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合集下载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知识点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知识点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
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内能也称热能。

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在机械能的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能是物体运动状态或状态发生变化的一种方式。

机械能的改变可以通过做功来实现。

火箭升空时,动能和重力势能在转化。

物体不受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称为惯性。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一般约为每秒3X10的5次方千米。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决许多光学问题:可测距离,可分得较远
的物体;可改善观察范围;可校正光学仪器;可扰乱敌方通讯信号达到迷惑的目的。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归纳为可测距离,可分得较远的物体,可改善观察范围和地方狭小的作用。

以上是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的知识点,供您参考,具体内容建议查阅教材原文进行学习。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归纳一、物质的组成: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1)分子的直径通常用10-10m做单位来量度。

(2)原子的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

二、分子热运动1.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 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

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并且间接证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

3.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三、内能1.内能(1)概念: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叫物体的内能。

①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不是指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所具有的能。

②内能与温度有关, 但不仅仅与温度有关, 从微观角度来说, 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 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体积都有关。

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 同一个物体, 温度升高, 它的内能增加, 温度降低, 内能减少。

(2)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 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及体积等。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 物体的温度越低,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慢。

内能也常叫做热能。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①物体的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和物体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形变有关。

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机械能是宏观的, 内能是微观的)②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机械能, 比如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

③内能和机械能可以通过做功相互转化。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
1. 运动的基本描述:位移、速度、加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

2. 重力与运动:重力概念、地球引力、物体自由落体、抛体运动等。

3. 动量与力:动量的概念、动量守恒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合力与分力等。

4. 动力学:牛顿第一、二、三定律、摩擦力、弹力、弹性力学等。

5. 机械能与功: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守恒定律、功的概念、功率等。

6. 压强与浮力:压强的概念、变形与应力、浮力的概念、浮力定律、浮力应用等。

7. 稳恒电流:电流的概念、电流表的使用、电阻与电流的关系等。

8. 电路的分析:串联与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电功率与耗散功率、电阻与导体的区别等。

9. 磁场与电流:磁感应强度、电磁感应、电动势、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原理等。

10. 声音的传播与听觉:声音的产生、传播、频率、波长、声音的反射与回声、声音的音调和音色等。

11. 光的传播与成像: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凸透镜和凹透镜成像、眼睛的构造和视觉等。

12. 温度与热学:温度的测量、热量的传递、物体的热膨胀等。

13. 热与功、功与能:热力学第一定律、功与热的关系、能的转化与守恒等。

14. 物质的三态与物态变化:固体、液体、气体的特性、物态变化的热学过程、气体的体积与温度的关系等。

15. 环保与绿色能源:能源与环境、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等。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背诵精华 (推荐)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背诵精华 (推荐)

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名师剖析必考知识点,值得下载打印背诵)第十三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①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r0=10-10m)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力;②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③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④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 r0时,分子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第2节内能1、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温度②质量③材料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②热传递: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热量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

“传递温度”的说法也是错的。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知识点重点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知识点重点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知识点重点物理是一门关于自然界基本规律的科学,是我们了解和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课程中,有一些重点的知识点,下面将为大家一一梳理。

一、力的概念和力的计算1. 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运动状态或产生变化的原因,单位是牛顿(N)。

2. 力的计算:力的计算公式为 F = m × a,其中 F 表示力,m 表示物体的质量,a 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二、力的效果和力的合成1. 力的效果:力可以分为平行力和平行力的力效果不同,平行的力可以沿同一直线方向合成或分解。

2. 力的合成:力的合成的方法有几何法和三角法两种。

三、压力与压强1. 压力的概念: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单位是帕斯卡(Pa)。

2. 压强的计算:压强的计算公式为 P = F / A,其中 P 表示压力,F 表示力的大小,A 表示受力面积。

四、浮力和浮力条件1. 浮力的概念: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大小等于所排开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2. 浮力条件:物体在液体中浮起的条件是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物体在气体中浮起的条件是物体的平均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

五、功和机械能1. 功的计算:功的计算公式为W = F × d × cosθ,其中 W 表示功,F 表示力的大小,d 表示力的作用距离,θ 表示力的方向与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2. 机械能: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表示物体进行工作的能力。

六、简单机械1. 杠杆:杠杆是由一个支点和两端的力组成的简单机械,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

2. 轮轴:轮轴是由轮子和轴组成的简单机械,可以改变力的作用方向。

3. 滑轮组:滑轮组是由多个滑轮组成的简单机械,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七、热量与温度1. 热量的传递方式:热量的传递方式有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2. 温度的概念: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使用摄氏度(℃)或开尔文度(K)作为单位。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公式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公式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公式
一、电学部分。

1. 电流(I)
- 定义式:I = (Q)/(t),其中Q是电荷量(单位:库仑,C),t是时间(单位:秒,s)。

2. 欧姆定律。

- I=(U)/(R),其中U是电压(单位:伏特,V),R是电阻(单位:欧姆,Ω)。

变形公式:U = IR,R=(U)/(I)。

3. 电功(W)
- 定义式:W = UIt,根据I=(U)/(R)还可推导为W=frac{U^2}{R}t = I^2Rt(纯电阻电路)。

单位:焦耳(J)。

-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电功单位是千瓦时(kW· h),1kW· h = 3.6×10^6J。

4. 电功率(P)
- 定义式:P=(W)/(t),又因为W = UIt,所以P = UI。

对于纯电阻电路,
P=frac{U^2}{R}=I^2R。

单位:瓦特(W)。

5. 焦耳定律(电热Q)
- Q = I^2Rt,在纯电阻电路中Q = W(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

二、热学部分。

1. 比热容(c)
- 计算公式:Q = cmΔ t,变形公式c=(Q)/(mΔ t),m=(Q)/(cΔ t),Δ
t=(Q)/(cm)。

其中Q是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单位:焦耳,J),m是质量(单位:千克,kg),Δ t是温度的变化量(单位:^∘C或K)。

2. 燃料燃烧放热。

- Q = mq(q为燃料的热值,单位:J/kg;m为燃料的质量,单位:kg),对于气体燃料Q = Vq(V为气体燃料的体积,单位:m^3)。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物质、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性和普遍性。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内容丰富,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物理知识点。

本文将从力学、热学、光学和电学等几个方面介绍九年级上册物理的重要知识点。

一、力学1. 力的概念和力的计算: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单位是牛顿(N)。

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力计进行测量,力的方向由箭头表示。

多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可以进行合力的计算。

2.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的运动状态只有在外力作用下才会发生改变,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其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其中F为合力,m为物体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4.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一对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相等的、方向相反的两个力。

二、热学1. 温度和热量:温度是物体内部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反映,用摄氏度(℃)或开氏度(K)表示。

热量是物体间传递的能量,单位是焦耳(J)。

2. 热传递的方式:热传递有三种方式,分别是传导、对流和辐射。

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物质内部的传递;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流体的对流运动传递;辐射是指热量通过空气无需介质直接传递。

3. 热膨胀和热收缩:物体受热会膨胀,温度降低会收缩。

热膨胀和热收缩是热学中重要的现象。

三、光学1. 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光的传播是指光以直线传播的现象。

光的反射是指光线遇到物体表面时发生折射、反射或透射的现象。

2. 普适光学公式:光的传播遵循折射定律和反射定律,可以通过普适光学公式来计算光线的折射和反射规律。

3. 光的色散:光的色散是指光经过折射、反射等现象后出现的颜色分离现象,如彩虹的形成。

四、电学1. 电荷和电流:电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带有电荷的物体受到电场力的作用。

电流是电荷的流动,单位是安培(A)。

2. 电阻和电路:电阻是电流通过导体时遇到的阻碍,单位是欧姆(Ω)。

新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新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新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节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定义: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那么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那么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那么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互相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① 当分子间间隔增大,大于r 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② 当分子间间隔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间隔大于10 r 0时,分子间作用力就变得非常微弱,可以忽略了。

〔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势能越大〕第二节内能1、内能:▲物体温度改变,内能一定改变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内能不能为零〕。

内能的单位为焦耳〔J 〕。

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温度、质量、物质的种类、物质状态、体积等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一样时,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反之,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却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内能增大,而温度却保持不变〕,内能减小,温度也不一定降低〔例如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要不断放热,内能减小,而温度却保持不变〕。

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一样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是等效的〕。

①做功:〔能量的转化〕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本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互相转化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知识梳理:1.物质的结构(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物质一般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式存在,不同状态时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3)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绕核运动。

(4)量度宇宙的大小通常用光年,量度原子的大小通常用纳米。

2.质量(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2)质量的国际单位是kg,测量质量通常用天平。

3.密度(1)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密度的公式:P= ,国际单位是:kg/m3(3)密度测量的一种间接测量方法,通过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用量筒测出物体的体积,再根据公式进行计算。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知识梳理:1.机械运动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1)定义:说物体是在运动还是在静止,耍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相对于所选择的参照物而言的,即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运动的快慢(1)速度①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②速度的公式:,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③速度的主单位为米/秒(m/s),常用单位为千米/时(km/h),1 m/s= km/h。

④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它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平均速度①变速运动: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运动。

②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大致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平均运动快慢的程度.③求平均速度或匀速直线运动速度都可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只要知道公式中的两个因素,就能计算出第三个未知量。

4.长度(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前要“三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选、放、看、读、记”五点方法:要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量程的刻度尺;放置刻度尺要沿着被测物体;观察示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的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2)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3)长度的单位①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其他常用单位,比米大的是千米(km),比米小的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②单位换算:1 km=103m, 1 m=10 dm=102cm=103mm=106μm=109nm.5.时间(1)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其他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min)。

1 h=60 min,1 min=60 s。

(2)测量工具是钟表。

在运动场和实验室用停表,日晷和沙漏是古代的计时工具。

6.误差①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②误差产生的原因主要与测量工具和测量的人有关。

③减小误差的方法主要有:使用精密测量工具;测同一长度时选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④误差和错误不同。

误差不是错误,误差只能减小不能避免,错误是由予不遵守测量规则引起的,是不应发生的,应当避免。

7.力(1)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是 N。

(2)力的作用效果:一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包括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二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示意图:可以形象描述力的三要素。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一般起点在物体上即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末端标上箭头代表力的方向,在同一图中,线段越长表示力越大,最后在箭头旁用数字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5)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有力作用的物体可以不相互接触。

8.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解释:“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指当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然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任何运动)的物体将以力消失时的速度沿力消失时的方向沿直线永远运动下去。

(3)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得出的。

9.惯性(1)定义: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2)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物体的惯性越大,而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处于何种运动状态等因素无关。

(3)认识身边的惯性现象,并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现象。

10.二力平衡(1)二力平衡的概念: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这几个力平衡,这时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且合力为零。

如果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就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是: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但“平衡力”的两个力的作用点在同一物体上,而“相互作用力”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知识梳理:1.弹力(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2)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任何物体受力后都会发生形变,有些物体撤去力时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特性叫弹性,这样的形变叫弹性形变;也有一些物体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特性叫塑性。

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撤去力后物体也不能恢复原状,如在使用弹簧、橡皮筋等时不能超过它们的弹性限度,否则会损坏它们。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恢复弹性形变的方向一致。

2.弹簧测力计(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叫测力计。

常用的测力计有弹簧测力计、握力计等。

(2)弹簧测力计①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两看、一调”,“两看”即使用弹簧测力计是先观察量程(测量范围),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它的最大测量值,否则会损坏弹簧测力计,要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认清每一个小格表示多少牛。

“一调”即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在零刻线位置,应该先调节指针归零。

如果不能调节归零,应该在读数后减去起始末测量力时的示数,才得到被测力的大小。

此外,用弹簧测力计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针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二是测量时,拉力的方向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三是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必须与指针对磕钧刻度线垂直。

3.重力(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2)重力①重力的大小也叫重量。

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比值约是 N/kg,用g表示这个比值,用G表示重力(单位为N),m表示质量(单位为kg),则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G=mg。

g= N/kg,表示质量是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牛顿。

在不要求很精确的情况下,取g=10N/kg.②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应用它可以做成重垂线检查墙壁是否竖直,可以检查桌面是否水平。

③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质地不均匀或外形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可以用支撑法或悬挂法根据二力平衡的原理找到重心.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不在物体上。

4.摩擦力(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2)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3)种类: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4)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与接触面积、运动速度等因素无关。

(5)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使接触面更粗糙;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得光滑、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使两个相互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开。

5.杠杆(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2)五要素:一点、二力、两力臂.“一点”即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O”表示。

“二力”即动力和阻力,它们的作用点都在杠杆上。

动力是使杠杆转动的力,一般用“F1”表示,阻力是阻碍杠杆转动的力,一般用“F2”表示。

“两力臂”即动力臂和阻力臂,动力臂即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一般用“L1”表示,阻力臂即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一般用“L2”表示。

(3)杠杆平衡条件当杠杆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下就说杠杆平衡。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表达式是F 1L1 =F2L2,或写成 = 。

(4)三种杠杆及其特点①省力杠杆:当动力臂>阻力臂时,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动力<阻力,则此杠杆为省力杠杆。

省力杠杆虽然省力,但费距离。

如起子、剪铁皮的剪刀、铡刀等。

②费力杠杆:当动力臂<阻力臂时,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动力>阻力,则此杠杆为费力杠杆。

费力杠杆虽然费力,但省距离。

如钓鱼竿、理发剪刀、赛艇的桨等。

③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时,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动力=阻力,则此杠杆为等臂杠杆。

等臂杠杆即不省力也不省距离。

如天平。

6.滑轮及滑轮组滑轮是变形的杠杆。

(1)滑轮的种类及特点①定滑轮:滑轮的轴不随物体移动,这种滑轮为定滑轮。

定滑轮不省力(F=G物),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定滑轮实质上是一个等臂杠杆(动力臂和阻力臂都为滑轮的半径)。

②动滑轮:滑轮的轴随着物体移动,这种滑轮为动滑轮。

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当不考虑滑轮自重和摩擦等条件且竖直提升时,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F= G 物,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动力臂(滑轮的直径)是阻力臂(滑轮的半径)2倍的杠杆。

③滑轮组: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成为滑轮组。

使用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取决于接触动滑轮的绳子的段数n,在不考虑滑轮摩擦条件下,使用滑轮组的拉力F= (G物+G动滑轮)。

7.其他简单机械:轮轴和斜面都是省力的简单机械。

生活中的轮轴有门把手、方向盘、扳子等。

盘山公路属于斜面。

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知识梳理:1.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2)方向:总是与被压物体表面垂直并指向被压物体表面。

(3)压力的作用点在被压物体上。

(4)压力有时由重力引起,这时它的大小与重力有关;有时不是由重力引起,它的大小与重力无关。

(5)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与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