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主题阅读
部编本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解读

部编本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解读
部编本语文五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教材解读
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围绕“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为主题编排的。
主要由《太阳》和《松鼠》两篇文章组成。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研究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种事物介绍清楚。
2.本单元重点
(1)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本单元的两篇文章都是说明文,在说明事物的时候都用了恰当的说明方法。
如《太阳》这篇文章,就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特点;《松鼠》这篇文章,通过描述性的语言介绍松鼠的外形和生活性。
(2)通过理解重点句子来把握说明方法。
内容教学要点课时教学建议
16太阳1.了解作者说明事2课时在朗读的基础
物的方法,初步研究
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2.激发学生研究自
然科学的兴趣。
上把握课文内容,
通过理解重点句子
把握说明方法。
借助图片加深学
生的理解。
部编本语文五年级上册
17松鼠1.理解课文内容,把2课时握重点词句的含义。
2.研究作者在描写
事物时既能抓住特
点,又言之有序的方
法。
3.在把握文章内容
的基础上,体会作者
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作1.研究有序观1课时察,并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的特征。
2.运用本单元
学到的说明方法介XXX本人喜欢的一种事物。
在认真观察的
根蒂根基上,把握事物的特点。
选择恰当的说
明方法来介绍事
物。
在朗读的根蒂根基
上把握课文内容,。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五单元单元分析

第五单元单元分析第五单元核心考点清单16太阳读准字音摄(shè)氏度治疗(liáo)繁殖(zhí)粮(liánɡ)食煤炭(tàn)杀菌(jūn)写对字形摄:左窄右宽。
右下部的第一个“又”的捺要变成点。
殖:左右结构,左部是“歹”,不是“夕”。
菌:下部的里面是“禾”,“禾”的末笔捺变点。
同音字摄(摄影) 殖(繁殖)炭(煤炭)shè zhí tàn慑(威慑) 值(值日) 碳(碳酸)多音字xì(联系) jiē(结实)系结jì (系鞋带) jié( 结束)词语积累寸草不生摄氏度繁殖粮食煤炭飘浮地区杀菌治疗重点句段1.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
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这句话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太阳离我们很远”这一特点。
2.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这句话主要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人们熟知的地球与太阳作比较,形象地说明了太阳的巨大。
3.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太阳放出的能量大。
4.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
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这里共有三句话。
(1)第一句话是从正面说明太阳发挥的作用。
太阳能给地球送来光明和温暖,是因为太阳具有发光发热的特点。
(2)第二句是从反面说明地球上需要阳光。
地球上的“黑暗”“寒冷”都与太阳的发光、发热有关。
地球上的很多自然现象的形成离不开太阳,动物和植物的生长也离不开太阳,如果没有动植物,人也不能生存。
(3)第三句话既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又是对全文的总结,再次强调了太阳对人类的巨大作用。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课外阅读专项测试卷(含答案)

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外阅读专项测试卷(统编版)时间:60分钟得分:_________(一)港珠澳大桥①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是集桥、岛、隧于一体的综合跨海工程。
它从设计、建设到通车前后历时十几年,无数的技术创新,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为我国桥梁史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②港珠澳大桥全长55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由海中部分主体工程、两个口岸人工岛、三条连接线组成。
两个口岸人工岛分别是珠澳口岸人工岛和香港口岸人工岛,三条连接线分别是珠海连接线、澳门连接线和香港连接线。
其中,海中部分主体工程包括西人工岛、东人工岛和海底隧道三部分,总长约29.6千米。
③港珠澳大桥设计使用寿命为120年,可抗16级台风,主梁用钢达42万吨(可建60余座埃菲尔铁塔),桥墩共计224个,浅水区桥墩间距85米,深水区桥墩间距110米。
④通车前驾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至少花费3小时,而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则使通行时间缩短至45分钟,珠三角西部都被纳入香港3小时车程范围。
⑤港珠澳大桥是我国继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之后又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将为香港、澳门、珠海乃至整个广东省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空间。
1.港珠澳大桥由()组成。
A.西人工岛、东人工岛和海底隧道B.珠海连接线、澳门连接线和香港连接线C.海中部分主体工程、两个口岸人工岛、三条连接线2.下面这个句子适合放在文中哪个自然段的开头?()港珠澳大桥的通车,使香港、珠海、澳门三地间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
A.第③段B.第④段C.第⑤段3.文章的说明顺序是()。
A.先总述后分述B.时间顺序C.方位顺序D.先总述再分述最后总述4.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表达的好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蛛网奥秘新探天生蜘蛛是人间的一幸。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阅读

阅读一(一)绿毛龟(节选)丈夫到江苏无锡开会,回家时,夜已深沉。
一进门,他就以一种异乎寻常的兴奋从手提袋里取出一个用多孔纱布轻轻裹着的东西,递给我,然后,以一份神秘的笑容来期待我的惊喜。
那东西,长达5寸,宽约3寸,不重。
打开来,一圈绿影闪入眼中,仔细一看,竟是一大团柔软的绿毛。
正疑惑间,突然看到一个圆圆的头颅从绿色里伸了出来,两只小如绿豆的眼睛,只怯生生地看了我一眼,整个头颅便又快如闪电般地缩进硬壳里面了。
哟,是乌龟里的稀有品种━绿毛龟!我对这只千里迢迢从无锡“飞”入我家的绿毛龟一见钟情。
从此,它成了我们一家大小的宠物。
我用一个巨型的玻璃缸为它布置了一个美丽的家,当它恬适自在地游来游去时,碧绿如翡翠的长毛好似被微风吹拂着的头发,在清澈透亮的水里飘散着,那姿态,有说不出的高雅。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夜已深沉()由浅入深()颜色太深()深表同情()深:①跟“浅”相对②深度③深奥④深刻⑤久,时间长⑥(颜色)深⑦很,十分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异乎寻常:(2)怯生生:3、从文中找出2个成语,抄在方格里。
4、用“ ”画出写绿毛龟外形的句子,读一读,简要写出绿毛龟给你怎样的印象。
5、“哟,是乌龟里的稀有品种绿毛龟!”这句话应读出 的语气。
6、用“∽∽∽”画出描写绿毛龟游动时的姿态的句子。
7、绿毛龟游动时的姿态是 的、 的。
(二)熊猫的吃与喝熊猫虽然也属食肉目,但它改变了专门吃肉的习惯,以草食(箭竹)为主。
大熊猫没有冬眠的习惯,一年四季都要外出觅食。
在冬季,它栖息阳山,以便取暖、觅食;在春、夏、秋三季,又多居阴山,这是因为阴山湿度大,气候凉爽,竹枝肥嫩,含水充沛。
它每天早晚常出来吃竹子、河水,白天就躺在树杈上晒太阳。
箭竹,细得像麻杆,最粗的也不过大脚趾那样,长得十分稠密,一般有五六尺到丈把高,既脆又略带甜味。
大熊猫喜欢吃老而硬的箭竹,幼熊猫却喜欢吃嫩而脆的。
熊猫整整齐齐地把这些竹子咬断,又一根根地扯掉竹枝,然后撕开竹皮,左边一口,右边一口,吃得津津有味。
统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精品课件第五单元主题阅读 (共28张)

《太阳》和《松鼠》两课的说明对象分别是什么?
太阳和松鼠。
说明性文章的特点之一是:首先 要有明确的说明对象,所介绍的事物 或者事理就是它的说明对象。
《太阳》和《松鼠》两课说明对象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太阳》一课介绍了太阳距离远、体积 大、温度高的特征。
《松鼠》这篇课文突出了松鼠漂亮、 驯良、乖巧的特点。
说明性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太阳》和《松鼠》两篇说明性的文章,同样是向大家介绍一种事 物,张姞民介绍太阳,与布封介绍松鼠,有什么不一样吗?
文体
说明角度
表达方式
语言风格
《太阳》
平实性 说明文
介绍太阳的特点 和作用
使用打比方、列数 字、举例子、作比 较等说明方法
精炼平实
《松鼠》
文艺性 说明文
介绍松鼠的外形 采用打比方、摹 特征和生活习性 状貌
说明性文章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获取知识。 并且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将抽象复杂的事物介绍得 通俗易懂。
说明性文章通常是抓住事物鲜明的特点 进行具体说明;其语言风格多种多样,表达 时都要准确、清楚、有条理。
本单元我们重点学习了《太阳》和《松鼠》这样的 说明性文章,那什么才是说明性文章呢?
说明性文章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 式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 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 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 类、成因、功能、关系、范围、类别、来历 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 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最新统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课件
《太阳》 《松鼠》
语文要素
《太阳》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介绍了 太阳远、大、热以及与人类关系密切等四 个方面的内容,语言朴实。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1.知识目标1. 了解裙文阅读的概念和特点,理解其中蕴含的民族情感和价值观念。
2. 通过裙文阅读,学习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3. 掌握《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中所涉及的四篇裙文作品的内容和背景知识。
1.2.能力目标1.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裙文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对裙文作品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3.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对裙文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1.3.情感态度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裙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使其愿意主动去阅读和探索裙文作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1.教学重点1. 阅读理解《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中所涉及的四篇裙文作品。
2. 了解裙文阅读的概念和特点,包括其历史渊源和传承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通过裙文作品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2.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裙文阅读的概念和特点,了解裙文作品所传达的民族情感和价值观念。
2. 激发学生对裙文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和探索裙文作品的内涵和历史渊源。
三、教学过程3.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音频、视瓶等多媒体形式,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引发学生对裙文阅读的兴趣。
简单介绍裙文阅读的概念和历史渊源,让学生初步了解裙文阅读的重要性和意义。
3.2.呈现中心内容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分组阅读《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中所涉及的四篇裙文作品,并结合课堂讲解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和探索这些裙文作品所蕴含的民族情感和价值观念。
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对关键段落或情节进行课文朗读和赏析,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裙文作品的感悟和思考。
3.3.拓展延伸通过课外阅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裙文阅读的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裙文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
小学五年级部编新教材《中国民间故事》教学设计导读: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小学五年级部编新教材《中国民间故事》教学设计导读: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中国民间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语言表达。
2.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复述和背诵故事内容。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提高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领悟到民间故事中传递的正能量和传统美德。
2. 学生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教材分析《中国民间故事》是部编新教材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教材,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既有传统经典故事,也有现代新编故事。
这些故事内容健康向上,富有教育意义,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接受。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对于民间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故事主题、领悟故事内涵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容,挖掘故事背后的意义。
教学目标设计根据教学目标,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 故事理解:通过阅读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故事主题。
2. 故事表达:通过朗读、复述、背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故事领悟: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领悟故事中的传统美德和正能量,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故事的魅力。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故事背景、人物关系等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准确的信息。
2. 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进行提问与回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3. 任务型教学法:学生分组完成任务,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五单元(单元解读)

第五单元单元解读【单元主题】本单元作为五年级上学期的习作单元,体例照前。
主要围绕“说明性文章”来进行阅读和表达,编排了两篇以说明性为主的文章“精读课文”《太阳》、《松鼠》、一个“交流平台”、一个“初试身手”、两篇“习作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一个“习作”。
这五大内容并不是随意组合在一起的,它们以单元写作要素(“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事物介绍清楚”)为核心,五位一体,以一次完整的写作任务为最终的达成目标。
作为有效达成写作目标的写作资源,它们分别承担着各自不同的功能。
《太阳》是一篇科普短文。
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从多个方面介绍了太阳。
《松鼠》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
语言活泼,描述生动,作者抓住松鼠的主要特点,这篇课文作者以叙事和抒情的笔调,从外形、活动、吃食、搭窝这四个方面形象地介绍了松鼠的外形、习性等。
两篇课文语言风格迥异,但说明方法多样,描述时用词都十分准确,具有一定的条理性,是培养学生阅读不同语言风格说明文能力的好材料。
整个单元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先“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再在习作中运用,“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阅读要素指向让学生学会阅读说明文,重在了解说明方法。
而恰当运用说明方法,正是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只有当学生掌握了熟练的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方可达成“介绍一种事物”的任务,因而阅读是输入。
表达要素指向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选定介绍的事物,第二层次是搜集与该事物相关的资料,最后一层,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选定的事物介绍清楚。
这三个层级是有序推进的,在推进的过程中还涉及到搜集信息、选择信息这一学习要素。
如果说阅读是输入,那么表达则是输出。
表达要素是建立在阅读要素基础之上。
【阅读训练要素】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说明性”文章的概念虽然在五年级上学期才第一次出现,但是在中段,说明性文章学生早有接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编号:0115230988859532558954500001
学校:秘强市景秀镇赛班家屯小学*
教师:丽景春*
班级:凤凰队参班*
第五单元主题阅读
(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语段一: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冷雾滴碰到冷的地面物体后迅速冻
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或硬凇),它的结构较紧密;另一种是由雾滴蒸
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晶状雾凇(或软凇),结构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
落。
语段二:树林能遮阴、降温,也能蒸发大量Array水分。
树林通过改变太阳辐射和大气流通,直接
影响空气的温度、风速、降雨量等自然因素。
有
林区比无林区夏天温度低3~7℃,冬季要高
0.5~2℃,雨量可增加15%~20%,暴雨通过林
带风速能降低20%~25%。
一棵树仅一个夏天,
平均要向空中蒸腾2000公升水,故在森林的上
空和附近,湿度要比没有森林的地区高15%~
20%。
森林自己形成一个小循环,使蒸腾的水蒸
气补充大气温度,凝结成雨云而降水。
1.【提取信息】根据右上的图我们可以知道说明文主要有八种说明方法,分别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取信息】依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的不同,说明文可分为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3.【整体感知】读语段,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语段一运用了两种说明方法:分类别和作诠释。
B.语段二主要运用的是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C.语段一主要介绍了雾凇的形状及分类,让读者对雾凇的认识更加明晰。
D.有树林的地方夏天温度要比无林区低,冬季温度要比无林区高一些,这说明
有树林的地方相对来说冬暖夏凉。
4.【整体感知】根据语段内容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晶状雾凇就像冰晶,结构比较紧密,硬度大,所以也叫硬凇。
()(2)树林能遮阴、降温,也能蒸发大量水分。
()(3)一片小树林就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使蒸腾的水蒸气补充大气温度,凝结成雨云而降水。
()(4)一棵树仅一个夏天,平均要向空中蒸腾2000公升水,可见植树造林对于改善环境有着巨大的作用。
()
5.【思维发展】阅读语段二,说说树林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单元主题阅读
微群阅读
1.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作诠释、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画图表。
2.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3.A
4.(1)× (2)√(3)√(4)√
5.树林能遮阴、降温,也能蒸发大量水分。
树林通过改变太阳辐射和大气流通,直接影响空气的温度、风速、降雨量等自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