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4届北京大兴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和答案

2024届北京大兴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和答案

2024北京大兴高三(上)期末语文2024.1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不少传播学者认为,媒介不仅通过它的内容影响人的认识、价值观和行为,一种媒介的出现、使用和普及以及它所形成的媒介工具环境本身,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个性或人格。

在这方面,日本学者的观点很有代表性。

例如,林雄二郎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明确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

所谓“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另一位学者中野收用“容器人”这一形象说法描述了现代人的行为特点。

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其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互相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信息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而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

“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的基础上的。

语文丨202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语文丨202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保密★启用前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2023.01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现当代文论与西方文论关系的密切程度明显要高于其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关系。

在这一事实前提下解决现当代文论“失语”的问题,首先要厘清现当代文论的产生背景,客观审视其与西方文论的关系。

尽管多数学者都认同中国现当代文论的产生,一方面源于整理国故的内在驱动,一方面来自西方文学经验的异域激荡。

但平心而论,在近现代文学变革之际,西方文论对中国文论的影响是压倒性的。

而其后的半个世纪里,苏联的文学理论又对于中国现当代文论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世界的诸种文学理论纷至沓来。

一时间,中国文学批评领域俨然成为这些理论的试验场。

实际上,每种理论都有其产生的背景、适用的范围以及存在的局限,不可能直接采取“拿来主义”,包打一切。

因此,这期间的新潮迭起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对于中国现当代文论的建设而言,却是丧失了一段自主发展和民族化转型的宝贵时间。

学界常言的中国文论“失语症”,原意是指中国现当代文论至今没有一套自主自足的理论体系,并非指称古代文论在当下的失语状态。

毕竟,古代文论的批评对象终究是古典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可能完全适用于现代白话文作品,其中“虚实”等具有生命力的概念、范畴或命题自然会存活在当下的文论话语之中,而那些伴随时代变迁已经走入历史的理论和概念也没有激活的必要。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苏州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高三语文注意:本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调研时间150分钟。

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情感腹语”:为什么自己杯里的咖啡更香浓?①为什么人们会对与自己相关的产品产生不同的反应呢?也许,这与“自我优先效应”有关。

牛津大学的心理学家最近发现,不具有实质含义的任意视觉符号刺激(如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一旦与我们自身联系在一起,就会具有特殊的意义。

②在一项典型研究中,研究人员设置了两个任意刺激,一个与自我有关,而另一个则与朋友或其他人有关。

研究人员要求坐在实验室里的参与者在看到与自己有关的刺激时尽快按下一个按钮(可能是蓝色三角形),在看到与别人相关的刺激时(可能是黄色正方形或红色圆形),就按下另一个按钮。

许多此类研究的结果表明,与自我相关的对象会很快被优先化:即比起那些与他人相关的刺激,你会更早看到它们并更快做出反应。

换句话说,它们变得更加突出,因为它们与你相关,或者在某种意义上“属于”你。

③我怀疑,当消费者看到写有他们名字的一次性咖啡杯或可乐瓶时,类似的现象也很有可能发生。

出于同样的原因,寿星大概也会觉得端上桌的生日蛋糕味道更好。

④你会特别钟爱哪个杯子吗?我最喜欢的是一只一侧画着卡通猪、一侧画着小鸡的橙色杯子,每天早上我都会用它来给自己做一杯卡布奇诺。

如果我发现它还躺在洗碗机里,就会很生气。

当然,无论用什么杯子喝咖啡,咖啡都是一样的。

但不知何故,用我最钟爱的杯子喝咖啡的体验让我感觉不一样,连带着这杯咖啡的味道都不同了。

⑤在某种程度上,“自我优先效应”也许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用你最喜欢的杯子喝饮料时味道总是更好。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感觉移情”,有时也被称为“情感腹语”,这一概念是半个多世纪前由北美传奇商人路易斯·切斯金首次提出的。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卷(含答案)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卷(含答案)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历史是人类精神的基本构造,是人类的思维形式,离开了历史就不会有人类的思维。

历史是对过去的讲述,无比巨大、混沌一团的过去中被赋予了秩序和意义并且被讲述出来的那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才是我们所说的历史。

从过去中选择原料、组织模型和生产历史,是人类最古老、最基本的智力活动,而对历史的生成、演变、发展和应用这个过程进行考察的学科就是历史学。

既然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历史,对所使用的历史本身进行考察,确保历史知识的正确与准确,适当地使用而不是滥用或错用历史,就关乎人类的精神健康与心智发育,这正是历史学家的职责。

确保这一职责得以履行的,就是历史学家的美德。

什么是历史学家的美德?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求真”。

然而求真不是美德,求真是历史的本性。

没有人会说他讲述的历史不够真实,所有人在使用历史时都深信或至少宣称这个历史是真实的。

这是由历史在人类精神活动中的本质属性决定的,讲述真实的过去、忠诚于事实,是历史唯一的特性。

当然,许多曾经被认为真实的历史,后来逐渐被排除在历史之外,而归入神话、伪史或编造。

历史学的历史表明,太多的历史都已被剔除在历史之外,过去的许多历史知识现在已经被归入神话或伪史。

各个文化、各个时代的大多数历史学家都秉持求真的职业精神,然而他们还是会自觉不自觉地制造神话与伪史。

求真几乎可以等同于历史学的职业本身,还不能说是一种品德。

那么什么是历史学家的美德呢?历史学家有三大美德:批判、怀疑和想象力。

因为历史如此有用,生产伪史、篡改历史、制造遗忘,以及滥用或错用历史,就是历史应用的基本形态之一。

过去当然是确定无疑的、已经发生的、唯一的,但事实上人们总是因眼前的需要而把过去那个“唯一”改写为“多种”。

我们所知道的过去就是多种多样的、非常复杂的,充满了可能性,是基于一代又一代、一群又一群人的需要而反复改写的结果。

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人教版

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人教版

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人教版一、选择题1.下面古诗的下画线部分,表达的是()A)作者的感慨B)作者的愤怒C)作者的悲痛D)作者的怅惘2.下列人物中,与《红楼梦》无关的是()A)宝玉B)黛玉C)葫芦娃D)迎春3.古人云:“吃书三百两,谓得真味。

”这里的“三百两”是()A)钱的单位B)书的篇数C)重量单位D)不知所指二、问答题1.请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及主要作品?2.请谈谈你对《破土》中“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句话的理解?3.解释“诗以言志,文以绘情”这句话的含义。

三、作文题请根据以下内容,选定一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1. 题目一:读书使人明智,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2. 题目二:如何看待当代青年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消费习惯? 3. 题目三:如何理解“故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作者的感慨C)葫芦娃A)钱的单位二、问答题1.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樟,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他是中国现代伟大小说家、文学家、评论家、思想家,是一位独具特色的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他用尖锐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懦弱。

同时,鲁迅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他的文学作品影响深远,被誉为“百年不朽之文豪”。

2.“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句话表达了因果定理的普遍性。

爱情与仇恨都是有原因的,都源自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织与矛盾冲突。

爱情通常是由心灵相互吸引、情感共鸣而产生的,而仇恨则是由互不相容的情绪、冲突所衍生出来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任何情感的存在都是有原因的,要深入挖掘情感背后的原因和动机,才能真正理解和面对自己的内心。

3.“诗以言志,文以绘情”是一种文学创作理念。

它强调了诗歌是表达诗人内心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思想感情的抒发;而文学作品则是通过绘画般的描绘方式来展示人物的情感和命运。

诗歌注重抒情表达和意蕴的深远,更重视形式的精美与音韵的和谐;文学作品注重人物形象的描写和情节的展开,更注重讲究策划剧情的合理性。

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阅读理解
1.(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本文主要介绍了……
2.(10分)阅读短文,判断正误. 正确(√)错误(×)…
3.(10分)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
4.(10分)简答题详细回答……
二、写作
1.(20分)作文题目题目:……
2.(10分)修改句子错误原句:…… 修改后:……
三、诗词赏析
1.(15分)阅读以下诗句,回答问题。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问题:……
2.(15分)鉴赏以下古文句子,理解其意义。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四、答案
1.阅读理解答案:
1.答案
2.答案
3.答案
4.答案
2.写作答案:
1.答案
2.答案
3.诗词赏析答案:
1.答案
2.答案
以上是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希望同学们认真答题,祝你们取得优异成绩!。

2024北京丰台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北京丰台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北京丰台高三(上)期末语文2024. 01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楚辞》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抒情诗,是理解屈原人生境界和价值观最重要的资料。

屈原在《离骚》开篇提到,他的父亲以“正则”为他命名,说明父亲希望他把“公正无私”作为自己的处世原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也说屈原“正道直行”。

正道直行首先是正直,正直就是处事公正,不苟且,不徇私,不自私自利和投机取巧。

《离骚》也恰恰展示了一个正直的君子在蒙受不白之冤后勇敢的抗争过程,“正”“直”二字多次出现其中,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作为一个正道直行的人,屈原对自己的才德充满自信,也对楚王任用群小的现实强烈不满。

他认为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有一个“选贤与能”“举直而错诸枉”(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的公正的社会运行机制,他希望在楚国有公平和正义,那些正道直行的人受重视,而枉道邪行的人被抛弃;但是楚国的现实政治正好相反,小人当道,奸佞得志,这引起了屈原的强烈不满。

屈原在《离骚》中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把楚国带上歧路的当权者。

屈原把爱国与自己价值受到尊重结合起来,通过对自己命运的不平之鸣,体现他的爱国情怀。

这种爱国主义建立在“正道直行”的基础上,因而具有极强的正义性。

《离骚》中体现的屈原的精神品质,还表现为九死不悔的底线意识....。

《离骚》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对于屈原来说,受重用则正道直行,追求理想;被放流则严守底线,毫不动摇。

坚守底线,归根结底,就是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善人,做一个诚实的人。

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房山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本试卷共12页,共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一个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撞而契合的产物,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将“意”和“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和“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

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在艺术欣赏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

“意象”作为一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

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作品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

“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

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取材于雷江红的相关文章)材料二意境为什么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首先在于它含有生动的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高三语文转载注意事项及说明: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共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选考历史的考生加30分钟40分。

2.请将所有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其它区域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感官是通往这个世界的门户,同时也是一种__▲__,会使人看不见那个更高的世界。

貌似健全的躯体▲充满虚假的自信,▲地在外部世界闯荡,寻求欲望和野心的最大满足。

A.遮蔽往往踌躇满志B.遮盖往往意气风发C.遮蔽常常意气风发D.遮盖常常踌躇满志2.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列诗句不同类的一项是(3分)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B.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D.—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A.企业家们要“不畏浮云遮望眼.......”,不因一时一事的干扰因素而裹足不前,而应者眼长远,拿出更多、更好适合广大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

B.人生道路上难免会有坎何,但我们要抱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坚定信念,通过自己的努力.......,.直挂云帆济沧海奋斗,取得成功。

C.尽管工作很忙.但“偷得浮生半闲日.......”,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也喜欢游泳、爬山等运动,喜欢足球和排球。

D.王维作为唐代著名诗人,品性随和,“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就体现了他既欣赏“山中”,又欣赏“朝中”洁身自好的高雅情操。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艺术大师留下的巨大精神财富,▲。

勇敢地承担起他们未尽的责任,这将是我们对大师最好的缅怀与纪念。

①只闻大师之名,不读大师之书,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②比之大师孤独的“存在”,更有意义的乃是其智.费成果适时转化为普世价值③不应该从此成为尘封的历史1 / 9④以此推动我们的民族、文明一路前行⑤而必须经由我们的手推广普及、弘扬传承A.⑤③①④②B.③⑤①②C.⑤③①④②D.⑤②④①5.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知识表达正确的一项是(3分)A.按时间先后排列:平旦、晡时、日中、日人、人定B.官职被贬用词:左迁、谪、除、去、黜、乞骸骨C.对人的尊称或敬称:殿下、麾下、丈人、先考、夫子D.科举考试等级从低到茈:秀才、进士、举人、探花、榜眼、状元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小题。

顾成传顾成,字景韶。

祖父操舟江淮间,居江都,为诸大贾纪纲。

诸顾率.负气好事,号“拳棒顾”。

成于诸顾中尤健武,每为人持不平,遇强项必挫辱之乃已。

自文其身,欲入水以御龙罔象①。

有盗入其舟,同舟震去,成独持短兵斗盗,盗披靡走。

事张士诚不乐,来归,常持伞盖,待上出入。

从攻镇江,与勇士十人奋斗入城,众不继,为其所缚。

成绝缚,身亦投乱流中,得间.归。

青军②据扬州,成以母在扬州,往说之降,不得,以计将母亡去。

历从中山、开平战功,升金吾卫副千户。

洪武元年,扈从陈州,舟胶.,负舟而行,上壮之,即日升坚城卫指挥佥事。

从临江侯时西取蜀道,调成都后卫总帅守之,禽妖贼王玄保于重庆。

太祖名其省曰“四川”,隶以贵州归附诸蛮,以成为贵州卫指挥佥事。

九年,先后讨平瓮傍、洛邦、洛河、鼓组诸叛蛮。

蛮中慑成,呼为“老虎”,以止儿哭。

十四年,从颍川侯傅友德征云南,守普定,为留后。

出兵克西堡,尝生擒十八人,斩其十七,纵一人归,曰:“吾夜二鼓杀汝”。

夜二鼓,乱鼓角以击之,贼俱喙走,追败之,悉平普定所隶诸蛮。

十七年,平河黑等十余寨,降尾洒蛮酋乃马之众。

土官阿宗来攻普定,成深入,屡败之,其党杀阿宗以降。

立普定为卫,析三州六长官司分制之。

升镇国将军,征康佐叛蛮阿老诸寨洞。

二十七年,平都匀、丰宁等寇,升骠骑将军都督府佥事。

佩征南将军印,征水西叛寇,斩其酋居敬德。

已而西堡及诸夷复叛,诛其叛首,余众悉降之。

建文初,为右都督从长兴侯耿炳文北伐,败真定,被执。

燕王解其缚,命辅世子居守北平。

燕僧道衍不习兵,成与议多不合,世子卒任成计,却南军。

燕王即位,封镇远侯,镇贵州如故。

时高煦有篡嫡意,成上书内宁以防北虏,亦请早建东宫,上嘉纳之。

召还,复遣镇贵州如故。

成卒年八十有五。

成履行阵,被创弗却,料敌制胜,百不爽.一,身至大将,不以富贵骄人。

在镇之日,蛮彝2 / 9生祠之,及卒,吏民哀恸。

(选自查继佐《罪惟录》,有删节) 注:①罔象:传说中的水怪。

②青军:元末,张明鉴在淮西聚众,以青布作为旗号,称为“青军”。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顾率.负气好事率:轻率B.身亦投乱流中,得间.归间:机会C.舟胶.,负舟而行胶:搁浅D.百不爽.一爽:差错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拈的一项是(3分)A.有盗贼袭击顾成的坐船,同船人纷纷逃走,只有顾成和他们短兵接战,击退了歹人。

B.青军占领扬州,把顾成之母作为人质,胁迫其投降,顾成不为所动,用计策带着母亲逃走了。

C.顾成镇守普定,土官率军来犯。

顾成屡挫敌军,土官的党羽杀死首领,向顾成投降。

D.顾成北上作战被浮,燕王不但释放了他,还委以要职,命他辅佐世子留守北平。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成于诸顾中尤健武,每为人持不平,遇强项必挫辱之乃已。

<4分)▲(2)燕僧道衍不习兵,成与议多不合.世子卒任成计,却南军。

(4分)▲9.简要概括顾成的形象特点。

(4分)▲三、古诗词鉴赏(11分)10.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

秋发庾岭①汤显祖奴叶沾秋影,凉蝉琀夕晖,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②。

岭色随行样,江光满客衣。

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注:①万历十九年,汤显祖触怒权贵,被贬徐闻典史(今属广东省),本诗作于赴任途中。

②霏微,迷蒙意。

3 / 9(1)请简要分析首联景物描写的作用。

(4分)▲(2)本诗的颈联中“随”“满”两个字最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4分)▲(3)本诗尾联化用了膂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辛弃疾《永遇乐• %(1)▲,二三其徳。

(《诗经•氓》)(2)▲,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3)▲,师不必贤于弟子。

(韩愈《师说》)(4)▲,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5)山水之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6)舞幽柩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7)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8)▲,枣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病起书杯》)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菱荡废名陶家村在菱荡圩的坝上,离城不过半里,下坝过桥,走一个沙洲,到城西门。

过桥的地石塔,名叫洗手塔。

人说,当初是没有桥的,往来要“摆渡”。

一位姓张的老汉,专在这里摆渡度日,头发白得像银丝。

一天,何仙姑下凡来,渡老汉升天,老汉道:“我不去。

城里人如何下乡如何进城?”但老汉这天晚上死了。

清早起来,河有桥,桥头有塔。

何仙站一夜修了桥。

一洗手,成洗手塔。

这个故事,陶家村的陈聋子独不相信,他说:“张老头子摆渡,不是要渡钱吗?”摆波依然要人家给他钱,同聋子“打长工"是一样,所以决不能升天。

菱荡圩是以这个菱荡得名。

菱荡属陶家村,周围常青树的矮林,密得很。

走在坝上。

望见白水的一角。

荡岸,绿草散着野花,成一个圈4 / 9圈。

两个通口,一个连菜园,陈聋子种的几畦园也在这里。

城里人并不以为菱荡是陶家村的,是陈聋子的。

大家都熟识这个聋子,喜欢他,打趣他,尤其是那般洗衣的女人——洗衣的多半住在西城根,河水渴了到菱荡来洗。

菱荡的深,这才被她们搅动了。

太阳落山以及天刚刚破晓的时候,坝上也听得见她们喉咙叫,甚至,衣篮太重了坐在坝脚下草地上“打一栈”的也与正在捶捣忤的相呼应。

野花做了她们的蒲团,原来青青的草她们踏成了路。

陈聋子,平常略去了陈字,只称聋子。

他在陶家村打了十几年长工,轻易不见他说话,别人说话他偏肯听,大家都嫉妒他似的这样叫他。

但这或者不始于陶家村,他到陶家村来似乎就没有带来别的名字了。

二老爹的园是他种,园里出的菜也要他挑上街去卖,二老爹相信他一人,回来一文一文的钱向二老爹手上数。

洗衣女人问他讨萝卜吃——好比他正在萝卜田里,他也连忙拔起一个大的,连叶子给她。

不过讨萝卜他就答应一个萝卜,再说他的萝卜不好,他无话回,笑是笑的。

菱荡圩的萝卜吃在口里实在甜。

菱荡满菱角的时候,菱荡里不时有一个小划子,坐划子菱叶上打回旋的常是陈聋子。

聋子总是这样的去摘菱角!有一回聋子送一篮菱角到石家井去——石家井是城里有名的巷子,石姓所居,两边院墙夹成一条深巷,石铺的道,小孩子走这里过,故意踏得响,逗回声。

聋子走到石家大门,站住了,抬了头望院子里的石榴,仿佛这样望得出人来。

两匹狗朝外一奔,跳到他的肩膀上叫。

一匹是黑的,一匹白的,聋子分不开眼睛,尽站在一块石上转,两手紧握篮子,一直到狗叫出了石家的小姑娘,替他喝住狗。

石家姑娘见了一篮红菱角,笑道:“是我家买的吗?”聋子被狗呆住了的模样,一言没有发,但他对了小姑娘牙齿都笑出来了。

小姑娘引他进来,一会儿又送他出门。

他连走路也不响。

以后逢着二老爹的孙女儿吵嘴,聋子就咕噜一句:“你看街上的小姑娘是多么好!”他的话总是这样的说。

一日,太阳己下西山,青天罩着菱荡圩照样的绿,不同的颜色,坝上庙的白墙,坝下聋子人一个,他刚刚从家里上园来,挑了水桶,挟了锄头。

他要挑水浇一洗园里的青椒。

他一听——菱荡洗衣的有好几个。

走回了原处,扃担幘在水桷上,他坐在扁担上,聿出烟竿来吃。

衔了烟偏了头,听——是张大嫂,张大嫂讲了一句好笑的话,聋子也笑。

烟竿系上腰。

扁担挑上肩。

“今天真热!”张大嫂的破喉咙。

“来了人看怎么办?”“把人热死了怎么办?”5 / 9“嗳呀——”“我道是谁——聋子聋子眼睛望了水,笑着自语——"聋子!”1927年10月(有删改) 12.小说第一段写神话传说,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13. 简要分析小说结尾划线句的艺术效果。

(4分)▲14.简要分析聋子的性格特点。

(6分)▲15.结合全文,探究小说的意蕴。

(6分)▲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极限也许只是一根草叶延滨①最近常看一个电视节目,这节目叫《挑战不可能》。

参与节目的人,都是平时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的凡人。

但他们走上节目演播厅,都带上了常人认为不可能的“高招”,向人们认知的极限挑战。

比方说,驾驶员开着直升飞机,用支架开啤酒瓶盖;一个社区女民警,能从十五个打扮一样蒙面行走的孩子中,找出其中的四胞胎兄弟,连国际刑警李昌钰都叹感:“我不行,做不到。

”这个节目是对那些热爱本身职业普通人的赞扬,也让我们看到,人的能力可以达到的极限边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