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经济比较
中日两国经济差异

1945年前后(二战前后)
中国:中共内战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 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建设停滞不前。1949年建国后,确 立社会主义制度。经济改革方面:合理调整工商业, 领导人民恢复发展生产,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
日本:政治制度依然是君主立宪制。经济改革方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帮助下,经过民主化改 革基本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教育改革方面进行了 第二次全面的改革。
导致的经济差异
画图:横轴是时间
就GNP衡量,日本1955年时仅240亿美元,仅为美国的6%。 1973年日本的实际GNP比1955年增长了4.2倍。1966年,日本 超过英国,1967年超过西德、法国,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 界第二号经济大国。在1956—1973年的18年间,日本的国民 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9.7%,其中,1959—1970年的12年中,有10 年的增长率都高达两位数以上(5年在12%以上,最高的1961年 和1967年分别达13.5%和13.1% ), 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是的中国经济倒退50年。 管理层
内部环境
中国:1945年之后爆发国共内战。1949年之后,以美国为 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新中国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外交上 孤立,加之后来中国又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决裂, 中国基本上是被迫关起门来搞建设。之后展开一系列的大 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时局动荡。 日本:战后初期冷战格局的形成和侵朝战争的发生,促 使美国从其全球战略出发,将对日政策由打击改为扶持, 使得日本内部环境相对稳定。
当今
制度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提出“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实行改革开 放。设立经济特区,积极引进西方先进 技术。
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近代化道路的比较

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近代化道路的比较摘要: 19世纪中期,在西方列强入侵的影响下,同为东亚封建国家的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社会转型、谋求民族生存的重大课题。
两国由此开始了学习西方、赶超西方的近代化进程。
然而不同的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步强大,中国的屡次变革不但没有使国家富强,反而沿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越陷越深。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决定了两国近百年来不同的遭遇。
以史为鉴,分析他们成败的原因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1840年,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被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了国门。
1853年,美国海军上校佩里率领的一支舰队闯入日本江户湾,幕府无力应对,被强行叩关成功。
两个古老的东方国家被列强打开国门相隔仅十余年,但两国迈向近代化的经过与结果却相差甚远。
日本仅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就走完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一二百年才走完的道路,成为世界性的资本主义强国,而这时期的中国却不断丧权辱国,最终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个中的原因及教训值得我们探究,这固然与当时中日两国所处的战略地位和价值不同,中国所遭受的殖民侵略要远大于日本等外部因素有关,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决定外因,笔者将试图从中日两国自身的角度去分析失败与成功的原因。
一、传统社会的比较(一)政治体制方面:中国自秦朝以来,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不断强化,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
这种体制以皇权为核心,国家的一切事务,无论巨细均由皇帝独断专行。
在地方上,中央通过郡县制、科举制等任免官吏,严格控制地方,不允许其形成独立世袭的军政力量。
特别是科举制度的实行,为中小地主甚至出身贫寒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比较公平的升迁途径,相对缓和了阶级矛盾。
当然,由于科举考试的科目、内容太过偏窄,在中国面对社会转型的近代,它的直接危害就是妨碍了知识分子放眼看世界,缺乏学习西方的热情。
同样一本魏源的《海国图志》,在日本成为抢手货,在中国却无人问津。
中日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进比较

中日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关联性实证分析
数据来源和模型选择
选取合适的统计数据,如GDP、各产业 产值等,并选择适当的模型来分析中日两 国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进之间的关系 。
VS
实证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揭示中日两国经济增 长与产业结构演进之间的实际关系,并对 其进行深入分析。
05
中日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 演进的比较分析
政策启示
对中日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进 的研究,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 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研究展望
进一步深入研究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两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进的更多细节。例如,可以深 入研究两国在不同产业领域的表现和成就,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全球经济环境中保持竞争力 的。
政策建议
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一些政策建议,以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实现经 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
中日产业结构演进的差异性与相似性分析
相似性
中日两国都经历了从重工业向服务业转型 的过程,这使得两国在产业结构演进方面 有了一定的相似性。
中日两国都注重技术创新对产业结 构的推动作用,这使得两国在产业 结构升级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
06
中日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 演进的启示与建议
对中国的启示与建议
02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中日两国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
进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比较两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进的异同,有助于为政策制定
03
提供参考,促进两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研究中日两国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进历程,分析其影响因素和趋势,并比较两国在各方面的异同 。
研究方法
中日经济对比

GDP超越日本之后的思考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迅速缩小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
以中国与美国和日本的比较来看,1978年中国的GDP是2159亿美元,美国的GDP是22959亿美元,美国的经济规模是中国的10.6倍。
到了2010年,美国的GDP是146604亿美元,中国是58791亿美元,美国的经济规模降成了中国的2.5倍。
再来看中日之间的差距,1978年日本的GDP是9713亿美元,我国是2159亿美元,日本是中国的4.5倍,但到了2010年,日本的GDP是54607亿美元,我国的是58791亿美元,已经首次超越了日本。
看了这些数字,人们都会为中国感到自豪。
中国GDP超日本正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这对不少渴望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国人来说,自是盛事一桩。
有许多人会有疑问,中国韬光养晦的时代似乎应该结束了吧?但是GDP虽然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核心指标之一,却并不是唯一指标。
过于强调GDP的重要性,而忽视其他方面,就不能对目前中国的经济现状有准确的认识。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运用所学内容,通过中国和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进行对比,对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进行探究。
1.从人均来看温家宝总理有一句名言:“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的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
”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任何问题都会变成富有中国特色的问题,从而不能以正常的观念去看待它,GDP总量更是这样。
中国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2009年中国有约13.3亿的人口,日本约为1.3亿,中国人口是日本的10倍。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贫乏,而中国则相反。
中国的经济的增长是建立在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上的,中国虽然GDP总量已经超越日本,但是2010年日本的人均GDP为42325美元,中国的人均GDP为4283美元,中国仅为日本的十分之一。
同期的世界人均GDP为8985美元,中国尚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浅析中日经济文化差异

浅析中日经济文化差异
中日两国几千年来都是近邻,虽然是个海相望的邻国,但中日在经济文化上有很大差异。
一中日经济差异
1、发展程度不同,日本处于成熟工业化阶段,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
2、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同,日本高度依赖海外资源,中国部分依赖海外资源;
3、经济格局不同,日本以大型私营综合商事为核心,中国以大中型国有控股企业为核心;日本大中小企业布局较合理协调,中国企业发展很不平衡,大而不强、小而不专问题突出。
4、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不同,日本对内需的依赖性较大,中国比日本更依赖出口;日本经济发展对投资拉动依赖性很小,中国经济发展高度依赖投资。
二中日文化差异
中国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但从中也融合了道家的无为而治和法家的法治社会。
和合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
和合文化之仁爱,和谐,诚信,中庸,和而不同,和为贵等思想和原则。
和合人文精神是和合文化的核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而日本文化中,集团主义是集中体现。
集团主义是大和名族精神的核心,人本人具有强烈的集团归属意识,强调个人以集团的利益为出发点,另外吸收性与创造性是日本文化的典型特征。
在饮食文化差异上,中国喜欢偏咸的热菜,饭菜量较大,而日本人喜欢口味偏甜的冷菜,饭菜量较小。
在教育文化差异上,中日都很注重教育,但中日两国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
中国注重“术”的教育,日本注重“道”的教育。
在信仰文化差异上,中国信奉神灵,而日本信奉自然,自然为神。
中日在经济文化上的差异,非常值得两国之间的学习切磋。
中日经济对比

广场协议大事记事件影响1985年9月由美英日德法5国财长在纽约广场宾馆(Plaza Hotel )签署了“广场协议”,目的是让美元对其它主要货币“有控制”地贬值,日本银行在美国财长贝克的高压之下,被迫同意升值。
在“广场协议”签订后的几个月之内,各国开始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贬值。
日元对美元就由250日元比1美元,升值到149日元兑换1美元。
随后几个月内日元升值67.85%。
1987年1、纽约股市崩盘。
2 、美国财政部长贝克向日本首相中曾根施加压力,让日本银行继续下调利率,使得美国股市看起来比日本股市更有吸引力一些,以吸引东京市场的资金流向美国。
很快日元利率跌到仅有2.5%,日本银行系统开始出现流动性泛滥,大量廉价资本涌向股市和房地产。
此后,东京的股票年成长率高达40%;房地产甚至超过90% 。
(一个巨大的金融泡沫开始成型)1988年由于日元升值的原因,日本出口大幅下降,日本出口生产商为了弥补由于日元升值所导致的出口下降的亏空,企业纷纷从银行低息借贷炒股。
日本银行的隔夜拆借市场迅速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心,世界前10名规模最大的银行被日本包揽。
东京股票市场在3年内涨300%,房地产仅东京总盘就超过了当时美国全国总值。
(日本的金融系统接近崩溃)1989年摩根斯坦利和所罗门兄弟公司等一批国际投资银行深入日本发行“股指认沽期权”,日本的保险公司认为日本股市不存在暴跌的可能,认购。
12月29日,日本股市达到了历史巅峰,日经指数冲到了38915点,大批的股指沽空期权终于开始发威。
日经指数顿挫。
日本股市开始下跌。
1990年1月美国交易所突然发行“日经指数认沽权证”,高盛公司从日本保险业手中买到的股指期权被转卖给丹麦王国,丹麦王国将其卖给权证的购买者,并承诺在日经指数走低时支付收益给“日经指数认沽权证”的拥有者。
该权证立刻在美国热卖,大量美国投资银行纷纷效仿,日本股市再也吃不住劲了,“日经指数认沽权证”上市热销不到一个月就全面土崩瓦解了。
中日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进比较

中日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进比较中日是东亚地区两个重要的经济体,两国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进具有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历史、政策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对中日两国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进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了解两国经济的特点和趋势。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中日两国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明治维新和清朝末年的开放。
在这之后,两国都经历了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
从历史上看,日本是较早开始工业化的国家之一、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政策,通过学习欧美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建立了一批先进的工业企业。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通过出口导向型政策和保护主义措施,促进了日本的经济发展。
相比之下,中国在清朝末年开始进行开放。
中国政府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工业企业。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政治体制的差异,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相对较慢。
第二部分:政策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进方面,政策起着关键的作用。
中日两国在政策方面有着一些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两国都实施了出口导向型政策。
由于国内市场相对较小,中日两国都将出口视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方式。
日本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和对外扩张,迅速发展了制造业和出口导向型产业。
中国也通过外贸政策和外资吸引政策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
其次,两国在产业政策上存在差异。
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推行了“外需优先”政策,发展了一批高附加值的制造业。
相反,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实施了“内需优先”政策,发展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
第三部分:产业结构演进中日两国的产业结构演进也呈现出一些相似之处和差异。
首先,在工业化进程中,两国都经历了农业向工业的转型。
尤其是在20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日本的农业人口大幅下降,工业占比逐渐增加。
中国也经历了农业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工业部门对经济的贡献逐年增加。
其次,在产业结构中,两国都出现了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
特别是在近年来,两国都面临了制造业陷入产能过剩和低附加值竞争的问题,为了寻求更高的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两国都将服务业视为发展的重点。
比较中国与日本的国际收支状况并分析原因

比较中国与日本的国际收支状况并分析原因——以2007-2009年为例摘要: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它系统地记载了在特定时期内一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
大部分交易是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进行,包括货物、服务和收入、对世界其他地方的金融债券和债务的交易以及转移项目。
本文借由2007-2009年度中日两国的国际收支情况来分析形成中日国际收支状况的原因及不同之处。
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政策因素经济环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国际收支的定义是:“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它系统地记载了在特定时期内一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
大部分交易是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进行,包括货物、服务和收入、对世界其他地方的金融债券和债务的交易以及转移项目。
”一国的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主要表现形式是统计报表,特定时期的国际收支是该时期国际交易的总体状况的具体反映,是一国经济决策中不可或缺的参考依据。
国际收支结构的相关理论主要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国际收支结构的发展趋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93年出版了《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它在原来第四版的基础上进行了科学的修订。
第五版将整个国际收支划分为两大账户,即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
经常账户反映实际资源流动,资本与金融账户反映资产所有权的流动。
我国从1997年开始采用第五版的原理和格式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
根据国际收支账户框架及差额构成的特点,国际收支结构可分为以下模式:(1)经常账户逆差+资本账户顺差的差额平衡模式:(2)经常账户顺差+资本账户逆差的差额平衡模式:(3)两大账户均平衡的模式:(4)双顺差模式(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均为顺差):(5)双逆差模式(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均为逆差)。
中国2007年顺差(3718亿)+顺差(735亿)2008年顺差(4124亿)+顺差(463亿)2009年顺差(2917亿)+顺差(1448亿)日本2007年顺差(25万亿)+逆差(22万亿)2008年顺差(16万亿)+逆差(18万亿)2009年顺差(13万亿)+逆差(12万亿)由上所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从2007-2009年度的国际收支均为顺差,即使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依然实现了收支双顺差,且顺差总额维持在4400多亿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中国经济指标与 GDP 之间的关系-----典型变量分析
选取的经济指标如下: 1、中国 GDP(万美元)Y1 2、中国 GDP 增长率 Y2 3、人口(万人)X1 4、就业人员(万人)X2 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X3 6、货物进出口总额(亿元)X4 7、能源消耗总量(万吨标准煤)X5 8、中央财政收入比重 X6 9、外汇储备(亿美元)X7 10、黄金储备(万盎司)X8 11、科研和开发机构专利申请授权数(件)X9
图 2.1 相关阵的特征值、累计贡献 由图 2.1 可以看出,选取 3 个公共因子。累计贡献率为 76.62%。
5
图 2.2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因此,得出 3 个因子得分函数: F1 =0.97x3 ∗ +0.97x2 ∗ +0.95x10 ∗ +0.81x1 ∗ -0.02x8 ∗ +0.46x9 ∗ -0.31x4 ∗ -0.04x6 ∗ +0.01x7 ∗ +0.48x5 ∗ F2 =-0.07x3 ∗ -0.07x2 ∗ +0.21x10 ∗ -0.03x1 ∗ 0.78x8 ∗ +0.66x9 ∗ +0.53x4 ∗ -0.72x6 ∗ -0.16x7 ∗ -0.37x5 ∗ F3 =-0.15x3 ∗ -0.15x2 ∗ -0.11x10 ∗ +0.08x1 ∗ -0.10x8 ∗ +0.03x9 ∗ +0.26x4 ∗ +0.55x6 ∗ +0.89x7 ∗ -0.60x5 ∗ 第一综合因子为 GDP 综合指标,第二综合因子为贸易综合指标,第三综合指标为资产能源。
(1) 、标准化变量的典型变量系数------------------------------ 3 (2) 、标准化方差被典型变量所解释的比例------------------------3 (3) 、复相关系数平方-
-------------------------------------3
3、中国经济指标与 GDP 之间的关系-----典型相关分析------------4
三、建议------------------------------------------------------------------------------------7
1
一、研究中日两国经济发展状况
1、中日 GDP 对比:
700,000,000 600,000,000 500,000,000 GDP 400,000,000 300,000,000 200,000,000 100,000,000 0 2000 2004 2008 2012 线性 (日本 GDP( 美 元)) 线性 (中国 GDP( 万美 元))
(1) 、相关阵的特征值、累计贡献--------------------------------5 (2)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6 (3) 、因子得分散点图------------------------------------------6
0.35 0.3 0.25 0.2 GDP增长率 0.15 0.1 0.05 0 2000 -0.05 -0.1 2005 2010 2015 日本GDP 增长率 中国GDP 增长率 线性 (日 本GDP增 长率) 线性 (中 国GDP增 长率)
年份
年份
图 1.1 中日 GDP
图 1.2 中日 GDP 增长率
目录:
一、研究中日两国经济发展状况--------------------------------2
1、中日 GDP 对比--------------------------------------------2 2、日本经济指标与 GDP 之间的关系-----典型相关分析-----------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由图 1.1 和图 1.2 可以看出,中国 GDP 的增长处于稳健增长型,虽然增长速度逐年有所下降,但 每年还是处于正增长趋势; 而日本在 2003 年至 2006 年都处于经济停滞阶段, GDP 增长率处于负增长, 这种情况在 2007 年才有所改善. 从 2002 年到 2010 年,虽然中国 GDP 增长率整体上明显高于日本。但是中国 GDP 只有在 2009 年以 后才高于日本,这说明日本的经济发展状态要好于中国。但中国经济一直在快速发展中,并以每年 10%的增长速度高速发展,于 2009 年赶超日本,这说明中国的经济是前途一片光明的。
(1) 、复相关系数--------------------------------------------4
4、中日经济发展对比-----------------------------------------4 二、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5 1、GDP 比较------------------------------------------------- -5 2、影响 GDP 的综合指标--------因子分析------------------------5
由图 1.6 可以看出,GDP 几乎能够影响 其他所有经济指标, 相同的其他所有经济 指标对 GDP 的影响达到 0.9613,说明关 系程度非常大。 GDP 的高低主要影响我国 的就业情况,以及外汇和黄金储备。
图 1.6
复相关系数
4、中日经济发展对比:
由中日对比可以看出,日本 GDP 对就业的影响力要低于中国,但都是最主要的影响。这说明一个 国家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国民的生活质量,所以要想要国名有良好的生活质量,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经 济。除此之外,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要好于日本,中国各经济指标都高度相关,这说明经济制度比较 完善,日本的各经济指标相关程度不高。也可能是经济指标的选择有一些误差,但与事实还是比较符 合的。
GDP 指标的第一典型变量 V1 对 x2、x7、 x5 有很好的解释能力,但对 x4 几乎没有解 释能力; 来自其他指标的第一典型变量 W1 对 y1、 y2 有很好的解释能力。
图 1.5
复相关系数平方
3
结论:
由典型变量分析可以看出日本 GDP 的高低可以影响劳动力、银行部门国内信贷占 GDP 的比值、国 际旅游收入。除此之外,这里的所有其他经济指标都能够良好的解释日本 GDP。
2、日本经济指标与 GDP 之间的关系-------典型变量分析
指标选择:从以下几个指标研究日本经济的发展状况。 1、GDP(美元)Y1 2、日本 GDP 增长率 Y2 3、人口 X1 4、劳动力 X2 5、能源产量(千吨标准煤)X3 6、上市公司占 GDP 的比值 X4 7、银行部门国内信贷占 GDP 的比值 X5 8、申请专利个数 X6 9、国际旅游收入 X7 主要研究日本 GDP 指标与其他经济指标的的相关性。
7
4
二、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1、GDP 比较
图 2.1 2010 年各国 GDP 由图 2.1 可以看出,美国 GDP 最高,几乎是中国的 2 倍,中国位列第二名,其次是日本;越南和 埃及最低。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经济发展最好,中国处于发展阶段,发展势头很好。日本依旧是不可 缺少的经济实力体。
2、影响 GDP 的综合指标--------因子分析
图 2.2
因子得分散点图
6
由图 2.2 可以看出,日本、美国中国香港的 GDP 都比较高,中国的贸易额度特别高。其余国家的 GDP 不是很高,贸易额度也不高,特别是埃及,两个综合因子都是最低的。可以看出,美国、日本和 中国在世界经济上有一定的地位。
三、建议
首先,不管是地区经济(中国和日本经济对比)还是世界经济(16 个国家经济对比) ,都可以看 出,虽然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以及经济发展方面都不同(可以分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贫穷 国家) ,但经济的发展是有共性的。例如中国与日本,中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几年之后,也像日本那 样,经济进入停缓期,所以想要世界各国的经济都有所提高,想要全世界的公民都有良好的生活,各 国就要相互合作,避免引发战乱,国家之间也尽量以协商的方式解决各种争端。 其次,要加强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贸易,使国家之间的经济共同发展,这样才能减少国家之间的 歧视。 最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保护环境,我们只有这一个星球可以生活,所以各国领导人要 对环境这一方面做出明文规定。
2
由图 1.3 可以看出: 来自 GDP 指标都的第一典型变量 V1 为: V1=−0.8826y1 ∗ +0.5779y2 ∗ ;在 y1 上的权重 更大。 其他经济指标的第一典型变量 W1 为: W1=6.6418x1 ∗ +4.0215x2 ∗ +3.3487x3 ∗ -3.2779 x4 ∗ +1.4659 x5 ∗ -3.5969 x6 ∗ -1.1138 x7 ∗ ;W1 在 X1 中的系数最大,其次是 x2、x6、x3 和 x4。 这一对典型变量主要反映 y1 和 x1、x2、 x3 的正相关关系; 和 x4、 x6 的负相关关系。 同理: 第二对典型变量主要反映 y2 和 x1、 x2、x3 的正相关关系,和 x4、x6 的负相关 关系。 图 1.3 标准化变量的典型变量系数 GDP 指标通过第一个典型变量解释的共享 方差为 49.16%,被其他经济指标第一个典型 变量解释的方差比例为 49.16%;通过第二个 典型变量解释的方差比例为 50.84%,被其他 经济指标第二个典型变量解释的方差比例为 50.59%. 其他经济指标通过第一个典型变量解释的 共享方差为 28.60%,被对方第一个典型变量 解释的方差为 28.60%,通过第二个典型变量 解释的方差比例为 23.58%,被对方第二个典 型变量解释的方差比例为 23.47%。 两对典型变量解释配对变量组方差的累计 比例分别是 99.75%和 52.06%。 图 1.4 标准化方差被典型变量所解释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