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输血概述
自体输血

贮存式自体输血病例入选标准
•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传染病 九项、心电图。身体一般情况良好,体重≥ 50kg,Hb≥110g/l. • 2.患者充分了解自身输血相关知识,有条件 可同时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自体血采集原则
• 1.采血前所有患者签署自体输血协议书。 • 2.一般一次采集量不超过400ml,2次采血 间隔应﹥7d,最后一次采血在术前3d完成。 采血总量一般不超过800ml。 • 3.血液储存在输血科专用冰箱。
自体输血的优点
• 1.避免了输注异体血带来的风险。 • 2.术前采血可以刺激骨髓造血,使患者术后 有较好的造血机能。促进红细胞再生。 • 3.是一种经济易行的输血方法。
自体输血的优点
• 4.与回收式输血联合应用更能体现其优势: 回收式在处理回收血液过程中丢失了大量 血浆,降低了血液胶体渗透压。患者术前 贮存血液在术后回输,既提高了组织携氧 能力,同时又可以补充血浆、凝血因子和 血小板。避免了异体血的输入。 • 5.自体血是新鲜血,活性明显优于库存血。
项目开展的必要性
• 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要求三甲医院自体输血 率在25%才算达标。 • 作为医院外科系统的主要用血科室,请大 家与我们共同努力,带头做好此项有益于 患者工作。
自体输血
是指采集患者自身血液或血液成分, 或回收术野无污染的血液,经保存或处 理后,当自身手术或紧急情况需要时再 回输给患者的一种输血疗法。
三种方式的自身输血
• 贮存式: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与回 收联合应用更加科学。 • 稀释式:技术复杂,适合体外循环的心脏 手术。 • 回收式:适用于出血量大的体腔手术和骨 科手术,如脾破裂、动脉瘤破裂、关节置 换、椎管狭窄等等。
带你了解自体输血

带你了解自体输血自体输血是一种目前广泛应用的输血方式,具体是指将患者自身血液或血液成分加以采集,通过特殊技术进行储存处理,当患者开展手术或手术后需要用血时再回输给患者体内,是一种比较安全的输血手段。
自体输血包括贮存式自体输血、回收式自体输血和稀释式自体输血。
本文便将针对自体输血相关知识向大众科普介绍,希望能够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一、自体输血作用(一)降低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自体输血可以避免因接受同种异体血液所致的各种血源性病原和输血相关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二)避免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反应基于自体输血所用血液取自于患者自身,所以开展输血工作前,便不需要相关血型配合试验工作,因此便能够有效避免由于输血液不合而导致的溶血性反应。
(三)避免同种免疫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自体输血可以避免因接受同种异体血液所致的血小板输注无效、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后紫癜等各种同种免疫所致的输血不良反应。
(四)避免异体血浆蛋白所致的过敏性反应自体输血可以避免因接受异体血液中的某些物质(如血浆蛋白)而引起的过敏反应。
(五)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风险自体输血无需进行白细胞去除,因此可以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率。
二、自体输血类型介绍(一)贮存式自体输血贮存式自体输血是一种在手术前从患者自身采集血液并储存,然后在手术中或手术后回输给患者的输血方式。
这种输血方式的优势在于可以避免同种异体输血导致的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免疫性及非免疫性输血反应,并且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同种异体输血导致的人为差错事故。
对于因特殊血型、特殊宗教信仰而无法或拒绝使用他人血液或血液成分的患者,这种输血方式还可以提供医疗用血保障。
在实施贮存式自体输血时,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和手术用血计划,在手术前一个月内多次采集患者的血液并储存,在采血的同时,有时会输注一部分以往采集储存的血液以维持血容量。
在患者手术中或手术后,储存的血液会被回输给患者。
自体输血:原来可以用自己的血救自己!

自体输血:原来可以用自己的血救自己!输血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但大多数人都认为输血就是将别人的血输给自己,并不知道可以用自己的血救自己,所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什么是自体输血吧。
1.自体输血的概念与优势1.1概念异体输血指的是采集他人的血液并将血液输入到另外一个人体内。
而自体输血指的是采集患者的血液或血液成分并对血液或血液成分进行处理或储存,之后在手术过程中、手术结束后将血液输给患者。
1.2优势相比于其他输血方式,自体输血具有诸多优势且意义重大。
第一,有利于保护受血者的免疫功能。
与异体输血相比,进行自体输血可以降低出现溶血反应、抗宿主反应等问题的概率,有利于避免受血者的免疫功能下降。
第二,有利于减少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进行自体输血基本不会产生传播艾滋病、梅毒等传染性疾病的可能性。
第三,有利于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
进行自体输血有利于减少高钾血症、低钙血症等疾病的发生。
第四,有利于增强血液新鲜性。
从实际情况来看,自体输血所用的血液较为新鲜,具有良好的凝血功能与携氧功能,有利于减少对受血者的危害。
第五,有利于促进受血者的身体恢复。
进行自体输血需要反复抽受血者的血,有利于加快受血者的造血速度,继而促进受血者的身体康复。
第六,有利于降低治疗成本。
进行自体输血有利于增加血源,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
2.自体输血的应用类型2.1贮存式自体输血贮存式自体输血是常用类型,指的是在手术前采集手术患者的血液并按照相关要求贮存血液,之后在围术期将血液输给患者。
这种应用类型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减少不良反应、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以及优化患者造血功能、促进患者康复等方面。
因此,骨科、胸外科以及神经外科等科室都会采用这种方式为患者输血,有效解决了血源不足等问题。
此外,在医疗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贮存式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不断发展,提高了治疗质量。
例如,一些患者的身体状况不允许进行自体输血,一些医生便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基础治疗,使患者能够进行自体输血;一些医生会在大量采集患者血液前为患者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以及铁剂,从而降低患者出现贫血等问题的概率;一些医生会对患者的血液进行相应的处理,以便维护血液的能力与活性。
自体输血名词解释

自体输血名词解释自体输血是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将自身的血液重新输入自己的身体,用以治疗疾病的症状。
由于它比较简单、安全,收到医学界的广泛应用。
自体输血最初发源于一种古老的治疗手段,叫做自我血液回输法,其目的是把自己的血液回输到身体里,用来治疗疾病。
它的最初是用于治疗空气感染、伤口愈合、瘀血症和外伤性疼痛等病症。
自体输血是一种比较安全、低成本、高效的治疗手段。
它可以从有限的自身血液中提出更多的细胞,促进免疫系统;它赋予人体新陈代谢,使血液有更充足的氧气供应;它还可以帮助减少炎症并促进伤口的愈合;它有助于促进药物的代谢,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还可以阻止血栓的形成。
自体输血的相关技术有着多年的历史,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它主要用于治疗缺血性疾病,如骨髓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M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LL)等。
有时也用于治疗缺少白细胞的血症(血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
自体输血有很多种形式。
它们大致可以分为:自体全血输血、半血输血、血浆输血和血小板输血。
其中,自体全血输血的方法是把血液通过一个穿刺管从人体外被抽取出来,然后直接将其输回;半血输血的方法是将抽出的血液进行分离,只输血浆,而不输血浆回去;血浆输血是把抽出的血液分离出血液中的血浆,然后将其输回病人的身体;而血小板输血是把抽出的血液分离出血小板,然后将其输入病人的体内。
自体输血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风险。
一般来说,自体输血只能在专业的医院由专业的医生进行操作,且应严格按照临床指南的要求确定输血的量、方式和频率。
此外,自体输血还会暴露病人于感染的风险,因此输血前必须先详细的检查被输血的新鲜血液样本,以确定其不含有病毒或细菌。
总之,自体输血是一种简单、安全、高效的治疗手段,在临床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但它也会伴随着一些风险,因此输血前应该慎重考虑,并由专业的医生来进行操作,以确保病人的安全。
安全用血——自体输血

安全用血——自体输血1 自体输血概况早在1886年首次报道有自体输血,直至1921年才成为临床上可接受的输血,至20世纪30年代选择性手术的患者,术前1-2周采集自体血液保存于血库,以备术中或术后需要时用。
1951年Mollison发明血液冷冻保存法,从而给自体输血的贮存提供了新天地,增加了临床自体输血应用的机会,由早期的回收式,保存式自体输血发展到1964年在美国盐湖城进行稀释式自体输血,1986年美国的自体输血已上升到一个重要位置,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择期手术使用自体输血广泛,澳大利亚择期手术患者约60%输的是自体血。
日本自己备血2-3个单位的自体血的病例已达80%-90%[1]在德国临床上的术前存血率已达80%以上,美国有的医院输自体血量已占总用血量的15%左右。
我国1978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麻醉科报告了血液稀释式和自体输血150例,1979年天津、上海血液中心先后发表了同类报告,198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输血科报告了心血管外科手术稀释与自体输血100例,我国自体输血在一些大城市、中心医院已开展自体输血取得良好效果。
血液是自然资源,它在无情地消耗和严重污染,自体输血可避免异体输血引起的特异反应,避免感染乙肝、爱滋病等传染病,缓解Rh阴性血源问题,弥补因宗教信仰而不愿输异体血的难题,献血法颁布后,自体输血开展越来越广泛。
2 自体输血方式2.1 回收式自体输血方式:常采用自体输血装置,抗凝和过滤后再回输给病人。
可分为外伤时回收式自体输血,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和术后回收式自体输血。
外伤时回收式自体输血,如腹腔或胸腔内出血,如脾破裂。
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估计出血量在100ml以上的大手术,如大血管手术,体外循环直视手术。
肝叶切除术等。
术后回收式自体输血,手术后引流血液回输,回输时须严格无菌操作,一般仅能回输术后6小时内的引流血液,自体失血回输的总量最好限制在3500ml 内,大量回输时适当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和血小板血浆。
自体输血工作总结汇报

自体输血工作总结汇报自体输血是指将病人自身的血液采集、保存和输回病人体内的一种方法,它相较于异体输血,具有更低的风险和更好的耐受性。
本次自体输血工作总结汇报主要包括自体输血的优势、工作流程、实施方案、操作技巧、风险评估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
自体输血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自体输血减少了感染的风险,相对于异体输血,避免了传染病的传播。
其次,自体输血免除了对供血者的负担,减少了对血库的依赖,能够节约资源。
再次,自体输血可以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因为病人使用的是自身血液,不存在免疫排斥的问题。
最后,自体输血可以提高病人的手术成功率和康复速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自体输血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预登记、术前评估、采血、保存、输血和术后随访等步骤。
首先,在预登记阶段,需要对病人的血型、RH因子和抗体进行评估和记录。
然后,在术前评估阶段,通过对病人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评估,确定适宜的自体输血方案。
采血阶段在手术前一段时间进行,通过合理的采集方法和保存条件,保证血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输血阶段根据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情况,合理安排输血时间和数量。
术后随访阶段对病人进行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相关的并发症。
自体输血的实施方案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术中出血量进行制定。
常用的自体输血方案包括预存自体输血、术中自体回输和术后自体回输等。
预存自体输血是将采集的自体血液保存在血库中,以备手术使用。
术中自体回输是在手术中收集术区的血液,经过简单的处理后重新输回病人体内。
术后自体回输是将术后淌取的血液经过处理后输回病人体内,减少术后出血和促进康复。
在操作自体输血时需要注意一些技巧和细节。
首先,对血液的采集和保存要求严格,保证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其次,输血的过程和条件要合理,避免交叉感染和输血反应的发生。
再次,合理掌握输血的时间和剂量,避免输血过多或过少的情况发生。
最后,在术后需留意病人的观察和随访,及时处理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妇产科的自体输血

妇产科的自体输血自体输血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或储存起来,经过适当的处理后,在手术或需要时再输回患者体内。
当患者紧急需要输血时,自体血不需检测血型和交叉配合试验,可在第一时间输给患者,及时改善组织血液灌注。
自体输血可节约血液资源,避免输注异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减少输血反应,且省时有效。
在产科临床实践中,对于前置胎盘、多胎妊娠、有产后出血病史、巨大胎儿、血液病或稀有血型的产妇,应考虑开展自体输血技术。
一、产科手术的自体输血产科自体输血可分为储存式自体输血(preoperative autologous donation),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cute normovolemic hemodilution)和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intra-operative blood salvage)。
(一)储存式自体输血1.概述储存式自体输血指在手术操作前,抽取患者自体血保存,在术中或术后需要时再进行回输。
目前的研究认为,储存式自体输血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无不良影响,其益处在于将感染的风险降到最低,不会造成输血免疫反应,产妇耐受性好。
局限性在于术前难以确定术中需要的用血量,容易造成备血不足或浪费。
另外,储存式自体输血经济成本较高,潜在的风险包括医源性的贫血,采血、储存、分发中的错误,血液污染,输注全血易造成容量超负荷等。
随着其他自体输血方法的出现,目前欧美国家的指南仅推荐在高风险的特殊患者中使用储存式自体输血。
2.适应证(1)产后出血的高危患者,如瘢痕子宫、前置胎盘、多次宫腔操作史、妊娠合并多发子宫肌瘤等。
(2)稀有血型、RhD阴性血型患者、有严重输血反应史和有免疫抗体的患者。
(3)身体状况较好,无心、肝、肾慢性疾病,无高血压和糖尿病。
(4)患者血红蛋白>100g/L,血细胞比容>0.3,血小板计数>100×109/L,PT正常,尤其适用于红细胞增多患者。
(5)由于宗教信仰等原因不接受异体血输注的患者。
3.禁忌证(1)严重高血压。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在手术或治疗过程中再次输回体内的一种输血方式。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相应的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的内容。
二、自体输血制度1. 自体输血申请与审批a. 患者或其家属需提出自体输血申请,并填写相应的申请表。
b. 医生负责审核自体输血申请,确保符合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c. 审批通过后,医生将自体输血申请表归档,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后续操作。
2. 自体输血血样采集与保存a. 临床实施自体输血前,需采集患者的血样,并确保采集过程符合无菌操作的要求。
b. 采集的血样需标注患者的姓名、病历号、采集日期和时间,并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
c. 实验室将检测结果记录在自体输血记录表中,并按照规定保存血样。
3. 自体血液的处理与保存a. 自体血液需进行必要的处理,如离心、分装等操作,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b. 处理后的自体血液需在规定的温度下保存,并标注保存日期和有效期限。
c. 自体血液的保存期限一般不超过30天,过期后需进行销毁处理。
4. 自体输血操作流程a. 自体输血前,医生需再次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输血的准确性。
b. 护士负责检查输血设备和输血包装的完整性,并确认血液的标签与患者信息一致。
c. 输血过程中,护士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d. 输血结束后,护士应及时记录输血的相关信息,并观察患者的输血反应情况。
三、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1. 人员要求a. 医生和护士需接受相关的自体输血技术培训,并持有相应的证书。
b. 自体输血操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2. 设备要求a. 输血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b. 输血包装和输血管道应具备良好的密封性和耐压性,防止血液污染和泄漏。
3. 质量控制a. 自体输血血样的采集、处理和保存过程需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血液的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体输血概述
一、自体输血发展简史
自体输血的历史已有100余年,早在1818年,英国的一名医生James Blundell首次给狗进行自体输血试验,获得了成功。
1885年Miller和Duncan等医生在做髋关节离断术中,用磷酸钠对手术中流出的血液进行抗凝后回输,获得了成功。
1886年Duncan医生在给一位铁道事故伤员进行下肢截肢手术时再次进行回收式自体输血试验,这次手术共输入伤员自体血液约8盎司(1盎司=5.28ml),没有发生并发症。
此后自体血液回输陆续出现。
1914年德国的Theis报告3例宫外孕破裂的孕妇进行自体血液回输。
1917年美国的Iockwood给一名斑氏综合征患者进行脾切除术时,将脾脏的血液回输给患者。
截至1936年,美国医学文献已有279例术中自体血液回输的报告。
当时由于回收血液技术的落后,常常会引起并发症,加上异体血源并不缺乏和使用方便,所以在20世纪30年代后的一段时间内自体输血逐渐被人们遗忘。
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过滤与血液加工技术日趋成熟,自体输血并发症大大减少,加之麻醉技术的进步和开展高难手术的需要,异体血液来源日趋不足,特别是80、90年代人们对艾滋病和肝炎等输血相关传染病的恐惧,自体输血逐步受到重视,促使自体
输血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又一次得到迅速发展。
1966年Dyer在一项狗的自体输血实验中,发明了一个血液回收装置,通过真空负压将
狗流出的血液吸进一个玻璃瓶的上部,并且当血液通过玻璃瓶上部进入底部时可以被过滤。
20世纪60年代后期,Klebanoff在Dyer基础上发明了一个能够迅速收集和回输流出血液的装置,这个装置采用体外循环中常使用的一个滚动泵和一个可过滤的储血罐,使用前先用肝素盐水灌注,肝素化后开始操作。
Klebanoff用他发明的第一台自体血回输装置在越战中为10名伤员成功地进行了自体血回输。
1970年美国第一代非洗涤回收式自体血液回输器-Bentlv ATS100问世,它标志着现代血液回收新纪元的开始。
1974年美国Haemonetics公司研制出第一代Cell Saverl型术中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机,目前已发展到Cell Saver5+型。
L976年Noon等研制出了更为先进的血液回输机,即Sorensen滤过式自体输血系统。
1995年德国Fresenius公司研发了连续离心自体血液回输机。
1997年我国北京京精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研发生产出中国第一台自体-2000型血液回收机,2003年又生产出新一代的自体-3000 P型血液回收机,为全国普遍开展术中自体血液回输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自体输血的分类
自体输血分为:①储存式自体输血;②稀释式自体输血;
③回收式自体输血。
按血液成分进行分类可分为自体全血、自体红细胞、自体血小板、自体纤维蛋白胶和自体血浆等。
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应用,现在联合应用者日益增多。
(一)储存式自体输血
储存式自体输血就是把患者自体血液预先储存起来,以备将来自己需要时应用。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在择期手术前,抽取一定量的自体血液预先储存在输血科(血库),待手术中(后)需要时,再回输给患者。
(二)稀释式自体输血
稀释式自体输血通常指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它是在患者麻醉后,临手术前或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前,经静脉采集患者一定量的自体血液,在手术室常温下短暂储存,同时输注等量的晶体液和胶体液以维持正常的血容量,所采集的血液在术中或术后再回输给患者。
(三)回收式自体输血
回收式自体输血就是采用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与适当的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在手术中或创伤后流失在手术野或体腔内无污染的血液回收,经血液回收装置处理后,于术中
或术后回输给患者。
三、自体输血的优缺点
(—)自体输血的优点
1.对自体输血者
(1)避免艾滋病病毒、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T 淋巴细胞病毒和其他经血传播病原体的感染。
(2)避免因输注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以及蛋白抗原而发生同种免疫作用所致的溶血、发热、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血小板输注无效和输血后紫癜以及同种抗体产生。
(3)避免同种异体输血对受血者免疫功能的抑制,降低围手术期感染和手术后肿瘤的早期复发。
(4)术前实施的多次采血,能刺激骨髓造血功能,增加红细胞生成,使患者手术后造血比手术前快。
(5)为稀有血型及因输血产生多种同种抗体而配血困难的患者及时提供适合的手术用血。
(6)稀释式自体输血可降低患者的血液黏稠度,并改善微循环,取得对组织的最佳供氧效果。
(7)回收式自体输血可以及时、快速地抢救急性大出血患者的生命。
(8)回收的自体血中2,3-二磷酸甘油酸和三磷酸腺苷的含量均高于库存血,不仅有利于氧的释放,而且也减少了代
谢性酸中毒、低钙或高钾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
2.对供血部门
(1)扩大血液来源,减少异体血液的供应量。
(2)解决了稀有血型和因同种抗体导致配血不合的输血困难。
(3)能为无供血条件的边远地区外科手术提供血源。
(二)自体输血的缺点
一般来说,自体输血安全有效,但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自体输血技术、适应证和禁忌证,可能给受血者带来不良影响。
(1)手术前多次采血,容易造成患者贫血、血容量减少以及采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献血不良反应。
(2)采血时消毒不严及储存不当,易造成细菌污染、繁殖而导致败血症。
(3)由于患者是自体献血,不需要达到健康献血者标准,一旦因失误错发血液,将造成严重后果。
(4)健康者预存血液,在急症需要输血时,可能会遇到血液与受血者在不同地方,造成所存血液不能立即取用的问题。
(5)大量输注回收式自体血液.可造成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减少。
(6)如果回收的血液没有及时输注或收集、储存方法不
当,造成溶血、细菌繁殖、血液污染,可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败血症、肿瘤细胞扩散、空气栓塞、脂肪栓塞等。
(7)储存式自体输血的采集、保存及检测等需要一定的费用,因术中(后)未用,造成血液浪费。
此外,使用自体血液回收机及一次性耗材的费用也较高。
四、自体输血的原则
尽管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对较高,但并非适合所有的患者。
应严格掌握自体输血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正确评估实施自体输血对患者的利和弊,遵循安全、合理、有效的输血原则。
(一)储存式自体输血的原则
l.对于采集全血或红细胞进行自体输血的患者,应注意评估采血对自体组织供氧状况的影响。
对于存在重要组织、器官供氧不足的患者,如心肌缺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病以及骨髓造血、红细胞生成有功能障碍的患者,原则上不宜采集自体血。
2.手术前多次采血,可能造成患者贫血,给手术带来影响,因此,要掌握好采血量和采血频次。
3.自体血小板输血的基本原则是:患者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及骨髓血小板造血功能正常,单次或多次血小板采集,不会引起自体的出、凝血功能障碍。
但是,对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的患者,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