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作文(通用15篇)

传统文化作文(通用15篇)传统文化作文1静悄悄的新年像极了一个普通的周末。
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了无影踪,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渐被一次年夜饭、一台春晚和几条拜年的短信所取代。
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
当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当我们内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埃及和韩国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圣诞节的铃声中觉醒。
我们应当重新回顾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那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如此轻易的被我们遗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中华的文化有深厚的历史背景,那是几千年来的沉淀和积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风都有着其最独特的传说和文化背景,每一个节目都有上古的史载和存在流传的价值。
西方简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国文化的横深和纵深是不容许被遗忘和取代的。
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之下,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责任深思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流传的方法。
在某种意义上,那是中华民族得以稳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个以礼治国的民族得以丰富和充实的出路。
虽然那瑰宝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们还是看到关注的目光正移向它们。
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开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证,在那次盛会上,我们看到了千人击缶的恢宏场面,我们听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诵,我们被昆曲的悠扬感动,我们被活字印刷术的精妙而慑服。
张艺谋倾尽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化悠远的东方古国,也向每一个中华儿女诉说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珍贵。
当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把民俗民风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们又可以听到喜庆的鞭炮声和飞舞的秧歌彩带时,当在传统节日里我们都有机会去重温过去的习俗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不再是个让人永远担忧的问题,中华儿女终会将每一个传说每一处风俗留给后人,手手相承。
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调查及逐渐流失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调查及逐渐流失原因摘要:本文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现状的探讨。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地域性以及其他特点进行探讨,并且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情况以及流失原因调查整理的总结报告。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地域性逐渐流失原因一、何为“中国传统文化”鸿蒙初开,人类开始有神识以来,中国一直是以“泱泱大国”的地位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中国“大国”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其地大物博,人口繁多上,还体现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逐渐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等特点。
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包含其它文化形态的兼容并蓄的民族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意义很广泛的词语,它包括诸如以忠孝礼义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诸子百家的经典观点,琴棋书画,传统诗词戏曲文学,传统节日及习俗,传统中国建筑,中医学,宗教哲学和民间工艺等等。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领先于世界文化水平。
孔夫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体现出的谦虚好学,是孤傲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山姆大叔不能体会的;中国古代有俞伯牙为钟子期摔琴,为失去知音从此不再弹琴的惺惺相惜之情,是牵着香榭丽影们看歌剧的同样衣着光鲜的绅士们不能体会的;一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所表达的意境,在外语翻译来只是堪堪几个单词,形似神不似,两者是不可以比拟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星空中不可磨灭的一颗璀璨明星,是中国古代的统治者,贵族,中下层平民百姓,共同创造和维系的古代精神文明结晶。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曾经如此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现如今却面临着逐渐流失的尴尬境地。
我国的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不断遗失。
在我国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已被蒙古国申报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也被印度尼西亚申报为该国的文化遗产。
20年前,对全国的皮影戏进行考察,有2500个皮影班活跃在山区平原城乡,现剩下不到250个;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而棒子小国还敢觊觎孔子和汉字的归属权···短短的几十年间,我国损失了传统剧种134种,占戏剧品种总量的35%。
正在消失的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正在消失的中国传统文化作文【篇一:正在消失的中国传统文化】
青葱的树林,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泥土上,新鲜的空气,粘着一丝丝花香,萦绕在鼻尖,沁人心脾。
充满古韵的建筑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味,芬芳而又素雅。
街道里,做糖画的老人与孩子们一起嬉笑。
会堂里,化了妆尖着嗓子的人,唱着京剧,一脸陶醉的观众注视着舞台。
然而,这一切都将像陈旧的照片消失殆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老的建筑纷纷被拆除,由于破旧,它们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浩劫。
一座座历史,不断的沉没、消失。
打开窗户,吹来的风中散发出历史的余味和感伤的气息。
现今的人们,为追求繁华,渐渐忽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变得越来越注重金钱,这也是文化消亡的原因之一。
在过去,人们喝的是纯净的水,吃的是土生土长的粮食,走的是泥地,充满了乡村的气息。
而现在,一切都化为乌有,蔬肉瓜果都被转基因的产物代替,喝的水都存在污染,走的路都变成了柏油路。
尽管繁华,却少了朴实的乡村气息。
唉!有多少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有多少绝迹的灿烂需要我们去追寻,有多少种文化迫切需要我们关爱,挽留。
回忆起儿时的伙伴和欢笑,心灵深处的一丝丝忧伤和怀念一下子涌上心头,思念的泪水夺眶而出。
那个记忆中脸上沟壑纵横的老人,仿佛又在眼前,做着糖画,露出温暖的笑。
从中国民间艺术的消逝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从中国民间艺术的消逝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
传统手工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曲、民间美术等多种形式。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中国民
间艺术已面临消逝和失传的危险。
一方面,由于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很多传统手工艺品已经
无法与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竞争,导致手工艺品生产的萎缩。
另一
方面,人们对传统艺术的需求和欣赏能力逐渐降低,导致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边缘化。
此外,由于传承人口的减少和传统家庭文化的衰落,许多传统的民俗与文化的传承也受到了影响。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措施。
201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设立了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
此外,政府与民间组织合作,通过举
办展览、考察、培训和发布文献等方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护和传承。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当共同发挥作用,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传承。
家庭、教育机构、民间组织等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和文
化活动,唤起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情。
此外,科技也
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支持,例如通过网络和数字技术,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长期任务。
只有
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推动,加强合作,才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传承。
关于正在消逝的传统文化作文4篇

关于正在消逝的传统文化作文4篇导语:我们中华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下面是的,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如果没有了传统文化,就如同没有了血脉,中华民族还有多少血脉在流淌——题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节日繁多的民族,中国也被称为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古国文化深深扎根在神州大地之上。
可是,随着外文化的传入,古国文化正在一点点的被代替,一点点的消逝。
外文化的影响我国历史悠久,自秦朝开始便与其他国家有所往来。
两汉时期和日本及西亚各国有了联系。
到了后来,物质上的分享已经满足不了双方的需要,于是,中外文化由此开始了交流。
到了现在,中国的大陆上有了西洋楼,外国也有了唐人街。
不过,最大的还是节日上的改变,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纷纷进入了中国。
每个似乎都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愚人节,不知有多少明星在微博上说自己离异,又有不知多少人的友谊受到了伤害;情人节,超市里的巧克力被疯狂抢购,画满桃心的气球漫天飞舞。
平安夜,几乎每个学生用礼盒装着苹果送给老师。
圣诞节的那天,大街上到处张灯结彩,比过年还热闹,圣诞老人的塑像和圣诞树随处可见,小孩儿的枕边,都摆着一只长长的袜子,下面还压着一张精心装饰的愿望单。
这些在西方国家才有的节日,如一阵风从大洋此岸吹来,久久不肯散去。
而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正在一点点淡忘,就拿过年来说吧,本该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现在,满城的灯火掩盖不了一年比一年少的人群,掩盖不了一年比一年低的欢呼声,掩盖不了一年比一年淡的年味儿,人都去哪了?几乎所有人都呆在了家里,有的在看春晚,有的再聊天,更多的是在电脑手机前“抢红包”,难道中国的春节真的会变成“抢红包节”吗?华夏文明的去向不仅如此,我们的华夏文明被抢走了,占领了。
不久前,韩国居然口出狂言:“春节、元宵节是我们韩国的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从韩国传过去的。
”这是从文化上的侵略,更是精神上的侵略。
每个看到这条消息时都怒气冲冲,谈论着韩国的种种不是,而忘记了自己的“罪行”。
正在消逝的中国传统文化共31页

(一)、物质文化:文化遗迹、自然 景观等 (二)、非物质文化:
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 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如京剧、昆曲; 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一、正在消逝的传统建筑
—— 北京胡同与四合院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有打 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 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 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 气。
韩国、日本等国家,大街 小巷都有很多中国的典籍,他
韩国汉城成均馆
们对孔子、王阳明、朱熹等中
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代先贤推崇的程度,中国
人无法想像。
在韩国9万多平方公里的 土地上,到处都有与儒学有 关的遗迹,如纪念孔子的 “大成殿”、专修儒学的 “明伦堂”等等。
同韩国人谈人伦,他会用 “孝”来诠释;你同他谈社 会,他会以“敬”去贯穿。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正在消逝的中国传统文化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引以为傲的资
本?当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被外国人强注专利的时候,我
们还有什么民族尊严?当西方思潮冲击中国文化的时候,
而在我国,对孔孟庄等思 想了解的却并不多。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体现着历史的积淀和智慧的结晶。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正面临着被忽视、遗失甚至逐渐消逝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保留和传承这种宝贵的遗产。
一、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岁月中形成并世代传承,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为了保护传统文化,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设立传统文化保护基金。
政府和社会机构可以合作设立专门的基金,用于收集、整理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各种遗产,包括文物、古籍、音乐、戏曲等等。
2.加强法律保护力度。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盗窃、破坏或非法交易传统文化遗产的行为,对于侵犯传统文化的违法行为给予严惩。
3.建立传统文化遗产名录。
将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传统文化遗产编入名录,并予以专项保护和管理,确保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承是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关键。
为了有效地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将传统文化纳入学校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开展传统文化活动。
组织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音乐、戏曲演出、传统手工艺等,吸引大众参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广传统文化。
通过互联网和其他媒体平台,宣传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让更多人了解、认识和传承传统文化。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为了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有机融合,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创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传统文化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方式表达,如将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将传统戏曲与现代话剧相结合等,使传统文化更具吸引力和时代感。
2.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如传统医药知识、传统工艺技术等,可以与现代科技结合,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3.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
消逝的中国传统文化

消逝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文化元素逐渐消逝,给人们留下了思考和缅怀之情。
首先,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的消逝,让人们感受到文化传承的断裂与遗憾。
在当今社会,许多传统节日如中秋节、端午节等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西方节日的盛行。
年味越来越淡,大街上挂满的传统灯笼和对联也越来越少,少了年味的城市生活让人感到缺少了那份传统文化的气息。
其次,传统手工艺的消失也让人感到唏嘘不已。
在工业化生产日益盛行的今天,许多传统手工艺品逐渐式微,无人继承。
如刺绣、剪纸、陶瓷等传统手工艺,在机器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
一些技艺高超的老艺人年事已高,后继无人,致使这些珍贵的传统手工艺品不复存在,令人扼腕叹息。
再者,中国传统美食的消逝也让人感到惋惜。
许多古老的烹饪方法和食谱因为口味的变迁逐渐失传,如手工制作的传统豆腐、传统米面糕点等,已经被现代工业生产的食品所取代。
很多人年轻一代不再懂得制作这些传统美食,甚至对其名称也闻所未闻,这让人们感到文化传承的空缺。
最后,中国传统文学的消逝也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忧虑。
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传世之作,但是在今天的社会中,许多年轻人对古代文学作品和诗词并不熟悉,这使得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很难有时间去品味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学作品,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学逐渐消逝的一个原因。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消逝让人们感到心痛和惋惜。
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希望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可以保留好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让它们永远传承下去,成为我们国家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
愿我们不忘初心,继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让其光芒熠熠,永不消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消逝摘要: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却也正在消逝着。
关键词: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继承;发展Extra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Abstract:The party's 15 big report made a clear and concise summary:"the cultur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guided by the marxism, to foster have ideal, morality, culture and discipline of citizens as the goal, development oriented to modernization, the world and the future, national science and popular socialist cultur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s role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but it is also gone forward.Keyword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 developing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所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就是社会主义文化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和内在要求[2]。
中华文明五千年,作为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古老民族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文化逐渐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吸取精华、弃其糟粕。
然而,在我国的改革开放所促使的整体社会转型、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侵袭的趋势下,我们民族所蕴涵的传统文化底蕴逐渐趋于“隐蔽”!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过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一个民族的惊魂,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文明犹如鱼之于水,没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华民族焉何以存?如果有一天,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泯灭时,我们还能不能静观其变、无动于衷呢?传统指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习惯等等。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变成的一种能够反映民族特质的民族特有的文化,是民族史上的各种思想、观念意识的总体特征。
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变成的一种能够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各种思想意识、观念意识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华民族地域内的中华民族祖先及子孙后代所创造的、被中华民族子孙世世代代继承发展的、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悠久历史的、内涵之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的文化。
也可以理解为狭义的所有中国公民的创造和继承发展的文化,也可以指中华民族华人社会发展并继承的从中国文化中不断演化、继承、发展而成的特有的文化。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经过历史的积淀、积累,形成了诸多传统的文化,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这些文化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展着,不断丰富和充实中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包括对中国思想影响深远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也包括中国特色的琴棋书画、乐器文化,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传统习俗礼仪。
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如诸子百家,这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在琴棋书画、乐器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二胡、古筝、笛子、琵琶、鼓、萧、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学方面,主要代表有诗词曲赋,如:唐诗宋词、小说辞赋等。
除此之外,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节日有: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
此外,中国的传统礼仪风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在中国,很多事情有各种各样的礼仪和习俗,每个地方还有地方特有的风俗习惯。
说起中国传统文化,当然不能少了中国戏剧,有如:京剧、豫剧、潮剧、昆曲、湘剧、黄梅戏等;最有特色的当然中国语言文化,汉语、汉字、对联、歇后语、谜语(灯谜)等。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3]。
中国传统文化有它独有的特点,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个别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具有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而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却在不知不觉的消逝,有好多例子证明这些。
大到各种文化艺术科学(如交响乐,芭蕾舞,经济学,心理学,博弈论,公关学),各种市场经济体制(如股票),大学办学模式,学术研究规矩,教育体制改革(高考中英语和语文平起平坐,大学里英语的重要程度更是超过语文),饮食文化可口可乐、肯德基和麦当劳等等,小到一个中国青年每天接触到的文化元素——这些元素更可能是美国大片,韩国流行歌和日本动漫或者欧洲的某一本畅销书(如《哈利波特》《暮光之城》),而不是什么《老子》《周易》,四书五经,或者所谓的国学——这些文化元素的日益接触都会对青年的成长尤其是其思想观念的形成起着无孔不入、潜移默化的影响,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正在并且将会一直慢慢地渗入中国年轻人的骨髓。
显而易见,同一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被人们冷淡甚至忽视了,于是传统文化继续衰落和消逝,一刻也不曾停止。
传统文化的消逝有很多原因,在我看来,大概有一下几点:1、外国文化的有意识入侵;2、决策者本身对其了解甚少,以致在决策时将其忽略;3、舆论导向的错误引导,媒体、文化、教育等领域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对国人进行了错误的引导,追星潮的形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恶搞历史文学作品等卑劣行径不但没有受到制止和谴责,反而有越演越烈的趋势;4、教育内容全盘西化是造成传统文化丢失的重要因素,国人从小学到大学,所接受的教育基本上是西化的,传统的东西在中国教育领域没有了自己的位置。
背诵古文只是为了应试教育。
5、一些崇洋媚外的学者推波澜,方某某否定中医一事就是典型的例子,这些人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西方文化侵略的工具而不自知,这些人反而被一些媒体捧为坐上宾!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中国人的气质》,作者是美国人明恩傅。
明恩傅于1872年来华,在鲁西北传教三十余年,作为一个美国传教士,他熟悉当时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国民众的生存状况,并根据自己多年对中国的实地观察和仔细研究写成了《中国人的气质》一书。
作者在书中详细描述和讨论了他眼中的中国人的性格、思想、气质和观念,应该说百余年前的中国还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传统文化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的中国,因此作者所研究和论述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大清末年的每一个普通中国人身上的具体化体现[4]。
通读全书,尽管不能否认他对我们传统文化当中属于糟粕的东西无情地批判甚至轻蔑地嘲讽,但是更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即使是在明恩傅——一个外国人——的眼中,中国传统文化也有许多可取和极其优秀的地方,如勤劳节俭,知足常乐,超强的生命力,孝顺仁慈,相互负责和遵纪守法等等方面。
作者在书中对这些中国人的优良性格极尽褒扬之词,而且还预言,拥有了这样优良的品格和顽强的生命力,中华民族是非常有希望的民族,日后她也许会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中国也许会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当然传统文化的衰落和消逝并不意味着它的灭绝和死亡,当代中国人固然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外国文化的影响,但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是深入骨髓的,这种文化成分时时刻刻都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也许这种传承仅仅靠先天遗传就可以),于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左右着我们的思维和言行。
那么面对这种流失,我们应该怎样挽救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真正认识什么是传统文化。
要拯救中华传统文化,必须是全社会都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的真谛,不只是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那么简单,而是民族精神带出的文化底蕴。
(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例如:儒家文化中的优点是民本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劣”,缺点是推崇守旧,“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
压制个性,压制自由思想,阻碍发展等。
(三)政府应建立有效机制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庆富认为,中国自己的一些传统文化传承已发生某种程度上的断裂,中国人应首先反思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寻回我们文化的‘魂’。
例如:普查民间文艺资源,尽快将独具特色的艺术瑰宝提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日程,还要将之做大做强。
我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普查自己的民间文化资源,打造独特的中华文化符号。
比如现在昆曲和古琴两项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么与昆曲和古琴相关的一些东西就可以进行开发和利用。
(四)给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例如:与时俱进地丰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我国已公布了将春节、端午、清明、中秋等重大传统节日设为公共节假日,以期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唤起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其实缺乏新意是传统节日不受年轻人青睐的原因之一。
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传统民俗也应该与时俱进。
不赋予新内涵,一些好的、民族的、传统的东西就会慢慢消失,直至消亡。
传统节日需要经营,需要打造,需要与时尚的文化结合;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需要政府和民间的投入、引导。
(五)大学教育应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目前的大学课程根本没有语文课程,更无从谈起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大学课程在改革时应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