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1]本店铺为您精心收集了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在同学们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本店铺给您的同桌。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设想:本文选自苏教版“我有一个梦想经世济民”板块,属于文本研习范畴,和《季氏将伐颛臾》同在一板块。
学习的意义也和《季氏将伐颛臾》一样,一是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二是人文教育上,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并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
教学中,文言知识,应当落实重要的实词和虚词,落实文言句式。
教学中反复朗读,继续增强文言文的语感能力。
目标与要求: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了解《孟子》。
2、积累文言字词及文言句的基础知识。
3、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
4、人文教育上,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
教时设置:2教时第1教时要点:整体了解,积累文言知识过程:一、导入二、简介孟子及其思想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皱县东南人)人。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也更加活跃的“百家争鸣”的时代。
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突出了“民”的地位,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见解。
孟子还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好品性是一个人先天固有的,君子能够一生保持本性,小人常常失去本性。
这就是他的善性论。
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
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关于孟子的事,有“断织教子” “孟母三迁”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寡人之于国也3篇

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寡人之于国也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寡人之于国也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 理解寡人之于国的内涵和含义。
2. 掌握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基本技巧。
3. 培养学生分析文本、把握作者意图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寡人之于国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2. 学习相关的文言文课文。
3. 分析课文的主题、结构、修辞手法等。
4. 掌握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基本技巧,如词语理解、句子理解、段落理解等。
5. 进行文言文写作练习,如仿写、扩写、评论等。
6. 进行小组讨论和班级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寡人之于国的概念和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学习文言文课文:选择经典的文言文课文,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寡人之于国的思想内涵。
3. 分析课文:帮助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结构、修辞手法等,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4. 文言文阅读和理解:教授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基本技巧,如词语理解、句子理解、段落理解等。
5. 文言文写作练习:让学生进行文言文的写作练习,如仿写、扩写、评论等,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6. 小组讨论和班级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写作成果,培养他们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和评估:1. 提供相关的文言文课文和辅导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寡人之于国的概念和思想。
2. 设计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练习题,进行课堂互动和讨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通过学生的文言文写作练习,评估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对学生的小组讨论和班级展示给予评价和反馈,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提高。
教学时间安排:本教学计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建议在一个学期内完成。
每周安排1-2节课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
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寡人之于国也精选3篇(二)教学目标:1. 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2. 掌握《琵琶行》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意义;3. 学习鉴赏《琵琶行》中的诗歌艺术和情感表达。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品)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品)《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一一、教学要求: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
2.分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
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二、教学重点: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
三、教学难点: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
四、课型:新授课五、教学方法:文言文分析与解读相结合的方法。
六、教学时数:2课时七、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疏通讨论分析1-3段。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教学导入: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孔子的“文德服人”的治国原则,了解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了解一下孟子的“仁政”思想,看看孟子对儒家思想有哪些发展。
二.孟子及《孟子》介绍:孟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人,名轲,字子舆,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大师。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
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
与孔子合称“孔孟”。
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三.预习检测:1.正音练习。
数罟(gǔ)洿池(wū)鱼鳖(biē)河豚(tún)狗彘(zhì)庠序(xiáng)孝悌(tì)饿莩(piǎo)2.朗读课文,注意断句。
① 上\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 斯\天下之民\至焉四.分析课文第一段:1.“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答:“之”是助词,无意义(另有一种解释:“这样”,亦通);“于”是对于的意思。
2.“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用法?答:“焉耳矣”三个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
3.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
① 凶A河内凶庄稼收成不好B凶多吉少不吉利的事C汉初匈奴凶黠凶恶,残暴D甫闻凶讯不幸,多指丧事E缉拿元凶杀人的人② 加A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B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施加C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放上D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E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夸大4.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答: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历史进步性。
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3、了解并掌握“数”“发”“直”“兵”“胜”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并延展阅读阅读《仁者无敌》《出尔反尔》两个选段。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的论辩过程及艺术。
2、难点:《孟子》的思想内容,也就是“仁政”的具体内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我们刚学了《论语》中的名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礼乐治国,实行仁政。
这种政治思想,在战国中期由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学说。
当时诸侯连年战争,生灵涂炭,孟子目睹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形成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民心向背是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
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这样就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反之,统治者实行虐政,就会遭到人民的仇恨,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被人民推翻。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关于政事的一次回答。
下面让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然后再来议一议,看看孟子的仁政主张在本课中是怎样反映的。
二、字词正音1、曳(yè):拖着。
2、数(cù):密。
3、罟(gǔ):网。
4、洿(wū):洼地积水,池塘。
5、鳖(biē):团鱼,俗称王八。
6、彘(zhì):猪。
7、悌(tì):敬爱兄长。
8、莩(piǎo):饿死的人。
三、《孟子》简介参看课文。
四、解题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词语看似浅易,内涵却很艰深。
仁政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孟子》一书中多次论及仁政的有关问题。
这篇课文记述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孟子及其思想;(3)分析并掌握文章中的主要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如何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并进行逻辑论证;(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民本思想的伟大,培养关爱民生、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孟子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掌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3)深入解析文本,领会孟子的民本思想。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2)孟子论证方法的把握和运用;(3)将孟子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2)阐述《寡人之于国也》在孟子里的重要地位;(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课文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2)组织小组竞赛,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3)阐述孟子的民本思想,并结合现实举例说明。
5. 练习巩固:(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并背诵;(2)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3)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深入了解孟子思想。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包括熟读课文、背诵和练习题等;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4.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孟子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大家说说他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学生回答,确认,对,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三、熟读课文1、二遍。
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投影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3)鸡豚()狗彘()(4)数()罟()不入wū()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答案在文末5、对比朗读,以此检查朗读情况,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男女同学比赛朗读。
7、全班同学齐读。
8、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组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解决不了,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9、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按学习小组分开,组与组进行比赛。
如第一组开始读课文的某一段或某几句,读完之后,可任意点其他小组来翻译,翻译对了,可由翻译对了的小组再读课文的某段或某几句,让其他小组翻译,以此类推。
教师或其他同学可随时纠正。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精选7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选7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选7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
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
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
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
《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
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
《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步骤一、抽查预习卡片的完成情况,先小组内交流,重难点知识在班内强调。
二、进入文本学习。
(一)导入人皆称孟子好辩,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孟子的解释是:我是想去端正人心,破除荒谬的邪说,抵制偏颇的行为,批驳错误的言论,我哪里喜欢辩论呢我是不得已啊!事实上,孟子不仅好辩,而且善辩。
从发给大家的补充阅读材料可以看出,他跟梁惠王曾有过几次交锋。
我们教材选编的这一篇,是其中的一次。
我们来看看这一次的交锋是因何而起。
明确:梁惠王为自己在政事上比邻国君王更用心而百姓人数却并无增长趋势而感到困惑。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二)深入1.梁惠王说自己在政事上很用心,他给出了什么样的事实论据理解句子:“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强调重点字词:河内、凶、粟、河东、亦然。
2.这个梁惠王看起来很勤政爱民啊,孟子却给了他一个怎样的评价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这个成语就出自这篇作品,一直流传至今。
明确:“五十步笑百步”(指打仗时候向后逃跑五十步的人嘲笑向后逃跑一百步的人胆小。
现用以比喻某些人嘲笑他人的不足或过失,却没有反思到自己也有这样的不足或过失,只是程度要比别人轻一些罢了。
“五十步笑百步”是一种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
)请两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孟子向梁惠王“以战喻”的对话。
甲生:“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乙生:“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甲生:“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理和表情。
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梁惠王,却跟他打了个太极,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请君入瓮,而梁惠王被孟子牵着鼻子走还浑然不觉,一个志在必得成竹在胸,一个口无遮拦窘态可掬,令人不禁哑然失笑。
3.孟子对一个“勤政爱民”的君王作如此评价,是否太刻薄了何不进行赏识教育,多鼓励,少批评明确:梁惠王之“勤政”,并非真正为了“爱民”。
他希望百姓人数日益增多,只是为了在战争中拥有强大的实力,百姓只是他的战争工具而已。
孟子一眼就看穿了其真正的动机:“王好战”。
关于梁惠王的好战,另有文字可以证明: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公孙丑问曰:“何谓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
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孟子·尽心章句下》)这段话的意思是——孟子说:“梁惠王真不仁啊!仁人把给予他所爱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爱的人,不仁者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公孙丑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孟子说:“梁惠王因为争夺土地的缘故,糟踏百姓的生命驱使他们去打仗,大败后准备再打,担心不能取胜,所以又驱使他所爱的子弟去为他送死,这就叫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也就是说,梁惠王因为争夺土地而穷兵黩武,不仅百姓,就连他所爱的子弟都不得不跟着去送死。
孟子洞穿了梁惠王冠冕堂皇的话语之下阴暗冷酷的动机,所以决定给他来一场头脑风暴。
孟子的使命感和浩然之气由此可见一斑。
孟子曾说:“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
”(《孟子·告子章句下》)孟子说的意思就是:如今服事国君的人都说:“我能为国君开拓土地,充实府库。
”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
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办法让他富有,这等于是让夏桀富有。
又说:“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国,每战必胜。
”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
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办法让他武力强大,这等于是在辅助夏桀。
孟子要做的,不是一个伪“良臣”、真“民贼”;他要做的,是一位精神导师。
这位精神导师胸怀壮志,诚恳殷切,他不仅仅要帮梁惠王“解惑”,还要向他“传道”“授业”。
他意图对这位君王进行灵魂上的革新,向他传讲“王道”,同时,为他提供具体的规划和措施,为他走向“仁政”铺平一条阳关大道。
所以,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来否定梁惠王,并非刻薄,而是志存高远,意欲实现彻底的翻转,来一场灵魂的革命。
4.孟子为梁惠王提出了哪些具体的规划和措施呢男女生轮读“不违农时”“五亩之宅”这两段。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孟子所作出的两个阶段的规划:王道之始,王道之成。
5.王道之始,要做好哪些方面呢用文中的词句简明概括地回答。
明确:养生丧死。
也就是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两个方面都要能够满足百姓的需求,让他们生死无虞。
这是生命最基本的需求。
具体措施有哪些呢“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讨论明确:这样的措施,与我们现今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在某种角度或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却比我们现今的提法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它反映了孟子对自然法则的敬畏,对生命规律的尊重。
它里面融渗着一种对自然界生命伟力的由衷赞美,而不仅仅是为了让自然万物能够持续地为我所用的“人类自我中心”。
6.“五亩之宅”这一段的前半部分内容是否与前面一段重复“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讨论明确:前面一段强调的是不要破坏自然生态,不可竭泽而渔;这一处强调的是如何进一步改造自然,改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人们的生活资料不再仅仅是取诸自然(野生的鱼鳖、树木)了,人们还可以吃上家庭饲养的鸡、猪、狗等肉类,人们还自己植桑养蚕,可以穿上丝绸衣服了。
良田百亩,数口人的家庭再也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
整个这一段的内容与前面一段相比,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变化:①人类由尊重自然走向改造自然;②物质生活由生死无虞的底线满足走向衣帛食肉的小康水平;③百姓由无恒产走向了有恒产;④有了学校教育。
前面两点上面已有表述,毋庸赘言。
说说第三点的无恒产和有恒产。
“王道之始”阶段,百姓尚无属于自己的产业,仅仅能够满足“养生丧死”的基本需要;但“王道之成”阶段,百姓明显变得有了底气“五亩之宅”“百亩之田”。
土地是百姓安身立命的资本,而百姓能否安身立命,又关系到一个社会的安定。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意思就是:有固定产业的人才有安分守己的意念,没有固定产业的人就没有安分守己的意念。
如果没有安分守己的意念,就会放荡不羁,胡作非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至于学校教育,除了这里的“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之外,孟子也曾多次提到:“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所以,在孟子第二个阶段的规划(“王道之成”)中,教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或者说,教育正是一个国家从王道之始走向王道之成的文明标签。
做到了以上这些方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决重点字词和句式:然而、王、未之有)7.孟子在为梁惠王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王道蓝图之后,突然急转直下,回到现实(齐读最后一段)。
这一段用了怎样的说理方法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效果“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里再次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君王将百姓的命运归咎于年成,就如同杀人者将罪恶归咎于自己手中的兵器一样的荒谬,这样的说理,让道理不言自明,警策有力。
整个末段又与上面两段的王道蓝图构成一个正反对比,旗帜鲜明地强调了“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仁者无敌”。
因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这样的主张,在我们在初中学过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早有表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的说理,可谓软硬兼施:先投其所好,用战争设喻,绵里藏针却又一针见血地狠扎了一下对方,然后在伤口处施药(不先扎一下,药效就进不去)——用美丽的王道蓝图激发梁惠王对仁政的向往,转而又用冰冷残酷的现实和含蓄巧妙的比喻来暗讽其作为,促进其反思。
孟子好辩,孟子也善辩。
好辩,是勇者气质;善辩,是智者风范。
(三)拓展讨论预习卡片的补充阅读材料——孟子与梁惠王的另外四次对话,进一步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和说理风格。
1.分别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这四次对话的中心话题。
第一次:利;第二次:乐;第三次:杀人;第四次:无敌。
分别表现了孟子怎样的思想①“利”只会刺激“欲”,只有“仁义”才能孕育“忠孝”。
②与民同乐,才能有真正的乐、长久的乐。
③为政不仁,等于率兽食人。
④仁者无敌。
小结:民本思想和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但其积极意义仅仅停留在对人的物质生命这一层面的维护上,在精神生命方面,中国的“仁”恰是对“人”的一种捆绑——“‘仁’是‘人’字旁一个‘二’字,亦即是说,只有在‘二人’的对应关系中,才能对任何一方下定义。
在传统中国,这类‘二人’的对应关系包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这个对‘人’的定义,到了现代,就被扩充为社群与集体关系,但在‘深层结构’意义上则基本未变。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2.四次对话的主要说理风格。
①类比推理②正反对比③比喻说理④正反对比(四)作业阅读《孟子》,写读书笔记。
附:课前预习卡片一[易错字音]弃甲曳兵()数罟()洿池()不可胜食()养生丧死()可以衣帛()鸡豚()狗彘()庠序()孝悌()然而不王者( )饿殍()[重点词义]河内凶寡人之民不加多兵刃既接或百步而后止是亦走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自由补充:[一词多义]河东凶亦然——填然鼓之狗彘食人食寡人之于国——寡人之民——填然鼓之——申之以孝悌之义仿例补充:[古今异义词]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今义:然而不王者古义:今义:五十者可以衣帛食肉古义:今义:仿例补充:[特殊句式]例:未之有也(未有之也。
宾语前置)仿例补充:[通假字]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直不百步耳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仿例补充:课前预习卡片二请分别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以下四次对话的中心话题。
(一)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