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分类及其应用(上、下)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49页PPT文档

在研项目药物的BCS分类
例1:盐酸****
Solubility:
水:
5.59×10-05 mg/ml ,Dv=536672.6 ml
pH 3~5: 1.6 mg/ml ,
Dv=18.75 ml
pH 1: 0.1 mg/P: 5.57
Bioavailability: 25%
Dn在剂型策略选择中的应用
●地高辛 ●灰黄霉素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应用
药品管理机构中的应用 药品开发领域的应用
药品管理机构中的应用
生物学实验豁免
1. 速释型口服固体制剂(按USP溶出方法在0.1mol/L HCl、pH4.5和6.8缓冲液中,30min释放大于85%)
2. 制剂中主药在pH1~7.5范围内具有高溶解性 (D:S<250ml)
D: 扩散系数 r: 初始药物粒子半径 Cs: 药物的溶解度 Tsi: 药物在肠道中滞留时间 Tdiss:药物溶出时间
BCS与上述三个参数的关系
Class Ⅰ Ⅱ Ⅲ Ⅳ
Do Low Low/High Low Low/High
Dn High Low High Low
An High High Low Low
乙腈和乙醇 Bioavailability: 80% (rat)
113% (monkey) BCS Class 2
BCS的相关参数
BCS可用三个参数来描述药物吸收特征。
吸收数(absorption number, An) 剂量数(dose number, Do) 溶出数(dissolution number, Dn)
主要内容
BCS相关概念介绍 BCS应用范围 BCS决策树及应用实例
BCS概念的提出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FDA对BCS分类加速仿制药研发的建 议
Class
Solubility
Permeability
Biopharm Risk
FDA Requirement
Ⅰ
High
Ⅱ
Low
Ⅲ
High
High High Low
Low Risk In-vitro data
如何定义高渗透性
人体肠道灌流试验
原位动物模型
Caco-2 细胞渗透性试验
高于美托洛尔
人体药物动力学试验
绝对生物利用度>85% (若存在肝脏首过效应,尿中回收药量>85%) 通常,可以通过油水分配系数来大概估计药物的渗透性 (log P>1.72为高渗透性药物),但忽略了主动转运和主 动外排的过程。
Moderate IVIVC Risk Correlation
High Risk Human Data
Ⅳ
Low
Low High Risk Human Data
剂型的选择
Ⅰ型药物 溶解度和渗透性均较大,当该类药物在
0.1 mol/L盐酸中在15 min内溶出达85%以 上,可认为该种类品种无生物利用度问题
Ⅲ&Ⅳ型
Ⅲ型 存在主动转运和特殊载体转运过程,较
难预测。 Ⅳ型
溶解度和渗透性均较低,体内影响药物 吸收因素更加复杂,一般不能预测。
BCS决策树及应用实例 (Wyeth Legacy, Pfizer)
BCS Class 1药物处方决策树
BCS Ⅰ
DV(Dose Volume)=Dose/Solubility
Ⅲ型药物
生物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的溶解度和膜渗透性,将药物分成溶解度大渗透性好、溶解度小渗透性好、溶解度大渗透性差和溶解度小渗透性差四类。
The rule of five(五规则)这些参数为:分子量大于500;氢键给体数大于5个;氢键受体数大于10;计算得到的logP值大于5.0。
药物的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药物的分布: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体液和细胞,这种药物在血液和组织之间的转运过程,称为~~。
表观分布容积:假设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体积。
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状况的重要参数,是将全血或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联系起来的比例常数,也是药物动力学的一个重要参数。
血脑屏障:主要由脑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通过紧密连接形成,细胞间隙极少,形成了连续性无膜孔的毛细血管壁。
毛细血管基膜外被一层神经胶质细胞包围,神经胶质细胞富有髓磷脂(脑磷脂),其主要成分是脂质。
所谓的EPR效应:在一些病理情况下,机体血管通透性发生改变,会明显影响微粒系统的分布。
如肿瘤组织由于快速生长的需求,血管生成很快,导致新生血管外膜细胞缺乏、基底膜变形,因而纳米微粒能穿透肿瘤的毛细血管的鈥湻煜垛澖胫琢鲎橹琢鲎橹牧馨拖低郴亓鞑煌晟疲斐闪W釉谥琢霾课恍罨饩褪恰殖圃銮可负椭土粜вΑ药物代谢:药物被机体吸收后,在体内各种酶以及体液环境作用下,可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化学结构上的转变,这就是~~。
排泄:指体内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它与生物转化统称药物消除。
血浆清除率: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容量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被完全清楚了某物质的血浆容积就称为该物质的~~。
肠肝循环:指在胆汁中排出的药物或代谢物,在小肠中转运期间重新吸收而返回门静脉,并经肝脏重新进入全身循环,然后再分泌,直至最终从尿中排出的现象。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及其应用_李高

s e
n
ln U be r
,
Do ) 和 溶 出 数 ( d i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lut i
o n
be
r
,
D ) n
F
.
对 这 三个数 进 行 综合 分 析
,
可判断 药物被 吸收 的可 能性
也 可 计 算 出 药物 的吸 收 分 数
。
值
这对药 物 在 生物 药 剂 学分 类系 统 中 的类 别 划分有 重 要 指 导 意 义
。
,
如果
D。
较大 部 分粒 子 可 能依 然 存在 于 小肠 中而未被 吸 收 当然 还 与 n A 值 的大
, ,
,
小 有关
。
从 上 式可 知
随着 o D 减小
。
,
F
值增 大
,
但 药物 并 不一 定 能达 到 最 大吸 收
,
这是因
为吸 收数 n A 也会 限 制 药 物 的 吸 收
3
.
溶 出数 (n D ) 用 下 式 表示
:
,
是 药物 溶解 性 能
的函 数
可 用 下式 计 算
D。
=
丘 望 C
s
,
。
.
l ) 式中 M 为药物 的剂 量 v o 为溶解 药物所 需 的 体液 体积 通 常设为 胃的初 始容量 ( 2 5 0 m
Cs
.
为药物 的溶解 度
.
由上 式 可 知
。
,
5 伽 l 体液 中形 成 的 浓度 剂量数等 于 一 定剂 量 的药 物在 2
:
溶 出数 是 反映 药 物 从制 剂 中释 放速 度的 函 数
生物药学知识点总结高中

生物药学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药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生物科学、医学、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它主要研究生物药品的开发、生产、质量控制、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生物药品是通过生物技术制备的药物,具有较高的药效和较少的毒副作用,被认为是21世纪药物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生物药物的分类、生物药物的开发与生产、生物药物的质量控制、生物药物的临床应用等四个方面进行知识点总结。
生物药物的分类生物药物主要包括蛋白质药物、多肽类药物和基因药物三大类。
其中,蛋白质药物是指由大分子蛋白质构成的药物,例如重组人胰岛素、重组人干扰素等;多肽类药物是指由较小的多肽分子构成的药物,例如利拉鲁肽,卡拉塔肽等;基因药物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药物,例如基因治疗药物、RNAi药物等。
生物药物的开发与生产生物药物的开发与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基因克隆、表达、纯化、制剂和质量控制等多个环节。
在基因克隆阶段,需要首先获取目标基因的DNA序列,然后将其插入到表达载体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在表达阶段,将重组表达载体导入到宿主细胞中,通过转染、转化等技术使宿主细胞表达目标蛋白;在纯化阶段,通过离心、超滤、色谱等技术将目标蛋白从宿主细胞中提取出来;在制剂阶段,将提取的目标蛋白进行稳定性改良、配制成适合注射、口服等途径的药物制剂;在质量控制阶段,需要对生产的生物药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包括对原料、中间品、成品的检验,以确保生物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生物药物的质量控制生物药品的质量控制是保证生物药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
生物药物的质量控制包括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和成品的质量控制两个方面。
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对原料、中间品、成品的检验、测试和记录,以及生产设备、生产环境等的监测和管理。
成品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对生物药品的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活性、纯度、杂质等方面的检验和测试。
此外,还需要对生物药品进行临床药理、毒理等各方面的评价,以确保生物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和基于药物体内分布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BCD与BDDCS简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到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和基于药物体内分布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是近二十年新兴的药物分类系统,它们还未被相关学科的科学家和相关机构完全认可。
不过,目前FDA、EMA已经WHO已经根据这两种分类系统的内容颁发了一些指导原则,还有许多科学家在积极推进这两种分类系统的发展和应用。
由于文献研读的时间较有限,下面就从四个方面简单描述一下自己的研读收获。
一、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简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BCS)是一个根据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和肠壁渗透能力对药物进行科学分类的标准。
1995年,BCS的概念首次被提出。
BCS概念的提出最初是基于对药品上市后的变更以及放大给予免除生物等效性研究的考虑,即在考证变更前后产品以及放大前后的产品是否保持生物等效时,不再采用耗时耗资源的体内研究来进行验证,而是采用体外溶出度的测定方法。
2000年,美国FDA 颁布《基于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对口服速释固体制剂免除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的工业指导原则》,标志着基于BCS分类体系免除生物等效研究的应用正式扩展至口服仿制药的申请,不过主要是局限在口服速释固体制剂。
BCS将药物分为四类,分类如下:第一类,高溶解度—高渗透性药物,如维拉帕米(verapamil)、美托洛尔(metoprolol);第二类,低溶解度—高渗透性药物,如环孢素(ciclosporin)、苯妥英(phenytoin);第三类,高溶解度—低渗透性药物,如阿昔洛韦(acyclovir),西咪替丁(cimetidine);第四类,低溶解度—低渗透性药物,如呋塞米(furosemide)、氯噻嗪(chlorothiazide)。
BCS界定高溶解度的标准是:在37℃,pH 1.0 ~ 7.5范围内,药物的最高使用剂量可以完全溶解于250 mL或更少的水溶性介质中,即为高溶解度;界定高渗透性的标准是:明确药物在胃肠道内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有90%以上的药物可以被吸收,即为高渗透性。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ppt课件

Ⅳ型药物 溶解度、渗透性均较低,通常考虑采用
静脉给药。
32
剂型选择的策略 Ⅰ型:按照药物性质进行设计 Ⅱ型:着重改善剂型 Ⅲ型:考虑制备成前药 Ⅳ型:寻找新化学实体或其他化合物,若该
类药物治疗窗窄,较难仿制
33
BCS指导处方选择
Class Ⅰ
Ⅱ
Ⅲ Ⅳ
Solutbility Permeability
Solubility:不溶于水 Log P:无相应数据;易溶于氯仿,溶于甲醇、
乙腈和乙醇 Bioavailability: 80% (rat)
113% (monkey) BCS Class 2
10
BCS的相关参数 BCS可用三个参数来描述药物吸收特征。 吸收数(absorption number, An) 剂量数(dose number, Do) 溶出数(dissolution number, Dn)
Urine: 80% recovered
BCS class: 4 (FDA) or 2
8
例2:富马酸***** Solubility:13.4 mg/ml Dv=22.4 ml<250 ml LogP: 1.25 Bioavailability: 25% BCS class:3
9
例3:醋酸****
34
BCS在体内外相关性的应用 BCS理论提出体外溶出度试验仅仅反
映了活性成分从制剂中溶解和释放的情况, 只有当这些过程是吸收中的限速步骤时, 才可能达到预期的体内外相关性。
35
Ⅰ型 在胃中易于溶出,胃排空成为已溶出药
物吸收的限速步骤。 当药物胃排空比溶出快时,存在体内外
相关性。
36
Ⅱ型
溶解度低,溶出是吸收限速过程。通过设 计合理的体外溶出试验一般可建立良好的 IVIVC
(word)生物药剂学知识点,文档

生物药剂学山东大学药学院2021级药学2班王秋水生物药剂学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与排泄过程,说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疗效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在体内转运和变化的根本过程包括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这一过程就称为药物的体内过程,也即ADME过程。
ADME过程Absorption: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体液循环的过程。
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称为分布;Me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称为代谢或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其中吸收、分布、排泄等三个过程统称为药物转运(transport),而药物在体内依靠酶的作用发生化学变化成为新物质的过程称为转化或代谢(biotransformationormetabolism)。
两种变化往往结合进行,即药物在体内转运的同时发生转化。
药物的体内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disposi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去除,合称为消除(elimination)。
药物一经服用,那么吸收即开始,一经吸收进入血液循环,那么分布、代谢和排泄即开始。
生物药剂学研究的剂型因素①物的某些化学性质②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③制剂的剂型及用药方法④制剂处方组成⑤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⑥制剂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及贮存条件等。
生物药剂学研究的生物因素①种族差异如兔、鼠、猫、狗和人的差异,及同一生物如人的种族差异;②性别差异;③年龄差异;④遗传差异由遗传因素导致的个体差异;⑤生理与病理因素所引起的差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