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时期人口变化
中国古代人口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人口发展趋势中国历史上,我国人口不断的发展,历经沧桑。
下面由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人口发展趋势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中国古代人口发展趋势历史时期的人口发展概况,人口的发展与人口分布,是衡量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也是衡量地区间经济差异的指标,中国古代人口的发展具有稳定性和不平衡性,而人口的时空不平衡性是由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
先秦时期,中国诺大的疆域,北到阴山,东至于海,南至南岭山脉,西至陕西和湖南的西部,但人口只有2000多万,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直到秦统一六国以后,其疆域内人口也只有1500;1800万而已。
西汉时期由于是乱世之后的平世,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在加上后来的“文景之治”。
在北以燕山,人口自1800万上升到翰末的6000万,但由于中国古代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故全国81%的人口在北方,南方人口的分布自然就少了。
东汉时期南方的人口总数和人口密度都有着大幅度的上升,但还是少于北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特别是两晋时期的人口从汉末的6000万减少至3800万,自然是由于这个时期的战乱,同时又是灾荒的原因,南北朝时期由于南方的“侯景之乱‘人口资源大量消耗,而此时北方相对安定,所以人口有所回升。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隋朝的人口峰值在5600;5800万左右,人口数量基本域汉代持平。
又经过唐朝的“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的刺激,人口大幅度回升,当时有8000;9000万,同时南方的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南方的人口数目也超过的北方,南方54.6%:北方45.4%。
但是经过“安史之乱”之后,北方经济的破坏,大量人口南迁,五代时期是唐藩镇割据的延续,战乱不休再加上灾荒,当时人数只有3000万左右,经过北宋100多年的恢复,北宋的掌权者都是求和派,在加上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北宋人数有12600万左右。
这时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无论是人口总数还是人口密度都超过了北方。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变化的因素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变化的因素中国的人口数量,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区性数字。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做过多次人口调查,但直到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才通过科学的普查,获得了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准确人口数字。
下面根据有限的原始资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对中国人口历史的发展作一简单概述。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
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
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
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
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
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
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
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至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
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
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
到14世纪中期增加到8500万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万。
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
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
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

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话题,涉及到历史、地理、经济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人口分布、原因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1. 夏、商、周时期在夏、商、周时期,中国的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是中国最古老的文明中心,拥有肥沃的土地和良好的灌溉条件,吸引了大量人口定居。
而长江流域则因其温暖湿润的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也成为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
2. 秦汉时期随着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建立,中国的人口分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和迁徙,导致许多人口迁移到中原地区。
而汉朝时期,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国家疆域的进一步扩张,人口逐渐向西南和东南地区扩散。
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成为了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徙。
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中国的人口分布呈现出进一步南移的趋势。
这一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繁荣,南方地区的人口增长迅速。
同时,通过大运河的开通,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交流。
4.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人口分布出现了明显的东移和西南移的趋势。
宋代时期,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导致南方地区人口相对集中。
而元代时期,蒙古人的统治导致许多汉族人口西迁,向西南地区扩散。
明清时期,随着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大规模的移民和开发使得西南地区成为中国人口密集的地区之一。
5. 近现代时期近现代时期,中国的人口分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加速,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同时,由于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继续向着城市集中,而中西部地区的人口相对较少。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条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
不同时期的人口分布变化反映了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的人口分布

中国古代的人口分布中国古代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口分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人口分布情况,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一、早期的人口聚集现象在中国古代,早期的人口聚集主要发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大重要地区。
这两个地区具备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黄河流域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是中国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之一,这里的人口逐渐增多,建立了早期的文明王朝。
长江流域则因其河网密布,水土肥沃,逐渐形成了南方农业文明的重要区域。
二、中古时期的人口变化到了中古时期,中国的人口分布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于北方地区逐渐遭受侵扰和战乱,许多人口逃往南方,使得长江流域的人口急剧增长。
长江流域成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许多重要的商业城市如杭州、苏州等也在这一时期兴起。
南方的经济繁荣也吸引了不少外来移民,使得南方的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三、明清时期的人口再分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分布变化最为显著的阶段之一。
随着辽、金、元时期的不稳定,许多人口再次南迁,导致长江流域的人口进一步增加。
此外,由于东南沿海地区方便的海上贸易,不少外来人口也选择移居到这一地区。
这使得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成为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最多、经济最繁荣的地区。
四、人口迁徙的原因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首先,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较好的气候、水土条件使某些地区更适宜农业生产,吸引了大量人口的居住和聚集。
其次,政治和战争因素也对人口迁徙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战乱和政治动荡使得人们迫不得已地迁徙到相对安宁的地区。
此外,交通和贸易的发展也促成了人口迁徙,交通便利的地区往往吸引来自各地的人口。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人口分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了重大变化,早期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中古时期北迁南方,明清时期再次南迁至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
这些变化主要由自然条件、政治战争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所推动。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人口变迁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人口变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与变迁。
人口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中国的人口变迁也影响着国家的历史进程。
本文将从不同历史时期探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人口变迁。
1. 远古时期在远古时期,中国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生活在此时期的人类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社会结构简单。
由于资源有限,人口增长缓慢。
2. 古代时期随着农业的发展,中国人口开始出现较快的增长。
古代农业社会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在固定的土地上种植农作物,并养殖家禽牲畜。
农业的发展提高了粮食供给,使得人们能够生育更多的后代。
人口扩大也促进了定居村落的形成,社会结构逐渐复杂。
3. 刘宋、隋唐时期刘宋、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之一。
这个时期的繁荣和发展,也使得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国家之一。
农田的开垦和灌溉技术的发展,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人口得到了快速增长。
4. 明清时期明代和清代人口的增长相对缓慢。
一方面,这是因为国家在经济、军事和政治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另一方面,中国在这个时期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自然灾害,如旱涝和饥荒,丧失了大量的人口。
因此,在明清时期,人口的增长相对较慢。
5. 当代时期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同时,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使得人口的平均寿命大幅度延长。
这导致了人口增长的放缓。
总结起来,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人口经历了从远古时期的稀少到古代农业时期的增长,再到明清时期的缓慢增长,最终到当代时期的放缓。
人口数量的变迁不仅受到农业发展、经济状况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是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口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进,也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论古代中国人口的结构与变迁

论古代中国人口的结构与变迁古代中国人口结构与变迁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人口结构与变迁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人口总量、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人口变迁四个方面来探讨古代中国人口的结构与变迁。
一、人口总量古代中国的人口总量一直是历史学家关注的焦点。
根据历史学家的估计,周代的人口总量约为400万人,秦汉时期为1800万人左右,唐代则达到了5000万人。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人口已经达到了1亿人以上。
人口总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导致了农业可支持更多的人口。
此外,战争、疾病和天灾的减少也是造成人口总量增加的重要原因。
二、人口分布古代中国的人口分布是不均衡的。
大部分人口集中在江南、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地区,而燕赵、陕西、甘肃等地区的人口比较稀少。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限制。
江南、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具有丰沛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适宜农业生产和居住,因此吸引了大量人口。
而燕赵、陕西、甘肃等地则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人们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因此人口稀少。
三、人口结构古代中国的人口结构主要是以农民为主。
由于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大部分人口都是农民。
此外,还有士兵、手工业者、商人、文人等职业群体。
在农民中,男性和女性比例大致相等。
但在城市里,男性比例较高,因为城市里的职业多样化,而许多职业只适合男性。
四、人口变迁古代中国的人口变迁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
例如,战争、天灾、疾病等都会对人口造成极大的影响。
此外,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也会对人口变迁产生重要影响。
在战争中,许多人死亡,使得人口减少。
而在太平盛世的时期,人口增加空间较大。
例如在唐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人迁入城市,使得城市人口增长迅速。
在明清时期,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中国的人口数量也得到了极大的增长。
总体来说,古代中国人口结构与变迁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经济、自然环境、战争等等。
中国人口发展史 pdf

中国人口发展史
中国人口发展史是指中国大陆的人口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结构的演变。
这一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具有丰富的变化和特点。
古代时期:中国古代的人口发展受到了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水平的限制。
早期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但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人口逐渐增加。
在一些朝代,战争和自然灾害导致人口减少。
近代时期:在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人口变化。
在清朝时期,人口开始有较快的增长,尤其是19世纪中叶以后。
这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的改进,使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然而,同时也有许多挑战,如天灾、战争和传染病等,导致人口增长的波动。
20世纪:在20世纪,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迅猛。
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人口控制政策,如晚婚晚育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压力,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如老龄化问题和性别比例失衡等。
当前情况:目前,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规模超过13亿。
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成为一个重要的特点。
同时,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减少的挑战。
总的来说,中国人口发展史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同时也涉及到政府的人口政策和社会的变迁。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人口问题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需要继续加以关注和研究。
中国历代人口变迁

┃年代┃时期┃人口数┃┣━━━━━━━━━╋━━━━━━━━━╋━━━━━━┫┃公元前2205年┃夏禹时期┃约1355万人┃┣━━━━━━━━━╋━━━━━━━━━╋━━━━━━┫┃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约2000万人┃┣━━━━━━━━━╋━━━━━━━━━╋━━━━━━┫┃公元2年┃西汉平帝二年┃5959万人┃┣━━━━━━━━━╋━━━━━━━━━╋━━━━━━┫┃公元105年┃东汉永兴元年┃5325万人┃┣━━━━━━━━━╋━━━━━━━━━╋━━━━━━┫┃公元122年┃东汉延光四年┃4869万人┃┣━━━━━━━━━╋━━━━━━━━━╋━━━━━━┫┃公元140┃东汉永和五年┃4915万人┃┣━━━━━━━━━╋━━━━━━━━━╋━━━━━━┫┃公元156年┃东汉永寿二年┃5649万人┃┣━━━━━━━━━╋━━━━━━━━━╋━━━━━━┫┃公元280年┃晋太康元年┃1616万人┃┣━━━━━━━━━╋━━━━━━━━━╋━━━━━━┫┃公元581至公元600年┃隋开皇年间┃约4450万人┃┣━━━━━━━━━╋━━━━━━━━━╋━━━━━━┫┃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4601万人┃┣━━━━━━━━━╋━━━━━━━━━╋━━━━━━┫┃公元740年┃唐开元二十八年┃4814万人┃┣━━━━━━━━━╋━━━━━━━━━╋━━━━━━┫┃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5291万人┃┣━━━━━━━━━╋━━━━━━━━━╋━━━━━━┫┃公元1080年┃北宋元丰三年┃3300万人┃┣━━━━━━━━━╋━━━━━━━━━╋━━━━━━┫┃公元1110年┃北宋大观四年┃4673万人┃┣━━━━━━━━━╋━━━━━━━━━╋━━━━━━┫┃公元1223年┃南宋嘉定十六年┃7681万人┃┣━━━━━━━━━╋━━━━━━━━━╋━━━━━━┫┃公元1290年┃元至元二十七年┃5880万人┃┣━━━━━━━━━╋━━━━━━━━━╋━━━━━━┫┃公元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6054万人┃┣━━━━━━━━━╋━━━━━━━━━╋━━━━━━┫┃公元1578年┃明万历六年┃6069万人┃┣━━━━━━━━━╋━━━━━━━━━╋━━━━━━┫┃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10171万人┃┣━━━━━━━━━╋━━━━━━━━━╋━━━━━━┫┃公元1724年┃清雍正二年┃12611万人┃┣━━━━━━━━━╋━━━━━━━━━╋━━━━━━┫┃公元1741年┃清乾隆六年┃14341万人┃┃公元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18181万人┃┣━━━━━━━━━╋━━━━━━━━━╋━━━━━━┫┃公元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20047万人┃┣━━━━━━━━━╋━━━━━━━━━╋━━━━━━┫┃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30148万人┃┣━━━━━━━━━╋━━━━━━━━━╋━━━━━━┫┃公元1795年┃清乾隆六十年┃29700万人┃┣━━━━━━━━━╋━━━━━━━━━╋━━━━━━┫┃公元1812年┃清嘉庆十七年┃33371万人┃┣━━━━━━━━━╋━━━━━━━━━╋━━━━━━┫┃公元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40100万人┃┣━━━━━━━━━╋━━━━━━━━━╋━━━━━━┫┃公元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41281万人┃┣━━━━━━━━━╋━━━━━━━━━╋━━━━━━┫┃公元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42135万人┃┣━━━━━━━━━╋━━━━━━━━━╋━━━━━━┫┃公元1910年┃清宣统二年┃36815万人┃┣━━━━━━━━━╋━━━━━━━━━╋━━━━━━┫┃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40581万人┃┗━━━━━━━━━┻━━━━━━━━━┻━━━━━━┛人口的变化有些什么规律,在一篇署名纽约老右(沈.国.橙.石)的文章《中国人都饿死了吗?》中作了一些简单的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时期人口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姓名:***专业:2013级动物医学学号:**********摘要:中国古代社会的人口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人口是衡量经济的发展的指标,人类是创造文明的主力,人类同时是优劣环境的作者,人口的时间演变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关键字:数量,分布,民族历史时期的人口发展概况,人口的发展与人口分布,是衡量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也是衡量地区间经济差异的指标,中国古代人口的发展具有稳定性和不平衡性,而人口的时空不平衡性是由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
先秦时期,中国诺大的疆域,北到阴山,东至于海,南至南岭山脉,西至陕西和湖南的西部,但人口只有2000多万,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直到秦统一六国以后,其疆域内人口也只有1500—1800万而已。
西汉时期由于是乱世之后的平世,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在加上后来的“文景之治”。
在北以燕山,人口自1800万上升到翰末的6000万,但由于中国古代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故全国81%的人口在北方,南方人口的分布自然就少了。
东汉时期南方的人口总数和人口密度都有着大幅度的上升,但还是少于北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特别是两晋时期的人口从汉末的6000万减少至3800万,自然是由于这个时期的战乱,同时又是灾荒的原因,南北朝时期由于南方的“侯景之乱‘人口资源大量消耗,而此时北方相对安定,所以人口有所回升。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隋朝的人口峰值在5600—5800万左右,人口数量基本域汉代持平。
又经过唐朝的“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的刺激,人口大幅度回升,当时有8000—9000万,同时南方的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南方的人口数目也超过的北方,南方54.6%:北方45.4%。
但是经过“安史之乱”之后,北方经济的破坏,大量人口南迁,五代时期是唐藩镇割据的延续,战乱不休再加上灾荒,当时人数只有3000万左右,经过北宋100多年的恢复,北宋的掌权者都是求和派,在加上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北宋人数有12600万左右。
这时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无论是人口总数还是人口密度都超过了北方。
南宋时期战乱对人口的损失严重,当时人口只有7500万左右。
元代,当时的人数有8000万左右,由于南方经济继续发展,南北人口只差达到了历史之最。
南方89.8%“:10.2%。
到了元代末年,战乱造成人数大量损耗,人13减少到6000万左右。
明代时期山区和边塞加快了开发,明代万历年间人口达到二亿左右。
清代初期还是由于战乱,人口损耗,当时只有1.6亿左右,由于清代时期摊丁入亩等赋税制度的改革,加上季产旱地作物和多种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美洲高产作物的传人,还有南方的“乾嘉垦殖”运动高潮。
为人口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到了道光时期人口达到了4.3亿,同时创下了中国古代社会人口的最高纪录。
中国古代人口的演变过程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二、人口的时间演变与中国社会从时间观念来看中国人口的发展过程,时间间隔的越来越短,而人口增长的幅度越越大。
人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但不是唯一指标。
朝代的更替,人口有时会出现波动的趋势,这与社会的经济,政治,环境是分不开的,人毕竟是创造性的动物,既创造文明又推动社会的进步。
1-从环境上看,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抵御自然的能力差,遇到极寒人们就会冻死,遇到干旱,生物和人类就会缺水而亡。
还有历史时期的天灾亦是如此,比如说,地震和瘟疫,这些因素无不造成人口的大量死亡,人口锐减,社会总供给明显减少,给社会造成一定的压力。
由于生产力落后,生产工具简单,人们到了一个地方就无节制的伐木,垦荒,放牧,利用资源,待资源用尽时,优美的环境就变得遍体鳞伤,从而人们的居住范围也就越来越小了。
从政治上看,人口的时间变化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个新王国的建立,统治者都会吸取教训,制定开明的政策来恢复生产,比如说汉代的“休养生息”政策,唐代的“开元盛世”政策,还有清代的“摊丁入亩”政策,在这样的政策之下,人口数量就会回升,,朝廷的赋税就会增加,社会总供给就会增加。
但是由于一个王朝的末期政治的腐败,权力的争夺,从而导致内部和外部战乱的四起,而古代战争是以人为基础的,战争必然有伤亡,这样就会造成人数的减少。
比如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人数减少了1500万之多(当然的引进,边缘地区的垦殖等都有利于经济的强盛,人数的逐渐会恢复战乱前的状况。
总之,人数的演变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经济上看,经济的发展,国力强盛,人数自然会增长,如果是经济萧条,那么就会出现内部为了夺食而战,外部就会为了侵略而战,经济是基础,也是出现战乱的主要原因,此时人会减少,并且古代的战争没有什么高科技,是用人去拼得.比如说汉唐时期.另外还有经济上的屯田,西方农作物的引进,边缘地区的垦殖等都有利于经济的强盛,人数的逐渐会恢复的.综上所述,人数的演变与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口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对于创造历史文明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中国古代时间间隔的越来越短,而人数的增长幅度也越来越大,同时与空间发展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口空间发展的范围也越来越小。
人口给中国社会起了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国古代社会的这个经济,政治,环境也对人数有着重大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人重心也随之南移,一个朝代强盛或衰落,人数都有巨大的变化,同时大陆性气候加强,天气干寒,水资源匮乏,给人口的变化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所以,人口的时间演变过程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是相互影响。
汉族与其它民族人口增长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存在着不平衡性。
从 1953 年人口普查的结果看,汉族占全国人口的93.94% ,其它民族占 6.06%。
但从人口发展的历史来看,最初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并不高。
在战国时期以前,非华夏族的人口并不少,以至这些民族常常对华夏族形成威胁,西周王朝就是被戎族赶出关中地区的。
到了战国时期华夏族已占有了压倒优势,到了秦汉时期,中原的非华夏人几乎绝迹了。
当然一个民族的人口增长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本民族人口的自然增长,二是其它民族人口被融合同化为本民族,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
汉民族在这两个方面都处于优势。
从地理环境上来讲,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很早就占据了中国境内在当时生产方式下地理环境最优越的部分——黄河中下游地区。
在该地区内,华夏族又占据了条件较好的平原、台地和河谷,而非华夏族不得不退居丘陵山区。
以后汉族在向四周扩张中,也无不以平原、谷地、盆地或水陆交通要道为首要目标。
所以早在西汉时,在今天国境内从阴山山脉和辽河下以南、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以东的范围内,汉族占有地理条件最优越的地区的格局已经形成了。
在这一范围是东亚大陆最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繁衍的地方,一般都不超过海拔1000米,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可耕地,处在大多数河流的中下游,除了利用天然降水外,还可以利用这些河流的上游来水,并享有运输的便利。
相比之下,处在周边的民族的环境就要差一些。
对人类的生存和威胁影响要大一些。
如丝绸之路上两汉时有很多小国家,如楼兰、龟兹、于阗、精绝等,由于气候干旱,降水量少,都相继灭亡或者消失。
绿州的面积往往取决于当地获得水量多少,若遇到河流改道,或者降水减少,不仅农业生产无法进行,连人的生命都难于维持。
一些曾经相当繁荣的民族逃脱不了迁移或灭绝的命运。
在中国历史人口中,也存在着其它民族间的人口不平衡发展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政治和军事力量、宗教信仰、婚姻和生育制度等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影响表现在,处于统治地位的民族可以凭借政治权力提高本民族的政治、经济地位,制定种种有利于本民族的法律和规定,甚至用剥夺或损害其它民族、特别是被压迫民族的利益的手段,来提高本民族的人口增长率。
在没有建立起真正民族平等的社会制度以前,这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如元朝把全国的人口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等,蒙古人享受最好的待遇,而南人处于最低层。
又规定凡与蒙古人通婚的,一律称为蒙古族,这些无疑有利于蒙古族人口的增长。
到了明朝又制定法律,规定蒙古人、色目人只能与汉人通婚,禁止“同类自相嫁娶”,实际上是强制他们与汉人同化,限制他们本族人口的繁殖。
所以蒙古族人口在经过元代的急剧增加后,在明代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
类似的过程也在满族重演,满足在清朝入关时人口不过数十万,到清末达到 500 万,人口增加了近十倍。
宗教婚姻和生育制度也对少数民族的发展造成影响。
藏族在历史上曾长期存在一妻多夫制,直到 50 年代民主改革前还占相当大比例,一方面造成已婚妇女生育率不高,另一方面又造成婚龄妇女的过剩,人口的出生率大大降低。
还有的民族实信仰也对其它民族发展产生影响,藏族及其前身吐蕃早就信仰藏传佛教,自十五世纪以来,宗喀巴创立的黄教(格鲁派)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蒙古族、门巴族、裕固族、土族等也先后接受了藏传佛教。
由于喇嘛在总人口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所以妇女的无偶率相应提高,民众宗教观念强烈,宗族观念淡薄,没有或很少有为了“传种接代”而生育的愿望。
所以蒙古族、藏族人口的出生率一直很低。
而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却因为受到教义鼓励早婚、早育、多育以及不许虐待婴儿的影响,始终维持着较高的出生率。
为了防止本族人口流失,还规定回族女子不许嫁给汉人,而汉族女子只有信仰伊斯兰教并服从回族风俗才能成为回人的妻子。
中国的回族刚形成时人数远不如蒙古族,而到 1953 年人口普查时,回族人口已有 355 . 93 万,居少数民族中的第三位。
行内婚制,有的范围则很小。
其它一些婚俗如“从妻居”,“不落夫家”,“走访婚”等都人口增长有影响。
几千年来,正是由于人口不断地迁移流动,才使不同的部族、民族得到交流、争斗、分化、合并,彼此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融合越来越巩固。
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没有历史上的人口大迁移,也就没有今天的多民族大家庭。
人口迁移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人口的合理分布和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城市的形成和扩大。
参考文献:《蔺伯赞.中国通史》.《璃剑雄.汉代人口地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朱绍侯冲国通史》.《费省.唐代人口地理.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璃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