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 (8)

合集下载

教育哲学和教育人文相关知识

教育哲学和教育人文相关知识

教育哲学和教育人文相关知识(总6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教育哲学和教育人文相关知识三、名词解释1、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是哲学的应用科学,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的一门基础学科,揭示教育的一般本质和规律,提供教育价值和和规范原理的一门学科。

2.、六艺: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七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按照“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原则,把学科区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类,即“七艺”。

“七艺”包括三艺和四艺,前者指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后者包括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学,两者相和即所谓的“七门自由艺术”,简称“七艺”。

3、教育本体:教学实践是教育的本体。

教学是统一诸多教育原因,形成教育活动,建构教育本质,实现教育目的的统一或终极原因,是教育的本体。

教育本质既来自教育思维,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抽象,也形成和实现于活生生的丰富的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本体。

4、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

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四、简答题1、简述教育哲学的特点。

(1)教育哲学的批判性。

批判意味着质疑,意味着解读、讨论和反思。

哲学就是考察与审理一切权威。

哲学的历史就是不断发现问题的历史。

一种教育哲学是否有价值,不仅看它“解决了什么问题”,而是看他“提出了什么问题”。

如,康德哲学的伟大在于他扭转了西方哲学的“发问方式”。

他以前的西方哲学总“是什么”、“为什么”。

而他问的是一切的存在如何可能,追问事物的存在条件与存在性。

(2)教育哲学的反思性。

这种反思性有两种含义。

第一,教育哲学的研究是有鲜明价值立场的,第二,教育哲学知识不是一种操作性,描述性的知识,而是一种思考性的知识。

教育的哲学基础

教育的哲学基础

– 對教育的功能
• • • • 指引思考教育語言的問題澄清概念與意義-提供社群分享的基礎 不作規範性的陳述-能多元價值積極意義 建構澄清理論的模式-有一套系統性的思路
– 對教育的負面影響207
• 過度窄化哲學的功用 • 混淆教育目的與方式,觀念分析應視為哲學技術, 仍有對教育目的等哲學內容的思索。 • 哲學應具有多元的面向,綜合、思辯、規範與分析, 若過度強調某一面向,而忽略其他都是不完整的。
– 亦即,一切確切的知識都屬於科學;一切涉及 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屬於神學,但是介 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 人之域,那就是哲學。 – 就上述哲學的特性來看,教育哲學要探討的是 那些無法以科學方法找到答案,又不願盲目相 信傳統權威或其他權威系統所給予答案的教育 議題
• 哲學與科學
三種教育哲學取向
• 一、思辨的哲學與教育 • 二、分析的哲學與教育 • 三、後現代思潮與教育
思辨的哲學與教育
• 形上學與教育 • 知識論與教育 • 價值論與教育
形上學與教育
• 亞里士多德將哲學分為第一哲學與第 二哲學 • 形上學包含三個主要領域:
– 宇宙論
• 主張宇宙會趨向特定目的之目的論(永恆) • 認為宇宙是流動的現象世界是(隨機偶然)或(反覆循環)
• 一綱一本、一綱多本、一綱多本選一本 • 小班小校的效益 • 教育應以個人發展為目的,抑或社會穩定進步為目標?
• 教育哲學的研究途徑
– 以哲學基本議題為主 – 以哲學派別為主 – 以教育本身問題為主
教育哲學的課程目的
• 首先,提供各種與教育議題有關的哲學觀點 • 其次,讓學生充分了解此些哲學理論於各種 教育議題上的立場 • 最後,協助學生再綜合社會情境、自我人生 體驗後,形成自我的教育哲學觀點。

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 (11)

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 (11)

第十一章教育目的的社会基础教育活动的开展究竟是为了什么?比如,人为什么要受教育?我国当前大力发展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是为了什么?诸如此类的“教育为什么”的问题,便是教育目的的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人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提供了多种解答,诸如教育是为了人际间的沟通和经验的传递;教育是出于维护统治阶级政权的需要;教育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教育是为了文化的传承创新;教育是为了人类潜能的解放;教育是为了增进个人的幸福等等。

多样化的解答既说明教育目的是人们高度重视的,也预示着:教育存在的目的不是单一的,我们很难对此作出简单的回答。

人们之所以如此重视教育目的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活动。

人们总是期待明了自己的活动究竟是为了什么,总是带着一定的目的和期待去开展自己的活动。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第二,教育是一个实践领域,指导实践的教育理论要回答“教育应该怎么做”,虽然看起来是一个“方法和手段”的问题,但选择什么样的方法,使用什么样的手段,这就涉及到一个目的问题,方法和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着教育目的的实现而开展的。

一般认为,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和教育理论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教育工作的方向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

简而言之,它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既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之于教育的重要性,就好像雷达之于飞机、灯塔之于轮船,它起着一个导航、定向的作用。

那么,究竟什么是教育目的呢?教育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简而言之,教育目的是对人材质量和规格的期待。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教育的概念一样,也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是人们对教育对象所要达到的规格和要求做出的规定。

也就是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发展结果,或发生怎样的积极变化。

教育学中的教育哲学与教育社会学研究

教育学中的教育哲学与教育社会学研究

教育学中的教育哲学与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教育领域中,教育哲学和教育社会学作为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对于教育理论、实践和政策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教育哲学的研究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原则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教育的本质、目的和价值观,并试图回答关于教育意义、方法和内容的问题。

1. 教育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教育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苏格拉底强调通过对话和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寻真理,而柏拉图则提出了“观念论”,认为知识来自于灵魂的记忆。

自此以后,教育哲学逐渐成为了独立的学科,发展出了不同的流派和理论。

2. 教育哲学的主要理论教育哲学主要包括实用主义、进化论、重建主义等不同的理论观点。

实用主义强调教育的实用性和适应性,将教育看作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进化论认为教育是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方式,通过不断改善和完善教育来推动社会的演进。

而重建主义则关注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平等,试图通过教育来实现社会的重建和改革。

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并试图理解教育与社会结构、阶级、文化以及权力关系等方面的互动。

1. 教育社会学的起源和发展教育社会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学家和教育家。

这一时期,社会学家们开始将对社会的研究与教育问题联系在一起,认识到教育是社会结构和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

随后,教育社会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领域。

2. 教育社会学的主要观点教育社会学的主要观点包括功能主义、重视学习理论、文化资本理论等。

功能主义认为教育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功能的一部分,通过教育可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学习理论强调教育中的学习过程和学生的社会化经验对其发展和成长的重要影响。

而文化资本理论则关注教育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文化资本对于个体的教育和社会地位具有重要影响。

教育哲学基础知识(史上最全最完整)

教育哲学基础知识(史上最全最完整)

教育哲学基础知识(史上最全最完整)导言教育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的思想体系,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等进行思考和研究,教育哲学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理论依据。

教育哲学的起源与发展教育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教育问题有着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柏拉图提出了理念教育的思想,强调通过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则关注实践教育,强调通过实际经验和实践活动来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教育哲学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巅峰。

启蒙时代的教育哲学家如笛卡尔、洛克等人,提出了个体教育的观点,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个性发展。

20世纪以来,教育哲学不断丰富和发展。

代表性的教育哲学家有杜威、皮亚杰、弗洛姆等。

他们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教育理论,如进化教育、自我实现教育等,为当代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法。

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指教育活动的基本属性和内在特征。

教育的本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性:教育是社会活动,其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才;- 传承性:教育是代际传承的过程,通过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将文化传递给后代;- 发展性:教育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智力、品德、体质、艺术等方面的能力。

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指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和意义。

教育的目的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 个体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的综合发展,包括智力、品德、审美、体质等方面;- 社会适应: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公民,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社会行为和道德观念;- 人格塑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实现的能力,培养他们成为有自主人格的个体。

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方法是指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手段。

教育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問題導向:教育的方法强调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来促进他们的研究和发展;- 学生参与:教育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多元评价:教育的方法强调通过多种评价手段来全面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能力发展。

教育的社会学基础

教育的社会学基础

第十章教育的社會學基礎☆發展1.傳統的(規範性)教育社會學(1950前)代表—法涂爾幹:社會分工論,社會連帶,集體意識;德韋伯:科層體制;美華德:社會導進論;美杜威:學校與社會概念—具哲理與應用,教育能促成理想的認社會變遷,採哲學思辯之法2.新興的(徵驗性)的教育社會學(1950~1970)代表—美安布魯克福,安傑爾,葛樂士,畢德威,英弗勞德,班克斯概念—社會學觀點,採科學驗證法3.新的教育社會學(1970後)代表—美包爾斯,英柏恩斯坦,楊格(視覺三色論)概念—非實證或解釋的研究取向/質的研究/源自胡塞爾現象學,韋伯的理解社會學/蕭滋綜合胡塞爾(互為主體性)及韋伯(主觀意義)/重要者為象徵互動論與俗民方法論☆結構功能模式與衝突分析模式1.結構功模式(和諧理論)●代表—涂爾幹,帕森思(任何社會體系都有四種作用:模式的維持/體系的統整/目標的達成/適應的作用)●概念—社會是完整結構/特殊功能/穩定/共同價值系統/調整與改變維持平衡2.衝突分析模式代表—包爾斯與金蒂斯的社會再製理論(符應原理—社會中富者恆富,貧者恆貧)/巴杜的文化再製理論(文化資本,符號暴力)/艾波(綜合社會再製與文化再製)/威里斯的抗拒次文化研(勞工小孩對知識表現輕蔑的態度《學習做勞工》)/華勒的師生關係衝突論(支配—從屬,對立)☆教育社會學量的研究—著重於客觀與信度☆教育社會學質的研究—其先導是胡塞爾的現象學及韋伯的社會學1.三觀點—現象學的觀點(個人主體性/瞭解師生/客觀描述)/俗民誌的觀點(人種誌/社會行為是積朽主動的解釋者與構造者而不是消極的接受者/田野研究的參與觀察)/符號互動論者觀點(探討社會互動的性質與過程/以象徵符號來表達意念、價值與思想/學生角色的主動性/互動雙方都在主動詮釋其社會)☆班級社會體系●概念--學生與教師/功能:社會化/選擇/保護照顧//●理論—人格社會化/角色人格化(兩者之間的取捨看教師:團體規範—履行學校角色任務與期望/個人情意—學生人格/動態權衡—介於角色與人格)☆學生次級文化●概念—學校文化一部分/潛在課程/交互作用/過渡性產物/反抗形式主義/不滿機械化生活/抗議功利商業主義/自我表現/社會變遷新產物/同齡同質/橫斷性/寄生型☆學校組織與學校文化●概念—教育目標:傳遞社會文化/知識、技術與價值觀念/陶冶健全人格、服務社會人群,科層體制,溝通與協調●學校文化的特質—教育性組織/社會的根本功能/目標複雜而抽象/全民福祉/受養護性/服務為宗旨不以營利為目的☆教育機會均等●概念—入學受教/適性發展/受教過程☆功績主義或才學主義●概念—以學業成就為基礎,使菁英份子獲得領導地位的一套機制/●特性:機會和資源的競爭是一種普遍權利,以能力和成就作為社會階層化的指標,菁英份子享有不同的酬賞地位●原則:競爭原則/成就原則/菁英原則/量化原則●優點:藉公平,公開的競爭,促進社會階層流動●缺點:升學主義,文憑掛帥。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梳理汇总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梳理汇总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梳理汇总一、教育理论基础的起源教育理论基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和教育思想。

古希腊的柏拉图提出了“教育是见识舍弃的艺术”,将教育视为个体内在潜能的开发。

在中国,儒家思想强调“教育教导,使之有敬畏之心”,注重人的品德培养和道德修养。

二、教育理论基础的理论体系1.心理学理论心理学是教育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记忆、思维、情感等过程,为教育提供科学的指导。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认为教育应该通过激励和惩罚来引导学生行为。

认知心理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理解,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和知识转化。

2.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理论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互动。

社会学理论对教育研究提供了社会化、社会控制、社会结构和社会不平等等方面的观点。

功能主义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认为教育可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冲突理论认为教育体制反映了社会的阶级冲突,教育应该起到解放和解决社会矛盾的作用。

3.哲学理论哲学理论研究一切存在的基本规律和原理。

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的本质、目的和价值。

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教育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传承。

唯心主义哲学强调教育对人的灵魂和智力的培养。

实用主义哲学注重实际生活中的教育经验和效果。

4.教育学理论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过程和教育实践的学科。

教育学理论研究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方法。

教育学理论体系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的对象和范畴、教育学的方法和教育学的原则。

教育学理论对教育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三、教育理论基础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1.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果。

2.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3.根据社会和文化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4.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5.关注教育的公平和公正,消除教育阶层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教育通论的教育哲学基础

教育通论的教育哲学基础

教育通论的教育哲学基础教育是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个个体必须接受的一种经历。

我们通过教育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塑造品格和价值观,进而为社会做出贡献。

但是,教育的目的和方式,一直都是一个广受争议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教育通论”的教育哲学基础,以此来解答上述问题。

教育通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教育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教育的许多观念和理念。

其中,教育哲学是教育通论中的核心部分,它既是对教育本质的理论思考,也是对教育价值的客观评价。

以下是关于教育哲学的几个基本观点。

一、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第一个重点是人类的身体和智力。

由此产生的另一个目的是发展一个完整的人格,也就是情感和意志的全面发展。

因此,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还涉及品格和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判断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多种能力。

二、教育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教育不仅是个人的自我发展过程,还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教育责任应该被视为社会责任之一。

同时,教育也是个人的义务之一,每个人都应该接受教育,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教育实践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发展需求。

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人兴趣、社会背景和生理成长等方面,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育应该强调自由和人权在教育中,应该重视学生的自由和人权。

学生应该享有自由和平等的机会,以便更好地发挥其政治和社会的潜力。

同时,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以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

五、教育是一个无限的发展过程教育是一个无限的发展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教育本质和教育价值,以便不断推进教育的发展和改善。

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教育的理性思考和创新实践,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评价标准。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日益完善和进步。

总结来说,教育哲学是教育通论的重要部分,它是分析教育本質和价值的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教育与人的社会化一、人的社会化的理论(一)人的社会化的内涵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社会化作为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关键概念,不同专业领域对于其内涵有不同的论述。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主持编写的《社会学概论》认为“社会化就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

”美园社会学家I·罗伯逊也给社会化下过这样的定义:社会化是使人们获得个性并学习其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的社会姻互作用过程。

在心理学界,我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吴江系致授给社会化下的定义是这样的:“怎样把目然人变成对社会有用的社会人就是社会化。

时蓉华教授提出:“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叫做社会化”。

在教育学、人类学、传播学久对社会化的涵义也柯不同的表述,台湾的学者认为,“社会化是个人接受文化规范,以形成独持自我的过程。

”有的入类学家称社会化为“接受文化熏陶”,“使文化代代相传的过程”。

而有些传播学者则认为,“社会化意味着发展成为一个社会”。

上述种种定义,虽然都不同程度地揭示了社会化的特征。

但是,由于各学科研究社会化的角度不同,因此,对社会化定义的内涵呈现出一定的基异。

有的定义还存在着某种片面性,如过分强调社会环境的外界作用,而忽视人这个主体的积极作用。

一般说来,社会化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个人在汁会中通过学习活动,掌握社会的知识、技能和规范;二是个人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介入社会环境,参加社会系统,再现社会经验。

因此,概括地说,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个人学习他历生活其中的那个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都规范,并把这些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内化为个人的品格和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二)人的社会化的分类社会化可以按照不同标准分为不同的种类。

如按内容分为性别角色、道德、人格、政治、职业社会化;按年龄分为儿童、青少年、成年、老年社会化;按方向分为正向、双向和反向社会化;按媒介分为家庭、邻里、同伴群体、学校、大众媒介、单位等社会化。

教育社会学家确认,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最重要媒介,但是这种影响常常受制于其他媒介有意或无意的干扰相干预。

(三)社会化的生物学条件人的社会化过程与人类生物学条件密切相关。

(1)人类具有较长的生存依赖期初生的人类是世界上最不成熟、机能最不完全的小动物,处理一点简单的条件反射能力之外,没有对环境最初反应的先定模式。

人有六年左右的实践处于幼年期,也就是说,这是完全依赖于他人的实践,此后的少年期,也需要依赖成年人的照顾。

与其他动物相比,这是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却为个体学习文化、社会态度、生活技能提供了必要的事件,也与他人和社会建立起了终身的联系。

(2)人类具有满足生物需要的本能如果人类具有很强的社会本能,或者有遗传的生物性的固定行为模式,社会化过程就没有那么必要了。

然而,人类想满足生物需要的本能,只能依靠文化影响和社会学习。

低级动物只能靠本能而不是文化指导群体生活,幼仔把它生下来最初见到的移动客体当做“母亲”,这就是一种印模(impringing)过程,但动物的幼仔会自动学得生存技能,但动物对本能的依赖将它们局限在了一套固定的行为模式上。

(3)人类具有进行脑力劳动的条件依靠文化和社会学习来满足生物需要,其前提条件就是有机体具有脑力劳动生物基础。

人类具有高度完善生物结构,如完全直立行走的姿势、解放了的双手、复杂的语言系统、发达思维的大脑等等,而且在有生命的历史中,人的大脑增长速度是所有生物中最快的。

这都为人的社会化过程奠定了坚实的生物学基础。

(四)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化过程一直持续在人的整体生命历程之中。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但是人掌握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取得社会资格,并不需要一辈子,个体从婴儿期到青年期的成长阶段,是人社会化的关键阶段。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人社会化的重点、人与他人互动的过程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到了成年以后,由于不同的个体处于不同的社会化水平,仍然需要继续进行再社会化过程。

(1)婴幼儿社会化人的社会化开始于父母最初对于孩子的拥抱。

婴儿学会把自己看成独特的个体,通过建构社会关系、发展道德观念、学习语言来完成自身融入群体的过程。

在婴儿最初的几个月中,父母努力满足了子女的最基本的生物需要。

然而,正是这些满足生物需要的行为,同时也响应了婴儿的情感需要。

案例8.1 哈洛的罗猴实验心理学家哈洛(H.F.Harlow)对猴子的实验表明(1959),接触(即包括身体接触,和与同类的互动)是猴子的一种基本生物需要。

如果这种接触的需要在猴子早年生活中得不到满足,就令导致严重的身体机能或情感方面的问题。

身体的接触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当猴子们被至于一个有两位“假母亲“(一个由线绳作成,一个由柔轮的布作成)的笼子中,这些猴子的大多数时间是依附在“布母亲”周围,即使他们只能从“线母亲”那里得到食物。

当“布母亲”被拿走后,猴子们产生了严重的行为问题。

布毋亲提供了一些真实母亲所能提供的舒适。

但许多由“布母亲”带大的猴子,尽管开始时很正常,而在将来他们很难胜任作为父母的角色,很多雌猴根本不能生育。

案例8.2 伊莎贝尔案例伊莎贝尔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出生后的前六年完全生活在黑暗的房间里。

除了又聋又哑的母亲之外,她很少与别人接触。

伊莎贝尔的祖父母一直以他们的女儿生下私生女为耻辱,所以伊莎贝尔出生就被与世隔绝,直到6岁才被发现。

当她被发现的时候,不会说话,只能发出哇哇的叫声。

唯一与她母亲沟通的方法,是通过一些接单的手势。

伊莎贝尔被剥夺了许多传统的互动机会与儿童时期就应该得到的社会化经验。

自从被发现并开始接触人以后,伊莎贝尔表现出强烈的害怕与人接触的行为倾向,面对陌生人,她的反应几近野生动物一样。

然而,当她习惯了某些特定的人时,她的反应又变得极端冷淡。

在成熟度评估方面,伊莎贝尔表现出婴儿的等级而非六岁小孩的等级。

专家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训练课程,来帮助伊莎贝尔适应人类的关系与社会化。

几天以后,她第一次试着表达,虽然开始进度缓慢,但伊莎贝尔很快通过了应有的六年发展。

在伊莎贝尔9岁前,她已经可以和其他儿童一样上学,14岁时,她念六年级,在学校表现良好,情绪适应理想。

两个案例都说明了社会化在儿童早期的重要性,因此只关心婴幼儿的生活需要的不够的,幼儿园老师和家长必须关系孩子是社会化发展,例如孩子如果不被孤立和朋友交往,他将会失去与同辈互动的机会,而这种互动往往是建立情绪社会化的关键。

(2)青少年社会化在人类历史的很长一段时期中,并不存在独立的青少年时期,青少年社会化主要是现代社会的课题。

青少年社会化更多地受到来自家庭以外的媒介影响,特别是同辈群体、学校、大众文化等。

与儿童期相比,青少年能在更大程度上采纳别人的观点,但他们的世界观仍然是多变的。

青少年时期是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时期.也是发展幽默感的时期。

大量青少年的社会化是以预期社会化(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的形式出现的,是指向未来角色的社会学习过程。

这一过程在整个生命周期都存在,但青少年时期“未来成人角色”的预演过程更为明显。

(3)成年期社会化进入成人期后,所谓的的初级社会化(primary socialization,指在一个人早期阶段为各种成人生活角色所作的基本准备)经济完成。

进入承认其后,人们已经发展起了关于自我的形象,并能遵从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达到一定的自我控制的程度,使个人的欲望服从社会的规则。

但成人的人格还没有完全定型。

事实上,不断表现的证据表明,他们的人格在继续成长并在成人期都在变化,许多新的社会角色必须在成人期学习。

成人社会化的动机比儿童更明确,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去选择角色。

成人社会化还包括,当角色内容发生变迁的时候,他们可以重新定义或再创造现行的角色。

成人是在“制造角色”。

(五)社会化的理论支撑(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库利(Cooley,C.H)是美国早期著名的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对传播与人的社会化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提出了“初级群体”和“镜中我”等社会化关键概念。

库利将自我看作人们自身当做客体来领会和认知的能力,同时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

通过解读其他人的姿态,人们看到作为客体的自己。

库利认为自我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我们察觉到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2)我们领悟了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判断;(3)基于对他人反映的理解,评价自己的行为。

简言之,我们根据想象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及外表来理解自我。

“就像我们在镜子中看我们的脸、形象和着装并对它们感兴趣,因为它们是我们自己的……因此,在想象中我们感觉在另一个人的思想中存在着有关我们自己的外貌、举止、目的、行为、品质、朋友等等的看法,它以各种方式影响我们”。

这就是库利所谓的“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

他同时认为,自我是在初级群体中得到充分发展的,家庭就是这样一个最重要的初级群体。

在家庭中,孩子对父母的意见抱有“同感”,由此形成自我意识。

(2)米德的“自我发展阶段论”米德收到了库利的影响,作为一个“社会行为主义者”,米德认为自我产生于使用语言和扮演其他人角色的能力。

米德认为:社会自我产生于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解读其他人的姿态,或“持有其他人的态度”,并生发出一个把其自身作为一定情境中的某类客体的一个意像或图像。

个人的这些反应转而通过其他人引起进一步的反应,导致使一个人的角色扮演成为可能的姿态出现,然后这个人发出新的自我形象和新的行为刺激。

个体并不直接经验自我,而只有通过解读其他人的姿态来经验自我。

他把自我分为两个部分:“主我”(I)与“客我”(Me)。

“主我”包括每个人自发的、独一无二的“自然特征”(如原始的冲动);“客我”是自我的社会部分——对社会要求的内化和对那些要求的个人意识。

主我首先发展起来,客我则要经过儿童在不断领会社会期待的过程中长期发展。

他还指出,自我的发展实际上是主我与客我连续的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我不断地对变化着的客我作出反应。

米德认为,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模仿阶段、嬉戏阶段与游戏阶段。

(3)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不同于库利和米德把自我看成是社会的产物,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弗洛伊德则强调了社会化过程中生理基础和情感的力量,强调的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并提出了人类大量的心理活动属于“无意识”领域的思想。

弗洛伊德提出,人格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包含无意识记忆、生理和心理的冲动,尤其是性冲动;超我是内化了社会中“应该如何”和“必须如何”的规范,是对人格的审查、意识和社会监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