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向日葵病虫害防治

在使用农药时,注意保护自己的安 全。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等个 人防护用品,避免接触农药对皮肤 和呼吸系统的伤害。
保护天敌
识别天敌
了解向日葵病虫害的天敌种类, 如寄生蜂、捕食性昆虫等。确保 在防治过程中不损害这些天敌, 以维护生态平衡和自然控制的效
果。
提供栖息地
在天敌活跃的季节,为它们提供 适宜的栖息地和食源,促进天敌 的繁殖和存活,增加对向日葵病
• 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
发病规律:锈病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次年春季借气流 传播,高温多雨季节易发病。 • 选用抗病品种。
• 发病初期及时喷洒药剂,如三唑酮、丙环唑等。
菌核病
症状识别
菌核病主要危害向日葵的茎秆和花盘,茎秆受害后出现水渍状病斑,逐渐变为 灰白色,后期茎内形成黑色菌核。花盘受害后变褐腐烂,长出白色菌丝和黑色 菌核。
THANKS
感谢观看
发病规律:列当种子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春季萌发,寄生 在向日葵根部。
防治方法
• 选用抗寄生品种。
• 实行轮作,减少土壤中列当种子的积累。
• 通过诱捕列当种子、使用生物制剂等方法进行生物防 治。
02
CATALOGUE
向日葵虫害及其防治
向日葵螟
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利用成虫趋光性,安 装黑光灯诱杀成虫。
危害特征:向日葵螟是向日葵的 主要虫害之一,幼虫会在向日葵 的花盘和籽粒中蛀食,导致花盘 坏死、籽粒减产和品质下降。
发病规律
菌核病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春季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 孢子,通过气流传播侵染向日葵。
菌核病
防治方法 • 深翻土壤,将菌核埋入深层。
• 与非寄主作物轮作。 • 发病初期及时喷洒药剂,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
向日葵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231 ..农业 防治 种植抗病品种 ;与禾本科作物实行 3年以 上轮作 ; 时把病残株清 出田间烧毁。 及
23 .. 2种衣剂 包衣处理 25 适 乐时种衣剂 ,用量按药种重 . %
量比 12 0 :0 进行包衣 , 晾干后播 种。 23 .. 4药剂防治 必要时用 3 % 菌消 水剂 1 0 0土 0 0倍液 、. 32 % 恶甲水 剂 30倍液或 2 % 0 0 萎锈灵乳油 4 0 液灌根 , 0倍 每株灌对
1向 日葵 菌 核 病 .
1 发 病 症 状 . 1
02 10 ./0 0拌 种 。恶 霉 灵 ,以 药 有 效 成 分 与 种 子 重 量 比 为
110 ~210 比例 拌种 , 不可闷 种 , /00 /00 但 随拌 随播 ; 土壤 处理
用 药为 :0 菌灵 3 g 亩 ,0 5%多 k / 5 %速克 灵 03 k/亩 ,0 . g 5 4%五氯
入植 株发病 , 潜伏期 一般 为 7天 。重茬 、 低洼地 以及种植密度
大都易发病 。
23防 治 方 法 .
可达 全花盘 , 组织变 软腐烂 , 湿度 大时长 出 白色 菌丝 , 菌丝 穿 过花盘在籽实之 间蔓延 , 最后形 成网状黑色菌核 , 花盘 内外均
可见到大小不等的黑色菌核 , 果实不能成 熟。
21 病症状 主要在成株期发生 , .发 开花前后叶尖叶 肉部 分 开始褪绿 ,后整个叶片 的叶肉组织褪绿 ,叶 缘和侧脉之 间发 黄, 后变褐坏死 ; 后期逐渐 向上位叶扩 展 , 发病 重 的植 株下部 叶片全部 干枯死 亡。 2 . 2传播途径和发病 条件 病菌在土壤 、 病残体和种子 中越
囊孢子萌发温限 0 ~ 5 ,℃ ~ O ℃ 3℃ 5 1℃萌 发最 快 ; 春季低 温多
最新 内蒙古向日葵主要病害及其防治对策-精品

内蒙古向日葵主要病害及其防治对策1向日葵主要病害1.1向日葵菌核病在向日葵的各种病害之中,向日葵菌核病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病害。
随着向日葵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病率也日趋严重,对向日葵的生产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内蒙古的这一特色产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1]。
内蒙古有些地区的向日葵因为受到菌核病的影响而造成向日葵绝产。
向日葵连作可以导致菌核病的侵染加重,通常情况下会减产20~30%。
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菌核病以侵染根茎部为主,主要是大菌核侵染,还有一些属于小菌核侵染。
如果向日葵在苗期感病,那么即便其形成了花盘,也会造成植株的死亡。
如果向日葵是在生长后期染病,那么其产量就会减少一半左右,百粒重以及含油量等都会有较大程度的下降,此外,其皮壳率会有所增加。
菌核病有以下几种特征,(1)寄主范围较广、(2)病菌的侵染形式较为多样、(3)病菌在土壤中存活的年限较长。
现如今,还没有简便有效的防治方法。
1.2锈病锈病是一种流行性较强的病害,一旦流行,那么就会造成向日葵的严重减产。
在各向日葵产区,锈病的发生较为普遍,在雨多的年份,锈病的发生较为严重。
锈病对向日葵产生危害之后,就会破坏叶片的光合作用,会导致蒸腾的作用加强,这样就会导致向日葵过多的丧失水分,使叶片提早枯死,使向日葵的生长受到了极大阻碍,会导致向日葵呈现以下几种症状[2],(1)籽粒灌浆不足、(2)瘦果小、(3)含油低、(4)空壳率增多等。
1.3霜霉病与向日葵列当这两种病害属于检疫性病害,防治要更加的困难,对向日葵的产量以及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被列当寄生之后的向日葵,其株高会降低大概百分之十,其茎粗会缩小大概4~33%,其花盘直径会缩小大概20~35%。
若受害较为严重,那么减产的幅度则会更大,在一株向日葵上,如果寄生18株列当,向日葵会减产大概百分之二十五,如果寄生60株列当,那么几乎没有收成。
向日葵染上病害怎么办?向日葵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

向日葵染上病害怎么办?向日葵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向日葵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其种子含油量极高,味香可口,有着很高的种植价值。
而在向日葵的种植过程中,常常会感染上一些疾病,如白粉病、锈病、菌核病等,将会严重影响到向日葵种植的经济效益。
那么,向日葵染上病害怎么办?现将向日葵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向日葵白粉病向日葵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在叶面上形成一层污白色的粉斑,后期病部长出许多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发病重的,檀株较矮,籽粒不饱满。
防治方法: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不好,发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抗性降低易发病;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间病残体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杂草从生的田块,植株抗性降低,发病重;种子带菌、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机肥带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残体的易发病;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易发病,温暖、高湿、多雨、日照不足易发病。
二、向日葵锈病向日葵锈病,是在向日葵种植期容易发生的真菌病害。
危害的真菌向日葵柄锈菌,属于担子菌亚门。
该病大流行时期,可以导致向日葵减产40%到80%。
初期会出现少量孢子堆,破裂后会出现褐色粉末,末期散出黑色粉末,导致叶片枯死。
可以通过喷洒农药等方式来对该病进行防治。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如白葵杂1号、辽葵杂1号、沈葵1号;清除病株残体烧掉,并深翻土地;加强前期管理,及时中耕,合理施用磷肥;发病初期喷洒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用25%萎锈灵可湿性粉剂或20%萎锈灵乳油400-600倍液喷雾、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隔15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
向日葵主要病害识别及防控技术-全国农技推广网

向日葵菌核病病原
向日葵菌核病菌: 属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核盘
菌属。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
向日葵菌核病病原
菌
核
菌
诱
核
导
萌
发
子
子 囊 盘
囊 孢 子
向日葵菌核病病原菌的侵染
菌核
菌丝
病菌侵染形式
组
菌核
子囊盘
孢子
织
病
理
孢子
芽管
学
侵染途径
向日葵菌核病根腐症状
向日葵菌核病根腐症状
由土壤或种子中的菌核萌发后的菌丝侵染
向日葵菌核病茎腐症状
茎腐型:病斑在茎杆的各部位都可发生,以中上部居多。病斑椭圆形,褐色, 逐渐扩大,略具同心轮纹。病部以上的叶片萎蔫。病斑绕茎一周后,植株萎蔫死 亡,病斑表面很少形成菌核。
由子囊孢子侵染
向日葵菌核病茎腐症状
向日葵褐斑病防治方法
选用种植抗褐斑病品种。 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适期播种,合理密度种植;秋季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铲 除自生苗,发病初期摘除病叶,集中销毁。 必要时喷洒30%碱式硫酸铜胶悬剂400-500倍液或1:1: 160倍式波尔多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 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间隔10天,防治2次。
向日葵霜霉病症状
半
系
统
性
侵
系
染
统
性
侵
染
局 部 侵 染
向日葵霜霉病田间为害症状
田间发病为害情况
向日葵霜霉病症状
向日葵霜霉病症状
向日葵霜霉病症状
向日葵霜霉病病原
向日葵几种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向日葵几种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摘要介绍向日葵细菌性茎腐病、黄萎病、菌核病的症状,以及识别与防治方法,以为提高向日葵的产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向日葵;细菌性茎腐病;黄萎病;菌核病向日葵的病害种类很多,在长岭县发生较多的是向日葵菌核病、向日葵黄萎病和细菌性茎腐病,这些病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对向日葵产量造成很大影响。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向日葵的产量,避免损失,除要掌握向日葵的栽培技术外,还要对向日葵病害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现对向日葵几种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方法进行介绍,以为提高白日葵产量提供参考。
1 向日葵细菌性茎腐病1.1 发病症状向日葵细菌性茎腐病主要危害茎和葵盘,以茎为主。
茎部症状分褐腐和黑腐2种。
褐腐型:染病组织变褐呈湿腐状,后向上下及髓部扩展,病菌进入髓部后致髓部腐烂变褐,呈浆糊状。
木质部、导管组织也逐渐变褐,茎杆开裂、髓部萎缩中空,病茎外部变褐或倒折。
黑腐型:染病处呈水浸状,先呈橄榄绿色,后变黑,病茎部凹陷,呈墨汁状,髓部很快软腐。
萎缩变空,病茎外部变黑,呈条状开裂,田间后期发病主要是该类型。
花盘染病也可造成褐腐和黑腐,病部初期呈不规则水渍状,褐色或黑色。
条件适宜时病情扩展很快,造成整个葵盘褐腐或黑腐,并向茎杆扩展,使葵盘组织崩溃萎缩,只残留纤维和空盘。
湿度较大时甚至会导致向日葵全盘腐烂。
1.2 病因该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
1.3 发病条件病菌在病残体中越冬。
雨水多,伤口及自然裂口多的条件下发病重。
1.4 防治方法一是农业措施:实行大面积轮作,清除病株和病残体并集中销毁。
二是种子处理:采用温水浸种,55 ℃温水浸种30 min,或用硫酸链霉素200 mg浸泡1 000 g种子,浸种2 h。
三是喷药处理:发病初期可喷施农用链霉素1 0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交替使用,每隔7~10 d喷1次,连续喷施3~4次[1-2]。
2 向日葵黄萎病2.1 发病症状向日葵黄萎病主要在成株期发生,多始于植株下层叶片显症。
向日葵的病害虫害及防治药剂推荐

向日葵的病害虫害及防治药剂推荐北农绿亨技术专家徐金良葵花籽即向日葵,此作物耐旱、耐盐,所以盛产于新疆、甘肃。
2012年12月26日,我公司于甘肃白银地区,开了一场关于向日葵病虫害防治技术交流会。
向日葵,西北地区,以春播为主,主要播种时间是4月份,其生育期一般为85-120天以上。
生育期长短因品种、播期和栽培条件不同而有差异。
向日葵整个生育期分为幼苗期、现蕾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四个生育时期。
西北地区种植向日葵,因效益高、农户种植习惯,还有土壤、气候特点等因素,造成向日葵连年种植,所以病害特别严重。
主要病害是菌核病和枯、黄萎病,是种植户非常头疼的病害。
向日葵从出苗到现蕾,称为幼苗期。
一般需要35-50天(5-6月份)。
此时期地上部生长迟缓,地下部根系生长较快,很快形成强大根系,是向日葵抗旱能力最强的阶段。
猝倒、立枯病是常发病害,菌核病、褐斑病也会危害幼苗。
现蕾期:从现蕾到开花,一般约需20天左右(6月份),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也是一生中最旺盛的阶段。
开花期:田间有75%植株的舌状花开放,即进入开花期。
一个花盘从舌状花开放至管状花开放完毕,一般需要6-9天(6-7月份)。
这个时期,气温高,雨水多,湿度大。
病虫害最重时期。
成熟期:从开花到成熟,春播25-55天,不同品种有差异。
这个时期如果没有留作业带(农户很少有留作业带的),发生病虫害,很难防治。
因为药剂没办法使用。
从上述向日葵生育期规律看,主要发病(防治)阶段是现蕾期和开花期,即5月下旬、6月、7月上旬,错过这个时期,是错过最佳用药时间,往后药也用不下去了。
重点是菌核病,枯、黄萎病。
病害的发生源,主要是土壤带菌,还有种子带菌。
种子处理,是减轻病害发生主要方法之一。
我公司绿亨63%吡·萎·福干粉种衣剂,即可杀菌、又可防虫,可以对葵花籽处理。
甘肃白银地区,应客户要求,即可拌种又可针对发生病害后,进行喷雾,治疗菌核病等病害,故我们推荐的是绿亨2号(80%多·福·锌可湿性粉剂)拌种。
向日葵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向日葵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向日葵是一种常见的花卉植物,它具有美丽的花朵和浓郁的芳香。
然而,向日葵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导致植株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为了保护向日葵的生长和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预防是防治病虫害的首要方法。
在种植向日葵之前,我们应该选择健康的种子,并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潜在的病菌和虫卵。
在种植过程中,要选择适宜的土壤和环境条件,保持良好的通风和排水,避免病菌和虫卵滋生的机会。
此外,定期清理废弃物和杂草,保持种植区域的清洁,也是预防病虫害的重要措施。
二、合理施肥,增强植株抵抗力向日葵生长期间,合理施肥是非常重要的。
充足的营养可以增强植株的抵抗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通常情况下,向日葵在生长期间需要较多的氮素、磷和钾元素,可以根据植株的需求进行施肥。
同时,不要过量施肥,以免造成短期内的生长过快,导致植株脆弱易感。
三、病虫害防治1. 真菌病防治:真菌病是向日葵常见的病害之一,常见的有白菜黑斑病、灰霉病等。
预防真菌病的关键是定期喷洒杀菌剂,起到杀灭病菌的作用。
此外,及时清除病叶和病株,减少病菌的传播。
2. 虫害防治:向日葵常见的虫害有蚜虫、螨虫和蜗牛等。
针对不同的虫害,可以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
例如,对于蚜虫,可以用肥皂水或农药进行喷洒;对于螨虫,可以用有机杀虫剂进行防治;对于蜗牛,可以采取人工捕捉和设置障碍物等方式进行防治。
四、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和可持续的防治方法,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例如,可以引入一些天敌昆虫来捕食向日葵的害虫,如瓢虫、蜘蛛等。
此外,还可以利用微生物来防治病害,例如利用拮抗细菌来抑制病菌的生长。
五、病株处理当向日葵植株受到严重病害侵袭时,为了防止病菌传播到其他植株,我们需要及时将病株移除并进行适当的处理。
可以将病株进行焚烧或深埋,以杀灭病菌和虫卵。
六、定期观察和检查定期观察和检查是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关键。
我们可以每天或每周检查一次植株的生长情况,观察是否有病斑、虫卵或害虫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日葵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范丽娟(黑龙江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哈尔滨150086)摘要:近年来威胁黑龙江省向日葵生产的主要病害是菌核病、黑斑病和褐斑病,其中菌核病危害最为严重。
本文介绍了这三种主要病害的症状特点、发病规律和危害严重性,提出了较为经济适用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向日葵; 主要病害; 发生; 防治.中国分类号:Occurrence and Prevention of Main Diseases of SunflowerFAN Li-juan(Institute of Industrial Crops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tural Sciences,Harbin,150086) Abstract:the main disease of sunflower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Sclerotiorum,altemaria helianthi and septoria helianthi, among them Sclerotiorum is the most serious.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diseases, and the regulation of occurrence as well as how important to prevent these diseases, put forwad to the comprehensive measures to prevent them.Key words: sunflower; main diseases; occurrence ; prevention.黑龙江省是我国向日葵主要产区之一,对我国向日葵的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近几年我省大量引进国内外向日葵良种在全省各地种植,给葵农们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我省向日葵面积已由90年代初的万h㎡增加到万h㎡(2000年)[1]。
2000~2005年平均播种面积达到20万h㎡以上。
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由于黑龙江省7~8月份雨量集中,以及多数农家品种抗病性较差,生产上葵农又没有坚持合理轮作,因此,近年来向日葵的病害发生较为严重,重病年份可使产量损失达40%~60%。
为了寻求经济有效防治方法,以利于我省向日葵生产的发展,我们于2000~2004年对向日葵病害进行了调查研究,初步明确了黑龙江省向日葵的主要病害有菌核病、黑斑病和褐斑病。
本文就这几种主要病害的症状特点、发病规律和危害严重性作简要介绍,并提出一整套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供葵农参考。
1 病害发生及危害特点菌核病向日葵菌核病是目前我省向日葵生产上主要病害之一[2]。
该病流行较广,凡向日葵种植区均可发生。
对向日葵危害严重。
其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
病害发生时,主要造成花盘和种子腐烂,子实产量和品质大幅度下降。
产量损失一般年份为15%左右,重病年份个别品种高达90%以上,甚至绝产。
向日葵菌核病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um)引起,根据菌核病的发生部位和症状可分为根腐型、茎腐型和盘腐型。
其田间表现为①根腐型:病害发生于根部及茎基部,造成根腐和茎基部溃烂,干燥后茎基部收缩,全株枯死。
②茎腐型:成株发病,茎杆中上部出现病斑[3]。
初为灰白色水渍状,以后变褐色,最后植株萎蔫枯死。
③盘腐型:病菌侵染葵盘。
病部种子间布满白色菌丝,以后菌丝集结成团并变黑成为菌核,把种子裹在其中。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病残体及混杂于种子中,或菌丝附着于种壳上和种仁上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源。
菌核在土壤中一般存活2~5a,且病原寄主范围广大,防治难度大。
根腐型是土壤中或种子中的菌核萌发后,以菌丝体侵染;茎腐型和盘腐型其初侵染源都是子囊孢子。
黑龙江省因向日葵生育后期(7~8月份)多雨,雨量集中,空气湿度大,以子囊孢子侵染为主。
所以菌核病的发生以烂盘型为主,其次是根腐型,叶枯型很少发生,而且只发生在局部叶片。
所以烂盘型菌核病危害最重。
黑斑病向日葵黑斑病在其各生育阶段均可侵染发病,一般在开花后发生加重。
向日葵受害后严重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造成向日葵生育后期叶片大面积枯死,使植株早衰,子实不饱满。
产量下降。
产量损失一般为10%~20%。
向日葵黑斑病由链格孢菌(Alterna helianthi)引起。
植株的各个部位均可发病[4]。
主要危害部位是叶片。
其症状表现为①叶片:病斑圆形,暗褐色,具同心轮纹,病斑直径5~20mm,相邻的病斑常互相汇合。
②茎:病斑椭圆形或梭形,黑褐色,由下向上蔓延,最长可达140 mm,病斑常连成片,使茎杆全部变褐色。
③葵盘:病斑圆形或梭形,具同心轮纹,褐色、灰褐色或银灰色,中心灰白色,病斑扩大汇合,全葵盘呈褐色,病斑上长一层灰褐色霉状物。
向日葵黑斑病在种子和病残体上均能安全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
病菌在土壤中能保持3~4a的生活力。
播种带病菌种子可引起叶斑和苗枯症状,病残体上的病原菌在条件适合时进行初侵染,侵染的最适温度是25~30℃。
在雨季适温条件下,植株处于乳熟期和腊熟期时最易感病,高温多雨,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再传播可进行多次再侵染。
有利于病害流行。
褐斑病向日葵褐斑病又叫斑枯病。
是世界上广泛发生的重要病害。
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
秋季发病普遍。
发病时植株早衰,提早成熟,产量下降。
产量损失一般为20%~30%。
向日葵褐斑病由壳针孢菌(Septoria helianthi)引起。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5]。
苗期叶片上病斑圆形,褐色。
成株叶片病斑为不规则多角形,褐色。
多雨潮湿,发病严重时,病斑汇合成片,整个叶片枯死。
向日葵褐斑病以菌丝或球形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在土壤中能存活4~5年。
病害发生与温湿度密切相关,当雨量大,平均温度21~26℃条件时,大量针状分生孢子从分生孢子器中逸出,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扩大危害。
2 病害的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向日葵病害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我所育成的龙葵杂3号、4号、5号、6号油用向日葵杂交种和龙食葵1号、2号食用品种,以及甘南向日葵所育成的甘葵2号等均具有较强的耐菌核病,黑斑病和褐斑病的特性或属于耐病品种。
广大葵农可选择这些品种进行种植。
清除田间病源清除病残体向日葵收获后把所有的烂盘、烂杆等病残体清除干净,在向日葵田以外深埋或者烧毁,以达到控制田间菌源的目的。
秋后深翻地向日葵收获后及时进行土壤深秋翻,耕作深度在20cm以上。
秋后深翻可使大量的菌核和破碎的病残体埋在土壤深处,使之腐烂死亡,减少田间菌源。
采用合理的栽培模式按比例种植和实行合理轮作一个地区的向日葵种植面积要保持一定的比例,一般不超过本地区农田面积的15%,这样才能避免重茬和迎茬。
因菌核病能侵染菊科、豆科、伞形科等双子叶植物,所以生产上要忌选大豆茬种葵花,要和高粱、玉米、小麦、谷子等禾本科作物实行5~6a以上的轮作。
以达到控制存活在土壤和田间病残体上的田间菌源,减轻病害的目的。
选择适当的种植方式向日葵与矮科作物(如菜豆、大豆)间作种植或进行条状种植,既能增强通透性,降低发病率,又有利于进行人工药剂防治。
适时晚播为减轻病害,可采取晚播,但要以向日葵的成熟不受初霜冻的影响为原则。
适时收获向日葵的花盘越到生育后期越容易感病,而且由于后期的温湿度条件适于发病,病斑扩展很快,所以,成熟后及时收获或发病严重年份适当早收能够减少损失。
药剂防治播前种子处理向日葵种子表面和内部存在病菌。
如果在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就可以使病菌丧失萌发能力,控制种子菌源。
种子处理可用50%福美双或40%菌核净等杀菌剂,用量为种子量的%拌种或55~60℃恒温水中浸种20 min。
对控制向日葵菌核病、黑斑病和褐斑病种子上的菌源效果较好。
生育期间药剂喷洒①菌核病防治药剂:在防治菌核病试验的14种药剂中(包括3个混合剂),防治效果最好的药剂是菌核净、乙烯菌核利和速克灵。
稀释倍数为500倍,防治效果可达80%左右。
其次是甲基托布津、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1:1混合剂,稀释倍数也是500倍,防治效果可达50%以上。
喷药时期与次数:在发病较重的年份,可在向日葵开花结束(花盘中心小花已经开完)和开花结束后10 d两次喷药,可以达到较好效果,增加喷药次数可提高防效。
一次用药为㎏/h㎡,喷在花盘的正面和背面。
②黑斑病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或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每亩用量100kg。
③褐斑病与黑斑病防治方法相同。
3 参考文献:[1]黄绪堂.黑龙江省向日葵菌核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黑龙江农业科学,2001,(5):42-43.[2]黄绪堂.向日葵菌核病的生长发育和侵染循环黑龙江农业科学,2001,(4):21-22. [3]乔春贵,李树强,等.向日葵菌核病的研究和防治作物杂志,1995,(6):29-30. [4]于莉,李赤,宋桂茹,等.向日葵黑斑病研究进展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8,20(1):91-99[5]冉俊祥.向日葵病害种类分布和防治国外农学—向日葵,199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