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古诗《黄鹤楼》赏析题及答案
《黄鹤楼》历届中考古诗词赏析题(2003-2019)(附答案)

《黄鹤楼》历届中考古诗词赏析题(2003-2019)(28个阅读附答案)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2003年泸州市中考语文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
(8分)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十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1分)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
B.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
c.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
D.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
5.“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历历”“萋萋”描绘出了什么景致?(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①“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两句诗写得好,好在哪里?(2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表达的情感与此联相同,请选出一例写在下面。
(2分)答: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4—6题,共8分。
4、C。
(2分)5、描绘出了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景致。
(意思大致相同即可)(2分)6、①“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引出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愁绪。
(或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愁绪;或由景生情,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愁。
意思大致相同或言之成理皆可。
)②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其他符合要求的诗句皆可。
(每问2分,共4分)二、2005年四川省自贡市(课改区)阅读《黄鹤楼》这首诗,完成17—18题。
2020年精品 古诗《黄鹤楼》赏析题及答案

作者:旧在几作品编号:2254487796631145587263GF24000022时间:2020.12.13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理解选择:1.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
B.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
c.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
D.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3.对《黄鹤楼》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颢的诗风历来雄浑奔放,风骨凛然。
B、诗中最后一句运用倒装的句式,使之读起来更显气势。
C、这首诗情景交融,气势恢宏,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思念故乡的情怀。
4.下列关于诗歌《黄鹤楼》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吊古怀乡的诗歌,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向往之情。
B、据说李白为此诗折服,当时发出这样的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C、诗中“萋”与“凄”意思相近,说的是凋零的草木叫人伤心。
D、“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写出了诗人对岁月不再的遗憾和世事茫茫的感慨。
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
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黄鹤楼》附答案.

【江苏省徐州市】二、(二)古诗词鉴赏。
(3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0.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答案】10.B
【解析】“芳草萋萋鹦鹉洲”并不是“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而是长势茂盛。
精品 古诗《黄鹤楼》赏析题及答案

黄鹤楼之阳早格格创做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天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没有复返,黑云千载空悠悠.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城闭那边是,烟波江上使人忧.一.明黑采用:1. 下列道法有误的一项是( )A.那是一尾七止律诗,做家是唐代诗人崔颢.B.诗的尾联借传道降笔,“空余”二字,令人心死遐思.c.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D.那尾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既陪衬了诗人登楼近眺的忧绪,使齐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领悟.2.下列道法有误的一项是( )A.启头四句以传道降笔,巧借今昔变更,抒收了寥寂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B.后四句设念正在天阴时登楼近眺,由渺没有成知的感觉转到阴川草树的情形,文势波澜起伏.C.尾联紧启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少江陪衬做家的归思,与启头意境相映,情融景中.D.此诗起、启、转、合出神进化,文思如止云,富于变更,历去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3.对于《黄鹤楼》分解没有精确的一项是( )A、崔颢的诗风历去雄浑豪搁,风骨凛然.B、诗中终尾一句使用倒拆的句式,使之读起去更隐气魄.C、那尾诗情景接融,气魄恢宏,令人读后回味无贫.D、那尾诗抒收了诗人漂泊同天,思念故城的情怀.4.下列闭于诗歌《黄鹤楼》的道法,过得的一项是( )A、那是一尾吊古怀城的诗歌,表暴露做家对于故城的背往之情.B、传闻李黑为此诗服气,当时收出那样的叹息:“少远有景讲没有得,崔颢题诗正在上头”.C、诗中“萋”与“凄”意义相近,道的是凋整的草木喊人快乐.D、“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天空余黄鹤楼.”写出了诗人对于岁月没有再的遗憾战世事茫茫的感触.5.下列明黑没有精确的一项是( )A.尾联引述有闭黄鹤楼的传道,为城忧情结的抒收火潜正在的铺垫.B.颔联刻画黄鹤楼下耸的雄姿,也抒收了诗人对于岁月流逝的感触.C.颈联采与叠词汇刻画江上好景,让诗做的思维品位隐得更为下近.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黑出做家漠然无奈的思城之情.6.下列明黑没有精确的一项是(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天空余黄鹤楼”写出了好佳憧憬与觅常江楼的降好,表黑了诗人心中的欣然若得之情.B.“黄鹤一去没有复返,黑云千载空悠悠”将履历传道与少远景致相映衬,表暴露物正在人非、鹤去楼空之感,表黑出诗人心中的悠悠城情.C.“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形貌了少远所睹的江上好景:阳光、树木、芳草、汉火、沙洲,借景抒情,使诗的意境更为下近.D.“日暮城闭那边是,烟波江上使人忧.”一句是齐诗的面睛之笔,词汇语“城闭”准确天表黑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念故城之情.二.名句赏析:1.赏析“日暮城闭那边是,烟波江上使人忧”.2.赏析“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三.明黑做问:1.诗中最能综合做家感情的是哪一个字?正在对于齐诗完齐感悟的前提上,请简要分解诗人正在尾联中是怎么样表黑那种感情的.2.那尾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睹,“突”字重出,是可有重复之嫌,为什么?3.“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刻画了一幅何如的画里?4.诗歌的一、二二联战尾联表黑的思维感情有什么分歧?5.李黑用“少远有景讲没有得,崔颖题诗正在上头”去评介该诗,易讲那尾诗仅正在写景圆里有独到之处吗?请道道您的瞅法.四.真质剖析:1.尾联二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道,令人浮念联翩,为那诗删加了一种神秘色彩,共时也表黑了诗人欣然若得的心情,为城忧情结的抒收干了铺垫.是真写.2.颔联那里也既含有岁月没有再、世事茫茫的感触,也为那诗删加了一种神秘色彩,共时也表黑了诗人欣然若得的心情,也为下文写城闭易归的无限忧思铺垫.3.颈联写阴川草树历历正在目,萋萋谦洲,欣欣背枯的繁枯景致,却反衬出浑热的思城之情,是以枯景隐伤情.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战对于归宿的背往.那一联的风景形貌没有单陪衬出登楼近眺的忧绪,也使文势果此波澜起伏.是真写.4.尾联既表示了做家歉富搀纯的内心体验,又展示出黄鹤楼局里万千的自然景致.里对于着重重暮色,浩淼烟波,思城之情情不自禁.烟波与忧绪接融正在所有,使那尾诗又回到启头苍茫的地步.问案:一.1.C 2.B 3.二.1.终句用烟波浩渺的少江陪衬忧思,使那尾诗又回到启头苍茫的地步.2.真质:天气阴佳,汉阳一戴的树木历历正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三.1.“忧”字.齐诗意境启阔,吊古伤今,真真相映,情景接融.尾联将“城忧”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接融,由景死情,融情于景,表黑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2.没有重复.由于气魄领悟,自然天成,读去本去没有感触重复.3.原联刻画了做家阴日正在黄鹤楼所瞅之景:汉阳一戴的树木历历正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2分),展示了一派奄奄一息的自然好景(2分).4.一、二二联表黑的是寥寂、惆怅,尾联表黑的是思城之情 .5.该诗没有但是写景,另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迷茫的感触;后四句刻画了登楼所睹,陪衬思城之情.。
崔颢《黄鹤楼》赏析及中考题

崔颢《黄鹤楼》赏析及中考题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背景崔颢(公元704年—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崔颢以才名著称,好饮酒和赌博,与女性的艳情故事常为时论所薄。
早年为诗,情志浮艳。
后来游览山川,经历边塞,精神视野大开,风格一变而为雄浑自然。
《黄鹤楼》一诗,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诗词主题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诗词鉴赏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1)黄鹤楼: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yī)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寰宇记》上说:“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楼憩驾,故名。
”理解:1、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
2、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译文: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1)悠悠:飘荡的样子。
理解:1、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部编八上《黄鹤楼》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22题)

部编八上《黄鹤楼》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22题)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XXX飞走了,留下了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XXX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在阳光的照耀下,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覆盖着碧绿的芳草。
天色已晚,远眺故乡,却只能看到江面上笼罩的雾霭,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全诗表达了登楼所见所生的联想,既有对世事茫茫、人事短促的感叹,也有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XXX过虚写仙人骑鹤的传说,增添了神秘色彩,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颈联以荣景显伤情,写出晴川草树和XXX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尾联则以烟波浩淼的长江来烘托愁思,表达作者思乡之情。
其中,“空”字的使用,既表达了空间上的虚无,突出了黄鹤楼的孤寂感,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也强调了时间上的渺远,表达了诗人的寂寞、失落和惆怅。
这两处“空”表面写景写物,实则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感叹。
整首诗的表现手法也很巧妙,通过以乐景写哀情、借景抒情的手法,将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相交融,使文势波澜起伏。
A.诗歌《黄鹤楼》通过对黄鹤楼的描绘,抒发了诗人的乡愁之情。
B.诗歌《黄鹤楼》没有明确的主题,只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C.诗歌《黄鹤楼》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D.诗歌《黄鹤楼》的结构严谨,起承转合,表现出诗人的思维深度和文学造诣。
A。
诗人感慨人去楼空,世事沧桑。
通过使用“空”字,诗人表达了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遥远。
B。
颈联描绘了登楼所见的景象,阳光明媚,连绵的草地凄凉荒芜。
C。
XXX过描写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远离故土,流浪他乡的思乡之情。
诗人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他的孤独和寂寞。
D。
这首诗描绘了开阔的视野和自然的景象,情感真挚,被誉为咏黄鹤楼的绝唱,历史上一直被人们传颂。
22.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当的是(C)。
A。
文章首先介绍了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并紧接着介绍了黄鹤楼的命名由来。
《黄鹤楼》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黄鹤楼》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
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
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
是实写。
4.尾联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
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淼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烟波与愁绪交融在一起,使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
【作者】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
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
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
【背景】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黄鹤楼》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
《黄鹤楼》崔颢 阅读鉴赏题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黄鹤楼》阅读鉴赏题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含答案)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1.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诗中两个“空”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有何不同?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5.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答: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6.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静,表现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思乡之情。
7.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出现了三次,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不重复。
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8.尾联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理解选择:
1.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
【
B.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
c.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
D.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
3.对《黄鹤楼》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颢的诗风历来雄浑奔放,风骨凛然。
B、诗中最后一句运用倒装的句式,使之读起来更显气势。
C、这首诗情景交融,气势恢宏,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思念故乡的情怀。
4.下列关于诗歌《黄鹤楼》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吊古怀乡的诗歌,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向往之情。
B、据说李白为此诗折服,当时发出这样的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
C、诗中“萋”与“凄”意思相近,说的是凋零的草木叫人伤心。
D、“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写出了诗人对岁月不再的遗憾和世事茫茫的感慨。
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
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
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出了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之情。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将历史传说与眼前景色相映衬,流露出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之感,表达出诗人心中的悠悠乡情。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江上美景:阳光、树木、芳草、汉水、沙洲,借景抒情,使诗的意境更为高远。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词语“乡关”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念故乡之情。
二.名句赏析:
1.赏析“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三.@
四.理解作答:
1.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2.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诗歌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5.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
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四.内容解析:
,
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
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
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
是实写。
4.尾联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
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淼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烟波与愁绪交融在一起,使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
答案:
一. 3.
二.1.末句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使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
2.内容:天气晴好,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
三.1.“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2.不重复。
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3.本联描绘了作者晴日在黄鹤楼所观之景: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2分),展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2分)。
4.一、二两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5.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
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