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课稿(全册)
最苦与最乐说课稿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最苦与最乐说课稿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最苦与最乐》。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情学法、教学环节、板书设计等几方面进行说课,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三篇文章。
这一单元所选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
希望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章,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梁启超先生从责任之尽与未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
针对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特点,学会分析观点和材料。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方法,在精读研讨的基础上进行迁移训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总结。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紧扣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结构,初步学会分析议论文的观点和材料。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说教法教无定法,教必有法。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我准备采用问题讨论法、整体感知法、精读示范法、迁移训练法等方法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获得启迪。
三、说学情学法以我校七(1)班学生实际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议论文存在畏难情绪,认为议论文深奥难学,或者论证思路难以把握,但本文议论特点比较突出,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准备引导学生采用重点勾画法、合作讨论法和自主探究法等方法展开学习四、说教学环节本课的教学环节主要有以下六大部分:1、问题讨论、导入新课2、整体感知、精读示范3、模仿自学、能力迁移4、总结推进、拓展讨论5、课堂检测、巩固提高6、布置作业、学以致用下面我就以此为纲进行具体说明。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冊初中语文说课稿全套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冊初中語文说课稿全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是作者少年时代生活恋歌。
它反映了清末私塾教育的状况,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教育方法表示不满。
学习本课,要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的这一思想感情,从而珍惜今天自由、愉快的学习环境。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从知识、能力二个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方面:学习作者在描写时以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景物特征的方法。
能力方面:观察能力: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百草园景物的方法及描写的方法。
写作能力:指导习作《美丽的邢中校园》,进一步理解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最好的素材。
这篇课文,不像镜子那样,只是原封不动的把原物照下来,而是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先让学生学习习作《这里有我的欢乐》,而后与20年代作者的欢乐比较。
在今昔的对比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学习作者在语言运用方面的精练、隽永。
古人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
因此,学习作者的语言的同时还要教学生如何观察。
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引导学生观察,从生活中搜寻写作的素材,把所学的方法用到实践中来,让学生学会“开车”》在本课中,课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写生活感受《这里有我的欢乐》,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握教学重点。
一则学习作者的语言,二则传授观察方法,三则练习所学的新知,让学生在练中学,在学中练,以便巩固。
三、说教学程序(一)、本课教学的整堂安排根据课文内容和讲练结合的原则,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
即:第一环节:讲授新知,大约用30分钟;第二环节:练习巩固,大约用15分钟。
最新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5.最苦与最乐(说课稿)》精品获奖完美说课稿

前言: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5.最苦与最乐》说课稿(最新精品获奖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号考生。
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5.最苦与最乐》。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各位老师阐述我的教学设计思路。
一、说教材(本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师才能抓住知识的要点与关键。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选自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文是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梁先生对人生的思考,对责任的精辟认识。
本单元是议论文,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议论文的要素和特点。
八年级学生初次在课本上接触到议论文的体裁,大部分学生都只在平时的阅读中粗略了解过,对于它的的写作特点并未真正了解;要引导学生通过本文学会思考,做出判断,掌握议论文的一般知识,学会读写议论文;感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这也将为下来学习本单元的其它课文“开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基于教材与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拟定教学目标如下:1. 培养学生多样性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掌握议论文的一般特点。
3.体味语言中蕴涵的人生价值责任的思考。
根据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情感特点。
(祥细)。
部编版(人教)语文七年级下说课设计第五单元17课《紫藤萝瀑布》说课稿

部编版(人教)语文七年级下说课设计《紫藤萝瀑布》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紫藤萝瀑布》。
教材分析:《紫藤萝瀑布》主要记录了作者在看到一大棵盛开的紫藤萝花后,内心有焦虑悲痛化为宁静喜悦并感悟到生命真谛的事。
语言优美、意味隽永是本文最大的特色。
本文的写作背景也较为特殊,是十年文革期间的故事,特殊的背景造成了时空上和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理解有较大距离,所以基于以上考虑,我把这篇文章定位在“写景的美文”“励志的散文”两点上,围绕这两点就把整篇文章的教学大致分成了三个部分“读-赏-悟”。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教学目标1、分析文章描写紫藤萝瀑布的曼妙笔法,感受紫藤萝瀑布之美。
2、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散文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生命真谛。
重点难点1、重点:描写紫藤萝瀑布的方法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难点:对生命真谛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一、导语设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东坡达观的人生哲学启示我们:花开花谢、潮起潮落,乃自然常理;生活有悲欢、人生有起伏,在所难免。
同学们,当挫折和不幸与我们不期而遇时,我们该如何面对?现在让我们跟着现代女作家宗璞走近“紫藤萝瀑布”。
(教师鼓励一名学生上黑板板书课题,养成学生端端正正写字的好习惯)导入后,接着我们进入文本的学习。
本文生字词较多,有些句子含义深刻,为了达到最佳的朗读效果,所以第一遍朗读是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断句、语气。
教师范读之后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齐读一遍,进一步熟悉文本。
在反复朗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文中划出他们认为最美的描写紫藤萝花的句子或段落,读一读,并说说看自己为什么会喜欢这些词、句、段,此举旨在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的“美点”,也就是为了凸显“写景的美文”这一教学指导思想。
人教版初一下语文说课稿全集

鼎新乡长丰小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说教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本文是作者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
一曲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乐章。
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
“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
”文章共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
课文由“我的乐园”领起百草园,写了百草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和美女蛇的传说。
写三味书屋时,作者选取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和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刻画了一位严厉而又可敬、可亲、有趣的老师。
本课所在单元的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将本文《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放在第一篇有其目的性与示范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文章中语言表现的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了解与掌握课文的表达与写作技巧,同时通过学习文章中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时光的描摹,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二、说目标⑴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了解、把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⑵能力目标:学会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分析散文与语段、语言的方法。
⑶情感目标: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同时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三、说重难点1、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掌握文章通过描写(以景物描写、动作描写为主)增强语句表现力、文章感染力。
(3)理解文章写作顺序的特点和利用对比方法突出中心的方法。
2、教学难点(1)学习如何运用多种手法使文章生动富有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四、说教法1、情景引导法。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0课《老王》说课稿

《老王》说课稿近日参加了市里的说课比赛||,我选择了杨绛先生的经典作品《老王》||。
比赛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赛后整理了自己的说课稿||,希望能对今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不幸者的善良||,穷苦心善是老王的特点||,文章便突出地写了他的“不幸”和“善良”||。
老王的不幸(穷苦)可以从“三独”、“三破”这两个侧面进行分析||。
“三独”即为“独干”;“独眼”;“独居”||。
一“破”即他用“破旧”的三轮支撑生活||,写出了维持生计的艰辛||。
二“破”即他用“残破”的身体出力干活||,写出了生活的痛苦||,三“破”即他居住在“塌败”的小屋苦度光阴||,写出了生活的艰苦||。
不仅如此||,老王其实也时时在遭受着精神上的苦痛||,因为眼瞎||,有人说他是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从心灵上摧残他||,打击他||。
所以||,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我们都可以读出老王的凄苦与艰难||。
他是这么的不幸||,可是他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善良之心||。
他的善良我们可以从“三送”体会到:“一送”送冰;“二送”送钱钟书;“三送”送鸡蛋香油||。
老王的命苦与心善通过这“三破”、“三送”在作者的笔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巧妙之处就在于利用“我”与老王的平平淡淡的交往||,用“我”的慧眼来看老王||,他的不幸之至与善良之至就得以体现||。
不仅如此||,从“我”的眼里看老王还可以看出“我”及其家人的同情心与爱心||。
从作者的情感态度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该文的写作目的||。
本专题主要由“殉道者之歌”、“烈士的抉择”、“底层的光芒”这三个板块组成||,可见||,这个专题的主题主要是体现不同人的人生精神及追求的||。
而《老王》正是“底层的光芒”中的一篇散文||。
同时结合《老王》一文的特点||,我拟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下: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课稿(全册)

《邓稼先》说课稿一、说教材《邓稼先》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记载、评述中外名人生平事迹的传记类文章。
要求指导学生学习名人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包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理解积累“元勋、奠基、选聘”等17个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⑶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2、能力目标:⑴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⑵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恰当的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德育目标: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三、说重难点1、教学重点⑴理解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描写、评论及精选横断面表现人物的作用更典型更集中地突出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
⑵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
四、说学情学生对作者和邓稼先了解甚少,学习前应详细介绍;同时讲述核研究的危险性和艰难,为课堂上有表情朗读酝酿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1、自主探究法2、文献法3、一词经纬法:以文中引用的《中国男儿》中的关键词“奇丈夫”的“奇”字为线索进行教学设计,纵横连贯全课的教学内容,带动全篇课文的重点段落的阅读品析。
4、妙点寻踪法四、说教学过程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1、导语(播放背景音乐《歌唱祖国》)同学们:在生物界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一条规律;在人类社会中,毛泽东同志说过:“落后就要挨打。
部编版(人教)语文七年级下说课设计第2单元第6课《最后一课》说课稿

部编版(人教)语文七年级下说课设计《最后一课》说课稿教材分析《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是以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通过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故事情节的,表现一了小弗朗士从幼稚到悔悟再到懂事的思想变化过程。
同时,小说通过不同角度的对比,表现了“最后一课”与往常上课的不同,展现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全过程。
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以本文为范例,主要是学习人物心理描写的特点及其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以提高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学目标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科学地确立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
”并强调“有效地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因此,根据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现行教育《大纲》的要求,以及教材重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 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发展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教学重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传播新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
对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整体感悟一篇较长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这个情况,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的重点、难点。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