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3-1956年)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年 1、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原因 ——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加快农业发展, 加快农业发展 政策 ——引导 引导 形式 ——集体化,农业合作化 集体化, 集体化 手工业合作社 2、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合作社 、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 ——多种形式国家资本主义,赎买方式 多种形式国家资本主义, 多种形式国家资本主义 公私合营 公有制 复习 过渡时期 社义改造 建设成就 一届人大
复习
过渡时期 社义改造 建设成就 一届人大
复习
过渡时期 社义改造 建设成就 一届人大
四、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和第一部)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北京) 年 北京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部社会主义的宪法(为什么?) 第一部社会主义的宪法( 第一部社会主义的宪法 为什么?) 3、选举国家领导人 、 国家主席——毛泽东 国家主席 毛泽东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国务院总理 周恩来
意义: 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 我国建立基本。 我国建立基本。 注意问题: 注意问题: • 如何 看待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和形式? 看待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和形式? •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有何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有何关系? • 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哪些问题? 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哪些问题? • 如何看待今天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 如何看待今天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
高一
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二学习主题
第1 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 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
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
国基本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改 社会主义改 结果及其历 造的内容 造的途径 史意义
存在的问 题
对农业的改 造
对手工业的 改造 对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改 造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建立的?
政治:通过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地主阶 级和资产阶级消亡。 法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制定。 经济: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公有 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 我国基本建立 起来。
1956年底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第二学习主题
第1 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国营经 1、必要性: 济相比,是落后的成份。在过渡时期 不可能长期保存资本主义经济。
2、政策(特点):和平赎买(伟大创举) 3、过程: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 (统购包销 加工订货)
高级国家资本主义 (公私合营)
第二学习主题
建立国营经济
胜利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
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度 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 容又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 化”和“三改”分别指的是什么?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 社会主义工业化 1、过渡时期 总路线: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一化三改) 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3、形式 初级农业 合作社 高级农业 合作社
农业互助组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跟踪训练
1.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周恩来说:“今天的主要问题, 是先做到不失业、不饥饿。为此,《共同纲领》规定公私企业 目前一般应实行八小时至十小时的工作制。”这说明当时最紧 迫的问题是 A.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B.改善工人生产条件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建立社会主义民主
第二章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3—1956)Biblioteka 一分配。(农业生产合作社)
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在承认资
本家私人所有制的条件下,从流通
对领手域工内业进行的利社用会和主限制义。改(造2)(高形级式)
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单个企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和平赎买
业到全行业公私合营)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政策)
合作探究
7%
19%
1% 1%
3%1% 8%
01
1946—1956 过渡时期
02 1956—1966 十年探索时期
03 1966—1976 文革时期
04 1976—1978 两年徘徊
05 1978—至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时代
本课内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01
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基
02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3-1957)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1956)
取得一五计划成就的原因
1、党的正确领导,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选派优秀干部到 科工战线上去,培养成为领导骨干
2、国家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指导,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改造。(三大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 1956年底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
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 我国基本建立起
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步阶段。
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建立的?
1、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经建国初期 三大运动政权得到巩固 2、1949年至1952年我国财政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国民经济得到回复和发展。 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大表大会通过了 新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1953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
三、三大改造
阅读提纲
1. 三大改造指的是什么? 2. 三大改造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3. 三大改造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 4.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有什么历史意义?
(一)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是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 它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 2、1953年三大改造开始 3、内容:
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它成为中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 • 1.开始实行“一五”计划(1953年) •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一五计划
•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是 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 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 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 2.“一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政治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政治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这个过程是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中国革命的必然历程,也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的落地实现。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意味着中国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
方面的深刻变革,实现了生产关系的社会化,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高,实现了民主权利、社会公平正义的显著提高。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开创了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也有利于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确保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
同时,也
为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高全民素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里程碑,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奠
定了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知识点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知识点【原创版3篇】目录(篇1)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概念和背景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指通过革命或改革,将一个国家的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归属于社会,并建立相应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2.在20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想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许多国家开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或改革。
3.中国在1949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过程和影响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需要经历一系列的革命和改革,包括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行土地改革、工业化建设等。
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长期的革命斗争,最终在1949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意义和未来发展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实践和探索,为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3.未来,社会主义制度仍将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正文(篇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20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想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许多国家开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或改革。
中国在1949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需要经历一系列的革命和改革,包括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行土地改革、工业化建设等。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长期的革命斗争,最终在1949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概述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建立的一种社会政治制度。
它标志着人类历史上一种新的制度形态的诞生。
本教案将围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展开,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意义和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定义;2.掌握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点;3.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社会主义制度的定义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建立的一种社会政治制度。
它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实现人民利益最大化,保障个人权利的一种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点1.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实现国家和全体人民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支配权。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下,以计划经济为主,并适当发展市场经济,旨在保障经济高速稳定增长和全民共同富裕。
3.工人阶级领导地位。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力量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代表,担负着领导和管理国家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建立初期,主要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利益和权利;2.高峰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3.中期调整,加强计划经济的调控作用,并适当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4.改革开放后,适当扩大私营经济,鼓励和支持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
从历史意义来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它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
其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每个人都提供了公平正义的机会,消除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使每个人都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一份子。
教学方法本教案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1.讲授法:通过讲述社会主义制度的定义、基本特点、发展历程和历史意义,使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有更直观的理解;2.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就社会主义制度的优缺点、发展进程和未来前景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3.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学习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实践,例如拟定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计划经济方案、理性选举领导人等。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时间和标志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时间和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间是1956年。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成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扩展资料: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全面展开的。
它的主要内容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合作化运动实现的。
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
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
三大改造仅用四五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5亿农民从个体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转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三大改造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时向、任务及其主要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的时间、性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标志。
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真正反映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二、能力与方法
1.让学生了解“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其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能力。
2.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过程,培养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讲述“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热爱。
2.“一五”计划取得的重大成就,离不开苏联的帮助,但决定性的因素在于中国人民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1954年宪法的性质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成立后,虽然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当时的中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怎样才能扭转这种局面呢?由此导入新课。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多媒体展示)
本目讲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以及依据总路线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实施情况及取得的重大成就。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多媒体展示)
首先明确什么是过渡时期。
(多媒体展示)并讲解:过渡时期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时并没有对过渡时期规定具体时间,而是以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基本改造成为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任务的完成,作为过渡时期结束的标志。
1952年,毛泽东曾预计要用15年或更长时间才能完成这一任务,而实际上我们只用
了7年,即我国的过渡时期从1949年开始,至1956年结束。
其次,(多媒体展示)并讲解: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时间是1953年,其内容为:一方面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另一方面要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进一步通过分析内容得出其特点:前者讲的是要发展生产力,后者讲的是要变革生产关系,因而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正如教材所言“这是一条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的总路线,是照耀全国人民前进的灯塔。
”
为了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和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多媒体展示)并讲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和重要任务:时间从1953年起,到1957年止。
其重要任务是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为中心,以694个大中型项目为重点,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进一步分析:它是根据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的,是实施总路线的具体步骤。
第—个五年计划规定的主要任务是“以发展重工业为主”。
这一规定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如毛泽东所言,当时我国“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我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就必然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当然,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并不是说孤立地发展重工业,放弃农业、轻工业等。
国民经济各部门是互相联系、彼此制约的,必须各部门兼顾,平衡发展。
那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结果及其影响如何呢?(多媒体展示)结果: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结合教材17页末和18页正文、小字及多媒体讲解)1957年同1952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128%,其中钢铁、机械和化工增长最快;农业总产值增长25%;交通运输业方面,按计划完成了青藏、康藏、新藏公路的建设,沟通了西藏同青海、四川、新疆各地的联系。
新建了宝成、鹰厦等30多条铁路,并提前通了车。
最后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最重大的影响在于,“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多媒体展示)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多媒体展示)1954年9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
到会代表1211人。
会议最主要任务便是制定宪法。
2.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宪法的制定。
(多媒体展示)结合教材19页小字部分讲解《宪法草案》的形成过程,用以说明宪法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能够真正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各族人民的利益。
接着概述宪法的性质: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
宪法主要内容: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宪法的意义:它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斗争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纲领,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宪法的特点: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民主原则和民族平等原则,根本区别于中国过去反动阶级制定的宪法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制定的宪法。
三、三大改造(多媒体展示)
1.三大改造的实质(多媒体展示)
三大改造是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
它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
2、三大改造的过程(多媒体展示);从1953年开始,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
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把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个体经济,联合起来走农业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的过程。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则采取了公私合营的方式,逐步将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在此过程中,为减少改造阻力,国家对民族资本家的生产资料采取赎买的政策,逐步收归国有。
3.三大改造的完成及其意义(多媒体展示)
到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转变。
三大改造完成的最重大意义在于,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课堂小结:利用多媒体小结。
(多媒体展示)
学习测评:利用多媒体测评。
(多媒体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