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 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 优质课评选教案

合集下载

三角形认识的教案(推荐9篇)

三角形认识的教案(推荐9篇)

三角形认识的教案(推荐9篇)三角形认识的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概括三角形的特征,认识各部分名称以及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二)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活动、概括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概括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的高。

三、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1.出示主题图。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你能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吗? 2.生活中的三角形。

教师:生活中哪儿有三角形?(随着学生说出示)3.引入。

教师:真会观察,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会用到三角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三角形的世界。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找三角形,列举生活中的三角形,唤起旧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三角形的表象,同时体会三角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新知教学三角形的含义。

(1)教师: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了三角形,现在请你画一个三角形。

(2)订正: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画出的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先画一条线段,从这条线段的一个端点出发,再画一条线段,把两条线段的端点连接起来)预设:学生会画出不同的三角形。

在说画法的过程中体会“围成”。

(3)课件出示:教师:大家看,这两个是三角形吗?为什么?(有两条线段的端点没有连上)课件演示:画三角形的过程。

教师:大家说得非常好,三角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必须相连,这样相连的三条线段就是“围成”。

(4)教师总结: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设计意图】在画三角形、说画法、辨析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围成”的含义,概括三角形的含义。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角形认识的教案第2篇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

《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以及与底相对应的高3、通过折,画的方式找到三角形的高,感受三角形高的含义,知道高的标注方法4、在从现实到抽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5、感受空间几何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并感受数学的实际价值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通过操作,理解认识三角形的特性;动手寻找三角形的高,体会高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对三角形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在三角形中寻找高的操作过程,以及对“高”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和体会。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形等实物教具。

教学过程一、走进生活感知空间图形(1)认识三角形的构成及定义课件展示生活中运用了三角形的建筑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找到其中学过的图形师:1、看看在这些建筑上运用了哪些我们认识的图形?2、说说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如屋顶、三角尺、红领巾、三明治等。

3、看一看我们生活中的三角形。

二、探究学习--认识三角形1、给三角形下定义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直接定义:像这样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就是三角形。

老师引导:这4个图形能叫三角形么?请说明理由加深对定义的理解:线段、围拢同学看,我们在构图的时候,画三角形主要用了三条什么?(线段),因此,我们通常这样来定义三角形。

由三条线段()成的图像叫做三角形。

(组、连、围)请选一字填空,并说说理由组和连都没有准确说明三条线段连接的方法,围字却说明了:三条线段不在同一直线,而且首尾相连,组成封闭图形。

全班齐读定义。

2、体会、认识、理解、运用三角形的特性1、请同学们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讨论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让学生自由发言,反馈学生对三角形的已有认知情况,特别是要复习到三角形的各部分的名称: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学生每说到一个“点”上,就让同学们去指一指,或者摸一摸,将动脑,动口,动手集合起来,从而强化学生的感受和认识.1)师示范指边,角,顶点。

2)抽生上来指边,角,顶点3)师指,生说名称4)师说名称,生写名称在相应位置。

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

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

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三角形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三角形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难点:三角形分类及性质的探究。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三角形模型、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等。

2.学具准备:剪刀、直尺、彩笔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各种三角形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品。

(二)探究三角形的概念2.学生分组讨论,用数学语言描述三角形。

(三)学习三角形的分类1.教师展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分类。

(四)探究三角形的性质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边长、角度等,发现三角形的性质。

2.学生举例说明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实践操作1.教师发放学具,引导学生动手制作三角形。

2.学生展示作品,交流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六)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三角形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七)作业布置1.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巩固三角形的知识。

2.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对孩子学习的监督。

第一步: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各种三角形物品,如红领巾、三角板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品,如自行车架、屋顶等。

第二步:探究三角形的概念2.学生分组讨论,用数学语言描述三角形,如“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连接三个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点所组成的图形”。

第三步:学习三角形的分类1.教师展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分类。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相等,三个角相等。

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相等,两个角相等。

直角三角形:一个角是直角。

第四步:探究三角形的性质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边长、角度等,发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四年级数学下《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案板书优秀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案板书优秀教案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案板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三角形特征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特征。

难点:三角形高的概念及三角形稳定性。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三角形吗?三角形有哪些特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认识》。

2.出示课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1.认识三角形(1)观察三角形:教师出示一个三角形教具,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3)板书三角形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学习三角形各部分名称(1)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各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教师介绍三角形各部分名称:顶点、底、腰、高、角。

(3)板书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及表示方法。

3.学习三角形分类(1)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角,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教师介绍三角形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习三角形稳定性(1)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稳定性。

(2)教师讲解三角形稳定性原理。

(3)板书三角形稳定性。

5.学习三角形高(1)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高。

(2)教师讲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3)板书三角形高。

6.练习巩固(1)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点评学生答案,指出错误原因。

(三)拓展延伸1.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品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2.教师展示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课堂小结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收集生活中的三角形物品,下节课分享。

四、板书设计《三角形的认识》1.三角形的特征: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认识三角形优质课教学设计

认识三角形优质课教学设计

认识三角形优质课教学设计认识三角形优质课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认识三角形优质课教学设计(通用7篇),欢迎大家分享。

认识三角形优质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2、能证明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能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3、按角将三角形分成三类.教学重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理和应用.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尝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复习:(1)当0<α<90时,α是______角;(2)当α=______时,α是直角;(3)当90<α<180时,α是______角;(4)当α=______时,α是平角.二、探索活动:根据自己手中的一副特殊的三角板,知道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那么是否对其他的三角形也有这样的一个结论呢?(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用自己剪好的一个三角形,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结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几何表示)举例(略)练习1:1、判断:(1)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都小于60.( )(2)一个三角形最多只能有一个内角是钝角或直角.( )2、在△ABC中,(1)∠C=70,∠A=50,则∠B=_______度;(2)∠B=100,∠A=∠C,则∠C=_______度;(3)2∠A=∠B+∠C,则∠A=_______度.3、在△ABC中,∠A=3x∠=2x∠=x,求三个内角的度数.解:∵∠A+∠B+∠C=180,(______________________)∴3x+2x+x=_______∴6x=_______∴x=从而,∠A=_______,∠B=_______,∠C=_______.三、猜一猜:.一个三角形中三个内角可以是什么角?(提醒:一个三角形中能否有两个直角?钝角呢?)小组讨论.按三角形内角的大小把三角形分为三类.锐角三角形(acute trangle):三个内角都是锐角;直角三角形(right triangle):有一个内角是直角.钝角三角形(obtuse triangle):有一个内角是钝角.举例(略)练习2:1、观察三角形,并把它们的标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2、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如下,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1)30和60( );(2)40和70( );(3)50和30( );(4)45和45( ).四、猜想结论:简单介绍直角三角形,和表示方法,Rt△.思考: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有什么关系?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举例(略)练习3:1、图中的直角三角形用符号写成_________,直角边是______和______,斜边是_______.2、如图,在Rt△BCD,∠C和∠B的关系是______,其中∠C=55,则∠B=________度.3、如图,在Rt△ABC中,∠A=2∠B,则∠A=_______度,∠B=_______度;小结:1、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2、三角形按角分为三类:(1)锐角三角形;(2)直角三角形;(3)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作业:课本P123习题:3,4.教学后记:能用“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计算一些简单角度,能对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进行分类并判断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也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但不能灵活运用认识三角形优质课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直到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认识三角形教案(优秀8篇)

认识三角形教案(优秀8篇)

认识三角形教案(优秀8篇)《三角形认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学会按角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会按角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指出下面各是什么图形?(投影)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是直线、射线还是线段?2.指出下面各是什么角?说出什么叫直角、锐角、钝角?组成角的两条边是什么线?3.请大家在本子上画出直角(用三角板)、锐角、钝角各一个.小结:我们已经学习了线段和角,如果把角的两条边改为线段,把角的两个端点连起来会出现什么图形?(三角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和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二)学习新课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1)我们已学过三角形,你能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吗?(红领巾、三角板、小红旗等)(2)结合复习题,思考讨论:①三角形是几条线段围成的?②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3)巩固概念.①找一找,哪些是三角形?(投影)②用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强调,看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要从两方面看:一是看只有三条线段,二是要看是否围成的封闭图形.2.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刚才大家找出这么多三角形,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进一步观察一下,这些三角形有没有共同的地方?启发学生明确:它们都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它们都有三个角,都有三个顶点.再引导学生概括: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3.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我们学习的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像自行车的车架、房梁架等.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呢?我们来做一次实验.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框,让同学们拉一拉.先拉五边形木框.(变形)再拉四边形木框.(变形)后拉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三角形不变).提问:通过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固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固定不变了.因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用到三角形的特性吗?(椅子腿松动了,可以固定一个三角形铁架)4.教学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根据三角形中角的不同进行分类.怎样分?(1)出示投影片,观察每个三角形内角的度数.(2)比较这三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明确:相同点是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不同点是还有一个角分别是锐角、钝角和直角.(3)分类.根据上边三个三角形三个角的特点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图①,三个角都是锐角,它就叫锐角三角形.(板书)提问:图②、图③只有两个锐角,能叫锐角三角形吗?(不能)引导学生根据另一个角来区分.图②还有一个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图③还有一个钝角,它就叫钝角三角形.请同学再概括一下,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教师板书: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4)三角形的关系.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这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画圆圈)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分成三类,就好象是包含三个小家庭.(边说边把集合图补充完整.)每种三角形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反过来说,这三种三角形正好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5)怎样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呢?填表后观察.(投影)由上表可以看出,三角形中至少要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应看它最大的内角.……(三)巩固反馈1.说说三角形的意义、特征.2.三角形有什么特性?3.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哪几类?4.判断题.(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2)锐角三角形中最大的角一定小于90°.(3)看到三角形中一个锐角,可以断定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4)三角形中能有两个直角吗?为什么?(四)作业练习三十一第1~3题.课堂教学设计说明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是学习研究其它几何图形的基础,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这部分内容很重要.本课教学既重视概念教学,又重视学生实践,不仅教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能力.新课第一部分,首先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通过学生自己举例,观察,讨论后引导学生概括出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第二部分,让学生通过对各种形状三角形的观察、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从而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第三部分,学习三角形的特性.让学生自己动手拉一拉五边形、四边形、三角形的木框,从而发现三角形的特性,即具有稳定性.第四部分,学习三角形的分类.学生在观察比较各种不同的三角形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基础上,把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概括出各种三角形的定义,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思维中分辨,在观察中思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提高观察、概括能力.板书设计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特性:稳定性按角分类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三角形认识》教案篇二【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人教新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认识》第一课时优秀获奖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新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认识》第一课时优秀获奖公开课教学设计
观察图片,说出这些图片中哪些是平面图形和三角形。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环节2
1、三角形的定义
(1)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60页,自学有关三角形的内容。
(2)师:自学完了,如果现在让你画一个三角形,你会画么?
指名学生到黑板上画三角形,并介绍一下画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说的时候板书:3个角,3条边,3个顶点
师:对了,就是从这个顶点出发,作对边的垂直线段。这条路才是最近的。
师:谁能上来把它画出来?指名,要求学生边画边说画垂线段的过程。
先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和BC这条边重合,使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经过点A,再沿着这条直角边画一条垂直的线段。(当学生说的不完整的时候请其他学生补充)
师:让我们重温一下刚才画垂线段的过程(课件演示)
(2)师:现在老师把这四个图形放在一起,想一想,如果顶点继续向右移动,会出现怎样的三角形,高会出现在什么地方呢?(课件出示一个钝角三角形)
学生先想象,再指出高的位置。
师:如果顶点向左边移动呢?(课件出示)高又会出现在什么地方?
学生想象后,再指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之处?(板书:同底等高)
师:像这样,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师:黑板上这条垂直线段就叫做三角形的高,与高垂直的BC边就叫做它的底。通常,三角形的高要画成虚线,还要标上直角符号。(板书:高、底)
(2)师:你会画高吗?请同学们在刚才自己画的三角形中画高。
师:隐去底,现在你还能想象出三角形的底在哪里吗?请你画在练习纸上。
学生画,展示学生作品。
像这样只给指定高的三角形,你能画多少个三角形?那如果高确定了,底也确定了,现在你能画出几个三角形呢?

三角形的认识教案

三角形的认识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三角形的认识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学校: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固堤街道流河小学姓名:牟伟玉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数学3.课题:三角形的认识4.课时:第一课时5.课前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形、四边形教具。

学生课前准备:不同长度的小棒、用纸剪成的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尺子。

教材简析本课呈现的是小朋友观看塔吊施工的场景。

以“塔吊上有这么多三角形!”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研究“为什么设计成三角形”的问题,认识三角形、学习三角形的特性和分类。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它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掌握它的分类。

2、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分类思想。

3、通过观察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图片,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的方法,使同学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和三角形的内角和。

②通过操作,知道三角形稳定性的广泛应用。

③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分类思想。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图片,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和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难点:认识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三、课程标准:1.结合生活经验和身边的物体,通过直观操作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了解数学的价值。

2.新课程理念一直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猜测、验证中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课正是很好地利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动手操作能力,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地位。

3.在拼一拼、量一量、算一算的活动中认识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及角的分类,在探索活动中积累数学的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1 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高州市第四中学李健北师大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过程,感悟几何问题的研究方法。

情感与态度:1.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2.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增强对问题的感性认知。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探索和归纳。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发现法。

【教学手段】计算机、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三角形。

它简单、有趣,也十分有用。

请看下面一个例子:1976年7月28日,我国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里氏7.8级地震,房屋大部分倒塌,24万人蒙难。

事后发现,房屋破坏最轻的是那些有三角形房顶的木结构房子,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三角形的稳定性”的作用,在机械制造和建筑工程中处处用到这个性质。

这类实际问题有很多,你学好了“三角形”,可以利用新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今天我们先来认识三角形。

利用多媒体的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皆数学,培养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的能力,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三角形的特点:观察屋顶框架图,并回答以下问题:根据学生在小学已有的三角形的初步知识,观察屋顶框架图,既能进一步感悟三角形的概念,又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斜梁斜梁直梁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你能从图中找到4个不同的三角形吗?(2)与同伴交流各自找到的三角形,并讨论怎样表示这些三角形。

(3)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 三角形有关的概念(1)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练一练小强用三根木棒组成的图形,其中符合三角形概念是()A B C(2)三角形的基本要素: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3)三角形的表示方法:“三角形”用符号“Δ”表示,如图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做“ΔABC”,(4)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字母有没有顺序要求?观察:ΔABC与ΔBCA是否是同一个三角形?结论:三角形的表示与字母顺序________(填“有关”或“无关”)活动目的: 通过观察三角形的特点,归纳出它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表示方法,进而能从复杂图形中找出其个数并能表示三角形.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5)三角形的边可以怎么表示?对边与邻边是如何的?如图1,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1,我们把________叫做A∠的对边,把__________________分别叫做A∠的邻边。

如图1,我们把________叫做∠B的对边,把__________________分别叫做∠B的邻边。

如图1,我们把________叫做∠C的对边,把___________分别叫做∠C的邻边。

如图1,我们把A∠的对边_____也可以表示为________,∠B的探索欲望。

通过引导观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导的原则。

通过观察归纳,了解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结合图形,了解角的对边、邻边的表示方法,为后续课三角形全等做准备。

ABCabc图1AB C的对边____也可以表示为____,∠C的对边____也可以表示为______。

找一找:此图中有( )个三角形?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活动一:(动手摆一摆)拿出准备好的木棒,任选三根组成三角形。

然后用学过的知识探究所摆三角形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

结论1: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活动二:(量一量算一算)在练习本上画三个三角形,用a 、 b 、 c 表示各边,用刻度尺量出各边的长度,并填空:(1) (2) (3)a=___ a=___ a=____b=___ b=___ b=____c=___ c=___ c=____计算每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并与第三边比较,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结论2: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观察发现得到三角形三边关系。

在这个环节,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精设练习、巩固新知1.(口答)下面每组数分别是三根小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1) 3cm 、4 cm、5 cm ()(2) 8 cm、7cm 、15 cm ()(3) 5.5 cm、7.5cm、2.5 cm ()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巧设坡度,降低难度,弱化学习障碍的影响。

AB CDAB Ca bcabcabc(4) 10cm、5cm 、4cm ( )技巧: 比较较短两条线段之和与最长线段的大小,或比较较长两条线段之差与最短线段的大小.2. 有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冒着生命危险斜穿马路.你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吗?3.有长度分别为4cm、8cm、10cm、12cm的四根彩色木条,任取三根组成一个三角形有()种不同的组法.A. 2B.3C. 4D. 5 以帮助学生从易到难、从会学到会用、从知识到能力的迁移。

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拓展创新、应用新知例1.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cm和8cm的木棒,(1)再取一根长度为2cm的木棒,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2)如果取一根长度为13cm的木棒呢?(3)聪明的你能取一根木棒,与原来的两根木棒摆成三角形吗?(4)要选取的第三根木棒的长度x要满足什么条件呢?解:(1)取长度为2cm的木棒时,由于2+5=7< 8出现了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况,所以不能摆成三角形。

(2)取长度为13cm的木棒时,由于5+8=13,出现了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所以它们也不能摆成三角形。

(3)(略)(4)3cm< x <13cm归纳总结:三角形中已知两边,确定第三边的条件: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变式递进训练:1.△ABC中, AB=2, BC=4, AC的长为奇数.则AC=_____.2.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4cm、7cm,求这个三角形周长L的取值范围是多少?基础练习之后,变式训练的设置,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发挥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发挥教材的扩张作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浅谈体会、感悟反思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要素,重点研究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中可知三角形的三边相互制约——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且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2)判断a、b、c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应注意:a+b>c,b+c>a,a+c>b.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当a是a、b、c三条线段中最发展学生智力,形成技能,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长的一条时,只要b +c >a ,就有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边。

走出课堂、应用数学1 用若干个三角形组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并给所组的图案加一句形象的解说词2.搜集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资料,并在同学中交流。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作业 布置 课本P137 知识技能1、数学理解1、问题解决1 巩固新知【板书设计】5.1 认 识 三 角 形(一) (二)三角形有关的概念 A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1定义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元素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表示方法B C【教学设计反思】本节设计的成功之处为:一是创设生活情境引入三角形,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感受到我们生活在几何图形的世界之中.;二是在验证三边和差时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总结了结论。

学生能印象深刻,为理论的应用奠定基础。

同时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语言表达能力;三是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今后注意改进的方面,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

平时要多注重学生几何语言的培养,多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

乘风破浪爱心献给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