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行为心理特征

合集下载

中国人的心理标准

中国人的心理标准

中国人的心理标准
中国人的心理标准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概念,它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认知、情感、动机、人际关系和价值观等。

以下是一些中国人的心理标准:
1. 社会责任感:中国人普遍认为,个人的价值在于其对社会的贡献。

这种观念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心中,并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2. 集体主义:中国人倾向于将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后,重视家庭、朋友和组织的需要。

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 尊重长辈:尊重长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年轻人需要遵循年长者的意见,并在与他们交往时表现出适当的尊敬和谦逊。

4. 谦虚谨慎:中国人注重谦虚和谨慎的态度,不喜欢炫耀自己的成就或能力。

这种态度体现了他们对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认知。

5. 情感内敛:与中国人的情感表达相比,西方人可能更为直接和开放。

然而,中国人通常将情感内敛,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感受,尤其是在公共场合。

6. 稳定和安全:中国人普遍追求稳定和安全,对于不确定性和风险感到不安。

这种心态反映了他们对于稳定和安全的需求,以及对于变化的恐惧。

7. 面子文化:在中国文化中,面子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人们通常很在意自己的形象和他人的看法,以维护自己的面子。

8. 家庭观念:家庭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人通常将家庭放在首位,强调家庭的和睦和团结。

9. 礼仪文化:中国有着丰富的礼仪传统,人们通常注重礼节和仪式,以表达尊重和敬意。

10. 忍耐和坚韧:中国人常常表现出坚韧和忍耐的精神,能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保持冷静和乐观。

中国人的心理特征

中国人的心理特征

中国人的心理特征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当中,因此才有中国人、美国人、欧洲人、非洲人等各种文化群体的划分。

对于各个文化群体来说,其发展历史不尽相同。

虽然历史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类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只不过是在若干万年以前分化而导致了今天的不同民族与种族,但时至今天,各个文化群体已经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特征。

而中国人的心理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等级制
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习惯于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并贴上标签,仰视权威者,鄙视非权威者。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并不总是依据事实来判断对错,而是习惯于服从权威者的意志,了解并不忤逆上级的想法是每一个人在社会中立足所必须掌握的技巧。

2.构建人际关系网,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性强
复杂的人际关系像是一张无形的大网,每个人都被罩在其中,离开它就无法独善其身。

每个人最重要的社会资源就是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凡事都需要通过“关系”才能够得到解决,正常的渠道反而显得不通畅。

由于人们认为有了足够的社会关系就可以解决一切,彼此的依赖程度很高,因此常常忽略了对自己个人能力与素质的提高。

3.人情先于事理
如果有必要的话,人情可以先于事理,关系可以先于规则。

过于讲究原则的人是不受欢迎的,不顾人情会被周围人看成是不通世故。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充满了人情味,但却缺乏客观行事的精神,缺乏个性独立的见解。

4.持中庸立场者往往最受欢迎
在处理人际冲突问题时,越是鲜明地表达自己立场的人越容易得罪人,而那些不明确表态、持摇摆立场的人则总是受到欢迎。

因此,大多数人都愿意持中间立场,中庸之道是被人们承认的处事良方。

当代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及心理特征分析

当代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及心理特征分析
情 绪 、 意 志和 人 格上 表 现 出新的 心理 特 点 。
关键词 :中t i t  ̄ ;生存 方式 ;心理特征
中 图分 类 号 :C 9 1 2 . 6 文 献 标 志码 :A 文章 编 号 :1 6 7 2 - 5 4 0 9 ( 2 0 1 3 ) 1 0 - 0 1 1 3 . 0 3
耿 希峰
( 佳 木斯大学 教育科学学 院,黑龙江 佳木斯 1 5 4 0 0 7)
摘 要 :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当代 中国人 的生存方式发 生了一 系列的转 变,体现 为由静 态生存 到动 态
生存 、由现 实生存到虚拟生存、由制 约生存到选择生存 、由身份生存到能力生存 。在这些转 变中人们 在认识 、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7 . 1 5
作 者 简介 :耿 希峰 ( 1 9 7 2 一) ,男 ,黑龙 江 通河人 ,副教授 ,硕 士 ,从 事发展 与教 育心 理学研 究 。
B I A N J I A N G J I N G J I Y U W E N H U A 固
边 疆经 济 与文化 2 0 1 3 年第 1 0期
T h e B o r d e r E c1 0 , 2 0 1 3
主体存在不再具有现实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个体主动性的实现 ,同时也能在更大程度上展示主体的 真 实 自我 。 3 . 由制约 生存到选 择生存 长久以来 ,中国人 的生存方式一直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由于制约致使生存方式单一 ,缺少选择性 。 中国人历来都讲究出生地对一个人的重要价值 ,因为出生地不同就意味着你所经历的社会生活方式的不同, 作 为个 体 以后 的生存 方式 似乎 就应该 天经 地义地 与 出生 地人们 的生存 方式相 一致 ,每个 人 似乎 也更 习惯 于 作 出这种 选择 ,这在 一定 程度 上就制 约 了人 们 的生存方 式 。与 出生地 紧密联 系在 一起 的就 是资 源对 人们 生 存方式的制约 ,不同的出生地会提供不同的资源 , 人们会根据资源的不 同采取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 ,经过 长时间的积累与传承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产习俗和生活习俗 ,其实质就是一种受资源制约的具有 适应 性 的生存 方式 。地域 与资 源 的制 约往往 是通 过社会 机制 的制约来 实现 ,过去 国家 针对 人们 的 出生地 归 属 问题制 定 了很多 限制 性措施 ,其 中最 突出的就 是户籍 制度 ,通 过这种 制度 其 目的就 是 限制人 们 的随意 流 动 ,把人 们 固定 在 出生地 进行 生产 实践 和发 展 。同时 国家 与地 方也 制定 了多种 政策 限制 资 源 的随意 流 通 , 这种对资源的保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多种生产方式的选择 ,进而导致对生存方式 的制约 。当 代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 ,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上,很多对人们生存方式造成制约的因素均被打破 , 比如户籍制度的放开 ,资源的优化配置等,使人们对于生存方式具有 了更多的选择性 。 4 . 由身份生存到能力生存 社会的构成及其运作离不开人的因素 ,社会赋予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身份 , 使其扮演不 同的角色,而在 社会互动过程 中不 同角色人的一切表现都要符合 自 身身份的要求 ,身份决定了个体的生存方式。传统的中 国社 会 ,人们 对 于身份 的认 同与追 求表 现 的尤 为突 出 ,因为一旦 获得 了某 种 自己所 希望 的身 份 ,就 意 味着 辈子衣食无忧 ,可以很安逸的生存下去。在人们的思想里 , 农 民的身份不如工人的身份 , 企业单位的身 份不如事业单位的身份 ,群众 的身份不如干部的身份 ,原因在于前者 的身份相 比于后者的身份 , 表现为地 位低 、没有话语权 、缺少体制内的保障。正是这种身份的重要 , 促使人们不懈努力地去追求和改变身份 , 获得身份后满意地消费着身份所带来的利益和保 障,长久发展下来使人们养成 了一种单纯依靠身份而生存 的模 式 ,而 与身份 紧密 联 系在一起 的责 任和义务 变成 了例行 公事 ,在这个 过程 中丧 失掉 了人 的独 立性 、主 动性 和创造 性 。当代 中 国社会 ,伴 随着政 治体制 与经济 体制 的改革 ,人事 制度 与劳 动制 度都 发生 了深 刻 的 变化 ,国家首先从制度层面打破了 “ 铁饭碗” , 粉碎了身份对于人们的保护 ,取而代之的是选拔机制和聘任 机 制 ,通 过选拔 机制让 能者 上 ,庸者 下 ,通过聘 任机制让 能者生存 ,庸者淘 汰 。身份 此 时不再 是一种 保 障 , 而 变 成 了一个 平 台 ,至 于在 这个 平 台上能 否演 好 自己的角色 ,全 凭 自身 积极性 、主动性 和创造 性 的发 挥 , 让 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实际能力体现出来 , 进而获得长久的生存和发展。

中国人的典型社会心理特征与心理咨询本土化-精品文档

中国人的典型社会心理特征与心理咨询本土化-精品文档

中国人的典型社会心理特征与心理咨询本土化1981 年美国心理学家P?希勒斯提出了本土心理学的概念,他认为研究本土民众内心的自我经验,即与本土文化有密切关系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加德纳?墨菲和约瑟夫?柯瓦奇的《近代心理学导刊》中也强调: “西方心理学的大多数问题只有在西方的历史―――西方的、地理的、经济的、军事的和科学的背景――― 的范围内才是有意义的问题。

”这就提醒我们,每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成长过程,心理咨询的理念、方法只考虑到中国的文化背景对个体心理定型的影响才具有它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人的典型社会心理特征分析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它的基础是以血缘为纽带的中国宗法制度。

宗法文化产生于商代后期,其后为西周的统治者借鉴并加以改革,使其内容、体系逐渐完善,最终演化成为被后世推崇的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

其后,经过历代统治者及其知识分子的不断改造,逐渐渗透到中国人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及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奠定了中国人的典型的社会心理特质,成为中国文化的特殊性格体现。

台湾心理学家杨国枢在《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一书中,指出了中国人的传统社会心理取向的基本特征:关系取向、权威取向、他人取向、家族取向等。

1.宗法文化构筑了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严密的关系网,造就了中国人社会心理发展中独有的价值取向特质。

在宗法家族文化的影响下,不同于西方人价值取向体现的独立的精神,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尤其是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着自己独有的特质。

中国人很多时候既不是因为个体在群体即家族中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产生认同感,同时也不是个体的完全自觉的选择,而是因为个体处在一个上下尊卑有序的“网”中,迫于这个高低贵贱、男女长幼秩序严密的“网”的影响而形成自己的归属感,这个“网”即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强调的“差序格局”。

可以说个体在“差序格局”这样严密的体系中基本上丧失了平等的地位,有目的的选择权利也被剥夺,更不用说主动地主张自我的权利。

中国人人格特征

中国人人格特征

相比之下,西方人更凸显“开放性”,中国人更强调“人际关系性”。
“六维说”人格结构较完整地涵盖了“五维说”的内容,同时,新增的第六维度则更加突显了中国人所独有的人格特征———“人际关的关系,但它更多地带有“被动”的意味,即从个人是否具有“待人真诚、热诚、友好、利他性”等特质,来判断他的人际关系好坏。但在中国人眼中,一个在宜人性得分高的人,只是一个“老实”,“诚实”和“高尚”的人,是一个“好人”。但中国老百姓还有一种说法,“老实人吃亏”。中国人将人际关系总有一种“主动”的味道,要看一个人会不会“做人”,懂得不懂得营造关系,能不能灵活地处理不同的人际关系等。因此,第六个人格维度恰好折射出中国人特别强调人际关系的独特文化特色。
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如何区分?“大五”学说暴露缺口。
张建新研究员介绍,“五维说”又被习惯地称为“大五人格因素模型”。
“五维说”的始作俑者美国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一个由五个维度特征组成的抽象结构,这“五维”特征分别是:“外向性”、“情绪稳定性”、“责任性”、“宜人性”以及“开放性”。每个人都在这个“五维空间”中占据一个相对固定的点,其人格测量值即为该点向五个维度投影所得的坐标值。没有两个人在这个结构空间中是完全重合的,因此,可用测量值(或坐标值)的大小来区分人格的个体差异。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西方心理学界尝试用“五维说”研究人格,并将其应用于鲜活的生活。可以说,在西方的背景下,他们获得了不小的成功。因为,他们总结的五维人格特征基本上能够界定西方人的人格。
但是当尝试用它界定中国人的人格时,它却暴露出一个缺口。这个“缺口”就是国际心理学界越来越多关注的文化特异性问题。
上个世纪晚期,西方心理学家在逐渐摸索区分个体人格差异的过程中,发现了人格的“五维模型说”。它假定,人的行为和人格最终能够由五个基本人格因素加以解释。但跨文化的研究显示,这个理论模型似乎并不能很好地涵盖生活于其他文化条件下的人的行为,当然也包括中国人。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篇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篇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篇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也深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注重和谐、尊重、忍让和团结,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和社会关系的维护。

这些价值观念在现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人在心理和行为方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化。

首先,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中体现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特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最重要的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被视为最密切和重要的关系。

这种家庭观念在中国人的行为中体现为对家人的忠诚、关心和照顾。

中国人普遍认为,家庭是一个温馨、安全和稳定的地方,为个人提供支持和力量。

因此,他们会尽可能地维系和强化家庭关系,并为家庭的利益和幸福而努力。

另外,中国人往往在决策和行动时会考虑家庭的意愿和共识,以保持家庭的和谐和稳定。

其次,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中反映出尊重和忍让的价值观念。

在中国文化中,人际关系和社会组织的秩序非常重要。

中国人普遍认为,尊重他人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他们注重对他人的权益和自尊心的尊重。

因此,中国人在与他人交往时通常表现出谦逊、有礼貌和谨慎的态度。

此外,中国人普遍具有忍让和包容的品质。

他们往往愿意忍受失败、不满和困难,以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并避免冲突和矛盾的发生。

这种忍让和包容的态度是中国人长期以来崇尚的行为准则,也是中国人普遍存在的心态。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出现,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例如,在中国的大城市中,人们普遍更加注重个人权益和自由,更加追求自我实现和个人幸福。

这种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在心理和行为中不断地体现出来。

中国人在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同时,更加强调自我表达和尊重个人权益。

他们更加关注自身的需求和意愿,并尽可能地争取满足自己的个人利益。

此外,由于社会的竞争和压力增加,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中还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讲座7-中国人的旅游消费心理和行为特点

讲座7-中国人的旅游消费心理和行为特点


中国人海外旅游高消费全球瞩目 外国人深感震惊
2005年07月08日1043
作者: 邹康
转自: 北京青年报
中国新贵讲名牌,用名牌,吸引全球奢侈品业者的眼球。日前,英国《金融时报》在上海举 办了首届“国际顶级时尚品行业峰会”,请来了世界顶级品牌的大人物谈论中国奢侈品市场 的发展前景。 据业内人士分析,近年来,中国的奢侈品、名牌消费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和变化。 女性奢侈品市不断扩张
3、旅游消费水平、消费模式地区差异较大。 4、从全国范围看,旅游消费全年比较平均;但 从各地具体情况看,旅游消费季节性明显,旅 游黄金周、暑期成为全国旅游旺季;周末、节 假日形成小高峰。 5、团队包价旅游仍占主要地位,但是以家庭为 单位的散客旅游、自驾车旅游、和小包价(自 助游)发展迅速,在局部地区有赶超团队旅游 的势头。 6、出境旅游需求旺盛,但处于“压抑-释放” 过程中的特殊消费阶段。
– –
– – –
自我实现、分享家庭快乐、最大化的差异性文化体 验是三个最直接的出游动机。 在未来目的地选择上,最受中国公民偏爱的目的地 分别是: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但现 阶段旅游目的地实际选择上,东南亚仍是首位。 价格是潜在消费者的重要决策因素。 出境旅游的目的将从纯观光向休闲度假发展 现阶段公费旅游仍占较大比重,中国公民出境市场 的消费存在“虚高”的现象。但随着自费旅游的迅 速增加,消费将回归理性水平。
讲座六 中国人的旅游消费心理 和行为特点
一、中国旅游消费整体情况
1、消费总量大,旅游消费正处于高速成长期, 虽然人均消费水平偏低,但提高迅速。 2、旅游消费城乡差异明显。
– –
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04年约1200美元,一些 地区已经超过8000,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04年全国国内居民出游11亿人次,人均消费 427.5元人民币。其中城镇居民出游率126.6%,人 均消费731.8元;农村居民出游率68.7%,人均消 费210.2元。

社会心理学中国人的特点与民族性格

社会心理学中国人的特点与民族性格

许硠光:“中国缺少自发的非亲属组织,根植于中国人 缺乏追根求源的热情。……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的: 中国人像‘一盘散沙’。本书的读者会认识到,中国人并 不总是处处都像‘一盘散沙’。在他们所关切的亲属和地 方性组织的内部,他们相互粘附在一起就像最坚硬的 粘土。而一旦对个人的要求超出他们对基本团体忠诚 的限度,中国人就会暴露出‘散沙’的特点。”
或“内耗”的说法最早始于梁启超。 陈独秀更是以深恶痛绝的口吻在《卑之无甚高论》中
写道,中国人“简直是一盘散沙,……人人怀着狭隘的 个人主义,完全没有公共心。” 鲁迅曾通过小说中的“看客”场面生动地描绘过中国人 的冷漠和自私。 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国传统社会里一 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 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 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一旦进入群体的较量,两 个中国人对两个洋大人,或两个以上的中国人对两个 以上的洋大人,中国人就吃不住兼顶不过。”
人情、人伦、人缘: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人情是中国传统社会强调家族主义的直接体现。 在中国乡土社会,土地是不能迁移的。乡土社会 的聚族而居和家庭生活中的血缘亲情都会导致人 际关系以长期、稳定和和谐为首要目标。为了实 现这些目标,中国人在为人处世中加重了情的成 份。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交换行为,或者说人 和人之间建立交换关系尤其是社会性的交换关系 是通过“人情”的。在社会交换中,人情可以说是媒 介,或者说社会性交换是靠人情来维持的。
梁漱溟:“西洋人是有我的,中国人是不要我的。在母 亲之于儿子,则其情若有儿子而无自己;在儿子之于 母亲,则其情若有母亲而无自己;兄之于弟,弟之于 兄,朋友之相与,都是为人可以不讦自己,屈己以从 人的。他不分什么人我界限,不讲什么权力义务,所 谓孝弟礼让之训,处处尚情而无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荣心强
充大款
很牛气
思考:面对爱面子的顾客,你应该如何应对?
重人情
中国人行为心理特征
爱多疑
中国人行为心理特征
爱多疑的顾客的心里特点:
对销售员存在戒心 客户深思熟虑 曾上当受骗
思考:面对多疑的顾客,你应该如何应对?
情境分析:如何回答顾客的疑问?
这车的动力性能真的那么好吗?
顾客心里动机
中国人行为心理特征
说的太好了, 我简直不敢 相信,表示 怀疑
能有这样的 车太棒了, 可是还是有 些疑虑
我不是很相信
从众心
中国人行为心理特征
汽车消费上中国人的从众心理表现
爱吉利
中国人行为心理特征
和为贵
中国人行为心理特征
重血缘
案例
夫妻两人进店,男方比较看好 BYD,销售人员建议他们买 BYD不如买飞度或雅绅特,说 起飞度时男方很愿意搭话,也 问了很多技术方面的问题,对 销售顾问很信任。聊天中销售 顾问了解到他们的购车预算是 5-8万之间,男方在认定飞度 的时候,销售顾问又用其他车 型和飞度做了个对比,飞度的 价格相对便宜,每年油耗及养 护费用很小。男方在犹豫?
中国人行为心理特征
中国人行为心理特征
讲 含 蓄
爱重 面人 子情
爱从 多众 疑 宗
讲含蓄
中国人行为心理特征
性格内向含蓄的顾客的特点:
保持沉默 神经质 说话缓慢小心 很怕与销售员接触
思考:面对性格含蓄的顾客,你应该如何应对?
爱面子 爱面子的顾客的心里特点:
中国人行为心理特征
中国人行为心理特征
讨论:这种情况 下,你可以怎样 做才能快速的拿 到订单!
认正宗
中国人行为心理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