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合集下载

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是什么_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是什么_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是什么_失败的缘由是什么戊戌变法是光绪在位其次十四年,其中叫做百日维新和维新变法。

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是什么_失败的缘由是什么,期望对大家有所挂念。

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是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所以遭到猛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的缘由其一,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把握。

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

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到她自己的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动手遏制、镇压。

其二,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指责西汉的古文经书全系刘歆伪造,《孔子改制考》将孔子装扮为“改制立法”的祖师爷。

两书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

此外,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扬,也增加了社会阻力。

其三,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宽敞人民群众,只寄期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的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戊戌变法的起止时间是A.1898年6月至9月B.1898年5月至8月C.1898年春天D.1899年6月至9月答案:A。

戊戌变法主要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舞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猛烈抵制与反对。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供参考学习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供参考学习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维新运动是19世纪末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产物,是一场旨在挽救祖国危亡的爱国运动;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它是中国人民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驿站,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但是由于二千年封建主义经济基础的牢固,封建主义政治力量的强大、封建主义思想影响的根深蒂固,非初登历史舞台的幼弱的资产阶级所能抵敌,戊戌变法的失败带有必然性。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这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的,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下,经济基础很薄弱,资产阶级的力量相当弱小。

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腐朽势力相抗衡。

主观上,戊戌变法的失败是由于:(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型和妥协性,缺乏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而且还对封建反动势力寄予幻想。

从变法诏书的内容看,具体表现为:○1变法诏书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

政治上,取消闲散重选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这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精简机构,提高效率,但是没有涉及论战中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最突出的是慈禧太后仍然牢牢的控制着光绪帝和左右整个局势的权力。

维新派幻想顽固派会放任他们去变法。

显然,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的严重对立性认识不足,也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

○2变法诏书中的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

这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却没有采取由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致于面对政变阴谋,束手待毙,最后运动失败了。

很明显地,他们对政治斗争残酷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军队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

(2)维新派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却不明确提出反帝的具体主张,甚至还对侵略者抱有幻想。

譬如:在甲午战争之前,中国人一直视日本为‘蕞尔岛国’、‘东夷小国’。

但在历时近十个月的甲午战争中,中国却惨败于向为国人小觑的日本。

而战后的康有为却喊出“不妨以强敌为师资”的口号,说“我朝变法,但采于日本,一切已足。

2011考研政治:维新运动

2011考研政治:维新运动

2011考研政治:维新运动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一)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背景:①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②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

他们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③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维新派采取了下列行动宣传维新主张,即:1.向皇帝上书。

如康有为曾先后7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1895年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的公车上书,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2.著书立说。

如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人类公理》,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3.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

如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波兰分灭记》等书。

4.办学会。

著名的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

5.设学堂。

重要的有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主持的长沙时务学堂等。

6.办报纸。

影响最大的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

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主张。

(二)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论战的焦点)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第一,要不要变法。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问题: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答案:原因: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改革运动。

这次运动发生在1898年,是光绪皇帝下令发起的一场改革,旨在振兴中国、实现现代化。

然而,戊戌维新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其失败原因和教训对中国近代史和当代中国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1. 现代化探索:戊戌维新运动标志着中国政府首次正式尝试进行现代化改革。

它意味着中国社会开始认识到与西方列强的差距,积极寻求现代化的出路。

2. 法治和政治体制改革:这次运动试图建立起现代法治体系和政治制度,包括制定宪法、设立议会、实行官制改革等。

这对于中国政治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影响。

3. 思想启蒙:运动中涌现出许多有识之士,他们提倡科学、民主、平等和自由的思想,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

4. 教育和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改革,包括兴办新式学校、翻译西方文化著作、传播新思想等。

这对于培养现代人才和传承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1. 保守势力的反对:运动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包括皇族、官僚和旧制度的捍卫者。

他们担心改革会削弱他们的特权和地位,积极阻挠改革进程。

2. 外部压力:运动发生时,中国面临着外部压力,如八国联军入侵和列强的干涉。

这使得中国政府不得不转移注意力和资源,应对外部威胁,影响了改革的进程。

3. 改革速度过快:运动的改革速度过快,导致政府难以有效实施和控制。

一些改革措施未能得到充分的准备和计划,导致混乱和反弹。

4. 领导层内部矛盾:运动的领导层存在内部矛盾和争斗,缺乏统一的领导和战略。

这使得运动内部不稳定,难以有效推进改革。

戊戌维新运动的教训:1. 坚定的领导和政治稳定:改革需要坚定的领导,政府需要保持稳定,以便有效推进改革。

内部的分歧和政治动荡会影响改革进程。

2. 适度的改革速度:改革需要适度的速度,要确保充分的准备和计划,避免出现混乱和反弹。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第六讲




2.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1)要不要变法 。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 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 锋。通过这次论战,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 的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在中国得到进 一步传播,维新变法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第六讲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1865~1898) 刘光第(1859~1898) 杨锐(1857~1898) 湖南浏阳人。 四川富顺人。 四川绵竹人。
第六讲




戊戌六君子
林旭(1875~1898) 福建侯官人。
杨深秀(1849~1898) 山西闻喜人。
康广仁(1867~1898) 广东南海人。
第六讲




最可靠的确证是毕永年的《诡谋直纪》。毕永年, 湖南长沙人,会党首领,谭嗣同、唐才常的好友。 戊戌政变前夕到达北京,被引见康有为,受命在包 围颐和园时,乘机捕杀西太后。《诡谋直纪》是他 关于此事的日记。(杨天石)
第六讲




是不是袁世凯告密?
9月11日,命袁世凯进京。袁14日抵京。16日参见皇帝。回 到寓所不久,皇帝命人传旨,提拔袁世凯为侍郎。约20日 再见。 17日,光绪命康有为离京,并让林旭给康一道密诏。 18日晚,谭嗣同访袁世凯。同日,杨崇伊到颐和园上奏折。 19日,慈禧回宫。 20日,光绪召见袁世凯。下午,袁回天津。21日晨,见荣 禄。同日,慈禧发布上谕,逮捕康有为、康广仁。 22日,慈禧才知道‚围园杀后‛密谋 23日,审讯光绪帝,下令逮捕谭嗣同。 28日,斩首。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具有进步意义,但是最终以失败告终,你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吗?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历史意义简介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还有一个名字叫百日维新,它之所以还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仅仅持续了103天就失败了,对于它失败的原因,主要可以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来分析。

1.根本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发动维新变法的维新派的力量比较小,带有软弱性。

2.直接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主要有四个,分别为以下几点:第一是守旧派的势力比起维新派要强大的多,即便当时是光绪皇帝称帝,但是他手中并没有实际的权利,而真正掌握权利的人主要还是慈禧。

第二是维新派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论做指导,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曾写了一些书但是都无法说服群众,他们没有正确的理论但还是会大力得宣传,导致社会阻力不断地增加。

第三是维新派以及光绪皇帝的做法有些偏激,戊戌变法刚开始光绪皇帝身为一国之君,因为不满意自己的老师和大臣便把他们全开除了,导致很多人都失职没有其他的出路,所以光绪皇帝的行为有点冒失。

第四是因为戊戌变法的手段很单一,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很单纯。

在种.种的原因下戊戌变法仅仅经历了百天就被慈禧扼杀最后失败了,但是它还是具有积极的作用的,比如它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发生等,它失败的原因也将成为日后先进人士进行运动的经验和教训。

19世纪下半叶的时候,社会上发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正在快速地发展。

这样一来很多已经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处于世界的前列,本来相对落后的国家在发动资本主义之后也飞快地发展了起来,在这样的局面下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是一种潮流。

资本主义国家强大了,他们便开始侵略落后的地区,而当时的中国比较落后,于是也成了被瓜分的对象,所以一些资产阶级改良者希望能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制度,使中国能够快速的发展,于是戊戌变法便爆发了。

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威信派与守旧派争论的内容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威信派与守旧派争论的内容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论题: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威信派与守旧派争论的内容有哪些方面?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是什么?戊戌变法作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当时中国出路的一次早期探索,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受制于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及束缚之下,从而迫切的寻求出路。

当时日本成功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使他们认识到这将是一条出路,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致力于将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以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为代表民族资本主义的知识分子逐渐形成了资产阶级维新派。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

这次上书,虽对当时的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宣布进行变法。

但这次运动最终因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慈禧太后等通过发生政变将光绪帝囚禁,谭嗣同等6人被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而戊戌变法也以失败告终,历时仅一百零三天。

维新派和守旧派围绕着1)要不要变法;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废八股,该科举和兴西学展开了论战。

守旧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民权之说无一益而又百害”,将西方科技斥之为“奇技淫巧”,而维新派则主张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变法的内容涉及到教育改革,经济建设,军事政治等方面。

戊戌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它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经是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要求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改革君主专制制度以君主立宪制代替,符合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三) 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的内容
军事方面
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 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 练洋操,习洋枪等。
京 师 大 学 堂
文教方面
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 堂,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废除 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 翻译外国书籍,派人出国留学;奖励新著,奖 励创办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
慈禧太后电召荣禄来京
荣 禄
载湉(1871-1908) 1875年即位,年号光绪。 中南海瀛台,戊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 袁世凯(1859-1916)戊 1889年亲政 戌政变后,光绪帝被 年9月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 戌变法期间,出卖维新派,取 囚禁在这里 西太后密谋发动政变的地方——颐和园乐寿堂 得了慈禧太后的宠信 掌握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首先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其次
再次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惧怕人民群众
清代北京菜市口行刑的场面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 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 败的原因、教训?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民族资本 主义产生 民族危 机加深
帝 国 主 义 加 紧 侵 略
第三
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二)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 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经 济力量还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他们 就只能把自己实行改革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 皇帝身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又怎能不失败?
(三) 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摘要:1898年6月11日戊戌变法开始,至9月21日以失败而告终。

虽然这次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就失败了,但是却对近代中国有很大的意义,对后来的辛亥革命革命及新文化运动都有深远的影响。

探讨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对当代中国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字:戊戌维新运动;意义;失败原因;教训;变法;在中国5000多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每一代都总有那么几个人,他们拥有惊才绝艳的智慧,他们拥有远超世人的长远目光,他们拥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他们不顾自身,敢于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挑起振兴中华的大任。

他们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投身于戊戌维新运动的那些人就是那一代中国的脊梁。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及过程19世纪90年代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1895年公车上书公车上书4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了北京,犹如晴天霹雳,朝野震惊。

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子们群情激愤,他们在康有为、梁启超的组织下,联合签名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图强。

这次上书由康有为起草1300多人签名,史称“公车上书”。

上书因顽固派的阻挠没有送到光绪帝的手中,对政府触动不大,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和影响。

“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积极进行宣传和组织活动,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经验教训,在各地创办了许多报刊、学会、学堂,为变法制造舆论,培养人才。

维新变法运动逐渐在全国兴起。

1898年1月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4月,同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

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除旧布新。

但是,仅仅103天之后,1898年9月21日的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变法”失败。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戊戌维新运动虽然仅仅持续了103天就是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洋务派曾经掀起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 的洋务运动。

但是,洋务派只是单纯的学习西方的技术和设备等一些表面上的东西。

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这时候,维新派就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

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理论思想,都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维新派突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局限,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度取代君主专制制度。

戊戌维新运动虽然未能成功地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但是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它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

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西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

签订《辛丑和约》后, 西太后下令实行新政, 其内容有编练新军; 废科举, 建学堂; 奖励民办工厂; 改革法制; 派五大臣出洋考察, 预备立宪; 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派在中国最早创办近代报刊,把旧式书院和私塾逐渐转变为近代学校,广泛建立了政治性和学术性的社团。

他们大力提倡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的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从而把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壁垒打开了一个缺口,并且打开了知识分子的眼界,使他们重新认识世界,为后来人们接受新思想扫除了一些障碍,这种思想影响不会因政变而消失。

以维新运动为起点,资产阶级新文化开始打破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地的局面。

维新派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如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恶俗陋习,提出“剪辫易服”的主张,倡导讲文明、重卫生等。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有维新向革命转化。

戊戌变法的失败后,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的逃亡,谭嗣同等人的牺牲使得不少对清政府抱有最后一丝幻想的知识分子认清了现实,转身投向革命党的道路。

而孙中山先生也是在这时开始受到了国内知识分子的重视,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关键前提。

第五,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

由于八股文的废除,报社、学校的兴办,新式文化事业有了勃兴。

戊戌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

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

除“小说界革命”外,维新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学革命”。

这些,都开启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河。

三、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1868年的明治维新把一个封建、落后、分裂的日本迅速改造成了一个文明、科学、发达、统一的日本,1898年的戊戌变法不但没有能有效扭转每况愈下的中国,甚至连变法者自己的生命都不保。

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日本明治维新为什么能成功?有了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经验借鉴的中国戊戌变法为什么反而失败了?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当时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还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

维新派的势力更是非常弱小,很多人自身还保留着封建士大夫的痕迹。

他们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不掌握实权和军队,更没有去发动群众。

而变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用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制度来取代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然会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

变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维新势力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

当时,力量对比的天平明显地倾斜于保守派。

从控制军政实权的大多数王公贵族,到军队将领和只会做八股文章的士子文人,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无不反对变法,从上到下构织成一张严密的抵制变法的网络。

耐人寻味的是,本来与保守派有矛盾的洋务派,虽然在“西用”上与维新派有着共同的语言,但为了维护“中体”,而公然站到了保守派的阵营之中,使得维新派势单力薄。

这样,他们只能把自己实行改革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所谓亲政却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

“幻想是弱者的命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维新派认为“变之自上者顺而易,变之自下者顺而难”。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又怎能不失败呢?另外,维新派本身就具有局限性。

第一,改革理念不成熟。

公羊学作为康有为维新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它把儒家经典定义为伪书,这对于接受了儒家思想两千多年熏陶的中国知识界无疑是当头棒喝,它直接动摇了封建正统儒学的思想基础和封建正统思想的合法性。

因为几千年来的儒家正统教育并不是用一两篇文章或一场精神运动就能否定的,它是根植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基础上的,即使在工业化社会或后工业社会,儒家思想仍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和生命力。

所以康有为的公羊学说一出笼,自然遭到一大批守旧和保守人士的攻击,即使本来对社会危机有很深的认识,同时主张政府变革的一大批洋务派官僚也不能认同康有为的价值观念。

这就为维新变法的推行带来了极大地阻力。

第二,不敢直接否定封建主义。

在政治上,维新派只是幻想着依靠光绪皇帝“以君权雷厉风行”,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自上而下的改良。

维新派妄图通过让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的代表参加政权,逐步实现君主立宪制。

可见他们在政治上缺乏反帝的斗争勇气,冥冥之中自就早已经注定了他们失败的结局。

在经济上,他们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只是在发展资本主义上采取改良的措施,这对于当时腐败的清政府来说根本是无关痛痒的。

在思想,他们虽然提倡学习西学,却仍打着孔子的旗号借古代圣贤之名“托古改制”,以期望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又怎能不失败呢?第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维新派虽然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够帮助自己变法维新。

维新派尖锐地揭露了俄国侵华事实,却幻想依靠与英、日结成同盟来抵抗俄国。

有人甚至建议聘请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来中国任维新的顾问。

英、日帝国主义虽然表面上同情维新派,但实质上只是为了趁机扩大在华侵略势力,并寻找他们在中国的代理人,同时也是为了与俄国进行争夺。

因此,在戊戌政变前夕,维新派分别乞求英国,美国,日本公使的支持,结果都落了空。

帝国主义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更大化,这种寄希望于外国列强的变法,又怎能不失败呢?第四,没有联合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惧怕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

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

康有为在每次上书中,都反复提醒光绪皇帝不要忘了人民反抗的危险,强调“既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如果不实行变法,下层群众将会起来造反,使皇帝及其大臣们“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

正因为没有人民力量作为后盾,所以他们得悉守旧派要发动政变时,只能打算依靠掌有兵权的袁世凯,结果反被袁世凯出卖。

而一旦守旧派操刀反击,维新派也就没有丝毫抵抗能力。

并且,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比,戊戌变法的主要获利者只是少部分的资产阶级,而不是广大的人民群众。

戊戌变法除了颁布了一大堆没有来得及实施的新政,和建立起了许多书生论政的报刊社团之外,国民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实惠,所以改革基本上没有得到国民的认同。

人民群众没有获得利益,那么根本就不会来支持变法。

不能使绝大多数国民获利的改革就无法得到绝大多数国民的支持,也是不能长久和成功的。

总结以上的种种原因,我们不难看出,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还是中国资产阶级力量的不够成熟。

这也难怪,从鸦片战争打开清朝国门到戊戌变法也就几十年时间,而且还一直处在被封建势力压制的境地,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来让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来发展壮大自身。

若从这个角度来看,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也是在所难免的了。

四、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却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它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它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初次登上政治舞台为特征,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前奏。

首先,戊戌维新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竟然失败的这么快,这不但暴露了这个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上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这让当时更多的有识之士清醒过来,要想争取国家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

只有用革命者的鲜血才能洗去中华民族垂垂老矣的暮年之气,才能让这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大国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