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现代研究及进展共24页

合集下载

中医经络穴位理论的现代应用研究

中医经络穴位理论的现代应用研究

中医经络穴位理论的现代应用研究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学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中,中药和针灸疗法广受关注,而中医经络穴位理论也逐渐被世人所了解和认可。

本文将围绕中医经络穴位理论的现代应用研究展开讨论。

一、中医经络穴位理论的概述中医经络穴位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体内有气血运行的经络系统和会聚气血的穴位,这些经脉和穴位处于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关系中,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命系统。

据中医理论,经络穴位不仅可以调治疾病,而且还可以起到预防和促进健康的作用。

因此,中医经络穴位理论在治疗各种病症和维护身体健康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中医经络穴位理论在疾病预防和健康养生中的应用1.疾病预防疾病的预防是中医学的传统优势,中医经络穴位理论在疾病预防方面作用显著。

针对不同类型的疾病,中医理论提出相应的经络调理方法。

例如,常针灸耳穴的人可以通过按摩肝、脾、肺等穴位来预防疾病,并保持身体健康。

此外,中医理论还提出了“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心态平和”也是疾病预防的有效措施。

2.健康养生中医经络穴位理论对健康养生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五脏六腑,九候十二经脉等是互相相关的,在生活中,只有带着对于健康的重视,才能达到保持身体健康的最终目的。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中医学提出了调理身体的健康养生方法,比如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方式,可以保护经络穴位,促进机体的平衡和稳定。

三、中医经络穴位理论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跌打损伤跌打损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中医经络穴位理论针对这一病症,提出了相应的经络穴位治疗方法。

针灸、推拿等方式可以对受损的组织进行刺激,从而起到减轻疼痛、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2.内科疾病内科疾病是指靠内部治疗和调理来治疗的疾病。

中医经络穴位理论针对不同类型的内科疾病,提出了相应的调理方法。

通过针灸、推拿、按摩等方式,可以起到调理经络、激发人体自愈机制的作用。

经络研究的进展与动向

经络研究的进展与动向

经络研究的进展与动向陈 麓1 金 蕾1 综述 陈槐卿2 审校1(重庆医科大学图书馆,重庆400016)2(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室,成都610041) 摘要 本文对近年来经络研究的新进展作了概述:(1)从穴位和经脉所在的深层组织发现有筋膜、结缔组织、肥大细胞、胶原纤维及组织液积聚,它们在经络感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资料涉及循经感传的特征、神经生物学基础。

涉及经络功能的整体性,即同一经脉上的不同穴位具有同一的临床效应;介绍了络脉的作用和跨节段长距离传递的机制;(3)经脉—脏腑双相联系的客观证明;(4)关于基因芯片技术在经络研究中的应用。

在研究动向方面,经络研究的目标转向功能性探讨,着重于体表—内脏相关的研究;合理分配临床实践和实验室研究的比重和协调;面对近年来的国际竞争,中国的医务和科技工作者感到有不可推诿的责任,从而加速推动经络的研究进程。

关键词 经络理论 穴位 体表循经线 经脉—脏腑相关中图分类号 R22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5515(2008)0621470204Advances and T rends in the R esearches on MeridiansChen Lu1 Jin Lei1 Chen H uaiqing21(L ibrary,Chongqi ng Medical Science U niversity,Chongqi ng400016,Chi na)2(Instit ute of Biomedical Engi neeri ng,West Chi na Medical Center of Sichuan U niversity,Chengdu610041,Chi na) Abstract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newest advances in recent researches on meridian.Firstly,fascia,connective tissue,mast cells,fibroglia fibrils and interstitial fluid are found accumulated under the deeper layer tissue of the acupoints and channels,thus giving indications of their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pagated sensation along meridian.Secondly,the supplementary data involv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neurobiological basis of propagated sensation along meridian,which suggest that the function of the meridian is of integrity,i.e.the points on different segments of the same channel produce a uniform clinical effect.The effect of Luomai(collateral,branch of the large channel)and the mechanism of long dis2 tance of transmission across spinal segments are introduced.Thirdly,the objective evidence of channel2viscera bi2direction2 al stly,the application of the gene chip technique to meridian research.As for the main trends in the re2 searches of meridian,the emphases are laid on the function of acupoints and channels,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hannel and internal organs,on the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proportion as well as on the coordination of meridian research between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clinical practices.Recently,faced to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Chinese physicians and researchers feel an unshrinkable duty and are making a greater effort to carry out researches on the meridian.K ey w ords Meridian theory Acupoints Superficial course along meridians Channel2viscera correlativity1 引 言中医药、针灸在中华民族长期与疾病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任何一种与中医有关的诊疗技术几乎都是在经络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经络研究报告

经络研究报告

经络研究报告经络研究报告1.报告背景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认为人体内部有一条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运行气血、调节脏腑功能。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中医学的国际化发展,对经络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报告旨在总结目前对经络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2.研究方法本报告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经络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

3.经络的研究进展目前,经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3.1 经络的存在与分布通过解剖学研究和现代影像学技术,已经证实人体内存在一条经络系统,并在特定的区域有着明确的分布。

这些研究结果为经络研究提供了基础。

3.2 经络与疾病许多研究表明,经络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经络的阻塞、失调等问题被认为是一些疾病的重要原因。

研究者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揭示了经络与某些疾病的关联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3.3 经络的功能与调节经络在中医学中被视为能量传输和调节的通道。

一些研究表明,经络可以通过传导、反射等方式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包括调节脏腑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等。

4.未来的研究方向尽管经络的存在与功能已经得到一定的证实,但由于经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答。

未来的经络研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4.1 经络的物质基础目前,关于经络的物质基础尚未明确。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采用生化分析和细胞学方法,探索经络组织的成分和结构,揭示经络的生理和病理机制。

4.2 经络调节机制经络的调节机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经络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等方面的调节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经络的功能和作用。

4.3 经络治疗的效果与机制经络治疗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进一步研究可以通过临床试验和实验室研究,探究经络治疗的作用机制和疗效评估方法。

4.4 经络与现代科技的结合随着科技的进步,如微电极技术、成像技术等的应用,可以更直观、精确地研究经络。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众所周知,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经络理论则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部有着复杂而密集的经络系统,它们贯穿全身,连接脏腑和组织器官,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维持身体的健康和功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经络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一、经络在解剖学与生理学上的研究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中医所描述的经络系统在解剖和生理学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质基础。

通过现代解剖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揭示了人体内穴位的存在及其在神经、血管和淋巴系统中的分布。

此外,研究还发现,在某些穴位附近存在着较高的电导率和血流量,这与中医所言的经络传导方式相符。

这些研究为中医经络理论提供了现代科学的解释,也为经络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经络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传统中医理论中强调了人体经络系统与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病理状态可通过经络的变化来诊断和治疗。

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证实了这一理论在某些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针灸作为中医经络疗法的代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许多研究表明,针刺穴位可调节身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此外,一些研究也探究了经络疗法在痛症、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病等方面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三、经络在运动和康复中的作用经络系统在体内不仅起到调节病理状态的作用,还对人体的运动和康复有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许多研究关注运动对经络系统的影响以及经络对运动效果的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适当的运动能够增加经络的血液灌注,改善运动性能,并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运动相关疾病。

此外,经络运动疗法也逐渐受到重视,该疗法通过特定的运动方式和力学刺激,调节经络系统,促进身体康复和健康。

总结起来,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在解剖学、生理学、临床医学以及运动康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对经络系统的深入研究,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医经络理论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中医经络学的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

中医经络学的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

中医经络学的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近年来,中医经络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中医经络学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为中医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中医经络学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并对其进行阐述和讨论。

一、经络图像技术经络图像技术是通过使用红外热成像仪或其他成像设备,对人体的经络进行实时的观测和记录。

这种技术可以直观地显示出人体经络的分布和活动情况,为中医经络学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工具。

利用经络图像技术,中医医师可以更加准确地定位经络的位置和通畅情况,对于诊断疾病和评估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激光针灸技术激光针灸技术是将激光技术与传统针灸相结合,通过激光光束的照射来刺激人体的经络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和调节人体功能的目的。

相比传统的针灸疗法,激光针灸技术具有非接触、无创伤、无痛苦等优势,更适合于一些对针灸疗法不适应的患者。

激光针灸技术的出现,为中医经络学的研究和应用开辟了新的领域,也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和有效的治疗方式。

三、经络电生理技术经络电生理技术是通过在人体经络穴位上放置电极,通过测量电流、电压和电阻等参数来评估经络的状态和功能。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中医医师更加准确地了解人体经络系统的活动规律,判断经络的通畅情况和功能状态,对于中医的辨证施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络电生理技术的出现,不仅提高了中医诊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也为中医经络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四、经络穴位模拟技术经络穴位模拟技术是利用电磁、声波等物理方法对经络穴位进行刺激和模拟,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经络功能。

这种技术可以模拟中医的针灸、推拿等手法,对经络进行刺激和调理,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身体健康的效果。

经络穴位模拟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疾病,还可以用于保健和康复等方面。

总结起来,中医经络学的新技术与新方法的研究为中医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精品》.ppt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精品》.ppt

最新.课件
15
4 光检测法
①体表超弱冷光检测:以体表超冷光信号 为指标,观察到高发光点基本循十四经分布. 某些患者在不同经穴发光有不对称变化,与健 康人有显著差异。
②红外成象法检测:一切物体温度高于一 定温度时,它内部的分子就会因热运动而向空 间放射红外线。用高灵敏度的探测器通过荧光 屏或拍照可以出现亮带和暗带,其显示的路线 与古典经络相符,而不同于神经和淋巴。
我国学者近年来对皮肤低电阻点的检测方法 进行了重要的改进,并进行了系统的论证。通 过对14经脉的测试结果,证明皮肤低电阻点的 循经性.低电阻点密集分布,沿经排列,但不 连续,其结果稳定可以重复。当对机体施加外 加电流时,穴位与非穴位的皮肤电位差较明显, 并且反映出经络脏腑功能方面的活动。有人认 为皮肤电位测定较皮肤电阻测定更有意义。
最新.课件
16
三、 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 通人体内外表里。通过经络的联系脏腑 病变可反映到体表,出现特定症状和体 征;而刺激体表的一定经穴又可以治疗 相应脏腑的疾病。
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揣外而知内, 治外而调里。这就是经络脏腑相关。
最新.课件
17
针刺左心包经的内关、郄门、曲泽、
成为指导针灸推拿、临床各科的重要依 据。
最新.课件
2
千百年的医疗实践证明经络学说的 主流是正确的,它的理论思想与现代科 学发展的前沿合拍,尤其与生命科学的 研究关系密切,因此经络研究有广阔的 前景。
最新.课件
3
各国学者对经络学说的认识不断加 深,并投入很大的力量进行研究。几十 年来围绕经络研究的争论层出不穷。成 为中国医学科学工作中争论最激烈、又 备受人们重视的课题。
最新.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以及现代研究—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以及现代研究—经络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走向规律:手之三阴胸内手,手之三阳手外头, 足之三阳头外足,足之三阴足内腹胸。
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研究—经络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
头(面)
手三 阳
胸 手三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 阳




手经交与手,足经 交与足,阳经交与 头,阴经交与胸腹。
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研究—经络
交接规律:
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下络大 肠—还循胃口—过 膈属肺—(横行) 自中府穴浅出腋 下—沿上肢内侧前 缘下行,过肘窝— 入寸口,上鱼际, 直出拇指桡侧端 (少商穴)。
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研究—经络
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经手 背部行于上肢外侧前 缘—上肩—至颈(大 椎)—向前入缺盆— 入胸络肺—过膈属大 肠。
任脉
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研究—经络
(三)四肢: 阴经行于内侧面,阳经行于外侧面;
内侧——前(太阴)中(厥阴)后(少阴) 上肢
外侧——前(阳明)中(少阳)后(太阳) 内侧——前(太阴)中(厥阴)后(少阴) 下肢 外侧——前(阳明)中(少阳)后(太阳) 注意:下肢内侧,内踝尖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
,太阴在中,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则太阴在 前,厥阴在中(正常)。后(少阴)
生理功能: 1、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2、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
系 3、加强了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 4、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5、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循行部位(自学) 别络、经筋、皮部(自学)
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研究—经络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经络的生理功能: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演示文稿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演示文稿
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等理论。
成为指导针灸推拿、临床各科的重要依 据。
千百年的医疗实践证明经络学说的 主流是正确的,它的理论思想与现代科 学发展的前沿合拍,尤其与生命科学的 研究关系密切,因此经络研究有广阔的 前景。
各国学者对经络学说的认识不断加 深,并投入很大的力量进行研究。几十 年来围绕经络研究的争论层出不穷。成 为中国医学科学工作中争论最激烈、又 备受人们重视的课题。
◆经络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其中循经感传 尤为多见,它普遍地存在,是一种正常的生命 现象。
◆人体体表可以观察到与古典经脉循行路 线基本一致的线路。它与人体功能的调节密切 相关。
◆经脉和脏腑间确有相对特异性联系。
1.皮肤电阻和电位检测法
四十多年 来中外学者用电学方法,采用 皮肤电阻抗为指标进行研究,50年代初,日本 发现人体体表存在26条低电阻连线,称为良导 络。它的径路与古典经脉线路相似。
2 同位素示踪法
中国学者和国外学者从60年代即采 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研究经络。采用 在穴位上注入P32观察到所测12条示踪轨 迹与古典经脉线基本一致。近年来采用 高锝酸钠注入穴位,用大视野数字 照相 机记录。
观察到
①四肢部可迁移30-110CM,轨迹主要位于皮 下;
②移行速度3.5-76cm/m,在非穴位注射则有 淤积;
北京市中医医院和河北保定地区中 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的 学者发现运用传统的手段进行催气运针, 循经感传出现率达80%以上.气功入静者 可以诱发循经感传,其出现率达80%,而且 多数人都可通达经脉全程。证实了明代 李时珍所说“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明 察之”。
在病人身上还发现有循经性疼痛、 麻感、痠、痒及走窜感;冷、热及水流 感。与古典经脉记载相吻合。病程短者 2-3天、长者达15年仍存在这种现象。称 为循经感觉病。循经感传、隐性循经感 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疼痛和循经感觉 异常,均基本符合古典经脉线的记载, 为国内外学者所承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