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格局_国际制度与全球秩序
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议题

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议题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议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关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同时,全球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多样,需要全球治理来应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的议题。
首先,国际关系是指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动。
在国际关系中,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起着重要作用。
国际关系的发展与国际政治格局密切相关。
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制度、经济实力、文化背景等因素都会影响国际关系的发展。
在国际关系中,各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并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国际关系的稳定与和平对于全球的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全球治理是指通过国际组织、国际法律等机制来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过程。
全球治理旨在促进国际社会的合作与协调,以应对全球性挑战和问题。
全球治理的议题包括但不限于气候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恐怖主义等。
这些问题超越了国家的边界,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全球治理需要各国共同参与,通过多边合作来制定共同的规则和标准,以实现全球治理的目标。
在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的议题中,国际组织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为各国提供了一个平台,通过协商和合作来解决全球性问题。
国际组织的成立和发展,为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机制和渠道。
国际组织的作用不仅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更体现在促进各国之间的对话和理解上。
通过国际组织,各国可以共同协商,增进相互了解,减少误解和冲突。
另外,全球治理还需要各国共同承担责任。
在全球治理的过程中,各国应该以平等和合作的精神,共同参与决策和行动。
全球治理不能由某一国家或少数国家单独主导,而应该是各国共同努力的结果。
各国应该遵守国际法律和国际准则,共同维护国际秩序和全球稳定。
同时,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全球治理的进程。
总之,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要议题。
当今世界的主要国际关系和国际政 治格局分析

当今世界的主要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格局分析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格局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
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矛盾。
要深入理解这一格局,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使得各国经济紧密相连。
以中美为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双方的贸易往来规模巨大,但也存在贸易摩擦和竞争。
美国试图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手段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这不仅影响了中美两国的经济,也对全球经济稳定造成了冲击。
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也在改变着国际经济格局。
以中国、印度、巴西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这使得全球经济权力逐渐从传统的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转移,从而引发了国际经济秩序的调整和变革。
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也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西方国家普遍推行资本主义制度和民主价值观,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根据自身国情选择了不同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
这种差异导致了在一些国际问题上的分歧和冲突。
例如,在人权问题上,西方国家常常以自身标准来评判其他国家,引发了诸多争议和外交争端。
军事力量在国际政治格局中依然具有重要影响力。
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其战略利益。
俄罗斯在军事领域也拥有强大实力,在维护自身国家安全和地区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一些地区性军事冲突和争端,如中东地区的局势,也反映了军事力量在国际关系中的复杂作用。
能源和资源的争夺也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以及稀有金属等战略资源的分布不均,导致各国在获取和控制这些资源方面展开竞争。
中东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使其成为全球大国关注和角逐的焦点,也引发了该地区长期的动荡和冲突。
在地区层面,欧洲一体化进程面临诸多挑战。
英国脱欧给欧盟的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同时欧盟内部在经济政策、难民问题等方面也存在分歧。
国际体系和国际格局

特征
四、国际政治体系与国内政治
1、国内政治对国际政治体系旳影响
(1)国内政治是国际政治产生和发展旳基础 (2)不同国家旳政治系统是国际政治体系旳构成部
分 (3)世界各国国内政治性质旳不同决定了国际政治
体系旳性质特征和发展方向 (4)国家政治力量旳发展推动者国际政治格局旳发
主义生产方式旳产物。 (2)国际体系旳形成具有一定旳客观历史条件: ➢ 两次科技革命旳推动是主要原因 ➢ 垄断旳产生和发展是又一主要原因 ➢ 殖民政策旳出现是决定性条件
三次科技革命
3、国际体系形成旳主要标志 (1)国际分工旳完毕 (2)世界市场旳出现 (3)殖民体系旳建立 4、国际体系旳构成 (1)世界生产体系——以国际分工为基础 (2)世界贸易体系——以不平等互换为基础 (3)世界金融体系——以垄断资本为基础 (4)世界殖民体系——以统治剥削为基础
展演变
2、国际政治体系对国内政治旳制约 (1)国际政治是国内政治发展旳主要条件 (2)国际政治环境制约着国内政策和国家战略
旳制定与实施 (3)世界舆论、世界潮流和世界运动能够形成
一种迫使国内政策调整旳国际压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备战、备荒、为人民 (毛主席 语录),冷战时期毛泽东旳“深挖洞、广积粮、不 称霸”战略,各地大挖防空洞预防随时可能暴发核 战争
二、国际体系旳发展演变及其原因
1、形成之后旳四大时期 (1)单一旳资本主义国际体系时期(19世纪末到
1923年俄国十月革命) (2)两种政治经济体系并存、斗争旳时期(1917
至1945) (3)两大社会体系、多种类型旳经济制度在一种统
一旳国际体系中并存、竞争、共处旳时期(1945 至上世纪90年代初) (4)冷战后时期
世界格局_国际制度与全球秩序

世界格局、国际制度与全球秩序秦亚青[内容提要]后金融危机的世界,一超多强格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但在这一基本架构之中,一超实力有所减弱,形成了美国、欧盟和新兴大国三种重要力量的三元结构。
由于国际安全环境发生了变化,跨国威胁成为重大挑战,全球治理需求急剧增加,而现有国际制度却表现出明显的供应不足,于是,充实和改革国际制度以适应全球治理的需要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三种力量合作的关键领域。
三方具有合作的基础,但各方对利益轻重缓急的界定又不尽相同。
未来全球秩序取决于这三种力量的合作,合作的关键在于原有大国和新兴大国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国际体系结构 跨国安全威胁 国际制度改革 新兴大国[作者介绍]秦亚青,外交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国际关系理论。
金融危机之后,世界政治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新兴国家进入国际政治经济的中心。
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等 金砖国家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目前这些国家的影响力虽然仍远不如西方大国,但在诸多问题领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关系历史一再表明:新兴大国在崛起过程中会扰乱甚至打破现有的国际体系和世界秩序。
那么,现在的情况是否与历史上那些关键的转折时期相同?国际体系格局是否出现了根本性转变?新兴经济体是否已经真正成为能够塑造全球环境的世界大国?新兴大国是对现有的国际体系形成了挑战还是为新多边主义和国际秩序提供了历史机遇?本文认为当前的情况不同于以往。
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安全威胁性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改变。
在近现代历史上,最严重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敌对国家或国家联盟,这也是从1648年现代国家体系建立到冷战结束的一个多次重复的事实: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都是典型的案例。
然而,在冷战以后的世界中,国家面临的共同威胁急剧增加。
国际社会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包括最强大的国家在内,有能力单独解决威胁国家和国民安全的所有问题。
为了生存和发展,它们必须与别国进行合作。
当代世界的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PART 01
全球化概述与发展历程
全球化定义及特点
全球化定义
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中的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加强,以及全球范围内各种要素和资源的流动和配置 。
全球化特点
全球化具有开放性、多样性、互动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它使得不同 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挑战和风险。
PART 03
经济全球化及其挑战
经济全球化表现与影响
01
02
03
04
贸易自由化
全球贸易壁垒逐渐消除,各国 之间的商品和服务流通更加自 由,国际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投资便利化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 源,国际投资活动日益频繁,
资本流动更加便捷。
生产国际化
全球生产网络逐渐形成,产品 生产的各个环节在全球范围内 分工合作,提高了生产效率。
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
国际组织通过制定和实施国际规则和标准,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推动全 球问题的解决。同时,国际组织还通过提供信息和知识、促进对话和协商等方式 ,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全球治理实践案例分析
案例一
案例二
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 作用。联合国通过安理会等机构,对 国际冲突进行调解和斡旋,推动和平 解决争端。例如,在叙利亚危机中, 联合国通过多方协调和努力,促成了 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之间的多次和谈 ,为缓解危机发挥了积极作用。
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降低 对单一货币的过度依赖。
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加强各国之间的金融合作和协调,共同应对 全球性金融风险和挑战。
PART 04
政治多极化与地缘政治格 局演变
第十章:《政治学概论》之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第十章 第一节
• 三、国际政治基本准则
•
•
1、含义
国际政治基本准则或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是指国际政治 行为主体在参与国际政治、处理对外关系时应遵循的基本 行为规范。它既体现为主权国家之间或国际组织之间所共 同制定的条约、宪章、盟约、协约、公约、协定和宣言等 有形规则,也体现为国际政治中长期形成并且得到多数国 家认可的传统、习惯等无形规则。 • 国际政治基本准则包括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法(主指国际公法)、国际条约 和国际惯例等。 • 国际政治基本准则是一个历史范畴。奴隶与封建社会 是萌芽时期;一战前资本主义社会是形成时期;一战后是 发展时期,国际政治基本准则得以法律规范化和推行普遍 化。
第十章 第一节
• (二)国际组织 • 1、含义
• 国际组织是指国家、政党、民间团体或者个人之间基 于特定目的和需要,根据特定国际规则而形成的国际联合 体。它是重要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是国际社会的重要组 成部分。 • 现代国际法确认国家间的国际组织具有国际法主体资 格,非国家间的国际组织不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 • 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 国际组织是发轫于国际会议,至19世纪60年代才正式成形 (1965年国际电报联盟、1873年国际气象组织)。1920 年成立的国际联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政府间国 际组织。二战后,成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联合 国。
• • • •
第十章 第一节
• 四、国际法
•
•
1、国际法的构成
国际法又称国际公法,是指在国际政治中形成的,用 以规范政治行为主体的国际活动和行为,调节国际政治行 为主体之间关系,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各种原则、规则和制 度的总和。 • (1)平时法 • 平时法是对正常状态下主权国家以及其他国际法主体 的主权、管辖权、外交规则和外交惯例、谈判与条约的规 则等的规定。平时法一般适用于和平状态下的国家等国际 法主体之间的关系,而在战争状态下仅适用于中立国。它 在国际法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二、战后(zhàn hòu)两极格局的形成与 演变
1.雅尔塔体制的建立和两大阵营的对峙 (1)雅尔塔体制的建立 雅尔塔体制的主要制定者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和
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它是美苏两个大国安排世 界,划分(huà fēn)势力范围的结果。
精品文档
1.雅尔塔体制的建立和两大阵营的对峙 (2)两大阵营的对峙(冷战) 杜鲁门上台以后,逐步采取了一系列恶化美苏
精品文档
(10)“两超多强”说
和上世纪相比,美国的霸权显然日渐 式微。但至少从中短期来看,无法想象中 国可能取代美国行使压倒性霸权。美中一 方面反对对立,反复合作,另一方面不得 不把与七国集团和金砖国家(guójiā)合作协 商的“两超多强”这种“大国治理下的和 平”格局作为国际政治的主调。
大国权力的全部特征:军事(jūnshì)的、经济
的,以及约瑟夫·奈和其他人所说的意识形态
或文化权力的‘软’权力特征。”
精品文档
法国(fǎ ɡuó)战略研究基金会教授布鲁·泰尔特雷:
❖ “完全有理由认为,几十年内无任何国家能挑战美国的优势地 位。”
❖ 美国社会有“持续的自我再生能力”,“美国的政治机制的稳定 性在世界上也绝无仅有”。
精品文档
(4)多极格局说 理查德•罗斯克兰斯(Richard Rosecrance) :未来世界将是迅速发展的多 极——四个或五个主要因素在这个体系中居 支配地位(dìwèi)。 郗润昌:两极格局终结至今,以美、欧、日、 中、俄五大力量为主体的世界多极格局的框架 结构已基本形成。
精品文档
❖ 墨西哥报刊(bàokān)认为,2003年的伊 拉克战争打碎了凯南所预见的多极秩序(苏、 英、德、日、美),催生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多 极和多维世界,新生的六极世界看来已经出现: 美、欧盟、巴西、俄、印、中。
全球经济治理与国际政治秩序

全球经济治理与国际政治秩序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政治秩序是当前全球经济和政治系统中被广泛讨论和研究的主题。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秩序的不断调整,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国际政治秩序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化。
1. 全球经济治理的演进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市场经济的普及,国际经济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不断增强,全球经济治理进入新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经济竞争的矛盾不断加剧,经济合作与竞争的利益分配和权力博弈成为制约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问题。
目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东盟、欧美、BRICS等地区或国家间经济合作机构。
这些机构既有各自的优点和特点,也有不足和缺陷。
例如,WTO在推动贸易自由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处理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时存在不足;IMF在协调全球货币和金融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推动多边金融制度改革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2. 国际政治秩序的变革国际政治秩序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各国之间约定俗成、互相接受的国际组织和国际法制度,以及处于其中的国家关系的稳定状态。
20世纪初,随着二战的结束和联合国成立,世界进入了由美国主导的冷战阵营,这种国际秩序被称为“美西亚秩序”。
而随着苏联解体和国际形势的剧变,这种秩序逐渐瓦解,随后,以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为特征的新秩序开始出现。
然而,美国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美国的绝对主导地位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目前,全球政治秩序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朝着多极化、经济一体化、文化多样化等方向发展。
国际关系中出现了更多的多边合作平台和对话机会,经济全球化和多边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权利、利益和价值观展开了新的博弈。
3. 全球经济治理与国际政治秩序的互动改革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政治秩序已经成为全球政治和经济研究的热门话题,对于解决全球性问题和提升全球治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格局、国际制度与全球秩序秦亚青[内容提要]后金融危机的世界,一超多强格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但在这一基本架构之中,一超实力有所减弱,形成了美国、欧盟和新兴大国三种重要力量的三元结构。
由于国际安全环境发生了变化,跨国威胁成为重大挑战,全球治理需求急剧增加,而现有国际制度却表现出明显的供应不足,于是,充实和改革国际制度以适应全球治理的需要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三种力量合作的关键领域。
三方具有合作的基础,但各方对利益轻重缓急的界定又不尽相同。
未来全球秩序取决于这三种力量的合作,合作的关键在于原有大国和新兴大国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国际体系结构 跨国安全威胁 国际制度改革 新兴大国[作者介绍]秦亚青,外交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国际关系理论。
金融危机之后,世界政治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新兴国家进入国际政治经济的中心。
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等 金砖国家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目前这些国家的影响力虽然仍远不如西方大国,但在诸多问题领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关系历史一再表明:新兴大国在崛起过程中会扰乱甚至打破现有的国际体系和世界秩序。
那么,现在的情况是否与历史上那些关键的转折时期相同?国际体系格局是否出现了根本性转变?新兴经济体是否已经真正成为能够塑造全球环境的世界大国?新兴大国是对现有的国际体系形成了挑战还是为新多边主义和国际秩序提供了历史机遇?本文认为当前的情况不同于以往。
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安全威胁性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改变。
在近现代历史上,最严重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敌对国家或国家联盟,这也是从1648年现代国家体系建立到冷战结束的一个多次重复的事实: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都是典型的案例。
然而,在冷战以后的世界中,国家面临的共同威胁急剧增加。
国际社会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包括最强大的国家在内,有能力单独解决威胁国家和国民安全的所有问题。
为了生存和发展,它们必须与别国进行合作。
我们的确面临可怕而严峻的挑战,但由于挑战和威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国家间进行沟通、合作和协调也就有了更多的机遇。
21世纪的全球秩序将大大取决于国家间应对共同挑战的互动与合作。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格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力量格局呈现出延续与变革的双重特征。
美国依然是当今国际体系中唯一的超级大国,继续保持着强大实力与影响力,这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下去。
但同时,人们也有一种普遍的感觉,这就是美国相对实力下降。
反恐战争、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弱化了美国的力量。
欧洲国家在地区一体化进程中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且经常率先提出和传播新的观念和规范,在软实力方面往往表现出超出其硬实力的影响力。
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尤其是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在世界权力分配中的份额日益增加,进一步推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
与此同时,非国家行为体以及国际社会中的各种力量也在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国际议程设定、制度改革以及规范传播等方面表现出积极活跃的姿态。
上述诸多特征早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就已经出10现,但这场危机使得它们更加凸显出来。
有两个重大事件比较明显地表现出美国影响力的下降。
一是反恐战争。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的第一反应就是宣布发动一场全面的反恐战争,并赋予其类似当年十字军东征一样的含义,暗示这将是一场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与斗争。
美国的战略目标是使用自己超强的军事力量,推广西方民主价值观和政治体制,这不仅可以赢取反恐战争的胜利,还可以在中东和世界推广美国民主,加强美国的领导地位,建立理想的全球秩序。
进而,美国认为可以凭借自身力量赢得这场战争。
在这种思想支配下,美国政府出现了重大战略失误。
美国采取的一个主要行动就是武装入侵和占领伊拉克。
然而,此举非但没有为世界带来和平,反而削弱了自己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人们对美国在伊拉克境内采取的军事、政治行动产生了极大的质疑并提出严厉的批评。
这些事实说明,在当今世界,即便是一个具有超强实力的霸权国也会力不从心。
而且,在美军武力占领伊拉克之后,伊拉克境内的安全局势因为 基地组织的恐怖主义行动和宗派暴力变得更为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假如不从伊拉克撤军,美国必将被拖入一场几乎不可能取胜的旷日持久的战争中。
反之,如果美国撤军,伊拉克国内的安全局势将会变得更加复杂。
此外,对于美国来说,在南亚次大陆的反恐行动同样是一场异常艰难的战斗,不但需要巨大财力和人力投入,而且也可能成为一场马拉松式的战争。
反恐战争带来的更严重后果是削弱了美国的软实力。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凭借并不存在的证据随意使用武力,在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不顾联合国众多重要成员的反对单方面发动战争,加之后来的关塔那摩虐囚等行为,导致美国的反恐战争以及其他单边主义行为的合法性遭到国际社会质疑。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是无事实根据的。
甚至有人认为,自由主义国际规范会因为其最强有力的支持者带头违犯而退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反恐战争中错误的思想理念和战略策略尤其削弱了美国的软实力。
%第二个重大事件是金融危机。
肇始于美国并迅速蔓延到整个世界的金融危机削弱了许多经济体的实力,美欧损失尤为严重。
这次金融危机动摇了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并导致了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萧条。
几乎所有西方主要经济体在2009年都经历了经济负增长。
本次危机令全世界2009年的金融损失高达4万亿美元。
仅美国一国的损失就约达2.7万亿美元,欧洲估计损失约1.2万亿美元。
除了金融市场上的惨重损失以外,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实体经济也面临严重缩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发达经济体2009年的经济产值缩减了25%。
所以,金融危机对于发达经济体和整个世界来说,都是一个相当严重的打击。
&进而,金融危机导致各国对当前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制度和机制产生了高度不信任感。
原本只是在美国国内发生的次贷危机竟然迅速蔓延至整个世界,这一现象使关于国际金融和经济秩序的重大问题浮出水面。
人们开始怀疑基于二战后国际规范并由西方国家建立和维护的现行国际金融和经济制度。
在危机爆发前和危机期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没有成功履行其监管、早期预警和协调的职责,而这恰恰正是人们授权、赋予该组织的功能,也是人们期待该组织应当发挥的作用。
这次金融危机清楚地表明,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存在高度的相互依存状态,一国的金融结构与他国密切相关。
在一个国家境内发生的事件不仅取决于该国的政策和规章制度,而且也取决于别国的政策和规章制度。
正因为如此,全球层面的风险监管和早期预警机制将是必不可少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基本的职能之一,就是密切监管每一个成员国的金融、经济政策及其实施情况。
然而,这一监管机制并没有在发达经济体中有效发挥作用,没能对美国金融体系中突然出现的次贷漏洞进行有效监管和早期预警。
回顾1997年在亚洲爆发的那场金融危机,人们会发现国际货币基11∃%&RyderM ckeo w n, Nor m Regress:US R evisi on i s m and t he S l o w Death of the Tort u re Nor m,In te rna tional R elation s,Vo.l23(1):5-25.A lexander D.B ard, Po w er,V iol en ce,and Tort u re:M aking S ense of Insurgency and Leg iti m acyC ri ses i n Past and Pres en tW ars of Attriti on,i n Francois Deb ri x and M ark Lacy,eds.,Th e G eo politi cs of Am eric an In sec u rit y:T error,Po w e r and F orei g n P olic y,NY:Routl edge, 2009,pp.54-70.h ttp://on li ne.w s.j co m/arti cle/BT-CO-20090421-713389.ht m.l(上网时间:2009年12月30日)金组织当年为亚洲走出危机提供的政策建议和应对措施也是脱离实际的。
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东亚国家决心大力开展地区合作,结果是建立了东盟和中日韩合作机制。
∃要加强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与安全,就必须加大对发达经济体金融活动的监管力度,同时还要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和投票权。
%为此,国际社会要求改革二战结束以来主要由霸权国确立并长期维护的现行国际金融制度。
&这些现象是否说明金融危机后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转变?在后金融危机国际体系中权力分布呈现什么状态?哪些国家可以称得上世界大国?虽然我们见证了美国实力的相对衰落,但是目前国际体系中力量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反恐战争和国际金融危机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家间力量对比格局,美国实力的相对衰落也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其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
从军事力量角度而言,美国仍然占据绝对优势。
美国一国的军费占整个世界军费的45.7%,远远高于英国、法国、德国、中国、俄罗斯和印度六国军费的总额。
其中,俄罗斯可能是唯一一个能在战略军事领域与美国抗衡的力量和对手,但是经济实力的不足又制约了它在武器升级和军费增资方面追赶美国的能力。
欧洲是全球经济中最重要的地区,但是其安全的维护和在全球事务中施加军事影响力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主导的北约。
美国不仅在海陆空及太空领域的安全架构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而且是世界经济和技术领域内最重要的国家。
世界前300强企业中有超过半数的企业在美国。
在世界前100强或500强企业中,美国的公司占大多数,并在生产领域拥有最强大的决策权。
美国依然有能力支配以美元计价的国际信贷的供给,进而有能力对世界货币体系中信贷金融产品的生产施加决定性影响。
美国依旧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继续主导着新知识的创造与生产。
因此,虽然美国霸权力量相对衰落是事实,但是国际体系基本维持着一超的格局同样也是事实。
与此同时,美国实力的相对衰落使得另外两种国际力量的作用显现出来。
一个是欧洲。
多年以来,欧洲国家一直致力于共同体建设。
欧盟是超越民族国家的共同体,将一些重要的新思想付诸国际关系实践,并积极塑造新型世界秩序。
欧洲国家在地区层面的合作是成功的。
虽然遭遇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但是欧洲一体化一直在向前推进。
尽管有不少人认为欧洲国家硬实力处于相对弱势,欧盟仍然是多个国家的组合体,但是一个更统一的、拥有共同 总统和 外长的欧洲似乎不仅经济实力会更加强大,而且更重要的是有更大的能力引领观念、规范和制度的创造和传播。
欧盟坚定的支持者认为 欧洲将引领21世纪,欧洲的强大力量在于它是一支 变革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