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主要理论
基础心理学理论都有些什么?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学科。
而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则是心理学的基石,它们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基本框架。
以下是一些基础心理学理论的介绍:1.活动理论活动理论是由俄罗斯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它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所决定的。
活动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它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
2.反应主义反应主义是一种行为主义理论,它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外部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反应主义认为人类的行为可以通过训练和条件反射来改变。
3.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和知觉的学科。
它认为人类的思维是基于信息处理的,人类的行为是由人类对信息的处理方式所决定的。
4.心理动力学— 1 —心理动力学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它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潜意识的冲动所驱动的。
心理动力学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内在的心理冲突所引起的。
5.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学科。
它认为人类的社会行为是由人类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所决定的。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社会行为是由人类对他人的态度、信念和期望所决定的。
6.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种人文主义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人类的个性和自我实现所决定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人类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和理解所决定的。
7.进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的进化过程的学科。
它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人类的进化历史所决定的。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所决定的。
基础心理学理论是心理学研究的基础,它们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基本框架。
活动理论、反应主义、认知心理学、心理动力学、社会认知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是一些基础心理学理论的代表。
这些理论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本质。
— 2 —。
现代心理学的五大理论解读

现代心理学的五大理论解读现代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研究领域和理论体系。
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被提出并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现代心理学中的五大理论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 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20世纪初期心理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强调外部刺激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行为是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而心理过程并不是研究的重点。
著名的行为主义者包括帕维洛夫、华生和斯金纳等。
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类行为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形成的,通过刺激-反应的机制来解释个体的行为。
行为主义者强调通过条件反射和习得来改变和塑造个体的行为。
例如,帕维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实验证明了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条件作用则强调了奖励和惩罚对行为的影响。
### 2.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心理学理论,强调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过程。
认知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受到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认知加工和解释的影响,个体在接收信息后会进行主观的加工和理解,从而影响行为和情绪。
认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体的认知结构和心理模式对行为和情绪起着重要作用。
认知理论强调了思维、记忆、学习和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在个体行为中的重要性。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有皮亚杰、维果茨基和班杰明等。
### 3.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延伸,强调了社会因素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结构和心理过程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因素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是在社会互动和交往中塑造和发展的。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社会认知、社会学习和社会情境对个体行为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著名的社会认知心理学家有班杰明、阿斯利和巴德拉等。
### 4. 发展心理学理论发展心理学理论关注个体从出生到成年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过程。
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点归纳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行为和情感的学科。
它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和理论,为我们深入了解人类心理提供了基础。
本文将对心理学中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括。
1.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
它认为,当一个中性刺激物和一个有自然反应的刺激物多次同时出现时,中性刺激物会逐渐具备引起自然反应的能力。
这种被称为“条件反射”的学习形式在人和动物的行为中都普遍存在。
2.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对可观察行为的研究,而忽视了内在的心理过程。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行为是通过刺激和响应之间的学习和连结形成的,并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行为。
著名的行为主义者有皮亚杰和斯金纳。
3.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关注人的思维和信息处理过程。
它强调人类通过思考、记忆和问题解决等过程来获取和处理信息。
认知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主动的,并受到人的认知结构和心理模式的影响。
著名的认知理论家有皮亚杰和维果茨基。
4.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社会化过程的结果,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获得新的行为和技能。
该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奖励和惩罚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家有阿尔伯特·班杜拉和阿尔伯特·巴德拉。
5. 发展心理学理论发展心理学理论研究人类从婴儿到成年人不同阶段的发展。
这些理论探讨了人类认知、情感和社交技能的变化。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家有皮亚杰和埃里克·埃里克森。
6. 人格理论人格理论研究个体的稳定个性特质以及与行为和情感之间的关系。
其中,最著名的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和五因素模型理论。
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潜意识冲突和童年经历塑造的,而五因素模型理论将人格划分为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7. 情绪理论情绪理论研究人类情绪的产生、表达和调节。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詹姆斯-朗格理论和多维度情绪理论。
詹姆斯-朗格理论认为情绪是生理反应的结果,而多维度情绪理论则将情绪分为多个维度,如愉快/不愉快和高度/低度激活。
什么是心理学理论?

什么是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简而言之,就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它是对人的心理现象,如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分析和解释,并通过实证研究形成的一系列科学概念和模型。
心理学理论不仅为心理健康提供了依据,也为认知科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其他科学提供了理论支持。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心理学理论的内容。
一、认知心理学理论1.感知模型理论:这种理论指出,人的感知取决于人的先验知识和大脑对这些信息的处理过程。
当感受到新的刺激时,大脑利用先验知识进行快速功效分析,建立模型,并进行模拟和验证。
2.记忆存取理论:这种理论强调了记忆的重要性,并认为人的记忆能力受到注意力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人们通过关注、感受和体验,记忆和存储事物,并在需要时进行检索和提取,以实现记忆的作用。
二、行为心理学理论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行为是对刺激的反应,而不受个人意志和选择的影响。
根据反射学的原理,人的行为往往是基于某种代表先前刺激的信号展现出来的。
2.刺激响应理论:这种理论主张,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和习惯养成来形成的,与环境信息的变化无关。
例如,压力、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变化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
三、人格心理学理论1.防御机制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常常受到潜意识中的情感和需求的驱动。
要满足这些需求,人们经常会采取一系列主动或被动的方式来避免或减轻潜在的精神的矛盾。
2.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是指人对自己实现特定目标的信心,这种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会对人的情绪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人相信自己能够如愿以偿,将会更可能为其行为负责,为目标而奋斗。
四、社会心理学理论1.群体影响力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判断,常常被群体的大噪音和影响所主导。
人们在群体中,往往会有一种顺应和憎恨拒绝的倾向,引导其遵循既有的模式和规则。
2.社会认知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们的判断和反应往往是基于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等因素,而非真正的行为动因。
心理学基本理论

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它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在心理学领域,有许多基本理论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三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认知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
一、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它关注个体是如何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
认知理论认为人类通过感知、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来适应环境。
其中,认知心理学探索认知过程,如知觉、学习、注意力和记忆。
而发展心理学则关注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思维方式。
认知理论的应用涵盖了广泛领域,如教育、广告和人机交互设计。
二、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认为一切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Watson和Skinner。
他们认为心理学的目标应该是预测和控制行为。
行为主义理论主张通过条件激励和奖励惩罚机制来改变行为,而不关注个体的内心体验和思维过程。
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治疗和组织管理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三、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人类潜能的发展。
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Maslow和Rogers。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是为了满足个体的内在需求。
人本主义理论主张尊重个体的自主性和自我实现,通过倾听、理解和提供支持来帮助个体发展。
人本主义理论在心理治疗和辅导方面有广泛应用。
结论本文介绍了三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认知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
认知理论关注个体的认知过程,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人类潜能的发展。
这些理论为我们解释和理解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心理学的发展,并为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十大著名心理学

十大著名心理学引言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学科,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它帮助我们了解人类思维和情感的运作方式,揭示心理障碍的原因,并提供解决这些障碍的方法。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介绍十大著名的心理学理论,它们对心理学的发展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刺激和反应。
这一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对环境刺激的学习和反应所形成的。
它的重点是通过实验研究来观察和量化行为,并且关注行为与外部刺激之间的关系。
2. 心理动力学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冲突是由潜意识内部过程驱动的。
这一理论注重揭示人类心理深层的欲望、冲突和无意识影响,并认为这些因素对个体的行为和情绪有重要的影响。
3.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是如何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和获得新的行为模式。
它关注个体对于社会环境的感知、思考和解释,并认为认知过程对行为和情感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4.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的心理治疗方法。
它关注个体对于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并通过认知重构来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认知行为疗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障碍的治疗中。
5.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强调人类的个体价值、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它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并强调人类个体的积极潜力和自主性。
6. 心理分析理论心理分析理论是由荣格提出的,它强调个体的自我认知和个人经验对于心理发展和行为的重要性。
心理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行为模式是受到潜意识层面的影响,通过探索和理解个体的心理隐含层面可以解决心理问题。
7. 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由加德纳提出,它认为人类具有多种智能类型,并不仅仅局限于智力测试中的语言和数学能力。
这一理论认为每个人在不同智能类型上具有不同的优势和能力,因此个体在不同领域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天赋和才能。
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在心理学领域,主要有多个理论流派,每个流派都有不同的视角和解释方式,以致于形成了一个多元而丰富的学科。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学。
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种主要理论流派,它着重研究人类行为和外界刺激之间的关系。
行为主义认为人类行为是在环境刺激的影响下形成的,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行为的规律和原因。
行为主义强调对行为的可观察性,因此主张要用实验证据来支持理论。
认知主义是心理学的另一主要理论流派,它关注人类思维、认知和信息处理过程的研究。
认知主义认为人类行为是由内在的思维过程和心理结构所驱动的,通过实验和模型构建来揭示认知过程的机制和规律。
认知主义提出了知觉、记忆、学习和问题解决等重要概念,并且深刻影响了教育和认知科学领域。
人本主义是心理学的第三个主要理论流派,它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自我实现和人类潜能的发展。
人本主义认为个体具有内在的自我驱动力和自我意识,主张关注人的需求、价值观和自我实现的潜力。
人本主义对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个体成长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人的主观体验和自我探索的重要性。
精神分析学是心理学的最后一个主要理论流派,由弗洛伊德创立。
精神分析学关注潜意识和无意识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影响,揭示了人类心理深层结构和冲突的本质。
精神分析学提出了许多重要概念,如潜意识、无意识冲突和防御机制,并以治疗方法闻名。
虽然精神分析学的部分理论仍备受争议,但其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学。
每个流派都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解释框架,丰富了我们对人类思维、行为和心理的理解。
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的理论流派可以结合使用,以综合性和多角度的方式来研究和解决心理学问题。
《心理学》几种学习理论主要观点以及举例

《心理学》几种学习理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贴近生活的一些例子)1.联结主义学习理论:例子1:看到酸梅并吃进嘴里,感觉到酸味,口腔分泌唾液。
几次吃酸梅的经历之后,看到酸梅,尽管没吃,口腔会自然分泌唾液。
分析:酸梅的刺激,使口腔有了分泌唾液的反应,多次尝试后,“看到酸梅”和“分泌唾液”建立了联系,条件反射。
例子2:小孩子要把拆成一个个零件的玩具组装回原样,进行拼凑的时候,他会不断尝试零件的各种组合,放弃不能接洽的方式,保留接口合适的零件拼凑在一起,最终完成组装。
分析:小孩子不断尝试,零件能够、不能够拼凑起来,反馈给小孩“这种方法是正确、错误的”信息,使得小孩子保留正确的尝试。
主要观点:强调复杂行为是建立在条件联系上的复合反应,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条件反射”作用。
另外,个体在尝试过程中会犯许多错误,通过环境给与的反馈,个体放弃错误保留正确尝试,从而建立正确联结,“操作条件作用”。
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例子:食物端上桌,小孩子没洗手就伸手去拿,被妈妈打手背,并告知要饭前洗手。
小孩去洗了手再回桌吃饭,被妈妈表扬,以后还能保持洗手习惯。
分析:打手背是一种惩罚形式,表扬则是对“饭前洗手”这个好习惯的强化。
主要观点:个体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被动学习的。
对所想要的行为进行及时强化就是学习的关键。
3.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例子:小孩子常常认为夜里有鬼怪出没,当自己一个人在房间睡觉时因为害怕而睡不着,但鬼怪也从未出现过。
后来他认识到鬼怪并不存在,进行多次自我提醒后,渐渐不再害怕。
分析:小孩子从外界得到“鬼怪不存在”的正确认识,过去没有鬼怪的经验,加上自我心理暗示,而不再害怕。
主要观点: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心理学主要理论脑功能学说一、定位说颅相说:心理功能与颅骨的形状相联系→相面失语症:布洛卡;威尔尼克布洛卡病人:右侧身体瘫痪,只能说“tan”,而智力其它方面正常,死后尸体检验的结果是左侧的额叶受到损伤。
威尔尼克病人:说话流畅,但所说的话没有意义;病人有听觉,但不理解别人的话语。
脑损伤发生在颞叶。
二、整体说佛罗伦斯:局部损毁法用鸡和鸽子做实验,采用局部毁损法,切除动物脑的一部分,然后观察其行为表现。
在切除小块皮层后,动物开始少运动,不吃不喝,但能逐渐恢复正常。
→他认为,不存在皮层功能的定位,功能的丧失与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而与特定的部位无关。
拉什利: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理采用脑损技术用白鼠进行了一系列走迷宫的实验。
结果发现,在大脑损伤之后,动物习惯形成出现很大障碍,这种障碍与脑损伤的部位无关,而与损伤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均势原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总体活动原理:大脑是以总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正比,而与受损伤的部位无关。
三、机能系统学说鲁利亚: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实验表明,脑的一定部位的损伤,往往不是导致某一孤立的心理机能的丧失,而是引起某种综合症,即引起一系列过程的障碍。
而且在某些部位损伤之后,借助机能改造的方法,可以使一些比较复杂的心理机能得到恢复。
(如阅读障碍;书写障碍。
)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
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看,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的机能定位。
包括:动力系统、信息加工系统和行为调节系统感觉编码内涵:刺激包含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的过程称为感觉编码。
理论:神经特殊能量说(缪勒)观点: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的能量,它们在性质上是相互区别的。
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
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感觉不决定于刺激的性质,而决定于感觉神经的性质。
评价:①承认感官的分化,承认人脑对神经自身状态的感受是正确的;②否定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否认人的感觉依赖于外物的性质,是错误的。
色觉理论:三色说:(托马斯.杨)人的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
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红、绿、蓝)。
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的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
评价:得到一些实验的支持,但不能解释红绿色盲的现象。
对立过程理论:(黑林,四色学说)视网膜存在三种不同功能的锥体细胞,分别感受黑—白亮度、红—绿两色和黄—蓝两色。
每种锥体细胞感受的两种色光刺激,在光波长度上各不相同。
因此当每种锥体细胞在感受色光刺激时,即产生两种颜色的互补作用。
许多实验结果支持了该理论,并可解释红绿色盲。
听觉的基本现象音调:主要由声音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
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频率理论:(电话理论)人物:物理学家罗.费尔,1886观点: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的次数较少,因而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少。
反之镫骨和基底膜都发生较快的振动。
评价: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人耳的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 次以上的快速运动。
人物:赫尔姆霍茨观点: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象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
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因而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
评价: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行波理论:人物:冯.贝克西观点: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
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
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
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
评价:行波理论正确描述了500Hz 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500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
神经齐射理论:人物:韦弗尔观点:当声音低于400Hz 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
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其作出反应时,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从而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
睡眠(梦)精神分析:梦是潜意识过程的呈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
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它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霍布森:(心理学的观点)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将个体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将新旧记忆联系起来。
注意的认知理论1、注意的选择认知理论过滤器理论人物:布罗德本特(英)观点:神经系统在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
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它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
衰减理论人物:特瑞斯曼观点:(现象:研究发现非追随耳的信息仍然能得到加工)→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不同刺激的激活域限是不同的。
过滤器与衰减理论的共同之处:①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②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
后期选择理论人物:多伊奇观点: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经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多重选择理论人物:约翰斯顿观点:认为前面三种理论太过刻板,提出一个较为灵活的模型。
认为选择的过程在不同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其主要的两个假设是:1、在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资源就越多;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此理论更具弹性,避免了绝对化的假设所带来的难题。
2、认知资源理论观点:与其把注意看成一个容量有限的加工通道,不如看做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
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
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
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
3、双加工理论人物:谢夫林动化进行的。
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
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记忆的脑学说整合论人物:拉什利(1929)实验:破坏大脑皮层不同区域观点: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上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
大脑皮层破坏越大,记忆丧失越多→记忆的保持,不依赖于大脑皮层的精细结构定位,而是整个大脑皮层的机能。
评价:得到细胞集合理论的支持。
定位论人物:布洛卡(1860)、鲁利亚(1972)、麦克高夫(1972)观点:①布:脑的机能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也不例外。
②鲁:丘脑下部组织及部分边缘系统受损伤时,病人的短时记忆出现明显障碍,对材料的叙述凌乱而不连贯。
③麦:人脑左半球言语运动区受损伤,将造成言语记忆的缺陷,能记住别人的面貌,但记不住单词。
感觉记忆编码形式图像记忆:是指视觉器官能识别刺激的形象特征。
斯伯林实验:①运用整体报告法,同时呈现若干数字50ms,然后要求被试尽可能多地把数字再现出来。
→当数字少于4 是,全部正确;多于 5 个时,被试报告开始出现错误。
正确率平均为4.5。
→是否由于方法的限制未能检验出来?②局部报告法:按4 个一排,一共三排的方式呈现12 个英文字母50ms,其中每排字母都和一种声音相联系(高音、中音、低音)。
要求被试在字母呈现后,根据声音信号对一排的字母作出报告。
→能报告的项目数平均为9 个。
→感觉记忆容量大,但保持时间短暂。
听觉通道同样存在感觉记忆,规律与视觉通道相同。
感觉记忆的保持与转换斯伯林实验:变化刺激项目与声音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即时呈现声音信号的回忆率为80%,当声音信号延迟到150ms 时,回忆为75%;延迟300ms,55%;0.5ms 之后,与整体报告法的成绩相同。
实验表明:视觉器官保存图像信息容量大,但保持时间短。
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换感觉记忆中只有能够引起个体注意并被及时识别的信息,才有机会进入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遗忘消退说: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信息痕迹的自然消退。
干扰说:遗忘是由于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其它无关信息的干扰。
遗忘的原因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并未发生任何变化。
可用下面两种现象来说明。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后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
提取失败: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永远不会丢失,对一些事情之所以想不起来,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概念结构的理论层次网络模型(hierarchical network model)人物:柯林斯(Collins et al,69)观点:概念是以结点(node)的形式储存在概念网络中,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
各类属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在一起,概念间通过连线表示它们的类属关系,这样彼此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了一个概念的网络。
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抽象概括的水平也越高。
评价:简洁地说明了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但是,它所概括的概念间的关系类型较少。
有实验表明,这种概念结构不一定具有心理现实性。
人物:波纳等(Bourne et al,79)观点:把概念的语义特征分解为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两类。
前者是定义一个概念所必须具备的特征,它相当于概念的本质特征。
后者是具有描述功能的特征,相当于非本质特征。
该理论认为,概念的结构是由概念的定义特征和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构成的。
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规则相互结合就构成了各种不同性质的概念。
评价:重视概念规则在概念结构中的作用,其优点是可以很好地解释人工概念的研究,但目前还难以解释某些自然概念。
原型模型(prototype model)人物:茹什(Rosch,1975)观点:概念主要是以原型来表征的。
原型是指范畴中最能代表该范畴的典型成员。
实验表明,每一概念范畴,其成员的典型性程度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