ; ③符合血管栓塞介入治疗适应证。 5例 3
可 脱性 球 囊 送 至 动 脉 瘤 颈 口或 其 近 端 , 盈 球 囊 闭 塞 载 瘤 动 脉 ; 充
交通动脉瘤栓塞患者 失败 2 ( l.l , 例 占 11%)系患侧大脑前动 脉 受微导管刺激后痉孪而致微导管无法进入 ;后交通动脉瘤栓塞 失败 2 ( l.6 , 例 占 1 %)皆因动脉迂 曲明显而致微导 管无法进入 7 动脉瘤腔内。3 例脑动脉瘤栓塞成功 3 例 , 5 1 成功率为 8 . 7 8 5 %,
大小而定。首枚弹簧圈一般选择 三维成蓝弹簧 圈 , 以后运用不同
类型 、 直径 、 长度 的弹簧罔 , 至脑动脉瘤达到完全致 密填 塞 , 直 并
通 过术 复 查 血 管造 影 证 实 。
【 参考文献】
[] 1 冉繁德 ,刘会生 ,曹旭升. 动脉瘤介 入栓 塞治疗 5 脑 2例l 床分析[. J 】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0 5 4 1 )7 — 9 2 0 ,( 6 :8 7 .
脑动脉瘤好发于后交通动脉和前 交通动脉 ,其发生与动脉 先天性肌层发育薄弱及糖尿病 、 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有关 。动脉 瘤破裂后 引起蛛 网膜 下腔出血(A 或脑 内血肿 , S H) 产生头痛 、 呕 吐、 意识障碍 、 偏瘫 、 脑膜刺激 征等症状 和体 征 , 同时大量出血导 致各种合并症 , 有很 高的致残率和死 率 。近几年来 , 具 由于血 管 内栓塞技术的发展 ,使大部分脑动脉瘤患者通过介入栓塞的 方法得到彻底治疗。该方法具有创伤小 、 并发症少、 效果显著等优 点 。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 对于一些临床分级好、 血管形态适合
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南2021

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南2021导言: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破裂可能导致严重的出血和神经功能损害。
为了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中国神经外科学会编写了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南2021。
本指南旨在提供最新的临床实践指导,以促进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一、颅内动脉瘤的概述颅内动脉瘤是指脑血管壁出现局部扩张形成的病变,其主要危险在于可能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是指尚未发生破裂的动脉瘤。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通常无症状,但仍然需要及时发现和干预,以避免潜在的危险。
二、诊断标准根据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南2021,诊断颅内动脉瘤需要依据多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如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
同时,还需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以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
三、治疗原则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南2021提出了以下治疗原则: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动脉瘤的大小和位置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保守治疗:对于小型、无症状的颅内动脉瘤,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包括定期复查和生活方式管理等。
3. 外科手术治疗:对于大型、高危动脉瘤或有症状的颅内动脉瘤,应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包括开颅手术和介入治疗等。
4.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导管在血管内修复动脉瘤。
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某些患者。
四、术后管理术后管理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环节,包括术后护理、药物治疗和定期随访等。
术后护理应包括休息、饮食等方面的指导。
药物治疗主要是预防血栓形成和控制血压等。
定期随访是为了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等情况。
五、预防和注意事项预防颅内动脉瘤的破裂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预防和注意事项:1. 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之一,应积极控制血压。
2. 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颅内巨大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术后再破裂出血1例

颅内巨大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术后再破裂出血1例李航;李天晓;白卫星;贺迎坤【期刊名称】《介入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17(026)006【总页数】2页(P507-508)【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并发症【作者】李航;李天晓;白卫星;贺迎坤【作者单位】450003 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治疗中心、国家高级卒中中心;450003 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治疗中心、国家高级卒中中心;450003 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治疗中心、国家高级卒中中心;450003 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治疗中心、国家高级卒中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患者女,39 岁。
以“ 间歇右侧头部胀痛 3 年,右眼视力下降 3 周” 于 2016 年 7 月 22 日入住我院。
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及吸烟饮酒史。
查体右眼视力下降,右眼指数 20 cm,余无明显异常。
2016 年7 月 28 日头部 CTA 扫描发现右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巨大动脉瘤(图1①)。
入院后,给予患者阿司匹林100 mg/d 联合氯吡格雷 75 mg/d口服 5 d 后于全麻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栓塞术及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DSA 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大小约 22 mm ×25 mm,瘤颈约 10 mm(图1②),术中使用了 7 枚弹簧圈和 1 枚Pipeline 血流导向装置(PED; ev3/Covidien,Irvine,California,USA),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瘤瘤腔部分栓塞,瘤腔内对比剂仍明显渗漏,载瘤动脉通畅(图1③)。
术后继续给予双抗血小板治疗。
2016 年 7 月 29 日(术后第 3 天)患者如厕大便时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立即给予甘露醇并行急诊 CT头颅平扫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图1④⑤),考虑为动脉瘤破裂所致。
急症 3D脑血管造影显示对比剂外溢,但随后造影未再显示对比剂外溢。
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中常用支架的特点及病例分享

• 患者基本情况 • 性别 女性 • 年龄 84岁 • 现病史 患者在家洗脚后,由坐位变为站位后突发剧烈头痛,
为全头胀痛,伴恶心,呕吐2次。 • 既往病史 冠心病 10年,糖尿病 2年,左下肢支架植入术术
后1年。 • 血压 172/74mmHg • 血糖 12.2mmol/L • 心电图 窦性心律,心电轴不偏,正常心电图 • 临床症状 轻到中度的头痛,无神经功能缺失 • Hunt-Hess分级 II级
1.微导管到位近端动脉瘤
2.部分释放Target 3mm×6cm
3.支架植入 Enterprise 4.5mm × 22mm 覆盖 近端动脉瘤开口。
4.应用GDC 2mm× 6cm栓塞,发生了微导管头端的移位,调整微导 管头端至远端动脉瘤,栓塞远端动脉瘤,继续应用Target 2mm × 4cm栓塞至满意 。
1. 血流导向作用 改变载瘤动脉血管走行及血管成角 改变载瘤动脉及动脉瘤内血液动力学
2. 支架的网格可以为胶原纤维提供依附点,刺激内 皮细胞生长
Neuroform Enterprise Solitaire AB
贴壁性: Solitaire>Neuroform>Enterprise 支撑力:Enterprise>Solitaire>Neuroform 血管壁覆盖 :Neuroform>Enterprise>Solitaire 网孔大小:Solitaire>Neuroform>Enterprise 输送平滑度(柔软性):Solitaire>Enterprise>Neuroform 压缩50%径向力:Solitaire>Enterprise>Neuroform 压缩15%径向力:Neuroform>Solitaire>Enterprise
术前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大脑后动脉近段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要点

通信作者:李天晓,Email:dr.1itianxiao@vip.163。corn
DOI:10.3760/cma.J.issn.1001-9030.2016.09.046
【摘要】
目的
评估血管内治疗大脑后动脉近段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分析2009
outcome
Tongyuan
Li
Zhaoshuo,血死anxiao,Xue Jiangyu,Feng
Guang,
Wang Ziliang,Bai Department
Weixing,夙ao
of Interventional,Zhengzhou
University People’S Hospital,Zhengzhou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treatment modality and outcome of aneurysms of proximal of the Between December. segments posterior cerebellar artery with endovaseular technique.Methods
例,5 lTlm≤瘤体≤10 film者22例,<10 mm者10例。
Rankin评分(mRS),以后随访中有新发症状的再次行 DSA复查。1年后行电话随访。 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采
用F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DSA结合CTA评估前后循环分支血管代偿情况。 2.治疗过程: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并系统肝 素化:术前静脉推注肝素3 000单位,以后每小时追加
年12月至2015年12月,35例血管内治疗大脑后动脉近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2例,女13 例,平均年龄(47.2±11.5)岁,19例有脑出血病史,16例无脑出血病史。结果35例均获得血管内 栓塞治疗,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5例,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5例,载瘤动脉闭塞术25例;动脉瘤完全 栓塞30例,几乎完全栓塞2例,不完全栓塞3例。围手术期发生4例并发症:其中3例在载瘤动脉 闭塞组,包括2例新发小卒中,恢复良好,1例同侧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遗留明显残疾;1例在支架 结合弹簧圈组,术中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恢复良好。平均随访(26±11)个月,载瘤动脉闭塞组1 例患者非症状性复发,再次栓塞;支架结合弹簧圈组l例复发出血;单纯弹簧圈栓塞1例非症状性复 发,定期复查。至随访结束,改良Rankin评分(mRS)0—2分者31例,3分者3例,6分者1例。结论 血管内治疗大脑后动脉近段动脉瘤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仍应该依据不同的病变特点选择 合适的治疗方式。
乙醇消融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的初步研究

乙醇消融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的初步研究白卫星;贺迎坤;李天晓;许斌;康晓雨;袁龙涛;何艳艳【摘要】目的探讨乙醇消融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bAVM)的安全性.方法 2018年9月3日至11月2日共有12例bAVM患者接受动脉内乙醇靶向消融治疗.根据畸形巢动脉瘤样结构或动静脉瘘等靶点的类型,采用不同比例无水乙醇与碘海醇320混合液对靶点进行消融.分析患者影像、临床资料及围手术期与手术相关不良事件.结果应用乙醇对12例患者19根动脉进行消融治疗.共消融靶点动脉瘤13枚和靶点动静脉瘘6个,其中单纯无水乙醇完全消融15个靶点,2个靶点联合Onxy 胶实现治愈,1个靶点动静脉瘘联合静脉入路治愈,1个靶点动脉瘤术后仍有少量显影.术后12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脑水肿,其中5例伴有新发脑梗死,但只有1例出院时存有明确的神经功能损害.结论乙醇消融治疗bAVM技术可行,安全性尚可,但仍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期刊名称】《介入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19(028)002【总页数】5页(P109-113)【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乙醇;血管内介入【作者】白卫星;贺迎坤;李天晓;许斌;康晓雨;袁龙涛;何艳艳【作者单位】450003 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介入中心脑血管病五病区;450003 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介入中心脑血管病五病区;河南大学临床医学院、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颅内血管畸形专科;450003 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介入中心脑血管病五病区;450003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介入中心脑血管病五病区;河南大学临床医学院、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颅内血管畸形专科;450003 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介入中心脑血管病五病区【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颅内动静脉畸形(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bAVM)的手术治疗目前主要有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立体定位放射治疗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等3种方式,它们既可作为一种独立的治疗方法,又可联合应用[1-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 球囊近端闭塞
病例9:球囊+coil载瘤动脉闭塞,动脉瘤孤立
10
病 例
: 女 ,
岁
61
颈内动脉闭塞治疗动脉瘤:
缺血并发症发生率2%-8%。 严格压颈训练 闭塞前完善的评估:
(1)侧副代偿;(2)血流动力改变。(3) PCT 术后积极预防:
扩容、升压和抗血小板聚集,短期内避免 骤然体位变化。
Neuroform支架44例,Leo支 架2例,Wingspan 2例
病 例 女 , 岁 。 一 月 。
1. 58 SAH
Neuroform
病例2:男61岁,未破裂动脉瘤.Neuroform
病例3:女,37岁,SAH Neuroform
病例4:女,61,未破裂动脉瘤,头痛。 neuroform
病例5:女,73岁,未破裂动脉瘤。Wingspan
支架结合弹簧圈并发症:
血栓形成:本组2例,1例死亡。 支架移位: 动脉瘤复发:3例 弹簧圈进入动脉瘤腔困难: 支架置入失败:1例
支架辅助技术6年随访结果(Moret,2008) :
共1193例,支架173例(球扩式15例, 自膨式158例)
病例16:男,60岁,SAH
38
17
病 例
: 男 ,
岁 。 因 剧 烈 头 疼 就 诊 。
3月后复查
第二次栓塞
三、合并AVM的动脉瘤
在动静脉畸形合并颅内动脉瘤病例的研 究中,报道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27%~ 62% 。
在确诊后的5年内,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 瘤病人每年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7%,而动 静脉畸形病人每年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 1.7% 。
使弹簧圈放置更加致密 术中可有效控制动脉瘤血流
临床研究报告使用球囊辅助的 完全栓塞率为68%-89%不等
Hyperform
Hyperglide
病例6:女77岁,SAH2次。双侧颈内动脉闭塞。HHⅣ级。
在Hyperglide球囊保护下,成功栓塞P2 段动脉瘤,栓塞后后交通动脉通畅 。
球囊辅助技术结果:
病例11(外院病例):
放置支架后动脉瘤无明显变化,19月后复查动脉 瘤无明显变化
病例12(外院病例):
A:左椎夹层动脉瘤 B:放置2枚支架后动脉瘤显影(覆膜支架?) C:6月后复查动脉瘤完全不显影,载瘤动脉通畅
2.支架结合弹簧圈
保持载瘤动脉通畅 栓塞假腔
病例13:双侧颅内椎动脉瘤
3.载瘤动脉闭塞
型:〉25mm,其中蛇形动脉瘤(Serpentine Aneurysm)是巨大
梭形动脉瘤的一个亚型。
一、宽颈动脉瘤
定义:
瘤颈>4mm;瘤体颈比<1.5:1
介入治疗方法:
支架辅助技术 球囊辅助技术 双导丝技术 双微导管技术 载瘤动脉闭塞技术
1、支架结合弹簧圈
保留载瘤动脉的通畅;防止 弹簧圈突入或者游离入载瘤 动脉;改变动脉瘤内血流动 力学;使动脉瘤的填塞更加 致密
理想的是包括动脉瘤在内的载瘤动脉的 闭塞,其前提是没有重要分支从动脉瘤 上发出并有良好的血液代偿。
对于有些重要分支从动脉瘤发出的,可 以采取近端栓塞,远端血液回流供应分 支血管,但动脉瘤仍有出血风险。
病例14:男,71岁,SAH,有糖尿病、高血压,均未正规治疗。
病例15:女,46岁,SAH, 对侧椎动脉好,PICA好,闭 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术后无不适。
二、夹层动脉瘤
病理
MR:壁间血肿,双腔,内膜瓣
转归:无法判断
自发闭塞 夹层延长 流速变化 形态变化 保持不变 转为慢性形态 破裂出血 继发梗塞
1.单纯支架技术
能保持载瘤动脉通畅,改变动脉瘤瘤腔内的血流 动力学特点,但不易使动脉瘤完全不显影
两个支架重叠放置,这样既可以减小支架的网孔, 也能够显著降低支架的通透性。这种方法能够进 一步改变动脉瘤瘤腔内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促进 瘤体内血栓形成和内皮生长。
多发动脉瘤发生破裂的机会及其自然死 亡率较单发动脉瘤可能更大,因此主张 对多发动脉瘤应该积极治疗
判断责任动脉瘤:
由于责任动脉瘤是多发动脉瘤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如何 判断责任动脉瘤至关重要。一般只有一个责任动脉瘤, 二个或以上者罕见。
标准包括 :
CT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分布情况 动眼神经损伤的侧别 形状最不规则或瘤体最大者 DSA上不规则形、多角形、带子瘤的动脉瘤
复发率:支架组:15.2%,非支架组34.6% 并发症:支架组:20.8%,非支架组6.5% 死亡率:支架组:1.7%,非支架组1.2% 自膨支架较球扩式支架降低了并发症
结论:支架在小型和大型动脉瘤介入治 疗中有益
2、球囊辅助弹簧圈技术
球囊的作用包括:
使微导管在动脉瘤内更加稳定
有效防止放置的弹簧圈游走或 突出载瘤动脉
复发率 :约为12.5% 血栓发生率: 9%-18%。有作者认为血
栓形成和症状性血栓事件的发生率 :
球囊与未使用球囊相比无关 动脉瘤的瘤颈宽度显著相关
3.双微导管技术
动脉瘤内放置两个微导管, 交替送入弹簧圈,观察弹 簧圈稳定后再解脱。交互 编织的弹簧圈在动脉瘤腔 内的稳定性强,不易突入 载瘤动脉,该技术适用于 宽颈动脉瘤的栓塞,特别 是有分支处。
1
颅内特殊动脉瘤介入治疗总结:
治疗原则:
认真评估、安全有效; 由简到繁、化繁为简
方案制定:
单纯弹簧圈 双微导管管 单纯支架 支架结合弹簧圈 球囊辅助弹簧圈 载瘤动脉闭塞 覆膜支架 胶的应用
Thanks!
病因:炎症、外伤等。
假性动脉瘤瘤壁由血栓和反应性纤维组织组成, 没有动脉壁的成分。
介入治疗方法:
载瘤动脉闭塞:
Coil,胶
覆膜支架血管成形 瘤腔栓塞
病例20:女,45岁,小脑后上动脉假性动脉瘤:NBCA胶栓塞
病例21:男,35岁,SAH。Onyx
22 ,36 L-PCA
认病 为例 假 性: 动男 脉 瘤岁
, 夹 层 , 栓 塞 中
病例23:男,37岁, SAH.胶+coil
病例24:23岁男,外伤性突眼,一侧CCF,另一侧假性动脉瘤。覆膜支架 治疗假性动脉瘤。球囊栓塞CCF,治愈。
五、多发动脉瘤
颅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动脉瘤同时存在 者即为多发动脉瘤。颅内多发动脉瘤的 发生率占颅内动脉瘤的14%-34%
栓塞治疗的原则:
首先栓塞出血的动脉瘤 先易后难的原则 先栓塞微导管容易插入的动脉瘤 争取一次性完成多发性动脉瘤的栓塞
病例25:女,58岁,多发动脉瘤,先处理(neuroform+coils)破裂的动脉瘤,再填塞未破裂的动脉瘤
பைடு நூலகம்
3
2
病例26:右大脑后、 左大脑中、基底顶端; 左颈内动脉穿刺插管。
颅内特殊动脉瘤的介入治疗_李天晓
分 类:
按自然病程分类
未破裂动脉瘤、破裂动脉瘤。
按病因分类
先天性动脉瘤、感染性动脉瘤、外伤性动脉瘤、动脉粥
样硬化性动脉瘤等。
按形态分类
囊性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假性动脉瘤、
不规则性动脉瘤等。
按大小分类
小型:〈5mm;中型:〈5~10mm;大型:11~25mm;巨大
病例7(外院):
A、B: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上分支从瘤体发出
4.载瘤动脉闭塞
球囊、Coil、球囊+Coil,
瘤颈宽大的动脉瘤 Mata’s实验 暂时闭塞实验及功能评价 局麻下进行,病人始终保持清醒状态
外科搭桥+载瘤动脉闭塞
68
8
病 例
:
2001
女
,
岁 。 未 破 裂 动 脉 瘤
AVM的薄弱点 动脉瘤
应先将其栓塞
病例18:男,20岁。AVM伴发动脉瘤,2次SAH
病例19:男,33岁,脑出血1次
四、假性动脉瘤
动脉管壁全层破裂, 并伴有机化的血肿, 然后血肿出现与原血管腔相交通的空腔, 即形成了假性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瘤壁不具备血管壁的正常结 构, 是一层血肿形成的结缔组织膜, 抗张 力低, 易发生破裂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