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宋代货币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几个问题

合集下载

宋代货币与当时世界经济的几个问题.doc

宋代货币与当时世界经济的几个问题.doc

1、铜贵钱贱宋代铜钱购买力低于自身实际价值、且有越来越严重之趋向,可以从铜贵钱贱的现象长期存在、且愈演愈烈中得到证明。

北宋神宗时大臣张方平说:“销熔十钱,得精铜一两,造作器物,获利五倍”。

(《乐全集》卷二六《论钱禁铜法事》)到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司封员外郎王葆说:“民多销铜钱为器,利率五倍”。

(《系年要录》卷一六二)绍兴年间又有人讲:“民以钱十文将铜一两,铸为器皿,可得百五十文。

”(《群书考索》后集卷六0《财用·铜钱》)同等重量的铜钱与铜器价值比为一比十五,即熔钱铸器,其利润已达十几倍。

此后其比例似稍有回落,但仍长期保持在一比十以上。

如庆元二年八月二十七日臣僚言:“毁一钱则有十余钱之获,小人嗜利十倍,何所顾藉”。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一二七)嘉定年间袁燮知江州上便民疏称:“销钱为器,未始无法也,而获利十倍,人竟趋之”。

(《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三)宋理宗时许月卿撰文称:“金丕销为器,利且十焉”。

(《百官箴·都大提点坑冶铸钱》)还有不少类似记载,不便枚举,都说明熔化铜钱制成铜器可获得十倍以上的利润。

化铜钱制成铜器,固然其间有化铜费用、制模费用等等,卖价可以多于所用铜钱,但增至五倍、十倍,就表明了一定数量的铜钱中所包含的原铜(合金)的市场价格,已经超过了此数量铜钱的市场价格。

对于铜与铜钱比价的变化,我们也可以从官方收买民间铜器支价的变化中看到。

北宋元佑元年收买民间铜器,每斤支价二百文。

(《长编》卷三七五)庆元二年(一说三年)收买民间铜器,每两支价三十文。

(《朝野杂记》甲集卷一六《铸钱诸监》等)则合每斤支价四百八十文。

铜钱一般每贯七百七十文重四斤半至五斤,每斤铜钱约为一百五十四文至一百七十一文,则官方回买一斤铜器的价格(此价格肯定大大小于市场价格)比一斤铜钱的价格要高许多。

由于铜贵钱贱,甚至在官方的钱监里也出现了熔化旧钱铸造新钱的情况。

如袁燮讲:“自黠吏既渔其利,而场户复济其奸,惮取铜之难,销钱以输之,幸其精炼,无复致诘”。

大宋王朝的“经济危机”

大宋王朝的“经济危机”

大宋王朝的“经济危机”我不懂收藏,却很爱好谈收藏的文章。

从地摊掏得几本古钱币收藏的书就置于显眼位置,有闲就拿出来翻翻。

虽然屡屡被碰一鼻子灰,但多少次细扫前朝钱币落下的灰,便成了堆,艰深古雅,确是锦灰一堆堆。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现今收藏市场流转着一千年的宋朝人留下的大量的钱币:一枚“大宋通宝”、背刻“当拾”二字,价值15万元以上;一枚“崇宁通宝”、字体清瘦刚劲,是中国历史上被称“艺术家”皇帝赵佶的御笔。

尤其是,如今无论到哪个旧货市场买卖古钱币的小摊上,只要抓起一把铜钱,几乎一半左右都来自宋朝,足见宋朝的钱的确多得不得了。

可是追随宋朝钱币,替其望闻问切、把脉清络,细火文之,却“意外”发现,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的大宋王朝有个非常“雷人”现象:也发生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经济危机”。

我们从中学起就被告知《清明上河图》的珍贵,张择瑞把当时全世界经济最繁华的“大都市”的盛况呈现给世界;从《水浒传》里那些遍地酒肆、商店以及“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景象中,领略到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在中国的萌芽状态。

现在,我们虽然只能远远瞻仰这些“盛况”、“繁华”,但却不得不承认大宋王朝“问鼎”世界经济强国的坚实基础就是钱多。

大宋王朝的钱多得到什么程度?《宋史》、《中国通史》等也略有记载。

言宋朝钱多,不仅指铸造的钱币数量多得惊人,而且品种也罕见地齐全。

在北宋167年间,大多数年份仅铜钱的铸行量都在100万贯以上,最多的年份,甚至高达500万贯,需耗费1万吨左右的铜。

而大唐盛世时,一年铸币量仅为30万贯,有时甚至一年铸不到一万贯。

据收藏界保守估计,在整个两宋时期,足有几亿贯的钱币铸造出来。

同时,宋朝还有铁钱、黄金、白银,并出现全世界最早的纸币。

这样的“钱景”,让今人看来也不免吓了一跳,因为觉得钱币滥铸滥行的不可思议。

着实有趣的还有,在一些特殊场合,宋人还使用一种有价证券,类似于今天的汇票或支票。

《宋史》交代,人们凭固定面额的钱票,可以领到盐、酒、茶、香料等专卖品。

中国古代纸币相关问题探讨

中国古代纸币相关问题探讨

中国古代纸币相关问题探讨古代中国纸币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直到宋代才开始大规模流通。

宋代纸币的出现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的时期之一,城乡商业繁荣,货币流通频繁。

但由于铸币技术落后,钱币的质量参差不齐,造成了经济秩序的混乱。

此时,纸币成为了解决货币短缺、调节市场经济的工具。

宋代纸币的流通和发行采用的是官府和民间共同发行的方式。

由官府发行的是官币,由民间发行的是巷币。

官币的纸质很轻薄,图案简单,多为官方文字和盖印,但其背后是有国家信用作为支撑的。

巷币则是由各地商人或官僚自己印制,或者通过私人信用发行,其质量参差不齐,稳定性也很差。

古代中国纸币发行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虚假造币和质量问题,二是通货膨胀和市场失控。

因为纸质货币的信用很难保证,其价值往往是基于人们对其信用的认可。

而官府和民间发行的纸币往往存在质量和数量的问题,尤其是民间发行的巷币,很容易被私人操纵,采取虚增和过度印刷的方式,导致了通货膨胀和市场失控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比如,官府加大了对巷币的打击力度,禁止私人印制币钞,但更多的时候是通过调控发行量,维护信用来控制通货膨胀。

例如,元朝的朝廷颁布了《治定钞法》等法规,规定巷币不得通行,避免了通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纸币的信用和实货值。

此外,政府还采取了发行多种面额的纸币,以适应市场需求的方法。

早期的纸币多为固定面额,给市场带来很大的不便。

发行多种面额的纸币,建立适当的货币供应,减少交换的障碍,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纸币是商业经济极力推崇的货币形式,也是现代经济的中流砥柱。

中国古代纸币虽然也有发行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促进商业经济发展、促进金融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代纸币与货币制度经济发展与金融创新

宋代纸币与货币制度经济发展与金融创新

宋代纸币与货币制度经济发展与金融创新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货币制度的发展与金融创新对当时中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宋代引入纸币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宋代纸币的发展及其对经济发展与金融创新的影响。

一、纸币的起源纸币作为一种便捷的交易媒介,早在宋代以前的唐、五代时期就已经出现。

然而,在宋代之前的纸币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更多只是地方性的货币。

直到北宋时期,纸币才开始获得较为广泛的使用。

二、北宋纸币的发展北宋时期,纸币被称为“交子”,由政府发行,具有强制性货币地位。

它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交易中的货币短缺问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北宋纸币的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飞钞”,即可兑换成银子的纸币;另一种是“会子”,即不可兑换的纸币。

三、南宋纸币的发展南宋时期,由于外患不断,政权频繁更迭,纸币的发行也频繁中断。

然而,在南宋晚期,纸币的发行再次得到重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南宋时期的纸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宝券”,即由宝源局发行的可兑换成金银的纸币;另一种是“会子”,类似于北宋的“会子”,不可兑换。

四、纸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宋代纸币的发行与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首先,纸币大大提高了交易的灵活性,使得商品流通更为便捷,推动了商业的繁荣。

其次,纸币的发行减少了金属货币的使用,使得社会上的贵金属资源得到有效减轻,为其他生产领域提供了更多的资源。

此外,纸币的发行也间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通过纸币的使用,农产品得以更好地流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五、纸币对金融创新的影响纸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金融创新的发展。

首先,纸币的使用为金融机构的兴起提供了条件,为银行、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其次,纸币的使用促进了票据交易的兴起,推动了票据经济的发展。

同时,纸币的发行也催生了一系列金融问题,如通货膨胀、假币泛滥等,迫使当时的政府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改革与创新。

六、纸币的问题与反思尽管纸币的发行与使用推动了宋代经济的发展与金融的创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宋代货币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几个问题_历史论文完整篇.doc

宋代货币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几个问题_历史论文完整篇.doc

宋代货币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几个问题_历史论文无疑,楮币的创行使中国荣膺世界最早行用纸币的国家的美誉。

楮币的行用在当时确曾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便利,特别在促进商业发展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不容低估。

中国行用楮币,对纸币在全世界的行用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对全世界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宋元行用楮币给后人提供的经验教训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是,中国人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不能忘怀的。

由于楮币是由封建国家直接发行的,它与封建国家之间没有任何中介,所以,它的发行数量完全是由封建国家控制的。

封建国家能否有效地控制其发行数量呢?不能。

这是因为封建国家本身缺乏一种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

许多开明的君主、许多贤明的大臣都曾认识到楮币数量失控的危害,他们都想扭转局面,但他们最终都失败了。

这是因为,封建国家缺乏自我约束机制这一点,不是个人意志所能改变的。

我们看到,宋、金、元、明四代行用楮币,都不能有效控制其发行数量。

除了明朝主动废弃纸币外,宋、金、元三朝的楮币都造成巨大的社会灾难,其灭亡都同楮币发行有着重要的联系。

纸币在明清时期中断发行,与此有直接联系。

三、宋代货币发行与中国古代特定国情以上我们对涉及宋代影响最大的二种货币__铜钱、会子的二方面问题作了一些分析,显然,我们的分析不是全面的分析,而是只抓住了某几个侧面。

我们之所以要抓住这几个侧面进行分析,是因为我们认为这有助于正确认识古代中国社会的一些特殊性。

事实表明,中国与西方在历史上走过了二种不同的道路。

但是,由于近代中国的落后,我们不得不从西方引进一些先进的理论包括社会理论。

在运用这些理论分析中国历史轨迹的时候,人们往往忽视中、西之间历史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套用西方人根据西方情况作出的现成结论,这就难免得出与历史事实不符的结论。

笔者以为,近年学术界关于宋代经济的讨论中就存在类似的问题。

笔者以为,要正确认识有关宋代的货币问题,就必须首先认清宋代与同时期西方各国相比它的独特的国情。

从“钱荒”问题及其成因看宋代经济的特点

从“钱荒”问题及其成因看宋代经济的特点

从“钱荒”问题及其成因看宋代经济的特点摘要:宋代经济的特点是初步实现了商业化的生产和社会经济的资本主义化,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钱荒现象。

造成钱荒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铜钱、钞票的制造方式和数量限制;二是军队和丝绸之路贡赋使得大量的钞票流失;三是商业的发展与农业的停滞所导致的货币需求紧缩。

关键词:宋代经济、钱荒、商业化、资本主义化、铜钱、钞票、丝绸之路、贡赋、货币需求紧缩正文:宋代经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融合了唐代和宋代两个时期的经济特点,初步实现了商业化的生产和社会经济的资本主义化。

然而,宋代经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中一个问题就是钱荒。

宋代的货币主要是铜钱和钞票。

铜钱的制造方式和数量受到了制约,因为使用的炼铜技术并不发达,原料偏少,而且大多数采用了低成本的黄铜、锌锡白铜等混杂材料制造。

而钞票的制造数量也有限制,因为制造钞票需要缴纳一定的手续费,而且发行量必须经过朝廷批准。

除此之外,宋代军队和丝绸之路贡赋使得大量的钞票流失。

在宋代时期,朝廷需要支付军队和官员的薪饷,而这些钞票都会用于购买一部分官员生产的物品或者是流入到民间市场中。

同时,丝绸之路贡赋也需要缴纳一定的货币,从而使得钞票流失。

最后,商业的发展与农业的停滞所导致的货币需求紧缩也加剧了钱荒。

宋代商业的发展极为迅速,但同时农业也出现了停滞,导致货币需求增加,而货币供给却不足,使得钱荒现象变得普遍。

综上所述,宋代经济的特点是初步实现了商业化的生产和社会经济的资本主义化。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钱荒现象,其造成的原因主要有铜钱和钞票的制造方式和数量限制、军队和丝绸之路贡赋导致的钞票流失以及商业的发展与农业的停滞所导致的货币需求紧缩。

钱荒问题在宋代经济中持续存在了很长时间,它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宋代朝廷采取了多种措施。

一方面,朝廷通过改善钞票和铜钱的制造工艺、加大发行数量等手段来增加货币供给,以满足经济的需求。

论宋代货币流通中的几个关系

论宋代货币流通中的几个关系

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论宋代货币流通中的几个关系高聪明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封建社会后期的开端,封建社会后期的社会经济模式主要形成于宋代,两个最重要的标志是租佃制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达。

封建社会中的商品货币经济不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经济内容,却是代表新的社会经济关系发展方向的因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是在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自宋代以来,商品货币经济已经有了较高程度的发展,宋代商品货币流通量很大,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贵金属货币职能的发挥、纸币的产生、民间商业信用的普遍建立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却迟迟没有发展起来,史学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讨,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历史的、文化的、社会政治的原因等等,然而商品经济自身发展中的原因则更为直接,这一点又可以通过货币流通集中表现出来。

本文拟对宋代货币流通过程中反映的商业与生产、城市与乡村、政府财政与商品经济的关系进行探讨,从中可以看出商品经济发展中的自身障碍及其特性,或许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所裨益。

一、商业与生产的关系商品最后被消费前要经过生产和流通两个环节,生产者出售商品要得到报酬,商人贩运商品要得到商业利润,并支出商品运费和其它商业成本,政府也要从流通环节中收取商税,因此一件商品的最终销售价格既包括生产者所得,也包括商业利润、运费和商税。

表示商品价格的货币如何在这几者中分配,是商品生产和流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商品生产发达的情况下,生产部门和商业部门会达到平均利润,但是在商品生产不发达的条件下,无平均利润可言,实际情况往往是“商人资本从剩余价值中占有的份额,比它在资本可以普遍移动时应该得到的份额大得多”。

¹宋代商业尽管较为发达,但是由于商品生产还不发达,商品仍主要来自独立的小手工业者和自给自足的小农家庭生产,利益分配主要倾向于商人和流通领域,货币也就主要停留在流通环节,很少流向生产方面,这种分配状况对商品生产的发展很不利。

中国宋元时期的纸钞与经济变革

中国宋元时期的纸钞与经济变革

中国宋元时期的纸钞与经济变革中国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灾多难的时期,但也是一个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与西方先进国家相媲美的货币形式——纸钞,并且对经济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纸钞的出现及背后的原因纸钞是由宋朝官方铸造的一种特殊的纸制货币。

之所以会出现纸钞,是因为当时的经济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以传统货币(如银币、铜钱)为主的商品交换模式。

为了方便交易,宋朝政府开始尝试铸造纸制货币,从纸币的出现可见宋朝政府对于发展经济的重视。

二、纸钞的便利性与推广纸钞的出现带来了货币发行量的激增,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繁荣。

相较于传统的金属货币,纸钞的便利性表现在它的轻便、易用、易携带等方面。

由于纸钞的推广,商贸活动更加频繁,不仅加速了商品间的流通,还提高了人民的消费能力。

三、纸钞背后的信用机制纸钞的推出,离不开信用机制的支撑。

宋朝政府在纸钞的背后保证了其价值与信用。

政府规定,纸钞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兑换为黄金或白银,这样一来,人们对于纸钞的信任度也相应提高。

同时,宋朝政府还设置了专门的金库来存放黄金和白银,为纸钞的兑换提供了保障。

四、纸钞的负面影响纸钞的出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虽然有信用背书,但纸钞的过度发行导致了通胀问题的出现,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其次,由于纸钞的临时性与易于伪造,伪钞问题也逐渐浮现。

不法分子大量制造伪纸钞,给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五、纸钞在经济变革中的作用纸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经济的发展已从以物品交换为主转变为以货币交换为主。

纸钞不仅加速了商品流通,也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分工和发展。

此外,纸钞的推广还促进了社会团结,加强了政府的权威与话语权,推动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六、纸钞的启示纸钞在宋元时期的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的出现与推广不仅是当时经济变革的产物,也是中国古代经济制度衍变的缩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货币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几个问题'提要:笔者在研究两宋货币史的过程中,对有关宋代货币与当时关系的几个问题感触颇多,产生了一些粗浅的想法,拟写出来与同好交流,同时求教于大家。

一、在宋代,并存着互相矛盾的两种现象:一方面是严重的“钱荒”,另一方面是铜钱大量外流、被销熔、被贮藏。

以往人们通常讲,是铜钱的流、藏、销造成了“钱荒”。

但是,这种解释中存在着毛病,因为它不能回答如下的问题:“钱荒”在北宋仁宗时期即已存在,依照通常的逻辑,钱荒就是钱币缺乏,既然钱币已经缺乏了,为什么在此后的数百年中还要继续外流、被销、被藏,而且愈演愈烈。

在已经出现“钱荒”的情况下,是什么力量推动着钱币继续大量地流、销、藏,尽管官方三令五申地严刑禁止(过去有人认为官方禁止仅是虚文,这不符合实际,笔者拟另专文论述)也无法阻止。

笔者拟论证,推动钱币流、销、藏的不是别的,就是铜钱自身购买力的低下。

二、关于南宋会子的性质。

会子自身的价值是微不足道的,它的购买力是来自何方、其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会子是由国家强制发行的,但国家却无法规定它的购买力。

会子的信用是靠国家的(含变相税收榷卖)来保证的。

会子的法偿能力,也主要是通过它的纳税能力和榷买能力来体现的。

我们只要深入考察,就会首先发现,铜钱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会子本位币,其突出表现是,持会子并不能随时随地兑到面额标示数量的铜钱,或者更准确地讲,在大多数时间和大多数地区,持会子都不能兑到面额标示数量的铜钱。

再深入,就会发现,如上所述,会子的价值并不完全是由它所能兑到的铜钱来决定的,而更确切地讲,是由它的纳税能力决定的。

在南宋后期,楮币可以离开铜钱而独立存在的趋势一些特殊性。

事实表明,中国与西方在历史上走过了二种不同的道路。

但是,由于近代中国的落后,我们不得不从西方引进一些先进的理论包括社会理论。

在运用这些理论分析中国历史轨迹的时候,人们往往忽视中、西之间历史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套用西方人根据西方情况作出的现成结论,这就难免得出与历史事实不符的结论。

笔者以为,近年学术界关于宋代经济的讨论中就存在类似的问题。

笔者以为,要正确认识有关宋代的货币问题,就必须首先认清宋代与同时期西方各国相比它的独特的国情。

一、铜钱的流藏销是由于自身购买力低下在宋代,并存着互相矛盾的两种现象:一方面是严重的“钱荒”,另一方面是铜钱大量外流、被销熔、被贮藏。

以往人们通常讲,是铜钱的流、藏、销造成了“钱荒”。

但是,这种解释中存在着毛病,因为它不能回答如下的问题:“钱荒”在北宋仁宗时期即已存在,依照通常的逻辑,钱荒就是钱币缺乏,既然钱币已经缺乏了,为什么在此后的数百年中还要继续外流、被销、被藏,而且愈演愈烈。

在已经出现“钱荒”的情况下,是什么力量推动着钱币继续大量地流、销、藏,尽管官方三令五申地严刑禁止(过去有人认为官方禁止仅是虚文,这不符合实际,笔者拟另专文论述)也无法阻止。

笔者以为,推动钱币流、销、藏的不是别的,就是铜钱自身购买力的低下。

至于宋代的“钱荒”并非一般交换手段的缺乏,而是一种特殊支付手段的缺乏,笔者先已有文论证(《从钱会中半看会子的法偿地位及其影响》,刊《中国钱币》1987年第2期;《中晚唐两宋的钱禁与铜禁》,《百科知识》1987年第8期;《关于唐宋时代钱币运行的几个问题》,1984年宋史年会,未刊),在此不作重复。

1、铜贵钱贱宋代铜钱购买力低于自身实际价值、且有越来越严重之趋向,可以从铜贵钱贱的现象长期存在、且愈演愈烈中得到证明。

北宋神宗时大臣张方平说:“销熔十钱,得精铜一两,造作器物,获利五倍”。

(《乐全集》卷二六《论钱禁铜法事》)到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司封员外郎王葆说:“民多销铜钱为器,利率五倍”。

(《系年要录》卷一六二)绍兴年间又有人讲:“民以钱十文将铜一两,铸为器皿,可得百五十文。

”(《群书考索》后集卷六0《财用·铜钱》)同等重量的铜钱与铜器价值比为一比十五,即熔钱铸器,其利润已达十几倍。

此后其比例似稍有回落,但仍长期保持在一比十以上。

如庆元二年八月二十七日臣僚言:“毁一钱则有十余钱之获,小人嗜利十倍,何所顾藉”。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一二七)嘉定年间袁燮知江州上便民疏称:“销钱为器,未始无法也,而获利十倍,人竟趋之”。

(《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三)宋理宗时许月卿撰文称:“金丕销为器,利且十焉”。

(《百官箴·都大提点坑冶铸钱》)还有不少类似记载,不便枚举,都说明熔化铜钱制成铜器可获得十倍以上的利润。

化铜钱制成铜器,固然其间有化铜费用、制模费用等等,卖价可以多于所用铜钱,但增至五倍、十倍,就表明了一定数量的铜钱中所包含的原铜(合金)的市场价格,已经超过了此数量铜钱的市场价格。

对于铜与铜钱比价的变化,我们也可以从官方收买民间铜器支价的变化中看到。

北宋元佑元年收买民间铜器,每斤支价二百文。

(《长编》卷三七五)庆元二年(一说三年)收买民间铜器,每两支价三十文。

(《朝野杂记》甲集卷一六《铸钱诸监》等)则合每斤支价四百八十文。

铜钱一般每贯七百七十文重四斤半至五斤,每斤铜钱约为一百五十四文至一百七十一文,则官方回买一斤铜器的价格(此价格肯定大大小于市场价格)比一斤铜钱的价格要高许多。

由于铜贵钱贱,甚至在官方的钱监里也出现了熔化旧钱铸造新钱的情况。

如袁燮讲:“自黠吏既渔其利,而场户复济其奸,惮取铜之难,销钱以输之,幸其精炼,无复致诘”。

(《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三)真德秀也讲:“迩年以来,又有冶户毁钱为铜之弊”。

(《真西山文忠公集》卷三二《馆职策》。

另参《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三之一六六等)熔钱造钱,最有说服力地表明了铜钱的价值比它所含的原料的价值还要低。

2、铸钱赔本越来越严重与铜贵钱贱的情况相呼应,宋代铸钱赔本的情况也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北宋后期,文人杨时算过一笔帐:“今钱一千重六斤,铜每斤官买其直百钱,又须白金鼠和之乃能成钱,除火耗锉磨损折,须六七斤物料乃得一千。

铜自岑水、永兴数千里运至,其脚乘又在百钱之外,薪炭之费、官兵禀给、工匠率分,其支用不赀,细计千四五百钱本方得一千,何利之有?”(《龟山集》卷四《论时事札子》)他计算得不够精确,如他讲的六斤重的是足陌,铸钱并非用纯铜,其中铜的含量少时只有四斤多,其余为铅、锡。

而当时官买铜价应已超过百文,而脚乘、薪炭之费、官兵禀给等所估费用偏少,等,但他讲当时铸钱的成本已明显超过产出,却是事实。

到南宋嘉泰间,李心传撰《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一《铸钱诸监》,讲“今泉司……岁费铸本及起纲縻费,约用二十六万缗,司属之费又约二万缗”,而“比岁所收实不过十五六万缗耳”,且其中十分之八以上铸的是较为省工省料的折二钱。

其投入产出比已接近二比一。

又与之时间相近,时人陈耆卿在议论铜钱外流问题时说:“夫一金之铸其为费不啻数金,一金之博易为利亦不啻数金;朝廷常以数金之费,而为富商媒数金之利”(《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三宋宁宗时青田县主簿陈耆卿奏)他讲铸一文铜钱要花费数文本钱,似对投入产出比的估计要更悲观些。

至宋理宗宝佑年间,《群书会元截江网》卷一一《钱帛》讲:“【铸钱】近岁稍增至十六万【缗】,而铅铜铁炭之所入,官吏兵工杂费之所出,率以本钱三百余万而得十六万。

”我们无从知晓这本钱三百多万中铜钱、新会、旧会各占多大比例,但铸钱成本远远大于产出的问题依然如故,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

在当时官方垄断矿产资源且可役使廉价劳动的情况下,铸钱仍然成本大于产出,这充分说明铜钱的市场价格(即其购买力)远远低于其自身的实际价值。

3、对铜钱购买力的考察关于宋代铜钱的购买力,笔者曾撰《北南宋物价比较研究》(载《宋史研究论文集》1989,5河北出版社出版),通过北宋中期与南宋中期的物价比较,说明了宋代铜钱购买力下降(即物价上涨)的总变化趋势。

这里想略作补充的是,南宋后期,尽管楮币泛滥、铜钱奇缺,但是铜钱的购买力并没有因此上扬。

如记载中的粮价:《宝庆四明志》卷五《叙赋》记,宝庆三年糯米每石三贯九百九十文,曲麦每石三贯六百文。

吴泳记淳佑元年温州“目今米价每升正是四十见钱,比之台处诸州米价最下”。

(《鹤林集》卷二三《与马光祖互奏状》)当时米价多以会子计,我们可以折计铜钱。

《四明它山水利备览》卷上载,淳佑元年庆元府米一石值十七界会四十贯,当时会价十七界每贯约五六十文足铜钱,则米价每石约二贯足至三贯足铜钱。

这些记载说明,南宋后期以铜钱计算的粮价比南宋中期并没有下落。

关于南宋后期的绢价,记载较少。

《宝庆四明志》卷五《叙赋》记,宝庆三年庆元府糸由每匹四贯铜钱。

又《越中金石记》卷七《山乘县尹余公道爱碑》载:“亡宋景定四年癸亥,内批:‘以越罕蚕,夏绢壹匹折纳十八界会拾贰贯,永远为例。

’故碑具存。

时十八贯会壹贯准铜钱贰百五拾文,拾贰贯计铜钱参贯。

”成书于淳佑七年的《数书九章》卷一一《折解轻赍》载数学题一道,其中言甲郡绢价每匹二贯文足铜钱、乙郡每匹二贯四百二十文足铜钱(按:原书又载丙郡绢价每匹新会十贯三百文、丁郡每匹旧会五十八贯,折为铜钱,与甲乙二郡接近)。

所言虽为假设,当与实情相差不远。

这些数据也同南宋中期绢价数据接近。

再看银价:吴泳于淳佑末年在广东运使任上《奏宽民五事状》中言及,广东银价比数十年前有明显增加,银的市价已增至每两三贯五百足陌。

(《鹤林集》卷二二)李曾伯于宝佑四年上《救蜀楮密奏》言及当时东南银一两价为十七界会子七十五贯,折为铜钱约为三贯七百五十文足,(《可斋续稿》后集卷三)与吴泳所言接近。

另包恢上奏言沿海走私贸易,讲用铜钱买蕃舶银,“凡一两止一贯文以上,得之可出息二贯文”,(《敝帚集》卷一《禁铜钱申省状》)则说明当时银价每两也是三贯文。

这些数据也说明南宋后期的银价同南宋中期相比没有明显变化。

南宋后期人范竣讲:“铸虽乏而物不为贱”,(《香溪集》卷一五《议钱》)即讲铜钱铸得少了,而购买力并没有因此上升。

端平、嘉熙间,戴埴在其《鼠璞·楮券源流》中说:“未有楮之时,诸物皆贱,楮愈多则物愈贵,计以实钱,犹增一倍。

”他讲端、嘉之时比绍兴末年以前物价增了一倍,即讲从绍兴末年到端、嘉之时铜钱购买力一直呈下落趋势,当非虚语。

4、铜钱的流、藏、销是调节铜钱购买力的正常渠道铜钱(此仅指普通小平钱)实际也接近于是一种称量货币,它的市场购买力即它的交换价值主要是由它所包含的原料价值决定的,其次也包含少部分加工费用。

它实际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购买力即交换价值也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当它的数量超过市场需求时,它就会贬值;反之,当它的数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它就会升值。

本来,它的市场价格也可以通过市场本身得到调节。

即当它的数量供过于求时,它应当有一部分退出市场,可以作为贮藏手段被贮藏,也以原铜等形式转变为铜器,可以退出国内市场而转向国外市场,而这恰好要表现为铜钱的流、藏、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