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输血技术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自体输血是指将病人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在手术或治疗中再输回给病人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可以减少外源性输血的需求,降低输血相关的风险,提高手术和治疗的成功率。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二、自体输血制度管理规范1. 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手术前准备、术中失血较多的病人、术后失血较多的病人等。

- 禁忌症:感染性疾病、肝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等。

2. 自体输血的操作流程- 病人评估:评估病人是否适合进行自体输血。

- 血液采集:采集病人的血液,并进行标本处理和保存。

- 血液检测:对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必要的检测,确保血液的安全性。

- 血液保存:按照规定的条件保存血液样本,确保血液的质量。

- 输血操作:在手术或治疗过程中,按照严格的操作规范进行输血。

3. 自体输血的设备和材料- 采血器具:包括采血针、采血管、采血袋等。

- 血液保存设备:包括血液保存冰箱、冷冻设备等。

- 输血设备:包括输血管、输血泵等。

4. 自体输血的质量控制- 血液检测:对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必要的检测,包括血型鉴定、传染病筛查等。

- 血液保存:按照规定的条件保存血液样本,确保血液的质量。

- 输血操作:在输血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1. 自体输血技术人员的资质要求- 医生: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和技术,熟悉自体输血的操作流程。

- 护士:具备相关的护理知识和技术,能熟练操作自体输血设备。

2. 自体输血技术培训和考核- 医院应定期组织自体输血技术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

- 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其掌握了自体输血的技术要求。

3. 自体输血技术操作规范- 操作前准备:包括设备和材料的准备、病人评估等。

- 操作过程:按照标准的操作流程进行自体输血,包括采血、血液保存、输血等。

- 操作后处理:对设备和材料进行清洁和消毒,做好相关记录。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再输回患者体内的一种输血方式。

其优势在于避免了异体输血可能带来的输血反应和传染病的风险,同时减少了对供血资源的依赖。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必要的。

二、自体输血制度的建立1.制定自体输血管理制度:明确自体输血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操作流程,规定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2.设立自体输血专门委员会:由相关专家组成,负责制定和修订自体输血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

3.建立自体输血数据库:记录患者的自体输血相关信息,包括病历、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三、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1.患者自体血样采集:a.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操作人员应穿戴无菌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采用无菌器械进行血样采集。

b.采集血样前的准备工作:确认患者身份、核对患者信息,准备采血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c.采集血样的方法:选择适当的采血部位,按照规范的方法进行血样采集,避免污染和血栓形成。

d.采集血样后的处理:标记好血样,及时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

2.自体血液处理:a.血液分离方法:采用离心法将血液分离为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三个组分。

b.血液处理设备的选择和维护:确保设备的质量和性能符合标准要求,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

c.血液处理的操作流程: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血液分离和处理,避免交叉感染和误操作。

3.自体输血的管理:a.血液保存和储存:严格按照规定的温度和湿度保存血液,确保血液的质量和有效期。

b.血液分发和使用:根据患者的需要和医生的嘱托,合理分发和使用自体血液,避免浪费和交叉感染。

c.输血前的准备工作:核对患者身份、血液信息和输血需求,准备输血所需的设备和药物。

d.输血的操作流程:确保输血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和安全性,监测患者的输血反应和病情变化。

四、自体输血质量控制1.质量控制指标的制定:制定自体输血的质量控制指标,包括血液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等方面。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在需要时再次输回患者体内的一种输血方式。

它可以减少对外源性血液的依赖,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二、自体输血制度管理规范1. 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适应症:术前血液准备、术中血液回收、术后血液恢复等。

禁忌症: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严重贫血等。

2. 自体输血的程序(1)术前评估: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确定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血液采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采血方式和采血量。

(3)血液保存:将采集到的血液进行适当的处理和保存,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4)术中输血:在手术过程中,根据需要将自体血液输回患者体内。

(5)术后观察:对自体输血后的患者进行观察,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输血反应。

3. 自体输血的质量控制(1)血液采集和保存:采用无菌技术进行血液采集,确保血液的无菌性和完整性;采用适当的保存方法和设备,确保血液的保存质量。

(2)血液标本管理:对采集到的血液标本进行标记、记录和保存,确保血液的追溯性和准确性。

(3)血液质量检测:对采集到的血液进行必要的质量检测,包括血型鉴定、传染病筛查等。

4. 自体输血的安全控制(1)感染控制:采取严格的无菌操作,确保血液的无菌性;对采血器材进行适当的消毒和灭菌。

(2)输血反应监测:对自体输血后的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输血反应。

(3)风险评估和管理:对自体输血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三、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1. 人员要求(1)自体输血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和技能,熟悉自体输血的操作流程和安全控制要求。

(2)自体输血操作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其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

2. 设备要求(1)自体输血设备应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和安全要求,包括采血器材、血液保存设备、输血装置等。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采集、保存并在需要时输回患者体内的一种输血方式。

其优势在于避免了异体输血可能带来的感染风险和免疫反应。

为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对于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二、自体输血制度管理1. 自体输血委员会的设立医疗机构应设立自体输血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自体输血制度的实施。

委员会应包括临床血液科医师、外科医师、质控专家、感染控制专家等相关人员。

2. 自体输血适应症的确定医疗机构应明确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包括手术患者、产科患者、肿瘤患者等。

适应症的确定应基于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

3. 自体输血的申请和审批患者或者其家属应向医疗机构提出自体输血申请。

医疗机构应设立自体输血审批流程,确保申请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4. 自体输血的血液采集和保存自体输血前,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调查和体格检查,确保患者适合进行自体输血。

血液采集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采用合适的采血器具,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采集的血液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保存,并进行适当的标识,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 自体输血的血液检测为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采集的血液应进行适当的检测,包括血型鉴定、传染病筛查等。

检测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医疗机构和患者,以便做出相应的处理。

6. 自体输血的输血管理自体输血应在严格的输血管理下进行。

输血前应核对患者身份和血袋标签,确保输血的准确性。

输血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及时处理可能浮现的不良反应。

三、自体输血技术管理1. 自体输血技术操作规范医疗机构应制定自体输血技术操作规范,明确自体输血的具体操作步骤和要求。

操作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熟悉自体输血的操作技术和注意事项。

2. 自体输血设备和器具管理医疗机构应配备符合标准要求的自体输血设备和器具,并进行定期的检修和维护。

设备和器具的使用应符合操作规范,保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模板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模板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模板一、目的为了提高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减少异体输血的风险,规范自体输血的流程,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需要进行自体输血的患者。

三、定义自体输血是指患者自身的血液或血液成分在手术前或手术中收集并储存,随后在需要时重新输入患者体内的输血方式。

四、组织管理1. 成立自体输血管理小组,负责自体输血的培训、指导和监督工作。

2.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自体输血相关知识的培训。

五、自体输血的种类1. 预存式自体输血:手术前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进行储存。

2. 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技术:在手术过程中通过控制性低血压减少出血量。

3. 术中血液回收:将手术中流失的血液进行处理后重新输回患者体内。

六、自体输血的适应症1. 预计术中出血量较多的患者。

2. 稀有血型或有特殊宗教信仰的患者。

3. 对异体输血有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

七、自体输血的禁忌症1. 有严重感染的患者。

2. 血液中含有高浓度的肿瘤细胞。

3. 血液可能被细菌污染。

八、操作规程1. 术前评估:医生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定是否适合自体输血。

2. 签署同意书:患者需签署自体输血同意书,明确风险和益处。

3. 血液采集:由专业医护人员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血液采集。

4. 血液储存:采集的血液应按照规定条件储存。

5. 输血前检查:输血前应对血液进行再次检查,确保安全。

6. 输血操作:按照标准输血操作程序进行自体输血。

九、记录与追踪1. 所有自体输血的操作都应详细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

2. 对自体输血的效果进行追踪评估,记录患者的反应和恢复情况。

十、监督与改进1. 定期对自体输血的流程和效果进行评估。

2. 根据评估结果不断改进自体输血的管理制度。

十一、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医院输血科负责解释,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如遇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变更,应及时修订本制度。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指将病人自身的血液采集、储存、再输回体内,用于手术或者治疗过程中的一种血液管理方法。

自体输血具有避免血液传染疾病、减少输血反应、提高手术成功率等优点。

为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有效,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二、术前准备1. 病人的适应症评估:严格按照适应症评估标准,确保病人适合进行自体输血。

2. 术前血样采集:在手术前适时采集病人的血样,进行血型鉴定、交叉试验和病毒筛查等检测,确保病人的血液符合自体输血的要求。

三、自体血采集与储存1. 自体血采集:在严格无菌条件下,采用合适的采血设备,从病人的静脉或者动脉进行血液采集。

采集时注意采血量的控制,避免过度采血引起病人不适。

2. 血液储存:采集的自体血液应即将进行标本处理,将其分装到合适的血袋中,并在血袋上标明病人的个人信息、采集时间等必要信息。

储存时应遵守血液储存的温度、湿度等要求,确保血液的质量。

四、自体血输注1. 输注前准备:在输注前,应核对病人的个人信息、血型鉴定结果等,确保输注的血液与病人相符。

2. 输注操作:输注操作应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采用合适的输血设备,确保输注的速度和流量符合要求。

同时,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输血反应等异常情况。

五、自体输血管理1. 记录与追踪:对每一次自体输血,应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血液采集、储存、输注的相关信息。

同时,建立血液追踪系统,确保血液来源的可追溯性。

2. 质量控制:建立自体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定期进行血液质量检测,包括血型鉴定、交叉试验、病毒筛查等。

对于不符合质量要求的血液,应及时处理并记录。

3. 培训与教育:对参预自体输血操作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与教育,提高其对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的认识和操作技能。

六、风险与安全措施1. 输血反应:自体输血虽然降低了输血反应的风险,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因此,在自体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输血反应的征兆,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一种将病人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在手术或治疗过程中重新输回病人体内的方法。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的相关要求和流程。

二、自体输血制度管理要求1. 自体输血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手术前准备、术中失血量大、术后恢复期等。

- 禁忌症: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 自体输血的血液采集与保存- 血液采集:采用无菌技术,遵循血液采集操作规范,确保采集的血液质量。

- 血液保存:采用专用的血液保存袋进行保存,确保血液的保存时间和保存条件符合要求。

3. 自体输血的血液检测- 临床检验:对采集的自体血液进行常规检验,确保血液符合输血标准。

- 传染病筛查:对自体血液进行传染病筛查,如HIV、乙肝、丙肝等。

4. 自体输血的血液配型与交叉试验- 血液配型:采用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进行血液配型,确保输血的血液与受血者相匹配。

- 交叉试验:进行交叉试验,排除可能的输血反应。

5. 自体输血的血液质量控制- 血液质量控制:建立血液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血液采集、保存、检测等环节的质量控制。

- 质量评价:定期对血液质量进行评价,确保自体输血的质量符合要求。

三、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1. 自体输血的手术准备- 术前准备:与临床医生沟通,明确手术时间、输血需求等。

- 术前检查:对受血者进行术前检查,确保其适合接受自体输血。

2. 自体输血的手术操作- 输血操作: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输血操作,确保操作规范、无菌、安全。

- 输血监测:对受血者进行输血监测,包括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监测。

3. 自体输血的输血反应处理- 输血反应:对可能出现的输血反应进行及时处理,包括过敏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等。

- 紧急处理:对输血反应严重的情况进行紧急处理,确保受血者的生命安全。

4. 自体输血的术后管理- 术后观察:对受血者进行术后观察,包括血液反应、感染等情况的观察。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采集、保存并在手术或者治疗过程中再次输回体内的一种输血方式。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相应的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的内容。

二、自体输血制度1. 自体输血申请与审批a. 患者或者其家属需提出自体输血申请,并填写相应的申请表。

b. 医生负责审核自体输血申请,确保符合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c. 审批通过后,医生将自体输血申请表归档,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后续操作。

2. 自体输血血样采集与保存a. 临床实施自体输血前,需采集患者的血样,并确保采集过程符合无菌操作的要求。

b. 采集的血样需标注患者的姓名、病历号、采集日期和时间,并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

c. 实验室将检测结果记录在自体输血记录表中,并按照规定保存血样。

3. 自体血液的处理与保存a. 自体血液需进行必要的处理,如离心、分装等操作,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b. 处理后的自体血液需在规定的温度下保存,并标注保存日期和有效期限。

c. 自体血液的保存期限普通不超过30天,过期后需进行销毁处理。

4. 自体输血操作流程a. 自体输血前,医生需再次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输血的准确性。

b. 护士负责检查输血设备和输血包装的完整性,并确认血液的标签与患者信息一致。

c. 输血过程中,护士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d. 输血结束后,护士应及时记录输血的相关信息,并观察患者的输血反应情况。

三、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1. 人员要求a. 医生和护士需接受相关的自体输血技术培训,并持有相应的证书。

b. 自体输血操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2. 设备要求a. 输血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b. 输血包装和输血管道应具备良好的密封性和耐压性,防止血液污染和泄漏。

3. 质量控制a. 自体输血血样的采集、处理和保存过程需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血液的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体输血技术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血源。

自体输血有三种方法:贮存式自体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及回收式自体输血。

一、贮存式自体输血
术前一定时间采集患者自体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手术期间输用。

l、只要患者自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L或红细胞压积>0.33,行择期手术,患者签字同意都适合贮存式自体输血。

2、按相应的血液储存条件,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

3、每次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体血容量的10%),两次采血间隔不少
于3天。

4、在采血前后可给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用重组人
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5、血红蛋白<110g/L。

的患者及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能采集自体血。

6、对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

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
ANH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前,抽取患者一定量自体血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液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降低红细胞压积,使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份丢失减少。

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体血回输给患者。

l、患者体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0.33),估
计术中有大量失血,可以考虑进行ANH。

2、手术需要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灌流时,也可采用。

3、血液稀释程度,一般使红细胞压积不低于0.25。

4、术中必须密切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和尿量的
变化,必要时应监测中心静脉压。

5、下列患者不宜进行血液稀释:血红蛋白<100g/L,低蛋白血症,凝
血机能障碍,静脉输液通路不畅及不具备监护条件的。

三、回收式自体输血
血液回收是指用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体腔积血、手术中失血及术后引流血液进行回收、抗凝、滤过、洗涤等处理,然后回输给患者。

血液回收必须采用合格的设备,回收处理的血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

体外循环后的机器余血应尽可能回输给患者。

回收血禁忌症:
1、血液流出血管外超过6小时。

2、怀疑流出的血液被细菌、粪便、羊水或消毒液污染。

3、怀疑流出的血液含有癌细胞。

4、流出的血液严重溶血。

注:
①自体贮血的采血量应根据患者耐受性及手术需要综合考虑。

有些行自体
贮血的患者术前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术中应予重视。

②适当的血液稀释后动脉氧含量降低,但充分的氧供不会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