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教案 中图版

合集下载

天气与气候-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

天气与气候-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

天气与气候-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选自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通过“气候与天气”一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天气和气候,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本章教材在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者的教学理念,通过启发式教学、归纳法等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中形成概念和规则,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二、教学目的1.了解气候和天气概念,并能区分它们之间的不同;2.掌握主要的气象现象和气候类型;3.能够用简单的气象工具观测天气,并作出简单的判断;4.能够了解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关系;2.能够用简单的气象工具观测天气,并作出简单的判断;3.了解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将其联系和区分;2.掌握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2.讲授法;3.实验探究法;4.归纳法。

五、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教学内容:1.什么是气候和天气,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天气的观测方法和气象工具;3.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4.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教学步骤:(1)热身我们每天看到的,如阳光、风、雨、雪、霜等都是气象现象,除此之外,还有些大型气象现象,比如台风、龙卷风等,你们都知道是什么吗?(2)导入气象现象是自然界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先来看看气候和天气的关系是什么?(3)探究1.让学生参加气象仪器展示,观察各种气象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特点;2.利用自制的气象仪器,观察天气变化及其影响;3.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4)讲解1.了解并归纳天气和气候的概念;2.结合气候类型的特征,向学生介绍不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练习1.向学生展示天气预报,并让学生尝试自己预报天气;2.制定针对不同气候类型的应对措施。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教案3 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教案3 中图版

第三节天气与气候1教材分析天气和气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节内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内容。

本课时主要讲述的内容包括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预报(卫星云图、天气预报图、天气符号、风力和风向),空气质量。

以当天的天气对人们出行的影响切入点,用身边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之后又附有卫星云图、天气符号及相关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天气预报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普及天气预报知识,更好的发挥天气预报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通过认识卫星云图,学会如何判读卫星云图。

(3)通过认识、记忆、比赛,掌握常用天气符号及其含义,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记忆天气符号及其含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通过判读卫星云图、天气预报图、风向示意图,学会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

(3)通过播报天气预报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收看天气预报,联系到日常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2)学生通过学习,提高素质,更好地发挥天气预报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3学情分析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较大,内容相对简单,教学过程中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本节主要考虑的是学生的记忆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方法对重点内容进行详记。

4重点难点重点:1.各种天气符号的含义、风向示意图。

2.学会看简易天气预报图。

难点:读懂天气预报图并流利播报天气。

5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天气符号卡片6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游戏教学法7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歌曲《海尔兄弟》以动画片《海尔兄弟》的主题曲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出天气与气候的课题,以生活事例激发兴趣,启发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活动2【讲授】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板块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活动:看书,同位交流,一般人们会用哪些词语来描述天气,并描述我们现在的天气。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 天气与气候 教案1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 天气与气候  教案1

天气与气候【教学内容】天气与气候——天气预报【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和气候术语。

2.学会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3.了解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从感性的生活材料入手,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理解、认识天气的特点,学会描述天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观念,树立热爱自然,减少空气污染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1)识别不同的天气符号;(2)如何通过不同途径获知天气信息;(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教学方法】联系生活体验、比较、识图、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首先我们来欣赏一段音乐放松一下,播放海尔兄弟——《雷欧之歌》。

从这首《雷欧之歌》里,我们听到了很多词语,如:打雷、下雨、天冷、天热等。

大家知道这几个词语都是对什么的描述吗?(天气)对,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天气。

二、新课学习(一)天气与气候1.概念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大气的变化状况,例如风雨、阴晴、冷热等。

气候: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平均天气状况。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

2.区别与联系天气:短时间的,多变的;气候:长时间的,一般变化不大,较稳定;但两者都是指一个地区的天气状况。

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是描述天气的,哪些是描述气候的。

①今天风和日丽。

(天气)②明天白天最高气温12℃,并伴有沙尘。

(天气)③7月是全年最热的月份。

(气候)④受南下冷空气的影响,今后几天将会有降温现象。

(天气)⑤今天有雾,请大家注意安全。

(天气)⑥某城市一年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大约相差15℃。

(气候)(二)天气预报1.作用视频:天气预报。

通过收看或收听天气预报,知道一日或短期内的天气情况。

2.卫星云图绿色或棕色:陆地;蓝色:海洋;白色:云团,云团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阅读:《台风》。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天气与气候教案1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天气与气候教案1中图版

第三节天气与气候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国五种主要的气候类型2.掌握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3.知道什么是季风以及我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4.掌握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5.记住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过程与方法利用降水量柱状图和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归纳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简要分析其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我国的气候特征,使学生明确气候是我国非常丰富的一种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故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与环境相互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2学情分析本节内容"中国的气候特征"是第三章第三节《天气与气候》的核心部分,是本节内容的概括和总结,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中国的气候特征包括两方面:一是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二是季风气候显著。

学习本节难度较大,学生初次接受地理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初中生好胜心强,表现欲强,所以可以通过擂台赛或PK赛,将学生吸引进入课堂学习。

3重点难点1.我国气候特征2.主要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4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天气与气候》第2课时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天气与气候》也知道气候包括两个基本要素:这两个基本要素是什么呢?学生:气温和降水教师:根据各地气温和降水等特征,可以把我国的气候划分为五种主要的类型。

请同学们看到书本83页,请同学们一起说说有哪些气候类型?学生:高原高山气候温带大陆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教师: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气候特征的第一个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板书:二.中国的气候特征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教师:那么云浮属于哪种气候类型呢?学生:亚热带季风气候教师:下面分组完成读图填表题。

(设计一场擂台赛)给出相应的比赛规则和需要填写的表格由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并由一到两名学生回答问题。

给学生4-5分钟完成填空内容教师:好了,同学们时间到。

那么第一组哪位同学主动来回答?学生甲:......教师:我们一起看看,他的回答正确吗?能拿到多少分呢?教师根据答案和给分情况,灵活处理。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教案 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教案 中图版

《第三节天气与气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会使用各种方法查阅资料。

教学重点: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教学难点:学会使用各种方法查阅资料。

课前准备:1.天气预报流程图2. 学生课前准备:查找有关天气的网站、准备语文书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随着天气渐凉,我们所在的地区已进入了秋季,同学们都增加了衣服。

那今天要给同学介绍的天气有什么特点?现在就请两位同学说一下近几天的天气状况。

1.如何描述天气?承转:天气是我们经常聊起的熟悉话题,那么什么是天气,如何描述天气?请同学们仿照书本上图A的描述来描述我们现在的天气。

板书:一、描述天气活动:看书,同位交流。

描述我们现在的天气。

提问:书本上A描述的是什么天气状况?总结:一般人们会用哪些词语来描述天气?(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等来描述天气。

)展示图片:展现雾、沙尘暴、台风、暴雨、冰雹的天气图片。

提问;除了我们刚刚描述的天气状况外,你还知道有哪些天气状况吗?请同学们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

二、天气有什么特点?承转:究竟什么是天气呢?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话来总结什么是天气?(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大气的变化状况)提问:天气和气候是一样的概念吗?(不一样。

)讲述:气候反映的是一个地方多年平均的大气状况。

判断:判断以下所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1.明天大风降温2.昆明四季如春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4.极地地区全年严寒过渡:正所谓天有不测之风云,天气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活动:学生同位之间讨论,全班交流。

小结:变化快——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不同。

差别大——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

判断:下列描述说明了天气的什么特点?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天气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承转:今天的天气、过去经历过的天气我们都能描述出来。

那么,明天的天气怎么样?我们能不能知道?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活动:学生交流获取天气预报的途径(看电视、上网、打电话、手机短信定制、看报纸、从生活迹象推测……)活动:请几位同学介绍《如何在网上查找天气资料》并介绍几个网站的名称。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 教案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 教案

《天气与气候》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2.知道卫星云图上不同颜色的含义,认识并记住一些常用的天气符号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什么是天气及天气的特点;学会简单的看图识天气。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气候与天气的区别气候定义指某一地区的多年平均天气状况。

气候与天气的区别下面几句话,哪些是描述天气的?哪些是描述气候的?2.天气预报查询天气预报的途径活动(1)通常,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天气信息,了解天气变化?电视、互联网、电话、短信、广播、报纸等。

视频:天气预报。

(2)了解常用的天气预报符号。

(3)了解卫星云图3.关注空气质量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洁净的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从早到晚,随着工农业生产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大量有害物质被排放到空气中,使空气受到污染。

空气污染物的种类空气污染物的种类有很多。

过去,我们更多地关注烟尘及有害气体的排放;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越来越重视对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与监测。

什么是可吸入颗粒物?有什么危害呢?阅读:可吸入颗粒物及其危害。

通常,我们把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称为可吸入颗粒物,又称为PM10。

这些微小到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的污染物,尤其是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PM2.5,可被直接吸入呼吸道、支气管和肺泡,而且这些物质在空气中滞留的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因而成为人体健康的“隐形的杀手”。

4.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对比“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看看发现什么?【总结】我国东西跨经度多、南北跨纬度多,离海洋远近不一,内部具有复杂的地形,造就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总结】7月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三节天气与气候》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理解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有一定的认识,但气候的概念、特点及其与天气之间的关系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此外,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关注程度不同,有的学生可能对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等感兴趣,有的学生则可能对此较为冷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了解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学会运用 weather 与 climate 描述天气与气候。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天气、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

2.难点: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分析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让学生分析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如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实例。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准备相关地图:如世界气候分布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天气与气候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的现象。

提问:“你们对天气与气候有什么认识?请举例说明。

”2.呈现(10分钟)介绍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教案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教案

天气与气候【教学内容】天气与气候——中国的气候特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了解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明确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位置以及它们对我国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和资料分析及自主学习等方法,能够说出我国气候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有哪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气候,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频发的国家,树立气候区域化和全球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资料分析、读图分析、对比学习。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温故知新:气候的两大要素是什么?(气温和降水)我国的气温特征是什么?(冬季: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我国的降水特征是什么?(集中在夏季,雨热同期;东部多西部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那么,我国的气候又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吧!二、新课学习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读图I“中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图”,完成:④表中所列5个城市的气候特点有什么差别?试着解释一下原因。

气温:海口→上海→北京:冬季气温越来越低→自南向北,纬度越来越高。

乌鲁木齐:冬季严寒→深居内陆。

拉萨:冬季寒冷→地势高。

北京、上海、乌鲁木齐:夏季高温;海口:全年高温→纬度因素影响。

拉萨:夏季气温不高→地势高。

降水:海口→上海→北京:降水逐渐减少→自南向北,纬度越来越高。

降水最少的是乌鲁木齐→距海远。

展示各个气候类型区内生长的动植物图片。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优势:世界上多数动植物在我国都有适合生长的地区。

阅读:《我国气候类型为什么复杂多样》。

影响气候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

2.季风气候显著展示中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对比图。

受冬、夏季风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地方的气候特征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1)划分:季风区主要指夏季风常年到达的区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天气与气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会使用各种方法查阅资料。

教学重点: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教学难点:学会使用各种方法查阅资料。

课前准备:1.天气预报流程图2. 学生课前准备:查找有关天气的网站、准备语文书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随着天气渐凉,我们所在的地区已进入了秋季,同学们都增加了衣服。

那今天要给同学介绍的天气有什么特点?现在就请两位同学说一下近几天的天气状况。

1.如何描述天气?承转:天气是我们经常聊起的熟悉话题,那么什么是天气,如何描述天气?请同学们仿照书本上图A的描述来描述我们现在的天气。

板书:一、描述天气活动:看书,同位交流。

描述我们现在的天气。

提问:书本上A描述的是什么天气状况?总结:一般人们会用哪些词语来描述天气?(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等来描述天气。

)展示图片:展现雾、沙尘暴、台风、暴雨、冰雹的天气图片。

提问;除了我们刚刚描述的天气状况外,你还知道有哪些天气状况吗?请同学们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

二、天气有什么特点?承转:究竟什么是天气呢?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话来总结什么是天气?(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大气的变化状况)提问:天气和气候是一样的概念吗?(不一样。

)讲述:气候反映的是一个地方多年平均的大气状况。

判断:判断以下所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1.明天大风降温2.昆明四季如春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4.极地地区全年严寒过渡:正所谓天有不测之风云,天气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活动:学生同位之间讨论,全班交流。

小结:变化快——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不同。

差别大——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

判断:下列描述说明了天气的什么特点?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天气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承转:今天的天气、过去经历过的天气我们都能描述出来。

那么,明天的天气怎么样?我们能不能知道?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活动:学生交流获取天气预报的途径(看电视、上网、打电话、手机短信定制、看报纸、从生活迹象推测……)活动:请几位同学介绍《如何在网上查找天气资料》并介绍几个网站的名称。

过渡:天气对我们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人们必须要提前掌握天气的发展动向,以便安排好近期的工作和学习。

正是在这样的需求下,历史上才出现了第一张天气图。

那么,天气图是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但是天气图是怎样完成的呢?天气预报又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小结:收看天气预报可以安排好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也是良好的习惯。

请同学收看一周的天气预报,下节课的任务是《模拟天气预报》。

布置作业:模拟天气预报:1.学生提前一周收看天气预报及空气质量日报,并在表格中填出。

2.以一个小组为单位进行,由小组长负责召集。

3.讨论以什么形式进行模拟天气预报。

4.每组推荐2-3位同学共同做主持人。

5.请各小组准备的解说词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别不同的天气符号。

学会正确使用天气述语。

2.学会识读卫星云图、城市天气预报图。

能力目标:1.培养读图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22.培养收集各种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天气及其影响,明确天气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并让学生养成趋利避害的观念。

2.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

3.学会寻找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引发兴趣,并将学会的知识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1.常见天气符号的识别。

2.学会识读卫星云图、城市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风力风向图标等的含义教学准备: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完成以下两个任务:1.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并注意预报了哪些方面的信息。

2.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的资料。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让每个中国人都备感自豪的大事。

让我们一起回顾让世人传为佳话的两个情景:10月12日,酒泉,“天降瑞雪,银装素裹;雪停天晴,成功发射!”。

10月17日,内蒙古主着陆场。

“轻风拂面,朗月当空;垂直着陆,自主出舱。

”真是天赐良机,天公作美啊。

因此,众多的评论都一致认为这次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天气预报对神六问天的成功所起的作用重要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章第三节天气与气候第二课时”。

打开书本P79页。

板书:天气和气候过渡:一般而言,人们比较常用的是看电视天气预报。

现在让我们来观看一则天气预报。

同学们仔细观察,思考:天气预报一般播报什么信息?如果你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你首先要掌握那些知识?活动:学生观看之后,交流。

过渡:现在,让我们先来学习一些天气预报的必备的知识。

1.认识卫星云图指图认识:绿色代表什么?(陆地);蓝色代表什么?(海洋);白色代表什么?(云区)。

一般而言,云越白,云层越厚,一般是阴雨区。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卫星云图的基础上,人们制作出了城市预报,这是天气预报的一个重要组成。

播报城3市预报,还必须要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

活动:学生看书识别,然后进行知识竞赛。

(全班分为两组,老师出示课前制作好的天气符号,各组在规定时间内轮答,答对加一分,答错不加分。

高分组为胜。

)3.认识风力风向图标。

活动:我当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

过渡: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卫星云图和天气符号,具备当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的基本条件了。

现在,让我们来当播报员,并向刚才那位节目主持人挑战,好不好?(学生自主站起来播报。

要求:流利、清晰、简洁。

鼓励学生向电视上的主持人挑战,用3秒钟播报一个城市。

最后评出一位最佳播报员)4.空气质量提问:什么能反映空气污染程度?回答:空气质量好坏。

它是根据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高低来判断的,可用空气污染指数来表示。

提问:空气质量的好坏受什么影响?回答:空气质量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也受风、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人为污染物的排放是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不同气候特点和分界线。

2.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4.我国气候特征教学重点:我国气候特征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

教学难点:我国的季风气候是如何形成的教学准备:《中国的温度带分布图》、《中国的干湿地区分布图》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前一节课,我们已了解了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降水的空间差异及我国的温度带和干湿4地区的划分与分布。

那么,从气温和降水两个主要因素来看,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为何会形成这样的气候特征?这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何关系?它们各有什么优越性呢?同学们带着以上四个问题自学课文。

讲授新课:板书:一、气候类型复杂多样读图:读图I“中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并将P84页的活动题补充完整。

提问:我国有哪五种气候类型?回答:高原、高山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指导自学: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浏览课文一至两遍。

提问:我国气候有哪些特征?(学生: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那么,什么是季风?季风与季风气候是一回事吗?(学生:不是)小结:学生答后,补充小结: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变换而有显著变化的风。

季风气候则是指一年内因盛行不同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

设问:那么我国的季风气候是如何形成的呢?板书:二、季风气候显著读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冬季风》、《中国的夏季风》,在引导学生回忆或回顾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从图上观察出我国冬夏季风的源地、风向及海洋与大陆气压状况的区别后,进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冬(或夏)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还是从海洋吹向大陆,为什么?小结:学生读图、观察、思考、回答后,补充讲述:1.冬季风从亚欧大陆内部纬度较高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高原一带,吹向低纬的太平洋、印度洋热带洋面,主要是由于北半球冬季大陆内部气温较低,气压较高,而热带洋面气温较高,气压较低,于是寒冷干燥的气流从大陆吹向海洋,从纬度较高的地方吹向纬度较低的地方,使沿途所经地区普遍降温,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样就形成了干冷的偏北风(西北风、东北风)即冬季风。

可以说,我国南北受冬季风影响程度大小不同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2.夏季风从低纬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热带洋面吹向纬度较高的大陆内部,主要是由于北半球夏季低纬的热带洋面气温相对较低,气压较高;而大陆内部气温较高,气压较低。

于是温暖湿润的气流从纬度较低的热带洋面吹向纬度较高的大陆内部,形成了温暖湿润的偏南风(东南风、西南风)即夏季风。

提问: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除了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冬季风)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后,补充小结)小结:冬季风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一带频频南下,我国北方地区首当其冲;寒5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

冬季风在南下过程中,受重重山岭的阻挡,势力逐渐减弱。

南方受冬季风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比北方小。

因此,寒冷干燥的冬季风的盛行,也是导致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结:综上所述,我国东部广大地区之所以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除了纬度位置的影响外,还有海陆位置的影响。

展示《冬季风形成图》、《夏季风形成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填写下表国的干湿地区分布图》对照,了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不同气候特点、分界线。

提问:1.什么叫季风区、非季风区?2.习惯上,我们把自东北向西南的哪些山脉,作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自然分界线?(学生: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气候特点有何不同?小结:学生发言后,补充:1.季风区是指受夏季风影响很明显,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夏季的地区;非季风区则是指受海洋影响小,受地形等因素的制约,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较少,全年都比较干旱的内陆地区。

4.季风区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炎热的夏季。

即我国季风气候区多雨期与高温期一致,都集中于夏季。

我国季风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雨热同期。

(板书:夏季多雨高温〈雨热同期〉)非季风区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

提问:想一想这种降水和热量的配合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学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肯定学生答案后补充:降水量最多的季节,也是气温最高的季节,这时也正是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时期,雨热同期为我国季风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